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人中汲取力量

2024-04-21

在他人中汲取力量(共13篇)

篇1:在他人中汲取力量

亲近阅读

汲取力量

——读《妈妈的红沙发》系列绘本有感

一、本书摘要

“妈妈的红沙发”是乌伊拉·毕·威廉斯荣获美国凯迪克童书大奖,文图并茂的温馨佳作。本书透过主角小女孩的自述,娓娓诉说一个弱势家庭为梦想奋斗的生活点滴。家里发生了火灾,东西被烧光了,但是外婆说:“幸好我们还年轻,可以从头开始。”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于是外婆、妈妈和孩子三代人开始了努力攒钱重建家园的过程。邻居们送来了桌子、椅子和床,还有匹萨、冰淇淋和好多好东西,这让她们很感激。可是,最令她们兴奋和骄傲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省吃俭用,她们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一个漂亮的、舒服的红沙发!这是一本让人心里充满了感动的赞美勇气、节俭和团结的书。

二、具体体会

(一)感悟深刻,初识绘本

故事的开头虽然是一场灾难,过程却展现一种积极乐观、筑梦踏实的生活态度,而结局更充满着难以言喻、令人心安的温暖。平实的字句散发出浓浓的人情味,让人读后彷佛又回到了过去,那个令人怀念的纯真年代。好的绘本如同一条藏着砂金的小河,随着故事情节的流动,这里一点,那里一点的,慢慢浮现出动人的光采。且让我们一同细细品味„„其实,绘本就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儿童图书。书中的图与文有同等的重要性,有时候甚至图画的重要性还比文字要来得高。绘本的主要特色就是提供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在视觉方面的真实的或是美感的经验。而绘本的内容常具有简单的故事大纲,有时候也会集中呈现某种简单的意义和结构。作为儿童阅读事业“形象代言人”的绘本,在唤醒、软化成人,温暖、呵护儿童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走进绘本,亲近阅读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绘本”这个词是在这学期由一些台湾的故事妈妈们上的说故事课,这学期,说故事课一共活动13次,而每一次这些故事妈妈们带来了不同的故事内容,分别为:《大脚丫跳芭蕾》、《灰姑娘》、《苏菲亚的猫奇奇》、《嚓!膨》、《傻鹅皮杜尼》、《南瓜汤》、《丢了项链的公鸡》、《没有人喜欢我》、《八警官与狗利亚》、《敌人派》、《爱心树》、《大树在唱歌》、《妈妈的红沙发》,同学们在这些绘本故事中感悟很多,提问环节气氛浓郁,在不经意间,同学们懂得了很多很多道理。因为亲身参与了活动,在这些绘本面前,我觉得很新鲜,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渴望,这也是阶梯教育所倡导的:阅读的目的不是叫人如何阅读,而是叫人渴望阅读。

在反复读过不同的绘本之后,我的感触就更深了:这些经典绘本,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语言的精粹。最简单的故事,最简单的对话,有时连情节都没有,有时甚至是无字书,这就给了我们极为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其实,绘本教学也是现今幼儿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幼儿教学中教孩子读绘本,重要的是孩子从中获得幸福感,从中获得认识自己及他人的能力。还有对于图书、对于阅读的亲近感。

(三)感悟升华,汲取力量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缺陷的孩子,他们能理解老师枯燥的说教吗?他们能明白“不要„„,不可以„„!”的指令码?他们能感受到爸爸妈妈们的不易吗?他们能在学校一次次爱心结对的过程有所感悟吗?试想我们的培智教育中以绘本教学为抓手,透过许多技巧的运用(情景表演、动画、图片等形式),通过对绘本的形象讲解,能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亲近阅读?!我们不能希望他们在上学阶段掌握所有必备的知识,我们唯一的期待是,期待这些孩子拥有终其一生的成长动力,学会生活,学会感恩。

至于如何让孩子由绘本进步到读“真正的书”,我相信约翰-霍尔顿的话:了解哪些书是适合孩子的,找到它们,并放置在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就行了。

生命是主动的,时候到了,孩子会朝着更高的地方去,但他会不时回望绘本,回到源头汲取力量。如果那些孩子原本就是力量薄弱,无力行的更远的,那么我们也可以借助绘本,让这些孩子更快地成长。面对这些“折翼”的天使,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们应该让这些孩子以更健康、积极的态度生活、学习。

篇2:在他人中汲取力量

——学习刘金国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连日来,我大队党委高度重视,结合部队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掀起了学习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督察长刘金国同志先进事迹的高潮。作为一名基层政工干部,我认为学习刘金国同志先进事迹,就应该学习他讲党性的政治品格、敬业精神和爱民情怀,立足本职工作,将学习活动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推动政治工作更好的发展。

一、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刘金国同志是一名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党的优秀高级领导干部,30多年来,他不管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什么工作,都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革命激情和顽强拼搏的战斗作风,在工作面前始终任劳任怨、从不推诿,在危急关头始终敢打敢拼、毫不退缩,在原则面前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高尚情怀。作为一名消防干部,特别是政工干部更应该像刘金国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神圣使命,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年轻的政工干部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坚持学习政工业务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及时有效的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推动工作开展的能力,进而促进政治工作跨越式发展。

二、传承敬业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0多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什么工作,刘金国同志始终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数十年如一日充满激情地忘我工作。他对工作倾注了极大热情,在他的日程表上,工作之外还是工作,誓言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干更多的实事、做更多的好事。作为一名政工干部应当学习刘金国同志兢兢业业、勤奋务实,认定工作不退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创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多做探索和尝试,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围绕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好各项政治工作。

三、强化责任意识,做到临危不惧和勇于担当。

刘金国同志多次亲临一线指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一次次临危受命,面对挑战不退缩,危难时刻显身手,充分展示了一名高级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可贵品格、勇于担当的政治勇气和高超过硬的指挥水平。作为一名基层政工干部经常会与各种火灾救援打交道,在遇到急难危重时,能否做到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临危不惧、靠前指挥,勇于担当、果断决策,这就需要我们政工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大力弘扬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意识,引导官兵发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为打造一支善于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现代化消防铁军做好政治保障。

四、深化自律意识,树立廉洁观念和自警态度

篇3:在他人中汲取力量

藤野先生何以能给“我”如此力量呢?

藤野先生给“我”的鼓励, 从全文来看主要表现在学业上的指导和在匿名信事件上对“我”的关心;而其性格, 文章也主要是从一位独立学者的科学精神的角度来刻画, 表现的是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如果说这些促使“我”为新的医学而努力, 那是顺理成章合乎逻辑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先生的音容“使我忽又良心发现, 而且增加勇气了, 于是点上一枝烟,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关于这一问题, 一般的理解是“感激说”, 即藤野先生的所作所为令“我”感激, 使“我”增加了勇气。这种说法显然存在一大段理解真空, 正如惜别时的一段话所说的:

“我想去学生物学, 先生教给我的学问, 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 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 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 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要真正理解这一问题, 还得从“清国留学生”说起。邱文治《〈藤野先生〉析疑》一文中指出:“作者在本文开头两段中,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 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 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 不以为丑, 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 震得地板咚咚地响, 造成‘满房烟尘斗乱’。”这里有一个问题: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吗?其实问题的本质在于他们对清国政府的愚忠。作为一个国家公民忠于本国政府本是正当的, 但其时腐朽的清政府已从根本上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有志之士早就与这一腐朽的政府决裂, 并举起推翻这一反动政府的义旗。而这些“清国留学生”们却全然不顾这一历史潮流, 他们把辫子弄成各种花样, 其用意非常明显, 那就是表达他们对清政府的依恋, 他们在学西方的舞蹈时, 也一定是长辫飘飘的吧。

再看日本的“爱国青年”, 他们支持拥护本国政府本无可厚非, 可当一个政府侵占他国领土、屠杀他国公民时, 他们还一味叫好, 这种不明是非的盲从、狂妄, 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每读到这些文字, 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二战期间, 成千上万的德国青年受希特勒的鼓吹成为罪恶的法西斯的炮灰与帮凶的情形。

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日本公民, 全然没有日本“爱国青年”的狂热, 在学术上充满了对中国的学术先行者的敬畏, 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 就出示翻刻中国译本的著作;在为人上对中国学生悉心指导, 真诚关心。这些都与那些无知的“爱国青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藤野先生当时一定是孤独的, 因为他的爱国之心和爱国之行, 定不被他的大多日本同胞所理解。这种孤独, 是否是“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寂寞呢?

作品中的“我”有着强烈的“荒原”感, 有着冲破“荒原”的“挣扎”。正是本着“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的爱国激情, 青年鲁迅从东京来到仙台, 在仙台又弃医从文, 但直至作者写作本文时的1926年, 面对“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现实, 深藏在鲁迅心灵深处的“荒原”感依然是不能忘却且越来越清晰的意识。

关于爱国, 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访谈很能说明问题:“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原政委张际春请我给他们的学员讲爱国主义。那些学员一律都是大校。那天, 我就问大校学员, 各位, 爱国主义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他们一致回答是好东西。我说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高喊爱国主义, 那也是好东西啊?他们没有话说了。”

作为一个身在其中的中国青年, 从“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藤野先生身上感受到了不同的爱国感情、不同的爱国典型。“清国留学生”是保守落后的“忠君”, 日本“爱国青年”是邪恶的爱国帮凶, 惟有藤野先生以其独立的学术精神为核心的爱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 且与国际主义是相通的。

正因为如此, 一个离别多年的学生还记得这位曾经的老师, 尽管他从事着与老师所教知识无甚联系的工作。

正因为如此, 事隔多年之后, 鲁迅先生还能从藤野先生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一种源自于真正的爱国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敬佩, 而是在自己多年来不可驱除的寂寞中找到的精神力量。

“我”从藤野先生身上汲取了哪些力量?爱国的力量。真正爱国者的力量。

篇4:汲取党史的力量成长

成长是一个现实的梦,梦里梦外都是精彩的蝴蝶和美丽的纸船,载着那美丽的梦飞向那遥远的未来。

成长的标志是年轮的增加,一圈一圈的累积,量变已转化为质变,我们也从呱呱坠地成长为青春年少,从蹒跚学步成长为健步如飞。一如我们党九十年的历程。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从南湖的那只红船开始成长的,成长之初如一片灿烂的霞光,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喷涌而出。她以南昌起义的锐气,向旧世界宣战;以井冈山斗争的星火,展示工农革命的热情;以四渡赤水的智慧、飞夺泸定的神勇、爬雪山过草地时以草根树皮和雪果腹的忠诚觉醒了东方巨龙;她以重庆谈判的无畏气概,以西安调停的大度从容,以百万雄师过大江横扫蒋家王朝的万钧雷霆,打翻了一个旧世界,开创了一个新中国。她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不正是我们从懵懂无知到风华正茂的真实写照吗?

历史进入新时代,她以改革开放的襟怀气吞山河,让古老的巨龙昂首腾飞;她把公路一直修上世界屋脊,又把“神舟”划向浩瀚太空;她使13亿张脸庞布满由衷的欢笑,将友谊的鲜花撒向五大洲的宾朋……正如朱自清所说的:她“像健壮的青年,引领我们向前去!”

成长是岁月的口哨,吹响一首首嘹亮的青春之歌,为自己呐喊,也为别人助威;成长是未来的召唤,未来在召唤年轻的生命跨越时空的距离,让青春的历程灿烂辉煌;成长是夜空的北极星,时刻守侯在静谧的夜空,为我们的前进指引航向,走向星光灿烂的前方。一如我们党九十年的历程。

有这样一座山脉,它厚重深沉,内蕴丰富,更给人以启迪,授人以智慧,它就是历史。它能帮助我们成长,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它就是我们党的九十年历程,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汲取的营养所在。

她九十年的大浪排空,让我们获得了征帆的勇气;九十年的电闪雷鸣,让我们铸就了海燕的性格;她九十年的风风雨雨,让我们繁茂成一片森林。但是,九十个春秋,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九十年的沧桑巨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她冷静地告诉我们:号角在耳,目标在望,虽任重道远,仍高歌猛进。她历经峥嵘岁月而青春依然的事实再次昭示着,我们的祖国定能从成长走向成熟,从发展走向发展,从进步走向进步,从富强走向富强。正值风华正茂的我们,不正应该从我们的党史中汲取力量吗?

在这繁华似锦的时节,我们把永恒忠诚和炙热的爱奉献给你——我可亲可爱的中国共产党,愿你永葆青春活力,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在你的引领下,我们将满怀豪情迎接新的挑战,请相信,新世纪必将灿烂辉煌。因为,您的历程,让我们汲取到了成长的力量。

篇5:汲取的力量作文

有一次我无意间看见一只蚂蚁正在用触角碰我刚吃掉下来的面包屑。后来,我看见它走了,就去别处玩了。过了一会儿,我看见有好多黑点儿在慢慢地向面包屑前进,我仔细一看,原来小蚂蚁把它的同伴叫来搬运面包屑。它们一起来到面包屑旁,一只大蚂蚁爬来爬去,好像在发布命令;小蚂蚁们立刻站成一排,好像训练有数的士兵。这时,大蚂蚁爬到面包屑旁把小蚂蚁们召集过来,齐心协力地把面包屑搬回了洞中。

看碰上小蚂蚁们,我似乎想到了同学们。有一次,我们班和四3班举行拔河比赛,我们班参加的都是女生,而他们班都是男生,我们想我们输定了。可是,在比赛中我们团结一致,一起使出吃奶的劲儿往后拉,而男生那边你争我夺,往不同的方向拉,结果他们输了。

现在,他们打心眼里佩服我们女生了。

篇6:汲取的力量作文

4月30日,我们来到南汇军事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名枪展览、影片欣赏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课外知识。乘汽艇、越高空绳网、过勇敢者道路等项目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了磨练。

在众多项目当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拉竹艇这个活动。30多位同学站在一艘竹艇上,拉着同一根绳子,一起用力,每一位同学都很投入,使出自己浑身力气,众志成城。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涟漪是我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见证,额头上的汗珠仿佛在为我们的齐心协力而欢呼,这就是团队精神。短短的竹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亲身体验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当所有人组成一个团队,把这星星点点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就能形成无比巨大的能量。个人的价值也只有在团对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不仅仅在活动中是如此,在学习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的收获。实际上,一个企业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又何尝不需要这种精神呢?

这次社会实践考察锻炼了我们的身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了和他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使每个人都获益匪浅。

篇7:汲取的力量作文

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绘画的执着,哪怕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他依然怀着悲悯,在作品中体现着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在流亡的路上,他的心反而变得更广大、更平和,其画作走向更高远的意境,超越战争与仇恨,为乌云密布的人间洒下一道光辉,留下一线生机。他的作品便像一泓清泉,涤荡心灵,展现人类文明的美。这是在生命最艰难、最异样的问题上肯定生命,在俗世的桎梏之下,精神的自由起舞。某种程度上,倒是酒神精神的一种体现。丰子恺的超越就在于他对生命的爱,化苦为乐,化丑为美,在绝亡的哀号中获得生之极大快意。在文学艺术的世界中,自由、艺术与美三位一体,有着振奋人心的巨大力量,于是乎有了直面生活的勇气。

因而丰子恺又是一个美育的提倡者。毕竟他自己就是艺术救赎和美学思想的典型受益者。美本是人类的产物,却时不时地被弄得乌烟瘴气,他便将艺术尽力变得通俗,使文盲也能理解,倾注的不只是十万斛的同情,更是想点燃阅者感想的火花,熊熊燎原。无论物质生活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人们忙于活命或者逐利,审美都是一种救赎。就有些类似于尼采的美学思想,人在欣赏美的时候也会渴望成为美的东西,则人生不再是冰冷的运转机器,转而塑造成艺术品,以活出精神的丰腴与崇高,是以才能称之为有灵魂的人、像人的人。丰子恺所做的,正是学习老师李叔同,去活得像人。故当丰子恺年过古稀时,他还是那个充满爱意、挂着孩子般笑容的丰子恺。真正能做到如此纯仁的人又何其之少!

篇8:在他人中汲取力量

1995年6月, 即将师范毕业的我去一所厂矿子弟小学参加面试, 没想到能从十几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地进入了这所城市学校, 这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来说, 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刚刚走上讲台,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 我满怀无限的热情, 同时, 又保持着在学校养成的阅读习惯。那个时候住在学校的宿舍里, 每天下班后拥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进行阅读。很快, 学校图书室里有关于语文教学的书我都读完了。之后就细读自己订阅的杂志, 捧起《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 我不仅会一字一句地去读, 而且还经常进行批注。到了年末, 我还会将一年的杂志进行合订, 归类存放, 以备查阅。

每个学期拿到新教材,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出自己那些“宝贝”———合订本, 看看哪些课文在哪本杂志上有相关的教学建议或者教案, 然后认认真真地把刊名、出版期号、页码等相关的信息标注在目录旁, 那些又小又密的记录恐怕只有自己才看得懂。

要上某一课了, 提前几天, 我就开始按照目录上的记载翻箱倒柜, 找出这些“宝贝”细细地品读, 将每一本中最精华的建议和最精妙的设计摘录下来, 融进自己的教案中。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 有时候记得不够牢固。为了避免上课时忘“台词”, 我干脆把那些内容记在书上。这些招数虽然很花时间, 不过还是挺有效的。有时, 上好一节课的成功体验会让自己兴奋好一阵子!

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一天, 很少听课的校长听了我的课后, 她非常高兴地夸赞我进步很大, 成长迅速。临近寒假的一天下午, 教导处开会说区教育局将在下学期进行教学能手大赛, 学校所有的青年教师都有资格参加校内的选拔赛, 最终从各学科中选出第一名, 参加区里的比赛。

那时候, “教学能手”这个称号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读过不少书, 看过很多的教案, 我知道自己还非常稚嫩。况且, 学校里优秀的年轻人非常多, 他们不仅个人素质很高, 而且有的已从教十几年, 和他们相比, 我只是教坛上的一名新兵。当时, 我并没有打算报名。一天, 在学校大门口遇到了校长, 她鼓励我尽快报名。她还说, 可以抓住寒假和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加强学习。

既然校长都说了, 那就硬着头皮报名吧。一报完名我就赶快投入学习。通过邮局, 我还买到了一本名叫《小学语文名师授课录》的书, 真可谓如获至宝。书中全是大腕级的人物, 贾志敏、支玉恒、翟京华等等, 各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师啊!包上书皮, 我开始了细细的品读。那时正值假期, 没有学生, 没关系, 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一个人既当老师又当学生, 一会儿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 一会儿又站在下面模仿学生回答问题, 那兴奋劲儿至今难忘。

就这样阅读着, 实践着, 努力着。新学期开学后如期迎来了校内的选拔赛, 自己竟然奇迹般地荣获了语文科第一名, 拿到了参加区里教学能手大赛的入场券。最终, 在评委的好评声中, 我拿到了区级“教学能手”称号。

那种难以忘怀的实践体验

世事无常, 真没想到曾经很不错的这所厂矿子弟学校, 因为工厂倒闭, 工资一拖欠就是好几个月, 有门路的老师纷纷离开。在这里, 自己举目无亲, 没有什么退路, 于是, 那段时间我开始了发奋阅读, 开始了一种“隐居”式的生活, 每天除了上班就是读书。那段时间的生活,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枯燥乏味的, 然而, 我却乐在其中。有时, 读到一篇精妙的教案会让自己激动半天。

那时, 热衷于语文教学的一位朋友知道我非常喜欢读书, 就送给我一本《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教案集》。从这本书中, 我了解到了全国还有一个专门为青年教师搭建的成长平台———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这本书真好, 书中的每一位参赛选手都那么优秀, 他们的课设计得那么精妙, 课上得那么精彩!与之前读《小学语文名师授课录》这本书感觉不同, 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教学技艺的高超, 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因为, 这些老师都很年轻, 不像之前的名师们是我难以企及的, 这些年轻老师能够做到的, 我也是有可能做到的!

这本书说是教案集, 实际上类似于教学实录, 具体地再现了赛场上的情况。细细地品读, 我把实录转化为一个个条理清晰的教学环节, 形成了可以为我所用的教案。完成了书面的整理工作后, 我开始找全校的语文老师, 和他们商量什么时间到他们的班上一课, 毕竟自己只带了一个班, 实录中不同年级精彩的课是没有办法在自己的班里实践的。

就这样, 我开始了特殊的课堂实践。说实话, 那段时间自己的收获非常大, 甚至自己都能够感受到成长的步伐。然而, 正当我乐在其中时, 一天突然接到通知, 说校长要找我谈话。我犯了什么错?思前想后, 自己始终没想出原因, 硬着头皮走进校长办公室。“最近你是不是有离开学校的想法啊?听说你这段时间在不同的班级频繁试讲!”校长的问话让我哭笑不得。

那段方式独特的观课之旅

我始终相信所有的成功都不会是偶然, 所有的汗水都不会白白流淌。几乎十年, 从1998年到2007年, 我在“冷板凳”上安静地坐着, 在那个没有人关注的角落里默默地阅读着, 思考着, 实践着。2007年10月, 当有机会参加陕西省首届教学能手与新秀大赛时, 我从31位选手中脱颖而出, 拿到了第一名。当时有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选手中不是有不少名校的知名度挺高的重量级选手吗?这个‘王林波’是谁?没怎么听说过啊!”

就这样, 我顺利地获得了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的资格。从七月抽课, 到八月、九月备课试讲, 直至金秋十月走上赛课讲台, 我经历着痛苦而又刻骨铭心的磨砺:一遍遍研读文本, 一轮轮试讲讨论, 一次次重新建构。常常已经夜深人静, 但自己却不能入睡, 久久地思考着;时常也会在清晨一爬起床就打开电脑, 赶快记录下自己偶得的灵感。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 我不断地蜕变着, 迎接着专业成长中的一次次飞跃。

走上赛场, 面对上千的听课教师讲课, 我原以为自己会很紧张, 但是却没有, 因为此刻我必须释放。课堂上, 当巡视到学生最后一排时, 我近距离地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崔峦老师。那一刻, 我没有丝毫的紧张感, 而是无比激动, 心潮澎湃!颁奖仪式上, 当听到自己的名字两次出现时, 我的眼睛湿润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思索与实践, 终于收获了一等奖和全场唯一的最佳教学设计奖。当我收到一些听课教师传来的纸条和几位编辑老师发来的短信时, 当我读到他们真诚祝贺的话语时, 我激动不已, 深感幸福!

教学路漫漫, 我必须上下求索。2008年11月起, 我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 开始了自己的观课之旅, 对名师的课堂进行观摩研究。我深知: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通过网络, 我不断收集着名师的课堂教学视频, 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研究。每观摩一节名师的课, 我总会先解读文本自行设计教学方案, 很多时候还会走进课堂进行实践, 然后再观摩名师课例详细做好实录, 最后将自己的教学与名师的教学进行对比, 写出自己的反思与收获。

就这样, 一晃就是五六年的时间。每一年, 我看过的教学视频百余节, 电脑的硬盘早已无法容纳, 刻录的一张张光盘也已经放满了好几个抽屉, 自己记下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也已经装订了百余本, 书架上摆得满满当当。这一切, 都成了我人生中一笔笔巨大的宝贵财富。

此刻, 我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获得了“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特等奖, 但我会戒骄戒躁, 还会坚守一线, 还将继续行进在课堂中去实践。

篇9:悲痛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中国,请不要为灾难哭泣!

尽管汶川的那一日,江河变色,山崩地绝。

让“5·12”载入史册的,绝不会是眼泪;彪炳青史的,将是中华民族面对惊天大灾的坚韧和勇毅。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我们看到了,胡锦涛总书记跨上残垣,对抢险将士给以莫大的鼓励;

我们看到了,温家宝总理脚步匆匆,行走在震后的一个个危重灾区;

我们看到了,十万官兵如一股钢铁的洪流,创造出一个个抢救生命的奇迹;

我们看到了,那些自发前往救灾的普通公民,犹如一道新生的“战地彩虹”,在震后的废墟上,展现出耀眼的别样靓丽!

我们在本期为您奉献的特别策划,叙述了一个个发生在灾区的小故事,它们或许波澜不惊,只是大潮中的几圈涟漪。但在故事的背后,我们却可以看到灾难面前的人性光辉。中国的救灾故事,因这种光辉的存在而愈显壮丽。

与发生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较,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公民精神的成长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公民财富的积累、社会的进步和中国政府的变革同步。大量NGO,企业公民和个体公民积极参与,在政府所展开的“正面战场”之外,开辟了紧相呼应的抗震救灾的“第二战役”。

全国数十家NGO通过网络沟通,共同组成松散型的民间团体“赈灾援助行动小组”;成都的司机义务组成运输队,穿梭在都江堰灾区;还有从祖国四面八方自发奔赴灾区救援的个人志愿者;截至5 月18日,来自社会的捐助总额已达89.45亿人民币……

震后6天,救助同胞的骨血情怀细织密缝,互助担当的公民行动此伏彼起。这种感同身受、守望相助的文明精神,表达着悲悯、传递着温暖、释放着理性——而这恰恰是“人性”光芒的最重要的体现。

这场地震或许将成为中国现代公民精神成熟与成长的一部分。灾害肯定从不预演,互助同行的公民精神却可以在大震中生长,为中国书写一个大写的“人”字。

2008年5月12日,汶川。历史不会在这一刻定格。让我们在悲痛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向未来,生生不息!

灾难塑造大写的人 废墟下没有白天黑夜

本刊记者/秦轩 (发自北川县)

普通人的时间按照白天黑夜计算,但废墟下的人是按小时甚至分秒计算。两个普通志愿者意识到这一点,决定在夜里进入一座“死城”

如果是一个人,他俩谁也不敢进县城。县城早就空了,不计其数的尸体被埋在废墟下面,经过前天大雨浸泡,有的已经臭了。有时黑咕隆咚中,废墟下还传来人哭的声音……

现在是俩人,好像就不那么害怕了。

5月14日,晚9点左右,志愿者梁春和杨太平在指挥部营地附近搞到一个手电筒,还有附带的两节电池。两人决定进到北川县城,继续寻找幸存者。他们想,如果找到幸存者,就设法营救;如果营救不出来,就陪着幸存者在废墟旁过夜。

这时距离地震发生55个小时。两人推测,废墟下的幸存者最需要外界的刺激来增强信心;要是睡过去,就麻烦了。

这么做有一定的危险性——传言说当晚还会有比较大的余震。而此时最大的危险是水灾。据说上游因为山体滑坡堵住河道,形成了堰塞湖。如果堰塞湖溃决,就会往北川县城方向倾泻。中午12时许,正在救援的数千官兵,迅速撤离了救援现场,只留下来自陕西和江苏的两支消防队。

梁春觉得洪水真来了也没事,反正自己会游泳:水只是流过去,自己小心别撞到什么东西就没事。

梁春是来自绵阳的志愿者,1981年生人,在山西上大学,毕业后在温州工作,现在在一家营养品公司的绵阳分部做销售。父母都在绵阳乡下务农,这次地震没受到什么大损失。他起初在绵阳帮助政府协调交通,不满足,就和几个同事跑到北川来救人。

杨太平今年22岁,是成都一所大学的学生,刚上大一。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他进大学不久就加入学生会中国志愿者团队组织。杨太平说,自己决定来北川当志愿者前,“有些问题”已经想过了。

他这次是偷跑出来的。前一天,他从成都学校的宿舍坐车到绵阳,花20块钱找了个地方住。第二天早上又坐车到安县。警察已经把路围上,不让车进。他徒步走了40多公里。他的耐力好,自夸中学3年都是学校的1500米冠军。

“你把这个女人救出来,她就会成为你妹妹。”

5月14日下午,梁春和杨太平刚刚认识。

14日中午梁春抵达北川。有人正在营救一个幸存者,他赶过去帮忙,拿起铲子铲了几下,部队的撤离命令来了。他只好跟着撤,走了100多米,不甘心,决定回去自己干。

这不是一个好干的活。幸存者是个女人,大约30来岁。除了擦破点皮,没有其他什么伤。她上面压了5块板子,其中3块都是裹着钢筋、十几厘米厚的空心预制板。

梁春能找到的工具只有铁锹和钢钎。

几个志愿者和到当地找亲戚的人,陆陆续续来帮忙。有的干了几下就走了,也有找亲戚的人问底下的这个幸存者是谁?是不是他的妹妹?一听不是,拔腿要走。梁春对他说:“你把这个女人救出来,她就会成为你妹妹。”

志愿者一个一个地走了,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他就是杨太平,下午2点多到的。两个人一直干到下午5点多,仅差一块板子没凿开。这时武警赶来帮忙。

下午6点左右,那个女人被救了出来。她的意识还很清醒,死死拽住梁春的手,要他俩的联系方式。

“下面有个人,我们听不懂她说的话”

从营地进县城的路上,两人很兴奋,不停地谈着下午的成功营救。梁春说:那个女的有毅力,很坚强。

值得吸取的教训是,握钢钎要带手套,否则手会起泡。于是二人沿途捡手套,一人手里还攥把铁锹。路上又遇到两拨返还的志愿者,他们说:前面路中间有具死尸,天黑看不到,要注意。他们还说:传言夜里2点多有大的余震,务必提前回来。

梁春和杨太平决定,手电电池不足时,用另外两节备用电池照明返回;如果遇到幸存者,就视情况而定。

终于走到县城,杨太平看了一下时间,一共花了40分钟。此时县城不算太黑,头顶有月光,在厚厚的云层中开了个洞。

长途汽车站的废墟旁,一种像人哭的声音传来。他俩马上喊过去,很久没有人回应。再仔细听,又好像是什么鸟在叫。

进了县城,两人往老城区赶。梁春白天听说在北川公安局和北川小学那里救出了活人,觉得应该去那里找找。走到北川粮食局和工商银行的路口处,看到来自江苏的一个消防中队,一拨人正在废墟上作业,另一拨人正在休息。

梁春两人很意外,正商量着继续往里走,废墟上的消防员喊道:“你们是不是本地人?”两人答是。那人又喊:“太好了,下面有个人,我们听不懂她说的话!”

废墟底下的人,是14日下午5点多被发现的。

那时刚从旁边3米多深的废墟里救出一个人。被救出来的人说周围都是死人,没有活的。

消防队员决定在撤离前朝里喊一次话。废墟下有人应了一声,听上去是个女的。

梁春和杨太平赶到时,消防人员已经忙了5个小时。他们刚刚在一块水泥板上打开一个小孔,够把手臂伸进去。

现在最着急的是言语不通。消防队员想知道底下的人到底在什么位置,能不能看到从小孔照进去的手电光亮。如果看不到,又得重新选点工作。

梁春将嘴凑到小孔旁,用绵阳话说:“我们离得很近,马上就可以救你出去。你闭上眼睛抱头。”废墟下的人应了几句,不停地说话。

周围的消防队员只能干看着,一句也听不懂。梁春反复安慰她,说了三五分钟,忽然扭过头说;“她可能有点神智不清,不想让我们救,也不说她的位置在哪里。她还问我们是哪个单位派来的,是不是政府的人。”

消防队员有点哭笑不得,又开始用小锤子砸钉子的方式凿洞,决定先凿出一个能进人的洞再说。

梁春见此,就开始推广自己下午救人的经验,建议消防队员用铁钎去凿。

负责的副班长从手边拿起一个工具说:“这个行不行?”那是一个类似铁钎的工具,叫手动组合破拆器,前面有一个尖头,后面的撞锤像活塞一样,可以提起来再往下推。

进度果然比以前快了许多。这活很累,几分钟就要换人。梁春和杨太平看着手痒,也申请加入。尤其是杨太平,看上去很瘦,用起劲来像头疯牛,旁边的人都吓一跳。

大约干了半个小时,梁春又向下面喊话,没有反应。杨太平去喊,也没反应。有人出主意,要杨太平喊话说她的孩子和丈夫都在外面,他们要她活着。还是没反应。

正说着,余震来了。废墟一阵晃动,咣咣乱响。杨太平很平静,说这是纵波,过一会儿还有横波。接下来能听到山坡上石头滑落的声音。

幸存者没有反应,副班长开始向在另一处的中队长汇报情况。梁春说:“再等10几分钟喊一次,实在不行再走。”杨太平对着那个口子喊:“娘娘,你再不说话,我们就得撤了。你赶紧答应一声吧。”过了几秒钟,底下又有了声音,可还是拒绝透露位置。

救援工作继续,一会儿,口子开到3个拳头大小,发现有钢筋,底下还有一层石板——幸存者可能是在石板底下;也有人推测说也可能幸存者在立着的墙隔壁。

副班长说:“先把口子开了再说。”众人又了干起来。

此时天上的云层已经跑尽,月亮和北斗七星清晰明亮。时不时又有小规模余震。

“你们胆子太大了!没听见狼叫么?”

大约凌晨1点左右,消防队的大队长过来喊话,叫大家撤。梁春和杨太平也跟着撤下来。大队长对他俩说:“你们胆子太大了!没听见狼叫么?这里还有余震,太危险。明天早上你们和我们一起过来吧。”

梁春脸色变了,据说这边是有狼的,它们会过来吃死人肉;还有野猪,也很危险。在大队长的劝说下,两人随消防队返回营地。

回去路上,杨太平和梁春聊起来,说政府会不会说话不算数,见死不救。他们并不知道,1个多小时后,来自江苏的消防队又派了人去搜救……

中国红十字会的帐篷旁,刚好有一个没人用的空帐篷,白天用来安置抢救的幸存者。两人找了块木板,坐下接着聊天。这里是指挥部,附近有信号。杨太平收到成都的短信说,学院书记已经知道他过来了,让他回电话过去。

梁春给自己的同事打电话报平安,嘱托人把他的论坛管好——他在一个关于健康和感情的论坛做版主。

两人都是独苗,也没女朋友。梁春说:“自己和城里人有差距,要先创业,让自己的下一代过上现在城里孩子的生活。”上大学前,杨太平跟姐姐在一家手机店做事,做了3个月就差点当了店长。现在的生活费就靠打工时攒的钱。

聊了几句,梁春去指挥部转转,想找点毯子、被子什么的。那边也没有,索性回来睡了。夜里又冷又潮,两人的外套全湿了。

清晨5点多,一队消防队员抬着担架跑回来。两人一打听,救下来的是个男的幸存者,是在北川公安局那里抢救出来的。这些消防队员干了一整夜,也有一名志愿者陪着,是从北京过来的。

起床后,二人去红十字会要生理盐水,护士将梁春双手的伤口处理了一下。梁春和杨太平接着来到消防队营地,几位老乡正焦急地问指挥部在哪里。二人与老乡交流,原来在离县城步行两小时路程的半山腰上,还有伤员,腿、手都断了,需要救援。

二人分工,杨太平在营地继续等待,梁春带老乡去指挥部求助。一会儿,消防队起床吃早餐,梁春也带着老乡回来。

篇10:汲取的力量作文

这个文章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父母都是爱工作的力量大于亲情的。甚至可以说是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人的生命只有短暂的一次,是十分宝贵的,况且,参加非典的医务人员被感染的几率是十分高的。如果一旦感染上的话,死亡的几率很大,康复的机会很少。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也是十分投入的工作,自己而不幸染上的,应治疗无效而死亡。而且,我还从《温州都市报》上了解到,一位北京的阿姨,在非典时期主动请缨参加非典医务人员,在火车站,那位阿姨手里抱着一位还不满10个月的女儿,女儿偎依在母亲的怀里,似乎在说:“妈妈。我一定会等你回来的。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不仅这些,有些认为了这,愿意把终生大事先搁着,有的还把孩子放在了学校……而我们这些根本没体会的局外人永远也不知道。提奥多·马丁曾经说过“工作是生命的真正精髓所在,最忙碌的人正是最快活的人。”

事实一再说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得到社会的尊敬,在比较艰苦的岗位上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得到更崇高的荣誉。

篇11:汲取的力量作文

“啪”打了他一耳光,但他的脸上还是有着疯狂的表情。他妈拉着他的耳朵,把他赶出了网吧。“你想好好上学吗?你父亲下学期为了你的学费出去打工,摔倒了。生死未卜。你配得上他吗?”看着生气的母亲,虽然觉得有点愧疚,但沉迷游戏后很快就消失了。他跪下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再让我玩一个星期,我就不认真学习了。”我妈点点头,拿出一张皱巴巴的,被汗水浸湿的钞票给他,他一头扎进了电脑的世界。从那天起,他只找电脑,他妈妈负责他的三餐。他果然去了学校,虽然有时候脑海里会出现游戏的画面,但他是被迫压抑的。他的同学孙亮某天突然邀请他去网吧。他想了想,和他一起去了。这次旅行花了四个小时。他们走出网吧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走在一条安静的巷子里。他们聊着刚才的游戏画面,不一会儿就到了乡下的一个角落,听着这个熟悉的声音,他看了看,原来是他妈妈。母亲看着他,很惊讶。她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在口袋里找东西。突然,她妈拿出一叠沾了一元钱,紧紧攥在手中塞到她儿子手里,说:“妈妈刚挣了这钱,你可以用来补生活费,还不够告诉她。”他突然觉得钱又重又热。他回头看着妈妈的背影,突然觉得妈妈大了很多。他凭直觉觉得嗓子堵了。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落,流进他的嘴里,咸咸的,苦涩的。

这些年来,他变得如此浮躁,以至于忘记了他的国家来自哪里。现在,母亲的背影一个个刻在他的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篇12:汲取的力量作文

400米是我最擅长的了。可我的朋友——小杨她的400米很差,今天要开运动会,我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校。其他同学看见我来了就围着我:“小高,今天我们的400米要靠你了哈,你一定要把小杨的成绩给拉上去哦,小杨的速度太慢了,就跟乌龟一样。”“就是就是,可能连乌龟都不如呢。”我又看了看小杨,只见她趴在桌子上皱着眉头。我走了过去说:“小杨没事的,加油就行了。”我又走了回去,对同学说:“你们都别说了,我们大家要团结,要不然连赢的可能都没有。”

放学了,我把小杨带到了塑胶跑道上。我对小杨说:“你先在这练习跑4圈,加油!”小杨盯着塑胶跑道,没有跑出去。我说道:“加油快跑,如果不跑,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小杨听了我的话跑了出去。小杨跑了三圈后说她实在跑不动了。我说:“最后一圈了,调整呼吸,加油!”小杨最终坚持了下来。

……

运动会正式开始了,我让小杨做好跑步姿势,准备跑步,“三,二,一,跑!”小杨冲了出去,我比小杨还紧张,大喊着:“加油!加油!你一定行!”其他同学都惊呆了,小杨竟然可以跑这么快。只见小杨把一个同学超了,她脸上终于有了一丝微笑。接着,其他同学开始给小杨加油,加油声愈来愈大,小杨充满信心,拼尽全力冲到了终点线,拿到了第五名。

我们冲了上去抱着小杨:“小杨你真棒,再接再厉,我们班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成绩呢。”

篇13:灾难让我们汲取进步的力量

公元2008年5月19日凌晨四时五十六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她近60年的历史里,第一次为在自然灾害中遇难的普通国民下半旗志哀。这意味着,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共识在政府、公众以及社会组织间达成。这是值得历史铭记的一个时刻。

汶川大地震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无法衡量。数万同胞失去生命,众多顽强的受灾者仍在不为人知的黑暗里与灾难抗争。然而,巨大的灾难不应只是一场苦难,更应成为中国社会一次谋求进步的契机。

地震不仅检验中国房屋的质量,也同样检验中国社会自我组织的质量,以及这个社会超拔于苦难之上、在困厄中前行的能力。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积极回应灾难的发生,参与抢险救灾,正力争使每个人重新回到生命本身,回到人类的怀抱,回到同一个命运共同体。地震能震出大地裂痕,也能弥合社会伤口,让人心心相连。地震会摧毁房屋、夷平家园,但是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它也拆掉了人际与国际的樊篱,让每个人开始抽身于日常的忙碌与纷争,重新直面生命的脆弱,思考生活的真义。

面对灾难,人们抛弃对他人生命、不同文化的种种傲慢与偏见,拆掉了彼此之间的隔阂,搁置了因种种名目风生水起的左右之争,摒弃了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壁垒。尽管这一切注定只是暂时的,但是灾难至少让我们真切地看到或者得出一个判断,即在这个丰饶而又贫瘠的世界里,苦难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灾难拷问社会。诚如德鲁克所说,“克服恐慌的唯一途径,是要用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纪律、社会权力和社会组织来重建一个社会。”中国社会此次积极救灾,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响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世界之美。然而,无论其间出现多少感人场面,在如此巨大的伤亡面前,任何人都请不要轻言“胜利”二字,更不要庸俗化“将坏事变好事”。

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当以抗击灾害时的万众一心,投身于制度化建设与日常的改造,灾后重建更应着力于对一切潜在灾害的防御。有目共睹的是,尽管掌握科技和物质力量的人类至今仍然无法消弭突发性的自然灾难,但是至少可以依靠对自然的认知、理解来预防和规避灾难。如果能提前做好预防灾害的制度准备,如果可以更好地厘清相关部门的责任,如果能在法律体系中做尽可能好的安排,定可以大大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害。

灾难不仅修复人性,重现人性的光辉,也可以修复社会,并以美好的制度设计回报曾经受苦受难的人。早在2003年,SARS疫情的扩散与瞒报事件,曾经间接地促进了中国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公开——这也成为此次汶川大地震灾害信息得到及时披露的重要原因。同样,此次救灾与上次雪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NGO组织和公民的自救与互助力量,也已成为救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救灾过程中,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这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力量。由此,或可进入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制度革新,为构建现代公民精神和现代公民社会提供巨大契机。当然,构建现代公民社会还需要一系列的权利、权力建设与制度培育,不能冀望于从一次灾难中提炼出改革药方来。从此一方面说,尽管我们不愿意看到苦难的发生,但是对于已然发生的苦难,如果我们心存希望与理想,背负道义与责任,总还有事可做。

加缪说,“我从来也不能放弃光明、生之幸福和我于其中成长的幸福生活。”当地震发生后,生活还在继续,承载中国光荣与梦想的社会转型还在继续。在苦难之上积极生活,谋求时代进步注定是现代中国的命运。

人类历史并非只是一部悲壮的历史,一部血流成河的历史,一部道尽人性坏话的历史,一部灾害连连的历史。有时,我们只是看到灾难,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在江河的两岸,人们在灾难过后有能力重建家园,相亲相爱,养育儿女,歌唱欢乐,谱写诗篇;人类也更有能力以理性凝聚共识,将苦难的种子开出理性改革、共同进步的文明花朵。

上一篇:我醉欲眠成语故事下一篇:小学品德教育问题及管理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