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2023-01-21

第一篇:木桶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高考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最终版)

高考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 又称“短板理论”。 “木桶理论”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1: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

从木桶原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木桶的最终储水量,不仅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木板间的衔接与配合。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木桶的储水量,比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木桶的储水量就会比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地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木桶储水量。

启示2:通过激励让"短木板"变长

毫无疑问,在企业中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是明星员工,即少数能力超群的员工。管理者往往器重明星员工,而忽视对一般员工的利用和开发。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团队的士气,从而使"明星员工"的才能与团队合作两者间失去平衡。想要避免这个问题,管理者就需要多关注普通员工,特别是对那些"短板员工"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

启示3:别让"短板"葬送自己

如果把木桶比做人生,那么"短板"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弱点。比如,很多人不注意个人习惯,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失误。缺点和毛病就是人的"短板",因为它们的存在,制约了一个人才能的发挥。有时候,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有可能葬送一个人的事业。所以,我们不能被缺点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将"短板"加长,将缺点纠正过来。

看了以上木桶理论的启示后,提醒同学们要学会从木桶理论中提取作文素材。

第二篇:谈“木桶的故事”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启示

----班主任网络培训专题四讨论

作为教师,工作中最艰苦最头痛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事莫过于对后进生(问题生)的转化工作。无论在哪所学校,也无论在学校的哪个班级,都有后进生或问题学生的存在。学生后进或者思想有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来自社会、家庭、社区、学校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消极影响以及学生的资质和性格等都是后进生或者问题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后进生或者问题生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个教师,无论从他们的个体健康发展需要或者从班集体的发展需要考虑,都需要将其转化。

读了《木桶的故事》这则教育案例,我的心又一次受到一种教育大爱思想的触动,我不由得重新开始了对自己工作态度和方法的审视,在对比反思中,有了如下对后进生教育转化的理性认识。

一、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案例中的挑水工对有漏洞水桶的态度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面对一只漏桶,他没有抱怨没有嫌弃,他承认这只水桶的价值,它的价值不一定是满满地把水运到水缸里,一路滴落的水滋润了路边的花种,使路旁长满了鲜花,这就是它的价值。

学校里的后进生或者问题学生不也跟这只水桶一样吗?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也应该尊重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吗?

二、在教育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挑水工是一个富有理性教育思想的人,他做到了因材施教、因势必利导。他不苛求有漏洞的这只水桶像另一只那样盛满水到水缸里,他根据这只水桶漏水的特性,在这只水桶的这侧路旁洒了花种。花种就在这只漏水的水桶每天滴落的水的浇灌下长满了鲜花。漏水的桶同样体现了它存在的价值。

教育人不也应试这样吗?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挖掘他们的潜能,用爱心去感动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他们同样精彩,同样有所作为,同样对社会有贡献!

第三篇: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通过听完老师的讲座后,现接合我身边的实际,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启示。

1、每个学生都有成材的潜力

每个人都有成材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之所以说他不好,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只盯着他的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忽略了其他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

2、教学应该到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快慢不同,深浅不同,多少的不同。教师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改变教师固有不变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在教学的形式方面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把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过程中,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

3、评价学生应该看到到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我们过去的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我们的评价方式——考试,也是仅仅考察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智能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也就形成了我们平常在教学中的误区,认为语文数学学好了就什么也好了,仿佛语文、数学就是人的智能的全部,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智能观。所以我们应该克服这种观念,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纵向看,还要横向找,争取给学生一个另他自己满意的评价。

总之,学生的智能发展不是由谁说了算,而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机制,要成一种社会舆论,要建立相关的制度,要给教师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可能展示自己价值的平台。路漫漫,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每个学生都将会有一片希望的蓝天,愿多元智能理论照亮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之路,让每一个学生所受的教育多姿多彩!

第四篇:论古代儿童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论古代儿童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姓名:傅雅萍班级:12级小学教育(综合)1班学号:1206011006 摘要:“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经历了数百万年漫长的历史时期。”“也有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大约从200万年至5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大约从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第一阶段极其漫长,教育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第二阶段发展速度有所加快,氏族公社进行了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到了氏族公社的时期,才出现教育机构的萌芽。”

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开始形成比较定型的学校,建立了初步的学校教育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奴隶制时期的教育实际是“官守学业”、“学在官府”的制度,学校都属于官学。我国古代儿童教育首先主要是官办的小学。

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发展,土地私有,经济实力增强,社会斗争激烈,经济的发展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实力不仅能养活一大批不从政的脑力劳动者,而且出现了以授徒、教书为业的专门职业。复杂的社会斗争,使得各卿大夫的私门为了和诸侯进行斗争,争相养士,利用士来增强他们的势力。这一时期文化中心迁移,学术繁荣,形成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先声。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转变,以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私学”创设和繁盛起来。虽然各朝都有完整的官学制度,但是直接在官学里学习的人数比较少。官学本身时盛时衰,徒具形式。而启蒙教育的教学又并非官学任务。因此,我国古代儿童教育后来主要是私人教学。也即有了后面我们儿童教育种种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古代儿童教育影响

一.概念的界定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

需要注意“相对”一词。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

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尤其突出。古代私学较发达,一般有钱人家都会请私垫辅助儿童学习,由于所教人数尚少,老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教育方式,已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幼儿教育较多考虑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具有形象性等特征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儿歌、玩具、舞蹈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而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范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为儿童成人提供了较多的自由选择的时机。儿童在这种比较自然的机会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天才,而成人也利用这种机会或者施加影响,或者发现儿童的特长。在普通教育史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而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一定限度内相对摆脱了封建正统观念的约束,获得了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当然,这种自由的余地是很有限的。

二.古代儿童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一)古代儿童教育的目的:2400多年前柏拉图曾在《理想国》这么说过:“凡是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因此幼儿教育不可或缺,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先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我们要把握好自身的分寸,给儿童带好一个榜样的作用。使国家富强壮大,家庭幸福安康,人民和谐相处。

于社会来说,一个好的幼儿教育机构至关重要,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美好的未来需要他们来创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富国民强,成就美好未来,必须先做好充足准备,教育好儿童是第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与家庭来说,把孩子培养成才是每个父母希望并乐意为此效劳一生精力的大事,也是他们值得骄傲的事,所以每个父母都极力教育好孩童,希望孩子能够光宗耀祖,有所成就,从而家庭幸福美满。

与孩子本人来说,自身得到了锻炼与发展,能力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加深,精神层面就上升了层次。对未来生活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不说学习就一定是一件可以令其衣足饭饱的事,但不学习肯定不行,自己将会在很多方面受到制约。

(二)古代儿童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是通过教材传授给学生的。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有其传统教材。即所谓“养蒙书”或“小儿书”之类。我国古代儿童教育传统的启蒙教材多用韵语、诗歌和偶名编写而成。这些教材的主要用途是为了训练识字读书及初步作文的基本能力,进而传授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古代的启蒙教材是在封建统治下出现的,就内容说,首先是宣扬灌输封建的伦常道德,培养封建伦常的思想意识。其次要能掌握文字工具,能够认识文字阅读应用,又能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生活知识与历史知识。再就是在这基础上作深造进修或应科举考试的准备。这些内容在启蒙教材中都分别得到反映。从内容上看,传统的启蒙教材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综合性的教材。

综合性的教材以它丰富的内容、功用兼备的优势,压倒了其它专门性的教材而最为风行。一般来讲,在学塾的课堂上,都是以综合性的教材做教本,最著名的综合性教材,当然是《三字经》。一般认为它是南宋末年的大学者王应麟所作。《三字经》内容精当、结构精巧、形式精妙,虽篇幅不大,但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知识前人论及此点,无不交口称赞。《三字经》以通俗浅近的文字,叙及人性与教育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常识,伦理道德与学习的方法,无论形式与内容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的社会价值,是宋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私学蒙童的必读之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传统启蒙教材的代称。直到现在,《三字经》的形式和名义依然没有丧失它的活力。

第二类为对儿童进行封建伦理说教的教材。

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即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教育内容。在封建社会里,培养封建道德意识,纲常伦理的等级道德是那个时代的教育中心内容。

①训释有关性理一类概念的涵义。

这一类型的启蒙教材最有影响的是《性理字训》。它的书名极为准确地传达了它的内容。全篇凡分造化、性情、学力、善恶、成德和治道六个门类,每四字一句,各条少或两句、多则八句。它不求声韵的谐合,所以颇棘唇吻,尤其是它专讲性理,颇为玄奥,从形式到内容都极不便于儿童。尽管如此,由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这个颇为奇异的读本依然受到人们的赞赏。

②汇编所谓先贤的格言至论而成的。

这一类型最著名的是《增广贤文》。它或辑自雅言,或采录俗语,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内容也就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杂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而不再仅仅一味地宣传儒家的道德思想。人们称它是做人的良方,处世的诀窍。此书自清后期以来,即风靡全国。

③诗歌。

它们用四言、五言、七言写成,内容不外乎入孝出悌、尊师敬长一类,目的是为了规范儿童的行为举止。我国最早的启蒙读本《弟子职》就属于这一类。宋以后越来越多,到清朝更是空前繁荣。这类教材,专门对儿童进行道德说教,要求他们接受儒家。

第三类是历史教材与历史故事书。

这类教材在过去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的要求是用历史或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充实并说明封建伦常道德。同时也使儿童从幼时便记得许多典故,扩大儿童的历史知识,从此中亦可以吸取经验并以历史人物作为榜样。

《五言鉴》的作者是万历十一年的进士李廷机,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张瑞图进行过修订。它以五言韵语的形式,叙述从结绳之事、年代难详的三皇之世,直到明末的历史。它力图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脉络而又尽量包罗丰富的内容,往往在王朝更代和历朝大事之外,曲为陈述社会和文化的内容。

第四类是专讲名物的(近于自然常识)教材。

这一类主要有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名物蒙求》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在“名物”书中亦仍然提到伦理纲常

之教。

封建纲常伦理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教育中心。他是为封建秩序服务,同时起着巩固封建秩序的作用。这些在传统启蒙教材上,有鲜明的反映。孝悌仁义那一套。

三.古代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⒈记诵熟读

古代儿童教育在识字和取得知识方面都强调记忆牢固。宋明教育家对于读书方法有许多主张,一般都重视记诵熟读。程颐即说过,“勿谓小儿天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又认为人有记性有悟性,儿童阶段,记忆力强,因而必须从幼小时便熟读记住,“读多自然晓”(朱熹语)。

⒉潜移默化

古代儿童教育注重“豫”的原则。程颐曾说教育之法,“以豫为先。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要通过幼时连续不断的习练,使儿童安于所习,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长”的境界。把封建伦常道德具体规定到言动视听行为举止上,身体力行,由习惯化的过程而成为儿童以至成人的自己原来具有的做法一样,读书要精熟到如同自己要说的一样。

⒊循序渐进

王阳明多次提到为学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躐等。他认为教学必须注意“从本原上渐渐盈科而进”,个人的发展从婴儿起到成人有他的阶段性。他说仙家说的婴儿是个好譬喻。婴儿在母腹中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渐渐方能啼笑,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改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到后来天下事无不可能。要顺着他“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顺序为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应用上要顾到儿童的心理发水平。王阳明认为良知到何水平,便就此水平教学。

⒋培养诱导

王阳明对于儿童教育,提出了培养诱导等方法,这与专门教书背书的记诵教学方法是有区别的,他在这种方法论中,提出了他的“儿童心理”的见解。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他把儿童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比作时雨春风,盎然生意,情意舒畅,而不是冰霜剥落,生意萧索。因之教学必须注意启发诱导。作为教学方法,这较之拘束防范和体罚威迫要好得多,而且也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点。

⒌寓教于乐。

儿童的心理性情自有其特征,王应麟深谙此理,主张在传授知识、灌输纲常伦理的过程中,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采用鼓舞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使其乐学,日有长进。他的这种主张,体现在内容上,即注重提高儿童读物的趣味。如《三字经》寓忠孝节悌等伦理道德于故事之中,即能使学习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又照顾到通俗性和趣味性,因而备受欢迎。

⒍因材施教

古代儿童教学不是班级制。一般是在总的“教学计划”下各人进展不一,教师分别教学。这种方法实际上在有经验的教师手里有因材施教的效果。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他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比较深的了解。孔子在进行教育时,常按照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例如:同样问仁、问学和问孝,孔子对每个学生的答复都是对症下药、不相雷同的。因为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各个人的长处,使他的学生的成就各不相同。

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验颇为丰富,其中不无可充借鉴参考之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与教育改革的深入,儿童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儿童教育的路程还很艰辛而漫长。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精华,真正了解儿童,了解儿童教育,思考与创造儿童教育的未来。

五.古代儿童教育的历史借鉴

中国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两千多年不倒,必有其可取之处,而教育占其重要地位,首先来谈谈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利与弊,我们应当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利: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奴隶社会时已有儿童早期教育的主张,这些主张零散地记载在古籍中。

胎教思想:孕妇要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多接近有利的环境影响;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绪和顺,心境平和即胎教;注意的事项包含于日常生活起居中,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诗和琴音,宜看合乎道德规范与要求的图书等等。怀孕期间须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辅之以知识、音乐、道德的陶冶与教育,才能“生子聪明,才能贤德过人”。而这一点目前秉承的很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人更加注意这一方面。

早期教育思想:因为婴幼儿处于“学期未充”、“精神未定”的阶段,可塑性大;再幼儿精神专一,教习效果好。爱教结合,宽严相济。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早已深深贯彻人心,因此现在有许许多多的针对儿童的课外拓展班,就连广告也都是让儿童赢在起跑线上。但凡事都应把握好度,尊重孩子的自己选择,随他们的兴趣发展,勿操之过急,揠苗助长,而适得其反。

家庭教育思想:古代私学较多,而蒙养学不属官学范畴类,所以一般在家教育,父母教育儿童做人的道理,读书写字,工作劳动,对人尊重等等。而现在大家一昧的依赖学校教育,学校即使分班,每个班还几十号学生,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其因材施教,只有在家,父母可以,你们与孩子朝夕相处,要善于观察发现他们的思想近况,每个阶段采取不一样的措施。

教师思想:教师本是一门高尚的职业,是受人爱戴和尊敬的。而现代出现许多新闻报道老师猥亵儿童,这是师德的问题,为人师表不应该这样,社会风气出现乖戾,不忍直视。师道乃传道授业解惑矣,教学生做人道理,率为人先,做一个积极的榜样。而非无所顾忌竟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古代老师也是一般和学生住在一起,方便交流思想,谈论问题,现代来学校只有在上班时间,下课期间很少见到老师,自然与老师交流就会减少,感情就不会特别深切,互相学习的机会也会减少。

弊:古代儿童教育者如父母老师总会有种功利主义的成人化儿童观,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加注在儿童的身上。不管他们自己的意愿喜不喜欢,不能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其所需,总是说我这是为了你好,我累死累活还不是希望你好,你一定要考取功名,才会对得起我们,施与无穷的压力,而现代更是越演越烈,把人逼疯的都有;古代一般母亲在家负责整理家务,教育儿童,父亲则是在外赚钱养家。而中国古代强调男女有别,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女子一般不让上学,到中国近代才解放这种思想,成立第一个专门女子师范学院供女子学习。儿童应该由父母共同培养教育,这样才能吸收双方的好处,男子刚而不失柔,女子柔而不失刚,互相辅助。而现在出现特别普遍的现象关于留守儿童,父母赚钱养家到外地打工,孩子则交给近亲抚养,由于留守儿童出现诸多问题,大部分犯罪的青少年都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亦或家庭不和谐,他们缺少爱,希望得到大家特别是父母的爱,多些关心与爱抚,可能世界上就不再那么多犯罪事件。

对待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秉承“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不能毫无顾虑全接受,而因此丢失美好的东西。凡事多些思考,儿童教育重在眼前,需学校老师社会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共同努力为儿童创建一个美好舒适的学习环境,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身体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共同拼搏。

尾注

1、引自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修订版,第十一页

转引自《1994十大科技成果》载1995年8月30号《光明日报》。据考古学家及人类学家的最新发现,“人猿相揖别”的年代约始于440万年前。

2、引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第一页

3、引自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修订版,第二页

转引自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5,第71页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史》《外国幼儿教育史》《中国教育名家思想》《童年解放》《发现母亲》

第五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夏淑玉

学号:222011305062015

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自产生以来,他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其他心理学流派,同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对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桑代克、斯金纳、托尔曼和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试误”、强化与程序教学、“认知地图”和观察模仿等理论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

基础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但是,要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之下,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理论本身也得到了改进和提升,这一理论也指导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希望在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解后,联系我国基础教育实际,探讨这一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913年,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发表,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该学排在心理学界的影响有50年之久。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为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他们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 1898年提出联结说。他在猫解决疑难笼问题中认为猫学到的不是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即 S-R之间的联结。并通过尝试与错误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缓慢而不规则的变化,学习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形成的。他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联系率,效果率,准备率。他认为,人性是先天形成的刺激或情景与反应间的联结,这些联结是教育的起点。他重视个体差异,提出学习率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学校工作应努力消除差异上的问题和进行职业指导。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收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而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斯金纳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学习获得经验的主要途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中可以自发地做出多种行为,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这种由于行动的结果得到强化而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主要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受到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派、麦孤独的策动心理学和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他始终坚持行为主义的立场。他反对分子行为,提出整体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介变量,即注重有机体自身的内部状态。此外,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从而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三个概念。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美国心理学家,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他指出,人类活动是特定行为与控制它们的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他非常强调作为行为决定者的替代、符号和自我调节过程。他将人类的后天习得分为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而间接经验即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行为而学习。此外,他提出三种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二、对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反思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到目前为止,基础教育改革一再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但是,面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就业竞争、升学竞争环境,基础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仍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一)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书本知识,片面强调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和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课堂教学的狭隘性使学生的视角集中于与“考试”有关的“有用的知识”,而无暇关注书本知识以外更加宽广而丰富的世界。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事业难以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学生难以形成创新的思维和探究性研究方法。

(二)过分追求大一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到现在,仍旧原有的教育模式,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核方式以及统一的课堂授课制。这样的大一统模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它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自身的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教师作为教育者也难以跳出教育体制的控制,而对学生做出统一的模式化要求,使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过程也就相应的成为了“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操作过程。大一统之下,学生的个性被完全忽略,具有专长的人才也难以在这样的模式中涌现。

(三)苛求答案的唯一标准性

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我国现代基础教育难以避免的出现对“标准答案”的苛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因为考试的科目、范围和内容所限,不敢阐述自己的思想而照本宣科;学生则为了最求紧高分,而寻求紧扣试题的标准答案,力求一字不差。这种课堂教学缺乏信息的共享、思想的碰撞,也就难以培养出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人才。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程序教学等方面的观点对于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目前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强调效能信念是通过控制情感、调节能力、选择和设立目标、个人努力等主题的机能活动,即通过主体作用机制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活动,而且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师集体,最终都要通过学生主体的机能活动来影响学业活动。人类可以内在的管理自己的行为,因此当学生通过自我强化提高自己的行为表现时,也会将自己当前的行为与别人和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比较,并且自觉地将观察获得的有益经验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内化行为准则,形成良好习惯

对于不良行为的改造,我们通常采取惩罚措施,斯金纳认为应当慎用惩罚,同时他提出两种改变行为的方式:塑造和消退。在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了解奖惩标准,运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好地行为习惯,同时对于不良行为合理的利用负强化的惩罚措施,使学生知错能改。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学生将标准内化从而自发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承认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

桑代克在联结理论中提出,重视个体差异,提出了学习律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这一观点体现出对学生接受能力差异的关注,对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教学具有启发意义,即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并及时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四、参考文献:

[1]Herbert L.Pertri John M.Govern,郭本禹,等.动机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公续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4]路晨,刘云艳.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幼儿学习的启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5 [5]张军凤.有效学习: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2

上一篇:美术我们的音乐会教案下一篇:模数课程设计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