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2与房价的关系

2022-09-29

第一篇:中国m2与房价的关系

中国房价与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未完,房价暴跌是妄想!

2014-03-28理财宝典最近各地楼市不断传出楼盘降价消息,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的房企降价跑量动作,放大了“楼市拐点”的声音。对此,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云昌表示,房价暴跌是一种妄想。

在顾云昌看来,房价大幅下跌一般与城镇化率有关。当一个国家城镇化率超过60%的时候,房价大幅下跌就可能发生。美国房价波动时候城镇化率超过70%;日本房产泡沫破灭是因为城镇化率超过67%;欧洲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城镇化率超过65%。现在就中国城镇化率来看,楼市崩溃点还很远。

顾云昌表示,个别房地产商为了回笼资金可能会把楼盘降价处理,但这并不是说房价都要降了,资金回笼后可能又会投向别的有竞争力的楼盘。他的观点是今年楼市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14年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除温州外,其余69个城市房价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均出现上涨,最高涨幅达18.7%。

供求关系紧张也被认为是热门城市房价稳健上涨的主要理由。最近发布的《2013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总结与2014年展望》认为,热门城市市场目前去库存化特征显著,这预示着未来房价上涨的趋势不变。以北京为例,去年前11月商品住宅供应面积仅700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面积却达到了1104万平方米,住宅市场仍属供不应求。

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也坚定看多地产前景,他不但认为今年北京房价仍将上涨,而且表示目前看不出二三线城市会出现急剧下滑和恶化的情况。“中国房地产市场起码二三十年不会出现崩盘。”

任志强称,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房子有使用价格和交换价格之分,对刚需购房者而言,房子的使用价格不管高和低,可能都得赶紧买,而房子的交换价格则取决于它占有的资源的稀缺性,比如说教育、交通、地理位置等。“所有人都问我是不是房地产要崩盘了,我个人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起码二三十年不会出现崩盘。”

关于二三线城市楼市出现的价格调整,任志强表示,从今年1~2月份的统计数据

上看,东、中、西三个区域中,中部地区的房地产销售增长速度最快,东部地区下降最快,后者是大中城市占多数,前者则是二三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占多数,却仍然保持最高的增长率,因此看不出二三线城市会出现急剧下滑和恶化的情况。

第二篇:论中国房价与民生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文摘要: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昨日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稳定房价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关键词:房价;民生;

一、我国当前房价形势

细看当前房地产市场,从供给到需求来衡量,如果按平均每人30平方米的需求标准看,我们的房屋建造数量已经足够17亿人居住,当前城镇市场中商品房的数量是绝对超出市场需求的,从中刨除大面积商品房与别墅等,与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速度看,按现行每年商品房市场的供应补给数量计算,市场供应量也完全够用,并且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然而这样的市场供应量却根本无法满足住有其居的市场需求,其根源就在于资源配置不公,市场制度不公,让投机行为垄断了市场,而后由投机需求与‘经济需求’哄抬房价导致普通家庭购买力无法参与市场的现状。

当经济危机发生后,我们的房价不断暴涨,而我们的失业率在不断攀升,以目前经济状况来看,美国失业率从03月份的9.4%上升到8月份的9.7%,年底可能超过10%,其透支消费的市场格局已经彻底改变,因此为解决就业与输送膨胀,向我们筑起贸易的壁垒,第一宗特保案也就发生了,尽管这样的做法对美国的收益并不大,但无疑将挽救部分就业率,因此,这样的案例以及同等性质的事件很可能继续在其他领域上演,与此同时,在美国如此做法的带动下,整个市场将自然与之协从,中国就业率居高不下的神话也很可能将因此被颠覆,最终出口压力继续加剧,就业压力加剧,被输入性膨胀难阻,成为这一轮经济危机最大的买家。

无论市场如何发展,我们都避免不了民穷的现实,而当前的商品房市场需求者,也多数是这些无法改变的穷人,房价暴涨只能让其离市场越来越远,但是投机需求的最终目的却是希望最后能让这些名义上的中产阶级,实质上的穷人将所有泡沫虹吸。以此看在当前就业压力偏大,实体经济难以回暖又不断受到贸易打压的情况下,依靠泡沫带动经济的做法,只能让房地产市场越来越脆弱,直到最终崩溃。

综上所述,我们当前的经济非但不是被房地产拯救,反而是被房地产所拖累,细数当前刚性需求者,因收入下降房价上涨而造成的购房压力逐渐加剧,楼市也因此变

1 得隐忧重重,最可怕的后果就是所谓的内需市场,在中产阶级为买房而紧衣缩食,实体产业又出现大量的过剩产能的情况下,经济危机并没有退去,经济结构彻底失去外需依赖时,最可怕的事也就在步步逼近,其中不光有经济,还有民生与稳定。

二、房价过高的原因

在国外因土地增值要收地产税(房产税、物业税,什么名称不重要),国外土地是私有化的业主拥有所有权,业主自己的土地增值了,国外的业主非常高兴,当然愿意交地产税。中国也准备征税,但问题是房是每年都在折旧跌价,中国的土地全部都是国家所有的,老百姓仅仅只有使用权而已。但土地又是持续增值,增值部份也是国家的土地增值,问题是增值部份的物业税应该向谁征税?地方政府找中央政府征收?不可能。去找老百姓征收,但老百姓的房在折旧贬值,转而只有转嫁去抬高房的价格,造成房价爆涨。涨价不是房涨价,房是每年都要折旧,增值的原因是政府的土地而持续增值的。

同时兼顾上半年宏观政策下天量信贷的流动性对楼市的洗刷,大宗商品价格飙涨的事实早已形成,无疑加剧了房价泡沫。然而就在此时我们那些伟大的专家,还在释放未婚同居推高房价、二奶推高房价甚至丈母娘推高房价的市场呼声。而实质上当前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北京、南京、等很多地区,商品房的隐性空置率却在节节升高,成交后大量的未入住、未装修、未出租的空置现象普遍存在,无疑这些商品房都是在投机需求下成交的,不但使商品房失去了居住功能的本性,还对供需市场形成了隐患,假如恶性通胀来临后,受民穷所致房价出现滞涨,介于信贷推动的巨大成交量本身就不稳定,巨大的市场隐患也就可能随时发生。

政策短期影响房价很难说,因国家未实质解决保障房的供求矛盾,国家每出台一个政策调控,就变相抬高一次成本,越抬越高,最后还是老百姓去买单。所以长期来说是看涨的。

这一切都是有理有据有根可循,中国的许多危机也在此隐藏,而就在这一切不断上演的同时,广渠门地王、佛山地王、南京地王、杭州地王等等,直至上海的长风地王在接连诞生,为房地产市场再次释放出更加危险的信号,楼面地价接近周边房价,甚至超过周边房价,最终的唯一可能就是推高房价,即便地王难以为房企圆梦,但是地王效应却难以驱除。

而回归到市场内部结构,我们会发现不止是另人惊讶,当前楼市成交的真实状况也另人感到凉风瑟瑟,少数人手中拥有大量的房产,其中仅有很少用于自住,部分用于出租,最大部分就是空置,买家的投机行为已经彻底绑架了楼市,与宏观政策一同成为房价暴涨与地王频现的最大根源。也成为经济的掣肘,民生的劫难。

再次回到我们的民生,再次分析当前楼市的刚性需求群体,我们无法改变的是,

2 这群刚性需求者中已经不再存在多少成功商人,仅剩下被城市化的农民与大学生,两者从经济收入上讲都是穷人,与当前的资本家相比甚至属于赤贫,对当前的楼市来讲,根本无力支撑。

三、国家出台相应政策

温总理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会议上提出了稳定房价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更是从民生的角度、民生的发展、民生的希望发出的要求,提出了政府的责任,那么各级政府不但要将此当做责任,更应该当做民生需求,当做经济发展的加油站,而不应认为高房价才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实房价越稳定越能提高发展的效率,越能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民生需要出发,而不是不顾及民生,只顾及经济发展,如果是这样,经济发展只能脱离实际,与民生互相脱离,形成两张皮,而不是一个整体,更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例:有人去市场花100大洋买了一只小猪认养10年,1年后长成可以卖1000大洋的大猪,有一社团组织告诉你这猪的增值部份不但你1文钱不能拿,而且每年还要再征收你把猪养大了的养猪增值税100大洋。就是这种税,请问你认为应采用何种形式征收?呵呵。社团组织对猪的打压的政策就是明白告诉要抢劫,有本事你就别去买猪,看猪价会不会下跌。但猪涉及民生问题,有很多人需要买来吃或养,社团组织如果从源头上解决有大量的小猪、大猪的供求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社团组织是否愿这么干?而不是单一去研究下一步如何抢劫的办法。否则抢劫一次,猪价的成本被抬高一次。

稳定房价就是稳定民生、稳定百姓情绪,更能促进民生的发展,那么各级政府在将稳定房价当做自己的重要责任的同时,更要顾及民生发展的需求,如是,房价才会真正稳定下来,才是真正牵住了房价上涨的牛鼻子。国家新政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是要求房价继续上涨,但不要涨得太快。房价下跌不符合国家新的政策,新政本来就是不需房价下跌,但需和谐的温和上涨。

保障民生才能维系发展,农民脱贫才能国富民安,在无数农民被城市化的时代里,有民生才能有稳定,有稳定才能有发展,然而我们就连一个生存所需的居住权利都不留给这群刚性需求者,城市化却成了这群人最大的生存危机,我们又于心何安。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发展的需求,民生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想要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的优秀成果,那么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民生需求出发,稳定房价,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 。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当代国际法原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 [2]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3] 王新民.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47.

第三篇:中国与瑞士的关系

一、政治关系

瑞士于1950年1月17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9月14日,中国同瑞士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公使。1956年1月和1957年4月,中瑞先后将外交关系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并互派大使。

1951年11月,瑞士在上海设立总领事馆,1962年12月关闭。1995年4月,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重新开馆。2006年10月,瑞士驻广州总领事馆开馆。

1954年4月,中国在日内瓦设立总领事馆。1988年9月,中国驻日内瓦总领事馆关闭,中国驻苏黎世总领事馆开馆。

瑞士是最早承认并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建交61年来,两国关系发展平稳。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一)重要访问

1954年6月12日,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兼外长顺访瑞士。

1961年5月29日,出席日内瓦会议的陈毅副总理兼外长赴瑞士首都伯尔尼拜访瑞士联邦主席瓦伦和外长彼蒂彼爱。

1973年5月,瑞士前外长彼蒂彼爱访华;6月,瑞士前外长施皮勒访华。

1974年8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格拉贝尔访华,格是中瑞建交以来第一位正式访华的瑞士国家领导人。

1975年4月,瑞士联邦委员兼交通动力部长里恰德访华。

1978年5月,谷牧副总理访问瑞士。

1979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荣毅仁率中国政协代表团访瑞。

1982年6月,国务委员兼外长黄华出访途经瑞士,瑞士联邦副主席兼外长奥贝尔会见并宴请。

1985年6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率中国人大代表团访瑞。

1986年11月,瑞士联邦副主席兼外长奥贝尔访华。

1987年3月,国务委员兼外长吴学谦访瑞。

1992年1月,李鹏总理访瑞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1994年1月,乔石委员长访瑞。

1995年1月,朱镕基副总理访瑞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4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科蒂访华。5月,瑞士议会国民院议长福莱和联邦院议长屈希勒率瑞士议会代表团访华。这是瑞士两院议长首次联合率团访华。10月,瑞士联邦副主席兼经济部长德拉米拉率经贸代表团访华。

1996年9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瑞;10月,瑞联邦主席德拉米拉访华,这是瑞士联邦主席首次访华。

1997年5月,邹家华副总理访瑞。

1998年1-2月,李岚清副总理访瑞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1999年3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瑞士,这是中瑞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

2000年1月,吴邦国副总理访问瑞士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6月,温家宝副总理访问瑞士。9月,中瑞建交50周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与瑞士联邦主席奥吉以及外交部长唐家璇与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戴斯互致贺电。同月,瑞士联邦主席奥吉访华,并出席中瑞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

2002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组织部部长曾庆红访问瑞士,双方签署了《中瑞两国政府管理培训项目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03年4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国防部长施密德访华。5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卡尔米-雷伊访华。6月,胡锦涛主席出席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经停瑞士,并与瑞士联邦主席库什潘举行会晤。11月,瑞士联邦主席库什潘来华进行工作访问。

2004年6月,曾培炎副总理访问瑞士,双方签署《旅游目的地国实施谅解备忘录》。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访问瑞士。同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内政部长库什潘应邀赴上海出席国际文化政策部长级会议,并访问西藏。

2005年1月,黄菊副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会见联邦主席施密德。7月,瑞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戴斯来华参加WTO小型部长会议并访华。

2006年1月,曾培炎副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会见联邦主席洛伊恩贝格。2月,李肇星外长访瑞。同月,瑞联邦委员兼国防部长施密德访华。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访瑞。10月,瑞联邦副主席兼外长卡尔米—雷伊访华。

2007年1月,国务委员华建敏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4月,李肇星外长应约与瑞联邦主席兼外长卡尔米-雷伊通话。7月,瑞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洛伊特哈德访华,

代表瑞政府宣布承认我完全市场经济地位。9月,杨洁篪外长出席第62届联大期间会见瑞联邦主席兼外长卡尔米-雷伊,并与其共同签署《中瑞关于加强对话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10月,瑞前联邦主席奥吉出席上海特奥会开幕式。11月,瑞联邦委员兼司法警察部长布劳赫访华。

2008年1月,曾培炎副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会见联邦主席库什潘。5月,瑞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洛伊特哈德访华,并出席瑞航自苏黎世至上海首航仪式。8-9月,瑞联邦主席兼内政部长库什潘和联邦委员兼国防、民防和体育部长施密德分别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幕式。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访瑞。10月,瑞联邦议会国民院议长布永访华。11月,刘延东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分别访瑞。

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瑞方在第一时间向我表示慰问和援助意愿。瑞联邦主席兼内政部长库什潘及外长卡尔米-雷伊对中国发生地震灾害表示同情和慰问。据不完全统计,瑞方向我提供的帐篷总计1046顶,各类援助物资总额约计105万美元。

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 经济论坛年会并正式访问瑞士。2月,中方派采购团赴瑞,与瑞方合作伙伴签署了总额3亿美元的经贸合同。4月,瑞联邦委员兼环境、交通、能源和电信部长洛伊恩贝格访华。6月,科技部长万钢访瑞。10月,瑞联邦委员兼司法警察部长维德默-施鲁姆普夫访华。

2010年1月,李克强副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正式访瑞。5月,卫生部长陈竺出席世界卫生组织部长级会议期间在日内瓦与瑞联邦委员兼内政部长布尔克哈尔特举行了工作会谈。6月,瑞联邦委员兼外长卡尔米-雷伊访华。7月,吴邦国委员长访瑞并出席第三次世界议长大会。8月,瑞联邦主席兼经济部长洛伊特哈德访华并出席上海世博会瑞士国家馆日活动。9月,瑞士联邦副主席兼环境、交通、能源、通信部长洛伊恩贝格来华参观上海世博会。12月,中瑞外长通话。

(二)友好省州/市关系

1982年,中国昆明市与瑞士苏黎世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1994年,中国长沙市与瑞士弗里堡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2004年,中国北海市与瑞士卢加诺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2007年,中国上海市与瑞士巴塞尔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

2008年,中国黄山市与瑞士因特拉肯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二、经贸关系

1974年12月,中国同瑞士签订《中瑞贸易协定》并成立了中瑞贸易混合委员会。1979年瑞士政府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2011年1月,商务部长陈德铭在瑞士出席2011年达沃斯

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同瑞士经济部长阿曼共同签署《关于启动中瑞自贸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宣布中瑞自贸区谈判正式启动。

双边贸易:瑞士是中国在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2010年中瑞双边贸易额2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0.3%。其中,我出口30.3亿美元,增长14%;进口170.4亿美元,增长147.4%。我进口以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等产品为主;出口以初级加工产品和原材料为主,近年来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加,主要有纺织、机电、化工等产品。

对华投资:瑞士1982年开始在华投资,中瑞合资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是中国批准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截至2010年底,我累计批准瑞在华投资项目1301个,实际利用瑞资36.2亿美元。瑞士在华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投资区域主要在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

1996年10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中瑞合资企业项目融资基金的谅解备忘录》,1998年1月“中瑞合作基金”正式成立,旨在为中瑞中小企业间的合资项目和其他形式的合作提供融资支持。

金融合作:2003年5月,中国证监会与瑞联邦银行委员会签署了《证券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瑞士共有5家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瑞银集团、瑞士苏黎世银行、瑞士欧洲金融银行集团下属的瑞士有限公司)和3家保险公司(丰泰保险公司、苏黎世保险公司和瑞士再保险公司)在中国共设立了7家代表处和5家营业性分支机构。其中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和丰泰保险公司已分别在上海开设分行。

技术合作:截至2010年底,我累计批准从瑞技术引进合同2040个,金额约为49.2亿美元。

三、文化、教育、科技和旅游领域的合作

(一)文化交流

近年来,中瑞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两国的文艺演出团体如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戏剧团体等进行互访演出。双方还举办了旅游、绘画、电影和艺术等交流展览。此外,民间友好组织和学术团体交流日趋活跃。

1999年3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了《中瑞文化合作意向声明》。

1998年11月25日,中瑞首次联合发行邮票。

2005年8月,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加瑞士日内瓦节。

2006年起,中瑞已连续三次联合举办卢塞恩中国新春音乐会。

2008年11月,瑞士爱瑞文化基金会与中瑞文化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在两国多个城市举办为期两年的文化推介活动,以进一步深化两国文化交流。

2009年瑞士弗里堡岚德威军乐团赴华巡回演出。

2010年,瑞士在华举办“爱因斯坦展”、“东西合璧的剪纸艺术展”和“幸福60年摄影展”。“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中国主宾国”活动在巴塞尔举行。“感知中国·日内瓦行”活动在日内瓦举行。

(二)教育交流

中国自1978年开始向瑞士派留学人员。截至目前,我在瑞留学生累计约2000人。

1999年3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中瑞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意向书》,双方于2002年将该意向书有效期延长至2005年。

2004年1月,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国公共领域进行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技术合作的协议》。

2006年10月,中瑞双方签署《中瑞2006-2008高等教育合作备忘录》。

自1985年以来,瑞士13所大学中有6所先后与我国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或科研合作协议。

(三)科技交流

1989年2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中瑞科技合作协定》,正式建立了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1995年4月,中国国家科委同瑞士国家科研基金会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2003年11月,中瑞签署《中瑞科研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两国有关对口部门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开展多种合作活动。2007年4月,中瑞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将合作实施《2008-2011年科技合作备忘录》。2008年8月,瑞在上海设立其第四个海外“科学中心”。11月,两国签署《中瑞科技合作联合声明》。2009年4月,中瑞签署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合作协议。

(四)旅游合作

1998年5月,中国国家旅游局在瑞士苏黎世设立旅游办事处。1999年3月,瑞士国家旅游局北京办事处成立。

2001年11月,云南玉龙雪山与瑞士马特洪峰结为姊妹峰。

2002年7月,安徽黄山与瑞士少女峰结为姊妹峰。

2004年6月,中国国家旅游局与瑞士联邦经济总局(代表联邦委员会)签署《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瑞士旅游及相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旅游目的地国)》,同年9月1日生效。

第四篇: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其中抗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历史,最后在苏联和美国等多国的帮助下我们才战胜了日本。新中国成立后,一切百废待兴,建国初期少不了苏联的帮助,不夸张地说建国初期我们其实是在模仿苏联前进,后来苏联解体,中苏之间的关系就没那么好了。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美苏争霸的局面已经开始,而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中国大陆刚刚解放,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使得新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而美国铁定不会借钱帮助中国了,所以中共为了争取到强大的帮助和依靠选择了与之对立的超级大国——苏联。一方面,中共与苏共同是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组成,两党交往的历史悠久(正式开始于国民革命时期),且中共之中许多领导人也都去过苏联留学,双方对彼此有着深厚情谊。另一方面,苏联为了牵制美国,削弱美国的力量,那么支持中共也成了绝佳选择。在我看来,中苏结盟完全是各取所需。首先,当时苏联早就可以预料到以后必定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较量,在自己本身短时间内不能有大突破的情况下,拉拢队友是必然的。当时美国已经早一步开始支持蒋介石,如果最后蒋介石成为中国领导人,那么中国必定会倾向于美国。就地理位置而言苏联会很难受,所以他们一定不能让美国的计划得逞,那么苏联就必须找一个和蒋介石对立的来支持,这时共产党就进入了苏联视野。对于中共来说投靠苏联是必然的了,当时的蒋介石已经有了美国的支撑,光靠中共是不可能打的赢得,中共必须找一个可以和美国抗衡的靠山,这样才有机会打败蒋介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的中国很落后,一切百废待兴,我们需要苏联的技术支持中国发展,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势,毕竟很近,所以当时中国和苏联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明确表示支持新中国,中苏两党两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的友好合作新阶段。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先后到苏联访问,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在此期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成同盟。此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迅速发展起来。从1950年到1957年,苏联对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给予了大规模的援助,其中最突出的是援助中国建设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苏两国还在军事、外交领域紧密合作,共同反对美国对朝鲜的侵略等等。然而,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 ,贸易急剧下降 ,军事摩擦不断 ,1969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至于为何中苏关系会恶化到如此程度,在我看来无非两点。第一点,苏联的开始搞“沙文主义”,中苏都是采取的共产主义建国,主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而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在全球范围推行其“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兄弟党、兄弟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都必须受它的指挥,服从它的战略需要。而苏联的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从一开始即遭到中国共产党的批评和抵制。第二点是中国在不断进步,最初新中国刚成立,一切都是新的,当时和苏联合作是必然因素,为了可以快速发展,也为了躲避美国的压制。后来慢慢发展中国慢慢发展起来了,而苏联却越来越想控制中国,希望中国对他言听计从,但中国不想被别国操控,久而久之中苏关系就慢慢恶化了。其实中苏关系就好想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最初孩子对大人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慢慢长大,而大人却老了没有了对孩子的约束力,孩子也变成了大人,这是大人已经不能在随意左右孩子的想法了,慢慢孩子和大人的关系自然不好了。

虽然中苏友好关系并没能持续多少年,但就中苏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来说还是有很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历史意义来说有这几点:1打破了欧美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2增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3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方面的巨大成就之一。4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援助对新中国初期建设起了巨大作用。而现实意义是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国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打好基础,如果没有中国之前和苏联的合作,那么现在中国和俄罗斯也不可能这么好。虽然俄罗斯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俄罗斯毕竟是苏联解体后留下了的最大国家,其大部分还是有苏联的影子的。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很大程度的帮助了中国的发展,如果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不可能在短短60多年的发展中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所以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国的经济、军事等等多方面有很大帮助。

中苏关系虽然没能一直友好下去,而苏联这个超级大国也解体了。但是就中国的历史进程来说,虽然也走过弯路,例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但是总的来说中国是在飞速发展。如今世界主张和平发展,中国虽然没了苏联的帮助,但是还有俄罗斯的帮助,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与俄罗斯要相互协助才能和美国共同前进。

第五篇:关于中国房价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国房价问题的调查报告 伴随着“蜗居”、“蚁族”、“房奴”等词的日渐流行,买房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一大负担,房价问题也成为了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本次调查针对中国房地产的现状、直接原因、政府出台的政策以及大众反映,描述和反映当今中国的房价问题。 一. 房价现状

我们将以房价收入比、房价收益率、空置率、还贷/收入比、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五个指标作为切入点来分析中国房价现状。 1. 房价收入比

房价收入比是家庭年均收入和平均房价的比值,用以评价房价的相对高低。世界银行给出的标准上限是 5:1,也就是一个地区年均家庭的收入的 5 倍不能买到一个可满足居住(90平米)的房子的话,房价就太高了。

2. 房租收益率

房租收益率是房子总价格和每月的房租的比值,用以评价房产的投资价值。国际公认的房租收益率应该在150到230之间。而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的房租收益率一般 都在360以上,而且房租的上涨速度远远低于房价上涨速度,这一数字还在不停的增大。低的房租收益率一方面反映了租房市场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租房 者的消能力 3.空置率

空置率是指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 5%---10%之间为合理区,商品房供求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空置率在 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大 商品房销售的力度,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空置率在 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中国目前的房屋空置率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不同目的的持有者对空置率的数据分歧很大 4.还贷收入比

还贷收入比是指居民平均用来还分期贷款支出占收入比例,其包括各种各样的按揭贷款,而对中国人来讲基本上就是房贷,这项指标用以衡量房地产贷款的金融风险。一般来讲,国际上公认的还贷收入比安全上线是 28%,超出了这个线,对于个人来讲还款压力大,幸福指数降低;对于整个金融系统业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有宏观经济的波动,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不良贷款。而对于目前数量巨大的房奴, 还贷收入比恐怕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警戒线. 5. 房地产投资占 GDP 比例

房地产投资占 GDP 比例指标反映整体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中国从有据可查的记录来看,从 1997 年的 4.02%开始一路上涨,到 2007 年时 这个比例到了 10.13%,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没出现过的高度。考虑房地产对相关经济的带动作用,其对 GDP 的影响将高达 3.15*10.13%=32%中国的房价已经高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关于中国的高房价,某些人士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特殊的,可以不符合国际惯例的。然而那都是谬论,都是经不起分析的。

二.产生原因分析

(1)供需关系不合理是高房价的重要原因。

供需决定价格是经济学的铁律。第一是住房价格,由住房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供给方为房地产开发商,需求方为购房者。没有住房的都是穷人和年轻人,在不违背价格规律的前提下,房价理应由没有住房的人决定。多数普通城镇居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与他们收入水平相应的中低价位房。据调查显示,我国银行储蓄存款的80%由20%的持有者持有。这20%的持有者属于中高收入者,他们大多已有面积较大的住房,一般不考虑购置商品住宅。事实上,真正用于住宅消费的居民储蓄并不多。

(2)通货膨胀及预期导致房价继续上涨。

全球金融危机本来可以使我国严重泡沫的房地产沉淀下来,但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手推出的超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又“适时”地刺激了房地产。物价上涨,没有房子的人担心再涨就买,追涨。有些人担心货币贬值,不如购买房子保值。房地产开发商则利用这种政策效应和消费者心理,制造更多的涨价恐惧以牟利 (3)城市化进程是房价攀升的潜在力量。

根据官方数据的统计,每年中国的城市都要涌入至少1300万人,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日益迫切,这也是房价能够坚挺的力量。无论是商品房还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房,都是房地产的潜在需求

(4)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的商品房有了极高的附加值。

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一线大城市,每年投入几百亿的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大规模的建设直接让该城市的商品房有了极高的附加值

(5)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的商品房有了极高的附加值。 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一线大城市,每年投入几百亿的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大规模的建设直接让该城市的商品房有了极高的附加值 三,对策

1. 加强商品房结构规划的管理

针对我国少数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就需着力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此外各地还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计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具体比例要求。只有有效的调整了商品房结构,才能解决商品房市场供求失衡的状况 2确定政府公共管理绩效的考核标准

必须科学拟订政府公共管理绩效的考核标准,减少经济指标,包括GDP增长、财政收入增幅等,增加社会性指标,如人民群众社会幸福度、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社会和谐度等,以避免地方政府为单纯追求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而大批出卖土地、大规模开发建设等,以减缓政府政策对房地产业的推动力 3引导房地产的理论管理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会有房价天高、嘘声一片的状况,其真实原因是在于市场需求过高但不理性。政府对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公共政策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说可以分为降低社会公众主观差距和减少客观差距的政策。首先,政府应实施引导性政策,宣传国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人们应有的理性消费观念,避免不分年龄、收入段的盲目攀比、超前、超能力的商品房消费、投资理念,以降低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 4积极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

首先,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尊重经济规律,通过颁布产业发展政策和货币、税收等各种手段与措施,科学调节房地产发展的结构和速度,力求在动态发展中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均衡. 其次,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开发、销售等市场监管制度规章体系,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销售行为的监管,制止房地产开发商与部分地方政府官商勾结、寻租等不法行为,确保房地产销售市场信息对称、公平交易,切实降低交易成本 四.小结

总体上说,政策严厉,决心坚决,但是控制房价的工作是一项艰苦的持久战。 政府政策对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甚至改善性住房,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加之2月9日开始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首次与改善性置业的购房群体均将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此次调控将是长期性调控。我们期待更长期、有效的政策能够颁布实施,从而有效控制房价,正真解决百姓的居家置业之忧。

上一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ii下一篇:小区业主服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