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素质

2023-03-05

现代教育论认为, 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教法和学法是辩证统一的, 教法是先导, 学法是主体, 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新知,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新知, 要向学生“授之以鱼”, 更要向学生“授之以渔”。然而, 在如今科学的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重视对教法的研究和探索对学法的探究却显得不够, 这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动力, 有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故我们老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认真探索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人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法指导。

1 精心备课, 设计学法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在传统备课中, 受应试教育影响, 教师非常注重备好教师的“教”, 很少考虑学生而设计学生的“学”, 致使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违背了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学生的同化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 故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教学对象, 选择教法和学法。教师所选择的教法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 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和能力培养, 使教法成为学法的模式。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设计, 既备教法, 也备学法。

如第九年级下册科学中《生态系统》一课, 涉及内容有生态因素,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结构和功能, 虽然都属于最基础的生态学知识, 但在以人与自然为中心的自然科学体系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设计该课教学时, 若仅采用讲授式教法去建立生态学概念, 对学生来说是不深刻的, 尤其是其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识, 非常抽象。初三学生虽已具备了良好的观察力, 记忆力和想象力, 但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缺少生化知识贮备, 照本宣科式的教法只能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 挫伤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认真分析学情, 精心选择和设计更科学的教学和学法, 通过教学, 要达到使学生会学生态学知识。考虑到这里, 本人选择了课前调查, 课堂探究的教法, 精心设计以下四方面的调查内容: (1) 校园花坛中生物与非生物及其相互关系。 (2) 校园池塘内的生物种类并指出分类依据。 (3) 校园内绿化带生物间可能存在的食物关系。 (4) 查阅文献收集有关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和谐发展的例证。设计调查法是考虑到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也体现了生物教学中实践性原则。调查内容针对性强, 为课堂内展开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猜想依据, 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果在教学中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参与。

2 教学渗透, 指导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学习活动, 既不能靠自发进行, 也不能靠盲目探索, 而是要在教师指导启发下, 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指导, 故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学生一般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科学学习中尤其显得突出。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理科课程, 教材涉及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和天文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面广, 综合性强, 导致了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教学中经常听学生反映, 他们把概念、定律、公式等都背熟了, 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 究其原因, 是他们虽有学好的愿望和行动, 但学习不得法, 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质量不高, 故教师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要逐步教会学生一系列科学高效的方法。要针对科学中涉及的不同学科内容, 要据其学科特点,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法。概念是客观事物物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不同于表象, 概念是一种理性认识, 比较抽象。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的探究性观察, 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直接联系的, 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 剔除干扰因素, 找出本质特性, 才能理解概念内涵。既进行概念教学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构建概念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样, 在对物理规律进行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掌握寻找规律的思维方法。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 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思维方法, 才能发生思维迁移, 才能在学习中有所创新。

3 激发兴趣, 巩固学法

教学中如何营造“乐学”气氛,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 是教师努力的目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情感, 营造师生“融洽点”, 创设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 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消除畏惧心理障碍, 情感上与教师共鸣, 产生主动参与热情, 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 做到难中有易, 易中有难, 使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既可避免因教学内容过多过难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努力创设“成功”情境, 让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 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 将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教学中,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 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法不断巩固和强化。

4 实践探究, 拓展学法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倡导新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本身是对传统学法的创新, 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附合素质教育要求。自然科学教材体系中蕴藏着许多值得学生探究的内容, 新课程中更加突出研究性学习课题, 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不仅顺应了课程改革趋势, 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不仅要认真实施教材中编排的探索和研究课题, 更要善于挖掘和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内容和思路,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拓展学法。

如教学不规则物体面积的测量内容时, 本人将该部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小课题布置下去, 要求每组学生在一天内制作并测定不同植物叶片表面积的大小, 学生接受任务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跃跃欲试。在汇报探究结果时, 有的学生讲述的测量方法不是“方格法”, 而是对叶片进行拼折的“拼折法”。所使用的背景纸更是多样:有手描方格纸, 有练习钢笔字的用笺, 有蜡纸等, 在评价时气氛热烈, 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有一种愉悦感, 对活动结果有一种满足感。在实践中探究, 不仅拓展了学法, 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让学生掌握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要比教师传授给学生一个知识点更重要, 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自觉地去从事学习活动, 对知识的获得, 能力的形成, 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意

摘要: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如何在课前设计好学法, 在课堂中指导和巩固学法, 在课外去拓展学法,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法指导,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美珍.生物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 崔相录.素质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

[3] 励兰英.初中自然科学说课稿精选[M].宁波出版社.

上一篇:十项实事让农村留守儿童收获自信与快乐下一篇:工程量清单计价对施工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