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2023-01-10

第一篇: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

务平台应用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数字中国”、“数字浙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组成部分,为“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统

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环境,以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和电子政务工作等,都需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其提供基础支撑。为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提升我省城市信息化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地理信息服务和交换共享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水平为宗旨,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切实发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市、县(市、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构建统

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一)加快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步伐,建成全省陆海统

一、三维、动态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推进城市建成区、规划区以及平原、丘陵地区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必要覆盖和持续更新,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名地址、地下空间设施、遥感影像、城市三维精细模型等数据库建设。开展多种类、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一致性处理与同步更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二)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将城市现有的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需要的专题信息资源按统一标准进行信息数据集成、整合和有效管理,丰富地理信息资源。

(三)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按照国家和省级标准,采用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构建纵向贯通省、市、县(市、区),横向联通各有关部门,面向电子政务和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服务的统

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

(一)加强需求调研与分析,选择城市管理最迫切、群众最关注的领域开展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着力开发并维护好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按照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网站(以下简称国家“天地图”网站)建设要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要同步完成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天地图”网站市、县(市、区)节点建设,实现与国家“天地图”网站主节点的互联互通与服务聚合。

(三)在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市、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时,应当统一使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发布的地理信息数据,避免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已建成的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应通过改造,实现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四)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地理信

息及技术服务,并为其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管理、应用、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应用培训。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数据成果为“智慧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四、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建设

(一)各级政府要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纳入基础测绘规划、计划,加强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建设和平台应用工作机制。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完成后,要建立和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服务、运行管理、数据更新以及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长效机制。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维护机构和人员力量,结合应用需求及时升级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确保稳定、安全、有效运行。根据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共享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遵照“权威数据来自权威部门、权威部门负责更新维护”的原则,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专题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分工、持续更新和维护工作。

(三)建立公共财政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应用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省财政通过适当增加省级基础测绘经费,支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工作。

(四)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要切实加强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主动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把好项目设计关,加强对项目实施、成果质量检测、计划进度执行和推广应用等情况的检查,及时指导解决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篇:信息共享空间引领图书馆未来

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智慧型图书馆。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 从内涵来看,IC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也是为适应人们新的学习和研究方式而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基础设施。它将传统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整合在一个相对无缝的信息环境中,竭力为人们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

从结构和功能角度来看,IC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各类技术、设备,聚集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新型的学习交流空间和学术资源空间。

从服务与特征来看,IC是一个提供“7*24”,即全天候提供信息知识服务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具备便利、专业等特征,并注重技术、注重协作、注重能力的新型的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

为读者提供学术交流信息互助的一个空间,通常在空间中配置有一些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投影仪等基础设施。工作人员能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为用户提供研究、教育和学习等活动所需的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是当今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上海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我们能在上海图书馆ic得到什么? 一个宽敞明亮可随意交谈的隔断空间 由参考馆员陪同的全程参考咨询服务 定题查找文献 馆藏电子资源全开放

无限网络端口•内网台式计算机•投影和幕布电视机•电视卡•插座 免费发布学术信息的渠道 共享他人的课件或学术资料 Web 2.0技术免费指导和培训 馆藏数据库使用一对一培训 上海交通大学:首倡“图书馆IC2理念”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首倡“图书馆IC2理念”,力主建立“触手可及”的智慧图书馆。 “所谓IC2理念,就是将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和Innovation Community(创新社区)有机融为一体。”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行了“泛在智慧课堂”。具体做法是:图书馆率先针对

一、二年级本科生推出了“电子教参”系统,在每学期开学前,针对教务处安排的各类课程,图书馆负责准备电子化教学参考书,将教学大纲、教案、教参书,乃至作业、报告、笔记、学习心得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学生利用PAD、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任何移动终端,除了能够随时、随地、随意地安排和参与课程学习,还可以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子书包”,而是一种“教学环境”,以泛在和智能的形式打造“泛在智慧课堂”。

南京大学:建成一体化读者服务平台

2012年,南京大学图书馆借鉴互联网服务的经验,上线了Book+、Find+、Mobi+、Pad+、Subject+等五大创新服务。

“这里的‘+’,是对图书馆原有服务的升级。”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邵波说。以Book+为例。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Web服务。读者使用该功能后,除了可以使用图书馆的校内账号OPAC登陆外,还可以用QQ号、微博帐号、人人网帐号等更常用的帐号登录。此外,该功能还提供更丰富的书目信息和互动服务,可以自动身份判别、主动推送“新书推荐”,让读者荐购网络热评的未藏书目,等等。

Find+ 简介

Find+ 知识发现平台是由全球知名的美国EBSCO公司和南京大学数图实验室联合研发,利用EDS平台授权提供的国外出版商合法元数据和先进的外文多语种搜索技术,结合本地化服务功能,搭建的国内领先的知识发现平台,致力于为国内图书馆用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学术资源发现和共享服务

Find+ 平台特点

1. 高质量的学术搜索引擎技术 2. 体验最佳的检索结果相关性排序 3. 强大的全文检索能力 4. 复杂的高级检索功能 5. 强大的二次文献融合能力 6. 本地化的全文链接 7. 智能原文传递服务 8.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9. 多网络组合创新服务 10. 合乎知识产权的元数据 Mobi+移动图书馆简介

Mobi+移动图书馆产品是为了满足读者希望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查询和浏览图书馆资源的一款基于wap、Android、ios平台开发的高性能手机软件。

Mobi+移动图书馆依托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读者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便携移动设备(手机、PDA、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MP4等)方便灵活的进行图书馆的信息查询、浏览;一站式查找并获取图书馆纸本图书及电子资源,并可以帮助读者通过该软件享受图书馆提供的一系列个性化服务。Mobi+移动图书馆能从各个方面帮助读者实现信息化时代对信息和资源随时随地获取和使用的需求。 Mobi+移动图书馆系统特点

1.支持各类手持设备系统,包括wap、安卓、ios 2.随时随地查阅图书馆纸本资源,实现在线预约、收藏、评论 3.随时随地查找电子文献,下载阅读。

4.随时随地查找、收藏电子期刊,查看期刊最新目次。

5.第一时间揭示图书馆到馆新书信息,学生可根据专业量身定制。

6.强大的消息推送服务,学校可免费为读者发送新闻、讲座,新书、期刊、读者借阅到期等消息。

7.强大的工具支持,语音搜索、二维码等。 Pad+简介 Pad+数字图书馆互动服务终端是一款基于安卓系统平台开发的大屏幕触控互动服务终端。Pad+可以部署在教学楼、图书馆、学院大楼、宿舍楼等场所。Pad+提供数千种优质的专业电子书、数万种电子期刊资源以及图书馆提供的一系列优质服务,是目前国内唯一支持与手机终端互动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用户不必到图书馆现场也能便捷、高效的查阅到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和信息,并利用Pad+体验图书馆交互服务,让读者随时随地畅游图书馆。

Pad+特点

1、可多场所部署,图书馆服务可以遍布校园。

2、提供借阅千种专业电子书、数万种电子期刊资源到手机终端。

3、国内首台支持可与智能手机交互的移动大屏终端。

4、无需到图书馆便可查阅图书馆相关资源、信息。

5、自动同步学校及图书馆门户网站的新闻等资讯、免维护

6、采用国内领先的大屏幕触控设备,坚固稳定。

7、移动大屏平台基于安卓操作系统,国内首创。

Subject+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简介

Subject+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各大学科新闻、文献、课程、会议、人物、机构、专利的聚合系统平台,将网络上有关学科的及时信息聚合到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上,便于用户及时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各相关学科发展信息。建立基于学科的互动问答平台,方便学科馆员帮助解决用户在学科教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需要学科馆员利用自身知识帮助解决的各类问题,通过subject+学科知识平台建立强大的学科知识库。

南京大学subject+全球能源科学信息平台:

南京大学能源科学研究院利用Subject+平台开发了国内领先的全球能源科学信息平台,该平台汇集了全球能源科学资讯和文献的知识中心,为能源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的知识库和个性化的精准资讯服务。

“在未来我们还将上线更多的创新服务,力争建成一体化读者服务平台,将智慧图书馆打造成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邵波说。

浙江大学:主推八大信息共享空间

2012年,浙江大学图书馆结合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规划和实践了知识、学习、研究、系统、多媒体、发明、文化和社会等八个信息共享空间。它们地处学校图书馆内,是相对独立的8个区域,都配置了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设施及常用的专业软件。

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晨说,这些信息共享空间,打通了信息载体、内容分类、物理空间的界限,将为师生提供资源一站式服务,满足他们对学术资源、研究氛围、文化追求等方面的需求。师生可以通过网上申请,提前进行预约。比如在文化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将“国立浙江大学”的匾额复原后挂在门口,并搬来了部分浙大西迁和老浙大70年代时期用来装书的木箱子,放在里面,整体营造出一股浓厚的复古氛围。

“这些共享空间推出后,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据2012年10月至12月的数据显示,文化空间的预约次数由4次上升为16次,增长了四倍。” 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位于逸夫馆40

4、406房间,由实物音像资料、IC咨询台、电子阅览区、音像视听区、大屏幕放映区

和研讨小间等部分构成。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印刷型工具书、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等),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本馆信息共享空间建成于2008年4月,其前身是多功能电子阅览室。

信息共享空间各功能区介绍:

 实物音像资料——本馆所有实物音像资料(VCD/DVD/CD光盘、录音带、录像带、书/刊附盘、音视频点播节目等)都收藏在此,限在本空间电子阅览区阅览。其中绝大多数音像资料已通过多媒

体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提供服务。

 IC咨询台——由参考咨询馆员解答读者遇到的问题。部分常用的印刷型工具书也放在咨询台供读

者使用。

 电子阅览区——电子阅览区目前配置了38台电脑、打印机及自助扫描设备,安装各种常用软件,读者可在此自行检索、浏览、下载本馆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可联机打印,亦可浏览本馆多媒体光盘或书刊附盘,或在线访问多媒体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

 音像视听区——音像视听区配置有5台19寸屏幕电脑、耳机,可供1-2人同时单机或者在线使用

音像视听服务。该区还配有沙发,供读者休息。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奥克兰大学) Grafton campus

第三篇: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实验室”是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我校地球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为依托,以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支撑,是我国在国土资源勘查、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等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

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对国土资源及信息管理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和难点问题,开展地学空间信息技术理论创新研究,立足西南,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土资源调查。开展并形成以地矿勘查与评价空间信息集成技术、土地资源利用与监管信息技术和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云服务体系关键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建立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科学创新体系,培养精通地学与信息理论方法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产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效能,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特设立本开放实验室的开放基金,热忱邀请和欢迎国内外有关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的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以推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勘查等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一、实验室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本实验室发挥我校及本学科优势,综合利用“3S”集成技术、地学信息与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地学核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承担完成国家科技支持计划、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重要科研项目研究及教学工作中, 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创新研究成果,形成了相对稳定、优势与特色明显的三个研究方向: 1. 地矿勘查与评价空间信息集成技术

本研究方向旨在基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地学信息与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地学核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开展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及相应软件系统,为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及技术手段支撑。重点研究内容:

(1) 地矿勘查与评价物化遥地学信息集成关键技术

(2) 地学信息获取与数据处理技术 (3) 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 (4) 遥感图像处理及地学信息提取 2. 土地资源利用与监管信息技术

本研究方向针对土地利用调查及规划管理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土地规划/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等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研发先进实用的信息技术方法及相应软件系统,为土地资源利用与监管提供信息技术支撑。重点研究内容: (1)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技术; (2)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信息技术; (3)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信息技术; (4) “3S”技术与数字国土

3. 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云服务体系关键技术

本研究方向针对国土资源海量、异构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调度、处理、分析、决策支持等存在的复杂问题,结合目前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本研究团队提出的“数据分散、信息汇聚、服务聚合”的理念和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交换标准NLRML为核心,开展基于G/S(地理信息浏览器/服务云)模式架构的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云服务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为提高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提供解决方案,进而为辅助决策和为大众服务提供支持。主要研究内容:

(1) 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云服务体系架构研究; (2) 建立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的数据交换标准; (3) 基于云服务模式的国土资源信息采集云技术研究; (4) 海量异构数据云存储机制研究; (5) 云服务体系下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应用模式研究

二、开放基金申请办法

1.凡从事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勘查、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等领域科学研究有关的国内外高级、中级科技人员、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博士研究生均可申请本实验室的开放基金。

2.申请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须符合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属于本实验室研究内容的范畴。

3.申请者必须在申请指南发布之日起的15日内向本实验室提交课题申请书一式五份及电子版一份,过期不再受理。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申请者,须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博士研究生单独申请课题必须附有导师及1名高级职称专家的推荐意见。

4.对于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处于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课题,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以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本实验室将优先予以支持,并酌情加大资助力度。

三、开放基金审批

实验室开放基金审批程序为:自由申请、专家审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批、实验室主任组织实施。具体过程为:实验室在申请截止后,组织专家对全部申请课题提出初审意见,然后提交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复审、终审和批准,最后由实验室主任组织实施。

开放基金的评审结果由本实验室正式通知申请者及所在单位,并在本实验室主页上公布。参加评审的有关人员对评审工作中个人发表的意见及申请者的研究技术方案等材料保密。

四、开放基金的管理

1 . 资助经费实行一次核定,按课题研究进度拨款。拨款计划为申请获得批准后当月拨60%款项,剩余经费在承担者提交结题报告并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合格后拨付。根据重点实验室科研发展规划,基金重点项目3-4项,支持额度为6000-15000元;一般项目8-10项,支持额度为3000-5000元。

2 . 在财政制度规定范围内,课题承担者有权按照工作计划的安排支配费用的使用。对于经费使用不合理或不按进度完成计划课题者,实验室主任有权调整或停发资助经费。

3 . 获得资助的申请人,应向本实验室提交阶段成果汇报,接受本实验室检查;资助课题结束后,在一个月内向本实验室提交结题报告。

4 . 本实验室可对资助课题的工作进展情况随时抽查,以便及时改进工作;对经费使用不当或难以继续完成任务者,将设法予以纠正或终止资助;对于终止资助的课题由本实验室负责通知到被资助人,同时通报至被资助人所在单位,并视已资助额度,退赔相应经费。

5 . 课题资助中的数据处理、波谱测试、分析测试等,原则上在本实验室仪器设备上进行,费用从资助资金中扣除。对本实验室不具备的分析测试手段,客座研究人员可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向本实验室提出要求,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可自行联系或委托其它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

五、课题管理

1 . 基金申请者在接到批准资助通知后,应根据批准金额、研究年限和评审意见,在一个月内编写研究工作计划,报实验室核准后开始进行研究工作。

2 . 基金申请者,每年年底应向本实验室提交工作进展报告,资助课题结束后,流动研究人员应在一个月内向本实验室提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和学术论文。

3 . 本实验室有权对资助课题的工作进展情况随时进行检查,以便及时改进工作,对经费使用不当或难以继续完成任务者,将设法予以纠正或停止资助。

4 . 在规定的课题执行期间,承担者不得无故中断研究工作或延长工作期限。对因客观条件影响课题研究进度,或在原有目标达到后,确有必要由原承担者继续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时,经课题承担者提出申请,实验室主任批准并邀请三至五位学术委员书面同意后,可适当延长工作期限。

六、成果管理

1.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课题的研究考核,除中期考核外,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最终考核依据。考核结论将通知申请者及其所在单位。

2.获得资助的课题负责人,在资助时间内,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相关的公开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能体现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两篇,其中至少一篇为地质类、测绘类和计算机类等一级期刊或被SCI、EI、ISTP/CPCI-S及其以上级别的检索机构检索(有正式检索号)。发表论文的影印件(一式两份)作为结题报告之一部分一并提交。

3.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归申报者单位及本实验室共有,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时必需统一署名单位: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英文: Key Laboratory of Geo-spec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同时在致谢栏或首页脚注标注“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未按照要求进行标注的,实验室将不拨付经费及办理结题手续。

4.地质类、测绘类和计算机类等一级期刊或被SCI、EI或ISTP/CPCI-S及其以上级别的检索机构检索(有正式检索号)的学术论文,至少有一篇论文的刊出时间不得晚于提交结题报告之时;基于发表论文周期考虑,其余论文刊出时间最迟不得晚于研究工作结束后半年,但对于此限内推迟发表文章者随之后延下拨第三笔经费;提交结题报告时尚未正式刊出且符合以上要求的论文,必须在结题报告中给予具体说明,并提供录用通知书,待论文发表补交齐全有关材料后实验室下拨剩余经费。

5. 对本实验室为客座研究人员指定的咨询指导人员和合作者的劳动,应在研究成果及发表的文章中有所体现。

七、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成都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610059 电话:028-84078820, 84079069,18628266697 联系人:刘汉湖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单位:合肥市香格里拉小学 姓名:何婉

摘 要:

通过图形教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的整合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与空间图形的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者的教学手段、激发学者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图形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示图形教学中的动态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并且利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与探索能力、增强空间意识。 关键词:

有效 、 运用 、 整合 、提升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新纪元,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作为数学学科来说,在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最为紧密和有效的,我认为莫过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了。图形教学本身就要体现其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而且也需要学生具有一种空间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这就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很多时候老师光凭着自制的教具无法演绎得全面和到位。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形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师不易展示或说明的图形,利用信息技术清晰而形象的加以说明。并且通过图形教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的整合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与空间图形的教学。

一、丰富教者的教学手段、激发学者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者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同时通过精美的课件,瞬间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了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促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例如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首先通过一组精美而生活化的图片,再配上徐徐清淡的音乐,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带入了课堂氛围中,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平行四边行也无处不在。试想这一环节如果仅凭教师的口述或是一组手拿的图片是达不到所要的效果的。

其次,在研究平行四边的特征时,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得出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的结论。结合实物投影仪的使用,我们更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也会让听的小朋友感受具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者,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以往都是我们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不易看清。此时再结合视频清楚地展示了画高的几个步骤。另外在研究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与转化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多媒体的形象演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由此,如果离开了多媒体感觉将寸步难行,笔者没有夸大多媒体的意思,只是在这样的图形认识课上,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确实能事半功倍。虽然我们现在要求返朴归真、追求本味课堂,但是还是要视教材特点和教学效果而定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图形教学中的重难点

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图形教学中有些复杂、抽象、立体性强的问题,有时即使我们借用直观的教具,也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这时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组织教学,从而化难为易,轻松地让学生理解。

例如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求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起来转化为一个长方体。实际教学操作中,如果平均分成16等份,还可以动手操作,但是平均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的情况,我想操作起来就有些费时和有难度了。但是,其实分得越多转化的就越接近,此时,我们就可以请出多媒体来帮忙了,也让学生心服口服了。

其实还有很多同样的例子,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将圆等分再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我们也没有办法实际操作演示下去,同样需要借助多媒体。那么,这两个案例都包含了极限的思想,传统的教学难以让学生去体验,那么计算机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将复杂、精细的实验变化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效地化解了教材中的重难点。

三、演示图形教学中的动态内容,化抽象为形象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属于直观几何,教学中力求形象,一些需要动态生成的知识,运用传统教学媒体较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就需要利用课件展示其动态过程,色彩鲜艳的画面、化静为动的直观效果,使学生从直观演示和操作实验中深入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图形知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通过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或是两个直角梯形,再通过平移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如果仅凭教具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而且也比较费时,但通过课件的演示,再加上学生的动手操作,我想这个体验就会更深,同时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也会轻松得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中《校园的绿化面积》就是利用所学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将不规则的图形通过割补的方式转化为规则的图形。针对校园的绿化面积,学生通过测量有关的数据,结合多媒体展示平面图,计算出校园总体的绿化面积,并且可以设计校园新的绿化方案,解决孩子们身边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此课如果缺失多媒体的运用,将大大降低信息量,也不利于课堂中多种方法的交流。

还有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公式时,多媒体创设设计墙报的花边情景、学习面积的计算时多媒体创设设计粉刷墙壁情景、学习圆形的特征时多媒体设计研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多媒体创设修理桌椅的情景,都能让学生应用图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与探索能力、增强空间意识。

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也大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其在知识的海洋中勇敢地探究、自由地遨游。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是教师先推导出公式,然后巩固练习应用。现在,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将计算机超链接,课前就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所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上课时,让学生自由在网上探索,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在网上同学相关图形进行转化、找出联系从而推导出公式,完成自主探索的过程。有的学生还利用把三角的高按一半分割、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探索品质在不断的发展。

另外,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弥补这一弱势,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完成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学一课时,难度较大,光凭教具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结合多媒体的演示,不但能迎刃而解,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还容易理解。

在图形教学中,具有内容抽象、操作复杂、需要空间想象的特点,正因如此,才更加需要用图文声影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图形教学的有效整合,将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选择和运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但我们发现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同时,往往只是注重知识的一个传授的过程,对于传授后实际的解题能力会有所放松,整堂课动手解题的时间较少,甚至于对于解题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备课是考虑较少。如何在运用好信息技术的同时,把握好知识的接受过程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的!

第五篇:信息系统建设协议

大栅栏C地块户外4G网络基站建设协议甲方:

乙方:

为了建设北京地区数字移动通信电话网,提升C地块商业软件服务设施,打

造该区域亮点,乙方为甲方安装户外4G网络传输基站,提供高质量、高速率的

网络传输环境。

一、基站安装

1、甲方在劝业场楼顶提供位臵。乙方提供并安装户外收发天线、微波天线,

控制箱。

2、甲方向乙方提供负荷为5KW 的基站电源及相应的路由。

3、乙方在控制箱内安装电表,乙方按电度表实际读数每年12月份向甲方缴

纳电费。

二、安装时间

1. 鉴于移动电话网运营的长期性,基站用地及附属设施宜采用长期租用方

式,经协商,甲、乙双方一致同意租用年限为 壹拾年,自 2014年6

月25日起至 2024年6 月25 日;甲方将上述基站用平台及供电、地线

等附属设施一并于起租日起交付乙方使用。

2. 费用:本协议费用总额为人民币捌万元整(电费除外),该费用包括

但不限于:楼顶平台搭建机柜占地费、楼顶平台安装天线占地费、施工配合费、

电源提供费、馈线及光缆传输引入路由费、电力路由提供费、物业费等费用,不

包含乙方自用电费。

四、甲方责任

1. 负责基站用地的常规维护,避免发生漏水,协助乙方及时处理供电线路

及避雷接地线的故障。

2. 甲方不得无故阻止乙方正常的工作运营。如甲方发生无故阻止乙方正常

工作运营的事件,由甲方负责处理,因此给乙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由甲方负责赔偿。

3. 配合乙方维护基站的安全消防工作,未经乙方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运

用乙方所安装的一切设备。

4. 租赁期内,不得向乙方收取除租金和电费(指使用甲方供电时所产生的

电费)以外的其它任何费用。甲方按照合同收取乙方所支付的费用时,应向乙方

及时提供相应的正规有效发票。

- 1 -

5. 在乙方租用期间,甲方应向乙方工作人员提供进出基站所在平台场地的方便。并允许乙方在合同期内在机柜及平台进行3G等设备、天线、馈线的增补和更新以及落实国家规定的电信运营共建共享政策。

6. 甲方签字盖章时,应向乙方提供产权证书复印件;如属承租方转租平台场地的情况,要提供产权方同意转租的证明文件。甲方保证在租赁物交付乙方使用时,合法拥有该平台场地的产权或支配权,不存在影响乙方租赁使用的权属问题和纠纷。甲方保证乙方可不受干扰地按照约定用途使用租赁物,否则给乙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由甲方负责赔偿。

7. 甲方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为乙方的传输光缆由户外引入机柜提供路由及用地位臵,并为乙方委托的光缆线路施工单位的施工提供便利条件及配合。

8. 租赁期内,如遇有甲方楼宇主体装修、改造等引起乙方传输光缆、动力电引入电缆、天线等需同时进行改造时,甲方应提前三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并为乙方提供新的路由、地点,同时配合乙方进行线路割接改造。

9. 租赁期内,如甲方将乙方机柜所在的楼宇整体出租、转让,甲方应保证使新的承租人或所有人继续履行此合同。

10. 凡因甲方擅自停电造成乙方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直接损失,由甲方承担(因供电部门正常供电检修造成停电除外)。

五、乙方责任

1. 根据本合同约定,及时向甲方支付租金。

2. 自觉遵守甲方对进驻单位的有关规定,爱护所租用平台场地的各种设施,凡属乙方管理不善而造成所租用的场地有关设施的丢失、损坏、由乙方照价赔偿。

3. 保证承租期间安全使用平台场地,不在基站机柜以外的地方推放物品,设臵障碍。

4. 保障安全用电,定期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常规维护及检修,并按国家规定电费标准,电费单价1.2元/度,每年结算壹次电费(电表乙方自行安装),电费随国家政策调整。

5.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使用平台场地。

六、合同中止与终止

1. 在合同期内任何一方不得擅自终止合同。合同期满后,如乙方需继续租用应提前与甲方进行协商,办理续租手续。在合同期内,如遇政府整体规划、开发等特殊情况,甲方应提前三个月通知乙方,并出具政府相关部门的证明文件,并按乙方要求提供新站址配合改迁。在不能改迁时,甲方应将所余租金退还乙方,并同意由乙方投资建设的通信基站等地上附着物的拆迁补偿归乙方所有,且应配合乙方的拆迁补偿事宜。

2. 租赁期内,如因甲方原因需对乙方所设基站进行迁移或终止合同,除退还所余租金外,甲方还应承担乙方因迁移基站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七、争议的解决

本合同在履行中如发生争议或发生意外情况,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依据法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争议解决前,双方应继续严格履行合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终止合同的履行。如遇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合同终止,甲乙双方损失自理自负。

八、其它

1. 本合同未尽事宜,需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后签定补充合同。补充合同与本合同不一致的,以补充合同为准。

2. 本合同一式肆份,甲方执壹份,乙方执叁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被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后生效。

(以下无正文)

甲方:乙方:

代表:代表:

日期:日期:

联 系 人:联 系 人:

联系方式:联系方式:

上一篇:抗洪救灾先进个人事迹下一篇:客户满意度调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