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义千年古村落

2024-04-09

安义千年古村落(共6篇)

篇1:安义千年古村落

安义古村游小学作文600字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在这景色宜人的日子,妈妈和阿姨们带着我们几个小朋友去安义古村玩。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特别是我们这些“小不点儿”,就像出巢的小鸟儿叽叽喳喳,闹个不停。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旅行,我们到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端庄的牌坊,有点像市内的钟鼓牌坊。为什么古代人要立这石头“门”呢?我们想不通。啊!那边有一棵巨大的树,当地人称它为“太婆樟”。据说它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尽管它的树干中间空空如也,但巨大的“伞”型树冠,还是向人们展示它的枝繁叶茂。

这里的房子真多,跟南昌城里的可不一样:方方的砖,鱼鳞般的瓦,巨大的木门,雕花的窗户。走进大门,就是一个大大的“天井”。据说这是用来采光的。然后就是迷宫般的房间。就连房间里的床、柜也都是大大的,朱红的油漆,上面雕着花纹。妈妈说这些房子都有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了。我们边走边说,尽管我们似懂非懂,但我还是觉得好玩、新鲜,这些在南昌是体验不到的。在这里就像踏入历史的门坎。五里长的古石板路,越野连村,穿街串巷,曲曲弯弯地牵引我们探寻那昔日古镇的繁华,古建民居的艺术宝库,田园古村的风韵。林立的`商铺、迷宫般的宅院、墨庄的书香、古井、古桥……,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高大的水车缓缓地转着,把清清的河水“提”灌给饥渴的禾苗。悠然自在的水牛,有的在水中戏耍,有的津津有味地吃草,还有两头小牛在“打闹”……置身于这丹桂飘香、天高云淡的田园风光之中真令人陶醉惬意,乐不思返!

快乐的时光真是短暂,我们恋恋不舍地登上了返程的汽车。可那神秘的古村,美丽的田园像电影般在脑海里翻腾。又小又尖的女人鞋,穿在脚上不疼吗?能站稳走路吗……许多问题同样困扰着我。

篇2:安义千年古村落

古村落作为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和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 也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的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 更是一种包括建筑文化、工艺美术以及民俗风情等要素的区域文化。古村落作为居民居住繁衍的家园,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凝聚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直接表达了民族、地域的个性特征。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有助于维护区域文化的多元性、历史性, 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当地坚持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起到很大的示范效应。

1.1 研究现状

在国外, 对古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与发展政策、发展对策以及旅游发展等几个方面。如:1996年, Sim Loo Lee通过分析新加坡唐人街、甘榜格南和小印度历史街区在1978、1983和1994年建筑功能的变化阐明了保护政策的及时性和可行性。2004年, Naciye Doratli, Sebnem Onal Hoskara and Mukaddes Fasli提出基于SWOT历史城区复兴战略, 指出历史城区复兴涉及到历史遗产的继承和与当代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条件一体化的要求, 在提出改善措施时应当以长远的眼光来看, 将改善物质环境、社会活力以及经济活力振兴等与保护区目标联系起来, 甚至关注更加广泛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 学者们对古村落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价值与特征、形成与演变、旅游与开发等方面。如:李凡等在2005年通过探讨大旗头村的村落形成、历史变迁、礼仪宗教以及氏族源流等, 对大旗头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做出了综合评价, 并且明确支出了大旗头村的文物保护价值、旅游开发应遵守的原则以及对策和措施等。单霁翔 (2008) 在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明确提出:乡土建筑保护的时代意义, 并提出保护理念, 保护建议等[1]。保继刚等 (2006) 在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中, 通过国内外理论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阐述了旅游开发对传统古村落发展的意义[2]。

综观国内外对古村落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保护规划与决策、旅游发展、特征价值和形成演变等几个方面, 而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保障体系等问题分析不深, 对古村落资源的普查鉴定、数理评价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缺乏系统研究, 未能从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也缺乏对地方保护政策、资金保障制度、管理体制实施效率等问题的梳理和跟踪分析。

1.2 研究意义

《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标准》首度对广东省“古村落”进行了定义:广东范围内清代以前形成的现存历史文化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和集中, 从而能够比较完整的反映某一历史时期传统的风貌、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情,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认定标准核心是“古村落中的民风习俗的活态民间文化仍能较好地保留与传承, 应有传统的民间文体表演活动和民间工艺美术传承, 民间故事、传说较为活跃”[3]。因此, 我们必须足够认识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良好的保护, 绝不能够牺牲宝贵的古村落来换取短暂的经济利益。

由于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往往在非物质文化形态的生活和生产重浓缩着一个村落的生命之“源”, 找出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基因, 不仅让古村落“活着”, 更对拯救和保护古村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古村落的保护固然重要, 但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当今社会, 如果单纯强调保护古村落义务, 没有实质的物质获益, 是无法催生村民自觉的保护意识。只有将开发利用作为古村落经济发展的激发节点, 让村民从获益中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保护和增加投入、滚动开发的积极性, 才能对古村落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和适度开发, 从而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因此, 合理的开发古村落不仅可以保持古村落的原始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更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设施。从而形成保护———开发———保护的良性链条, 促进古村落的长远发展。

2 大旗头古村落的现状探析

2.1 基本概况

佛山三水大旗头村, 也称郑村, 为古锅耳屋群,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由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 是粤中地区一个典型的、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该村落不仅有祠堂, 还有家庙, 作为一个聚族而居的建筑群, 内部采用了广东居民典型的“三间二廊”的布局。前临半庙方扩, 扩基砌以石坎, 突出部份状如壶嘴;扩边有一个笔形文塔, 塔下有两个方石, 大的像三尺多高的砚台, 与小的方块组成了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的人文景观, 其意为希望后代“读书做官”。1994年, 佛山三水大旗头村被评为三水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评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12条村) 之一;2004年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

2.2 大旗头古村落的特色

2.2.1 古建筑群规模宏大, 保存完整

目前, 大旗头古村保留有清代建筑200余间, 古建筑较为集中的街区面积逾10万平方米, 其主体建筑群占地52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 在村中自成体系, 集民居、祠堂、家庙、府第、文塔、晒坪、广场、“风水塘”等于一体, 整个主体古建筑群保存完整。

2.2.2 古建筑群的规划先进, 设计科学, 布局合理

大旗头村的主体建筑主要呈梳式布局, 密集而整齐, 小巷纵横。古建筑群在规划布局时能充分考虑采光、隔热、排水、防御、交通、人文等功能, 每家每户都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山墙以及“三间两廊”式样, 整个古村相对完整地表现了广东农村民居的特点。同时, 防盗、防火、防风和防漏的设计非常精巧, 令人称奇。而文房四宝的建筑景观寓意也反映出崇尚文化教育的意识。大旗头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2.3 大旗头古村落面临的困境

2.3.1 保护意识薄弱, 保护机制不完善, 古村落的建筑现状不容忽乐观

由于大旗头村经历了百年沧桑, 因此, 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聚落文化和广东文化, 无论从建筑学、民俗学还是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都是极好的实例。但由于保护机制不完善, 保护宣传不到位, 村民乃至村干部对古村落的历史价值毫无概念, 保护意识相当薄弱, 导致古村落的建筑现状不容忽乐观, 主要表现在:第一, 古建筑失窃严重, 有价值的砖雕、石墩等文物被盗;第二,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破“旧”立“新”的现象相当普遍, 出现大规模强拆旧房子;第三, 受系列革命性群众运动的影响, 很多纪念性的建筑被严重损毁或改作它用;第四, 随着时代变迁, 村民外迁, 很多传统的民居被弃置, 年久失修, 或已坍塌或已沦为危房。

2.3.2 政府重视不够, 后续工作没跟上, 古村落凸显颓态

2004年, 佛山市三水区文化局和佛山市规划局三水分局共同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三水大旗头村文物保护规划 (2004-2020) 》。其将正确处理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以更好的发展本村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并积极改善本村的生态环境作为总体目标。然而时隔多年过去了, 由于政府不重视、地方政府资金实力有限, 保护资金匮乏, 对古屋的修缮和维护不够, 基础设施缺乏。同时, 在开发过程中, 未能根据古村落的总体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及综合开发, 而是过多地集中以旅游参观为主, 经营项目单一, 保护规划未能实施下去, 导致古村落的潜在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 大旗头古村落颓态, 变成了一具毫无生气的“干瘪的空壳”。

3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路径

面对日渐颓态的古村落, 使我们迫切的感受到保护和发展已经时不我待。但是要想恢复古村落原有的社会结构, 固守原住民的社会维系, 既不可取, 也不现实。因此, 为了形成新的社区结构, 应当以发展的眼光并沿用市场经济原则推动非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积极参与。最后, 通过培育新社区文化以及营造凝聚力以扩大区域的影响力, 最终促进古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 利用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服务产业提升自身价值的再利用, 从而形成历史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要更好地实施大旗头村落的发展计划, 就必须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措施。

3.1 摸清家底, 实施建档管理

为了进一步对古村落的资源赋存状况进行调查, 根据佛山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佛山市旅游发展规划以及《三水大旗头村文物保护规划 (2004-2020) 》, 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古桥、祠堂宗庙、古墓、古塔以及历史名人、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等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 掌握最新的资源利用状况和相关数据, 挖掘开发利用的潜力。同时, 分门别类地建立相关资源的档案资料, 确定保护对象。使已经受到破坏的建筑或环境得以保护和恢复, 尚未破坏的得到及时保护。

3.2 实施功能置换, 实现自我增值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部分的村民都已经搬离大旗头古村, 目前, 大旗头古村几成“空心村”。根据2009年中央1号文精神:依照依法、资源以及有偿的原则, 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如转包、出租、互换以及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形式, 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此文件为大旗头村的复兴带来了契机, 通过功能置换部分古民居以改变原有居住用途进行重新功能组合, 使得空宅和空地在流通市场下统筹规划, 统一经营、开发和管理, 更有利于吸引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参与。运用区位理论和级差地租理论, 通过深化空宅和空地的有偿使用方式实现土地级差收益, 将改造“空心村”与土地整理和复垦计划结合起来, 不仅增加了农民创收的途径, 更有利于筹集改造“空心村”的资金[4]。

位于佛山大都市边缘区的大旗头村具有良好的交通位置, 因此, 通过充分利用古村落巨大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开展学术会议、文化论坛、建筑艺术专题展览以及广东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并且利用完整的传统农耕落景格局和岭南独特的镬耳山墙阵列, 充分发展影视行业而实现了空间的再利用增值。

3.3 全面制订保护条例, 规范保护行为

大旗头村作为与周庄、西递、宏村相齐名的“广东第一村”, 由于未能得到重视而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导致古村日显颓态。故此, 大旗头村落的保护极其紧迫, 只有全面制订保护条例, 增强古村落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从而规范人们的保护行为, 切实保护好文化遗存和文化传统。并在不脱离地方的现有条件、水准和需要的前提下, 根据特色鲜明、有限开发的原则进行开发。可以说:离开经济建设和发展, 单纯强调古村落资源的保护;或者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而忽视对古村落资源的保护, 以牺牲文物和环境为代价, 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3.3.1 加强宣传, 提高古村落保护意识

由于当地居民对古村落价值内涵的认识不足, 同时政府对资源及环境保护法规、条例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造成古村落保护不力。因此, 要使村民认识到, 保存完好的古村古建不仅是老祖宗留下的“活化石”, 也是改善生活质量的“聚宝盆”。只有提升了当地居民的荣誉感和自我保护古村落的意识, 才能形成历史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

3.3.2 注重引导, 规范古村落保护行为

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 中共中央以及国务院明确指出, 要注重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对于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引导村民认识到保护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如组织成立古村落保护协会和制定村规民约等, 配合村民委员会对古村落的日常保护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通过拓宽村民的就业门路, 增加农民收入, 将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与村民的经济利益挂钩。

3.4 广开门路, 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

一直以来, 大旗头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 但仅靠政府财政实在难以为继, 由于受制于资金不足, 所以对古村落的开发与利用举步维艰。

因此, 对大旗头的开发, 应该转变为市场化运作。积极挖掘和传承古村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整合地方人力资源, 搞好大旗头村的基础建设, 筑巢引凤, 然后广开门路,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休闲、商住等配套设施的综合开发, 大旗头古村落整体保护并发展起来则指日可待。

4 小结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古村落不仅分散各地, 而且大多处于交通不便利和经济落后的地方, 以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投入大量的保护资金的。因此, 为了寻找中技能改善村民生活又能解决保护资金问题的有效方法, 必须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研究和落实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政策并探索多形式的保护手段。我们应当在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以及加大投资力度外, 还应当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动员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保护古村落的行动。为了加大保护开发古村落的力度, 除了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办法并采取股份制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古村落保护基金会”向社会和企业募集保护古村落的资金;此外, 还可以类似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即将古村落和古建筑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 让农户出让经营权或村集体以屋基置换建新居的形式获得古建筑产权, 然后集体出让经营权由企业或个人进行经营管理, 从而加快古村落的开发力度。只有将新农村建设与保护古村落建设进行有机结合, 才能给古村落文化遗产一个萌芽发展的新契机, 同时也带动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3.

[2]车震宇, 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 2006 (6) :45-60.

[3]李培.申凡.广东古村落认定标准出台, 关键要看村落是否“活着”[N].南方日报, 2007-08-01 A07.

篇3:云坞:探寻犹如仙境的千年古村落

云坞村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景色,而且还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村中有一名人,让下樟人至今引以为豪。他就是——郑玉奎,早年投身革命,抗战时曾任新四军江南繁昌总局参谋,“皖南事变”被捕后英勇就义。

要到达古村必须得登山,行程大概40分钟。天公不作美,一路上下着雨,时小时大,听着雨点吧嗒吧嗒落在雨伞上产生的清脆雨声,呼吸着含氧量极高的大山中的空气,幸福至极。

云坞的景色几乎都是原始的自然风貌,景在山中,山在景里。山高谷深,苍松翠竹,泉音绕耳,曲径通幽,那奇绝的美色,让人欲罢不能。在山里放眼望去,云坞古村就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村落氤氲在浓浓的雾色之中,感觉非常的宁静,非常的古朴。山,水,云雾,古老的水车和老泥房,置身其中,世间又多了一份洁净与美好。

沿着弯弯曲曲的村路,就能登上云坞古村的最高处,站在这里可轻松俯瞰整个村子,视线所及之处,一片黄泥砌墙、富有江南乡野特色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散落山间。这里的黄泥和别处可不太一样,因为作为烧制青瓷的原料,这种泥土黏性非常高,踩在鞋上都很难弄掉。村子中央,流水潺潺的小溪将整个村落一分为二。

踩着光洁圆润的鹅卵石铺小径走进村子,三四米高的古老外墻让村间小道显得越发静寂幽长。叩开“云坞书院”的大门,喑哑的门轴声,让在天井小憩的小猫被骤然惊醒。房子是土木结构,窗棂、木柱等处均精雕细琢,花鸟鱼虫惟妙惟肖,闲置于天井一角的一张石桌基座上已长起青苔。

古村小巧玲珑,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秀山奇岩怪石,白云茂林修竹,构成了这个村独特的自然风貌,而清末江南乡野建筑格局的古民居精致典雅,村内小巷纵横,高墙瓦屋,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云坞村地处半山腰,层峦叠嶂,山川雄秀,云雾缭绕。村里的千年古樟,生长在溪流中央,枝繁叶茂,不但是云坞古村历史的见证,更是这个古村的一大风景。

大凡有好山好风景的地方必有好水,云坞也不例外,别处的水或清或秀,令人心旷神怡,而云坞的水除了清秀之外,还独具自己的姿态和风韵。一潭一瀑,潭潭连瀑,碧云成茵深不见底。最可观的要数双龙瀑,它位于云坞古村的出水口,瀑高达90余米,瀑头茂林修竹郁郁葱葱,瀑尾一个约60平方米的深潭,鱼虾戏水,水大时水势汹涌澎湃,后浪推前浪,喷珠吐玉,水雾经太阳折射而成彩虹,悬挂半空美丽无比。水小时,水流左右荡漾交头接耳,轻描淡写飘逸潇洒,自有一番逍遥滋味。因瀑布下泻流出来两条水龙,所以双龙瀑由此得名。

篇4:安义千年古村落

“赛事+旅游”吸睛

村跑首次跨境

筹备了近一年的金门“村跑”,终于在12月6日鸣枪开跑。“村跑”第六站选址台湾金门,包括全国11个省份27个城市以及来自奥地利、加拿大、马来西亚、港澳台地区,共计800多名跑步爱好者及其家属报名参加,用“跑步+旅行”的方式,体验金门的历史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

当跑步热潮席卷全球时,台湾每年举办的跑步赛事达500多场,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成为全球第四的跑步热门地区。此次村跑能走出大陆跑向台湾,得益于其独创的“赛事+旅游”模式。在此前,金门每年都举办金门马拉松活动,而举办“村跑”这种模式的赛事还是第一次。金门县观光处处长李增财说,金门不但有自然景观,还有十分浓厚的人文气息,再加上战地风情为这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十分适合举办村跑这样“赛事+旅游”模式的活动。作为大陆首个在台湾落地的体育赛事,“村跑”这次轻盈地跨越海峡,不仅用跑步的形式让人们体验了金门之美,更重新定义了海峡两岸之间的民间交流的新模式。

2016年4月24日,村跑第七站,也是2016年度村跑首站,在长泰马洋溪旅游区山重古村鸣枪开跑。来自全国8个省份,包含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安哥拉、新加坡在内等5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共1200名跑步爱好者及其家属抵达山重,共同参与了这场赛事。

山重古村,有千年的历史文化,保存完整的传统古民居群,历史深厚的佛塔和宫庙,不仅是山重村历史旅游资源的体现,同时也是本次山重村跑的亮点。不少参加村跑的“村卷”,都对山重的古民居印象深刻。自然风光方面,山重村更是延续着传统乡村的风景,春耕秋收,稻子玉米,都是本次村跑沿途景色。山重村跑延续了之前村跑的“赛事+旅游”的模式,以跑着玩的姿态,跑进了山重村。

作为村跑赛事配套的套餐,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当天,主办方带领18个亲子家庭到山重村,和植物学家史军老师,一起来了一次小小植物学家养成之旅。史军老师绘声绘色地教小孩子们在田野认识植物,从另一个方面认识了山重。

跑过山重,看他们怎么话村跑

林蔚

厦门太古可口可乐公共事务及传播部消费者服务经理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村跑,我觉得这次村跑对自我的挑战性稍微有点大,相较于我参加的上一次村跑。22公里的路况很丰富,折叠起伏,很高兴自己能够顺利跑完。沿途的景色不错,山重传统的闽南村落保存很不错,跑在其中印象深刻。下次我会带家人一起参加。

张可凡

青少年组第一名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村跑,上次参加了金门村跑,这次山重村跑的沿路景色很漂亮,昨天晚上有下雨,所以在村里鹅卵石那一小段放慢了速度,但是整体跑下来感觉很不错,下次还会来参加村跑。村跑真的很有趣!

赵紫玉

nlc202309081252

男子22公里第一名

以前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比赛,马拉松、超级马拉松、极限越野等,村跑是第一次参加,我觉得非常有特色。跑进乡村,村跑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有历史、有文化,自然风光非常美,赛道真的很吸引人。村跑本身没有在追求速度,是一种全身心融入到自然中的运动,这点很好。

张福林

男子10公里第一名

我觉得这次山重村跑挺不错的,沿途的风景很优美,跑在山里那种历史的味道很迷人。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村跑,下次还会继续参加!

十大关键词看山重村跑

号码

颁发终身号码牌

山重村跑领奖环节,今年又有新花样。终身号码牌,就和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一样重要,这个号码是颁给参加满5次村跑的“村卷”们,现场有近30多位“村卷”获得自己的号码牌。终身号码牌数量不少,说明“村卷”们相当喜欢村跑,喜欢一起跑进村落的感觉。

亲子

带上孩子边跑边玩

山重村跑吸引来了200多个亲子家庭参加跑步,比赛当日更有300多熊孩子前来助阵,甚至还有熊孩子牵着萌犬一起奔跑。而且本次村跑赛事方还别出新意,设计了趣味重重的游戏,捡树叶、提线木偶戏等等。

美食

这次我们站着吃饭

山重村“四大桶”包括炒面、炒米粉、糯米饭、土鸭汤或者大骨汤,是山重的传统,节庆、红白喜事等村里大事的时候,全村人都一起在千人广场用餐,仪式感浓重,而且是站着吃。本次村跑便把这样地道的“四大桶”带给了“村卷”,真是跑步之外又一收获。

安全

专业救援队做你的贴身侍卫

村跑越办越好,越办越专业,比如在安全方面,本次山重村跑可是请来了厦门曙光救援队。他们作为志愿者到山重村,为“村卷”们提供赛事安全救助保障工作。这是村跑第一次和救援机构携手合作,为赛事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奖牌

把山重带回家

每次村跑奖牌都是一件大事,本次主办方也提前放出两款设计稿,一是桃花形状,一是古厝加山的形状,经过“村卷”投票,最终后者获胜。浓浓的山重的味道跃然眼前,参赛选手都能把它挂在脖子上,把山重带回家。

公益

让村跑意味深长

村跑主办方携手厦门太古可口可乐公司的爱心大使们,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走进山重村小学,为孩子上一堂以“绿色环保”和“快乐跑步”为主题的精彩互动课,给孩子们带去了欢声笑语,这也给村跑活动本身增加了不少新意。

志愿者

首次建立志愿者团队,服务更专业

山重村跑首次实行招募“村卷”、跑步爱好者自发成为村跑的志愿者,不仅提升了整体活动的规范程度,也让跑者体验到更专业的服务。志愿者项目可以说是村跑发展的一大突破,成为跑步爱好者之间相互分享经验的一种好方式。山重村跑现场,志愿者已经成为村跑的风景线之一了。

礼包

特产香蕉做礼物

跑进最美乡村,除了跑步,村跑还有更多,比如本次山重村跑,每一位报名参加赛事的“村卷”,都获得了当地香蕉特产。领取现场,满满一卡车的香蕉,蔚为壮观。不仅在古村落里活动了筋骨,还有古村特产带回家,这样的赛事是不是相当酷呢!

直播

用视频直播让更多人看见村跑

受限于乡村的接待能力,因此每一站村跑的参与名额都是有限的。可是乡村这么美,村跑这么好玩,好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因此本次山重村跑和点亮直播合作,首次现场实时直播村跑赛况,即便不在现场,也可以透过屏幕感受到村跑是如何贯彻“跑着玩,玩着跑,跑完吃”的精神。

照片

给你精彩的冲刺照片

本次山重村跑请来了专业的摄影团队,守候在终点,等待“村卷”们冲刺,为“村卷”拍摄精彩的冲刺照片。“村卷”们可以到村跑微信后台免费下载自己的照片,作为纪念。这个小小的安排,让村跑也和国际大赛事一样,有了自己的“村卷”图片库。

精彩瞬间

篇5:宜丰天宝千年古村

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北宋名臣刘式的后人刘椿在宜丰附近任大姑巡检司,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天宝这一处水土肥美,东有小溪,西有河,形状似船,颇有搏击千里的意境,于是择地而居,世代传承,形成了天宝“墨庄刘氏”一支。

今天的天宝古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有2000余户,近6000人,是宜丰县建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现保存有明清建筑约170栋,属重点保护的有22栋。其中昭公祠、刘氏宗祠、益新公祠、进士第、翰林第等建造工艺精湛,风格典雅。作为天宝古村文化遗产主体的传统民居,是赣西北古镇乡村文化的奇异瑰宝,古宅雕栋刻石,花门花窗,雕花石柱石墩,比比皆是,木雕、石雕呈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天宝建筑布局科学,风格独特。天宝古村48条古巷、48口古井,遍布全村的小渠,组成了科学的交通、饮水和冲洗网络。村内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2.5公里的护城河、1.5公里的古城墙、参天的古树、皇家御赐的25块匾及岳飞、林则徐等名家墨宝,还有宗祠、官厅、民居、石牌坊、古井、古巷等无一不在诉说着古村千年的历史。

天宝村除了有着众多的古典中式建筑外,还有一幢西式洋楼也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1919年建造的培根学校。当年,刘化成与同族进步知识分子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发起创办了培养农业专门人才的职业学校。该校除设有文化课外,还有园艺、土壤、英语等课程。

天宝自古人杰地灵,文风兴盛。据可考的史料记载,天宝共出过10名进士、76名举人和解元、11名武举人、139名贡士、178名恩赐顶戴。元朝主持设计大京都的刘秉忠和明朝谋略大师、著名学者刘伯温的祖籍都是天宝,近代民国政府外交部长刘师舜也是出生在天宝。

篇6:庐陵千年古村——钓源

钓源因曾经繁华一时,而有着吉安“小南京”之称。现在人们见到的钓源,仅为原有规模的1/3,目前它现存的文物古迹有明清建筑100多处,宗祠、家祠8座,书舍5处,古石桥2座;还有宋代苏东坡的端砚、米芾手书欧阳修《昼锦堂记》的碑刻、明清象牙茶酒行令筹、天然彩色石屏画等稀世珍品。

钓源古村由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呈“S”形的长安岭将渭溪和庄山分置于太极图分线的两区,因而使钓源形成了特有的八卦形。钓源古村中东高西低的7口池塘相连,被称为“七星伴月”,是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致。钓源村的先祖崇尚遁世,建筑和装饰也无不透出一种隐逸遁世的道家色彩。古村中的建筑,幢幢皆可见八卦图形:或嵌显于门楣,或镂镌于窗棂,或雕饰于床架;甚至古民居的排列,也依八卦成形。钓源还有一些奇特之处,成为未解之谜:全村街、道、巷无一笔直,全然“歪门斜道”;建筑物的朝向,一改坐南朝北的惯例,而囊括了南北东西多种朝向。

钓源建筑风格各异,样式丰富多彩:从建筑种类上看,有祠堂、庙宇、书舍、别墅等,种类繁多。从建筑风格上看,既有庭园式、院墙式,又有合院式、单院式。从建筑样式上看,既有一进两厢、二进四厢的普通民居,又有多进多厢组合而成的宅院;既有单檐式,又有重檐式。其中尤为科学的是,厅堂采用檐吞采光法,使厅堂有充足的光照,即使关上大门,厅里也同样亮堂。大厅正门上方的“元宝形”天井水槽,使檐口处的雨水流入其中,再经水槽流入门外水沟。钓源几乎汇集了我国南方古代民间建筑的主要基本类型,被誉为江南民居的博物馆。在国际建筑界享有盛名的香港城市大学,已将钓源村列为“中国南方古建筑教学示范点”。

钓源的古建筑内外有木雕、石雕、木刻、石刻、彩绘的工艺品和镏金字画,雕刻的手法有浮雕、透雕、镂空雕等,上色的方式有描金、点彩、漆绘等,其内容有家训格言、节庆典故、戏文故事等。饰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雕图的新婚床,饰有天官赐福、双龙戏珠图案的福寿床等是古宅家具中的精品。钓源人把对幸福吉祥的企盼和向往之情,寄寓在精雕彩绘之中。

※为您指路:

钓源村位于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该村距吉福公路(省道)仅3.6公里(已修景区公路),距赣粤高速公路出口约9公里,距吉安城区18公里。

※精彩看点:

上一篇: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下一篇:无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