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和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分析

2022-09-11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人们生活压力普遍偏大, 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增高, 已成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 多发病。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心脏冠状动脉由于各种原因突然闭塞, 从而导致心肌供血中断, 局部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状态, 从而诱发心肌坏死, 进而引起的一系列心肌缺血症状, 是临床危重急症, 具有发病迅速, 致死率高的特点。如果处理不及时或治疗不当, 患者极易死亡。目前, 临床上对于发病早期的患者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冠状动脉内溶栓或大剂量静脉注射溶栓治疗。目前, 尿激酶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为了探讨尿激酶和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对该院2011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80例进行了临床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8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 0例。其中治疗组男28例, 女12例, 年龄32~68岁, 平均 (43.4±10.4) 岁, 合并有高血压的有18例, 合并有糖尿病的有7例。患者梗死部位:下壁梗死者4例, 侧壁梗死者6例, 前壁梗死者5例, 下壁梗死者3例, 前间壁梗死者10例, 广泛前壁梗死者12例。对照组男29例, 女11例, 年龄35~72岁, 平均 (42.4±11.2) 岁, 合并有高血压的有18例, 合并有糖尿病的有7例。患者梗死部位:下壁梗死者5例, 侧壁梗死者5例, 前壁梗死者6例, 下壁梗死者3例, 前间壁梗死者7例, 广泛前壁梗死者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一般情况、梗死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 并且具有以下溶栓的指征:胸痛持续时间≥30 min, 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发病时间≤12 h;年龄≤75岁;心电图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 m V或相邻两个以上的胸前导联ST段抬高≥0.2 m V;肌钙蛋白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超过正常值, 并呈增高趋势;无溶栓的禁忌症。所有患者均无近期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史;3周内无大手术史;没有脑出血病史或合并有其他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严格卧床休息, 禁止活动, 吸氧, 立即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 根据患者情况静注硝酸甘油, 口服β受体阻滞剂、ACEI、他汀类药物。在病人进入病房之后, 迅速开始溶栓治疗, 对照组单独给予尿激酶150万U治疗, 溶于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30 min内滴注完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于溶栓开始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 经腹壁皮下注射给予。连续治疗6~7 d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

观察治疗期间患者胸痛缓解时间, 心电图变化, 心肌酶谱指标。血管再通标准:胸痛于治疗后1.5 h内解除或者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在治疗后1.5 h内较治疗前下降>50%;1.5 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CK-MB酶峰值提前至起病14 h内并且CK峰值提前至起病16 h之内;以上条件符合两条或两条以上即判定为冠状动脉再通。根据患者皮肤黏膜、呕吐物、排泄物等判断有无出血。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治疗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3 8例, 占总数的9 5%, 对照组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数为2 8例, 占总数的70%。治疗组的血管再通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出血率比较

治疗组溶栓后发生出血的患者有4例, 占总数的10%, 对照组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的患者有15例, 占总数的37.5%。治疗组的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其中常见的预后不良的重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因为血栓等各种原因出现闭塞, 导致血流发生长时间的中断, 局部心肌出现长期缺血而坏死, 从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1,2]。

临床上一旦确诊急性心肌梗死, 在没有条件进行介入治疗的情况下, 应尽早改善心肌缺血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 改善心肌组织氧供情况, 降低心肌耗氧量等, 避免心肌进一步损伤。临床上主要采用溶栓疗法, 通过溶栓药物, 使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 促进冠状动脉再灌注, 尽可能的挽救心肌细胞, 降低心肌坏死程度, 预防心室重构, 在挽救患者的生命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患者的预后。

尿激酶[3,4]是临床上用于溶栓的常见药物之一, 其能与体内的额纤溶酶原形成复合物, 促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最终达到讲解纤维蛋白达到溶栓的目的。此外, 尿激酶还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可以防止继发性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5,6]为抗凝剂,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释放, 阻止凝血酶原到凝血酶的转变, 最终阻止凝血酶的促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作用。低分子肝素有效的克服了普通肝素用药过多导致的自发性出血。该研究发现,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相对于单用尿激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上效果更显著。在该次研究中, 治疗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38例, 占总数的95%, 对照组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数为28例, 占总数的70%;治疗组溶栓后发生出血的患者有4例, 占总数的10%, 对照组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的患者有15例, 占总数的37.5%。治疗组在血管再通率和后期出血率上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有效的挽救了濒死的心肌细胞, 保证了冠状动脉的再通, 并有效的避免了血栓的形成,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然而, 该研究中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自发性出血率仍高达10%, 通过调整剂量或者增减药物种类, 降低自发性的发生率, 仍需临床上的进一步研究, 这也是笔者今后研究的方向。

总之,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显著, 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尿激酶和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70%, 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95%, 治疗组的血管再通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远期出血率为37.5%, 治疗组远期出血率为10%, 治疗组在出血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明显, 能显著提高溶栓成功率, 降低远期出血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 晋军, 王航, 钱得慧, 等.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1) :67-73.

[2] 张力俨, 张翠丽, 富路.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2) :212-216.

[3] 张振香, 王艳丽, 张伟宏, 等.肝素联合尿激酶封管预防脑血管病患者PICC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6) :65-67.

[4] 王护国, 哈尔满阿吉汗, 赛力克马高维亚, 等.尿激酶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大鼠受累血管管壁的保护作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6) :687-692.

[5] 罗鹏, 刘维永, 杨春, 等.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聚氯乙烯管道的制备及抗凝血性能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1 (1) :90-94.

[6] 李秋红, 鞠爱霞, 田冲冲, 等.低分子肝素钙对不同剂量灯盏花素注射剂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1 (1) :1-4.

上一篇:加强高职汽车专业学生汽车维修思维方法的培养下一篇:浅论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