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调研报告

2024-05-13

古村落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古村落调研报告

众多古村落急需保护

-----江西古村落调查思考 翻开地图你会发现江西有如此众多的古村落,那些古老的建筑历史久远,文化深刻,让世人瞩目。如此之多的古建筑,非亲历目睹方能领略其中的精髓,然而它们却濒临危亡,很多未被重视起来,它们急需要被保护!

南丰傩舞,据考证起源于大禹治水所演创,是古人用以驱疫逐鬼时跳的一种面具舞。至今已数千年之久。它的特点是: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牲。1996年11月,南丰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2002年月12月,南丰傩舞这一濒危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上海电影制片厂等诸多媒体曾先后赴南丰拍摄傩舞专题片。日本、法国等专家、学者风涌而至。香港凤凰卫视电视系列报道《寻找远去的家园》之一“谁来拯救南丰傩舞?”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抚州城外大公东路中段南侧,有一座飞檐层叠的花接式古建筑,就是抚州会馆。硬山顶,山峰式内卷棚,明间抬梁构架,次间穿斗构架,脊瓜柱坐落在栌斗上,斗枋雕各种花卉,门窗经改建已非原貌。据有关人士考证,该种类型的古建筑在全国现存不到10处,江南更为罕见,是难得的建筑活资料。现为临川县建筑公司和临川县畜药厂职工宿舍。由于年久失修,会馆破旧,油漆剥落。会馆正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

2004年9月,在江西抚州市黎川县城东北约40公里外的洲湖村,一处外形酷似大船的建筑被发现。从船屋侧面的北山南瞰,只见船形古宅如同一艘坚实宏伟的航空母舰逆水向东行驶,船屋周围有数座古屋,这些古屋像簇拥着航母的护卫舰、驱逐舰,与船屋一起形成建筑群落。这巨型豪宅的船式外形,象征什么? 那108个独立房间又寓意什么?是否为历史学家探寻的反清复明“洪帮秘地”?是民宅还是军事设施?主人究竟为谁?后裔踪迹何在?豪宅设计为何这般奇特?“船屋”与闽西客家“围屋”有何渊源?„„迷团百结。藏匿在深山里的大船。船屋的发现,如一石击水,荡起层层波浪。各路学者纷纷出马,试图破解船屋之谜。然而,记者最近发现,这样一个极具历史研究的古建筑群,因为缺少维护,如今处境令人堪忧。

千古第一村---乐安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漫步流坑,面对数百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明清古建筑和缤纷斑斓的字画、工艺遗存物,不由你不产生颜回“欲罢不能,既竭吾才”般的感叹。1997年8月,国家文物局 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时,对流坑 古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 拟的。”"完全可以申报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来也可以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中较好地保存了一批有确切纪年的明代及清早朝的民居建筑,自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几无缺坏,是研究我国江南民居由明代向清代演变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保护好这些古建筑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仅列举了江西抚州市的一些古村落,仅抚州市属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200余处,而江西省的古建筑村落又何止这些!更多如吉安渼陂古村、钓源古村,大余梅关古道,龙南关西围屋,赣县白鹭客家古村,„„

为了保护古村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明确责任,调动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由有关乡、镇政府切实承担起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相应责任,负责编制出保护与开发项目建议书,通过自行组织或招商引资进行保护与开发。同时,强化群众保护意识。鼓励村民对古村古建筑整体环境,如村前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山上的林木,进行悉心的保护。

第二、多方位筹措资金、重新规划古村落内的新区建房。在每一个古村落的就近范围内规划一块地,用于农民新村的建设。资金来源可考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村落或房子仍归政府或村民所有,而将经营权拿出来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建设新村。新村的建设风貌与传统民居有机协调,使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得以有机维护。同时采取分散成组的布局方式,使之与周围景观、人文景观相协调,在造型上用简约的手法对地方建筑加以提炼,保留极具传统民居的风韵。第三、充分利用原来遗留的传统民居。将原传统民居经过改造后可继续利用,为现代人服务,包括改造传统民居为古色古香的药铺、茶馆、手工艺业店铺等以再现当地民族生活情趣,不仅开拓旅游观光新局面,繁荣经济,恢复古村落的活力,还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防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四、创造性继承传统文化。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发掘传统中的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重现当年的文化氛围,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的文化因素。

第五、双向互动,形成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不但能带动古村落的良性发展,还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古村落资源进行不断维护与修缮的同时,探求实施有效保护的具体措施,促进资源的科学利用,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在新农村建设潮流中,古村落也该有其保护管理措施:

一、做好古村落的普查建档工作

各地要组织对辖区内的古村落进行普查,并记录汇总建档。普查建档工作由文广部门牵头,建设部门配合。内容包括:古村落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应着重说明其历史建筑群及其环境的历史年代、原貌保存情况、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

二、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

做好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措施。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由古村落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文广部门配合。可由所在地镇(乡、街道)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也可由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要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同步进行。古村落保护规划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重视对建筑、环境风貌、风俗人情的研究,充分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古村落保护规划不仅是保护规划,而且是整治和发展规划,要对保护和建设划定范围,既要保护又要满足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古村落

(一)要分类保护。从村落环境、形态、人文等方面对现有古村落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村落、建筑的保护等级,分别落实保护措施。

(二)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古村落内的农民建房必须按规划实施,列入保护的建筑不得擅自拆建。新村的建设风貌与传统民居要有机协调,维护古村落的整体风貌。

(三)要多元投入。形成当地政府、村级组织及个人、外来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

(四)要调动村民积极性。古村落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也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要把村民的利益纳入保护开发计划,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积极鼓励村民个人开办古村落“家居旅游”,也可以建立村级旅游开发公司,使村民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得到实惠。

四、加强宣传

在古村落普查的基础上,由文广部门编制《古村落普查成果汇编》,发放到各级政府、到乡镇、到村。组织开展古村落保护意义、作用、方法等内容的宣传,提高全民古村落保护意识。

篇2:古村落调研报告

你好:

我是暑期走进农村社会实践团队的调研人员,旨在了解古村落文化的基本情况,以分析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能真正反映您的想法就达到我们这次调查目的。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调查会耽误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是否喜欢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您在传统服装与现代服装之间更喜欢哪个?

2、您喜欢自己现在住的房子吗?您觉得本民族的传统住房风格是有必要继续保存下去,还是要接纳现代的建筑风格,进行改进?请说明您的理由。

3、您这里有没有传统的特色食品?如果有,这些饮食风格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4、您这里有没有一些古建筑(如寺庙、桥梁、比较古老的房屋),如果有,是否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您觉得有没有必要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保护?

5、您这里是否发展了旅游业?如果有,您觉得它有哪些优缺点?如果没有,您是否赞成在本地发展旅游业?请陈述您的观点。

6、您这里的耕种方式有哪些?是否发生过变化,您觉得哪些原因造成这些变化?您对这种变化的看法有哪些?

7、您的民族是否有专有的语言和文字?现在懂这种语言和文字的人多不多?您觉得有没有必要保留这些专有的语言、文字,为什么?

8、请谈一谈您这里的教育情况(比如接受教育的人多不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不多,他们是否对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9、您这里是如何做好医疗保障的,是否有一些治疗疾病的土方子,这些土方子现在保存情况如何?

篇3:古村落调研报告

古村落作为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和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 也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的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 更是一种包括建筑文化、工艺美术以及民俗风情等要素的区域文化。古村落作为居民居住繁衍的家园,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凝聚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直接表达了民族、地域的个性特征。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有助于维护区域文化的多元性、历史性, 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当地坚持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起到很大的示范效应。

1.1 研究现状

在国外, 对古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与发展政策、发展对策以及旅游发展等几个方面。如:1996年, Sim Loo Lee通过分析新加坡唐人街、甘榜格南和小印度历史街区在1978、1983和1994年建筑功能的变化阐明了保护政策的及时性和可行性。2004年, Naciye Doratli, Sebnem Onal Hoskara and Mukaddes Fasli提出基于SWOT历史城区复兴战略, 指出历史城区复兴涉及到历史遗产的继承和与当代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条件一体化的要求, 在提出改善措施时应当以长远的眼光来看, 将改善物质环境、社会活力以及经济活力振兴等与保护区目标联系起来, 甚至关注更加广泛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 学者们对古村落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价值与特征、形成与演变、旅游与开发等方面。如:李凡等在2005年通过探讨大旗头村的村落形成、历史变迁、礼仪宗教以及氏族源流等, 对大旗头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做出了综合评价, 并且明确支出了大旗头村的文物保护价值、旅游开发应遵守的原则以及对策和措施等。单霁翔 (2008) 在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明确提出:乡土建筑保护的时代意义, 并提出保护理念, 保护建议等[1]。保继刚等 (2006) 在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中, 通过国内外理论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阐述了旅游开发对传统古村落发展的意义[2]。

综观国内外对古村落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保护规划与决策、旅游发展、特征价值和形成演变等几个方面, 而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保障体系等问题分析不深, 对古村落资源的普查鉴定、数理评价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缺乏系统研究, 未能从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也缺乏对地方保护政策、资金保障制度、管理体制实施效率等问题的梳理和跟踪分析。

1.2 研究意义

《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标准》首度对广东省“古村落”进行了定义:广东范围内清代以前形成的现存历史文化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和集中, 从而能够比较完整的反映某一历史时期传统的风貌、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情,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认定标准核心是“古村落中的民风习俗的活态民间文化仍能较好地保留与传承, 应有传统的民间文体表演活动和民间工艺美术传承, 民间故事、传说较为活跃”[3]。因此, 我们必须足够认识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良好的保护, 绝不能够牺牲宝贵的古村落来换取短暂的经济利益。

由于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往往在非物质文化形态的生活和生产重浓缩着一个村落的生命之“源”, 找出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基因, 不仅让古村落“活着”, 更对拯救和保护古村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古村落的保护固然重要, 但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当今社会, 如果单纯强调保护古村落义务, 没有实质的物质获益, 是无法催生村民自觉的保护意识。只有将开发利用作为古村落经济发展的激发节点, 让村民从获益中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保护和增加投入、滚动开发的积极性, 才能对古村落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和适度开发, 从而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因此, 合理的开发古村落不仅可以保持古村落的原始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更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设施。从而形成保护———开发———保护的良性链条, 促进古村落的长远发展。

2 大旗头古村落的现状探析

2.1 基本概况

佛山三水大旗头村, 也称郑村, 为古锅耳屋群,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由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 是粤中地区一个典型的、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该村落不仅有祠堂, 还有家庙, 作为一个聚族而居的建筑群, 内部采用了广东居民典型的“三间二廊”的布局。前临半庙方扩, 扩基砌以石坎, 突出部份状如壶嘴;扩边有一个笔形文塔, 塔下有两个方石, 大的像三尺多高的砚台, 与小的方块组成了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的人文景观, 其意为希望后代“读书做官”。1994年, 佛山三水大旗头村被评为三水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评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12条村) 之一;2004年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

2.2 大旗头古村落的特色

2.2.1 古建筑群规模宏大, 保存完整

目前, 大旗头古村保留有清代建筑200余间, 古建筑较为集中的街区面积逾10万平方米, 其主体建筑群占地52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 在村中自成体系, 集民居、祠堂、家庙、府第、文塔、晒坪、广场、“风水塘”等于一体, 整个主体古建筑群保存完整。

2.2.2 古建筑群的规划先进, 设计科学, 布局合理

大旗头村的主体建筑主要呈梳式布局, 密集而整齐, 小巷纵横。古建筑群在规划布局时能充分考虑采光、隔热、排水、防御、交通、人文等功能, 每家每户都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山墙以及“三间两廊”式样, 整个古村相对完整地表现了广东农村民居的特点。同时, 防盗、防火、防风和防漏的设计非常精巧, 令人称奇。而文房四宝的建筑景观寓意也反映出崇尚文化教育的意识。大旗头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2.3 大旗头古村落面临的困境

2.3.1 保护意识薄弱, 保护机制不完善, 古村落的建筑现状不容忽乐观

由于大旗头村经历了百年沧桑, 因此, 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聚落文化和广东文化, 无论从建筑学、民俗学还是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都是极好的实例。但由于保护机制不完善, 保护宣传不到位, 村民乃至村干部对古村落的历史价值毫无概念, 保护意识相当薄弱, 导致古村落的建筑现状不容忽乐观, 主要表现在:第一, 古建筑失窃严重, 有价值的砖雕、石墩等文物被盗;第二,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破“旧”立“新”的现象相当普遍, 出现大规模强拆旧房子;第三, 受系列革命性群众运动的影响, 很多纪念性的建筑被严重损毁或改作它用;第四, 随着时代变迁, 村民外迁, 很多传统的民居被弃置, 年久失修, 或已坍塌或已沦为危房。

2.3.2 政府重视不够, 后续工作没跟上, 古村落凸显颓态

2004年, 佛山市三水区文化局和佛山市规划局三水分局共同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三水大旗头村文物保护规划 (2004-2020) 》。其将正确处理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以更好的发展本村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并积极改善本村的生态环境作为总体目标。然而时隔多年过去了, 由于政府不重视、地方政府资金实力有限, 保护资金匮乏, 对古屋的修缮和维护不够, 基础设施缺乏。同时, 在开发过程中, 未能根据古村落的总体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及综合开发, 而是过多地集中以旅游参观为主, 经营项目单一, 保护规划未能实施下去, 导致古村落的潜在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 大旗头古村落颓态, 变成了一具毫无生气的“干瘪的空壳”。

3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路径

面对日渐颓态的古村落, 使我们迫切的感受到保护和发展已经时不我待。但是要想恢复古村落原有的社会结构, 固守原住民的社会维系, 既不可取, 也不现实。因此, 为了形成新的社区结构, 应当以发展的眼光并沿用市场经济原则推动非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积极参与。最后, 通过培育新社区文化以及营造凝聚力以扩大区域的影响力, 最终促进古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 利用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服务产业提升自身价值的再利用, 从而形成历史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要更好地实施大旗头村落的发展计划, 就必须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措施。

3.1 摸清家底, 实施建档管理

为了进一步对古村落的资源赋存状况进行调查, 根据佛山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佛山市旅游发展规划以及《三水大旗头村文物保护规划 (2004-2020) 》, 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古桥、祠堂宗庙、古墓、古塔以及历史名人、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等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 掌握最新的资源利用状况和相关数据, 挖掘开发利用的潜力。同时, 分门别类地建立相关资源的档案资料, 确定保护对象。使已经受到破坏的建筑或环境得以保护和恢复, 尚未破坏的得到及时保护。

3.2 实施功能置换, 实现自我增值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部分的村民都已经搬离大旗头古村, 目前, 大旗头古村几成“空心村”。根据2009年中央1号文精神:依照依法、资源以及有偿的原则, 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如转包、出租、互换以及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形式, 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此文件为大旗头村的复兴带来了契机, 通过功能置换部分古民居以改变原有居住用途进行重新功能组合, 使得空宅和空地在流通市场下统筹规划, 统一经营、开发和管理, 更有利于吸引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参与。运用区位理论和级差地租理论, 通过深化空宅和空地的有偿使用方式实现土地级差收益, 将改造“空心村”与土地整理和复垦计划结合起来, 不仅增加了农民创收的途径, 更有利于筹集改造“空心村”的资金[4]。

位于佛山大都市边缘区的大旗头村具有良好的交通位置, 因此, 通过充分利用古村落巨大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开展学术会议、文化论坛、建筑艺术专题展览以及广东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并且利用完整的传统农耕落景格局和岭南独特的镬耳山墙阵列, 充分发展影视行业而实现了空间的再利用增值。

3.3 全面制订保护条例, 规范保护行为

大旗头村作为与周庄、西递、宏村相齐名的“广东第一村”, 由于未能得到重视而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导致古村日显颓态。故此, 大旗头村落的保护极其紧迫, 只有全面制订保护条例, 增强古村落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从而规范人们的保护行为, 切实保护好文化遗存和文化传统。并在不脱离地方的现有条件、水准和需要的前提下, 根据特色鲜明、有限开发的原则进行开发。可以说:离开经济建设和发展, 单纯强调古村落资源的保护;或者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而忽视对古村落资源的保护, 以牺牲文物和环境为代价, 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3.3.1 加强宣传, 提高古村落保护意识

由于当地居民对古村落价值内涵的认识不足, 同时政府对资源及环境保护法规、条例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造成古村落保护不力。因此, 要使村民认识到, 保存完好的古村古建不仅是老祖宗留下的“活化石”, 也是改善生活质量的“聚宝盆”。只有提升了当地居民的荣誉感和自我保护古村落的意识, 才能形成历史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

3.3.2 注重引导, 规范古村落保护行为

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 中共中央以及国务院明确指出, 要注重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对于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引导村民认识到保护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如组织成立古村落保护协会和制定村规民约等, 配合村民委员会对古村落的日常保护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通过拓宽村民的就业门路, 增加农民收入, 将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与村民的经济利益挂钩。

3.4 广开门路, 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

一直以来, 大旗头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 但仅靠政府财政实在难以为继, 由于受制于资金不足, 所以对古村落的开发与利用举步维艰。

因此, 对大旗头的开发, 应该转变为市场化运作。积极挖掘和传承古村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整合地方人力资源, 搞好大旗头村的基础建设, 筑巢引凤, 然后广开门路,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休闲、商住等配套设施的综合开发, 大旗头古村落整体保护并发展起来则指日可待。

4 小结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古村落不仅分散各地, 而且大多处于交通不便利和经济落后的地方, 以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投入大量的保护资金的。因此, 为了寻找中技能改善村民生活又能解决保护资金问题的有效方法, 必须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研究和落实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政策并探索多形式的保护手段。我们应当在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以及加大投资力度外, 还应当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动员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保护古村落的行动。为了加大保护开发古村落的力度, 除了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办法并采取股份制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古村落保护基金会”向社会和企业募集保护古村落的资金;此外, 还可以类似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即将古村落和古建筑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 让农户出让经营权或村集体以屋基置换建新居的形式获得古建筑产权, 然后集体出让经营权由企业或个人进行经营管理, 从而加快古村落的开发力度。只有将新农村建设与保护古村落建设进行有机结合, 才能给古村落文化遗产一个萌芽发展的新契机, 同时也带动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3.

[2]车震宇, 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 2006 (6) :45-60.

[3]李培.申凡.广东古村落认定标准出台, 关键要看村落是否“活着”[N].南方日报, 2007-08-01 A07.

篇4:浙江古村落小记

山环水抱卜居地

走进浙江的几座典型古村落,如诸暨的斯宅,武义的俞源、郭洞,永嘉的林坑,泰顺的龟湖等,你会发现这几座古村落的选址竟何其相似:三面环山,一溪流由村后潺潺而下,村沿溪山蜿蜒而筑,田园林木环绕,村之出入口处栽有高大樟树、槐树或银杏树。青山、绿树、碧水、白墙、黑瓦,人居与自然环境组合成诗意的栖居。

如此相似的居住环境并非偶然,乃是前人按照风水学营造民居的共识:山环水抱之地,乃阴阳相合之处,亦是藏风聚气之所,最适合人类栖居。好风水要求居地两边山脉来势深远,丰满圆润,沉雄敦厚;主脉以外的山势,宜曲折多变,层次丰富,拱卫中心;水体既要源源不断,又不可躁急,以平和缓易、回环含蓄为上;居址所在形势上要求阴阳分明,凸凹有致。这样的环境,前有屏障,背有依托,左辅右弼,进退有裕,实为生息的理想之地。事实上居住在山水环抱之中,确实既可少受自然灾害与外强侵袭,又可获取一定的生活资源。

永嘉俞源古村的聚落布局便是风水的经典之作。据俞氏宗谱记载,俞氏初祖在该地落居时,时遭水灾,后由青田刘基依据阴阳八卦与星相理论,将溪流改直为曲,村口处设八卦双鱼宫(一鱼植树,一鱼植禾),并与围村而立的十座小山合成黄道十二宫。村中建二十八幢形制相似的四合院布成二十八宿星象之势。再仿北斗七星,凿七星塘、七星井以蓄水纳气。俞源从此未遭受过洪水袭击。以现代观念来看,即水之曲成八卦回环,可缓冲水势,避免一泻而下促成水灾,开井塘可分水流,植树可防水土冲涮。

浙江古村落大多起于宋元,成于明清,至今绵延不绝的原由之一,便是选择了天地人合一的聚落环境。

晴耕雨读

浙江现存古村落的各类建筑多为明清格局,白墙、黑瓦、栗柱给人以质朴本真、不事张扬的印象。

因各村落的自然、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其建筑材料、形制、装饰、功能、层次也各有不同。如建筑形制,除主体的民居之外,尚有祠庙、书院、牌坊、长廊、文昌阁、文峰塔、戏台、水埠、凉亭、桥梁等。即使同一种建筑,在不同的古村落也有迥异的表现手法,自成家数。

建筑类型大抵有农耕型、商富型、文仕型之别。

永嘉楠溪江一带古村落是典型的农耕建筑。如林坑,处在穷山僻壤,交通闭塞,出不了高官富商,亦无豪宅大院。民居随意依山而筑,高台基,矮板墙,斜坡顶,屋呈一字型或角尺型敞开排列。在这里,农耕社会的自然亲和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兰溪的诸葛村与诸暨的斯宅,多为商富型建筑。诸葛村盛于明末清初,靠做药材生意起家,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商贸中心。其民居建筑多为高门大院,商用店面构架简陋。墙高、门小,外封闭,内宽敞,这与礼制有关,也有世俗功利的建筑心理。

诸暨斯宅尚存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千柱屋,此宅四面围合,犹如城堡。内置8个四合院,10个天井,光落地柱子就达1300余根,至今仍住有60多户人家。宅祖斯元儒,将一生做竹木生意所积尽倾斯屋,其财力、心志、气派可从宅中门额“于斯为盛”四字中见出一斑。

文仕型建筑以武义的俞源较为典型。该村历史上出过不少由读书科举晋身的文仕,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其建筑较之农耕、商富二型,尤显出儒雅之风。

俞源民居布局规整合理,并十分注意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路面的镶嵌,天井条石的铺陈,随处可见的水墨壁画以及刻绘于牛腿、梁头、墙间、窗棂、生活用具上的太极双鱼宫图案,显现出俞源人在居住环境中倾注的文化匠心。

再如建筑装饰的三雕也各有地区特色。龙游的三门源、豚元、高山顶村尚砖雕,所雕多为传统戏曲片断;诸暨斯宅多青石雕花窗,其华国公别墅内左右照壁间嵌有两幅透雕花窗,一九狮,一八鹿,线条流畅,造形活泼,是浙江古村落石雕中的精品;至于遍布浙江古村落的木雕,可圈可点者尤多。浙派木雕起于宋,兴于明末清初,成熟于清中晚叶,它吸取了版画与中国写意画的手法,具有精致、本真、诗意以及题材丰富、手法多变的特点。牛腿是浙江木雕的用心之作。牛腿在明初中期是功能性的直档或S撑,后因其在廊前的显著位置及审美习尚的改变,工匠们在这三角木头上做足了文章:人物、山水、花草、果蔬、鱼禽、走兽,浮雕、圆雕、镂雕、透雕、三角雕,并赋予尚德、吉祥、喜庆、耕读、生财、繁衍、驱邪、防火等安居乐业的寓意。

在一个清早,我走进了筑于诸葛村上塘边的阁楼老茶馆。老茶馆为一对老夫妻所开,光顾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茶客。二毛钱一杯的粗茶,坐的是一排排紧挨着的长条凳、长板桌。每天这个时间,方圆三五里周围的老茶客尽集于斯。日日相见,缓缓叙说着关于昨天、今天、明天的闲话,炉火、水气、烟雾交织,人在其中醺醺然。据说诸葛村人多长寿,看来村民长寿的秘诀尽在二毛钱一杯的粗茶中。

我又走进了斯宅的梅花山庄,那是我的朋友斯舜厚以20年心力营造的现代“桃花源”。沿着村边小路蜿蜒而上,过小溪,登石级,但见青山交结处,香雪似海,千树梅花拥簇着两畦瓦舍,清气氤氲。朋友用自酿的青梅酒佐以板栗、狗肉、马兰头、荠菜、老豆腐等乡土菜肴款待。舜厚兄以教书为业,通文墨、喜书画、富情趣,而为人敦实,古道热肠,乃是生息于田园、长期受耕读文化熏陶使然。这也可看出浙江古村落传统文脉的成功延伸。

民俗文化的摇篮

浙江古村在耕读、节庆、婚丧、方言、信仰、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方面,有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

如耕读文化的自觉。浙江民间向有耕读传家的风尚。以农为本,耕则安居乐业;以读为进,学以教化优则为仕。进退有余,并行不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耕读二字为出发点。

农业社会遗存下来的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的传统育苗、下种、管理、收获方式,衍生出来各种古农具:犁、耙、耖、镰、稻桶、风车、篾田、箩筐、谷仓;赶集、采药、纺线、纳鞋、绣花、礼仪、祭祀等生活风习,又衍生出种种生活器具:竹篮、针线筐、果盒、梳妆盒、水勺、子孙桶、礼篮、水桶、鹅兜等。这些无不显现了农耕文化审美的自觉。

古村落尚存的文教建筑寄托着世代村民的教育理想。永嘉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多存有这类建筑,如溪口村的明文书院,芙蓉村的芙蓉书院,岩头村的进士牌坊和文峰塔,苍坡村甚至整个村的格局也按文房四宝排布:以笔为街,以池为墨,以置于池边的长条青石为砚,以村为纸。

古村落里还有着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雕刻、编织、漆绘、刺绣、彩塑、剪纸、书画是浙江古村落民间美术的主要样式。不过,今天在古村落已不大寻觅得到具有较高手工技艺的民间艺人。我曾花过较多精力留意三雕(前文已提及)和民间书法。匾额、楹联、门联是民间书法的落脚点。古村落的大宅正门一般设门楼,门楼中间便是门额书法,所书以四字、行书居多,如“丕振家声”、“云蒸霞蔚”、“玉韫山辉”等。斯宅千柱屋中门门楼镂有“於斯为盛”四个九重篆字,字形壮重,线条流畅,篆法规范玄妙,这在浙江古村落中极为少见。浙江民间向有书春联的习惯,走在俞源、斯宅、诸葛、苍坡、前童等村,时可见到书义俱佳的好门联。曾见诸葛村有两副春联,一曰“天增岁月人增福,竹报平安梅报春”,一曰“三千子弟勤耕读,八卦阵图隐奇村”。

浙江古村落大多建有庙,庙的位置一般在村头或村后的水口处,面积不大,格局平庸,恰与处于中心地位的显赫宗祠形成对照。庙内供奉的多为出身于人的神,暨成了神的人,如三官大帝、关公、胡公、送子娘娘、李冰以及土生土长的玄灵人神。只要能在风调雨顺、升官发财、生儿育女、治病疗疾、男婚女嫁等方面显灵,不论地位高低,皆可成为庙中供奉的神。楠溪江边蓬溪村仙岩殿内供有20多位形色混杂、各司其职的人神,令人忍俊不禁。村民们心里有结,便到庙里去烧几炷香,磕几个头,以求化解,回头再去过自己的日子。这也可看出民间信仰的怪异驳杂。

篇5:古村落保护 社会实践报告讲解

在学校的倡导下,我于2015年2月18日-2015年2月20日走访甘肃省兰州市河口村,以主题为“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展开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前言: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我国的自然村落数量锐减。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濒临瓦解。所以,保护村落文化,势在必行。

一、河口村基本情况 村落名称:河口村 所属省份:甘肃省 所属市县:兰州市西固区 所属乡镇:河口乡 行成年代:元代以前

传统建筑:民居 传统商业 祠堂 驿站 防御 非遗名称:铁芯子制作技艺

二、河口村详细信息

(一)悠久历史

河口乡河口村位于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村庄沿河而建,风景优美。河口村人文资源丰富,现存有古民居40处,200多间,祠堂两座,存有古码头遗址一处,古城池庄河堡遗址等。河口民俗文化丰富,地域特色明显,是兰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有其商贾码头、战略要塞、交通枢纽的遗迹、也留有辛店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留存了多样的文化遗存。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至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前河口为羌戎之地,自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派大将军霍去病统兵西征,兵众从新城津渡河(考证即现在的咸水村、岗镇村),由此,河口在西汉元狩二年要纳入汉帝国版图,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河口属枝阳县所辖。由于河口地处

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域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出于对羌戎的防御需要,唐代在此地修建庄河堡,史称广武,元代称庄浪河堡,明清时称庄河堡。黄河和庄浪河在此交汇,创造了特有的河流文化,是古渡又是古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河口村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和枢纽之地,也是古唐蕃道(古甘青道)、甘新道的要冲。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在繁华的商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南、北、西三条主街,街面店铺林立,街头商贾云集,沿街店铺以杂货为主,还有一些烟坊、磨坊、油坊等早期的手工业作坊,其中的主 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漫步河口,每一步都踩着一个故事。随意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房梁上的木雕花鸟,古朴精致的门饰,偌大的花格窗户,考究的用料、精美的雕刻,都让我过目难忘。村里人指点着说,这里以前是码头仓库,这是河口海关,这是磨坊、酒坊、烟坊,这是义学„„院内的梁柱上刻着形态丰富的各式图案,每个图案都有含义。比如老鼠吃葡萄寓意多子多孙,莲花象征着纯洁,松柏表示长寿等。

依山傍水,是古渡又是古道

房梁上的木雕花鸟

古朴精致的门饰

偌大的花格窗户

(二)传统建筑

河口村现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院落39处, 房屋200多间,是我国明、清时期西北民居建筑的一个缩影。从村中心的钟楼往四个方向看,村子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方方正正,泾渭分明。从村子存在起,它的格局就像一张棋盘,留存的古民居如同棋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棋盘上。至今,依然诉说着往日的荣光。“看了河口村,便知道紫禁城什么样!”村里的老人总是这么自豪地说。村里现遗存有古名居、古祠堂、古城墙、古码头遗址、碑文石刻、古树、四街八巷、四合院、张氏祠堂、清代纱灯等历史文物,特别是占地1.25平方公里的河口老街区,作为兰州现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的历史文化价值。原古庄河堡,位于现河口村, 此城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200多米,按照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结构的理念,筑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墙上可行人跑马、建有炮楼;城内建有东西南北四条街,东西街宽8米,南北街宽4米,街心建有钟鼓楼、卧桥,西街建有功名牌坊、普济寺和方神庙,北街建有贞节牌坊、张氏祠,东门建有张公

祠,南街建有张公祠和张氏天二三房祠,南门建有龙王庙、莲花山建有菩萨庙,东门外沿庄浪河建有三盘水磨坊。东西有各类门店20多处,设旅店、马车店10多处,普济寺前建有货运码头。城内民居多为四合院,都是明清式样的木雕板装饰,院内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结构建房,结构合理,长幼有序,很是合理。

1、传统民居

古街两侧民居主要分三类,包括古民居,旧式民居和新式民居。其中古民居多为前店后院式四合院,多为砖木、土木结构,以平房为主,装饰以民清木板雕为主。旧式民居多为建国初期建筑,为砖木、土木结构。新式民居建于近几年,多为砖混结构,主房以二层为主,辅助房屋多为一层。

古民居——多为木土结构,清式木板雕装饰

——砖木结构

旧民居

新式民居——砖混结构,二层为主

2、河口钟鼓楼

河口村(街)为了恢复河口老街的原貌,盘活河口历史文化街区的载体,于2012年,在原鼓楼的遗址上,重新修建起了鼓楼。这座新建的雕梁画栋,石鼓抱柱,古色古韵,沧桑厚重的鼓楼,成为了河口老街的一大景观。这座鼓楼,不仅恢复还原了100多年前的风貌,而且还保持了河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化的延续性。

古色古香的钟鼓楼

雕梁画栋,文化的传承

3、张公祠

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部将攻破兰州,末代肃王朱识宏的儿子逃到河口村,改名张献龙。为立下脚跟,张献龙拜访张家的族长,说自己要在河口买“一块牛皮地”。族长觉得一张牛皮那么大点地方无关紧要,就答应了,并立下了契约。不料,张献龙吩咐家人将牛皮裁成绳条,在河口村中心地段用牛皮绳条围了一个大圈,沿圈订上木桩为界。族长恍然大悟,却又不得不服。从此张献龙在河口村扎下了根。

这段故事,完整地记录在张公祠里。张公祠始建于清朝嘉庆三年,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前门正中书“张公祠”三个大字,左右侧门上分别有“木本”、“水源”字样,意为树有根,水有源。

左右侧门上分别有“木本”、“水源”字样,意为树有根,水有源。

4、砖雕门楼

清式雕刻的门楼显得古朴大方

5、居民门楼

每家每户的门楼各不相同

(三)生活民俗

1、河口纱灯

从清朝中期开始河口村随着商贸兴旺发达,就盛行灯会。河口花灯会上有三种彩灯,一种是六角彩灯,一种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木质框灯,还有一种是用楠木制作的纱灯。楠木做的纱灯四面纱绢上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这种灯可装可拆,保存方便。河口也不是年年挂灯,父老乡亲们要根据年景的好坏来决定。挂灯之前,程序相当的严谨。要选会长,以便主持其事。到了挂灯的年份,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忙碌了,先是在街道上栽灯杆,拉线,搭建牌楼,每隔丈许即设一灯架,这时并不挂灯。正式挂灯到正月初八以后了,每架挂三盏灯,两边挂纱灯,中间挂彩灯。在挂灯的同时,还要给周围的村镇“发牌”(送请柬。

观灯之夜,人们要转灯,这是民间的一种讲究,据说转灯后可以消灾避祸,一年平安幸福。这其中,尤以西门外普济寺内的“菩提灯”最为独特。当这个外

形像极了菩提树,并由400余盏小立灯共同组成的“菩提灯”一起点燃时,下面 有人缓缓推动旋转,远远望去犹如一座火塔,无数的灯芯子缓缓落下,绚丽多彩,十分壮观。此时,大佛寺和东城门楼上,也各有一棵“铁树”,在铁树的叶子上置一铜制的立灯,全树燃灯108盏。这个数字也颇有讲究,包括一年有四季,有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等。

村民家保存完好的楠木制作的纱灯,四面纱绢上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

热闹的灯会

2、铁芯子制作技艺

铁芯子是皋兰流传广的一种汉族民俗文艺活动。

皋兰的铁芯子是在清朝时期由华北地区来凉州经商的人传入的,主要活动在城市。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把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根端固定在平台上。铁芯子表达了汉族皋兰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传统民俗——铁芯子表演,是村里每年的大戏

3、新年传统

贴对联,请门神,是家家户户的新年传统

4、姓氏

河口人九成以上都姓张。但是,当地人却分得很清楚,有姓张的张氏,还有姓朱的张氏。而这姓朱的张氏却是皇族,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肃王后人。

(四)村落变迁

“街呈十字店重重,昔日繁华尚有容。水陆码头衰去后,商家后代尽从农。”柳祥麟的一首《古堡商街》,写的是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村的变迁。河口村市政公用设施基本健全,有一座水厂 村民自来水入户,排水为明沟排水,无污水处

理设施。沿街设垃圾站点,日产日清,统一由村委会拉运到填埋场进行简易填埋。街巷主要可以分为:主要街道、次级街巷、入户巷道等三类。主要街巷以开放式为主,有太阳能照明路灯,为沥青或水泥路,街道自然蜿蜒,视线良好,空间尺度宜人,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为日常村民活动的主要区域;次级街巷也多为开放式的土路;入户巷道为尽端式,空间尺度较为狭窄。三类街巷总体延续了河口村传统街巷的空间布局。用地划分较为明确且功能集中,不同

性质用地之间干扰较小。居住用地整体保持了一致的传统风貌,体型及色彩基本延续了传统状态,现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院落无论从技术、艺术、历史研究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河口村历史地段的绿地系统结构较为明显,分为院内和院外两部分,院内以居民自主规划的花坛、藤架、树池为主。院外自然随机生长的灌木和乔木,广泛分布于各街巷,以黄河岸边居多。

1958年,除民宅、祠堂外,其他建筑全部拆除。由于历史久远,居民保护意识不强,对原有院落居民进行了翻建,政府保护力度不大,保护资金投入少,剩余的民宅、祠堂保存一般,还存在逐渐毁损的危险。

2013年,河口村恢复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列入兰州市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创新区项目,村上集资300万元恢复性整修了道路、古码头和黄河堤岸,西固区政府投资300万元修缮了濒危古民居。

在村委会的门口竖立村落的规划图

政府全力打造,希望河口古村成为陇上民俗一条街(五 变迁的村落,永恒的问题

1、居民走访

在走访河口村的过程中,河口村的村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和村民的对话中,他们的对外来游客的热情和对村子未来的期许是内心油然而发的。我从村民们了解到,政府已经开始关注村落的流逝,并已投资建设全新的河口村,重树河口文化。但是,望眼望去,村子街道旁几乎都是崭新的新民居建筑,村里的古民居寥寥可数,村民们对于政府的翻新工作也是痛惜却无奈的态度。“政府要翻新旧居,建设河口古村旅游文化景区,老人们也无话可说。毕竟,一方面是村子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一方面,古宅确实摇摇可危,谁不想住上新房子呢?”一位村里的年轻人这样告诉我。根据和他的交谈中,我更了解到,如今村子里居住的大多为老年人,而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几乎是一年才回来一次,所以对村子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是少之甚少。原本以地为生的生活也都不复存在了,现在村里的人几乎都是在外做生意

谋生。老年人或许对村子有着巨大的热爱,但对于流逝的文化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商业利益也是无可奈何。

2、发展问题

经过一天对于河口村的走访调查,我发现这个崭新与古朴共存的村落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村落的消逝步伐或许是在政府的关注和建设中减缓了脚步,但是,政府对于村落的规划有可能会渐渐走向商业化的方向。在建设中或许缺少与村子真正的主人——村民的沟通。重修重建是出于重现村落全貌的好意,但或许过度一意孤行地以新换旧,会让真正有岁月意义的文化消失于崭新的现代文明中。

3、理性思考——我的建议

保护古村落的意义就是留住消逝的中华文明,如果村落对原有传统的古民居大肆拆改,古村落的价值就受到影响,可能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保护意义。在我看来,村落的新建设是一种适当折中的方式。一定要让传统村落居民保持原始的、陈旧的、已成过去式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并不可取,也不符合人们始终都在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本性,更不能剥夺农村居民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虽然传统村落有文物建筑,但并不是所有的古民居都是文物。政府可以拿出一种特色民居的标准设计方案,农民按照这种特色翻建自己的新居,改善生活条件,应该享受政府补贴。这样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又使传统村落的风貌得以传承。

适当、沟通、并存,这是我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认为保护传统村落的关键词。也希望在往后的建设中,能够真正实现这样的平衡,让我们中国大地上一个个古朴的村落再次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中国传统村落网——河口村

篇6:古村落调研报告

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

——以郏县临沣寨为例

摘要:

我通过对多篇相关学术文章的检索与分析研究,深入了解我我国各地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成功案例,尤其是对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地方进行分析,总结了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先进经验策略,结合各地的优秀发展模式,根据河南省郏县临沣寨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临沣寨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可行性报告。总结各地的开发经验与保护原则,为临沣寨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前景。前言

我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农业文明在我国有这及其漫长的历史,村落文化作为农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地有着各种各样的独特形式。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古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与科学价值,已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1]。然而在各地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论证,以及人们急功急利的发展模式,古村落的文化核心正在随着旅游的开发而逐步消失。那么怎么在开发过程中保护古村落文化成为各地政府和人民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结合河南省郏县临沣寨谈一下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方向。临沣寨的简介

临沣寨原名水田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堂街镇境内,距县城12km,距平顶山市约30km,临沣寨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距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因建红石古寨而得名的临沣寨,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寨,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被专家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馆”,临沣寨耗资1亿两百银,寨子由沣溪、柏水环绕,芦花飘扬,水鸟欢唱,寨内民居规模集中,错落有致。2005年11月12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临沣寨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临沣寨的特色旅游资源

在范晓琳、苗坤、吕锐撰写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中,将临沣寨的特色资源分为三类,分别为:历史建筑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特色[2]。

在王中旸的《河南郏县临沣寨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将临沣寨的旅游发展资源总结为一下几点,村落景观及民居建筑考察与观赏、古村落发展历程及社会精神展示、乡土文化体验和建立美术、摄影创作、影视拍摄和古民居建筑研究基[3]。

王瑾瑜、王云娜在《历史文化名村传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探析——以历史文化名村

临沣寨为例》中,将临沣寨传统聚居文化特色景观分为姓氏聚居文化、盐商文化,将建筑资源细分为寨门、寨墙、街巷、传统居民、建筑装饰艺术[4]。怎样加强临沣寨保护

在王中旸的《河南郏县临沣寨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对于临沣寨的保护提出了一下几点看法:整体保护、特色保护、依法保护好发展性保护[3]。

重庆工商大学的王喜洲编写的《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中对于古镇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提出了五项措施,包括环境保护、古建筑保护、废墟文化保护、综合保护与加强保护宣传五个方面,并且详细的分析了保护的措施,对于临沣寨的保护具有非常大的操作与借鉴意义[5]。

河南城建学院的刘书芳与张现梅在《乡土建筑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延续———以临沣寨为例》中则较为简单的提出了点线面结合的整体保护原则与保护利用发展原则

[6]。

不论是哪种分类与保护原则对于临沣寨都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指导意义,而我在分析各地古村落保护文献中综合认为,对于临沣寨的保护应该采取经济性保护、法律性保护与文化性保护、宣传性保护。临沣寨旅游开发原则

王中旸的《河南郏县临沣寨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认为临沣寨的旅游开发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与市场导向原则,在旅游开开发之前要对临沣寨进行开发规划,那些需要修复,哪些需要重建。旅游定位是什么,游客人数控制在多少。并且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改变和提高,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

孙明泉在《论古村镇文化资源的综合认知与可持续开发——兼谈河南临沣寨旅游开发的概念性规划》中基于文化的视角,把我国各地古村镇的开发实践,大体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原生态型开发、次生态型开发、博物馆型开发与文化移植型开发;基于经济角度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也分为四种:政府主导模式、项目公司模式、经营权出让模式、村民合作开发模式[7]。

刘家明、陶 伟、郭英之三人编写的《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认为传统民居旅游开发原则为:保护原则、文化原则、特色原则和与古城墙、古街道、古寺庙相结合原则还有参与型原则[8]。小结

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临沣寨在作为古村落方面有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同时临沣寨目前也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式,我们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开发临沣寨旅游开发同时,文化和建筑的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所以要坚持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并重的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参考文献

[1]关正孙.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J].职业研究,2009-06:87

[2]范晓琳 等.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J].华中建筑,2011-02:158-160

[3]王中旸.河南郏县临沣寨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N].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07(29)

[4]王瑾瑜、王云娜.历史文化名村传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探析——以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为例[J].科技信息,308-309

[5]王喜洲.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J].经济问题研究,2003,(2):90-93

[6]刘书芳、张现梅.乡土建筑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延续———以临沣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28):12468-12469,12505

[7]孙明泉.论古村镇文化资源的综合认知与可持续开发——兼谈河南临沣寨旅游开发的概念性规划[J].许昌学院学报,2009,28(6):121-125

[8]刘家明等.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J].地理研究,2000-09,19

上一篇:真没想到小学五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路政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