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论文

2022-04-16

美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美不仅仅是欣赏和享受,更在于充实人的心灵,提高人的觉悟,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当前,很多中学都开展了合唱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其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兴趣并提高审美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论文 篇1:

浅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美是无处不在的,各门学科都有美育的因素。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高尔基也说过,未来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美育教育的特点和目的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美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运用美育的各种手段能够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政治理论寓于具体的人或事,使之与具体生动的实际有机结合。对于抽象的理论,运用美育具有的形象语言来说明,使学生具体、生动、直观地理解马列主义原理,并从中产生兴趣而乐于接受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美育教育能使学生的情感升华。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重视美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美育教育能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美育能增长智力,它能培养接受教育者的观察力、分辨力、感受力、判断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各种思维能力。并能培养学生有美的创造志向,逐渐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心理结构,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用美好的理想、情操、形象启发学生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是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二、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中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特殊手段。党和国家已经明确将美育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充分表明美育对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对提高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美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美育,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学会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和欣赏美,进而提高他们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美的东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美育的手段,将这些蕴藏在教材内的美发掘出来,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

三、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美育的目的和任务基本上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结合美育来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

发掘教材的内涵美。在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当中有许多美的蕴涵,学生由于缺乏审美的知识和方法,所以他们不能轻而易举的发现它。在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美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发掘教材中原有的美育因素,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书本知识。

注意教材内容的充实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如概念、原理是相当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相当的困难。我们要运用美育的手段,举出一个健康生活情趣的例子,那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枯燥无味的东西进行美育的充实,一方面,让难懂的哲学原理、概念由抽象变得具体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

营造教学过程的和谐美。要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美育结合起来,一是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感情的气氛。美学要以感情为中介,教学同样需要感情的纽带。要努力创造一种形象、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二是要明确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性原则。既要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又要借助美育,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美。一是组织教学美。教师以端庄、大方的仪态,庄重而又亲切的神情,在教学中,对课标和教材胸有全局,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把课堂组织得井井有条而又生动活泼,实际上也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这种由艺术化教学到使人感到愉快,对于师生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二是教学语言、动作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基本上以教师教授为主,而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声有色,配以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 也能达到美育的作用。三是理想情素美。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在教学中,教师是应该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学生的成长。只有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具有美好品德和情操的学生。四是以事物直观和抽象展示美。如结合教学参观访问和各种图片、图表、画像、幻灯、教学电影及CAI课件等,对思想政治课大有好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将图片、图表、声音、图像融为一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各种颜色不同、滚动显示的文字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增强了直观性。

总之,现代意义的学校美育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而不仅仅是艺术或音乐、美术课),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与美育和谐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一代新人。

作者:郑惠兰

中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论文 篇2:

浅谈美育教育在中学合唱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美不仅仅是欣赏和享受,更在于充实人的心灵,提高人的觉悟,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当前,很多中学都开展了合唱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其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兴趣并提高审美能力。

一、在合唱教学中认识美

音乐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审美过程,学生在开始学习合唱之前,要对美的表情、姿势、口型以及美的声音有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良好的姿势,灵活的口型,生动的面部表情。正确的姿势是学生进行正确歌唱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站是坐,都要身体端正,精神饱满自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坐姿,督促学生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演唱时,口型基本上要保持椭圆形,但也要根据发声、咬字吐字等需要,灵活张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微笑时颧骨抬起的感觉。在对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时,可让学生自备小镜子,进行自查自纠。

2.正确的发声,放松的状态,自然的情感表现。发声训练是合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如何使声音靠拢、统一、集中、和谐,如何在各声部间互相呼应、支持、配合,以及如何准确地理解指挥者的表情、手势变化等重要的内容。此外,在发声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歌唱内容,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歌唱的表现力。如在练唱《摇篮曲》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安详、静谧、柔和的感情;在练唱《送别》时,则要体会那种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充满感情的体验中放松身心,使歌声变得既积极又放松,传出包含感情的天籁。

二、在合唱教学中理解美

在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中,我们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歌曲。对于新歌,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歌曲意境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以加深其对歌曲意境的理解。例如在歌唱《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时,有的学生将大海想象成母亲的怀抱;有的学生提出此时的大海应该是宁静的;还有的说感觉自己坐在船上,轻轻荡漾在蓝色的海洋中……学生从歌曲中体会出的情感,比教师主观灌输更易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音乐有赖于人对歌曲的理解和再创造,才能得以完美再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要以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去学生,激发其情感,还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以促进对歌曲的理解。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呼吸演唱不同情绪的歌曲。在不同体验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演唱更具表现力。

三、在合唱教学中创造美

合唱的艺术内涵较为丰富,和声的效果更利于启迪学生的音乐思维。合唱艺术使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是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1.以美导行。音乐教学不仅在于模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美。素质教育是“做人”的教育,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与社会共处,这是这个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而合唱则是一种集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协作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唱教学以音乐为纽带,提供了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空间,有利于确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此外,合唱教学以合作为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为寻求同一种美的演唱效果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与情绪,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学会如何去创造美。

2.以美治心。音乐是感情的有效表达。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时,心灵就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合唱队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更有利于发挥音乐之美,滋润学生的心灵。在合唱的选材中,有的雄壮激迈,有的诙谐轻松,有的优美抒情,有的悲伤愤怒,音乐中所蕴含的多态之美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使他们在聆听和演唱过程中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美,引导学生多听、多思、多唱,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之美,以达到陶冶身心的教学效果。

如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伴随着抒情的旋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充满爱心的画卷,在歌曲的吟唱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只要人人都付出自己的真心真爱,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整齐柔美的音色、清晰丰满的和声、优美感人的意境是合唱教学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合唱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合作配合、共同寻求美的训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升华,艺术素养得到提升,有利于提高他们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师生关系——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一[J].中国音乐教育,2001(7).

[2]刘晓燕.合作精神——音乐教育中的强音[J].中国音乐教育,2000(10).

(责任编辑 谭有进)

作者:初慧

中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论文 篇3:

重视“情境教育”,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

我是带着十分高兴的心情来出席“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的,上午听了李吉林老师的学术报告,下午又看了南通师范第二附小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演示,更感到高兴,觉得实施素质教育更有信心,更有希望。

对素质教育现在认识并不是十分一致的,许多同志赞成,许多同志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感到欢欣鼓舞,但也有些人还在观望,有少数同志还在反对。现在素质教育搞得比较好的是小学;其次是初中阶段,初中阶段应试的压力比较大;高中阶段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的天下,目前,小学免试升初中这项改革正逐步普及,这就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听了李老师的学术报告,我有很多感触。这次来了很多专家,有教科所的,有人教社的,有各个高等院校的。很多专家是关心和支持素质教育的,他们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搞教育研究工作的同志应当十分关心、十分重视、十分支持在教改第一线的老师们的创造。正是由于他们的创造,使我们这么一个人口大国的基础教育的面貌在发生着变化,使教育改革能够逐步地深化,教育质量能够逐步地提高。当然。教育科研是教改的先导,要教改就要先认真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我觉得应当是未成年人,是中学生、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教育科研的重要阶段,我觉得是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阶段;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是中小学、幼儿园。不管同志们对这一点是不是还有异议,我不从理论上去论证。我认为,出教育思想、出教育家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从教育史的一些资料看,这个结论大体上是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的成果、教育家基本上是出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中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处于未成年人阶段,所以对他们的教育是最需要科学研究的。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绝对不要、一定不要只是坐在图书馆里,关在自己的房子里,只是去翻书本。教育理论工作者,如果能够深入到这样的研讨会现场,能够听一听李吉林老师的这个报告,能够看一看南通师范二附小的老师们在教改第一线的各种实践活动、教学成果,就会从中受到启发,就会看到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教育研究工作者只有与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结合,才可能出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而这成果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才是有用的、有益的。

我觉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一件喜事,对于基础教育界来说也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它对于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教学乃至于对于整个中小学的教育改革都将产生重大,而且是深刻的影响,所以让我借此机会向“情境教育”的开创人李吉林老师、南通师范二附小的全体老师及所有为全面提高儿童少年的素质而进行教改探索的老师们和其他的教育工作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21世纪即将到来。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在经济发展、科技现代化、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的长治久安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是提高国民素质,而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主要是靠教育来完成的,尤其是中小学,承担着为提高国民素质打基础的任务,所以中小学阶段特别需要实施国民素质教育。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乌云笼罩下,在单纯的学科分数——这种分数有的时候要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决定着学生的取舍、成败,决定着教师乃至于干部的荣辱、升降的情况下,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常常被极大地扭曲了,亿万学生被驱赶进一条狭窄的胡同,而在胡同的尽头是一座高考独木桥。所以只有大胆改革这种体制,由“应试教育”转向国民素质教育,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才能走上一条康庄大道。而改革是艰难的,一方面“应试教育”是种种社会矛盾,比如就业、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人事干部制度配套改革等问题在教育战线的反映,教育改革需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改革的有机的配合才能进行,而现在这种配套的改革往往还没有同步,或者是不够协调;另一方面被“应试教育”长期禁锢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给改革带来了重重阻力。有的人担心转向素质教育会否定过去的成绩;有的人在素质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在那里寻找素质教育的误区,拼凑素质教育的负面效应,有的人甚至摆出学者的姿态在那里撰写“素质教育”证伪的“学术论文”。当然,凡此种种都阻挡不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阻挡不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向素质教育的步伐。从夏斐、夏辉、刘玲、王小川、巫丹丹以及前不久宜兴市的周源等许多血泪事件当中觉醒过来的教师和其他的教育工作者们,将会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时代的紧迫感在改革的道路上毅然前行。他们深信在推倒“应试教育”的樊篱之后,呈现在基础教育面前的将是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世界。令人十分高兴、十分鼓舞的是一大批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有志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已经或者是正在思考、探索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他们的这种思考和探索既是充满改革激情的,又是理智的、科学的。他们经过艰辛的实践、探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能够令人们引以为自豪的。他们以各自的特色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已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

“情境教学”之所以获得很高的评价,在于它既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又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和育人的规律,所以我想从这样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想和体会。

语文课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这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强调语文知识性的人要求着重讲字、词、句、篇的知识和规律;强调语文工具性的人要求着重进行听、说、读、写四会的训练。“情境教学”除了把知识性、工具性结合起来,使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情境中之外,还要求重视语文的文化性,因为在语文课中讲到的很多的“情”和“境”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情境教学以语言文字这个思想的载体,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裁体为依据,要求凭借教材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感情。“情境教学”把因应试而被淡化了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情感、意志、情操等文化要素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使儿童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目标这些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摆上了应有的位置,这样就使语文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这就比较符合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新的教学大纲跟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一个新的突破,就是语文除了定性为知识课、工具课外,还加上文化载体。这对今后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而“情境教学”恰恰是在这方面把它結合得比较好。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应试体制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被引向片面发展的道路,频繁的考试测验、大量的解题练习,强化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机械记忆能力,当然也可以强化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却抑制了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最终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因为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所以抑制了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是抑制了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教育与感情的联系,这对于发展健全的思维能力是很不利的。最近我看到钱学森同志谈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一篇文章。钱学森近年来十分重视思维的科学研究,强调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才能够产生精美的制作、完善的设计和优秀的艺术作品。钱老认为科学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的方式虽然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隔离的。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片面的毛病;只注意非逻辑思维,仅仅跟着感觉走,单靠幻想,则易犯主观表面、抓不住本质的毛病。而钱老主张必须自觉地把两者结合起来。针对忽视形象思维的倾向,钱老以自己与当艺术家的夫人的生活感受为例,他说:40多年来,蒋英(钱老的夫人)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正是这些艺术里所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也曾经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钱老也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他觉得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形象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科学家要搞设计,首先要有形象思维,他认为科学思维是源于形象思维的。我举的这两个例子都不是搞艺术的人强调形象思维重要,恰恰是两个科学家强调形象思维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形成健全而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情境教学”正是在这方面表现了自己的巨大魅力和优势。“情境教学”强调以“思”为核心,在创造的乐趣中协同大脑两半球的作用,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因注重认知、忽视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育人以德”是重要的,“育人以智”也是重要的,但如果离开了“育人以情”,那么“德”和“智”都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把德育、智育、美育融汇于情境之中,在教学生学会求知的过程当中学会做人是“情境教育”最大的一个特色。我认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我前不久看到一位同志写的一篇《师生关系忧思录》的文章,谈到了这些年来一个带普遍性的现象:师生关系冷漠。有的老师甘于清贫,但是他感到最富有,他把师生之间的那种深厚的感情作为他的精神财富,所以能够安贫乐道。但是这些老师慢慢地感觉到现在的学生跟过去的学生不一样了,对老师没有什么感情,师生之间出现了种种感情淡漠的迹象。于是这位同志从好几个方面分析了师生之间感情淡漠的原因:一是沟通无门,就是老师和学生现在接触太少;二是现在体罚和辱骂学生的现象比较多,学生的身体或者是心灵受到伤害,感情自然淡漠;三是家长的介入,现在很多老师在教学当中遇到一点问题就求助于家长的压力,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四是利益的渗透,比如乱收费、乱罚款淡化了师生之间那种比较纯洁的感情;五是应试带来的压力,使师生之间失去了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联络的大门却渐渐地关闭。作者摘录下了两个成绩比较好,但却离校出走的学生给他们的含辛茹苦、拼命工作的老师写的一封信。这封信是这样写的:“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不辞而别。我们知道您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我们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影、看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一群在您手下操纵的机器人。如果读书和牺牲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宁可不读书。”教育本来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但如果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利害关系,把正常的做人、生活必须具有的情感素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的过程之外,我看我们的教育会出现巨大的危机。文章作者的这种忧虑是引人深思的。文章提醒我们中小学教育要重视以情育人,要把美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知识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发展。”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美育还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可以帮助儿童少年辨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鲜明的爱憎感情。美育的缺失,后患是无穷的。不知善恶,不明是非,不识美丑,爱憎颠倒,那也是会导致民无宁日,国无宁日的。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美”,要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要以“是”为美,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勤劳”为美,以“俭朴”为美,以“廉洁”为美,以“科学”为美,以“好学上进”为美,以“爱国”为美,等等。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不去解决这些问题,还只是“分、分、分”,“考、考、考”,怎么能提高国民素质呢?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情境教育”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它以“情”为纽带,在审美体验的乐趣中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情操,为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打下坚实的品德、情感、意志的基础。通过“情境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生动活泼的、新鲜的知识,而且是一个健康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我认为是成功的。这种探索还远远没有终结,我认为今天的研讨会只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希望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它、爱护它,帮助它进一步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因为“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搞好了,对于我们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来讲会产生很好的作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关在图书馆里是搞不出来的,它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进步的教育理论跟我们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有中国特色,而且用于解决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因此“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探索。我觉得我们应当高度地评价“情境教育”,并祝愿它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本文是柳斌同志在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 柳斌

上一篇:行政机关后勤管理论文下一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