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实事求是思想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实事求是思想是在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确立的。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准则。实事求是思想在四代领导集体的对农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总结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能加深对实事求是思想和党的政策的理解,使党的对农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党实事求是思想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党实事求是思想研究论文 篇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正确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动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实践原则和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成果和重要理论成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坚持和不断丰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充分发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的认识导向、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作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1.1“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趋于自觉

实事求是思想是同党内教条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形成的正确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倾向。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在党内曾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它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造成了的巨大损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毛泽东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中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概念,论述了思想路线问题。这篇文章的发表,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标志着我党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探索。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走向成熟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使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走向成熟。1937年7、8月间,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世界观的高度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科学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含义作了唯物而辩证的阐释,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中国化表述。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真正被确立起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问题。我党正是在实事求是正确思想方法引导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局面: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创新: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取得突破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赋予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深刻内涵,由此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深度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在探索中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飞跃及理论构建。可以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能够沿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深化,都得益于实事求是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

2.1解放思想:破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认识障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包涵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解放思想,就是要扫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障碍,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的活力。解放思想遵循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原则。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反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左”的错误思想、右的错误思想,排除各种习惯势力、主观偏见、思想僵化和盲目崇拜等的干扰,敢闯敢试,勇于突破。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第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第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2.2从实际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扎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核心的就是把握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全面、准确、深刻把握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事实上,从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平方式逐步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中国特殊国情作现实依据,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作基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实践特色。

2.3与时俱进: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思想活力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色,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旺盛的生命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结语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就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反之,就遭遇挫折甚至失败;理性审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导向和科学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必须不断提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新境界,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作者:张旭

我党实事求是思想研究论文 篇2:

从四代领导集体的对农政策解读实事求是思想

摘 要:实事求是思想是在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确立的。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准则。实事求是思想在四代领导集体的对农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总结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能加深对实事求是思想和党的政策的理解,使党的对农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实事求是;四代领导集体;对农政策

一、实事求是思想是党的基本思想路线

(一)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从建党以来,实事求是思想始终作为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而被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所尊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1941年5月的延安整风运动更是让实事求是思想传遍革命根据地的各个角落。因此可以说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第一次飞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有力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延续:1、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创立的。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人在新的国内外大背景下,坚持一贯的实事求是原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主要是针对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党等问题进行探讨,因此“三个代表”思想被认为是实事求是理论的当代发展。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归结到一点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针对我国目前“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的实际情况,以胡锦涛为首的第四代领导人,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明确表示要坚持以人为本为的核心要求,做到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质量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以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实事求是思想与对农政策的一些具体结合

(一)建国初的土改运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许多尖锐复杂的问题,农民的土地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90%的贫雇农和中农,只占有20%-30%的土地。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的任务。在一代领导集体的指引下,从1950年到1953年,全国范围掀起了土改运动。土改完成后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大大繁荣。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加快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针对农业基础薄弱的严峻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农业发展问题列为重要议题,做出了“全党同志目前必须集中精力把农业搞上去”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三)“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是在2002年11月8日的十六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的。报告中指出,政府如何依据农村现状,处理好“三农”问题和实现城镇化是解决城乡经济发展最重要问题。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为处理好城乡关系,为发展农村经济以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党在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明确表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建国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初始化阶段,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为工业提供支持理所应当;但当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反哺农业、支持农业、与农业协调一致的发展则成为工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可以说四代领导集体的对农政策就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实事求是思想在制定对农政策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事求是思想是国家制定对农政策的思想保证。革命性质、任务变了,而实事求是思想却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始终为我党制定正确的对农政策提供了思想保证。例如全国土改完成后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从互助组初级社,到“家庭联产承包制”,都要归功于有实事求是作思想保证,使我们党从上到下都能保持一种客观的思维去分析,从而制定符合规律和现实的政策。

(二)实事求是思想是国家检验对农政策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判断某一个政策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我们应该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急于变革,急于过渡,美好的社会并不是只凭主观愿望就可以实现的,历史并不是想让它发展多快就可以发展多快。因此不管搞什么工作,都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倚靠经验之谈。

(三)实事求是思想为国家纠正对农政策出现的问题树立方向。我们之前走过很多曲折的道路,就是在出现问题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我们要把实事求是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用实事求是思想不断修正我们的错误,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综上所述,虽然不同时期党的领导人的对农政策代表不同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但这些政策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在目前关注城乡发展呼声中,我党更应大力坚持城乡统筹的方针,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建设。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三联书店,200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N].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迟琳

我党实事求是思想研究论文 篇3:

简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丰富发展

摘要:毛泽东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并将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理论上进一步扩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强化了实事求是的实践基础。强调了实事求是的价值原则,提升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地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实事求是;丰富发展

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有力地批判了主观主义,科学地阐释了实事求是,确立了我党正确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深入地研究和阐述了实事求是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认真研究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观,有着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扩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

实事求是,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毛泽东把这一古语用来表述哲学思想,并赋予新的含义。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批判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还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视角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难看出,从“实事求是”之广义,即党的思想路线的层面来看,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有三个要点,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此,邓小平有明确论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这是很重要的。”

邓小平从两个方面丰富和深化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科学内涵。一是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含义。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二是把“解放思想”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说,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具有本质的一致性,解放思想不是外在于实事求是,而是实事求是思想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含义。正是在这样一个认识的基点上,江泽民后来明确指出:“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为榜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又十分注重解放思想。邓小平曾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延安整风是实事求是的运动,也是解放思想的伟大运动。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强调解放思想,意义重大而深远。

毛泽东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关系、解放思想对实事求是的作用并没有作过明确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这一问题。首先,他认为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科学地揭示了二者本质的一致性,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了。同时,邓小平又从二者的不同人手,阐述了解放思想是实现实事求是之前提条件的重要思想。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显然,这里说的“首先”,绝不是说解放思想比实事求是更根本更重要。而是说,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这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离开了解放思想,人们的思想还束缚在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囿于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不能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就会变成僵死的东西,成为一句空谈。因而,在邓小平看来,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首要任务和前提条件就是解放思想。他强调说:“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三、强化了实事求是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清楚地认识到了实事求是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他的实事求是思想,就是在实践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1937年,毛泽东从哲学高度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在抗日军政大学发表了题为《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著名演讲。在《实践论》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的观点;在《矛盾论》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正是在这一哲学理论基础上,毛泽东通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深入的理论思考,在延安整风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概括为实事求是。可见,在毛泽东那里,实事求是论与实践论是相通的,注重实事求是的实践基础是毛泽东理论的逻辑必然。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更加强化了实事求是的实践基础。他第一次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纳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之中,强调改革开放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来自于群众的实践创造,“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鼓励和支持群众“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试”就是实践,一切来源于实践并要用实践来检验。在邓小平的视野里,“实事”不仅仅是外在于人的感性的存在,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求是”也不是单纯的认识客体运动规律的过程,而是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人们把握包含客体运动规律在内的实践活动规律,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实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是检验是否实事求是的唯一标准。一句话,实事求是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邓小平谆谆教导我们:“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四、强调了实事求是的价值原则

毛泽东曾给“实事求是”作过一个十分经典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显然,这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诠释实事求是的。

如果说毛泽东着力于从认识论的视角定义实事求是,侧重于揭示实事求是的真理功能的话,那么邓小平则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了实事求是的价值功能,使实事求是实现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他的价值观也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价值观。在邓小平看来,什么有价值,什么无价值,都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以实际效果来确定。他的“猫论”就是最好的说明。例如,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好不好?开始有不少人抱怀疑态度,邓小平主张允许看,让人们看看实效如何?“拿事实来说话”。兴办经济特区好不好?开始也有不同意见,邓小平主张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看实际效果,好就坚持,不好就改正。他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这里说的“靠实事求是”,既包括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和真理观,也包括实事求是的价值观。邓小平的真理观,是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理观;他的价值观,也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价值观,二者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的价值性,为我们从价值论把握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思路。实事求是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和价值观的视野中,“实事求是”的意蕴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寻求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实现人们改造世界的目的,满足人们要生存、要发展和求解放的价值需求。”在当今中国,实事求是的价值取向,就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把握新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科学地指导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离开了这个价值旨归,实事求是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五、提升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地位

毛泽东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学风、无产阶级党性的角度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将实事求是视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彻底铲除主观主义及其“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法宝和锐利武器,并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但是,他还没有明确地阐述和揭示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具有的“精髓”的重要地位。

邓小平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多视角、多层面地对实事求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作了阐述,第一次十分明确地把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提升到“精髓”的高度。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还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山发点、根本点。”“‘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邓小平的这些精辟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质,有效地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王小娟

上一篇:社会对足球运动的影响论文下一篇:我国贫富差距现状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