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生态室内建筑文化论文

2022-04-27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品与赣派村落发展现状,探讨了古村落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必要性。总结出三大设计理念:一是尊重古村落生态模式,以村落文化为基础;二是注重产品经济价值;三是注重科学规划,形成多元化创意产品。依据设计理念,提出构建古村落创意工作室、设计古村落特色纪念产品及形成创意产品设计园区的三大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古村落生态室内建筑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村落生态室内建筑文化论文 篇1: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建构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摘要:在日益发展的传统村落旅游中,不但要考虑古村落原生态建筑与环境的保护,满足人们观光旅游的需求,而且还应该考虑其文化内涵的创新,让人们在体验与了解村落文化时得到美的享受,实现人们对原真性的追求和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针对武陵地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特征,提出武陵地区古村落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以促进武陵地区村落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文化旅游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武陵地区;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从古到今,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时时刻刻存在着,当今世界,文化需求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气息浓郁且更具新颖、独特、美观的文化创意产品才更吸引消费者的目光。通过在传统旅游业中引入创意元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进行创新发展,从而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建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与方法。

一、武陵地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

(一)武陵地区村落文化的形成

1.武陵地区古村落基本概况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尤其是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武陵地区各政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加强了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武陵地区古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大多仍保留着传统的历史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在全国646个传统村落中,武陵地区就有60个,169个历史文化名村中,武陵地区已申报的有7个名村。这7个名村是: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楼上古寨)、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这些传统村落较好的保留着古老的民居建筑,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情浓郁,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资源。

2.武陵地区村落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在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传统村落聚居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基层的自然存在。因其地理环境、人居条件的差别和历史演进的差异,其空间形态和表现形式多样,逐渐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村落文化”。武陵地区地缘辽阔,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尤其是土家族世代聚居于此,造就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同时,汉族文化在此交融,丰富了武陵地区村落文化内涵,在个性与共性的交织中使得武陵地區村落文化独树一帜。另外,因其独特的山地地形,武陵地区传统村落选址大多依山面水或依丘建房。清江、乌江、酉水贯穿其境内,降雨丰沛,气候湿润,草木植物生长旺盛,形成了数千种生物资源,仅中草药就有2500多种。因此,武陵地区村落文化也明显体现为独特的山地文化和生态文化。

武陵地区村落文化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其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武陵地区主要是山地,为了适应山地地势,其建筑依山而建,形成了正屋处于实地,其余三边悬空,靠木柱支撑的干栏式建筑;(2)武陵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建筑以穿斗式木质结构为主。二是以土家歌舞为代表的音乐舞蹈文化,如:哭嫁、摆手舞、巴山舞、跳丧舞、傩戏等。三是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手工技艺文化,如西兰卡普、清江奇石、盆景根艺等。四是独特的土家族经济制度文化,即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和采集文化。

(二)武陵地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

武陵地区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基础条件。但从目前武陵地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现状来看,以传统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居多。武陵地区古村落旅游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农家乐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将消费者的吃、住、行、购等方面全部融合在一起,将当地的民族特色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使消费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古村落原生态文化的深刻体验。二是古村镇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古建筑作为吸引游客的热点。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古村镇旅游不仅担负着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任,同时也具有经济发展的价值。三是以传统民间工艺为基础的发展模式,通过当地的特色手工艺产品和形式来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从而提升当地的旅游文化形象。

二、武陵地区古村落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念

上世纪末,英国首次提出“文化创意”这一概念,并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自此在西方国家得到不断的发展,“创意产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与及精神娱乐产品。2008年,我国也开始引入这一概念并引发一系列文化创意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资源,以创造性的智慧为动力,通过科学的策划和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智慧型产业。文化创意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创新意识和创意内容。目前,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品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内核,是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体现,通过商业化的运作为消费者提供艺术、文化、娱乐等服务,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二)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思想构筑的基础和根植的土壤,呈现着鲜明的“小村落、大文化”特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石,舍之,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于此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武陵地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正需要寻求一条推动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倡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这就要求人们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并在前人的智慧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以创造性的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热情增加,就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其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武陵地区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显著的文化旅游开发潜质,发展武陵地区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但从目前武陵地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来看,其呈现出文化产业建构割裂、分散、创意缺失、单一化的现象。因而,加快武陵地区古村落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推动武陵地区古村落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需要,也将促使其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绽放出生命力,提升文化传承。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会把武陵地区村落文化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从而获得更多人对武陵地区村落文化的关注。这将有助于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产业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一方面武陵地区村落文化彰显了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形式可以让更多人被武陵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所熏陶,让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与村落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为载体,引领和传播新观念,是弘扬中华文化,输出中国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当更多人喜欢并消费民族特色文化产品,慢慢就会有更多人愿意学习民族传统技艺,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逐渐得以保存及创新发展,从而激发当地人自觉保护古村落的兴趣和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知晓与热爱,增强当地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武陵地区古村落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深远。

第三,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会使武陵地区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凸显。首先各级政府均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鼓励创意人才发挥智慧进而激发灵感,打造一系列的文化创意活动,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体验经济的有效链接。近几年各类公益文化节、旅游节、狂欢节层出不穷,这证明创意理念、策划意识已深入人心;其次消费者在旅游需求上呈现出了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关注古村落民族民俗文化的人越来越多,随之武陵地区古村落旅游业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问题。武陵地区古村落的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创意的融入能够为武陵地区古村落旅游业提供更加先进的生产力和销售力,从根本上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促使其旅游业能够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最后相对于政府拨款扶贫保护武陵地区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武陵地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更为直接、有效。它不仅为村落居民创造出更多财富和就业机会,也提升了村落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并帮助其形成鲜明的产业布局,促使村落旅游地发展成为独特的产区,实现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武陵地区古村落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原则

1.遵循生态原则

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构建生态与产业双赢的格局。首先以保护古村落原生态的建筑与环境为基本前提,因此,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建设生态友好和负责任的旅游业,使人为的建设对自然环境产生加分的效果;二是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完整,当生态质量与其他方面发生冲突时,以生态质量优先;三是减少地形及地貌的破坏。

2.区别对待、分类评估、科学规划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不仅保留着古建筑、宗祠、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等物质文化遗产,也蕴含着传统民族歌舞、节日、习俗、体育、美术、戏曲、医药、手工技艺等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的文化遗产,是当时当地人的智慧、灵感、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的综合体现,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性。因此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升级时,必须遵循“区别对待、分类评估、科学规划”的原则,根据资源的特性、内涵确定开发的对象和可采取的开发模式。对于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对于具备适当或一定程度开发条件的资源、具备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条件的资源和适合公益性文化建设的资源进行有序的分门别类,保护性的开发利用,避免不加区分的盲目式开发。

(二)基本思路

1.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将加快武陵地区古村落自身文化创意产业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将提升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单一化现象明显,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局面,从而导致古村落旅游业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当前阶段要想促进村落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就要重视起产业之间的多元化融合,引入和开发多种文化、创新业态,积极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来发展全新的特色文化,促使古村落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拓展。

2.创建村落文化旅游创意园

武陵地区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的建构也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重视中小企业或个人艺术家,鼓励他们成为文化创意市场的供应者,将古村落保护与文化创意活动相衔接,以乡村文化旅游创意园新模式宣传古村落。如创建以武陵地区古村落的民族风情和村落文化为特色,以创意理念为吸引点的文化创意园区,邀请创意企业和艺术家入驻,建立企业办公场所和艺术家工作室,定期举办不同的艺术主题展览、沙龙、论坛等活动,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3.打造村落文化旅游品牌

发掘打造有内涵和特色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可以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带来新生机,也可以带动武陵地区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而要做出品牌,产品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发掘当地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培育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塑造武陵地区独具特色的村落文化旅游产品进入国际流通领域,以一种开放自信的姿态参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比如在常年举办的文化旅游节上以“弘扬民族村落文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题,举办一系列精彩活动,生动形象地展示民族传统风情,使得地域文化得以传承,乡村活力得以延续。如湖南省凤凰县大力开发的凤凰古城苗乡文化游、兵战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等国际国内旅游产品,引发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识别体系

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打造需要以文化为根基,文化才是内核。武陵地区古村落是以土家族、苗族两大主体少数民族的民族元素和历史人文取胜,那相应的,其文化创意产品中就应该体现出这些文化符号,通过自身独特的文化符号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旅游文化产品,以避免因品类的繁杂使消费者难以记住其特色,同时也便于政府管理。到实践应用中要做到基于整体文化上的系列化,使文化符號有格调,可识别,成体系,可延展。比如在传统民居建筑外观改造、室内布置风格和本土风味食品上进行深度策划与开发,通过文化符号的提炼、放大、点缀使得一个指示牌、一个餐桌都可能成为文化的符号、现实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武陵地区古村落农家乐打造成体现其民族文化内涵和深意的民宿文化创意精品。

5.促进跨行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娱乐属性,积极引入娱乐影视节目,大力借力这些知名节目和互联网平台,打开更大的市场,为武陵地区古村落文化旅游带来活力和发展前景。比如选择一批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浓厚的古村落率先邀请《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等知名节目组入驻,打造村落影视基地,将当地民族传统精美服饰、民族歌舞艺术、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影视创作引发创意活动,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其传统民族风情和文化气息,推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转型。如2016年上映的国漫《大鱼海棠》,引起了广泛关注,取景灵感源于中国福建的土楼,“中国元素”在片中得到不断的挖掘与创新,不仅为国漫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也带动了当地村落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结语

在不可逆的城镇化进程中,武陵地区古村落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强势冲击,日趋处于濒危甚至灭绝边缘。而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完善古村落文化自身发展体制,培养文化市场体系,以文化旅游促进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已成为一种趋势,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重视武陵地区古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加强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组团,整合优质资源进行创新,形成文化产业链,从而促进武陵地区古村落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作者:潘娇 周传发

古村落生态室内建筑文化论文 篇2:

乡村振兴战略下赣派村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品与赣派村落发展现状,探讨了古村落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必要性。总结出三大设计理念:一是尊重古村落生态模式,以村落文化为基础;二是注重产品经济价值;三是注重科学规划,形成多元化创意产品。依据设计理念,提出构建古村落创意工作室、设计古村落特色纪念产品及形成创意产品设计园区的三大策略。最后,总结了古村落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理念与特点。

【关键词】赣派村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传统文化

1 乡村振兴与赣派村落的文化创意产品

1.1 赣派村落的概况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全省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面积达16.69 km2。传统村落多由一定数量的宗族形成,主要以一村一姓或一大姓的形式存在,由此形成了宗族文化,村落文化也随着宗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延伸。因近代交通的发展落后,所以古村落被完整地保护着,而随着交通基础建设的拓展,赣派村落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江西拥有大量保存完善的古村落,其中有21个国家级文化名镇,8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近175个村落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1.2 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发展现代农业,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在经济高速发展、产品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时代的新型与热门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新颖性、复合型、可持续性、个性化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反过来“滋补”国家经济增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贴合本土文化,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引擎,加速推进了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依托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创新为动力,形成科学、合理、智慧型产业,该产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创意形式与创意内容,能够促进产业与文化共同发展。

1.4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古村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文化创意产品已然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产品,具有广袤的市场与深远的影响力,深受当代群众喜爱。古村落文化传承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而古村落文化因为发展传播途径的限制,处于低水平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已然成为一种方向,创意产品对古村落文化不仅是简单拓印,而是在古村落文化基础上加入灵感与想象力,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古村落文化,使古村落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大众。传统文化为创意产品提供思想源泉,同时能够提升创意产品的内涵,提高认同感。而创意产品为古村落文化提供传播途径,同时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提高古村落文化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古村落的经济水平,避免过度开发带来不可避免的古村落文化损失。

2 赣派村落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念

2.1 尊重古村落生态模式,以村落文化为基础

赣派村落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村落生态模式与古村落文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要尊重古村落生态模式,以村落文化为基础,融入创新设计理念与思路,创造出具有古村落地域性特色的创意产品。创意产品要正确处理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形成产品与古村落共赢的格局。创作人在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时,一要注重创意产品设计尺度,必须在生态文明容量与村落承受范围内,避免给古村落带来不可恢复的生态伤害,使创意产品与生态完美结合,起到产品为生态环境加分的作用;二要保证古村落的完整性,减少出现创意产品与古村落格格不入的现象,在创意产品与古村落地域性特点发生冲突时,要以古村落为标准,保留古村落地域性特点;三要融入古村落村民,在进行古村落地域性创意产品设计时,不能只注重地理与建筑文化,将古村落村民边缘化。

2.2 注重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

赣派村落因为交通不发达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古村落的发展便会受到限制,而古村落发展减缓,则会使当地经济更加落后,这便形成恶性循环。古村落没有形成独立及稳定的经济来源,大多依靠国家援助或政府扶持来维持现状,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文化创意产品的加入,能够为古村落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古村落的经济竞争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古村落特征的创意产品能够为古村落带来经济收入,经济水平的增长又能为古村落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创意产品的发展与推广,同时能够为古村落村民带来就业机会,古村落村民的参与能够提高创意产品整体的地域特色,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形成獨特的赣派村落产业模式,促进赣派村落的经济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支柱性产业。

2.3 科学规划创意产品设计,注重多元化发展

赣派村落地域性特点较强,村落文化具有多元性,在地貌、村落格局、房屋构建、习俗文化、民族舞蹈、医学手工等方面具有千差万别的特色,是古村落千百年沉淀的结晶,融合了各个时代的智慧、人文、价值观念及审美标准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地域性创意产品设计时要着重注意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根据村落不同文化设计不同创意产品,使得不同文化得到最理想的发展机会,对没有办法发掘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系列创意产品设计能够使得消费者有期待性,使得创意产品有更好的发展市场。赣派村落地域性创意产品设计要在有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发展,做到尊重古村落生态与传统文化,保证创意产品拥有“原汁原味”的地域性特点,同时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3 赣派村落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

3.1 创意产品设计融入古村落中,构建创意工作室

创意产品设计工作可以融入古村落中,实地考察古村落地域性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创作者的文化领悟程度,激发其创作灵感与思维。在尊重古村落原始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意工作者可以将工作室移步到古村落具有沧桑感的房屋中,在不破坏房屋基础建设的前提下,对房屋内部与外形进行改造,构建与古村落形象相适应的创意工作室。将古老的房屋改造为创意小店,一是可以使创作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村落的文化特征,在古村落文化的感染下,设计出更贴切、更有创意的产品;二是能够充分利用古村落建筑,增添古村落经济收益,同时为古村落增添新鮮活力,形成村落特色产业。创意工作室的构建可以依托原住宅地的宅院、室内景观、庭院及村落的特色建筑、地貌,创意工作室的设计可以使得古村落具有艺术人文气息,也能够为古村落旅游行业带来新鲜面孔,使得游客在游览古村落时,可以在创意工作室采购具有特色的创意产品,增添古村落文化的传播途径。

3.2 增添创意产品设计的传播价值,设计纪念产品

创意产品设计要发挥其经济价值与传播价值,在创意产品设计中体现出古村落文化特点,使得产品能够突出古村落文化特色。创意工作者可以在设计创意作品时,注重体现古村落文化,譬如可以设计古村落形象纪念币等旅游纪念产品。在设计纪念产品时,将古村落地域性特色融入产品,突出古村落地理位置及人文特色等,使得创意产品具有收藏与传播价值。同时也可以设计独特的纪念产品,如使用只有古村落才有的植物为材料做成的书签、编制村落特色的提包等产品,使得古村落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增添创意产品设计的传播价值。

3.3 形成创意产品设计园区,合理规划产品设计

创意产品在设计流程中,要注意整个产业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古村落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创意产品设计应当具有多样性,形成创意产品设计园区有助于协调各方面创意产品设计。园区的建设要注重多元化产业发展,不仅要在物质文化上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在精神文化上也要有创意产品的体现。纪念产品的设计需要将古村落文化体现在物质上,但古村落文化也包含习俗、舞蹈、歌曲等精神文化,这就需要进行特殊的精神创意产品,对此可以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如《爸爸去哪儿》节目将综艺节目与古村落文化结合,形成有地域性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同样,可以在古村落形成古村落文化创意节目,将古村落歌舞融入创意产品设计中。

4 结语

赣派村落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势在必行,将赣派村落文化融入创意产品,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且能够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深度。古村落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本主义市场巧妙结合,将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创意产业带来思想源泉,两者相互依靠,相互促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8-01/05/content_5253681.htm,2018-01-05.

[2]李鹏,李志,闵忠荣.江西古村落历史选址特征规律及其综合原因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4):131-136.

[3]潘娇,周传发.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建构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武陵地区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7(1):70-73.

作者:郑鹏 吴杨

古村落生态室内建筑文化论文 篇3:

棣花古镇建筑构成与审美

摘 要:古镇风貌是自然山水、建筑群落、文化艺术共同组建的综合体系。它是展现古镇形象、体现艺术形态、反映文化价值的重要窗口。棣花古镇承启秦楚以来历朝各代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变迁与重塑,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性文化,以其建筑为代表,针对棣花古镇建筑的构成、审美、文化价值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棣花古镇;建筑构成;审美;文化价值

古镇建筑艺术是族群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族群长期的建筑艺术积累并吸纳异己建筑艺术元素融汇其中的结晶。[1]棣花古镇建筑艺术形态多样,其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二郎庙、宋金街、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等地标性建筑具有象征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与村落周围环境协调发展。随着科技的与日俱进与人类实践的推陈出新,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探讨古镇建筑构成及其审美在棣花古镇建筑文化中的作用也愈加凸显。

一、棣花古镇村落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棣花古镇坐落在秦巴山地间的一个小盆地里,四面临山,汉江的最大支流丹江河自西向东绕古镇而流。棣花古镇因其特有的地理环境,房屋住宅坐北朝南,前面有千亩荷塘、丹江河流和笔架山,后面是蟒岭支脉的北山田园生态观光园。东面是四方岭,西面是刘家塬岭,北高南低,聚风生“气”,同时前水后山构成和谐共生的村落。

棣花古镇村落整体布局严整而开阔,村落建筑是人字顶、黄泥墙、吉字窗(通风透气,也代表着吉祥如意)、青砖蓝瓦,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布局。村落沿丹江河流呈带状东西分布,砖石铺街,店铺林立。棣花古镇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140公顷。其中,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宋金街、二郎庙、关帝庙、棣花驿、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等建筑群落。因历史文化差异,公共建筑风格也不同,但整体布局合理统一。研究和探寻其建筑文化、建筑构成、建筑审美,丰富古镇建筑文化内涵,具有继承和发扬地域建筑文化的积极作用,并对建设有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的生活场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棣花古镇不同时期建筑与村落环境的关系

棣花古镇的建筑构成主要由住宅民居和公共建筑组成,由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的差异,村落不同时期产生不同建筑文化。针对棣花古镇不同时期建筑与村落环境的关系,分别从春秋、秦汉、盛唐、宋金清、当代等不同历史阶段对其建筑构成进行分析。

(一)春秋: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自春秋战国时期便是棣花古镇的一条重要政治、经贸、军事之道,全长约六百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内陆沿线。商於古道起初是为了给秦国运送战争所需要的粮草等物资所开辟的军事通道,后来逐渐演变为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商业运输的必经之道,与现在的312国道路线基本吻合。棣花古镇是商於古道上的重要节点,但因受地形限制,最窄处不足一丈,最宽处约两丈有余,沿途古村落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等人文资源密集。村落丰厚的生态环境使商於古道更具历史价值,同时商於古道(现在的312国道)促进了棣花古镇交通的便利发展,村落古建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

(二)秦汉:商山四皓碑林园

商山四皓碑林园位于陕西省丹凤县商镇,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埋葬着两千多年前秦汉的四位博士,即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东园公唐秉。四位老人皆品行高洁,因因避秦焚书坑儒而隐居商山,故被世人称为“商山四皓”。商山四皓碑林园、古柏环绕、碑石林立,占地面积10亩。商山四皓的隐士精神内涵体现在文化建筑中,碑林园主要以商山四皓古诗词文、书法雕刻、文化长廊等元素为核心内容,墙面的石雕刻品是秦汉雕刻技艺的珍贵遗物,体现了建筑空间的重要性。商山四皓碑林园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使村落环境的和谐共生和商山四皓的理念融为一体,熔铸了棣花古镇村落人们淳厚的民风。

(三)盛唐:棣花驿

驿站在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在各地设传舍,供政府公文传送人换马和来往官员临时歇宿停留,驿站比较简陋,但政治、文化、經济、军事方面的信息都需要驿站进行传递。到了唐代,驿站的建立空前发展,三十里一驿,四方通达。棣花驿主要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因受村落环境整体建筑布局统一的影响,贾平凹老宅也以四合院的形式为主,四合院住宅都是哥东弟西,贾平凹所住的东边是“平凹之家”,而他的弟弟、弟媳住在西边。由此可见,四合院的建筑与村落环境相互统一且和谐发展,使村落延承地域文化特色,进一步弘扬盛唐驿站四合院的文化作用。

(四)宋、金、清:宋金街、二郎庙和关帝庙

建筑符号中的门窗对于建筑整体的采光通风、视觉审美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门窗在材料的运用和艺术形式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风格也截然不同。[2]宋金街是棣花古镇的历史缩影,一条街分为宋、金两个朝代,两朝仅一步之隔。宋金街东边为宋文化区,地砖平铺,建筑物门窗呈网格状,体现了大宋汉民含蓄内敛的性格;街西边是金文化区,地砖立铺,犹如箭头,建筑物门窗呈竖条状,体现了金人游牧民族勇猛好战的性格。棣花古镇的宋金街门窗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而棣花古镇村落许多建筑把网格状门窗运用于建筑上,寓意建筑的主人内敛又很正直(图1)。

宋金街建筑、二郎庙和关帝庙建筑相互对立而共生,而“棣花”寓意兄弟姐妹深厚的情谊,呼应了个体建筑与整体村落之间和谐包容的关系。

(五)当代:贾平凹文学艺术馆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主要收集、整理、展示、研究贾平凹的文学、书画、影像等艺术作品及其成长经历。该馆由贾平凹文学馆、贾平凹书画馆、贾平凹影音馆三个展馆组建而成,这三大展馆的俯视图正好突显贾平凹先生名字里的“凹”字特色,“凹”字寓意做事稳妥、做人低调等。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提取“凹”字元素,打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进一步使公众能够从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建筑中解读该馆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尺度。同时该建筑与村落环境协调统一,创造了既舒适宜居又能带来艺术审美体验的村落环境。

三、棣花古镇建筑构成的审美内涵

当今世界,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美学现象,也是人类文化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棣花古镇的建筑构成具有多样化的审美内涵,宋金街、二郎庙与关帝庙的建筑互相对称,建筑的均衡美呈现出一种空间质感。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突显“凹”字特色,有效把握了建筑美学中的新思维。整个村落不同时期的建筑与周围环境既独立又与村落周围环境协调共存。存风聚“气”的生态环境使村落活态发展。

棣花古镇建筑构成和精神文化体现出不同的建筑艺术形态,艺术形态来源于物质和精神,棣花古镇全貌是通过艺术形态来表现。精神层面以商山四皓文化内涵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环境层面以不同时期的建筑构成探讨了棣花古镇建筑艺术形态及其审美原理,不同时期的建筑与村落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充分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层面所涵盖的建筑美学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我们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欣赏。

参考文献:

[1]石承斌,陈才佳.黄姚古镇建筑艺术的影视人类学保护[J].艺术百家,2008(6):79-83.

[2]王毅,刘子建.中国建筑的门窗艺术发展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5):96-97.

[3]刘子建,曾璠君.符号在建筑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上),2010(4):84-86.

作者简介:

刘文英,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

刘子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作者:刘文英 刘子建

上一篇: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论文下一篇:高校生态德育方法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