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建设薪酬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从高校人事工作的实践出发,阐述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及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和原则,并搭建起系统的架构;提出了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最后总结出建成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久之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信息系统建设薪酬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系统建设薪酬管理论文 篇1: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

【摘要】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首先强调了高校实验室对于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作用;其次分析了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实验室规划与管理、实验资源共享、实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开展实验室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实践育人

一、引言

1.高校实验室在实践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法》 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需要面对并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高校实验室是对课堂教学的第一实践场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有重要作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各个方面,提升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就成为了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实验条件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实验教学需要等。所以,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要注重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改造实验室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加强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实验队伍建设,使用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2.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

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高校教学任务中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要遵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对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的评估标准和专业实验室的评估标准,根据国家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本校的实际经济情况,抓好实验室建设规划,从实验用房、设备设施、实验环境、实验队伍建设等各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满足实验教学以及地方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进行合理规划,还要实现科学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实验人才队伍建设,灵活運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完善相关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和制度,保障实验室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高水平实验室的数量、层次是高校办学硬实力的体现,是高校对外展示办学水平的重要窗口。提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二、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

从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来看,目前比较有成效的做法是成立专门的实验教学职能部门,例如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培养实验技术人员、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等,从多个维度开展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然而,目前仍有很多高校受体制以及运行机制和传统办学理念等因素影响,导致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速度缓慢,管理运行机制落后,已建成的实验室不能充分地发挥效益,无法体现其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方面的价值,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下面对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

1.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模式落后,制约实践育人工作开展

传统观念认为实验教学是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往往重视理论教学,而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室往往按专业、按课程进行设置,规模较小,功能单一,建设论证不足,缺乏长远规划,跨学科实验项目很难开展,不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同时,很多高校未设置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各部门在承担实验室工作中的责任不明确,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多个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管理不协调,不能对实验室建设规划达成一致认识,无法有效整合实验资源,严重影响了实践育人工作的推进。

2.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低,开放共享程度不高

目前许多实验室仅用于教学或开展科研,面向学生和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够,实验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由于实验室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乏合作交流,导致相似实验室重复采购类似的实验设备,造成资源浪费,也无法满足综合性、交叉性实验开发的需要以及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的需要。在实验设备的采购中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采购设备的型号、厂家不同,造成后期使用和维护困难,尤其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不经过使用培训,往往很难掌握其操作技巧,影响设备的利用率以及使用寿命。此外,一些仅针对科研项目而建设的实验室或仅为某课题小组的科学研究购置的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等,往往随着项目的结束而闲置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此,要加强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寻求对外合作,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3.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然而实验技术人员一直被定位为教辅人员,在工作条件改善、进修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得不到足够重视,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种种原因导致了实验技术人员的流动性大,队伍不够稳定。纵观我国高校的实验队伍结构,不难发现,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高。然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实验室需要不断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迫切需要实验技术人员紧跟时代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繁杂,投入大量时间和经历却很难看到工作成果,加之实验员的地位不高,这些都会影响实验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实验技术队伍。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其队伍的稳定性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实践育人工作的真正落实。若不重视实验队伍建设,实验技术人员得不到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知识更新就无法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都不利于实验教材、实验设备的研究、实验项目的开发,以及专业学科的发展。长此以往,最终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亟需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合理规划,强化管理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以及学科建设发展要求,进行科学规划,适应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尤其是在进行实验室相关的项目建设时,需合理规划,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详细论证,建议成立包括本专业学科的专家以及有丰富实验室项目建设经验的专家在内的实验室项目建设审核评估小组,在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对项目实施严格监控,确保项目经费与实验设备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确保实验室建设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同时,为确保实验室能安全、高效、稳定地运行,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的管理制度,使实验室各项工作都有章可依。在实际的管理中要注重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例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定制开发实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证明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能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另外,还要注意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交流,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2.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开放共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实验教学资源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加快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整合已有的实验室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益。比如将专业相近的实验室进行调整合并,将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等。同时,也要促进实验室的开放共享,向学生开放相关实验室,既能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也能为学生提供自主研究平台。例如,可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选择定时开放部分实验室,或者进行实验项目开放。其中实验项目包括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等实验项目,以及大学生竞赛类实验项目。

3.加强建设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

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开展好各项实验室工作的有力保障,我國教委会也曾明确指出:高等院校要重视以及加强建设院校实验师资团队。高等院校实验室水平以及效益的提升,其关键在于实验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是骨干人员的自身素质。针对我国高校实验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注重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提升实验员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加强对实验员的培训,为实验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实验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例如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教学课程的开发,根据其取得的成绩进行适当奖励。在工作实践中探索适合实验技术人员的考评机制,全方位地提升实验技术队伍的素质,为更好地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打好基础。

当然,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还涉及到实验文化环境建设、实验安全管理、实验耗材的采购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验室建设特点,加强与其他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做的好的方面,不断修正和改进自身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方式方法,切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稳步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革。本文针对我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建议,对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新时期,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使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为我国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艳.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措施研究[J].价值工程,2017,(21):199-200.

[2]王晨.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J].青春岁月,2016,(12):162-163.

[3]王杰,任佳.大力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着力培养创新人才[C].//北京市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五届(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262-268.

[4]刘佳琦,王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驱动下实验室建设管理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7):24-27.

[5]肖红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共管”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6]司国斌,靳孝峰,从金梅.高职院校开放式电类创新实验室建设规划研究[J].成才之路,2017,(22):39.

[7]周学兵,徐蕾,陈嵘徐.普通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243-245,260.

[8]侯德俊,孙晓志,张社荣, 等.天津大学实验室运行管理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4-8.

[9]张海峰."双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实验室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6-10.

作者:武晓琳

信息系统建设薪酬管理论文 篇2:

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摘 要:本文从高校人事工作的实践出发,阐述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及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和原则,并搭建起系统的架构;提出了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最后总结出建成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久之计。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和挑战

1.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单独一章列出,并在第61条指出: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依托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搭建起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快速有效地对高校教职工的人事基础数据、组织分配数据、教学数据、科研数据、财务数据等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大大提高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才更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管理好“人”的各类信息,对于高校掌握自身师资力量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为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使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竞争过程中有据可依。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帮助高校在面向广大教职工的服务中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记录了教职工的教学、科研、进修、考核、住房等各类信息。在年终奖分配、住房补贴发放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提供客观的基础信息,推动全校教职工共享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优质的服务。

2. 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中,高校当前面临着数据维护工作量大、信息化管理水平要求高、缺乏标准化软件产品等方面的挑战。

第一,数据维护的工作量大。以一所中等规模的综合性大学为例,在校教职工五千余人,退休教职工五千余人,人数总计超过万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包含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研究生指导、项目、专利、教育经历、组织单位、住房、工龄、薪资等各方面的信息,每位教职工的基础数据平均近百条。因此,全校教职工的基础数据以百万条计数,数据维护的工作量非常大。

第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要求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供决策依据,决策依据的基础是准确的数据。教职工的报到、离职、进修、岗位轮换、组织单位变更等,都需要及时正确地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体现出来,从而保证从系统读出的数据真实可靠。真正的信息化管理,不是仅仅将报到、离职等业务的结果录入信息系统,而是通过信息系统建立一整套工作的业务流程,即:数据在信息系统中的生成、变化和流转,与业务流程的行进相伴相生。依靠信息系统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这对于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标准化的软件产品。国外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大多是面向企业的应用软件,如SAP的HR模块等,功能齐全,界面友好,通过时间轴对系统数据进行生命周期的管理,但需要根据高校的业务需要进行二次配置和实施;国内专门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如SPMIS等,不需配置,可直接使用,但操作过程较为繁琐,界面不够友好,人机交互的灵活性欠佳。面向高校业务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软件尚待研发,如何平衡各种因素从现有的软件产品中进行选择,这是当前高校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构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1.系统建设的前提

领导重视是系统建设最有力的保障,员工积极参与是系统健康运作的基石。领导的重视和员工的积极参与,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建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帮助高校更加顺畅高效地开展工作,步入便捷工作的新阶段。要创新,就要改革;要改革,就有阵痛。这些阵痛包括:业务流程的整理规范工作、摒弃多年来工作方法的心理障碍、系统各模块的数据流通问题、不同科室在系统中对同一业务的衔接合作问题、多角色用户管理等。要承载着上述阵痛推进系统,领导的观念认同和行为示范是最有力的保障。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一把手”的重视,系统必然夭折。只有“一把手”从系统建设的全局出发,平衡调度各种力量,亲自监理建设进程,有效化解利害冲突,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施才能真正步入正轨,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所用。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要健康运作,离不开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系统所涉员工要大胆向前,勇于破除摒弃旧方法和旧习惯带来的心理障碍。面对外在环境的突变,心理学上对人的反应归为消极逃避型和积极建设型两个大类。如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与其消极逃避,不如积极投身系统建设。诚然,打破日积月累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勇气和决心。因此,人事处内部要形成和谐团结的工作氛围,提倡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齐心协力,共同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共同感受信息系统带来的高效便捷的全新工作体验。

2.系统建设的原则

第一,立足长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是高校人力资源基础事务管理层,中层是高校人力资源规章制度管理层,顶层是高校人力资源战略思维管理层,各层特点如图1所示。[1]

高校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要立足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简化人力资源基础事务管理,使人事处员工从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学校的人事人才工作。人事处员工长期工作在学校人事人才工作的第一线,其宝贵的实践经验将为学校的人事人才工作积累可靠的决策基础。

第二,科学实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记录了全校所有教职工在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住房等方方面面的完整信息,系统建设这一浩大工程必须本着既科学又实用的原则。系统设计要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理念,系统实现要采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软件技术,保证系统的规范高效运行。同时,系统的设计者要充分认识到:完美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实用的系统是最好的。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在于系统是否为业务需要所用,为人力资源管理所用的程度,是衡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价值的重要标尺。[2]

第三,以人为本。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系统建设与全校广大教职员工息息相关,它维护着每位教职员工的各类信息,包括:工号、姓名等基本信息,组织分配信息,人事合同信息,专技职务聘任信息,教学科研信息等;另一方面,指终端用户(如人事处职工)对于系统的建成与否及能否顺畅运行使命重大。不论在系统建设初期的需求设计阶段,还是在系统开发及运行维护阶段,提高用户的素质水平和协作程度都至关重要。

3.系统架构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自下向上分为三层:系统支持层、系统应用层和功能模块层。系统支持层包含数据库、系统运行环境、开发平台(例如:用户授权、输出表单定义、输入表单定义、系统日志等)、外部接口(例如:数据转换接口、文件管理等)。开发平台和外部接口是系统支持层和系统应用层相连的通道。系统应用层主要包括查询子系统、Portal自助子系统、权限管理子系统等。功能模块层包含了信息系统中各种具体业务的功能模块,例如:招聘模块、专技职务聘任模块、薪酬分配模块、房产管理模块、师资培训模块等。功能模块数量众多,依据工作需要进行分步设计与实现,划分为三组:核心模块组、第二步模块组和第三步模块组。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架构图如图2所示。

有步骤、分层次地循序渐进,是推进系统建设的法宝。根据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业务需要,信息系统中业务模块的建设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核心模块:招聘模块、报到模块、考核模块、专技职务聘任模块、薪酬分配模块;第二步,人事处内其他业务模块:师资培训模块、离校模块、合同管理模块、出国管理模块;第三步,人事处与其他部处合作业务模块:干部管理模块(与组织部合作)、房产管理模块(与房产处合作)、财务接口模块(与财务处合作)。循序渐进推进各模块为系统建设中人力物力的平衡调配打下了基础。

三、规范业务流程和数据管理

1.打破部门壁垒,优化业务流程

规范的业务流程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动脉,也是系统可扩展的基础。人事工作中大多业务涉及多个科室,有时还会突破人事处,因此从业务流程设计开始,相关部处和科室就要协作配合,共同参与,发挥出总体效益大于各部分效益之和的全局优势。设计出的业务流程要经过系统开发方专家的指导审核,从而保证系统的整体运转规范高效。

打破部门指间的业务壁垒,先从人事处内部的协作配合开始。人事处各科室业务衔接紧密,相互影响。例如,报到手续就包含了人事科采集人员基本人事信息、师资科录入专技职称信息、劳资科根据职级和工龄等因素确定工资、档案科接收档案登记入库等一系列的事件。上述各项事件作为若干关键节点,共同构成了报到的业务流程,新进教职工报到流程如图3所示。其中任何一环出问题,报到过程便会中止。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记录了教职工的人事基础信息,而且记录了教职工在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住房等方面的信息,系统的惠及范围早已超出了人事处单个部门。因此,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部、科技处等部处之间要通力合作,打破部处之间的业务壁垒,共同参与到业务流程的设计与优化中,共同建设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例如,考核流程采用的教学、研究生指导、项目、专利、论文等基础数据,分别来自教务处、研究生部、科技处、文科处等部门。多数据源支撑的考核业务模块如图4所示。

不同科室、部处之间密切配合,优化业务流程,为解决数据集成、服务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及提高系统可用性奠定了基础。

2.规范数据格式,及时维护数据变更

日积月累的数据是信息系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只有从数据中才能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基础数据在不同业务流程中引用流转,因此数据格式的设计必须规范合理。同时,只有数据得以及时更新,才能为信息系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系统输出的信息更加准确。

首先,数据格式的设计要有前瞻性。对于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数据项(如专技聘任模块中的聘任委员会成员列表),不要在程序中写死,而是建立配置页面,以供系统用户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灵活管理;对于系统和用户交互的数据,如能枚举,则优先考虑筛选字段而非文本,从而尽可能避免因用户输入出错、输入格式差异等原因而导致的系统读写数据不准。例如,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管理员经常需要通过“毕业院校”字段来统计学缘结构。若信息系统中的“毕业院校”设计为文本,那么原本应为同一条数据的“A大学”可能会出现诸如“M省N市A大学”、“A大学K学院”、“A大学”等若干版本;而筛选字段的下拉列表中,“A大学”只有一个选项,能有效地避免由于文本输入而导致的多版本数据,提高了数据的标准化程度。

其次,数据维护工作要规范及时。数据维护工作一方面要发挥人事处的主体作用,由处内各归口科室负责及时更新全校教职工的各类数据(例如:基本人事数据、专技职务聘任数据、薪资数据、档案数据等)。另一方面,系统的数据维护要依靠全校教职工的广泛参与。采用筛选字段设计“毕业院校”等字段时,难免会遇到枚举数据不全的问题,原因在于国内外高等院校几乎不可能一一枚举。依靠教职工的积极参与,是上述一类问题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L教师的毕业院校MK大学不在系统当前的下拉列表中,由L教师提出申请并协助提供MK大学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所在国家、所属驻外使领馆区(针对国外院校)、所属省份(针对国内院校)等基本信息,系统管理员进行审核,最后添加MK大学至系统下拉列表。在这一过程中,L教师在MK大学的亲身经历可以大大提高系统采集数据的效率和准确度;同时,教师亲自参与系统数据的维护过程,能进一步扩大信息系统在全校广大教职工的影响力。依靠广大教职工的力量推动系统数据标准化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新系统的设计开发,而且适用于旧系统的改造升级。

四、结束语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践中,高校面临着数据维护量大、标准化软件产品缺乏等现实问题。领导重视和员工参与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一把手”亲自监理系统建设,有效平衡利害关系,打破部门壁垒,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数据管理,才能带领员工最终建成一套立足长远、科学实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高校在人才引进等重大工程中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并推动全体教职工共享优质高效的各项服务。系统建设既非一朝一夕,也非一劳永逸,而需要伴随着高校的发展不断优化升级。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引进高素质的信息专业人才,建成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持续提升信息化建设的价值,这才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谭永村.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层次[EB/OL]. http://blog.sina.com.cn/tanyongcunblog, 2009-04-10.

[2]杨恩明.浅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J].学理论,2008(8):67-69.

(编辑:金冉)

作者:王晶

信息系统建设薪酬管理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摘要】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谋篇布局规划编制之年。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管理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信息化管理工作又应秉持着怎样的建设理念?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怎样更好的赋能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这些都是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发展方向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

引言:

“十三五”时期,各高校都在紧紧围绕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国家战略,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教学服务、人才培养中开拓创新,并始终将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体验感”作为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世界上人数规模最大的在线教学实践;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各个学校都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停课不停学”工作,用最短的时间开发了“空中课堂”、“体温填报”、“视屏会议”等应用程序,开学后的“报道系统”、“食堂流量”、“在线点餐”等程序功能,以信息化的方式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同时,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对各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我建议新时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建设:

一、 “搭好”顶层设计、实施“一盘棋”联动战略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学校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对各个高校多领域的支撑起着重要性日益明显,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已经来临,信息化对学校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引领作用也日益凸显。

搭好“顶层设计”首先就是要理顺学校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体制机制,近年来,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建设是学校的一把手领导建设工程,这充分彰显出各高校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为此,各个学校特地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技术专业组,协调推进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协同推进和重大决策工作机制,完善制度化建设。在学校的机构设置上,各高校也纷纷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网络信息处等职能或教辅独立的部门,主要负责统筹管理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具体包括组织实施网络与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以及学校网络与信息化建设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网络与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预决算,费用管理制度,防止学校的信息化的重复建设或孤岛建设,努力构建上下一盘棋的整体信息化设施建设、集成建设、综合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等。

重视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就是要打造成技术过硬、机构合理,反应迅速的专业型队伍。搭建和持续更新新时期适应高校信息化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体现出信息化人才的专业性和合理性,可通过外引和培养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创新人才交流方式,可通过校际交流、岗位交流、国际合作、健全产学研融合等方式方法借用外部资源,破除惯性用人思维。构建成多层次,多形式,重效率的培养培训体系,不定期的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开展系统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和技术水平。

此外,还要重视经费保障的使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经费的大量投入,在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安全管理、应用培训等、队伍建设等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在学校的财务经费测算上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保障学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高速运行。由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时间长,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可探索购买社会服务等供给新方式吸引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互惠共赢新机制,完善常态化的新时代信息化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在信息化经费的管理方面,从项目的审批及流程方面,学校的相关部门不能只管不健,防止出现管建分离现象,使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经费实行闭环管理,确保经费的使用是合法合规的,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高等学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应加强重视“顶层设计”,将信息化建设视为一个整体,加强总体设计,保障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以及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协调发展,实现“上下联动”。而信息化的管理建设,对于学校来说,首先要实现人的想法的现代化,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和套路,摆脱人的“舒适区”,不能总是凭着老传统、习惯、旧观念去教学和管理,要从观念上转变过去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只是简单的上系统、上设备,而是要在学校有限、现有的资源上思考如何在管理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上下好“一盘棋”,上下形成一个整体、合力,为全方位加快智慧化校园的建设,各部門通力合作,打破“各自为战”的工作流程,深刻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站在学校的全局上来统一谋划学校的“十四五”的信息化工作任务。这就需要学校在顶层的设计上、规划上统一协作,强化联动机制,特别重视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规范管理、技能统一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资源共享和应用系统集成共享,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形成全校“一盘棋”的上下联动管理体系。

二、 推进“新基建”、加快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新时期,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紧紧围绕“新基建”、加快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理念,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需求及特色展开建设。一是要加强与中国移动、电信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在5G基站、物联网、区块链的建设上;搭建互联互通的快速网络,规划好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引进新技术加快校园网的升级和改造,实施教学和管理网络建设工程,升级原有校园网的核心设备,在网络拓扑结构上从新进行规划,对校园网络的出口带宽全面提速,建设全覆盖的无线网络环境,让师生人人、时时、处处、随时都能在沉浸式教学、视频直播、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智慧场景中应用,让师生充分感受到上网更方便、更快、更稳定。其次,要全面提升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让师生感受到“能用”、“会用”、“爱用”,有良好的体验感的智能设备,为学校在教学、人才的培养、科研以及管理服务上提质增效,紧扣信息化全面支撑大学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的战略部署,助推高校基础网络发展观念的创新、应用的创新、管理服务体系的创新,全面加快智慧校园的建设,以推进“新基建”、完善基础网络设施战略部署为未来的信息化描绘了多种的可能性。

三、 挖掘数字红利、加强数据治理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数据是所有业务流程和决策支持的基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新时期的信息管理规划要以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第一要务的现代化,以信息技术改变管理理念,培育新的管理方式,高标准建立数据的技术新架构体系、推进新时期信息资源共享。其次,要构建以教学、学生为中心、以深化 “放管服”为重点的新型线上业务应用平台,推进“互联网+”的数据融合,努力挖掘数据的红利和数据潜在价值,着力解决用户体验不佳,实时数据不通,信息架构重复建设的突出问题,全面治理数据的全方位周期的梳理与应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数据的支持辅助决策分析的能力,实现数据的优化,可持续利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信息化支撑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动能。此外,还要重视科研在算法上的数据共享,积极拓展学科的共享资源、争取国家级、省级等政府资金项目的支持和企业的投入,提升创新性数据算法的科研服务能力,助力学校数据平台建设。

四、推进“一网通办”、优化“流程再造”

近几年来,学校建设“网上办事大厅”成为常态,以达到办事方便、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办事氛围,提高办事的效率。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保障等多个领域,打造精准化的服务与精细化的管理相融合的“一站式”的管理流程体系。而“一网通办”的基础是数据,对学校现有的数据全方面的梳理为核心,将遍布在各个子系统、线下目录清单的业务数据集中收集、分析、制定标准后,形成数据服务、流程的整合,根据角色的不同、授权的不同等业务目的是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倒逼学校在服务方式上的创新,建立以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宗旨的“一网通办”,让数据在网上多跑动,让教师和学生少跑腿,努力构建时时、处处、无处不在的数据运行态势、支持学校综合决策的“高校大脑”。通过教师在教学、科研及学生在校园活动形成的校园轨迹,时时分析出影响师生的发展因素,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及管理方案、实现数据的整合、构建网络圈层,方便学校实施现代化的管理。信息化的流程建设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教育发达国家共商共建,优化平台的对接、统一服务支持、为新时代的信息功能融合提供系统集成支持。

五、完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加固信息化建设的根源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2016年11月,我国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9年12月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办法》等文件,都将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现如今高校的网络安全治理中仍面临着师生们的网络安全知识匮乏、网络安全防范手段不多等众多问题。新时期,各个高校要在网络安全的预警机制上不断完善、落实安全责任制,继续做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落地,定期做好网络安全的专业技能培训,掌握最新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和安全知识,全面提升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的快速响应能力,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意思与素养。

高校的網络信息安全是一个整体体系建设,而网络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兜底底线原则,在统筹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数据内容、各信息的终端、安全管理等要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基础设施安全包括物理环境安全、有线网络安全、无线网络安全、物联网设施安全、校园私有云平台安全等,要严格按照网络等级保护的要求,规划好、部署好、建设好高校的网络安全体系。

新时期的高等学校要重视和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优化学校的办学条件,建成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督促信息技术赋能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培养具有新时期信息素养的创新精神和掌握现代信息专门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2]教育部 《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张耀文(1983),女,汉族,辽宁抚顺,沈阳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作者:张耀文

上一篇:农业科研院所财务审计论文下一篇: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