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心肌营养素-1的变化

2023-03-01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 粘附分子介导的炎症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病变早期, 粘附分子主要是促使单核细胞向内皮粘附、迁移, 在进展期, 则促进已迁移入病灶的单核细胞滚动、T淋巴细胞激活, 并增加其他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 粘附分子介导更多的细胞进入斑块, 促使斑块发展, 并影响其稳定性。VCAM1是冠心病患者未来致命性心血管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 可溶性E选择素和ICAM1水平也与预后有关, 但在去除其他炎症因子的影响后, 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有名的HOPE研究中则发现, 可溶性ICAM1与未来心血管终点事件显著相关[1]。在冠心病人群中进行的苯扎贝特预防梗死 (BIP) 研究发现, 基线可溶性ICAM1浓度与未来冠心病高危事件相关[2]。心肌营养素-1 (CT-1) 是白细胞介素 (IL) 家族中新生发现的一个细胞因子[3], 主要存在于心脏组织中, 具有保护心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调节血流动力学、评估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可溶性ICAM1浓度及CT-1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 本文对4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3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进行ICAM1及CT-1浓度测定,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9月至2008年2月收集发病后12h内住院并经临床确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 男25例, 女23例, 年龄60~81 (67.3±5.4) 岁;稳定型心绞痛30例, 男14例, 女16例, 年龄60~77岁 (63.2±4.8) 岁。另选同期查体健康的老年人30例作对照,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60~80 (64.8±5.6) 岁。

1.2 方法

受检者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mL, 离心分离血清, 进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 、心肌营养素-1 (CT-1) 测定。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血清ICAM-1。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公司, 方法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将待测血清稀释100倍, 加入包被有ICAM-1单抗的微孔板中孵育, 以保证标本ICAM-1得到结合, 随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ICAM-1单抗。反应板经洗涤并加入显色剂, 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呈现蓝色, 用1mol/LH2SO4终止显色反应, 反应液由蓝变黄, 酶标仪450nm波长下比色, 标本或参照标准进行复孔检测, 每孔吸光度应控制在复孔均值 (x-) ±15%·x-内。根据标准曲线, 得出标本复孔吸光度均数所对应的ICAM-1的含量。CT-1试剂盒由美国ADL公司提供,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2 结果

见表1。老年心肌梗死组发病第1天血清ICAM-1、CT-1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第1天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 (均为P<0.001) 。老年心肌梗死组发病后第1天血清ICAM-1、CT-1均明显增高, 第7天降低, 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 3个不同发病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1与ICAM-1呈正相关 (r=0.613, P<0.001) 。

3 讨论

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通过与整合素的紧密结合, 介导白细胞与激活的内皮细胞的粘附, 使炎症细胞附于血管表面, 并参与白细胞的游出。ICAM1结构上含5个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 1个跨膜区和1个胞浆功能区, 相对分子量为80~110KD, 分布于白细胞和内皮细胞, 正常情况下有低水平表达。ICAM1参与白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跨内皮迁移和粘附依赖的呼吸爆发。ICAM1除了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 还可通过与纤维蛋白原和透明质酸结合诱导, 参与细胞的增生和迁移[1]。CAM-1属于粘附分子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 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 作为白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LFA-1) 的配基, 介导白细胞粘附, 促进白细胞移行、渗出, 参与脑梗死的炎症损伤。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梗死区心肌组织炎性细胞聚集, 梗死区比非梗死区微血管内皮含有更多的ICAM-1, 证实ICAM-1参与心肌梗死的病理损伤, 并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 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相关。高半胱酸血症时亦可导致循环中粘附分子增高、冠心病危险增加[2~4]。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第1天血清ICAM-1明显增高, 与健康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病后2周恢复正常, 表明心肌梗死部位存在炎症反应, 并为一自然转归过程。另外, 本研究还显示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血清TNF-α在发病急性期增高, 随病程进展逐渐降低, 与血清ICAM-1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且两者呈正相关, 进一步证实血清ICAM-1为一诱导型粘附分子,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注:与对照组比较, 1) P<0.0 5, 2) P<0.0 0 1;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第1天比较, 3) P<0.0 0 1;心肌梗死组不同发病时间比较, 2) 3) P<0.0 0 1

TT-1是IL-6细胞因子家族中一个新发现的多功能细胞因子, 对心脏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CT-1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引起心肌肥厚和促进心肌细胞存活, 还能减少血浆和心脏肿瘤坏死因子 (TNF) 的水平, 减轻TNF介导的心肌损伤和心衰的程度。晚近, 一项对慢性心衰患者随访2.9年的前瞻性研究表明, 心衰程度越重, 血浆CT-1水平越高, 血浆CT-1水平与LVEF存在显著负相关的关系, 进一步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提示血浆CT-1水平的升高是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5]。本结果显示AMI后CT-1升高在各时间点与正常组比较都是有意义的。正常对照组与AMI组比较, AMI组血清CT-1显著升高 (P<0.01) ;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说明他们之间的CT-1水平差异是存在的, 提示CT-1升高与病情程度有关。

本文结果提示, 监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CAM-1与CT-1水平, 对本病的诊断、判定病程的进展及临床疗效均具有一定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 和心肌营养素-1 (CT-1) 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体检正常者各30例, 分别测定其血清ICAM-1及CT-1浓度, 比较AMI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及不同组间血清含量变化。结果老年心肌梗死组发病第1天血清ICAM-1、CT-1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第1天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 (均为P<0.001) 。老年心肌梗死组发病后第1天血清ICAM-1、CT-1均明显增高, 第7天降低, 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 3个不同发病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1与ICAM-1呈正相关 (r=0.613, P<0.001) 。结论监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CAM-1与CT-1水平, 对本病的诊断、判定病程的进展及临床疗效均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心肌营养素-1

参考文献

[1] Hubbard AK, Rothlein R.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expression and cell signaling cascades[J].Free Radio Biol Med, 2000, 28 (9) :1379~1386.

[2] Matheny HE, Deem TL, CookMills JM.Lymphocyte migration through monolayers of endothelial cell lines involves VCAM1signaling via endothelial cell NADPH oxidase[J].Immunol, 2000, 164 (2) :6550~6559.

[3] Lynam E, Sklar LA, Taylor AD, et al.Beta2integrins mediate stable adhesion in collis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neutrophils and ICAM1expressing cells[J].J Leukocyte Biol, 1998, 64 (5) :622~630.

[4] O'Brien KD, McDonald TO, Chait A, et al.Neovascular expression of Eselectin,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n human athero-sclerosis and their relation to intimal leukocyte content[J].Circulation, 1996, 93 (4) :672~682.

[5] Tsutamoto T, Asai S, Tanaka T, et al.Plasma level of cardiotrophin l as a prognostic predicto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J Heart Fail, 2007, 9 (10) :1032~1037.

上一篇:浅谈批评教育下一篇:板材轧机液压与润滑系统泄漏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