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与中国的关系

2022-07-09

第一篇:缅甸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工商银行与缅甸经济银行正式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

仪式现场

中缅银行双方负责人正式签约

9月2日,中国工商银行与缅甸经济银行在德宏瑞丽举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签约仪式。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瑞丽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德宏州中心支行、德宏银监分局、缅甸经济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的领导和嘉宾出席了签约仪式。

中国工商银行与缅甸经济银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是继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与缅甸经济银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协议之后的又一盛事,是推动中缅边境贸易、深入开展两国资金结算迈出的坚实步伐,对加快推进德宏“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瑞丽开发开放实验区建设以及中缅两国经济金融深度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中国与瑞士的关系

一、政治关系

瑞士于1950年1月17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9月14日,中国同瑞士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公使。1956年1月和1957年4月,中瑞先后将外交关系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并互派大使。

1951年11月,瑞士在上海设立总领事馆,1962年12月关闭。1995年4月,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重新开馆。2006年10月,瑞士驻广州总领事馆开馆。

1954年4月,中国在日内瓦设立总领事馆。1988年9月,中国驻日内瓦总领事馆关闭,中国驻苏黎世总领事馆开馆。

瑞士是最早承认并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建交61年来,两国关系发展平稳。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一)重要访问

1954年6月12日,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兼外长顺访瑞士。

1961年5月29日,出席日内瓦会议的陈毅副总理兼外长赴瑞士首都伯尔尼拜访瑞士联邦主席瓦伦和外长彼蒂彼爱。

1973年5月,瑞士前外长彼蒂彼爱访华;6月,瑞士前外长施皮勒访华。

1974年8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格拉贝尔访华,格是中瑞建交以来第一位正式访华的瑞士国家领导人。

1975年4月,瑞士联邦委员兼交通动力部长里恰德访华。

1978年5月,谷牧副总理访问瑞士。

1979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荣毅仁率中国政协代表团访瑞。

1982年6月,国务委员兼外长黄华出访途经瑞士,瑞士联邦副主席兼外长奥贝尔会见并宴请。

1985年6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率中国人大代表团访瑞。

1986年11月,瑞士联邦副主席兼外长奥贝尔访华。

1987年3月,国务委员兼外长吴学谦访瑞。

1992年1月,李鹏总理访瑞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1994年1月,乔石委员长访瑞。

1995年1月,朱镕基副总理访瑞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4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科蒂访华。5月,瑞士议会国民院议长福莱和联邦院议长屈希勒率瑞士议会代表团访华。这是瑞士两院议长首次联合率团访华。10月,瑞士联邦副主席兼经济部长德拉米拉率经贸代表团访华。

1996年9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瑞;10月,瑞联邦主席德拉米拉访华,这是瑞士联邦主席首次访华。

1997年5月,邹家华副总理访瑞。

1998年1-2月,李岚清副总理访瑞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1999年3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瑞士,这是中瑞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

2000年1月,吴邦国副总理访问瑞士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6月,温家宝副总理访问瑞士。9月,中瑞建交50周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与瑞士联邦主席奥吉以及外交部长唐家璇与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戴斯互致贺电。同月,瑞士联邦主席奥吉访华,并出席中瑞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

2002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组织部部长曾庆红访问瑞士,双方签署了《中瑞两国政府管理培训项目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03年4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国防部长施密德访华。5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卡尔米-雷伊访华。6月,胡锦涛主席出席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经停瑞士,并与瑞士联邦主席库什潘举行会晤。11月,瑞士联邦主席库什潘来华进行工作访问。

2004年6月,曾培炎副总理访问瑞士,双方签署《旅游目的地国实施谅解备忘录》。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访问瑞士。同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内政部长库什潘应邀赴上海出席国际文化政策部长级会议,并访问西藏。

2005年1月,黄菊副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会见联邦主席施密德。7月,瑞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戴斯来华参加WTO小型部长会议并访华。

2006年1月,曾培炎副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会见联邦主席洛伊恩贝格。2月,李肇星外长访瑞。同月,瑞联邦委员兼国防部长施密德访华。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访瑞。10月,瑞联邦副主席兼外长卡尔米—雷伊访华。

2007年1月,国务委员华建敏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4月,李肇星外长应约与瑞联邦主席兼外长卡尔米-雷伊通话。7月,瑞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洛伊特哈德访华,

代表瑞政府宣布承认我完全市场经济地位。9月,杨洁篪外长出席第62届联大期间会见瑞联邦主席兼外长卡尔米-雷伊,并与其共同签署《中瑞关于加强对话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10月,瑞前联邦主席奥吉出席上海特奥会开幕式。11月,瑞联邦委员兼司法警察部长布劳赫访华。

2008年1月,曾培炎副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会见联邦主席库什潘。5月,瑞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洛伊特哈德访华,并出席瑞航自苏黎世至上海首航仪式。8-9月,瑞联邦主席兼内政部长库什潘和联邦委员兼国防、民防和体育部长施密德分别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幕式。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访瑞。10月,瑞联邦议会国民院议长布永访华。11月,刘延东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分别访瑞。

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瑞方在第一时间向我表示慰问和援助意愿。瑞联邦主席兼内政部长库什潘及外长卡尔米-雷伊对中国发生地震灾害表示同情和慰问。据不完全统计,瑞方向我提供的帐篷总计1046顶,各类援助物资总额约计105万美元。

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 经济论坛年会并正式访问瑞士。2月,中方派采购团赴瑞,与瑞方合作伙伴签署了总额3亿美元的经贸合同。4月,瑞联邦委员兼环境、交通、能源和电信部长洛伊恩贝格访华。6月,科技部长万钢访瑞。10月,瑞联邦委员兼司法警察部长维德默-施鲁姆普夫访华。

2010年1月,李克强副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正式访瑞。5月,卫生部长陈竺出席世界卫生组织部长级会议期间在日内瓦与瑞联邦委员兼内政部长布尔克哈尔特举行了工作会谈。6月,瑞联邦委员兼外长卡尔米-雷伊访华。7月,吴邦国委员长访瑞并出席第三次世界议长大会。8月,瑞联邦主席兼经济部长洛伊特哈德访华并出席上海世博会瑞士国家馆日活动。9月,瑞士联邦副主席兼环境、交通、能源、通信部长洛伊恩贝格来华参观上海世博会。12月,中瑞外长通话。

(二)友好省州/市关系

1982年,中国昆明市与瑞士苏黎世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1994年,中国长沙市与瑞士弗里堡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2004年,中国北海市与瑞士卢加诺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2007年,中国上海市与瑞士巴塞尔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

2008年,中国黄山市与瑞士因特拉肯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二、经贸关系

1974年12月,中国同瑞士签订《中瑞贸易协定》并成立了中瑞贸易混合委员会。1979年瑞士政府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2011年1月,商务部长陈德铭在瑞士出席2011年达沃斯

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同瑞士经济部长阿曼共同签署《关于启动中瑞自贸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宣布中瑞自贸区谈判正式启动。

双边贸易:瑞士是中国在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2010年中瑞双边贸易额2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0.3%。其中,我出口30.3亿美元,增长14%;进口170.4亿美元,增长147.4%。我进口以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等产品为主;出口以初级加工产品和原材料为主,近年来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加,主要有纺织、机电、化工等产品。

对华投资:瑞士1982年开始在华投资,中瑞合资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是中国批准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截至2010年底,我累计批准瑞在华投资项目1301个,实际利用瑞资36.2亿美元。瑞士在华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投资区域主要在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

1996年10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中瑞合资企业项目融资基金的谅解备忘录》,1998年1月“中瑞合作基金”正式成立,旨在为中瑞中小企业间的合资项目和其他形式的合作提供融资支持。

金融合作:2003年5月,中国证监会与瑞联邦银行委员会签署了《证券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瑞士共有5家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瑞银集团、瑞士苏黎世银行、瑞士欧洲金融银行集团下属的瑞士有限公司)和3家保险公司(丰泰保险公司、苏黎世保险公司和瑞士再保险公司)在中国共设立了7家代表处和5家营业性分支机构。其中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和丰泰保险公司已分别在上海开设分行。

技术合作:截至2010年底,我累计批准从瑞技术引进合同2040个,金额约为49.2亿美元。

三、文化、教育、科技和旅游领域的合作

(一)文化交流

近年来,中瑞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两国的文艺演出团体如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戏剧团体等进行互访演出。双方还举办了旅游、绘画、电影和艺术等交流展览。此外,民间友好组织和学术团体交流日趋活跃。

1999年3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了《中瑞文化合作意向声明》。

1998年11月25日,中瑞首次联合发行邮票。

2005年8月,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加瑞士日内瓦节。

2006年起,中瑞已连续三次联合举办卢塞恩中国新春音乐会。

2008年11月,瑞士爱瑞文化基金会与中瑞文化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在两国多个城市举办为期两年的文化推介活动,以进一步深化两国文化交流。

2009年瑞士弗里堡岚德威军乐团赴华巡回演出。

2010年,瑞士在华举办“爱因斯坦展”、“东西合璧的剪纸艺术展”和“幸福60年摄影展”。“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中国主宾国”活动在巴塞尔举行。“感知中国·日内瓦行”活动在日内瓦举行。

(二)教育交流

中国自1978年开始向瑞士派留学人员。截至目前,我在瑞留学生累计约2000人。

1999年3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中瑞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意向书》,双方于2002年将该意向书有效期延长至2005年。

2004年1月,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国公共领域进行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技术合作的协议》。

2006年10月,中瑞双方签署《中瑞2006-2008高等教育合作备忘录》。

自1985年以来,瑞士13所大学中有6所先后与我国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或科研合作协议。

(三)科技交流

1989年2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中瑞科技合作协定》,正式建立了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1995年4月,中国国家科委同瑞士国家科研基金会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2003年11月,中瑞签署《中瑞科研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两国有关对口部门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开展多种合作活动。2007年4月,中瑞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将合作实施《2008-2011年科技合作备忘录》。2008年8月,瑞在上海设立其第四个海外“科学中心”。11月,两国签署《中瑞科技合作联合声明》。2009年4月,中瑞签署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合作协议。

(四)旅游合作

1998年5月,中国国家旅游局在瑞士苏黎世设立旅游办事处。1999年3月,瑞士国家旅游局北京办事处成立。

2001年11月,云南玉龙雪山与瑞士马特洪峰结为姊妹峰。

2002年7月,安徽黄山与瑞士少女峰结为姊妹峰。

2004年6月,中国国家旅游局与瑞士联邦经济总局(代表联邦委员会)签署《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瑞士旅游及相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旅游目的地国)》,同年9月1日生效。

第三篇: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其中抗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历史,最后在苏联和美国等多国的帮助下我们才战胜了日本。新中国成立后,一切百废待兴,建国初期少不了苏联的帮助,不夸张地说建国初期我们其实是在模仿苏联前进,后来苏联解体,中苏之间的关系就没那么好了。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美苏争霸的局面已经开始,而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中国大陆刚刚解放,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使得新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而美国铁定不会借钱帮助中国了,所以中共为了争取到强大的帮助和依靠选择了与之对立的超级大国——苏联。一方面,中共与苏共同是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组成,两党交往的历史悠久(正式开始于国民革命时期),且中共之中许多领导人也都去过苏联留学,双方对彼此有着深厚情谊。另一方面,苏联为了牵制美国,削弱美国的力量,那么支持中共也成了绝佳选择。在我看来,中苏结盟完全是各取所需。首先,当时苏联早就可以预料到以后必定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较量,在自己本身短时间内不能有大突破的情况下,拉拢队友是必然的。当时美国已经早一步开始支持蒋介石,如果最后蒋介石成为中国领导人,那么中国必定会倾向于美国。就地理位置而言苏联会很难受,所以他们一定不能让美国的计划得逞,那么苏联就必须找一个和蒋介石对立的来支持,这时共产党就进入了苏联视野。对于中共来说投靠苏联是必然的了,当时的蒋介石已经有了美国的支撑,光靠中共是不可能打的赢得,中共必须找一个可以和美国抗衡的靠山,这样才有机会打败蒋介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的中国很落后,一切百废待兴,我们需要苏联的技术支持中国发展,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势,毕竟很近,所以当时中国和苏联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明确表示支持新中国,中苏两党两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的友好合作新阶段。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先后到苏联访问,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在此期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成同盟。此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迅速发展起来。从1950年到1957年,苏联对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给予了大规模的援助,其中最突出的是援助中国建设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苏两国还在军事、外交领域紧密合作,共同反对美国对朝鲜的侵略等等。然而,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 ,贸易急剧下降 ,军事摩擦不断 ,1969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至于为何中苏关系会恶化到如此程度,在我看来无非两点。第一点,苏联的开始搞“沙文主义”,中苏都是采取的共产主义建国,主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而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在全球范围推行其“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兄弟党、兄弟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都必须受它的指挥,服从它的战略需要。而苏联的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从一开始即遭到中国共产党的批评和抵制。第二点是中国在不断进步,最初新中国刚成立,一切都是新的,当时和苏联合作是必然因素,为了可以快速发展,也为了躲避美国的压制。后来慢慢发展中国慢慢发展起来了,而苏联却越来越想控制中国,希望中国对他言听计从,但中国不想被别国操控,久而久之中苏关系就慢慢恶化了。其实中苏关系就好想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最初孩子对大人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慢慢长大,而大人却老了没有了对孩子的约束力,孩子也变成了大人,这是大人已经不能在随意左右孩子的想法了,慢慢孩子和大人的关系自然不好了。

虽然中苏友好关系并没能持续多少年,但就中苏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来说还是有很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历史意义来说有这几点:1打破了欧美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2增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3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方面的巨大成就之一。4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援助对新中国初期建设起了巨大作用。而现实意义是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国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打好基础,如果没有中国之前和苏联的合作,那么现在中国和俄罗斯也不可能这么好。虽然俄罗斯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俄罗斯毕竟是苏联解体后留下了的最大国家,其大部分还是有苏联的影子的。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很大程度的帮助了中国的发展,如果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不可能在短短60多年的发展中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所以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国的经济、军事等等多方面有很大帮助。

中苏关系虽然没能一直友好下去,而苏联这个超级大国也解体了。但是就中国的历史进程来说,虽然也走过弯路,例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但是总的来说中国是在飞速发展。如今世界主张和平发展,中国虽然没了苏联的帮助,但是还有俄罗斯的帮助,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与俄罗斯要相互协助才能和美国共同前进。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

楚楚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农林工程学院 园林技术,江西省 吉安市 343000 摘要:中国园林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化艺术的沉淀,儒家道家思想的流传和人文精神的延续对中国园林的影响都是十分之大的。

关键词:中国园林;文化艺术;人文精神;思想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博大精深,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早园林风恪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沦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中国古代自然美学思想与园林艺术

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有独特的名族风格和非常鲜明的名族色彩,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它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自然换将,同时也受到古代自然美学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或者说汉族名族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名族的文化,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先秦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虽非始于先秦,但到先秦时代才初具体系。

在先秦的美学思想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孔学,不管时好时坏,是批判还是继承,孔子在塑造中国名族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和补充,形成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其实,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从来不曾把传统文化抛弃,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中国园林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

2.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

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入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这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了“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术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衰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一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3.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产生时并无儒说。在经历千年上古之后,于春秋战国时终于形成诸子百家。儒 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教化、“忠恕”和“中庸”之道,这些理论学说也被中国园林所汲取,并主要在以下几点表现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

(1)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思想与君臣民的礼制观是一致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思想与君臣民的礼制观是一致的。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那就是佛香阁。以佛香阁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这与一君率万民是相似的。

(2)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隋唐统一中国后,儒家提倡的文学艺术审美观,把园林作为修身齐家的场所,一改魏晋南北朝道家思想,使园林自然韵味渐淡,人文气息渐浓。园林中的儒家文人的活动和影子在清代臻于化境。

(3)中庸思想:中庸思想首先表现在儒家与道家和佛家的融合上。魏晋时,儒学与老庄融合为玄学,对自然山水园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园林布局的和谐,即是儒家中庸思想的表现,其次是反映在既寄情山水又不能纵情于园林的合度思想,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既要有“思无疆”和“思无期”,也要有“思无邪”的思想,表现中国园林审美的理性倾向,正所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4)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4.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譬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内用黄(帝)老(子),外施儒术的结果;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譬如管仲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就是阴阳文化和道家哲学的实践结果;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譬如中国的军事家,从孙子到诸葛亮,都是阴阳学家;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譬如老庄的“无为”哲学,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实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譬如儒家的天命论,一向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的无为观,一向被统治者视为至宝,就是因为它们一贯提倡知足常乐,使人人在社会上自安,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安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譬如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曾经受到易经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的发明,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等等,都有《易经》的影响;拿来用之于中国传统园林,可以美轮美奂,犹如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写意和抒情、中国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都曾经和正在陶醉着无数的世人;精美绝伦的中国园林都曾经使世界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用它来解释宏观世界,可以知道,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用它来阐述微观世界,可以明白,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 4.1中国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旧的园林形式终将随着新时代的出现而逐渐走向衰落!新型园林也必定是在旧形式的废墟里成长起来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园林形式衰落乃至消亡的根本原因!而急功近利,盲目抄袭只能导致各种园林思潮的加速消亡。因此,继承与创新是园林艺术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而它又建立在对古今中外园林艺术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对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深刻理解之上,惟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健康发展。 4.2中国园林的意义

关于古典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古典园林的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古典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以警示。

结论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不可能终止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园林,如鱼得水,须臾不可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1]吴隽宇,肖艺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中国园林.2001年.P3. [2]黄志华,詹福麟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 .2004-02-19. [3]朱建宁,杨云峰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中国园林.2005年.P2. [4]郭风平.中外园林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年07月

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第五篇: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

五大队一营电子工程单数组

黄振华E032012003

一、双边政治关系回顾

两国于1990年10月3日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杨尚昆主席(1993年)、江泽民主席(1994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5年)、李鹏总理(1997年)、朱镕基总理(1999年)、胡锦涛(副)主席(200

2、2009年)、李岚清副总理(2002年)、吴邦国委员长(2005年)、温家宝总理(2007年)、习近平副主席(2010年)等先后访新。黄金辉总统(1991年)、李光耀总理(1990年)、吴作栋总理(199

3、199

4、199

5、199

7、2000、2003年)、王鼎昌总统(1995年)、纳丹总统(200

1、2008年)、李显龙(副)总理(199

5、2000、200

5、200

6、2008年)先后访华。

2013年4月,新国务资政吴作栋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访问广东。5月,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新加坡。同月,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访华。8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正式访华。9月,新加坡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访华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并访问广东。同月,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访华,出席天津生态城5周年庆祝活动。10月,张高丽副总理访问新加坡并主持双边合作机制会议。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访问新加坡。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赵乐际赴新出席“中新领导力论坛”。

2014年4月,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来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访问山东。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访新。6月,新外交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访华。7月,新加坡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来华举行第二届中新治理高层论坛。8月,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来华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习近平主席会见。同月,杨洁篪国务委员访新。

两国外交部自1995年起建立磋商机制,迄今已举行8轮磋商。两国除互设使馆外,新加坡在上海、厦门、广州、成都和香港设有总领事馆。

二、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新经贸合作发展迅速。2013年,中国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两国间主要合作项目有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吉林食品区、川新创新科技园等。新加坡与山东、四川、浙江、辽宁、天津、江苏、广东等7省市分别建有经贸合作机制。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双边贸易额为759.14亿美元,增长9.6%。其中,中方出口458.64亿美元,增长12.6%;进口300.5亿美元,增长5.4%。2014年1月至7月,双边贸易额438.2亿美元,同比增长2%,其中中方出口260.1亿美元,同比增长1.3%,进口78.1亿美元,同比增长3.1%。1999年10月,中新签署《经济合作和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谅解备忘录》,建立了两国经贸磋商机制。双方还签署了《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漏税协定》、《海运协定》、《邮电和电信合作协议》、《成立中新双方投资促进委员会协议》等多项经济合作协议。2008年10月两国签署中新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1月1日正式生效。 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日前在中国—新加坡双方投资促进委员会第四次联席会议上表示,当前,中新两国经济都在经历转型升级,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两国经贸合作将呈现更多的契合点,不断获得新动力。

中国—新加坡双方投资促进委员会作为促进中新两国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应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巩固合作成果、扩大合作领域,为两国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双方应推动新对华投资合作深化发展,加大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在华园区合作项目建设,并共同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

三、在金融、人文、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

1. 金融

近年来,中新金融合作发展迅速,成为两国互利合作新亮点。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新加坡金管局在华设立代表处。2013年5月,新加坡金管局北京代表处正式揭牌。2012年7月,两国签署中新自贸协定框架下有关银行业事项的换文。10月,新方授予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特许全面拍照。201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担任新加坡人民币业务清算行。4月,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在新人民币清算业务正式启动。

2013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续签中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扩大至3000亿元人民币/600亿新加坡元,有效期3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确定新加坡市场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2.人文

1996年,两国文化部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6年,两国政府签署《文化合作协定》。项目每年逾200起。双方在文化艺术、图书馆、文物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

1999年,两国教育部签署《教育交流与合作备忘录》及中国学生赴新学习、两国优秀大学生交流和建立中新基金等协议,中国15所高等院校在新开办了20个教育合作项目。2013年,我在新留学人员13985人,新在华留学生5290人。

2001年起,新方定期派中高级官员团访华。2004年5月,双方决定成立“中国-新加坡基金”,支持两国年轻官员的培训与交流。2007年7月,双方签署《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园区管理经验开展中西部开发区人才培训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9年以来,双方已联合举办四届“中新领导力论坛”。

2012年9月,首届中新社会管理高层论坛在新加坡举行,双方签署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合作的换文。2014年7月,第二界中新社会治理高层论坛在华举行。

3. 科技、教育

两国在人才培训领域的合作十分活跃,主要项目有中国赴新加坡经济管理高级研究班、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新考察、两国外交部互惠培训项目等。

1992年,两国科技部门签署《科技合作协定》,次年建立中新科技合作联委会。

1995年成立“中国-新加坡技术公司”,1998年设立“中新联合研究计划”,合作项目共计28个。2003年10月,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驻新代表处正式挂牌成立。

4. 其他

两国在旅游、质检和环保等领域也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双边人员往来229万人次。2007年,两国有关部门分别签署《出入境卫生检疫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关于在城镇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3年10月,双方签署《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粮食安全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四、重要双边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90年10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2000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

五、军事关系

新加坡地处全球战略枢纽位置,是与中国关系最差的华人国家,也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同时新加坡与台湾交好。总体看,中新并未组织过联合军演,只在安保领域进行过三次联合训练,参训双方人数自2002年至今从未超过100人。 1. 1973年台湾以“联星计划”为代号,派遣现役军官协助新加坡训练海空军,并出任其海空军司令。1975年,台湾和新加坡签订“训练议定书”(“星光计划”),由台湾提供场地和人力,协助新加坡训练地面部队,也就是俗称的“星光部队”

2. 2002年曾传出中共为拉近与新加坡关系,向新国提议愿提供海南岛作为星光部队演习场地,以削弱台新关系。但该项消息始终未获新、台、中三方证实。

3. 2009年6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新加坡武装部队安保联合训练在广州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展开,双方均派出观摩团进行现场观摩,这是我军首次与外军进行安保联合训练。军事专家表示,这次中新两国联训以“安保领域”而非“反恐”名义,为两国今后在安全领域合作埋下伏笔,假以时日可能深化到其他领域。

4. 2010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新加坡武装部队19日在新加坡开始“合作—2010”安保联合训练,旨在进一步巩固两国两军传统友谊,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促进两军务实交流与合作。

5. 2014年11月2日代号为“合作-2014”的中新陆军联合训练,2日在南京军区某综合训练场举行开训仪式。 这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军队首次组织传统安全领域联合训练,课题为“步兵连山地联合战斗行动”。

上一篇:面对拥有友情作文下一篇:免费创建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