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身汲取力量作文

2024-04-20

从自身汲取力量作文(精选8篇)

篇1:从自身汲取力量作文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缝隙轻轻的洒在我脸上,那么温柔、温暖。我揉揉眼睛,起来伸个懒腰走向窗边,推开窗,铺面而来的是大自然的气息,稚嫩的绿叶夹着淡淡泥土的芬芳,深呼吸,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放眼望去,是一片片舒服眼睛的绿色。闭上眼,静静的聆听鸟儿的嬉戏声,我的每一个早晨就是从享受大自然开始。

有人说美好的食物总是短暂的,如夕阳无限好,总是近黄昏。又如昙花,总是一现,转瞬即逝。美好的时光就在指缝中匆匆流走,抓也抓不住,后来我体会到了。

有一天,我一如既往的起来,可是曾经的一切,那美丽的大自然都已化成泡影,我推开窗,闻到的只剩挖掘机发动机的柴油味,看到的是一块块光秃秃的黄土,听到的是机器的轰鸣声与挖掘机挖掘地面的摩擦声。时光荏苒,时代在发展,我的早晨渐渐被遗忘在建设之中。我曾经想要的早晨已经不复存在,能看到的只是高楼林立,听到的尽是汽车鸣笛与各种嘈杂声音的喧嚣,闻到的尽是颗粒尘埃的苦味。这样的早晨,不愿醒来。

我想要曾经的大自然的怀抱,不是我不愿长大,而是我不想我的长大会是以这样的代价。我们人类总是谈经济,谈发展,可是却忘了,我们目的是为了可以好好的生活,没了大自然,何谈生活?

我希望我是一颗种子,如果我是一颗种子,哪怕经历风吹雨打,我也要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带着缤纷,点缀世界哪怕一片的芬芳。不愿看到大自然满身的伤痕站在我面前,黯然神伤。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变成森林去点缀自然,没有努力去一点点改变,人们怎会知道你的珍贵?

一阵阵微风吹过,山谷中掀起层层绿浪,这就是初生的我看到的景象。后来渐渐的,山谷失去了色彩,只剩光秃秃的黄土,一层层曾经亮丽的绿色肌肤,被履带压的伤痕累累,留下的只剩下一条条用手拂过明显能感觉到突兀的伤痕。

我想要曾经的美丽,在我看来黄土单调的色彩根本显现不出世界的美丽,于是我决定为世界点缀些许辉煌,我要努力开放,坚持汲取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的挺起胸膛,等待花苞待放,秀挺的风姿,向世界展示我的坚强,还想看到曾经那一层层绿浪,听到那一声声鸟鸣。也许需要很长的时光,但每一天的流逝,都是在见证我的成长。

溪儿婉转的流淌着,泛着粼粼的波光,每到拐角处改变自己的方向。风吹过,片片蒲公英随之飘荡,不知飞向何方,悠悠扬扬,最后落在河面,顺水流淌,迷失了方向,最后消失在远方……

我感到些许悲伤,蒲公英你为何不坚强,任风主宰着你的方向?大自然需要你的色彩,为何不扭动你的身躯,追逐着自己的轨迹,朝向自己的梦想飞扬?却只能沦为没有灵魂的躯干,随风飘荡。

虽然我在风中也摇曳,但风能改变的只是我的身姿,却改变不了我朝着梦想的方向,坚固着自己的深根,从自身汲取力量,在风中依然坚强,因为我相信我的种子未来必将遍布山谷,在每一个角落,绽放最美丽的芬芳,告诉她们,为了曾经的美丽,我们要坚强。

也许每一次的秋天都将融化我坚挺的臂膀,可是融化不了我身躯的伟岸,因为我有念想,所以我坚强,为的只是遍布山谷的梦想,可是绿叶,你变了模样,秋风将你染成了金黄,脆弱的你摇摆几下便脱离了你的人生轨迹,摇摇曳曳,飘向大地,你终究没能熬过秋天的凄凉,自己如果倒下来了,何谈坚强,何谈未来芬芳的梦想?我唯有将你埋藏。

夜晚的冰霜爬满我的身躯,试图将我冻僵,但我的根部永远都是那么火热与坚强,因为我从自身汲取坚强的力量,唯有那可怜的小草,哆嗦着身子时不时的打寒碜,总有一些熬不过寒冷,而倒下走向死亡。我真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成为你温暖的臂膀,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微弱,有你们的支持,我才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

命运总是想要作弄你,考验你的坚强,烈焰的夏日,即使一把火苗将我点燃,所有的梦碎在了一旁,但是信念指引我重新拾藏,因为我相信明天细腻的阳光和雨露让飘零的梦不再迷茫,我愿用每一滴汗水将它拼凑,重新生长,也许拼凑不出原来的模样,那是因为我变的更坚强,那一处处接缝线都是坚强的印证。谁的人生没有几多波澜,即使这一段路程会很长,需要跨过无数个日月,但我总能看到它就在前方,曾经都已经走过的路,何必害怕有多难,何必在乎需要走多久?因为有梦想不是么?

渐渐的,影子见证了我的茁壮成长,越拉越长,风吹过,摇曳婆娑的身姿,带着我无数的梦想飘向远方,蝴蝶汲取我身上的力量,滋润了它处的芬芳,我看到了对面的山野,以它五彩缤纷的礼服,点缀了世界的辉煌,让我不仅看到了曾经的绿浪,还看到了满山花儿的芬芳。我笑着享受和煦的阳光!

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很薄弱,但只要坚持信念,一点点的改变,量变总会变成质变,我始终相信,只要自己不倒下,足够坚强,没有什么能阻挡你的绽放和辉煌。只要你怀揣梦想,就不要惧怕困难,因为每一次挫折,以后都是你成长的垫脚石,让你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而我,现在看到了初生时看到的景象。早晨,我推开窗,铺面而来的是大自然的气息……哦,不,原来只是一场梦,一颗小小种子的梦。

但是我相信,未来某一天,人们会想念我的早晨,想念那个属于人类的自然。

篇2:从自身汲取力量作文

张令平

《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17日

05 版)

典型报道是党报党刊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典型人物,还是典型事件,都给广大干部群众树起了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咀嚼出来的金科玉律,给我们前行以精神动力。

2014年9月23日,人民日报一版刊发了《心里装的,都是乡亲》,十一版配发通讯《像西北白杨那样挺立》,报道了我市临洮县原县长柴生芳的动人事迹。之后又陆续刊发了《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责任”——还原一个真实的柴生芳》《是什么掀起强烈的“心灵海啸”——由柴生芳引发的时代思考》等文章。甘肃日报等党报党刊也对柴生芳进行了多角度报道。这些报道,有理性思考,有感性讲述,有动情描绘,从不同侧面追记了柴生芳可亲可敬可学的感人事迹。

一遍遍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篇章,让我们一次次经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净化,在深切缅怀柴生芳同志的同时,也更多汲取了他给予我们的信念和力量。自2014年以来,我们多次掀起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学习时代楷模、争创六个先锋”主题实践活动,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特别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形成了争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争做柴生芳式好干部的良好氛围。

典型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范例,一组好的典型报道胜过许多空泛的文件指示。柴生芳系列报道如同明镜,映照了党员干部的赤胆忠心。超常付出、忘我工作、吃苦奉献的柴生芳精神已深深扎根陇中大地,成为党员干部的一面旗帜。

定西十年九灾。近年来,雹洪泥石流和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我们的党员干部学习柴生芳“心里装的,都是乡亲”,将灾后重建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统筹,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昔日的满目疮痍变成了今日的美丽乡村,坚强的灾区人民在漂亮的新居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和汗水。”柴生芳日记里的这句话,始终鞭策着我。两年多来,我始终牢记总书记视察定西时提出的“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切希望,始终牢记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定西的脱贫攻坚要走在全省前列”的指示要求,举全市之力狠抓任务落实。我先后深入7县区80多个乡镇督查调研,跑遍了全市70%以上的乡镇。去年全市379个贫困村近2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人数居全省第二,是近年来我市脱贫攻坚力度最大、脱贫人口最多的一年。

柴生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定西干部群众“三苦”精神的生动体现,做好灾后重建需要这种精神,脱贫攻坚需要这种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需要这种精神。党报党刊发表的柴生芳先进事迹系列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奋发前行的无穷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必能挥桨奋击万重浪,敢立骄人不世功。

篇3:从自身汲取力量作文

藤野先生何以能给“我”如此力量呢?

藤野先生给“我”的鼓励, 从全文来看主要表现在学业上的指导和在匿名信事件上对“我”的关心;而其性格, 文章也主要是从一位独立学者的科学精神的角度来刻画, 表现的是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如果说这些促使“我”为新的医学而努力, 那是顺理成章合乎逻辑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先生的音容“使我忽又良心发现, 而且增加勇气了, 于是点上一枝烟,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关于这一问题, 一般的理解是“感激说”, 即藤野先生的所作所为令“我”感激, 使“我”增加了勇气。这种说法显然存在一大段理解真空, 正如惜别时的一段话所说的:

“我想去学生物学, 先生教给我的学问, 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 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 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 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要真正理解这一问题, 还得从“清国留学生”说起。邱文治《〈藤野先生〉析疑》一文中指出:“作者在本文开头两段中,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 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 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 不以为丑, 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 震得地板咚咚地响, 造成‘满房烟尘斗乱’。”这里有一个问题: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吗?其实问题的本质在于他们对清国政府的愚忠。作为一个国家公民忠于本国政府本是正当的, 但其时腐朽的清政府已从根本上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有志之士早就与这一腐朽的政府决裂, 并举起推翻这一反动政府的义旗。而这些“清国留学生”们却全然不顾这一历史潮流, 他们把辫子弄成各种花样, 其用意非常明显, 那就是表达他们对清政府的依恋, 他们在学西方的舞蹈时, 也一定是长辫飘飘的吧。

再看日本的“爱国青年”, 他们支持拥护本国政府本无可厚非, 可当一个政府侵占他国领土、屠杀他国公民时, 他们还一味叫好, 这种不明是非的盲从、狂妄, 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每读到这些文字, 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二战期间, 成千上万的德国青年受希特勒的鼓吹成为罪恶的法西斯的炮灰与帮凶的情形。

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日本公民, 全然没有日本“爱国青年”的狂热, 在学术上充满了对中国的学术先行者的敬畏, 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 就出示翻刻中国译本的著作;在为人上对中国学生悉心指导, 真诚关心。这些都与那些无知的“爱国青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藤野先生当时一定是孤独的, 因为他的爱国之心和爱国之行, 定不被他的大多日本同胞所理解。这种孤独, 是否是“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寂寞呢?

作品中的“我”有着强烈的“荒原”感, 有着冲破“荒原”的“挣扎”。正是本着“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的爱国激情, 青年鲁迅从东京来到仙台, 在仙台又弃医从文, 但直至作者写作本文时的1926年, 面对“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现实, 深藏在鲁迅心灵深处的“荒原”感依然是不能忘却且越来越清晰的意识。

关于爱国, 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访谈很能说明问题:“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原政委张际春请我给他们的学员讲爱国主义。那些学员一律都是大校。那天, 我就问大校学员, 各位, 爱国主义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他们一致回答是好东西。我说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高喊爱国主义, 那也是好东西啊?他们没有话说了。”

作为一个身在其中的中国青年, 从“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藤野先生身上感受到了不同的爱国感情、不同的爱国典型。“清国留学生”是保守落后的“忠君”, 日本“爱国青年”是邪恶的爱国帮凶, 惟有藤野先生以其独立的学术精神为核心的爱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 且与国际主义是相通的。

正因为如此, 一个离别多年的学生还记得这位曾经的老师, 尽管他从事着与老师所教知识无甚联系的工作。

正因为如此, 事隔多年之后, 鲁迅先生还能从藤野先生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一种源自于真正的爱国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敬佩, 而是在自己多年来不可驱除的寂寞中找到的精神力量。

“我”从藤野先生身上汲取了哪些力量?爱国的力量。真正爱国者的力量。

篇4:从榜样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今年教师节,教育部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大力学习李保国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优秀教师典型,弘扬主旋律。我省也宣传表彰了一批优秀教师典型。

省委宣传部于近日发布了2016年第三批“云岭楷模”名单,受到表彰的这3位楷模中,就有两位来自教育系统。一位是已经87岁高龄,却依然活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被称作“云南省理论界的一面旗帜”的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王展飞。另一位,本刊的读者并不陌生。他就是本刊记者此前翻山越岭采访报道的“澜沧江畔筑梦人”、昌宁县大田坝镇德斯立小学教师张有国。

梳理两位楷模的事迹,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66年如一日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王展飞,还是在大山深处的一师一校教学点坚守了37个春秋的张有国,都在看似平凡的教育工作岗位上,以对事业的执着与坚守,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精神和故事,值得在全社会传扬而不仅仅是在教育系统。

除此之外,我省一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先进教育集体也受到省级表彰。教师节期间,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表彰了50个“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90位“云南省优秀教师”和10位“云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乡村教师的比例占到了35%以上。他们是我省广大教师的优秀代表,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出色的业绩,体现了高尚的师德。

为了更好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本期“园丁风采”栏目,我们特别选取了其中的5位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代表加以报道。他们是“山村里的妈妈校长”李燕、“为布朗山村甩掉‘零毕业生帽子”的拉祜族教师王海军、在山区学校耕耘28载的聂基树、“把爱洒向无声世界”的特教教师宋菊芬、“把上讲台的每一天都当成节日”的高校教师周文英。本刊集中展示这些教师的先进事迹,希望读者更多地看到他们在荣誉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获得荣誉的教师是幸福的,而更多的老师也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感受着为师者的感动和快乐。

前段时间,一条名为“一个白血病女教师的求助”的帖子刷爆朋友圈。来自昆明某中学的肖老师不幸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面对后续治疗所需的高额医疗费用,已经花光所有积蓄的肖老师一家不得已向网友发出求助。由于肖老师的丈夫也是一名接近30年教龄的老教师了,帖子一经发出,便迅速在肖老师夫妻的学生和同事间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一场爱心接力。短短3天时间,便筹集到了治疗所需的35万余元,暂缓了肖老师一家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肖老师曾经和现在的学生们都纷纷为其留言加油,希望自己的老师早日康复。

罹患重疾的肖老师是不幸的,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肖老师又是幸福的,因为“桃李满天下”的她赢得了那么多学生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尊敬和关爱。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尊重教师的权益和社会地位,需要在教师节被响亮地提及,更需要在不是教师节的每一天加以落实。

篇5:从我军改革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近日,总政专门印发《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宣传教育提纲》,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坚决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认真回顾我军改革的历史,能够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握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以更坚定的态度、更科学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拥护、支持、投身国防和军队改革大业。围绕这一话题,记者对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有关专家进行了采访。建国后我军改革的历史回顾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经过了数次调整改革。历次改革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呢?

教研部研究员李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及时适应战争形态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围绕军队规模精简整编、领导指挥体制和组织结构的调整等,持续不断地推进军队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在军队规模精简整编方面,经历了“精简-扩编-再精简”的复杂过程。建国时我军总规模550万,经过多次精简整编,到1958年底减至240余万人。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周边安全形势趋于紧张,全军规模又增长至610万以上。从1975年到1987年初,军队规模精简至300万人左右。1997年,为了适应高技术战争发展要求,我军再次进行精简整编,1999年底军队规模精简至250万人。最近一次精简是从2003年到2005年,为了适应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我军员额降至230万人,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领导指挥体制调整方面,经历了“建立、完善、整合”的优化过程。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方勤务部;1950年增设军委总干部管理部,总部机关发展为四总部。195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立国防委员会,国家主席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同时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并相继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和总财务部,形成了与当时苏军相似的“八总部”领导指挥体制。1958年,在全军总规模降至240余万人时,鉴于“八总部”体制存在的机构庞大、部门重叠、分工过细、统筹困难等问题,对总部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恢复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三总部体制。1998年4月,为了促进武器装备发展和加快军队现代化步伐,我军成立总装备部,形成了目前四总部领导指挥体制格局。

在战略方向和战区划分方面,经历了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整合过程。1950年初,我军设立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6个大军区。根据主要作战对象、作战方向、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变化,1955年底调整为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武汉、成都、昆明、兰州、新疆、内蒙古、西藏12个大军区;1956年4月又增设了福州军区,成为13个大军区。1968年内蒙古军区、西藏军区改为省级军区;1985年,福州军区并入南京军区、武汉军区并入广州军区、乌鲁木齐军区并入兰州军区、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形成了目前的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兰州7大军区的战略布局。

在军兵种力量结构建设方面,经历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过程。建国之后,我军加快了军兵种建设的步伐,1949年11月成立空军领导机关,1950年1月成立海军领导机关,此后又相继成立了炮兵、工兵、通信兵等领导机关,1966年6月成立第二炮兵领导机关。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军兵种作战部队建设,组建各类军兵种院校,使我军迅速成为一支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强大军队。建国后我军改革的主要经验

记者:建国后我军进行调整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有哪些经验可供今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借鉴呢?

教研部副主任刘志辉:正因为我军不断进行调整改革,才使军队建设不断适应军队使命任务变化和国家安全利益拓展的要求。我觉得主要经验有三点。第一,科学判断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变化,是推进军队改革的基本前提。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抓住国际局势趋于缓和的有利时机,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整编,使我军完成了从以单一陆军为主体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根据邓小平同志“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战略判断,我军又连续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基本解决了机构臃肿、编制混乱、比例失调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们积极“争取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果断进行调整改革,再次裁军50万,使部队更加精干高效。对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及时果断进行军队调整改革,是我军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二,科学把握战争形态变化和战斗力生成规律,是推进军队改革的核心要害。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相继组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加强陆军高技术兵种建设,增强军队现代化条件下作战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启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坚持科技强军,推进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军队建设主线的思想,我军围绕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进行组织体制调整改革,使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

第三,科学论证和坚决落实各项改革任务举措,是推进军队改革的根本保证。60多年来,我军历次改革,都能坚决、有效推进,首先是源于党中央、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有坚强决心和政治勇气。其次是源于有积极稳妥的推进措施。在历次调整改革中,改革方案都经过充分酝酿、深入调查与反复试点实验,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在具体措施上也非常细致。比如,在解决复转军人的安置问题上,一方面注重加强官兵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对复转军人进行各种培训,增强其适应地方工作能力,并积极与地方协调,尽可能解决复转军人的后顾之忧。通过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了调整改革的顺利进行。

记者:改革既要学习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又要立足国情军情。在过去的改革中,我们是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关系的呢?

教研部主任汤奋:我军历次改革中都注重借鉴外军经验。20世纪50年代,我军在领导指挥体制、军衔制度等方面,都学习和借鉴了苏联军队的有益经验。但是,当“八总部”体制等在实践中不适应我军军情时,我们果断根据军队实际进行了调整。在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改革中,也注重学习和借鉴了美、英等国军队军事转型经验,坚持信息主导,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等。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我们都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不动摇,坚持我军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不动摇。正是我们坚持一切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推进改革,才确保了我军改革的正确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我军特色和优势的改革之路。

记者:在过去的改革中,我们一次就精简员额100万甚至200万,这么大的改革力度,必然涉及利益调整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处理利益问题呢? 教研部研究员于巧华:在我军历次调整改革中,有千千万万的官兵,为了全局利益牺牲了个人利益,无怨无悔。我曾经看到,在大风大雨中,军长宣布部队解散的命令,全体官兵冒雨伫立在操场,从军长到士兵,共同高唱军歌,向心爱的战旗告别。为了军队的强大,为了全局的利益,官兵们义无反顾,含泪离开自己热爱的军营。正是广大官兵的牺牲奉献,我军的重大改革举措才得到圆满施行。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军是从“小米加步枪”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我军所进行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只能在摸索中前行、在探索中发展,难免出现一些挫折、走一些弯路。比如,个别改革方案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没有执行到位;有的改革措施落实后又出现了反弹;一些改革在方式方法上还不够科学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改革探索中不得不付出的成本,我们既不能因为一些局部的问题而影响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也不能无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而不加以警醒。今天的改革,既要认真借鉴我军历次改革的有益经验,也要吸取其中的一些教训,使改革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稳妥地进行。我军历次改革的重要启示

记者:经过建国以来的多次改革,我军已经建设成为一支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军队。我们应该从这些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教研部主任汤奋:启示主要有四点。一是改革必须与军事战略方针转变相适应。我军历次大的改革,都是在国家安全环境变化和军事战略方针调整之后做出的,军事战略方针决定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1993年和2004年我军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明确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上,为此,军队规模和部队编制结构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党的十八大后,军事战略方针又面临一次新的重大调整,军队必须根据新的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在规模结构、组织体系和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是改革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无论是精简军队规模,还是优化军队结构,都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战斗力建设。“文革”结束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做出精简员额100万的决策,是为了给军队“消肿”。组建集团军、军旅营体制改革、成立总装备部、减少非作战部队等改革措施,都是适应战斗力建设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展战斗力。今天的改革,更要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和检验改革成效。

三是改革必须攻坚克难、大胆创新、勇往直前。军队改革不仅需要解决长期积累的内部矛盾和问题,而且需要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和难题。党中央、中央军委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改革的主要任务,我们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冲破各种利益的藩篱,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四是改革必须进行科学的总体设计。军队改革涉及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和总体设计。从历次改革来看,如果改革方案论证不科学,考虑不周到,就可能发生失误,导致改革的反复,给军队建设造成损失。今天我军的改革与以往历次改革相比,涉及面更广、复杂性更强、难度更大,更需要加强总体设计,处理好改革与建设、各项改革之间以及军队改革与国家改革之间的关系,制定好改革的“路线图”,确保军队改革协调有序、集约高效的推进。

记者:改革的总体设计很重要,贯彻落实更重要。如何才能提高改革的执行力,真正实现改革方案预期的结果?

教研部副主任刘志辉:当前,全军上下都在关注改革、期待改革、支持改革。军委有关部门也正在牵头全面筹划和科学设计军队改革。对部队而言,就是要搞好思想教育和宣传动员,引导全军官兵坚决把军委确定的改革方案贯彻好、落实好。

一是强化改革方案的权威。军队改革方案一旦公布,就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命令是不能讨价还价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要建立改革方案执行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改革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改革方案得到圆满落实。

二是制定完善改革配套措施。军委总部制定的改革方案,是对改革的总体设计,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还需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配套措施。特别是在领导指挥机构调整之后,应尽快研究制定新的工作程序和制度,建立健全新的运行机制,提高领导指挥效能。此外,还应根据改革需要,科学制定机构整合重组、人员进退去留、物资优化配置等保障措施,确保改革稳定有序进行。

篇6:今年的最新文章从心汲取力量

今天,我读了《发现你的心灵》,樊富珉的《健康文明从“心”开始》引起我的思考。前不久,在班级召开“健康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和孩子们一起畅谈心理健康,看他们表演、讨论,从他们的身上我更真切的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文章中樊教授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并从三个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分别为:“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怎样维护心理健康。”

我意识到积极的心态,可以让人汲取无穷的力量。积极的心态即阳光心态,心态不一样,看事物就不一样。同样半杯水,消极心态的人看到的是失去的部分,“半杯水都已经没有了,我还能喝多久呢?”积极心态的人永远看自己拥有的是什么,“还有半杯,我可以慢慢享用。”

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是他的心态,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的,乐观的面对人生,乐观的接受挑战和应付困难,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仔细观察,比较一下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心态尤其是关键时候的心态,我们就会发现心态导致人生惊人的不同。

在推销员中,广泛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的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大财而回。

这就是一念之差导致的天壤之别。同样是非洲市场,同样面对打赤脚的非洲人,由于一念之差,一个人灰心失望,不战而败;而另一个人满怀信心,大获全胜。

生活中,失败平庸者居多主要是心态观念有问题,遇到困难他们只是挑选容易的倒退之路,“我不行了,我还是退缩吧”,结果陷入失败的深渊。成功者遇到困难,仍然是积极的心态,用“我要!我能!”、“一定有办法”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于是便能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

所罗门国王据说是世界上最明智的统治者。在《圣经》箴言篇23章第7节中所罗门说:“他心怎样思量,他的为人就是怎样。”换言之人们相信会有什么结果,就可能有什么结果。人不可能取得他自己并不追求的成就。人不相信他能达到的成就,他便不会去争取。当一个消极心态者对自己不抱很大期望时,他就会给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嘭”的一声封了顶。他成了自己的潜能的最大敌人。

我觉得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挖掘学生潜能,也是素质教育下赋予教师的重要使命!学生的积极心态源于教师,教师和蔼可亲会使学生感到温馨;教师对工作充满责任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教师工作勤奋踏实,而且业绩显著,会使学生形成必须成功要吃苦的观念。教师要在生活细节中,培养学生积极心态。通过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比赛,如篮球,足球,象棋等一些比赛,以锻炼他们适度的积极心态,并让他们理解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尽量让学生根据制度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会约束自己,小到每天的值日,扫地,按时到校,大到班级,年级活动的开展策划,都要求学生自己来负责进行。在处理这些事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明白责任二字,也会承担责任。

能够承受失败的挫折,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积极心理素质。告诉学生凡事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重视过程,踏踏实实,不苛求结果,即使失败了我们也是最棒的!因为在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已经把智慧、热情都投入了其中,而这种投入本来就是一种巨大成功,不是吗?当你倾其所有去对待时,结果已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你所经历的一切,你所感受的一切,你所理解的一切。

心态决定人生,积极的心态决定成功的人生。它不仅能激发潜能,挑战自我,更能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资料袋:十大积极心态(选自网上)投资心态 投资就是将现有的资源投入到某一项目并从中获得更大收益。投资心态就是相信自己所作的一切都会有回报的心态。平常心态

所谓平常心态就是平静地接受一切事实的心态,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平常心不仅仅是对待荣誉和幸运的心态,它也是对待挫折和失败应有的心态。冒险心态 冒险心态就是不畏惧风险甚至是积极寻求风险价值的心理状态。4 感恩心态 感恩心态就是对别人时怀感激甚至对大自然也怀有感激的心理状态。归零心态 归零心态就是把自己心灵里的一切清空、一切归于零的心态。良好的归零心态是对付失败必不可少的心理武器,更是不断进取获取成功的必需的心理状态。服务心态 服务心态就是你做任何事都是在为别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的心态。成功原理之一就是服务原则,服务心态就是贯彻这一原则。知足心态 贪婪是人的六大本性之一,多少人都是因为不知足而常不乐,他们在自己并不一定需要的东西上耗费了全部心智。如果不是贪婪,将有多少人获得快乐,又有多少人取得成就!分享心态 分享心态就是希望有人与自己共享劳动成果的心理状态。双赢心态

合作原则是成功的原则之一。双赢心态就是利已利人的心态,就是为自己着想的同时而不忘他人的权益,使双方都能受益。双赢心态是达到合作的必有心态,也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童稚心态

生活的磨砺使我们成熟,但是它也可能磨掉我们身上一种最重要的东西:童心。所谓童稚心态就是像儿童那样看问题的心态,童心的两个特点,一是好奇一是包容,好奇心态和包容心态都是人生宝贵的智慧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篇7:从自身汲取力量作文

《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8日 11 版)

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进程的真实记录,是中国文明与发展的经验智慧的“百科全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强调要学好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智力支撑。

吸收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助于提高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丰富完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凝聚着智慧的力量,蕴藏着道德的精髓,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

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滋润我们文化素质的营养“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人文精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它以经典文献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左传》、《吕氏春秋》、《易经》、《资治通鉴》„„人生之真谛、万物运行之玄妙、事物发展之必然蕴含其中,每读一本就是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它又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予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的智慧和思想就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从《毛泽东选集》中可以看到他引用过几十种典籍。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向毛泽东学习,继承祖先留下的极其丰厚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熏陶我们道德人格的精神家园。中国历史文化中积蓄着道德文明的力量,中华民族道德观融入中国人心灵深处,并成为民族延续的精神支撑。我们倡导遵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涵盖的内容。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一定的历史文化继承性,是对两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悌、忠信、智勇、礼让、和善等,都是历代传承的道德信条。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凸显出了超越时代的道德属性。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党员干部要从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中获得启迪与激励,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

借鉴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与水平

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包含着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印证了历史的成功与失败。借鉴历史经验就是要将它化作工作的智慧与动力,落实在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上。

丰富的历史经验是把握全局科学决策的“教科书”。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历史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国历史的每一页都记录着立国兴邦、安身立命的经验之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即为经验之谈。邓小平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他把了解和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借鉴了历史经验,我们就能站在历史高度,开阔胸襟,把握全局,深化对国情、党情、民情的认识,使决策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我们就能用深远的历史眼光观察问题,使思路更具穿透力,更富预见性,使我们的决策避免出现短期行为与急功近利的现象;我们就能辩证地认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主动而从容地解决矛盾和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将不利局面整改为有利局面。

丰富的历史经验是开辟坦途避免弯路的“指南针”。我党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毛泽东当年高度评价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在解放区重印这篇文章,目的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他还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遇事“要与各方面去商量”而反对少谋武断、优柔寡断。我们一方面要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开拓创新,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从中获得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在危机和失败中不气馁,在成功和胜利时不骄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把握科学的历史规律有助于坚定信仰与启迪人生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学习历史是为了认识和把握事物规律,掌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胡锦涛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充分了解历史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在历史荣辱的认知中坚守人生的信仰与价值。翻开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每一页都浸染着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屈辱磨难,承载着中国人民感天动地的奋斗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我们就会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会挨打,国民就受屈辱;富强才能自立,国民才有尊严。通晓了这段历史,我们才能清楚地回答走什么路,用什么思想理论指导,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等重大问题。党员干部不能迷失自我,要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从历史规律中把握走势,在各种思想、文化、利益的交锋中增长智慧,自觉按照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坚守自己的政治信仰。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在历史兴替的醒悟中选择人生的道路与事业。历史上朝代的兴衰、政权的更替、文明的砥砺、社会的演变,都融汇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中。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我们才能从灵魂深处醒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书写下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90多年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三件历史性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我们要牢牢把握这段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特别要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篇8:从自身汲取力量作文

1995年6月, 即将师范毕业的我去一所厂矿子弟小学参加面试, 没想到能从十几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地进入了这所城市学校, 这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来说, 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刚刚走上讲台,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 我满怀无限的热情, 同时, 又保持着在学校养成的阅读习惯。那个时候住在学校的宿舍里, 每天下班后拥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进行阅读。很快, 学校图书室里有关于语文教学的书我都读完了。之后就细读自己订阅的杂志, 捧起《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 我不仅会一字一句地去读, 而且还经常进行批注。到了年末, 我还会将一年的杂志进行合订, 归类存放, 以备查阅。

每个学期拿到新教材,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出自己那些“宝贝”———合订本, 看看哪些课文在哪本杂志上有相关的教学建议或者教案, 然后认认真真地把刊名、出版期号、页码等相关的信息标注在目录旁, 那些又小又密的记录恐怕只有自己才看得懂。

要上某一课了, 提前几天, 我就开始按照目录上的记载翻箱倒柜, 找出这些“宝贝”细细地品读, 将每一本中最精华的建议和最精妙的设计摘录下来, 融进自己的教案中。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 有时候记得不够牢固。为了避免上课时忘“台词”, 我干脆把那些内容记在书上。这些招数虽然很花时间, 不过还是挺有效的。有时, 上好一节课的成功体验会让自己兴奋好一阵子!

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一天, 很少听课的校长听了我的课后, 她非常高兴地夸赞我进步很大, 成长迅速。临近寒假的一天下午, 教导处开会说区教育局将在下学期进行教学能手大赛, 学校所有的青年教师都有资格参加校内的选拔赛, 最终从各学科中选出第一名, 参加区里的比赛。

那时候, “教学能手”这个称号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读过不少书, 看过很多的教案, 我知道自己还非常稚嫩。况且, 学校里优秀的年轻人非常多, 他们不仅个人素质很高, 而且有的已从教十几年, 和他们相比, 我只是教坛上的一名新兵。当时, 我并没有打算报名。一天, 在学校大门口遇到了校长, 她鼓励我尽快报名。她还说, 可以抓住寒假和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加强学习。

既然校长都说了, 那就硬着头皮报名吧。一报完名我就赶快投入学习。通过邮局, 我还买到了一本名叫《小学语文名师授课录》的书, 真可谓如获至宝。书中全是大腕级的人物, 贾志敏、支玉恒、翟京华等等, 各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师啊!包上书皮, 我开始了细细的品读。那时正值假期, 没有学生, 没关系, 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一个人既当老师又当学生, 一会儿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 一会儿又站在下面模仿学生回答问题, 那兴奋劲儿至今难忘。

就这样阅读着, 实践着, 努力着。新学期开学后如期迎来了校内的选拔赛, 自己竟然奇迹般地荣获了语文科第一名, 拿到了参加区里教学能手大赛的入场券。最终, 在评委的好评声中, 我拿到了区级“教学能手”称号。

那种难以忘怀的实践体验

世事无常, 真没想到曾经很不错的这所厂矿子弟学校, 因为工厂倒闭, 工资一拖欠就是好几个月, 有门路的老师纷纷离开。在这里, 自己举目无亲, 没有什么退路, 于是, 那段时间我开始了发奋阅读, 开始了一种“隐居”式的生活, 每天除了上班就是读书。那段时间的生活,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枯燥乏味的, 然而, 我却乐在其中。有时, 读到一篇精妙的教案会让自己激动半天。

那时, 热衷于语文教学的一位朋友知道我非常喜欢读书, 就送给我一本《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教案集》。从这本书中, 我了解到了全国还有一个专门为青年教师搭建的成长平台———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这本书真好, 书中的每一位参赛选手都那么优秀, 他们的课设计得那么精妙, 课上得那么精彩!与之前读《小学语文名师授课录》这本书感觉不同, 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教学技艺的高超, 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因为, 这些老师都很年轻, 不像之前的名师们是我难以企及的, 这些年轻老师能够做到的, 我也是有可能做到的!

这本书说是教案集, 实际上类似于教学实录, 具体地再现了赛场上的情况。细细地品读, 我把实录转化为一个个条理清晰的教学环节, 形成了可以为我所用的教案。完成了书面的整理工作后, 我开始找全校的语文老师, 和他们商量什么时间到他们的班上一课, 毕竟自己只带了一个班, 实录中不同年级精彩的课是没有办法在自己的班里实践的。

就这样, 我开始了特殊的课堂实践。说实话, 那段时间自己的收获非常大, 甚至自己都能够感受到成长的步伐。然而, 正当我乐在其中时, 一天突然接到通知, 说校长要找我谈话。我犯了什么错?思前想后, 自己始终没想出原因, 硬着头皮走进校长办公室。“最近你是不是有离开学校的想法啊?听说你这段时间在不同的班级频繁试讲!”校长的问话让我哭笑不得。

那段方式独特的观课之旅

我始终相信所有的成功都不会是偶然, 所有的汗水都不会白白流淌。几乎十年, 从1998年到2007年, 我在“冷板凳”上安静地坐着, 在那个没有人关注的角落里默默地阅读着, 思考着, 实践着。2007年10月, 当有机会参加陕西省首届教学能手与新秀大赛时, 我从31位选手中脱颖而出, 拿到了第一名。当时有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选手中不是有不少名校的知名度挺高的重量级选手吗?这个‘王林波’是谁?没怎么听说过啊!”

就这样, 我顺利地获得了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的资格。从七月抽课, 到八月、九月备课试讲, 直至金秋十月走上赛课讲台, 我经历着痛苦而又刻骨铭心的磨砺:一遍遍研读文本, 一轮轮试讲讨论, 一次次重新建构。常常已经夜深人静, 但自己却不能入睡, 久久地思考着;时常也会在清晨一爬起床就打开电脑, 赶快记录下自己偶得的灵感。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 我不断地蜕变着, 迎接着专业成长中的一次次飞跃。

走上赛场, 面对上千的听课教师讲课, 我原以为自己会很紧张, 但是却没有, 因为此刻我必须释放。课堂上, 当巡视到学生最后一排时, 我近距离地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崔峦老师。那一刻, 我没有丝毫的紧张感, 而是无比激动, 心潮澎湃!颁奖仪式上, 当听到自己的名字两次出现时, 我的眼睛湿润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思索与实践, 终于收获了一等奖和全场唯一的最佳教学设计奖。当我收到一些听课教师传来的纸条和几位编辑老师发来的短信时, 当我读到他们真诚祝贺的话语时, 我激动不已, 深感幸福!

教学路漫漫, 我必须上下求索。2008年11月起, 我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 开始了自己的观课之旅, 对名师的课堂进行观摩研究。我深知: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通过网络, 我不断收集着名师的课堂教学视频, 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研究。每观摩一节名师的课, 我总会先解读文本自行设计教学方案, 很多时候还会走进课堂进行实践, 然后再观摩名师课例详细做好实录, 最后将自己的教学与名师的教学进行对比, 写出自己的反思与收获。

就这样, 一晃就是五六年的时间。每一年, 我看过的教学视频百余节, 电脑的硬盘早已无法容纳, 刻录的一张张光盘也已经放满了好几个抽屉, 自己记下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也已经装订了百余本, 书架上摆得满满当当。这一切, 都成了我人生中一笔笔巨大的宝贵财富。

此刻, 我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获得了“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特等奖, 但我会戒骄戒躁, 还会坚守一线, 还将继续行进在课堂中去实践。

上一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单元作文范文下一篇:在祖国怀抱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