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游记经典写景游记散文

2024-04-12

徂徕山游记经典写景游记散文(精选2篇)

篇1:徂徕山游记经典写景游记散文

徂徕山游记经典写景游记散文

“徂徕之松,新甫之柏。”——《诗经·鲁颂》

初读这诗句,是进修时在《古代文学作品选》上读到的。句式整饬,铿锵有力,读来朗朗上口。我的家乡位于汶河岸边,东望徂徕山,宛如虬龙横卧,翘首摆尾,凌空欲飞,既神秘莫测,又奇幻好奇,不免心向往之。

岁在春日,正逢清明;春光明媚,鲜花争艳。恰是踏青赏景好时节。我和妻子开车前往心仪了很久的徂徕山旅行 ,我们沿着汶河大堤一路东行。堤坝上杨柳依依,排排列阵。河水明净,蜿蜒西去。花似红裙镶嵌,水如玉带缠绕。村落峥嵘,楼群栉比。这里土地肥沃、粮草丰美。古老的大汶口文化滋养了她的文明,使她端庄秀丽,厚重丰满。

很快,我们便驱车来到徂徕山脚下。在通往山顶的公路一侧,山头上,一巨大纪念碑直插云霄,高高矗立在苍松翠柏间,拾级而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 巨型花岗岩石上,镌刻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十二个镏金大字,笔力苍劲,入石三分。透射出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难,戮力共为,力挽狂澜,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和意志。

瞻仰完纪念碑,我们沿环山公路盘旋而上。道路险象环生。曲折、路险、景奇。松柏森森遮天蔽日,溪流泠泠叮叮淙淙。似仙境缠身,如丝竹奏鸣。花香袭人;群蝶翔舞,鸟鸣深磎。经盘旋往复,便到达山顶。山顶上“庆回归”石刻醒目,表达了香港回归时莘莘学子们那份喜悦和欢庆,刻石以志,永难忘怀。立山顶,极目四望,泰山巍峨挺拔,似巨大屏障护佑着徂徕山;南望汶水,光明似镜,玉带般缠绕着徂徕山。如此盛景,曾引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携手同游。他们千里迢迢,不辞辛苦,若不是被秀丽风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他们怎能留下名篇佳作及动人的传说故事呢?二圣宫前,诗仙、诗圣分手处追思,高人仙鹤般羽去,古迹遗风尚存,峨峨高山,仰慕不已!

若非亲临此山,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仍不为我所信。那个年代,生产落后,温饱难以解决,竟然创造出此等惊人奇迹,前辈战天斗地之精神,气魄之豪迈, 令后人扼腕赞叹,五体投地。

和风流畅,花好景美,红男绿女,或结伴而行,或扶老携幼,流连忘返。人生如此,又有何羡?

夕阳西下,橘红色的斜阳染红了大山,这红是先烈们的鲜血染就,徂徕山历史的厚重和红色基因,需要传承,需要发扬光大。我爱徂徕山,更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篇2: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之写景手法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在写景方面是很有讲究的,作者常常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详略得当地描绘奇特瑰丽的画面,有时还为后面的議论埋下伏笔。所以阅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如其人,不同的作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作者1054年由舒州通判辞职回家探亲,归途中顺道游览褒禅山,于同年七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的。作者寄寓于文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思想感情,不过是借游山而抒发早就具有的思想罢了,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变法图强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文章所表现的大气磅礴、锐意进取和深思慎取的品格,正体现了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胸襟和气魄。

二、抓住时代特征,读出作品的共性规律。虽然都是山水游记散文,但因朝代不同,文章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唐代的游记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心绪或情趣,而宋代的游记则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精神和理趣。由于宋代文人好发议论,文章多以理见长,作为一种时代风尚影响到文学,宋代的游记常常是在详细记述游程、描绘景物之后,发一通议论以阐发一个深邃的道理。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样,文章大部分记述游程、调查的情况,最后归结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凭空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三、要善于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找到共同点。古代文人在写山水游记散文时,往往会抓住关键点,然后围绕关键点选择材料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喜好之感,如袁宏道《虎丘记》就围绕“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来写景。明代徐霞客《游黄山后记》在写景时始终抓住一个“奇”字,奇路、奇峰、奇景、奇松,人行云霧,天也奇,地也奇,一幅千岩万壑、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而“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通过作者的议论,可看出他好学不倦,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学习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运用的修辞手法。为了将景物描绘得清楚明白,作者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透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窥探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较好地理解文意。例如《石钟山记》中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这是用比喻绘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这是用比喻拟声,在“莫夜”之时,见此情状,闻其声响,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可怖,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呼应,才有“笑李渤之陋”结语,体现了作者敢于探索真知的求实思想。

上一篇:瓶装水品牌分析下一篇:凤桥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