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流坑游记散文

2024-05-05

古村流坑游记散文(共2篇)

篇1:古村流坑游记散文

古村流坑游记的散文

20xx年7月7日,受邀与抚州作协同仁及抚州摄协共三百余人一同前往乐安县流坑古村采风,心情有久违的激动。早上八时,我们一行五人驾乘一辆小车,从南城出发前往,几经辗转,终于上午十时许到达目的地,与大家会合。

是日,天气炎热,幸好组织者考虑周到,每人配发了矿泉水和太阳帽。走进流坑村,但见纵横交错的小巷两旁,明清古建筑翘宇昂墙,栉比鳞次,或大或小,或二进、三进式,或院中有院、屋中有屋、门内有门,风格各异,结构不一。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大家首先齐齐的来到据说是流坑古村的“圆明园”——宋赠大司徒董公大宗祠,参加活动的启动仪式。大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初,为祀奉流坑董氏的开基祖董合所建,占地面积七千平米,为前带场院的三大进重檐建筑,后被北洋军阀孙传芳残部邢玉堂兵匪所焚毁,主建筑仅遗五根残柱立视苍穹。也许是人员太多,也许是时间太仓促,大家在大宗祠的敕书楼里挤挤挨挨,什么花鸟图案,什么镂窗透棂,什么题匾对联,都来不及细听,来不及细看,手忙脚乱的一通拍照、拍视频,相机、手机、摄影机齐上,或高举、或蹲仰,或微距、或长焦,反反复复,一拨又一拨,喧闹烦杂。

我受不了这种吵闹拥挤,便拉上两个同伴,另辟蹊径,沿着卵石巷道,于小巷中安静找寻,触摸时光的点点印记,探求古屋的灵魂诉说。小巷里人员稀少,我们自在地行走着,左看看、右瞧瞧,时而驻足细观,时而低声交语,时而“咔嚓”留影,一栋栋明清古建筑与我们目目相视,心心交流,好一番感慨。我们先后在隆家巷遇见了“皇恩”屋、“晖吉”屋以及绍南公祠,又缓缓走过“一线天”,一路上只偶尔碰到过一两个妇孺儿童坐自家门前乘凉歇息,多数古屋都“铁将军”把门,我们无从窥看,只能从房屋的外门庭装饰和题字中约略地猜读出曾经的辉煌与荣光。

也许是看到我们东瞧西望,正走着,突听一五十岁左右的.精瘦男子叫我们道:“我这屋很有故事哦,往里面请。”乍听这话,内心小人般的惊过一丝惶恐:这叫我们进去是不是有什么陷阱?再看他一脸的诚意,我们还是放心的走了过去。

还未进门,这名叫董国华的男子就介绍到,他家房屋的屋基比周边的房子都高,其他房子很多都是平巷道而建,他们家房屋门口砌有三级台阶,是建房时祖人花一个铜钱一担沙雇人填高的,有寓“连升三级”之意。我们进门一看,这是一栋二进三开间的清代建筑,一堂一厅,中间有一个天井,天井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厢房,大厅正中高挂着一块红漆作底、写有“继德堂”三个描金大字的木匾,格外耀眼。就在大门口,董国华跟我们介绍说,他家房屋大门不是那种传统的八字型大门,而是在大门前留有一个长方形的门廊,用一道屏风式的木门围着,进屋须先经过屏风式门,再进大门。而且,这道屏风式门由八扇木门组成,每扇门大约两米来高,上半部分木板全部镂空,类似于窗棂,下半部分有两层木板,其中靠屋内的那层木板可顺着门上的凹槽推拉至上半部分,由中间一个活动木楔嵌住,防止有人透过镂空窥视。

进大门后即是一个并不是很宽敞的前厅,紧接着是较为狭小的天井。走到这,董国华忙不迭地向我们介绍天井左右厢房上面两个精致的“和尚手持铜钱”的撑拱雕刻,说是“和和进宝”之意。随即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厢房木门和房屋窗棂上的各式浮雕和镂雕。我们看到,厢房每扇木门中间都有一小块长方形横木浮雕(更像是半镂雕),块块雕刻有各种人物故事形象。董国华说,这里有“三英战吕布”、“征苗”、“天门阵”、“夺印”等故事,并将我们领到了“三英战吕布”木雕前,但见木板雕刻上,张飞纵马挺矛、关羽捋须挥刀、刘备骤马掣剑形象惟妙惟肖,三人将吕布围在中间,好一场激烈厮杀,令人称奇。再看“夺印”木雕:当中一张案桌,一个主考官右手平放桌前、左手竖臂撑在桌沿、探身右望地坐着,桌上端放着一颗帅印,两旁各有二、三人许,跨步挥拳,目视帅印,似有志在必得之意。见我们对这些个故事似信非信,董国华将我们引进厢房内,转到门后,用光一照,原来每个木板雕刻背面皆用毛笔书写了故事的名称,叫人看了一目了然。这倒是我们第一次看见,真真的出乎我们的意料!至于窗棂上镂雕的花纹图案,各式花鸟鱼虫皆栩栩如生,自不必赘言。

从“继德堂”出来,我们沿着卵石巷道,又到看了“大宾第”、“怀德堂”,而后穿过龙湖,观看了“五桂齐芳”牌坊和状元楼,便匆匆而回了。有诗曰:黛瓦青砖挂绿苔,昂墙翘宇比邻排。雕梁刻柱堆尘厚,金匾牌楼见旺衰。稚子巷街追闹兴,老翁门槛叹凄哀。游人来往匆匆意,远近高低入镜来。

篇2:游记散文写作方法例话

一.运用“移步换景”, 铺设架构

“移步换景”, 顾名思义, 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 眼前的景色也跟着变化, 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动作:“移步”、“换景”。抓住“移步”, 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 后到了什么地方, 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 就要写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

(一) 移步。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时, 即让学生找出步伐转换的词, 梳理作者的游踪, “江轮夹着细雨, 送我到肇庆。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鼎湖山时, 已近黄昏……过了寒翠桥……不觉渐高渐幽, 已入山中……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行至半山, 有一补山亭……站在亭前望去……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晚饭后, 绕寺前庭园漫步”。首先要让学生把地点的变化情况搞清楚, 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即指明作者所处之地, 因此, 作文之初, 可以教学生多用一些“走近……, 沿着……, 顺着……, 走到……, 站在此处, 远望去……出来之后……”等这样的字眼, 或放在段首, 或放在地点转换之时用作衔接, 来将游览的地点和过程介绍清楚。

(二) 换景。作者每到一处, 通常都会描写所见之景, 或详或略。所写的自然景色, 必须是作者在该处看到或站在该处从不同角度所见之景。第三篇课文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将作者游览黄山的行踪介绍得很清楚, 每到一处景也写得很鲜明。如从山下爬到天都峰顶写了险峰, 上玉屏楼写了“迎客松”等各种奇松, 登上莲花峰峰顶则写了各种巧石, 沿“百步云梯”而下详细地描绘了云海、日出, 下山到山脚则写了温泉。风景随着脚步不断变换。

因此, 运用好“移步换景”法, 学生是很容易将游记散文的结构、内容写清楚的, 这就为写好游记散文铺好了行文架构。

二.细摹重点景物, 突出特色

(一) 换景要有取舍。通常, 风景区的景点、景物是很多的, 一路走来, 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也很多, 但作者在“换景”时要有所侧重, 不可面面俱到, 抓住重点景物施以浓墨, 突出景区特色,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鼎湖山听泉》中尽管通篇都写到泉声, 但作者仅是对静夜里的泉声作了细致描写,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 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 飞瀑落下深潭………”体现了鼎湖山泉声的特色, 形象生动地突出泉声的美妙, 令人向往。

(二) 如何描写好自然景物呢?确实, 对学生来说, 写好很不容易,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景。

1.要注意景物变化的全过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水的快慢急缓, 月的升没, 云的卷舒, 雨的大小等, 把这一变化过程写出来, 那肯定是生动的。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中, 将日出过程中日与云的变化很形象地描写出来, 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美。

2.从“五官”感受方面来写景。笔者认为, 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 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写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上文便是从听觉写声音变化, 从视觉感受写日出的瑰丽过程的。

3.写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 万物是各具形态的, 我们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如:写云海、日出之景时, 就主要从云的姿态和太阳的色彩着手来写, 很形象绚丽。

三.穿插“人文知识”, 增添趣味

游记散文写的内容往往是山水风光、人文古迹。山无外乎高险, 水无外乎清绿, 翻阅古往今来的游记散文, 大致如此。因此, 平时学生作文时, 写到游记往往在山水上着墨, 但几行字下来便觉得艰涩而无内容好写。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 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除了描写自然景色, 还介绍了什么?很显然, 是向读者补充了一些关于“庆云寺”、“菩提树”历史知识, 如:“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 直径近2米, 可容1100升, 颇为引人注目”。“原来, 这是两百多年前, 引自锡兰国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 因而, 佛门视菩提为圣树, 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游记散文如果仅是描写自然山水, 便没有了趣味, 学生也难铺展开来, 如果在描写景物时, 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景物相关的历史、传说、趣闻或地方故事, 会给山水点染一些灵气, 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村流坑游记散文】相关文章:

苍坡古村散文04-25

游井塘古村的散文04-29

江西古村05-18

《印象·城子古村》09-11

安义千年古村落04-09

古村落导游词04-29

古村落调研报告05-13

古村落调研报告范文06-09

古村落调查报告范文06-10

三下乡古村落调研07-16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后进生转化的情感策略下一篇:入党转正申请书范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