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力量

2022-10-15

第一篇: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力量

从我军改革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近日,总政专门印发《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宣传教育提纲》,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认真回顾我军改革的历史,能够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握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以更坚定的态度、更科学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拥护、支持、投身国防和军队改革大业。围绕这一话题,记者对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有关专家进行了采访。 建国后我军改革的历史回顾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经过了数次调整改革。历次改革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呢?

教研部研究员李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及时适应战争形态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围绕军队规模精简整编、领导指挥体制和组织结构的调整等,持续不断地推进军队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在军队规模精简整编方面,经历了“精简-扩编-再精简”的复杂过程。建国时我军总规模550万,经过多次精简整编,到1958年底减至240余万人。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周边安全形势趋于紧张,全军规模又增长至610万以上。从1975年到1987年初,军队规模精简至300万人左右。1997年,为了适应高技术战争发展要求,我军再次进行精简整编,1999年底军队规模精简至250万人。最近一次精简是从2003年到2005年,为了适应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我军员额降至230万人,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领导指挥体制调整方面,经历了“建立、完善、整合”的优化过程。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方勤务部;1950年增设军委总干部管理部,总部机关发展为四总部。195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立国防委员会,国家主席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同时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并相继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和总财务部,形成了与当时苏军相似的“八总部”领导指挥体制。1958年,在全军总规模降至240余万人时,鉴于“八总部”体制存在的机构庞大、部门重叠、分工过细、统筹困难等问题,对总部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恢复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三总部体制。1998年4月,为了促进武器装备发展和加快军队现代化步伐,我军成立总装备部,形成了目前四总部领导指挥体制格局。

在战略方向和战区划分方面,经历了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整合过程。1950年初,我军设立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6个大军区。根据主要作战对象、作战方向、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变化,1955年底调整为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武汉、成都、昆明、兰州、新疆、内蒙古、西藏12个大军区;1956年4月又增设了福州军区,成为13个大军区。1968年内蒙古军区、西藏军区改为省级军区;1985年,福州军区并入南京军区、武汉军区并入广州军区、乌鲁木齐军区并入兰州军区、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形成了目前的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兰州7大军区的战略布局。

在军兵种力量结构建设方面,经历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过程。建国之后,我军加快了军兵种建设的步伐,1949年11月成立空军领导机关,1950年1月成立海军领导机关,此后又相继成立了炮兵、工兵、通信兵等领导机关,1966年6月成立第二炮兵领导机关。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军兵种作战部队建设,组建各类军兵种院校,使我军迅速成为一支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强大军队。 建国后我军改革的主要经验

记者:建国后我军进行调整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有哪些经验可供今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借鉴呢?

教研部副主任刘志辉:正因为我军不断进行调整改革,才使军队建设不断适应军队使命任务变化和国家安全利益拓展的要求。我觉得主要经验有三点。 第一,科学判断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变化,是推进军队改革的基本前提。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抓住国际局势趋于缓和的有利时机,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整编,使我军完成了从以单一陆军为主体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根据邓小平同志“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战略判断,我军又连续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基本解决了机构臃肿、编制混乱、比例失调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们积极“争取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果断进行调整改革,再次裁军50万,使部队更加精干高效。对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及时果断进行军队调整改革,是我军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二,科学把握战争形态变化和战斗力生成规律,是推进军队改革的核心要害。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相继组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加强陆军高技术兵种建设,增强军队现代化条件下作战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启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坚持科技强军,推进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军队建设主线的思想,我军围绕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进行组织体制调整改革,使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

第三,科学论证和坚决落实各项改革任务举措,是推进军队改革的根本保证。60多年来,我军历次改革,都能坚决、有效推进,首先是源于党中央、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有坚强决心和政治勇气。其次是源于有积极稳妥的推进措施。在历次调整改革中,改革方案都经过充分酝酿、深入调查与反复试点实验,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在具体措施上也非常细致。比如,在解决复转军人的安置问题上,一方面注重加强官兵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对复转军人进行各种培训,增强其适应地方工作能力,并积极与地方协调,尽可能解决复转军人的后顾之忧。通过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了调整改革的顺利进行。

记者:改革既要学习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又要立足国情军情。在过去的改革中,我们是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关系的呢?

教研部主任汤奋:我军历次改革中都注重借鉴外军经验。20世纪50年代,我军在领导指挥体制、军衔制度等方面,都学习和借鉴了苏联军队的有益经验。但是,当“八总部”体制等在实践中不适应我军军情时,我们果断根据军队实际进行了调整。在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改革中,也注重学习和借鉴了美、英等国军队军事转型经验,坚持信息主导,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等。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我们都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不动摇,坚持我军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不动摇。正是我们坚持一切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推进改革,才确保了我军改革的正确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我军特色和优势的改革之路。

记者:在过去的改革中,我们一次就精简员额100万甚至200万,这么大的改革力度,必然涉及利益调整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处理利益问题呢? 教研部研究员于巧华:在我军历次调整改革中,有千千万万的官兵,为了全局利益牺牲了个人利益,无怨无悔。我曾经看到,在大风大雨中,军长宣布部队解散的命令,全体官兵冒雨伫立在操场,从军长到士兵,共同高唱军歌,向心爱的战旗告别。为了军队的强大,为了全局的利益,官兵们义无反顾,含泪离开自己热爱的军营。正是广大官兵的牺牲奉献,我军的重大改革举措才得到圆满施行。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军是从“小米加步枪”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我军所进行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只能在摸索中前行、在探索中发展,难免出现一些挫折、走一些弯路。比如,个别改革方案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没有执行到位;有的改革措施落实后又出现了反弹;一些改革在方式方法上还不够科学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改革探索中不得不付出的成本,我们既不能因为一些局部的问题而影响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也不能无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而不加以警醒。今天的改革,既要认真借鉴我军历次改革的有益经验,也要吸取其中的一些教训,使改革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稳妥地进行。 我军历次改革的重要启示

记者:经过建国以来的多次改革,我军已经建设成为一支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军队。我们应该从这些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教研部主任汤奋:启示主要有四点。一是改革必须与军事战略方针转变相适应。我军历次大的改革,都是在国家安全环境变化和军事战略方针调整之后做出的,军事战略方针决定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1993年和2004年我军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明确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上,为此,军队规模和部队编制结构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党的十八大后,军事战略方针又面临一次新的重大调整,军队必须根据新的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在规模结构、组织体系和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是改革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无论是精简军队规模,还是优化军队结构,都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战斗力建设。“文革”结束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做出精简员额100万的决策,是为了给军队“消肿”。组建集团军、军旅营体制改革、成立总装备部、减少非作战部队等改革措施,都是适应战斗力建设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展战斗力。今天的改革,更要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和检验改革成效。

三是改革必须攻坚克难、大胆创新、勇往直前。军队改革不仅需要解决长期积累的内部矛盾和问题,而且需要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和难题。党中央、中央军委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改革的主要任务,我们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冲破各种利益的藩篱,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四是改革必须进行科学的总体设计。军队改革涉及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和总体设计。从历次改革来看,如果改革方案论证不科学,考虑不周到,就可能发生失误,导致改革的反复,给军队建设造成损失。今天我军的改革与以往历次改革相比,涉及面更广、复杂性更强、难度更大,更需要加强总体设计,处理好改革与建设、各项改革之间以及军队改革与国家改革之间的关系,制定好改革的“路线图”,确保军队改革协调有序、集约高效的推进。

记者:改革的总体设计很重要,贯彻落实更重要。如何才能提高改革的执行力,真正实现改革方案预期的结果?

教研部副主任刘志辉:当前,全军上下都在关注改革、期待改革、支持改革。军委有关部门也正在牵头全面筹划和科学设计军队改革。对部队而言,就是要搞好思想教育和宣传动员,引导全军官兵坚决把军委确定的改革方案贯彻好、落实好。

一是强化改革方案的权威。军队改革方案一旦公布,就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命令是不能讨价还价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要建立改革方案执行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改革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改革方案得到圆满落实。

二是制定完善改革配套措施。军委总部制定的改革方案,是对改革的总体设计,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还需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配套措施。特别是在领导指挥机构调整之后,应尽快研究制定新的工作程序和制度,建立健全新的运行机制,提高领导指挥效能。此外,还应根据改革需要,科学制定机构整合重组、人员进退去留、物资优化配置等保障措施,确保改革稳定有序进行。

三是发扬牺牲奉献精神。军队改革必然会触及一些部门和个人的既得利益,每个人都要有大局观念,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在我军历次改革中,数百万人为了军队建设的大局,脱下了他们心爱的军装,离开了他们魂牵梦绕的部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今天要对得起前辈们的付出,必须冲破各种利益的羁绊,发扬牺牲奉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贡献。

第二篇: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作者:曲青山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党史》第二卷)记述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年的党史。这段党史是我们党90年历史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期。历史是一面明镜,可以映照现实,折射未来。党的历史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重温这段历史,不仅非常必要,也十分重要。

一、全面了解我们党29年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29年。按照党史分期,这段党史被称为“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这段党史,《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历史的伟大转折”。《党史》第二卷据此将全书的框架结构设立四编,与上述四个历史阶段相对应。第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记述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第二编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记述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记述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记述了我们党走向“历史的伟大转折”的两年。

这29年间有几个重要时间界线和节点。1949年10月,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此开始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同时,这也是这段党史第一阶段“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的开始;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全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开始;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下发“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这是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开始;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这是第四阶段走向“历史的伟大转折”的开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是两年徘徊历史的结束,也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的结束,同时,又是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的开始。

通读《党史》第二卷,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段党史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一段波澜起伏、辉煌曲折的艰难历程。这29年中,我们党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凋弊、满目疮痍的烂摊子,面对1959年至1961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遇到的困难世所罕见;我们遭到美国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治孤立、外交压迫,受到的压力世所罕见;我们要废除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临的任务世所罕见;我们发生和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遭受的挫折也世所罕见。

“未经沧海难为水,事非经过不知难”。29年的历程,艰难曲折,惊心动魄,回味无穷,富有启迪。历史是不会停止前进脚步的,历史更不会倒退和重来,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只有全面地了解过去,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现在,更好地面向和开创未来。

二、充分认识我们党29年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29年。通读《党史》第二卷,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这一时期充满艰难曲折,甚至遇到重大挫折,但总体上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对这29年的伟大成就,要全面、客观、辩证地审视。

首先,从宏观视角俯瞰,29年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各级政权,胜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二是通过“一化三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三是初步探索了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三者都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其次,从中观视角考察,29年中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国防外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理论探索上,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党的八大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判断;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年总结》等著作,集中了全党智慧,是这一时期富有建树的理论成果。在政治建设上,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我国两项基本政治制度,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经济建设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几倍、十几倍的增长。在文化建设上,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提升了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民生上,改善了人民生活。鉴于当时的国力状况,我们实行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分配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解决了几亿人口吃饭穿衣的大难题,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在国防外交上,巩固了国防,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此间我们建立和发展了强大的国防力量,国防科技事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自行研制生产了核武器,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垄断,成功地保障了国家领土的完整,维护了国家主权。我们开展多边和双边外交,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再次,从微观视角透视,在那火红的年代,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创造了许多中外历史上的第一次。譬如制造了第一架“初教5”飞机;生产了第一辆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和第一台“东方红”牌54马力拖拉机;第一次向全世界自豪地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实现了先人遨游太空,九天揽月的梦想;还有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令世人刮目相看。许多类似的第一次,充分说明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不能割断,历史更要全面辩证地观察。无疑,这29年如果不发生失误,不出现曲折,我们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无论怎么说,29年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创造了根本条件,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深刻学习和领悟我们党29年中所培育的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年的一个时期里,全党上下万众一心,坚定理想信念,大力继承革命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弘扬体现时代特色的精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使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使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进而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物质力量。

通读《党史》第二卷,我们可以了解到,29年间,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培育和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时代精神。诸如体现高度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国际主义的抗美援朝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憎爱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甘当螺丝钉”的雷锋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以及其他精神等等,可以说,举不胜举,难以尽书。29年中,党和人民以独有的精神风采和风貌,给这段历史烙下深深的印记。从中我们触摸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看到了这些精神所折射出的伟大光芒。 伟大的时代和事业,呼唤和造就伟大的精神。正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呼唤和造就了这些伟大精神。这些精神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以鼓舞和支持,成为他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的重要政治资源。今天我们学习党史,应该继续接受这些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教育,继续经受这些精神的洗礼。虽然时代不同了,社会已经转型,但这些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永远不朽,其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仍然会给我们教育、启迪、感动和激励。

四、牢牢记取和把握我们党29年所获得的经验教训

对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是党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党史的价值和学习党史的意义所在。通读《党史》第二卷,我们可以知道,该书对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其基本经验作了简要归纳和概括,这就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判断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按照民主和法制紧密结合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国际形势变化,制定和及时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积极创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上述总结归纳,从正面、从我们做的比较好、比较成功的方面讲,获取的是经验;从反面、从我们做得不够好、不够成功、甚至是失误或错误的方面讲,得到的是教训。我们党这29年,经验丰富宝贵,教训深刻沉痛。对于后者,原因多重复杂,具体讲有以下几点:一是我们党执政时间短,缺乏治国理政与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思想理论准备,对其客观规律还没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党内的民主制度不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逐渐遭到破坏,党内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等现象。国家的法制也不健全,某些封建主义的思想遗毒未能肃清。三是革命胜利后,党和党的一些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出现了脱离群众的现象。四是外部不利环境造成的压力,使我们一段时间对国际形势作出了不准确的判断和过度的反应,等等。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对于29年付出沉重代价而获得的经验教训,我们要牢牢记取,永远铭记。

恩格斯曾经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身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的快。”对于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自身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和前进的动力。邓小平也曾多次强调:“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他还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我们党是一个光明磊落,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于纠正错误的党;是一个认真总结经验,并善于总结经验,敢于从困境中奋起的党。正是我们党总结和汲取了29年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辟并形成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古人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通读《党史》第二卷,回顾我们党所走过的90年历程,审视当初之“简”和现在、未来之“巨”,则能深刻感悟此语的份量和含义。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党29年乃至90年的历史昭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得到支持,不断地从自己的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披荆斩棘,不断开拓出前进的道路。我们要倍加珍惜党的历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两个重要历史节点,努力实现我们既定的宏伟目标,再创中华民族的复兴,再造社会主义的辉煌。

时间:2011年01月13日 09时49分

来源:光明日报

第三篇:从党史军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从军梦连着强军梦。每一名军人都有一个兵之初的梦想,无论是艳羡挺拔飒爽的身姿,憧憬手握钢枪守卫边疆,还是无畏无惧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同的梦想在部队的淘洗、锤炼、淬火下,终将汇聚成一个共同梦想——强军梦。

2011年8月,我如愿踏入红门,成为消防部队一名现役军人。短短4个月的入警培训中,有一个画面至今难忘:在观看历年国庆阅兵视频时,大家看着看着都留下了泪水。我想,这泪水是看到一个个整齐划

一、气势如虹的人员方队时,流下的同为军人的自豪泪;是看到一排排铁甲洪流、势如破竹的装备方队时,流下的科技强军的自强泪;是看到一架架银鹰展翅、呼啸而过的空中梯队时,流下的祖国强大的感动泪。这一刻我才知道,帅气军装的背后是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建军90周年之际,重温军史,由衷发出感叹:

今天的巩固政权来之不易。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了。90年来,人民军队高举着党的旗帜,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浴血奋战,勇往直前,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立下不朽

-1- 功勋。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国内革命战争的新篇章;进行了抗日战争,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首先灭亡中国、进而吞并亚洲和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进行了全国解放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而进行的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给世界历史的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道,与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队在朝鲜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在90年的战斗历程中,人民军队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发展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在长期的建军和作战实践中,军队历经艰难曲折,由一支弱小的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的、强大的现代化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告别了“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年代,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不容小觑。大洋上,我们的“辽宁号”航空母舰纵横驰骋、054D等各类军舰劈波斩浪、093G核动力攻击潜艇神出鬼没,“洋人”的坚船利炮再也没有在中国门口耀武

-2- 扬威的胆量;天空中,我们的四代歼击机J20崭露头角、运20大型运输机泰山压顶、空警2000预警机“耳聪目明”,恣意在中国上空倾倒炸弹的年代一去不复返;陆地上,我们的99式主战坦克无坚不摧、东风系列导弹指哪打哪,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固守山河,从此,中国的领海、领空、领土有了“金钟罩铁布衫”。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透过建军史,我们看到,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人民军队冒着硝烟、炮火冲锋在前,英勇无畏、奋勇杀敌,舍生忘死、献身使命;在实现中国梦新的伟大进程中,立根铸魂,苦练本领,砥砺血性,锤炼品德,拒战争于国门外,保社会稳定大局,为人民创造了安居乐业的和平社会环境。我们还看到,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无数英模视死如归,抛头颅洒热血,捐身躯照汗青,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爱国壮歌。总书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我们的高铁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新名片;我们的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我们的“八

-3- 一勋章”首次授予10位英雄模范,她所立起的时代标杆,必将辉照于强军之路,汇聚起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大正能量……

时势造英雄。今天的世界还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军号角催征,作为消防军人,我们要坚决维护核心,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看齐追随;要与时俱进,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职责使命;要继承传统,向薛军毅、玄龙海等英模学习,向八大街中队、望城大队等模范集体学习;要能打仗、打胜仗,聚焦战斗力标准强本领,为消防事业建设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4-

第四篇:《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力量”系列内容》学习心得

北重六小 张宝凤

这几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阅读了“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力量”等系列学习材料,细读字里行间,充分体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含义,看着他们的事迹,想到他们的壮举,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教育,现把学习体会阐述如下:

第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固发展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我们要象韦拔群等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第二、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但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三,要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要求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艰苦奋斗精神,这在今天仍有特殊意义。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牢记历史责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做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共产党人,做清正廉洁的党的干部。

青山教育事业正乘着改革、创新的春风,沐浴着科学发展的雨露,得到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作为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我要带领北重六小全体党员教师,立足本职岗位,夯实教育教学发展之路,争创校园和谐之优,努力提升育人质量,创新学校发展机制、办学方式和育人模式,激活学校内涵提升,让学校成为学生快乐幸福成长的家园。

通过这次学习,我重温了党的红色记忆,进一步坚定教育的理想信念,明确肩负的时代使命,激励着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以更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勤奋工作,锐意进取,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提升教学质量、办学水平而乐于工作、奉献智慧、造福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正能量

邢济萍

中央党史研究室局处级干部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发言选登

编者按:2014年3月上、中旬,中央党史研究室举办了局处级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利用8天的时间集中学习讨论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大家按照规定的学习篇目和讨论专题,认真学习原著,深入思考领会,积极讨论发言,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了新的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有了进一步增强。大家的大会交流发言,既讲了所在小组的学习讨论情况,又从不同角度讲了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有的同志还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建议。这些发言,集中反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成果。

现选登41位同志的发言,以期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进步。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2014年4月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正能量

邢济萍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93年的历史,可谓波澜壮阔!

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改造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从星星之火开始燎原,带领人民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再到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在这90多年气势磅礴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中,蕴涵着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涌现出无数令人景仰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党的辉煌历史中有我们可以汲取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学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可以看到他多次讲到学习历史、学习党史的重要性,用生动的语言将历史称之为“最好的教科书”,将中国革命历史比喻为“最好的营养剂”,强调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1 下面我就学习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结合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就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正能量谈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用党的历史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鼓舞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就是鼓舞人们开拓奋进的力量源泉。总书记在2010年讲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指出:“我们党在近90年的奋斗历程和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包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浦东敢闯敢试精神等等。”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诸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等等各种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纪念建党90周年期间看到的一个报道,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90名大学生,分成9路开展一项大型主题活动“追寻”,他们沿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红色足迹,寻访若干在党的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纪念地。在他们“追寻”过程中,党的历史中所展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令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深深感动。一幅幅历史图片,让他们看到了风雷激荡的年代里共产党人不屈奋斗的身影;一件件革命文物,让他们感受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峥嵘岁月。在伟人铜像前、在烈士纪念碑下他们一次次深深鞠躬,一行行热泪洒落在大地上,泪水里净化了灵魂,感动中思想得到了升华。参加活动的同学动情地说道:“将历史的记忆变成我们脑海中真实感动的一部分,在崇敬与信仰中勇敢地继续前行”,“我会将这份收获小心翼翼地珍藏在行囊,熔铸入血液,凝定为意志,延展成生命”。这些青年的心声,说明他们在追寻红色足迹、体验党史文化过程中沐浴了崇高,共产党人不屈奋斗的精神鼓舞着他们在当代努力前行。这也说明,党的历史中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革命精神,具有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培育新人的重要作用,学习宣传党的历史,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公民素质、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升华思想境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用党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启迪人

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既有辉煌成就,也有艰辛曲折,这其中蕴藏了无穷智慧和宝贵经验。让人们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充分展示浴血奋斗的中国革命史、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牢牢把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有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正如总书记所说,“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 2 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

事实确实如此,当我们通过学习、参观,了解了党的历史发展主线时就可以发现,党的历史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是非常生动、非常丰富的。这其中“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有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有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既充满艰险又充满神奇,既历尽苦难又辉煌迭出”。(习近平2011年9月1日《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中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即使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过的错误和挫折,也都通过中国共产党自身得到纠正,并把从失误中得到的教训,转化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推动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成功开辟新的道路的宝贵财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倍加珍惜并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无穷的智慧和前进的力量,坚持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从而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信任、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用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感染人

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的崭新阶段。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奋起革命,前仆后继,竭尽全力,不愧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90多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书写了党的光荣传统。当我们走进一个个党史人物故居,走进烈士纪念馆,走进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馆,总是被革命先辈们的不屈奋斗精神和崇高风范所感染。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一门六英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无私奉献。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一位有着稚嫩脸庞的年轻烈士照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位在雨花台牺牲的最年轻的烈士事迹感动着无数人。他叫袁咨桐,牺牲时年仅16岁。这个年龄,在当今正是求学阶段,人生憧憬的画卷才刚刚打开,但他却为了理想和信念从容走向刑场。牺牲前他给他的二哥写了一封信:“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永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这种奉献精神和对使命的担当,在今天仍是特别值得提倡的。在革命先辈和英烈身上所体现的伟大品格和崇高风范,是同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抑恶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一脉相承的。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他们的奋斗精神仍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和鞭策,那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怀与担当仍是我们要继承的,这也是党史文化对于提升公民思想境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出的重要作用之一。

四、用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励人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大批优秀共产党员,是激励当代人为现代 3 化建设作出新贡献的学习榜样。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孔繁森、杨善洲、郭明义等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那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那高尚的精神境界,呈现给我们一个个人生的坐标,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

孔繁森,“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他用真挚的爱民之情,赤诚的为民之心,强烈的富民之愿,用生命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更有价值”的问题;

杨善洲,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干实事,办好事,淡泊名利,两袖清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情怀,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度;

郭明义,20多年无偿献血,16年帮困助学,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当今公民道德的高度与力量„„

还有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体现着无私奉献、蓬勃向上的力量!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进取精神和高尚情操是当今激励人们前行的榜样。

总之,党的历史是极其丰富的,从中汲取的智慧和经验也是无穷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归纳和总结。总书记指出:“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而艰苦创业的伟大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业绩,就是要结合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相信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的正能量,必将汇聚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上一篇: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答案下一篇:成长仪式学生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