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号权司法保护论文

2022-04-17

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冲突的成因第一,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知识产权的无形性是造成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冲突的成因之一。无形性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一种无形财产,不具有物质形态,不占有一定空间。第二,知识产权的相似性。商号与注册商标在功能和构成的相似性使得二者发生权利冲突产生了可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商号权司法保护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号权司法保护论文 篇1:

论我国商号权的保护

摘 要:商号是由文字构成的,是商事主体用以彰显自身的标识。商号具有标识商事主体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广告、信誉等各方面的价值也在商号之上纷纷叠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竞争方式的多元化,与商号相关的争议或者侵权案件也随之增加。如何完善我国的商号权法律制度,有效低成本地保护商号权成为保护商事主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商号权;商号侵权;纠纷解决;保护

作者简介:沈汪成(1997-),男,汉族,浙江湖州人,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一、商号权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内容

商号权是基于商号之上的一种权利,基于商号产生。对商号的界定也决定着商号权的概念的范围。在各国的商法领域中,对于商号的理解也有很多种,德国商法典将商主体的商号分为简单商号和组合商号,日本将商号理解为商主体的名称,而我国在立法领域和商业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是字号而非商号。根据主流观点,商号是指商人或者商事主体的名称,作为商业识别标识,只有依法取得商事主体资格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才能够享有。

商号权的保护离不开对于相关法律的运用,而运用相关法律的依据又要关注商号权的性质。对于商号权的性质界定,当下学界主流的观点主要四种:人格权说、财产权说、人格财产权双重属性说还有知识产权说。虽然普遍认为商号权是拥有人格财产权双重属性的权利,但在现代的民商法律体系中,商号权已经逐渐成为知识产权法中的权利,不仅仅只能在传统民商法的框架下得到保护,基于对于商号权更加深入的认识,主张运用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法律保护商号权的呼声也是日益高涨。

商号权的内容是指商号权产生后,权利人能够通过哪些商行为或者法律行为处分并享有商号权中的利益。关于商号权的内容,根据通说主要包括商号设定权、商号专用权、商号处分权和商号救济权。其中与商号权保护紧密相关的,笔者认为是商号专用权和商号救济权。

商号专用权是指商号经登记后,在法律上具有排他效力即商事主体拥有禁止他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登记和使用相同或者相似商号的权利,是商号权的核心内容。商号作为区分不同商事主体身份的重要工具,承载着商誉等经济价值,正是有了商号的独特性才能够在商业实践中体现出其权利主体的独特性,商号专有权是商号权的重中之重。而商号救济权是指在商事主体对于商号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侵害,有权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保障自身权益的权利。救济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商号权人主要是通过公力救济,请求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进行保护的救济方法,具体的保护方式又有命令或者判决侵权方承担民事、刑事或者行政责任;同时也会通过私力救济中的自助行为来实现商号权的救济,向侵权方提出赔偿要求,与对方协商等等。

二、商号侵权行为的常见类型与情形

在具体的实践中,商号侵权行为时常发生,所侵害的商号权不仅仅有普通的商号,受伤害的更多是知名商号,侵权争议多种多样。不仅包括两个商号之间的登记、使用纠纷,也包括商号与其他商业标识之间的使用纠纷

(一)未经他人允许,擅自使用他人商号的行为

擅自使用他人商号的行为就是指未经商号权人同意,在自己的商品、服务或者其他的经营活动中使用他人商号的行为。由于商号与商事主体的关联性极强,所承载的经济利益大,擅自使用他人商号的行为时常发生。无论是侵权行为人没有商号而擅自使用他人商号,或者侵权行为人虽然有自己的商号但擅自使用他人商号,都是将本应由他人实现的商号上的利益占为己有,显然构成了商号侵权行为。

(二)商号误认混淆

商号误认,主要是指商号因表达内容不恰当或因与他人的商号、商标相同或近似,容易诱使社会公众产生合理的想象或联想,但结果却可能是对商事主体的身份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者是对商事主体的商誉造成严重损害。商号误认大致又能分为三个类型:独立误导型、关联混淆型、品牌冲淡型。独立误导型主要指的是因为商号的登记或使用不当,致使其表达或传递的内容不恰当,容易诱使公众对此产生合理的想象,会使公众对商人的身份产生错误认识。关联混淆型主要指的是因为商号的登记或使用不当,与他人商号或者商标相同或近似,容易诱使公众对此产生合理的想象,可能使公众对两个不同的商事主体产生混淆。而品牌冲淡型因为商号的登记或使用不当,与他人商号或者商标相同或近似,容易诱使公众对此产生合理的想象,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商誉和商业利益。

(三)商号权和商标权产生矛盾冲突

商号和商标本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而两者都是商事主体的商事标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权利上的冲突,主要有以下两种权利冲突的存在:一是"商标的商号化使用",即将他人注册在先并且享有一定声誉的商品或服务商标中的文字在相关行业领域内作为商号予以登记使用而产生的两权冲突。二是"商号的商标化使用",即将他人在先登记的企业名称中的商号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从而产生权利冲突的情形。

三、商号权纠纷的解决机制和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解决的建议

商号权纠纷的解决机制总的来说有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

在司法保护机制中,法律规定关于商号的诉讼通常包括三类:一是企业名称合同纠纷,二是侵害企业名称纠纷,三是企业名称的仿冒纠纷。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应该继续贯彻以下三个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维护公平竞争原则和保护在先权利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准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它要求商事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应当讲究信用,恪守承诺,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不得违背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一制度落实到商号权纠纷中就是指商事主体应该依法登记使用商号,不得擅自使用未经登记的商号或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商号,使公众产生误解;商事主体选定商号时应当遵循真实性原则,不得使商号内容含有不恰当的表述或与他人的商号等商业标识相同或者相近,造成公众的误解和混淆。同时商事主体行使商号权时也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滥用权利进行不正當的竞争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市场公平是现代市场经济倡导的重要价值,只有维持市场公平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商事活动的开展。在具体实践中,大量商号纠纷的出现不利于市场的正当竞争。在法院的具体审判过程中,基于这个大的原则,还衍生出了防止商号误认和利益衡平保护两项具体原则。首先,法官在处理具体的商号权纠纷时应该先思考是否存在商号误认这一问题,一旦发现纠纷的症结在此,就应该紧紧围绕商号误认的一些具体类型,思考“哪些行为导致了商号误认”、“怎样解决这些商号误认”的难题。其次,法官不应该仅仅将商号纠纷的利益冲突局限在当事人身上,也要更多地关注这一个商号权纠纷的结果在具体的利益结构中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不仅要关注商号权纠纷中的私人利益冲突还要关注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

保护在先权利原则是知识产权领域的一条重要原则,当两种权利发生冲突时,在后权利不得妨碍在先权利的行使。虽然我国还没有明确地把商号权归入到知识产权法领域,但该原则并不严格地限制在这个领域之内,商号权在专用权保护等方面与商标权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实际上也可以尝试在解决商号权纠纷中适用这一原则,降低对于一些疑难商号权纠纷案件的解决难度。

而在行政领域的保护,由于商号权需要登记,所以保护难度会相对较小,保护的效果也往往更加明显。我国对于商号权的行政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在商号或商标注册程序中,对于侵害在先商号权的申请予以驳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在商号权之间,或者商号权与商标权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应该予以处理。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查处有关违法的产品,可以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并对侵权人给予罚款,撤销或者责令变更侵害在先商号权的商号或者商标。

商号权和商标权的冲突始终是商号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地域性的问题上,商标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它的受保护范围往往是覆盖全国。而商号权虽然具有很强的知识产权权利性质,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并没有将其归入到法律保护的范畴之内,商号权的获得和保护是建立在层层的行政登记管理制度下的,商号只在登记注册地享有专用权,该专用权的地域范围狭窄,行政级别低。商号在登记注册地以外的其他地方不享有在先权利,而中国由于其自身国情,地域范围广阔与常用汉字有限性的特点,商号与外地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大量存在。但是我国作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签字国,对于商号权登记和具体保护并不符合《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八条的相关规定,商号权应该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而受到保护,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地域范围内商号权的保护是自相矛盾和冲突的,不利于解决商号权和商标权的冲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要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扩大商号专用权的地域范围,甚至可以将商号权归入到知识产权保护法的保护范围以内。同时应该确立商标注册与商号登记时的交叉综合审查制度,减少两者的冲突,就目前而言,一方面国家工商总局应将商标检索权限进一步下放,方便地方工商部门在企业名称登记及查处商标侵权案件时的检索,同时建立企业名称综合查询系统,并逐步实现联网互动。

综上所述,商号虽然在我国商事活动中被广泛使用,但是我国法律对商号以及商号权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整个立法以及司法过程中显得很混乱。未经他人允许,擅自使用他人商号的行为、商号混淆、商号与商标纠缠不清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商号权保护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我们要善于使用司法和行政两套救济体系,尤其是在司法方面,在相关案件的审判上要把握好相关的原则制度,使得更多的判决结果能够给后来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可以从商号权和商標权因为地域性保护问题的差异中出现的权利冲突入手,完善和修改相关立法,逐步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商号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吴琨.论商号权的法律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2]吴林伟.论商标权和商号权的冲突[J].创新科技,2016(5).

[3]张洋,著.商号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09.

[4]谢慧兰.我国商号权立法的困惑及解决途径[J].法制博览,2016(4).

[5]娄莉.试论商号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J].商,2016(13).

作者:沈汪成

商号权司法保护论文 篇2:

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冲突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冲突的成因

第一,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知识产权的无形性是造成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冲突的成因之一。无形性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一种无形财产,不具有物质形态,不占有一定空间。

第二,知识产权的相似性。商号与注册商标在功能和构成的相似性使得二者发生权利冲突产生了可能。商号与注册商标功能近似,但在使用上相分离,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记住商品的注册商标并不一定就能对应地记得其生产厂商,所以,一旦有人将注册商标或商号互换进行登记注册,很容易造成消费者的误认。

第三,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容易使人们失去道德和法纪的约束,甚至为一己私利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求利性经济,其内在驱动力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它是一种竞争性经济,基本法则是优胜劣汰。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获取利润,在商业标志上进行各种仿冒活动,使商业标志的原权利人的利润降低,被仿冒者分享。从这个角度来说,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冲突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第四,注册登记制度的不统一。《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统一管理,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企业名称的登记模式是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行分级登记,即商号分别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局管理。对于商号与注册商标而言,虽然两者都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和注册,但在工商行政部門内部是由不同的业务部门来操作的,商号由企业登记部门及公平交易部门来管理,注册商标则由商标行政部门管理。如果这些部门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通报和沟通机制,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授权不协调的情况。

第五,缺乏联合检索体系。商号权具有地域性,商号只在所登记的行政机关管辖范围内有效,而注册商标专用权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具有地域性的商号只在该生效区域内具有对抗效力,从目前的分别管理体制来看,商号与注册商标专用权之间的联系分散,对商号的保护不涉及注册商标专用权,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不涉及商号,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商号与注册商标专用权统一联合检索制度。这也为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发生冲突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相关立法存在明显的滞后,这为商号权和注册商标专用权司法保护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我们必须寻求解决两权冲突地理论依据,调整现有的立法模式,以期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解决我国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冲突的对策

第一,解决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冲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准则,该原则要求一切市场参加者符合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是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实现平衡,并维持市场道德秩序。

其次是禁止混淆原则。原则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双方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注册商标、字号而使消费者误认,产生混淆,影响到双方或一方的竞争利益,这是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冲突的表现,也是权利主体要求确认权利,解决冲突的利益根源。因此,是否混淆或者有混淆的可能性是解决商号权和注册商标专用权冲突评判的主要原则。

再次是遵循保护在先权利原则。任何一项知识产权的取得必须以不侵害他人的在先权利为前提条件,否则取得的权利归于无效。这一原则即是保护在先权利原则。根据保护力度的大小,可以将这一原则划分为绝对保护原则和相对保护原则,前者是指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给予保护,后者指只有在先权利己经受到实质性的侵害条件下才给予保护。

最后是利益平衡原则。权利冲突的实质是商主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在处理权利冲突案件时也应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在商号权、注册商标专用权冲突的案件中,一般的处理结果是撤销注册商标或是责令更改商号,无论哪一种结果,都将给已经存在的生产经营或服务造成冲击。

第二,商号注册申请人切实遵守法律规定。商号经登记后,拥有该商号的商事主体享有商号的使用权、独占权和许可使用权、变更权以及转让权,这些都让商号权人获得了利益,而对于商号申请人在面对商号申请的过程中可能因为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转型,人们原有的文化意识随之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人们失去道德和法纪约束,见利轻义,以自身的利益为重,钻法律的空隙违背诚实信用的原则,恶意侵害他人的商号权。

当然,因为我国政治结构的变迁、法律建设的不完全,也因为我国的商号登记是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在其区域范围内核准商号,而无须核查该商号是否与它相同或相似,这就使得注册申请人所申请的商号与他人的商号或商标造成冲突。

第三,商标注册申请人切实遵守法律规定。我国《商标法》第四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其商品或服务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商标注册申请是民事法律行为,其行为的结果是申请人获得该类注册商标的所有权,其权利主体除了应当具备申请商标注册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外,还应具有作为现实的商标权人的资格。商标权人对该注册商标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专用权利。

第四,相关权利人切实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普及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公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仅止于此还不够,因为诉讼不是获得保护的唯一途径,相反却是当事人寻求救济的最后手段,而诉讼本身也是有成本的,无论诉讼结果如何,当事人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何况并不是所有的损失都能通过诉讼得到补偿。

企业的商号和商标一体化保护。商号和商标一体化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表现,它要求商事主体将自己的商号注册为商标,将商标登记为商号,在经营活动中,把商号和商标统一设计、统一宣传、一体保护。商号和商标在权利客体、构成要素、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这都为商号和商标的一体化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商号的法律保护弱于商标的状况,实现有限法律资源的共享,避免或减少商号和商标权利冲突的发生。

被侵权人的救济。民事侵权停止请求权和赔偿请求权。对于侵犯商号权或者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权利人应当获得民事救济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因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日本《商法典》规定,对于已经登记的商号,他人不得使用相同或相似商号进行不正当竞争,也不得使用让人误认为是他人营业的商号,否则被侵权的商号权人可请求不正当行为人停止使用该商号,并可请求损害赔偿。

撤销或更改注册登记。如果登记的商号侵犯了他人在先的注册商标专用权,或者注册商标专用权侵犯了他人在先商号权,权利人均可以请求撤销或变更侵权商号或注册商标。根据德国《商法典》第37条规定,如果商号登记不当,相关权利人有权请求登记法院撤销登记,登记法院也可以依职权主动撤销不适当的登记。

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只规定了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刑事责任。没有给商号权提供刑事司法保护。而追究侵犯商号权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是各国比较普遍立法模式。因为无形财产代表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严重侵害无形财产的行为同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事处罚。

司法直接救济。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在使用中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或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认定为不适宜的企业名称予以纠正。企业因名称与他人发生争议,可以向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可以接受因为商号纠纷而提起的诉讼。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商号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严格执法和加大对商号侵权行为的禁止和制裁,从而保护商号权、维护公平竞争。

第五,相关国家机关切实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切实依法履行职责。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商号和注册商标的法定登记注册机构,登记机构虽然是统一的,但具体制度上的弊端仍然造成了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冲突。对商标注册,实行的是自愿注册统一管理,并较为详尽地规定了注册的审查环节。

商标的注册程序在我国《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中都有非常具体的规定,商标的注册要经过严格、复杂的程序。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中只规定了企业名称登记的禁止性条件,没有相应的审查程序和异议公示程序。笔者认为从有效预防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权利冲突的角度出发,应当完善国内企业的名称登记公告异议制度。

司法机关切实依法履行职责。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解决商号和注册商标权利冲突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保护在先权利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利益平衡原则、禁止混淆原则,这些原则对司法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六,进一步完善我国商号权和注册商标专用权冲突的法律制度。商号权与注册商标专用权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引发的矛盾愈加凸显,由商号与注册商标权利冲突而引发的侵权,在实践中有故意为之的,也有纯属巧合的,这都属于侵权人的主观意识问题。我们必须从制度上查找漏洞并加以补救,从而避免或减少商号与商标发生权利冲突。

进一步完善保护商号权和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法律法规。我国法律对商号的保护明显弱于商标,且多是原则性的规定。这些规定之间在内容上有相互脱节之处,有时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这说明我国保护商号权的法律法规还相当匮乏,一旦商号與注册商标发生冲突,商号权人往往无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此,我国法律对商号权的定位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完善相关立法是解决商号与注册商标权利冲突的前提。

商标法的完善。许多国家最新立法都将商号权纳入商标法来加以保护,将商号权、商标权等统称“商业标志权”,划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彻底解决了权利之间的冲突。诚然,制定一部包括所有标识权利的法律,其优势在于法的统一性、综合性、协调性。

提高保护商号权的法律法规的位阶。与注册商标专用权相比,商号权的法律保护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法律地位上的不对称,必然导致商号权与商标权保护上的不平等,在解决商号与注册商标权利冲突上造成不必要的障碍,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商号与注册商标的权利冲突。

明确商号权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我国现行的立法没有对商号的含义进行统一界定,实践中商号、字号、企业名称之间的界限也模糊不清,甚至在使用上出现相互替代现象。关于商号权的法律性质,我国法学界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商号权在我国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没有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商号法。商号与注册商标的法律地位不同,自然也不会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而商号与注册商标都是权利人通过合法形式取得,理应得到同等程度的保护。因此,要减少或避免商号与注册商标权利冲突,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明确商号权的性质,赋予商号权应有的法律地位。

完善我国商号权和注册商标专用权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构建多法综合的商号权保护立法体系。纵观世界各国立法,商号法律保护的任务都不是单独由某一个部门法去承担,而是综合了许多法律的规定。因而,我国商号权保护的法律位阶架构也应是综合各部门法的保护性规定来形成。

加强队伍建设,在实务操作中提高法律保护的实效。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有再完善的法律制度,如果没有在现实中得到执行,也只能流于形式。如何在现有体制下提高商号权保护的实效,对于改善我国商号权保护的现状同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作者:张冀鹏

商号权司法保护论文 篇3:

商标权和企业商号冲突的法律平衡

[摘要]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为了最大程度追求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合法权利,“傍名牌”等知识产权纠纷愈演愈烈,其中,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已经成为知识产权纠纷中的热点。但是调整该种冲突的法律规范却呈现出层次混乱,司法操作力度不够的特点。本文在分析了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成因以及我国立法保护现状的基础上,试图在平衡二者冲突的法律制度构建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關键词] 商标权 商号 权利冲突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的案件屡屡发生。商标与商号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受不同法律的调整。但目前我国尚无比较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调整,关于处理此类纠纷案件的规定多散见于各部门法律法规中,实践操作性不强,导致了行政执法及司法部门对同类案件处理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就目前的立法状况来看,也不能起到有效地预防作用。本文试图在分析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此类冲突案件的构想,以期对此类纠纷的预防及处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所谓商标权与商号的冲突,是指将他人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商号登记使用,或是把与他人企业名称中的商号相同或相近文字作为商标注册,从而在二者主体之间通过分别行使商标权和商号权而产生冲突的情形。这些权利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为将他人注册商标登记为自己商号;二为将他人商号注册为自己商标;三是当他人注册商标和自己商号并非同一文字时,登记他人商标为自己商号,并注册他人商号为自己商标,其中以第一种权利冲突居多。

商标权和商号的纠纷,会给生产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首先它会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在购买自己喜欢的品牌商品时难以分清哪个才是自己认可的真正的商品或服务;其次也可能会损害了经营者的信誉,当消费者难以分清相同的商标或商号是何种关系时,很容易将二者牵连思考,从而把责任都归咎于正当的经营者身上;最后其最终的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一旦司法机关对商标或商号纠纷判决一方败诉,并停止使用商标或商号的裁决时,败诉方在企业发展上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将付诸东流,为他人作了“嫁衣裳”。这种现象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不利于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起健康的市场经济竞争秩序。

一、商标权与商号概念分析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和商业服务的提供者为了使自己生产、经营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同其他竞争者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而使用,由一定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特征标志。根据我国《商标法》第三条之规定,我国商标权的取得是根据注册原则确定的,商标权实际上就是指注册商标专用权。所谓商标权是指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有权,即注册商标的所有人在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核准使用的服务上享有独占性的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利,该专用权一经合法成立,商标注册人有权使用法律手段制止、制裁一切侵犯注册商标的行为,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商标权具有双重属性,是独占和排它权。

商号是是商事主体在经营、服务活动中用于区别其他商事主体的特定名称,是企业名称的一部分。商号是商事主体人格化、特定化的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识别价值,它只能以文字形态来表现。商号不是商业企业名称的整体,而是其中的特定部分。

所谓商号权包括企业对其名称及字号所享有的权利。对于它的性质为何,学术界存有争议,主要有人格权说、财产权说和双重性质说三大学说。笔者认为,双重性质说应该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商号权的性质,即商号权兼有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属性。一方面它与商事主体的人格相连,有识别功能,具有人格权属性;另一方面它具有使用价值,可以通过转让而获益,具有财产权的属性。

商号与商标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某些情况下符合商标法规定条件的商号也可以作为商标注册。如杭州的“娃哈哈”即是商标也是商号。但是商标和商号不属于一个法律范畴,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者功能不同。商标主要是用来区别商品或服务的,必须与其所依附的某些特定商品或服务相联系而存在。商号主要是用来区别不同的商事主体的,必须与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相联系而存在,与人身或身份联系更紧密。一个商事主体只能拥有一个商号,但却可以拥有许多表示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商标。其次,两者适用法律不同。商标权有专门的商标法保护,有时即使在非故意侵权的情况下,商标权人也可获得救济;而商号权则通常比照民法通则关于企业名称权的保护方法保护,对其保护一般限于欺骗性冒充或其他不正当竞争的场合。

商标权和商号权的共通性,即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专有性,这个决定了同一财产之上不能附着有多个财产权,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或合同有特别约定;商标权和商号权的精神属性,因其特殊性,却能为多个主体所占有、使用和收益。这样的矛盾结果就使得附着其上的权利产生冲突成为可能,多个知识产权权利指向同一客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商标权与企业商号权的冲突。这些冲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冲突的成因更是纷繁复杂。本文试图对目前司法实践中较受关注的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成因作简要分析。

二、商标权和商号权冲突的原因

对于商标权与商号权而言,所谓的权利冲突就是指不同的民事主体基于相同的客体依法定程序取得的商标权和商号权之间发生的权利冲突 。具体表现如下:

1.商标权和商号权的构成具有相似性是权利冲突内在原因

商标和商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标依附特定商品而存在,从商品或服务上代表商事主体的特色;而商号必须与特定的企业联系,从经营的总体上代表商事主体。商号和商标的表现形式有差异但都可以用文字来表现,所以一个商事主体的商号即可以与商标相同,也可以不同。因此,两者构成要素相似。如果文字商标和企业商号使用相同或者相近的文字,这就极易引发商标权和商号权的冲突。商标与商号的识别功能相似。同时两者均有承载商事主体享有的商业信誉的功能,这就导致公众易将商标、商号混同而不加区别。一旦有人恶意把他人的商标注册成自己的商号,或者把他人的知名商号注册成自己的商标,很有可能使消费者产生混淆,也就会由此而产生权利冲突。可见商标与商号构成的相似性,为权利冲突奠定了客观基础。

2.商标权和商号权管理制度的差异是权利冲突的客观原因

我国商标注册与企业名称登记实行两个序列分别管理的制度,对商号与商标的管理由不同的部门管辖,并且对商号与商标登记按级别区域进行:商标注册由国家商标局统一注册;商号属于企业名称的登记管理范围,企业名称登记分别由国家与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别登记。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商标权一经注册,其在全国有效。但是,商号权效力范围则有全国范围和地方范围之分。这样的管理体制就在客观上为那些恶意注册或登记者制造了机会,从而引发了商号权与商标权之间的冲突。

3.调整商标权和商号权的现行法律规范的不完善是权利冲突的必然原因

调整商标权和商号权的现行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导致了商标权与商号权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商标权已经由我国立法机关以部门法的形式确认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商标权人有权将侵害其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任何行为通过法律进行制裁。但是对于商号权,我国至今没有制定一部独立的法律来明确商号权或企业名称权的法律地位,仅有国家工商局于1991年制定了一部类似于部门规章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该《办法》的法律效力远远低于《商标法》的。这些做法不仅与《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等国际上的通行惯例背道而驰,同时也使得商号权处在和商标权不平等的法律地位上。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或规范均没有对商号权与商标权的法律冲突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客观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法真空”状态。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9年4月5日颁布的《关于解决商标与企业名称中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这样进行了规定:商标中的文字和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相同或者近似,使他人对市场主体及其商品或者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包括混淆的可能性),从而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应当依法予以制止。但是该意见规定比较抽象,怎样对恶意注册或者恶意登记进行认定等具体问题,意见没有涉及,可操作性不强。从立法层次上该意见效力偏低,在司法审判中不能被直接予以适用。

三、商标权和商号权冲突的解决方法探析

国外针对商标权和商号权冲突有着比较先进的经验。比如加拿大在《加拿大商标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后将商标和商号统一加以规定。德国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6条规定了商号问题,并于1994年修订《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商标法)》后,将商号统一规定于该法第5条进行保护。法国则在知识产权法典第L711-4条中规定商标权和商号权冲突的解决原则。

西欧各国均明确规定有关权利间不得冲突及不得相互冲突的权利范围的方式来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之间的冲突,重在事先规范;美加等国则更经常使用反不正当竞争条款来禁止有关权利的并存,类似于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 。结合我国现有状况,笔者认为在我国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1.确立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的基本原则

(1)确立贯彻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恶意取得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一切民商事行为的准则,它同样也对要求商标和商号的申请人在申请注册时,本着讲诚信守信用的准则,不得恶意抢注,混淆公众对企业商标和商号的判别。即如果行为人以欺诈、假冒、引人误解的方式利用他人的商标、商号,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即使其取得是经过了合法的程序,该取得也可以撤销。但如果是善意的,则不能随意撤销。

(2)确立权利在先原则

权利在先原则是指应当在后的权利如果与在先的权利发生冲突,给在先的权利造成损害,则在先的合法权利得请求撤销在后的权利。

我国《商标法》没有對“在先权利”的范围做出明确界定,这给实践的操作带来很多困难,也不利于改变相关权利不断发生冲突的现状。因此,应当在商标立法中明确规定“在先权利”的范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先权利”的范围。

此时,还应分清下列情况,即“解决权利冲突的权利在先原则与一般意义上的保护在先权有不同的含义。保护在先权通常指在后权指控在先权利无效时,权利的‘在先’就成为抗辩理由。解决冲突的权利在先原则可直接主张在后权利的不当,并可要求将其撤销。”

2.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商号的法律地位

我国至今尚未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商号权利的保护问题,也没有明确将商号作为知识产权权利加以保护,这与国际公约的规定是相背的。商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无形资产和商誉的保证,商号权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商号权在我国的法律保护方面处于绝对的弱势,法律地位的不对称性导致二者权利冲突难以得到正确解决。

因此,要想借鉴西方先进立法经验,同国际公约有关规定相接轨,解决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必然要在法律中明确赋予商号的法律地位。

3.建立统一的检索制度,统一商号管理登记机关

建立统一的检索制度,以规范权利取得的方式,保障权利取得的统一。 如前文所述,我国关于商标权登记具有全国效力,而对于企业名称登记却根据行政区域的级别有所分别。

登记机关的级别直接影响着获得登记的企业名称或者商号的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一般而言,企业名称只在登记机关辖区范围内有效,这样取得的商号不仅很难对抗由国家统一注册、效力及于全国的在后注册商标,甚至不能对抗与其相同或相似且在其他地域内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登记的在后商号的冲击。因此,尽快改变目前商号确权程序的混乱状况需要改变,把企业名称的登记注册权收归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所有,以实现商号在较大的行政区域内的惟一性。

只有使商标和商号的登记管理机关都处于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才能扫清商标权和商号权冲突的相关行政管理制度不妥产生的障碍。

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计算机联索查询系统,要实现商标和商号的交叉查询,实现省级及其以上级别管理机关的全国所有行业的查询。

4.完善现行商标与商号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规制商号权的法律,也没有单独为解决商标权和商号权冲突设立的专门法律。从我国现有的涉及商标与商号以及两权冲突方面的规定法律规范的状况来看,既有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还有位阶更低的一些行政文件。而且这些规范的内容并存有交叉或空白之处,重复规定或者立法缺失的现象。法律资源如此分散化,在实践运用中就很难发挥有效的作用。

我们必须整合现有的法律资源,使它们更为体系化;同时也应结合国外立法的经验,将商标与商号纳入统一的法律之中,扩大现有商标法的调整范围,使之成为以调整商标关系为主,又包含其他商业标记关系的法律。所以必须借助于体系结构相对完备的商标法来担当解决两权冲突的重任。

此外,应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新增规定,将 “假冒他人的商号”行为也规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样做可以使解决两权冲突的法律规范更加体系化,同时也使得调整商标权与商号权的法律规范的位阶能够相一致。这种立法模式也是符合当今世界各国立法潮流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结合两权冲突的根本原因,针对我国现有立法等相关方面的缺失现状,确定权利冲突解决的原则,建立完善严谨,位阶相同的法律保护体系是有效解决商标与商号权利的冲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欧修平:《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的司法对策》,载于《知识产权理论与适用》一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郭庆存主编:《知识产权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王强:《商标权与其他相关权利的冲突与整合》,摘自《知识产权文丛》第9卷,郑成思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作者:赵 辉

上一篇:旅游地形象营销论文下一篇:多媒体光纤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