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媒体融合——浅谈地市党报生存发展

2022-11-04

“互联网+”给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给媒体造成空前的、颠覆性的影响。在新兴业态的直面挑战、步步紧逼下, 最传统的平面新闻媒体——报纸受到严重冲击, 前景不容乐观。面对新的发展态势, 地市党报必须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媒体融合, 积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 搭上“媒体融合的最后一班车”, 求得生存发展之机。

媒体融合刻不容缓

从外部环境看,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大势所需。“互联网+”时代来临, 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快速兴起, 信息传受主体、载体、渠道、方式和内容, 都在发生彻底的变化。其一, 通过社交媒体, 人人皆可发布所见所闻、表达观点意见, 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 新闻生产不再是过去的专业化、组织化;其二, 依托移动互联网, 人们只需一部手机, 即可随时随地了解新闻、掌握信息, 新闻传播变得移动化、碎片化;其三, 受众需求更加多元化、主观化, 已不再满足“你报什么, 我听什么、看什么”, 而是更希望“我想看什么、听什么, 你报什么”。

新闻生产方式、传播链条的变革, 倒逼着新闻媒体不得不“放低身段”, 从后台走向前台, 不得不“敞开心扉”, 从封闭走向开放, 不得不“打破界限”, 从单一走向融合。

作为传统媒体, 地市党报在特定区域内新闻传播、舆论引导体系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 受到的新媒体挑战、竞争、冲击也日趋激烈。如果不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常态, 很可能一蹶不振。

从媒体内部看,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而是一个“大破大立”的重构。和前些年相比, 目前地市党报已不再纠结于是否要建设新媒体, 而是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新媒体, 如何更好地整合利用旗下已有的网站、“两微一端”等资源。但现实是, 不少地市党报重建设轻运营、重项目轻改革、重资金轻团队, 仅仅停留在建设“中央厨房”上, 忽略了内部融合通道的打通、运营机制的重构、人才活力的激发。

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已过去将近三年时间。如今, 媒体融合面临的是“最后一班车”。能否搭上这趟车, 地市党报已经没有退路, 必须加快脚步。

自我革命推进融合

形势逼人, 机遇不容错过。地市党报只有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魄力, 构建起融合发展“筋、骨、肉”, 才不会错失融合发展的最后机遇, 实现重生壮大。

途径一:“通筋”——打破内部制约, 推进流程再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地市党报“平行式”采编流程十分成型、成熟。在这种“平行式”流程里, 旗下报纸、网络、微信、APP等媒体, 各自拥有采编人员, 各自管好“责任田”, 采编成果虽然有时可以实现共享, 但一般是报纸出版后, 才在网站、微信再加工、利用、转发, 只是表面上、简单化的“融合”。同时, 报纸的不同版面, 又分属不同部门, 更是难于“贯通”。一些地市党报因设有多个微信公众号, 甚至出现要闻版、经济版、专副刊版编辑兼职运营公众号的现象, 造成“非专业人士做专业事”, 远远达不到设立公众号的预期目标。

这些问题的产生, 根源在于“平行式”机制和流程, 已不适应新变化、新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在机制创新上新功夫, 重构采编流程。

一是设立全媒体采编指挥系统。依托已建设好的全媒体指挥中心 (中央厨房) , 汇聚新闻线索、选题, 由指挥中心 (指挥长) 及时研判新闻价值、报道方向、报道规模及如何发布、在什么平台发布, 并调派记者、编辑共同完成。

二是明确旗下多媒体报道原则。报道好一个新闻事件, 需要“快”“全”“深”。在新时代下, 单一媒体很难做到三者兼顾、兼得。因此, 地市党报要明确旗下媒体报道定位、原则。其中, 微信、APP“求快”, 新闻事实一经核实即刻发布, 抢占报道先机。网站“求全”, 前方记者一边采访, 一边发回稿件、图片、视频等;后方编辑一边编辑发布, 一边不断收集添加背景资料、相关链接等, 还可以设置议题, 增加互动性, 丰富新闻内容。报纸“求深”, 突出深度性、思考性、调查性, 体现党报引领作用。

三是推行新闻采编项目制管理。媒体融合下的新闻报道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图片”, 而是追求“可看”“可听”“可参与”, 需要多名记者、编辑, 甚至媒体内部多个部门共同协作。这就需要地市党报建立“项目制”的灵活报道模式——根据新闻事件报道需要, 临时组建“项目小组”, 小组成员可以从各个部门、旗下媒体抽调不同特长的记者、编辑, 也可是“报社领导+记者、编辑”。一个小组只负责报道一个事件或完成一项任务, 工作一完成, 随即解散。这样, 既可以打通内部部门制约, 又可以发挥个人专长, 实现分工合作, 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达到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元传播的目的。

途径二:“壮骨”——创新用人机制, 激发人才活力

地市党报不同程度遭遇人才瓶颈。一是用不好人。不可否认, 地市党报曾经聚集了一批新闻采编专业人才。但由于个人产生职业懈怠、单位激励机制滞后等原因, 不少记者、编辑形成“得过且过”思想, 甚至连基本的工作任务都无法完成、不求完成, 导致“人才”变成“闲人”。二是留不住人。笔者供职的地市党报近10年来, 几乎年年都有记者、编辑“逃离”,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通过招聘考试进入报社, 但无法“入编”, 职业上升空间狭小;纸媒“黄金期”已过, 报业广告经营业绩下滑, 个人收入前景不确定;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成为“记者”, 记者职业地位持续下降。三是引不进人。媒体融合不仅需要“懂新闻”的记者、编辑, 还需要“懂资本”“懂技术”“懂市场”的人才。地市党报因无法提供合适薪酬激励、创业机会等, 几乎丧失对“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

地市党报要拓宽用人途径。首先, “留住”内部人才。对新闻单位而言, 要转变观念, 摈弃“是我给你了饭碗”的思想, 努力创造好条件, 善待人才, 通过“给编制”“给平台”“给待遇”等, 为人才成长提供舞台, 提升人才的忠诚度、获得感;要敢于淘汰“懒人”、“庸人”, 营造好的用人导向。对记者、编辑个人而言, 要克服职业懈怠, 保持职业素养、职业激情、职业追求;克服“本领恐慌”, 努力学习新技术、新技巧, 适应新要求、新变化, 转变成为全媒体记者、编辑。其次, “借用”外部人才。技术人才、设计人才、经营人才不足, 是地市党报的短板。但是由于缺乏储备、机制体制限制、舍不得投入等, 地市党报又很难引进能够胜任报业发展的人才。因此, 要创新机制, 寻求合作伙伴, 借助他们的资本技术力量、市场运营经验, 为报业发展注入新生血液。

途径三:“养肉”——坚持内容为王, 增强用户粘性

内容建设是地市党报的重中之重, 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提供什么样的内容, 体现的是地市党报的担当、使命、责任, 也是增强用户粘性的最佳选择。

提供优质新闻报道。长期以来, 地市党报基本都是以一副“生硬的面孔”见人, 报道内容也以领导、会议活动多为人们所诟病。这反映出地市党报内容建设的一个“短板”——“往上看的多, 向下听的少”。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地市党报新闻报道内容建设还远远没有做到极致, 提升空间和潜力巨大。

那么, 什么样的新闻报道才是“优质”的?一是有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这不是判定一则新闻报道优劣的“高要求”, 而是“最底线”。达不到这个底线要求, 哪怕文字再优美, 故事再曲折, 都不是好的新闻报道。所以, 地市党报一定要坚守“底线”, 坚持正面团结鼓劲, 明辨是非, 鼓舞人心, 汇聚力量, 不能追求“猎奇”“低俗”博一时眼球, 否则最终只能丧失权威性、公信力。二是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党报姓党与坚持新闻报道的人民性, 是有机统一的。地市党报要按照“三贴近”要求, 用好群众语言, 讲好群众故事, 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亲和力。一则新闻报道只有群众喜欢看、记得住, 才会更具生命力, 传播得更广更久。三是具备客观性、实用性、历史性。地市党报是地方党委的机关报, 是通达党委决策部署、部门政策措施和社情民意的重要载体, 也是地方发展、重要事件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 所做的每一则新闻报道都应真实客观, 能够给人予启发受用, 能够留史存鉴。

提供优质服务信息。服务信息提供缺乏、滞后, 是地市党报内容建设的另一个“短板”。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 地市党报旗下“党网”“党端”“党微”体系构建成型, 利用二维码等技术, 链接网站的“海量”、APP及微信的“随时随地”优势, 以往报纸版面有限、传播速度不够快、传播范围不够广的弊端, 已然不存在。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市党报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 更加注重提供服务信息。笔者认为, 地市党报在提供服务信息时, 一定要持续强化用户至上意识, 增强用户粘性。

一是充分认识用户是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用户是信息传播的必须, 没有用户, 信息传播也就失去意义;用户是广告经营的必须, 没用用户, 意味着没有市场, 就会失去广告投放的基础, 失去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互联网+”时代, 时间、地域乃至业界等等诸多限制都被打破, 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也正在彻底转化——一种更加对等的关系替代了原先的“不对称”关系:“受众”变为“用户”, 可以自由选择接不接受传播、接受谁的传播。地市党报要清醒认识, 并接受这种关系的转化, 放下身子、架子, 参与用户争夺。

二是充分了解用户需求, 提升用户参与度。现在, 人们获取信息已多渠道化, 需要的信息更是多元化。地市党报如果还停留在“我提供什么, 受众就了解什么”的状态, 无疑等于把自己逼进死胡同。要有条件建立数据库或是借助外力, 充分利用数据分析, 掌握用户偏好, 精准推送信息, 满足用户需求。要利用新闻反馈、网站论坛、开展活动等多种方式, 通过设置议题, 打通“两个舆论场”, 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性、粘合度, 提升用户对地市党报的信赖、依赖。

三是发挥用户资源优势, 有效转化成影响力。媒体经济是影响力经济。全媒体时代, 多种新兴媒体形态崛起, 地市党报影响力下降在所难免, 但从局部市场竞争的角度, 仍具有比较优势。要跳出旧框框, 推动经营管理创新, 进而转变发展模式, 融合外部行业, 实现从单一产业发展, 向多元跨界甚至无界发展、叠加发展, 推动报业涅槃重生。

摘要: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已过去将近三年时间。三年来, 媒体传播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融合发展已面临“最后一班车”, 地市党报如不加快步伐跟上, 将很可能在竞争中失去主动权, 必须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魄力, 在建设“中央厨房”的基础上, 通过“通筋”“壮骨”“养肉”, 推进流程再造、突破用人“天花板”、补齐新闻供给“短板”, 求得生存发展之机。

关键词:媒体融合,最后一班车,自我革命,地市党报

上一篇:五道法——如何培育深植质量文化下一篇:追求幼儿的美丽转身——游戏教学中发挥幼儿主体性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