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任务

2022-06-21

第一篇:2022我党任务

试论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我党建设的新任务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它从理论品质、哲学基础及具体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新结合,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创新理论,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品质、哲学内涵及具体层面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品质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根据国情、世界发展趋势总结出的新的理论成果,它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充分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为基础发展而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又一重要关头。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科学发展观就是与时俱进产生的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它以邓小平发展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基础,深化了对我国社会发展本质、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改革开放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目光放在了更为全面的社会发展上来。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应对新挑战所提出的党的新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面对不同的时代要求曾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指导了我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前进。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面临着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从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的问题,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代发展、与实践发展共同前进的党的新的指导理论,它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升了党对国家建设、自身建设的认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

最后,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以世界眼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步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国际性问题有待各国协调解决;世界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加深,全球化、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仍在加剧;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同时安全问题突出这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参与到国际发展中来,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问题,提出了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理念。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将全面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将借助世界发展之机促进自身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世界整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科学发展观在哲学内涵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观蕴涵丰富的哲学精神,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一,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实质性进步。对于人的关注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一条线。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的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了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把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发展到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以现实中从事生产、生活的每一个个体的人作为其出发点、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视为发展主体、发展目的、评价发展的尺度,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髓。

第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在发展中应该兼顾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系统的内部协调。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又马体现了克思主义的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更加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应用与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建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最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生产力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曾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在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全面的方向

三、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层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的具体问题上坚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了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在发展认识论上,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为依据强调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它继承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把发展看作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要求,着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方法论上,科学发展观在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把协调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协调发展,提出按照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协调各方面利益,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生产,因此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高到发展观的高度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协调并有利于未来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构建节约型社会,协调了人与资源的关系,是保持发展可持续性的有效办法。

在发展战略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划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步

骤,推动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仍以发展生产力为任务,将社会的和谐列入富强、文明、民主的战略目标之中形成物质、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的局面;在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按照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以台阶式发展战略稳步前进,增强方面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在通过实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科学发展观在尊重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分配的公平性,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而努力。

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在党内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深化了发展为民的思想,更加凸现了党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为人民,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发展的最终目的,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状态,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发展靠人民,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要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以对当前国情、党情、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为基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来源,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从不同层次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又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是新形势下发展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篇:党校研讨文章:我心向我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战争年代的档案资料部分流失,党的具体成立日期已无从考证。因此,194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历史证明农民阶级领导不了革命,资产阶级领导不了革命,要想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二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激励各地人民相约建党,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找到了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同盟军,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

二、新一代青年的使命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应牢记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明确自己的理想、责任和忠诚。我们要拒绝平庸,以青春的激情点燃理想。德国作家塞廖尔.乌尔曼曾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态;青春不是粉面、红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深处的自在涌流。”因此,我们应明确青春并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心境的一种状态,理想才是青春的标志。理想是人生的意义,它规定了人生的方向,提供了人生的动力,提升了人生的境界。为此,我们应该树立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用理想客服平庸走出迷惘。在你懈怠时,你不妨想想《老爸快跑》中的张三,他说每个人都一样,越奔跑就越有力量。

有了理想还不够,我们还应用坚硬的脊梁来担当责任。要知道,理想和责任是紧紧相随的,理想是责任的动力,责任是实现理想的保障。当一个青年失去了理想,没有了责任,剩下的也只不过是一具空壳。他或许会觉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等到秋来冬又到,不如留待下一年!”但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心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新一代青年应让责任与自己相约,因为责任会使人忘我,责任会使人坚强。

而忠诚则是对责任的坚持,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曾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苏格拉底甚至为了守护正义以显示自己的忠诚而不惜牺牲生命。孟子不因富贵而淫,不因贫贱而移,不因威武而屈只为了忠诚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新一代的青年更应该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三.新一代青年应积极向党靠拢

为了更好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新一代的青年应积极向党靠拢,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首先,我们应端正入党动机,明确党员标准,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入党动机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是入党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目的,是推动其争取入党的精神力量和内在的思想动力。当今社会中不少人是为了功利、虚荣而想入党,也有些是盲目和被动的想入党,这些都属于入党动机不纯。我们想入党要入党应该承认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产生正确的入党行动,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其次,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章。首先,党章第一章第二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是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服务的。现今的整体利益即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裕,中国共产党党员要以此为重。而共产主义的觉悟即按照历史使命来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其次,《党章》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劳动人民,没有任何特权,他们拥有法律和政策规定的个人权利,但不得谋求任何私利。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应向雷锋同志学习,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最后,我们要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来积极入党。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对党的正确认识。认真实践,不断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自我总结,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正确处理好党员标准与做人标准的关系、组织上入党与思想上入党的关系、党组织培养同个人自我教育的关系、政治骨干和学习骨干的关系、党员与群众的关系、入党动机与行为实践的关系、提出入党申请与接受组织考验的关系等,争取早日入党,争取为党、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我党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

我党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一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党的十二大统一了入党誓词,并将其写入党章,体现了入党誓词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入党誓词变迁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入党誓词,核心是“永不叛党”,强调阶级斗争

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在章程中只是对党员入党资格、条件和手续进行了说明。当时,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并有人介绍,经过审查,即可入党。入党形式虽然简单,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创

立和成长的初期面临着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入党誓词为捍卫党组织、保卫红色政权应运而生。曾有记者采访1925年即入党的夏征农老人,问他在人生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老人毫不犹豫地说:“是当年的入党誓词!——‘永远跟党,永不叛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王树声则是在1926年2月13日入党的老党员,他入党时的誓词为:“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叛党。”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加强党和红军建设时,十分注意通过入党宣誓仪式来对新党员进行党性教育。1927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湖南省酃县水口村叶家祠堂主持了六名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他向新党员详细解释了入党誓词的意思,然后带着他们宣读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这一版本的誓词,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物证。1931年1月25日,江西永新北田村农民贺页朵

秘密入党时,在一块红布中间写下了入党誓词:“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从党其(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贺页朵所写的入党誓词,与毛泽东领誓的入党誓词相比,内容大致相同,顺序略异。

这一版本的入党誓词还在一些老共产党员的回忆录中反复出现过,核心内容大致相同。如李志民回忆1927年他入党时所诵读的誓词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牺牲个人;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杨得志回忆1928年他入党时宣读的入党誓词为:“牺牲个人,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除以上版本的入党誓词外,福建长汀博物馆保留着这样一份入党誓词:

中华民国××年×月×日在××地以至诚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永久遵守下列誓词:

一、遵守党纲党章和纪律;

二、绝对忠实为党工作永不叛党;

三、保守党的秘密;

四、服从党的一切决议;

五、经常参加支部生活和活动;

六、按时缴纳党费。如

有违上列各项,愿受党的严厉纪律制裁。

这一时期入党誓词的最大特色是强调阶级斗争和对党忠诚。一方面,中共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此观点被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普遍吸收,成为重要特色之一;另一方面,大革命失败后,党员数量从革命高潮时近六万人锐减到一万多人,党组织被打散,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内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在白色恐怖下背叛革命,给我们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党组织尤其重视党员的忠诚问题,“永不叛党”成为党员入党之初的基本承诺。而且,作为一条铁的纪律,“永不叛党”自从拟定之日起,被各个时期沿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之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核心内容。

第四篇:我党历史上重要的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举行,后来由于会场受到暗探的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会议的最后一天(7月31日)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大会确定了党成立后的基本任务。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一大选举了由陈独秀、张国煮、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共产党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策,动力和前途,提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会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为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党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对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教训,纠正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次大会距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已有17年。七大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大会正确分析了形势,指明抗战的前途和任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也是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极为重要的一次中央全会。全会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阐明了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这次全会为促进和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为保证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作了政治、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9月15--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第一次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去。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大会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同时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时机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党的理论、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四大)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次大会是20世纪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定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大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历届两会召开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 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 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 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30日) 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 毛主席开幕词 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1949年10月9日)

第二次会议(1950年6月14日~23日) 第三次会议(1951年10月23日~11月1日) 第四次会议(1953年2月4日~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 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 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54年12月21日~25日) 第二次会议(1956年1月30日~2月7日) 第三次会议(1957年3月5日~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7日~29日) 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29日~4月11日) 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3日~4月18日) 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0日~1965年1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4日~3月8日) 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5日~7月2日) 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28日~9月12日) 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28日~12月14日) 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4日~12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 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 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 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4日~22日) 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2日~26日) 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5日~4月8日) 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3日~4月11日) 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4日~4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 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 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 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4日~4月10日) 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19日~27日)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18日~29日) 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3日~4月4日) 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18日~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4日~27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8日~19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3日~14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3日~13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2月27日~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3日~11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3日~11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3日~12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3日~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3日~14日) 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14日) 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14日) 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5日~16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3日~14日) 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3日~12日) 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3日~13日) 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3日~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5日~13日) 第三次会议(2010年3月5日~14日) 第四次会议(2011年3月3日~14日) 第五次会议(2012年3月 日- 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3日~12日) 第三次会议(2010年3月3日~13日) 第四次会议(2011年3月3日~14日)

第五次会议(2012年3月 3日-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13年3月5日~14日) 第二次会议(2014年3月5日~13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2013年3月3日~13日) 第一次会议(2014年3月3日~12日)

第五篇: 90年来我党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一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党的十二大统一了入党誓词,并将其写入党章,体现了入党誓词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入党誓词变迁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入党誓词,核心是“永不叛党”,强调阶级斗争

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在章程中只是对党员入党资格、条件和手续进行了说明。当时,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并有人介绍,经过审查,即可入党。入党形式虽然简单,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和成长的初期面临着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入党誓词为捍卫党组织、保卫红色政权应运而生。曾有记者采访1925年即入党的夏征农老人,问他在人生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老人毫不犹豫地说:“是当年的入党誓词!——‘永远跟党,永不叛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王树声则是在1926年2月13日入党的老党员,他入党时的誓词为:“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叛党。”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加强党和红军建设时,十分注意通过入党宣誓仪式来对新党员进行党性教育。1927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湖南省酃县水口村叶家祠堂主持了六名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他向新党员详细解释了入党誓词的意思,然后带着他们宣读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这一版本的誓词,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物证。1931年1月25日,江西永新北田村农民贺页朵秘密入党时,在一块红布中间写下了入党誓词:“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从党其(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贺页朵所写的入党誓词,与毛泽东领誓的入党誓词相比,内容大致相同,顺序略异。

这一版本的入党誓词还在一些老共产党员的回忆录中反复出现过,核心内容大致相同。如李志民回忆1927年他入党时所诵读的誓词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牺牲个人;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杨得志回忆1928年他入党时宣读的入党誓词为:“牺牲个人,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除以上版本的入党誓词外,福建长汀博物馆保留着这样一份入党誓词:

中华民国××年×月×日在××地以至诚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永久遵守下列誓词:

一、遵守党纲党章和纪律;

二、绝对忠实为党工作永不叛党;

三、保守党的秘密;

四、服从党的一切决议;

五、经常参加支部生活和活动;

六、按时缴纳党费。如有违上列各项,愿受党的严厉纪律制裁。

这一时期入党誓词的最大特色是强调阶级斗争和对党忠诚。一方面,中共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此观点被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普遍吸收,成为重要特色之一;另一方面,大革命失败后,党员数量从革命高潮时近六万人锐减到一万多人,党组织被打散,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内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在白色恐怖下背叛革命,给我们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党组织尤其重视党员的忠诚问题,“永不叛党”成为党员入党之初的基本承诺。而且,作为一条铁的纪律,“永不叛党”自从拟定之日起,被各个时期沿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之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核心内容。

(二)抗日战争时期入党誓词,强调要作“群众的模范”,“对党有信心”

1939年1月25日,陈云撰写了《发展党员问题》的讲话提纲,其中“入党手续”部分写有“

四、誓词。青年预备党员。1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2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经常地积极工作(模范);3遵守党的纪律,永远不叛党(秘密);4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5要做群众的模范;6保守党的秘密;7对党有信心;8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中央党校延川实习团杨英杰等人在《共产党人》1940年第4期上发表《延川县禹居区三乡支部的特点、党员和干部》的工作通讯,提出:

新党员入党,应该给以仪式,入党的仪式,对于很多党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应该宣誓,誓词如下:“我宣誓:

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三、遵守党的纪律;

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

五、要作群众的模范;

六、保守党的秘密;

七、对党有信心;

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中共中央组织部规定)谨誓”。

对比以上两段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标准的入党誓词是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起草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布时只在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之后,它被各地党组织翻印,为新党员入党宣誓时所用。例如,中共冀中区党委印制的入党誓词,上方为马恩列斯毛的头像,左右各一面党旗,中间即是这一入党誓词;中共左右冀中区党委印制的入党志愿书第一栏内容即是这一入党誓词。

除这一标准的入党誓词之外,还存有其他版本的入党誓词。1940年6月入党的王书波,曾撰文回忆他在入党宣誓仪式上诵读的誓词:“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到底,坚决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执行党的决议,严守党的纪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战场上英勇战斗,终身于党的事业。”1945年4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在《关于整顿农村党支部工作问题材料》中提出的誓词为:

从今天起,誓为党的工作奋斗,要做到:第一,热心工作;第二,积极生产;第三,主持公道;第四,努力学习(或第一,为革命斗争;第二,遵守纪律;第三,积极生产)。

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不再强调“阶级斗争”。究其原因,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阶级斗争服从于抗日民族斗争,这也是当时我们党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其入党誓词的特色内容是“要作群众的模范”和“对党有信心”。强调“要作群众的模范”,是因为抗战时期随着党的政治影响的扩大和威信的提高,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对于党员的要求越来越严。“群众常常根据我们党员的行动来测量我们的党,所以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给非党群众一种好的影响,使他们更加敬重我党。”另外,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党在领导抗战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要求党员坚定革命信念,对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充满信心,对党的前途充满信心。

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首次提出党员应“履行党员义务”。1980年,邓小平在主持修改党章工作时,认为党员合格不合格是个大事,“党章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要有明确规定。要用党章规定的条件来衡量党员合不合格,履行党员义务的叫合格。”所以,能否“履行党员义务”中衡量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对党员的要求没有放松,反而更加严格。这也是我们党基于促进党组织健康发展,保证全党团结一致的考虑。

强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确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到底的革命人生观。在革命年代,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这一目标从容就义,英勇牺牲。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代中国,共产党党员更应坚信共产主义的理想必然实现,并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之奋斗终身。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觉悟。也只有具备共产主义觉悟,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在“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中,“随时”表明在党和人民召唤时,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共产党员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直至生命。这比过去“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提法更加充实和严谨。

70%的阅读者都还查看了入党誓词以下文章

入党誓词内容有哪些?

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入党誓词

上一篇:手机ui设计教程下一篇:银行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