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物业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就业问题将是未来面临的严峻挑战。应该看到,虽然现有传统部门总体就业吸纳能力减弱,但其中的服务业、第三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等还存在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通过放松管制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方案,仍会释放较多的就业机会。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物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城市化进程中物业管理论文 篇1:

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载体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

摘 要:结合广州市经济的发展,总结广州市在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为农村成人教育基地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教育;城市化进程;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随着广州市经济近年来持续告诉增长,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城市化是广州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趋势。农村城市化主要是农村向城市演化的过程,包括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进程,这一演变过程中,既抓形态变化,也要抓人的变化,特别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而被征地的“农民”转成“市民”面临崭新的生存环境,面对严峻的生存考验。对于这些新市民而言,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迫切的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深化社区教育,所谓社区教育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汇称,其核心是为实现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统一,它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成员。而社区成员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而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镇政府举办和管理的以文化技术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基地,同时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与农村社区的共同特点是其空间与基层政权的管辖空间基本相一致,因此,突出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为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结合番禺区的实际,对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的理念、意义认识不足

在全市不少地方。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中,硬件建设方面投入相当资金,修建文化广场、图书馆、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网吧、设立商业街、修建高楼大厦等等,但是对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的理念和意义却很茫然,很少人理解,简单地将社区教育理解为社区群众办的教育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将城市化理解多建几栋高楼大厦,多设几个商业街或多修几条大路等一些物质形式工程。

(二)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的资源统筹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同时利用率不高

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能够用于社区教育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资源的总体。目前,社区教育实体总的来说有三大类: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幼、小、中、职、成、老等各级各类学校;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民政等党政机关和青年团、妇联等社团组织及基层自治组织所属的与社区教育有关的学校、中心、馆、院、站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各类大教育、大文化实体。在社区教育建设中,这三类教育实体往往是单打独斗,缺乏互动,既不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原因在于在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的建设规划以及资源的整合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三)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远落后社会经济的发展

广州市的农民经济收入普遍较高。以2006年番禺区为例。人均生产总值为58 246元(按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但是较高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帶来较高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反而出现了一些不读书、不工作、取红利、坐享其成、游手好闲的“食利者”阶层。这反映了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的落后。

(四)在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中缺乏相应专业人才

在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市很多地方缺乏相应人才,很多年轻高校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基层社区教育事业,而本地农民本身有缺乏文化基础知识,难以自身开展社区教育,很多社区都是靠一些外来高校毕业生临时开展社区教育,而这部分人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保证正常的教育,不利于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有效的推进。

二、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深对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理念、意义的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我们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为政府举办和管理的以文化技术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基地。应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向广大农村干部、所有社区居民灌输终身学习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活到老,学到老”。要让广大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是一种“大教育”;社区教育对象不仅指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而且是面向社区所有成员,从幼有所育,幼有所教,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社区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科技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包括社会文化生活、思想道德、生态环境、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同时城市化不仅仅是物质形态,人的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二)充分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一切有利于社区成员学习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环境等资源,它不仅包括有形的、现有的教育资源,还包括许多无形的、潜在的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而且包括社区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的教育资源。将社区内的所有教育资源进行登记整理,建立社区学习资源库,供所有社区成员享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农村成人教育基地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将一切资源提供给该社区人员使用,尽可能采取一些必要手段(包括一些激励机制),鼓励社区人员来使用,提高各种资源使用效益,同时可以安排一些老师提供使用过程中的免费指导。

(三)大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1 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在广州市,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这些富余劳动力开展教育培训。促使其良性转移是实现城市化的有效保证。

2 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并且外来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内地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职业技能缺乏。为了促进农民工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促使农民工从体力型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应重视对转移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必须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开设一些专业技能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加强对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进行改造,尽可能将按岗培训和创业培训相结合。有的成校先后开设了会计从业资格专业知识班、会计电算化、初级英语培训班、英语一级考证班、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证班、计算机办公应用、初级电脑安装与维护、初级图像设计班、平面设计班、AutoCAD绘图员、初级电工、物业管理员、园林绿化工考证班、电工操作考证班、花卉种植技术培训班等。在培训过程中,尽可能采取与相关高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尽可能利用高校的技术力量和相关企业实训条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市应该努力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多开设如岗位培训、劳动技能、时事政治、公德法制等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地调整其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四)充分利用教育优势,努力开展本社区成人学历教育

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必须加强与相关高校合作,设立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努力培养本社区自己的大学生。一方面可以解决本社区人员的需要提高学历教育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决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中缺乏相应专业人才这一难题。部分本社区居民。虽然提高了学历,但是因为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也不可能离开本地,这样保证了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持续性。第三方面有利于开展社区教育,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难。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通过举办成人学历班,获得一定的学费收入,并把学费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举办各类公益培训。条件允许的成校还可以与相关高校合作,进行专业硕士学历教育,如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技术硕士等。努力培养本社区高层次人才,为本社区的城市化进程和本社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友光

城市化进程中物业管理论文 篇2:

快速城市化时期就业机会消长研究

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就业问题将是未来面临的严峻挑战。应该看到,虽然现有传统部门总体就业吸纳能力减弱,但其中的服务业、第三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等还存在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通过放松管制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方案,仍会释放较多的就业机会。就业限制与创造是同时并存的,只要把握好二者的内在机理,面对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空间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变化,就能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

关键词:城市化;就业机会;非正规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1年的51.3%,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然而,目前城市化水平仍明显低于人均收入与中国大致相同的国家,更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水平,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不仅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还会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城镇人口进入大中城市,城市内部也会有大量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而产生大量新增就业岗位需求。当出现宏观经济衰退时,各类用人单位也将会释放出大量失业、下岗人员。未来我国城市就业压力非常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的就业弹性不断降低,从1981年的0.568下降至2004年0.133。因此,不能简单认为,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可以自动解决就业问题。我们有必要研究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到底可以在哪些领域、行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国际经验,部分行业新增就业潜力已经不大,有的行业就业总量还会萎缩。但是,从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的实际来看,还有许多行业特别是新兴部门具有相当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通过分析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就业创造的特征性事实与内在机理,可以得出有益于就业创造与就业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不仅有利于加快中国的“深度城市化”进程,也可为应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变化作准备。

首先,我国现有的公共部门,不仅就业增长的潜力不大,未来还需要适应就业需求的结构性、地域性转变。对许多大中城市来说,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社会结构与功能不断优化,聚集经济效应日益显现,这些城市公共部门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增加。例如,随着大量农民工及其子女进入大城市,就会对这些城市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公共教育与公共卫生部门产生增量需求,从而在这些领域催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但与此同时,一些农村、小城镇公共部门的就业机会则会由于人口流失而逐步减少,目前,这些地区公共部门就业已处于饱和状态。总体上来看,公共部门就业增长的潜力已不大。

其次,从新旧产业结构与经济部门兴替的角度分析,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的就业潜力已经饱和。如在我国东部地区,随着土地、劳动等要素价格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造成的过度竞争,增加了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制造业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用工需求。这些企业吸纳更多就业的潜力已经不大。

最后,建筑业、农业、采矿业等初级经济部门,仍然是当前我国就业的主导产业部门。但是,从国际经验与城市化、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部门未来会出现就业萎缩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历史上,早期这些行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比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与技术变迁,以及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调整,就业占比大幅度下降。

1.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区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具有巨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

从就业在三次产业的比重来看,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36.7%,第二产业占28.7%,第三产业占34.6%,非农产业占就业的比重为63.3%;同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1:46.8:43.1,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9.9%。非农产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落后于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26,6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非农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

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服务业与消费服务业。按照汪德华等、江小涓等的观点,我国服务业没有很好的对内对外开放,国家垄断普遍存在,造成效率低下,就业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通讯、物流、金融、保险、审计、会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生产服务业,还存在巨大的新增就业潜力。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可促进其他经济部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金融业为例,我国各种类型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中小银行的创立与发展将会促进中小企业消费信贷发展,催生大量就业机会。

在批发零售、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旅游等消费服务业领域也存在着较大的就业潜力。以家政服务为例,通过企业化、社会化、标准化,可以大大降低这一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满足多元化的需求,释放出大量就业机会。再以批发零售行业为例,在我国大中城市,商品流通以大型超市、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为主,传统集贸市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的数量明显偏少,沿街叫卖、街边摊贩这些发展中国家通行的基本流通形态被许多大城市严格限制。城市零售业发展受到政府控制,其创造的就业机会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在美国,1910年,批发零售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为9.4%,2000年则为19%。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2006年批发、零售、旅游及饭店业从业人员达到110.9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341.2万人的32%。

2.从社会组织分类的角度来看,第三部门就业潜力巨大

如果将政府部门看成是第一部门,市场系统视为第二部门,则介于政府与市场、企业之间的领域为“第三部门”(the bird sector)。第三部门通常具有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不用缴税等特质。

在我国,第三部门包括各种非盈利组织,如学校、医院、新闻出版、福利院、博物馆、文艺团体、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等部门。由于长期实行管制政策,发展很不充分,存在很大的就业潜力。在第三部门发达的美国、日本、英国,其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远超过中国。2010年,每万人口中,美国有141人从事医疗行业,瑞典为160人,日本为123人,而中国只有25人从事医疗行业。

3.从正规就业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角度区分,城市非正规部门也具有较大的吸纳就业潜力

非正规部门作为一种边缘的依附型经济,在国家整体经济出现波动时,能以灵活性和弹性对经济起到稳定作用,同时也是农民工与城市贫困群体收入和就业的重要来源。作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和缺乏技能的中年劳动力更容易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可见,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不仅对个人、家庭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对提高整个国家的就业及人力资本利用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蔡防、王美艳对我国非正规就业者的规模推算得出,2002年,在所有的城镇劳动者中,非正规就业者大约占3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12月所做的劳动力市场调查的数据(66城市)显示,新兴部门的非正规就业者的比重为85.5%,传统部门内的非正规就业者占23.4%。

在拉丁美洲,1990年至1993年间,83%的新增就业岗位是非正规部门创造的。在撒哈拉以南非洲,1980年至1985年问,非正规部门吸纳了新增劳动力的75%。而在发达国家中,非正规就业也是重要的就业方式。’通常非正规就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为20%-30%之间,在某些国家(如荷兰)非正规就业比重达到50%以上。

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新兴部门的发展与劳动市场的改革,城市非正规就业还会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4.放松管制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仍会释放较多的就业机会

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劳动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改革,国有企业逐渐拥有了招工、工资、奖金和解雇工人的自主权,改变了过去终身雇佣的固定工制度,大量裁撤冗员,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

但是,当前在许多领域,仍然存在国有企业的相对垄断和政府的不当管制,市场竞争很不充分,导致这些行业产品与服务价格高企,吸收就业人数小于竞争性行业。

2005年,央企每十亿元固定资产雇佣2092人,而其他形式的企业每十亿元固定资产雇佣7134人。新世纪以来,国企在占用了大量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就业增加值却为负值。国企与其他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相比,单位固定资产雇佣的劳动力明显不足。

事实上,国有企业改革应更多地体现在完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确立市场化用工机制等方面,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也会增加就业机会。以华润集团为例,近年来,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万家零售连锁企业集团根据市场化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全国布局了大量多种业态形式的超市,新雇佣了大量员工。截止目前,已进入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100多个重点城市。2010年实现销售额718亿元,全国门店总数超3200家,员工人数达18万人。

5.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方案也会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适当的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思路,加剧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空气污染等城市问题,降低了城市承载力,不利于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大中城市对制造业的过度补贴与优惠措施,扭曲了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也不利于就业密度大的商贸等产业萌生、发育、成长。调整与改进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方案也会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人口空间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制度结构的转型决定就业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服务业经济的转型,也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大规模经济转型与制度变迁在摧毁了传统部门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不断释放出新的经济活力和发展空间,这一“创造性毁灭”的进程正在孕育与释放大量就业机会。

当前,由于产权界定、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契约实施不充分,不够有力,导致金融、保险、证券、信息、软件等制度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顺畅,制约了我国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汪德华等指出,服务业作为一种契约密集型产业,需要更为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提供保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当一国的契约维护制度质量越差,交易双方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就越可能发生,涉及到契约密集型服务产业的分工和交易越不可能发生,从而阻碍服务业发展。

与政府关系密切的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的相对垄断,造成市场竞争不足,不利于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从而不能进一步释放市场就业机会。

公民基本权利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不利于非正规部门与低收入者就业机会的增长。在我国大中城市,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界定下,流动人口的迁徙权、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平等就业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的缺失,影响了迁移决策,减少了城市就业,限制了非正规就业的扩展。

从政府与市场二元的思路进行制度与政策设计,抑制了第三部门发展。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传统上是从政府与市场二元的思路进行制度与政策设计,忽视了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架构的基本要素中,除了政府、企业与市场元素,社会也是支持体制运行与发展的基本单元。从而忽视、抑制了第三部门发展,导致一些社会组织如学校、医院等机构发育不足,抑制了其就业功能的发挥。

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人口空间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制度结构转型的过程,也是人们就业理念与就业方式的转型过程。就业机会的创造与催生,有赖于一系列制度、政策的调整。

1.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是增加就业机会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改革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相关的各项制度基础设施,是增加就业机会的基本途径。加强金融、保险、证券、软件等领域的产权保护与实施,才能促进制度密集型新兴服务业部门的大力发展。加快并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均等化,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创新,保护所有公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宪法基本权利。以此降低其迁移成本与准入门槛,促进城市流动人口与低收入者就业机会增长。

2.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减少各种享有特权企业的垄断,将会释放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各种享有特权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合理的垄断,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保障各类潜在进入者的合法权利,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促进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塑造竞争性的市场制度环境,带来效率改进与就业机会的增加。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完善国企的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企业根据各类要素的相对价格决定要素使用量,确立市场化的用工制度,也能够增加国有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3.通过促进第三部门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第三部门的发展是政府职能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也是市场机制发挥良性作用的矫正和保障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对大学、研究机构、卫生事业等单位的法律和财政支持实现社会发展与福利增进的目标。政府对社会事业的管制、规范也应以促进其发展为宗旨,引导其成为社会发展与制度建设的积极因素。从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分工合作的角度进行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通过促进第三部门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大力发展非规就业与各种灵活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是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低收入阶层、年轻人的重要就业方式,政府应加强对具有巨大就业吸纳能力的非正规部门的政策扶持。首先,要促进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扩大非正规就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与支持力度,如基本生活补贴、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加强对非正规就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与职业培训,推行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信息服务等就业政策。其次,从市场准入、税收减免、技术改造与支持等方面对吸收非正规就业的小微企业予以扶持,减少收费项目,拓宽其融资渠道,提供信贷担保、法律保护与法律服务。再次,拓宽就业领域,鼓励和支持各种灵活就业形式。鼓励和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低收入者从事社区服务、家政、零售、餐饮、环卫、物业管理、交通维护、园艺、儿童接送托管等非正规就业,同时提倡和实行弹性工时、季节工、临时工、钟点工、轮岗制、自我雇佣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快速城市化时期就业机会消长研究

5.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也会增加就业机会。首先,应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更多考虑就业创造能力强的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在土地、商业用房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为非正规就业,如沿街叫卖活动预留空间。减少大而无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公共空间与公共资源的过度耗费。其次,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就业密度低、占据大城市中心位置的制造业企业,应通过减少优惠政策与补贴,加强环境执法等措施,促使其搬迁或转移,为城市中心的金融、商业等服务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责任编辑:郑洪昌

作者:李英东 赵佳

城市化进程中物业管理论文 篇3: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为研究,阐述了社区教育的内涵、目的及意义;重点研究了新市民较为集中的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如缺少技能培训、青少年教育不完善、法制教育不足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加强技能培养,开展市民学校,重视法制宣传,完善制度构建。

关键词:城市化;社区教育;新市民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常住城镇人口达到了6.7亿,如果算上农民工及城市近郊农村人口,整体数量将达到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其中尤为凸显的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的城市中,新市民大量涌现,由此带来了机遇,也给社区管理与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

社区,作为新市民个体融入到城市的载体,在人口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衔接作用;社区作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域,在改善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增强市民意识和提高个人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因此,开展行之有效的社区教育,对提高新市民综合素质,加快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目的与意义

社区教育,即在社区范围内,有效开发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设施,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促进社区成员综合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社区居民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区民众对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更能在改善社区环境,维护社区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较为集中的社区在发展中,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完善社会服务。作为社区发展原动力的社区教育,是行之有效提升新市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社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顺利进行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社区教育是促进新市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结构性失业加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开展社区教育,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是满足新市民群体自我发展的根本愿景的。另外,由于城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差异,要实现新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因地制宜,发挥社区的纽带作用,在所生活的社区进行教育和培养,促进新市民顺利融入城市,更加适应城市生活。

(二)社区教育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措施

城市新市民作为介于农民与都市人之间的过渡群体,是一个非城非农的状态,尽快帮助他们调整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享受城市公共福利的同时适应城市生活的共同规则与普世价值。要做到这些,离不开社区教育的引导。

(三)社区教育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必要保障

一方面,从区域结构上看,地处城乡渐变地带的新市民是实现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市民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区区位功能优势与实现程度。通过开展有效的社区教育,灌输城市社会要求,提高认知水平,训练就业技能,就可以促进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已步入老龄化进程,而数量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支撑城市正常运转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可是综合素质较低的他们往往会让城市管理者处于矛盾的两难境地,社区教育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矛盾,促进其转变,更能统筹城乡一体与各个发展目标的统一,是城市化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二、城市化进程中新社区教育的问题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新社区的社区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社区新市民缺少合适的技能培训

首先,传统的教育培训很难适应新市民的要求,他们大部分收入低、生活不富裕、受教育底子薄,既比较难承担教育费用,也很难接受传统的学校式教育;其次,他们在社区里往往是拖家带口,因为有家庭生活的负担和压力,他们很难完全进行技能学习,经常处于无目标的无所适从状态;再次,目前的社区教育课程很不系统,既没有一个系统的职业培养规划,也没有因人而异的教育模块,新市民没有接受到对未来工作进行的针对性技能培养。最后,目前已经在开展的社区培训多为地方管理者的形象工程,许多课程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也没有在社区内得到深入的落实和延续。

(二)社区的青少年教育建设比较落后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青少年教育还比较落后。首先,长期施行的大政府小社会管理格局,使得社区功能还不够成熟,调查发现社区管理者疲于处理社区经济建设和稳定等事务,对社区青少年教育少有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其次,虽然我国学校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它并不能包治百病,青少年社会化所需的社区教育缺失必然会引起他们自身素养、社会认知、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他们走向社会。再次,社区的发展导致青少年问题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家庭教育都存在缺失,而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交流互动等,给予青少年更多社会尊重与关爱,这对他们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三)新社区中市民法律素养不高

从整体上看,新市民们思想观念保守,传统文化和旧的习惯使得他们对新思想、新行为、新习惯接受度低,他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更是比较零星的,特别是现代生活中各种新型式的违法违纪活动层出不穷,新市民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处于比较被动情形下“有求助、才关注”的被动需求心理。

三、发展社区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社区中新市民的技能培养,帮助他们实现自身转型

尽管“农转非”和“农民工”居多的新市民理论上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他们没有经过技能培训,不能成为有价值的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非常基础和初级的工作。这不仅制约了城市化进程,也束缚了新市民自身的转型与发展。加强技能培养,应该从建立社区内技能培训基地开始,通过按岗培训和创业培训相结合,开设例如财务会计、机电维修、图像设计、园林绿化、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培训科目,使新市民们能够拥有安身立命的技能,促进他们稳定下来,为社区发展创造价值。此外,还可以积极促进社区内中小型企业参与社区教育。他们不仅能够为接受过培训的社区市民提供就业机会,还能为技能培训教育提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培训老师。

(二)发挥社区高校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还可以是由社区内高校所主导成立的市民学校。参考欧美的社区教育,本文认为我国的市民学校可分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级别。初级班为成人初级文化教育,主要负责提高成人基础文化知识、扫除功能性文盲、传授日常生活知识;中级班则为成人中等文化教育,主要功能能是提高成人的文化水平,进行非学历教育培养,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级班成人高等教育,则是为有志进大学深造的新市民开辟通道,使学生获得继续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资格。师资来源主要由社区内的高校提供,而教学方式上则采用网络视频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三)完善普法宣传教育,构建社区法务站

通过分析当下新社区所存在的法律教育问题。本文认为,完善普法宣传教育,需要做好四点:一是城市管理者应该重视社区普法教育,法律是社会公允的规则,市民拥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是社会稳定,城市发展的必要保障;二是社区普法教育要开辟新思路,运用数字网络技术传播法律规则,讲述法律小故事,提供法务咨询服务,进行社区矫正等;三是要拓宽普法教育的覆盖面要广,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农转非人员等社区市民进行教育。四是建立社区法务站,聘请义务律师每周定时定点在社区法务站为市民们解答法律问题和咨询。

(四)完善社区教育的保障体制

一定的物质基础是社区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此外还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开展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和有中国特色指导思想社区教育。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条件差一点的地方则可以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推动民间力量给予支持。同时要精打细算,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高效利用,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林建鸿、郑明芬.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教育[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0,13(3):22-26

[2] 蔡琦.社区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发展策略[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31-33

[3] 王春华、谢云天.依托社区教育 促进青少年成长[J].党史文苑,2011(06):70-71

[4] 祝宪丁.论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养提升的路径和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4):5-9

[5] 王子富.论社区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师,2013(05):238-239

[6] 曹诚.社区:培育“新市民”的重要载体[J].成人教育,2008(04):48-49

[7] 简友光.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载体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J].继续教育研究,2010(06):132-133

责任编辑龙建刚

作者:高惊生

上一篇:风电机组塔架优化设计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医患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