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民主主义革命

2022-08-22

第一篇:浅谈新民主主义革命

浅谈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的背景下催生的。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路爱国人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义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于是近代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领导着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范围内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完全的胜利。而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自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了无产阶级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形成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如果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如果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如果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理论的理论;如果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和理论。试想如果党脱离了实践、没有以实践为基础;如果党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对实践经验的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不会有人民迎来曙光的幸福的一刻。

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相比有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了起来。政治上,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是与当时中国国情和革命任务相适应的。要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就必须要联合各阶级的力量,而革命胜利的成果需要由全体人民共享,各革命阶级都能分一杯羹,这也是争取和笼络阶级力量以反帝反封建的必需手段。新民民主义革命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阶段,也是必由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只是中国共产党的阶段目标,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最终目标。经济上,要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封建地主所有制度极不合理,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广大农民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靠租地遭受地主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同样的,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也造成了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村贫穷和落后。于是进行土地革命极为重要,党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文化上,必须要有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科学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来文化,要吸收借鉴,博采众长。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新民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要抵制一切封建和迷信的思想。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最后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前提下,有效地运用这三个法宝,于是得以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篇:浅谈爱国主义

摘要: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理性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忠诚的爱国者,还加强当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理性爱国

一、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可以为了祖国的利益而抛弃自己的一切的精神,是人们对自己故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爱国主义从来都是永恒的主题和不变的价值追求。作为一种爱国主张、思想,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是国家利益至上,主张为了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家庭的利益幸福甚至于个人生命。

“两弹”元勋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被誉为是“在美 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在美国,他已经拥有了金钱、地位、声誉,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祖国。当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 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冲破一切阻挠回到了中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钱学森的言行,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归属感。

二、 爱国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为什么要爱国?这个问题也许听来有些荒谬,却没几个人能确切的回答得上来。因为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是难以用理性来分析的。爱国情怀是一种长期的心理体验,经过日积月累,逐渐沉淀、稳定、深化、升华,便形成了感激和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不为个人的生死祸福、宠辱顺逆而有所区别,不以他人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而有所转移,不受形势的风云变幻、好坏优劣而有所左右。它是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激励国民奋发图强、推动民族发展进步甚至使人将生死都置之度外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爱国需要理由吗?其实,我们是可以找到理由的。这好比问我们为什么要爱父母。因为父母生你养你,你与他们有了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同理,人与国家也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种族遗传、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修养。你的身躯,你的精神是国家塑造的。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国家的名誉、利益和你的名誉、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于是你与祖国就既有了情感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这是我们爱国的天然的、血缘上的理由。人必须爱父母这叫孝;人又必须爱祖国这叫忠。忠孝二字是人类的基本道德,是人类对自己的母体——父母和祖国的回报,是天然的法则,犹如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正因如此,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种无法割舍、无法忘怀,如影随形、伴随终身的恋国之情。这是爱国天然的无可辩争的理由。

从另一方面来说,祖国的繁荣也需要国人出力出汗、献计献策乃至自我牺牲。个人作为国家公民和民族一员的角色及其应该承担的义务,是爱国责任的客观事实根据。因此,热爱祖国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只有把爱国同时也看成是国民的应尽义务和道德责任,是个人与祖国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对爱国主义的道义理解,才是有觉悟的主人翁意识的表现,才是一种光荣的使命和崇高的精神。

三、 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理性爱国

爱国主义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同胞的爱,更包含着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做忠诚的爱国者,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为国家效命,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本追求。但是,爱国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的方式来进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情绪表达。

俄国作家杜勃罗流波夫曾说过:“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很多人把爱国看待得过于严肃,其实,爱国可以很简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并不像人民想像中那么遥不可及,不做危害祖国和人民的事,为他人着想,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辛勤工作,这就是爱国主义最实际的表现。

而有的人为了所谓的“爱国”,抵制家乐福,抵制日货,抵制韩货,殊不知这实在是种及其不明智的做法。这样盲目排外的行为只会导致的中国威胁论上升,为国家和平崛起增加阻力,使中国更难增强国际认同感。爱国无罪,可是我们要清楚自己国家的国情,了解国家的需要,不能因为“爱国”而最终“误国”,成为“爱国贼”。

我们要激情爱国,更要理性爱国。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曾激起了深受战争戕害的亚洲和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针对日本政府纵容右翼势力,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作法,在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遭受严重伤害之际,中国民众,包括广大在校的学生表达了强烈不满;北京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在伦敦、巴黎、旧金山等地却遭到了阻挠甚至破坏,千千万万海外华侨华人看不下去了,他们自发地走上街头,护卫圣火,很快扭转了局势;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英雄壮举,同历史罕见雨雪冰冻和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云南干旱之灾害的斗争„„这才是理性地展现了中国人民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

理性爱国应该提倡一种热烈而不偏激的情绪,一种开放、包容、平和的心态,尊重来到中国的外国客人。即使对那些曾经伤害过中国人民感情的国家,也不能把不满情绪转嫁到那些国家为了团结、友谊、和平而来到中国的外国朋友身上,那样只会伤害一些真心想与中国交好的朋友。相反的,我们应该友好地招待每一位来到中国的海外朋友,尽到自己的地主之谊,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文明形象和风范。

四、 当代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在当今世界新形势下,理性爱国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当代青少年的理性爱国教育。

当代青少年是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过着几近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由于这个群体大多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所以有一部分人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娇气、浮躁、怕吃苦,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大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个别人甚至滋长了坐享其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加之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还处在不成熟或待成熟期,他们很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和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表达爱国情感时选择了激进、冲动甚至违法的方式或手段,把爱国情感变成了“害国行为因而,加强青少年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重要而且紧迫。

加强青少年理性爱国教育,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利用先进载体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艺术日益普及,它形象生动、真实可信、感染力和说服力强,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生动教材。

当代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一系列优势, 对新近的或者重大事件加以正确的报道和舆论引导, 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大力宣传和表彰弘扬理性爱国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引导他们在面对关乎国家是非问题时学会分析,学会判断,理性表达爱国热情。与此同时,还能通过这样的正面引导激发青少年理性爱国的内在动能,引导他们通过学习、立志、实践、自省等基本环节,在生活中自己创造、亲身体验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从中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从而不断培育理性爱国的理念和能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只有加强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增强下一代人的民族凝聚力,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第三篇: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自泰勒斯开始,并从巴门尼德以后形成本体论和本原论之争。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就开始形成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正式定义这一称呼,称之为“在物理学之后”。根据《易传》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严复在翻译这一名词的时候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个词的本质的含义。所以,自那以后西方的哲学就围绕着形而上展开。即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哲学依旧是通过对形而上的论证而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文艺复兴以后,人的价值不断的被发现,从而人开始有意识的反抗形而上的拘束。人要求自由就必须打破一切以神权的名义加在人身上的枷锁。人就必须论证出一个事情,那就是人究竟是什么,人如何去认识世界,人凭什么认识世界。首先对此作出回答的是笛卡尔。他说“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我思故我在”。这首先就确定了怀疑——思考之主体。亦即所有的思考都是由人去完成的。但是这个确定仍然不是坚不可破的,因为根据这个逻辑我们甚至可以猜测世界本身就是上帝的思考。人的价值仍然是隐藏的。从卢梭开始,西方的哲学步入了非理性时代,这就是说西方在理性主义尚未完全战胜宗教蒙昧主义的时候,理性主义本身就已经开始受到了挑战。理性主义在康德那里终结。非理性主义逐渐形成潮流。

非理性主义的一大主要特征就是对规律的形而上的背叛。所以说,叔本华和尼采所宣扬的意志力实质上是形而上的另一种形式,它依旧不能说明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是说明了人是什么,人的力量。但是不溯清本源,就不能给人的一切一个合理的解释。结果只能是暴戾般的疯狂,所以尼采最终疯掉,德国最终出现了希特勒。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以及战争中人性的疯狂促使人们去思索人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究竟是上帝还是撒旦。在这个方面做的最出色的当属存在主义哲学。而其代表就是法国的萨特。

萨特早年关注的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后来转向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并结合了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的思考,尤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中的许多重要的观点,最终成为20世纪50年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其存在主义哲学也随之扬名于世。

在萨特看来,世界上的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在的,即客观存在的物质,另一种是自为的,即人的意识。自在的存在的本质是超现象的,而且没有规律,充满了偶然,所以萨特说这个世界是恶心的。这个恶心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种令人作呕的感觉,而是说世界这般的荒谬使得人们无所适从,从而令人迷茫和感到恶心。这个自为的存在首先就是否定了上帝。如果这个存在就是上帝,那么上帝就是荒谬和恶心的。萨特说他不能否定上帝这样的一个从不存在的东西。只有上帝死了,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只有在自为的存在时荒谬而恶心的时候,自在的存在才有了更为积极的价值。

于是萨特得出一个结论,即是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如同种子一般被抛弃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原因。对于人而言,只有先存在了人才能说人的特征和言说的对象。而物则不同,物的本质是由人赋予的,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的,因为物本身不能思考本身,这样就突出了拥有反思能力的人的价值。长期以来人们不能理解人之有意识的意义,认为意识是上帝的赏赐,或者说意识只是一个工具。萨特则把意识看成了人的标志。人于是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成为真正的自由的主体。

因为世界是荒谬的,所以人是人的未来。人是人所要做的一切的总和。同时,

萨特又否认了希望,他认为希望阻碍着人的自由和选择行为,使得人不能义无反顾的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自由行动。萨特的哲学是绝望的,他把人推向绝望的边缘,认为自为和自在最终不能统一,人最终将成为无用的激情。人注定是要失败的。而萨特的实质用意并不在于像叔本华一样认为人生是悲观的,而在于指出人生是一张白纸,人应该自由的在上面画出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绝望的前提下的乐观主义,也是最为豁达的。如同庄子完成“一死生”的最大的绝望以后产生了对一切豁达的乐观主义。这样,萨特又把人所能依靠的逃避的遮羞布扯去,让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这里引伸出了萨特的自由的观念,也就是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主体,这个自由并不是指结果的自由而是指选择的自由。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即使是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人自由的选择自己不选择。这里就充满了辩证法的味道,这也是萨特向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地方。在这种自由的观念下,萨特把人的地位抬升到了极高的地步,认为一个人最终总是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人除了承担这种责任外别无其他选择。这也是萨特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人是自由的选择成为魔鬼的,而人必须为这个选择负责。这也是对海德格尔的一次诘难,因为他曾经为纳粹邪恶政权服务。

于是,萨特的整个思路就很清晰了。人是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的发展完全是由自己选择的,人必须为这个选择负责。人本身就是自由的。在后来,萨特逐渐体会到卢梭所说的“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但他却无时不在带着枷锁”。于是萨特要求破除个人主义,强调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自己才能是最自由的。他说“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是不自由的那么每个人就都不是自由的”。他还举了行刑者的例子。行刑者在给受刑者施刑的时候都是在否定人的尊严。也就是说强迫别人不自由的人本身也就是不自由的。所以萨特强调集体主义,但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缺乏对人本身的关怀,所以他想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从而达到比较合理的结局。

存在主义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在中国盛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经历了文革的对人的尊严的践踏,使得整个中国缺乏人的存在。只存在神、牛鬼蛇神、疯狂的崇拜者,就是没有人。而其后对文革的反思、批判并没有深入,使得知识分子十分苦恼。萨特要求人对其行为负责正符合人们的心理,所以能迅速流传开来,造成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浅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文章标题:浅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们通过思考或推理,对社会主义法治所作出的理性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实质上是国家各机关、各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去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

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可或缺性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这种特殊的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全民特别是国家公权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民主制度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主要特征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只有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有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民主。

(二)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市场经济的特点,要求有完备的社会主义法治做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孕育到运行、从过程到结果,都有赖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越完善,就越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稳步发展。

(三)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需要。根据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就是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实现这三个“有利于”就必须实行社会主义法治。

(四)是现代司法行刑的需要。现代司法行刑,既要开拓创新,与国际接轨,又要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实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亦是重要的司法行政机关。因此,在监狱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一是可以提高监狱工作的总体水平,二是可以提高监狱民警的综合素质,三是可以提高教育改造罪犯的质量。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可独立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它的意识、理念一样,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它总是与其它的一些观念紧密相连,并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思想道德观念紧密相连。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直接影响着他的法治理念,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才有可能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当然,良好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又可以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二者互为作用。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组织纪律观念紧密相连。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是良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保障,如果组织纪律涣散,不能做到令行禁止,法治理念就无法扎根,社会主义法治就无法实施。当然,法治理念也可反作用于组织纪律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党性原则观念紧密相连。作为中国共产党员,他的党性原则观念,也决定着他的法治理念。党性观念强,宗旨观念好的党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之,就不利于法治理念的确立。

我们分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可独立性,是想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能唯法治理念至上,而是要在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增强党性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可自生性

一个人的法治理念,不会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等来的,它不会自动跑到头脑中去,而是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既然如此,就要在“念”、“炼”、“践”三个字上下功夫。

念,即学习。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自觉地认真学习各级领导有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讲话,认清重要性,增强自觉性,努力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本质要求及内容。同时作为司法民警,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法律法规,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成为法律的专门人才。

炼,即修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提高,才能较好地加以解决。因此,一定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监狱工作的实际,不断克服认识上的误区,真正解决为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真正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

践,即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上和口头上,主要

第五篇:浅谈如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注入新的内容,丰富教育的形式,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以求达到深化教育的效果的目的,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校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摸索新形势下实施德育的方法,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主线,教育学生自重、自爱、自律、自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促进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充实教育内容,丰富活动形式。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要善于运用国情材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心。积极开展“知我校园,爱我校园”的活动,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可亲的多方面教育素材,努力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力求在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转化下功夫。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三个一”为主要内容,实现新少年“会读书、懂礼仪、爱劳动、能自理、讲好普通话”这一目标,为促进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风貌的形成,做出应有的贡献。

1、指导学生读一本好书。我们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好书,通过读书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充实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组织学生唱一首好歌。

3、„„

二、优化育人环境,塑造良好形象。

我们根据“„„”和我学部相关的学生各种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活动。

1、优化育人环境,坚持全面育人。学部设置了„„专栏,为学生提供教育基地,创设一个小气候让学生去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代风貌的社会大气候,向学校及社会展示学部的精神风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优化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形式。„„

三、树立学习榜样,优化教育效果。

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中,我校重视做好宣传爱国先进典型工作,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来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等人物的感人事迹。充分利用„„对学生进行榜样的的师范教育。另一方面,更重视发生在校园里、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四、抓好“四个结合”,深入开展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与爱校爱班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我们始终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名族,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我们在工作中把它具体化,避免空洞的的说教。比如我们各个班级围绕“创一流班风”这一内容,多次召开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和开展多项的集体活动,将班风建设寓于爱国主义教育中,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抓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和学生自律相结合。

校园管理离不开制度,有了制度就可以规范管理。因此,我们就把工作放在重视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文明作风的养成上。只有明确、科学的规范加上学生的自觉自律,才能把文明教育落到实处,落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上。在管理规范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强化了学校管理,使校园生活井然有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从学生的自觉、自律上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既热爱祖国又热爱集体,既乐于助人又勤奋向上。

上一篇:趣味运动会活动总结下一篇:浅析电动三轮车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