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政策法规优化论文

2022-04-27

重庆成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重点城市,给海关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海关监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重庆外贸业的迅猛发展,促进海关管理机制、口岸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对海关存在的政策法规不配套、工作条件不配套、人力资源不配套等问题提出了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加工贸易政策法规优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加工贸易政策法规优化论文 篇1:

加工贸易发展呼唤制度创新

苏州海关的关长柏华冰1998年从南京交流到苏州,一干就干到现在。其间他历任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关长和苏州海关关长,亲历苏州加工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说起加工贸易,自然有很多感悟和想法。他认为目前加工贸易管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与市场经济的现实之间的强烈碰撞,只有制度创新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中国海关》:从1995年以来,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外贸中越来越重要的一支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提出了加工贸易要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近些年中国的加工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柏华冰:经过20年发展,中国加工贸易已经在局部地区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苏州来说,苏州地区的加工贸易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到2004年,苏州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03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额775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14.14%,占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73.76%,苏州加工贸易的发展进程对全国而言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先发性。变化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加工贸易主要产品从过去的工艺性产品变成了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目前,苏州已成为世界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对国际IT产品市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罗技公司生产出口的鼠标器已占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二,名硕公司生产出口的主机板占了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第二,是监管主体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国有外贸公司、家庭式作坊为主体,转变为以跨国集团公司为主体。到目前为止,共有9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投资了250多个项目,2004年,占企业总数3.4%的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占全部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76%;占企业总数12.5%的年出口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占全部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90%。第三,是加工贸易企业的规模效应十分突出。苏州加工贸易的产业聚集程度很高,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数码相机、投影仪等产业链相继形成,涌现出一个10亿美元以上的超大型加工贸易企业群。

这些变化给海关的监管理念、监管手段、监管制度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些冲击又集中表现在企业对通关效率近乎苛刻的要求上。

《中国海关》:这种冲击除了通常所说的人力与监管量的增长之间的矛盾,还有其他表现吗?反映了什么更深层的原因吗?

柏华冰:首先是我们的监管手段跟不上企业的要求。比如有的IT产品是要在无尘无菌的环境中才能开封的,而海关现有的查验条件很难满足。

其次是海关过去的管理理念,长期带着有色眼镜看企业,对每个企业管得越紧越好,越多越好,没有形成良好的诚信管理、守法便利的管理理念,海关与企业间也没有建立良性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可以说这是中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留下的深刻烙印,包括我们长期的监管制度和法规,都是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色彩,海关面临的冲击其实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模式下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

比如我们首先要企业拿出完整的年度生产计划向海关备案。企业说没有,是根据订单才安排生产的。但为了适应海关规定,只能做一个计划,这些企业涉及的原料数量庞大,这样的计划当然不可能与真实的生产吻合,只能做得很粗。此外我们需要企业提供书面合同,很多时候没有合同,只有订单。此外要企业报备单耗,企业的单耗是由实际生产决定的,而且在生产中原材料的品质、工艺的改进都会影响最终的耗用,所以备案的单耗也不可能很准,等等。这样的结果是企业按市场经济的模式运作,我们按计划经济的模式管理,必然发生强烈碰撞。我们长期以来要求进出境管理相对人服从海关的管理,但我们的规定又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这就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中国的企业长期以来适应这种管理模式,但外企不能适应,所以碰撞在加工贸易管理上表现得更突出。

《中国海关》: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的产物,在中国进出口规模年年攀升的背景下,也有人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削减加工贸易的规模、改变监管方式,变加工贸易为一般贸易?

柏华冰: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情来看,我国加工贸易应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产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加工贸易已成为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主流,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开展或部分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因此,加工贸易仍是我国今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形式。其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可以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形式。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和出口上,通常要经历5个阶段:单一工序的加工生产和出口——零部件的分包生产和出口——中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OEM和ODM)——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OBM)。一般来说,在达到最后阶段之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对外贸易基本都属于加工贸易形态。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工业化水平还很低,苏州现在也仅处于第三、第四个阶段,中国要有自己的戴尔和IBM尚需时日。再次,加工贸易是我国接受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发达国家在分步转移产业的同时,转移进来的产业同时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有人认为跨国公司会瓜分中国市场,剥削我们,但现在看来更多带来的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区域经济的兴起就是很好的例证。再者,我们不做加工贸易,别人会做,我们如果不开放,别人在开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非洲都向世界畅开了门户,我们不应该失去了参与全球化生产和世界范围竞争的机会。所以,虽然加工贸易“痛并快乐着”,但加工贸易发展目前还是需要的,至于还要有多少年,很难说,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到一定的程度,关税水平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更关键的是相关制度的改革。

《中国海关》:加工贸易被认为走私风险很大,现阶段加工贸易的监管风险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柏华冰:当然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但现在的问题和几年前的问题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我在苏州走访了很多企业,可以说传统的法人走私在苏州是很少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加工贸易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加上相关部门政策法规的不尽相同,给一些企业以规避税收和监管的空子,这才是目前加贸管理中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

比如加工贸易企业针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改变加工贸易性质,来实现所谓的合理避税,这在苏州地区比较明显。我们的关员曾大致测算过,苏州地区有一家大企业通过进料转来料的方式,国家就要损失1500万元的税收收入。其次是我们常说的因为成品和原材料税率倒挂产生的“一日游”现象,以前是“香港一日游”,现在又出现了“保税物流中心一日游”,这与我们设立保税物流中心的初衷不一致,也与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的愿望不符,亟需我们关注。

我们分析了目前加工贸易海关监管的几个风险:一是价格和数量的风险。通关部门因为进出的量很大,把监管重点放在涉税的货物上,对加工贸易的货物指望还有后面的加贸部门管着。而加贸部门认为前面有通关部门把着关,报关单上的数量和价格是可信的核查核销依据。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这种渠道的走私,但不等于不存在低报价格和虚报数量的风险。二是深加工结转,这是全国加工贸易监管的一个难点。苏州的问题是结转的量特别大,如果管不好,就会出大问题。三是废料的处理,价值惊人,还关系到海关的廉政问题。

《中国海关》:其实这些问题都不是新问题,除了进行手段上创新,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柏华冰:当务之急是要制定科学的加工贸易管理制度。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二十多年,前前后后出台了很多文件,也进行了很多改革。比如联网监管,这是手段的革命,极大地减轻了关员的负担。苏州海关最早联网的名硕电脑进出口量从最初几千万美元,去年已经达到了80亿美元,这是了不起的进步。这一方面证明中国海关在不停地想办法,想管好加工贸易。但更应该认真地坐下来,系统化地思考加工贸易的发展规律和特征,思考如何从根本上完善加工贸易的管理。

首先,观念创新很重要。海关监管人力资源不足是一方面,但企业的技术管理方式日益先进,光靠传统的方式海关监管不可能到位。过去管羊毛,可以一包一包数,可以直观判断。现在的电子元器件,米粒大小的价值几十美元,一包就是几十万颗,有的还是真空包装,怎么数?因此,观念不变,人再多也没有办法管好。必须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管理。如果还是把监管标准停留在过去,要把每个螺丝钉都搞清楚,反而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次,要完善加工贸易立法。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成熟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么多人的探索和总结,完全可能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加工贸易管理的新模式、新制度,也具备了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条件,而且,我们所进行的手段创新和观念创新,归根结底要通过立法得以推进和保证。

《中国海关》:除了呼唤相关的立法以外,从海关来说又如何保证这些理念和法律的有效落实呢?

柏华冰:从我们苏州海关这样的基层海关来说,就需要科学地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现在基层海关监管资源的分配和机构设置是和海关总署对应的。但我们感到,基层海关是执行层,直属海关是控制层,海关总署是决策层。基层海关工作流程和机构应该按照执行层的职能需要来设置,应该充分体现完整高效,配合紧密,资源配置优化的原则。我曾经让监管部门和加贸部门列出自己的机构,每个处、每个科都列出来,做个比较。画出来以后,他们自己都笑了。为什么?每个部门都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圈子,是相互分割的。每个部门都有相互重叠的职能,都有相互重复的设置。这样的好处是部门内部工作效率高,但实际上海关工作的整个流程被割裂了,部门之间就会出现监管盲点,而且造成监管资源的分散,降低了整体的监管效能。苏州海关有19个作业现场,今年还新批3个出口加工区和1个保税物流中心,今明两年要增加多个监管现场,可一共就只有400多人,如果分散到各个现场,必然造成机构臃肿,人员紧缺,监管资源浪费的局面。所以我们在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基层海关实际监管的需要,提出了建设“四个平台”的构想,实现基层海关监管的“流程再造”。

首先从组织机构和地理位置的意义上,把分散的监管业务现场整合成一个“海关监管平台”,通过“一个卡口,一个查验现场,一个监管现场”就可以实现对海关监管点、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和联网监管区等海关监管区域的管理,既避免硬件的重复建设,又合理利用了人力资源。这个平台的整合大概需要两年时间。

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区域化信息管理平台”。把现有的企业联网监管平台升级,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港口等的信息化管理都纳入进来,实现信息共享和有效传递。

此外还要建立集中式风险管理平台和政务平台,应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实现海关监管资源的有效利用。

《中国海关》:加工贸易在苏州遇到的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但苏州一直都特别有动力去改革,这种动力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柏华冰:我觉得有两方面,苏州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这么快,始终给海关以紧迫感和压力。此外,从海关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基层海关处在监管的最前沿,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只能不断超载自己,而创新是唯一的途径。有了这个外在的环境,又有了内在的压力,就会主动去谋求创新,这也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中国海关》:作为基层海关,要推动相关的制度改革有很多困难吧?

柏华冰:所以不管是谁来了,我都跟他讲我们的想法。比如说联网监管,我们在推的时候,逢人来我就给介绍。总署领导来了谈,与地方政府官员谈,兄弟海关来了谈,在关里内部也常说。改革创新的东西不能只停留在试点阶段,一旦看到了优势,就要靠大家努力来推,让它变成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让大家一起来享受到改革的实惠。幸运的是海关总署也一直致力于加工贸易的改革,牟新生署长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加工贸易监管制度的要求,制度创新的前景是光明的,大有希望。

加工贸易政策法规优化论文 篇2:

在服务加贸中刨新

重庆成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重点城市,给海关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海关监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庆外贸业的迅猛发展,促进海关管理机制、口岸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对海关存在的政策法规不配套、工作条件不配套、人力资源不配套等问题提出了挑战。重庆海关关长马忠源表示,近年来,重庆海关不断“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利用有限监管资源积极解决加贸企业内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力地提升了关区加工贸易政策的比较优势。

《中国海关》:对于推动重庆的产业承接、加工贸易的发展,重庆海关的基础如何?

马忠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意识到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思想观念、物流瓶颈、口岸建设、管理机制、外贸人才、开放环境、产业结构、企业素质等问题都是制约因素,开放型经济发展速度滞后、差距明显、地位不突出。

与此同时,重庆海关业务、管理基础也比较薄弱,部分关员包括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还不相适应,一些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基础工作与“四好”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以及存在政策法规不配套、工作条件不配套、人力资源不配套的问题。

《中国海关》:对此,重庆海关这两年有哪些具体的改变呢?

马忠源:我们在工作方法上坚持“三个立足”:一是立足现有体制机制,切实处理好维护垂直领导与服务地方发展的关系;二是立足现有政策法规,研究处理好内陆开放步伐加快与相关政策法规滞后的问题;三是立足现有的人力资源,妥善处理好业务急剧增长与管理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

在工作理念上,做到“三个马上办”:岗位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马上办,不在职责权限范围内的向领导请示后马上办,需求合理但与现行政策不符的马上向上级部门请示后争取办。

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搭建了“三个平台”:

一是搭建开放政策平台。充分发挥海关主导作用,帮助地方政府先后申请设立了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特殊区域,并全程参与特殊区域的规划、建设、验收等工作,实现了特殊区域当年规划建设,当年封关运作,当年产生规模效益,使重庆一举由内陆变为开放前沿,成为惠普、宏基、华硕“3+6+300”系列加贸项目成功落户重庆的关键。

二是搭建项目服务平台。全程参与了惠普、宏暮、华硕项目以及富士康、英业达、广达、旭硕、仁宝、纬创等代工企业的重大加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宣传海关优惠政策和便捷措施,积极了解企业需求,充分整合海关监管资源,采用过渡方案等方式为企业制定个性化监管方案。这些措施增强了惠普、宏暮等企业加大投资的信心。

三是打造信息管理平台。围绕提高特殊区域信息化监管效率,先后搭建了特殊监管区域辅助管理系统、物流监控系统、在途监控系统等信皂化平台,并在全国率先启用TCS2.0贸易协同服务平台,同时根据企业需求以及海关监管要求对相关系统进行不断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海关监管效率,促进了特殊监管区域内加工贸易快速发展。

《中国海关》:期间,海关需要解决的与此有关的关键的问题有哪些?

马忠源:首先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比如三个认识问题:谁适应谁?主动适应还是被动适应?以及对执法目的的认识问题。

我们坚持“依靠海关总署、依靠地方政府、依靠兄弟海关”,实现了三个创新,即“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手段”;“三个提高”,即“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工作质量、提高通关效率”;“三个转变”,即“转变领导作风、机关作风和关员的办事作风”。

在推动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将支持构建开放通道作为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是力推“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的开通,开辟了一条新的贸易通道,比海运更短的运输时间,将改变我国内陆主要经东部沿海进出口的物流走向,部分沿海地区进出口货物,将会选择从沿海到内陆最后经西部边境进出的物流路线,出现进出口物流从沿海向内陆“倒流”的现象,重庆作为我国未来进出口重要的物流结点以及中西部的物流中心已初露端倪。

正是鉴于“渝新欧”通道的重要作用,今年6月,比利时大使还专程拜会我关,共同探讨结合重庆海关“渝新欧”监管情况实施中比合作项目“绿色列车通道”的可行性。10月26日,比利时海关署长诺埃尔·库本访问我关,表示愿以世界海关组织全球网络化项目主席的身份,来推动中比绿色列车通道项目。

二是积极拓展国际物流通道。积极向总署争取,正式加入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渝欧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目前已成为国内段首个可以同时搭载进出口货物的航线。

三是加大与口岸海关的物流合作。

《中国海关》:重庆海关辖区内的产业转移性质的企业目前有哪些具体的变化,发展如何?

马忠源:今年以来,重庆市加工贸易进出口的主要特点:一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主导优势明显,民营企业增长迅速,国有企业下降;二是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电子产品出口增速强劲,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下降。所以,关区加工贸易产品已从传统的汽摩机电设备、玻璃纤维、纺织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向笔记本电脑、电子信息产品等高端制造品扩展,加工贸易远超一般贸易,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中国海关》:在产业承接过程中,海关在监管、服务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马忠源:由于加工贸易始发于东部沿海,长期以来国家在政策优惠度以及海关监管资源方面,更多的考虑沿海地区实际情况,导致目前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过程中,出现了内陆地区政策优惠度缺乏比较优势、海关监管资源不足等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监管资源,创新海关监管模式,优化海关监管服务,积极解决加贸企业内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力地提升了关区加工贸易政策的比较优势,促使重庆加贸产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了以IT为主的产业集聚辐射作用:

一是成功探索实践了“预结关+转关”通关模式。通过多方协调和业务改革,采用“预结关+转关”模式在内陆保税港区实现了“入区退税”政策,让内地企业享受到了与沿海企业一样的政策待遇,成功化解了内陆企业出口退税难题。

二是有效化解保税货物在途监管难题。采用“GPS+电子铅封”科技手段,对关区内特殊区域间流转货物以及保税港区出港货物进行加封电子铅封和GPS实时跟踪,强化特殊区域货物在途监管,严防出现监管漏洞,确保保税货物有效监管。

三是开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边建设、边生产”运作模式。针对区内企业生产厂房建设尚未完工,我关在资料齐全、符合政策的情况下,采取“先备案、后验厂”的方式为企业办理相关海关手续。同时还开发了过渡期基建物资入区退税登记系统,使用纸质登记、电子备案两种方式对企业入区基建物资进行前期备案,实现了对人区基建物资的严密监管,为企业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关通道和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是积极支持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规划建设。与壁山、江津等10余个区县政府和主要台资企业协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大力支持区县开放型经济发展,承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五是营造加工贸易企业良好发展环境。深入关区重点加贸企业走访,提供政策咨询、协调通关等业务支持,同时还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采用“分送集报”、“担保放行”以及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等便捷服务措施。

六是积极探索海关监管新课题。针对近年来国家梯度转移实施对海关监管带来的新课题,积极探索简化保税货物跨关区和特殊区域间流转课题,通过便捷转关操作模式,实现保税货物跨关区特殊区域间的快速调拨。针对特殊区域查验率、查获率较低等问题,我们还开展了探索建立特殊区域监管工作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课题研究工作,目前该课题已获得总署支持,为总署建立全面反映特殊区域运作情况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海关》:产业发展,企业是主体,政府引导,职能部门服务推动,那么海关作为职能部门与政府有哪些协作?

马忠源:在与各职能部门的合作中,我们首先加强了署市合作。2008年6月,海关总署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在渝签署了《关于海关支持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备忘录》,三年来《署市合作备忘录》涉及海关工作的八大类共22个具体事项,基本全部完成。

今年9月18日,于广洲署长和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分别代表海关总署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在渝签署了《共同推进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合作备忘录》,最近,总署也专门发文,对各事项进行了分解,并具体落实到了各司局。其次,我们很重视与政府部门合作。与口岸联检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重庆各市级相关部门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联系配合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协作配合。此外,我们还注重加强与区县合作。目前,我们已经和壁山、江津等区县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支持区县承接加工贸易配套项目建设。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将分别与万州区、黔江区等渝东南地区区县签署合作备忘录,支持该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

作者:马忠源

加工贸易政策法规优化论文 篇3:

对外贸易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浅析

摘 要: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先导性和拉动作用。目前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基于此,本文以河北省为例,首先对河北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接着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对外贸易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一、河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1.河北省经济增长的现状

自1978年以来,河北省经济发展基本上呈正增长态势,尤其是近几年其经济增长尤为迅猛。首先从GDP指标来看。据历年《河北经济年鉴》整理得出,河北省GDP于1991年1072.07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至2005年河北省GDP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0096.11亿元,截止2010年底河北省GDP为20197億元,近二十年间河北省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维持在5%左右,年平均增速为16.5%,经济发展情况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其次从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指标来看。近20年来,随着GDP的剧升,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河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对外贸易发展情况除2008年和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余年份本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最后从一、二、三产业来看。在产业结构视角方面,河北省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其GDP占全省GDP总量的85%左右,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在产值比重方面,据历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得知,自1989年至今,几十年间河北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二、三、一”产业结构。

2.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1)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总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以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使其对外贸易一直持续稳定的增长,并在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排名中长期位居全国第十(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但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我国其他沿海贸易大省相比,河北省对外贸易在规模和水平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约为8%,进口总额占河北省GDP的比重平均约为3%,进出口贸易总额与河北省GDP之比的平均值达10.92%。河北省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45%上升至2009年的17.19%,增长了71%。

(2)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构分析

①方式结构

河北省对外贸易可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占河北省对外贸易的绝对主导,加工贸易发展缓慢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高于80%,而加工贸易则发展严重不足;同时,进料加工所占比重高于来料加工贸易;其他形式的贸易绝对数偏低,仅占对外贸易总体的比重较小,在贸易总体中几乎微乎其微。据河北商务网数据显示,一般贸易仍以83.9%占2010年河北省进出口贸易的主导地位,占河北省进出口总额14%比重的加工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了47%。

②所有制结构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颁布和多元化外贸主体战略,进出口企业所有制变化较为明显。该省对外贸易中国企出口贸易额所占比重从2003年的46.5%减至2010年的23.62%,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自2003年的31.l%上升至2010年的41.74%,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自2003年的22.4%上升至2010年的34.45%。国企、外商投资和私企2010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1.85093亿美元,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外资和私营三足鼎立的进出口主体格局。

③地区结构

河北省对外贸易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现象,尤其是居于优势地位的唐山、石家庄及秦皇岛三个地区对外贸易额占全省比重达55%(2008年河北商务网数据)。2009年唐山市以61亿美元对外贸易额再次居于榜首,进出口总额为55.1亿美元的石家庄市屈居第二,保定市则以40亿美元外贸总值首次进入前三甲。而跌落至第五位的秦皇岛市外贸总额为33.2亿美元,原因为煤炭出口量的严重萎缩。另据2010年河北省商务网统计数据表明,唐山、石家庄和秦皇岛三市的对外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7.71%。

④商品结构

一方面在出口产品,中端产品居于主导地位,发展潜力较大的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迅猛。2009年石家庄海关数据显示,河北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7.87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0.43亿美元,同比于2006年增长了71.11%和3.15倍。河北省对外贸易于2010年开始止跌回升,机电产品35.8%、钢材18.7%、高新技术产品14.1%、服装及衣着附件9.6%、光伏电池及组件8.0%以所占比重依次位于出口产品前五名。

另一方面为进口商品,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持续下降而制成品比重则呈持续上升态势。2008年,铁矿砂及其精矿、机电产品、农产品、大豆、高新技术产品、钢材以所占进口额比率位于进口产品前六位。2009年进口产品煤挤代了钢材。由供求影响引申价格影响进而演变为受两者双重影响,2010年河北省进口商品中铁矿砂、大豆等产品的进口额开始小幅下降,而受运力、成本双重制约的煤炭需求稳定,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值有所增长。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原因分析

1.出口方面的原因,首先出口退税政策虽有利于出口成本的降低、资金周转的加速,进而保障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促进河北省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并带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河北省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多项优惠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其次以出口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少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的中低端产品为主,以低成本占据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但技术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

2.进口方面,由于以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为主要进口商品,进而既不利于技术进步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促进进经济增长。然而,尽管进口增长的影响小于出口增长,但进口增长可以通过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进口为出口服务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因而不可小觑。并且,进口产品的类别随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优化,如初级产品持续下降、制成品持续上升等,足以证明河北省进口产品类别随其经济增长而优化,有利于河北省进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3.进、出口贸易两者关系方面,因受产品结构层次低、企业对创新能力消化不够等,致使进口贸易无法带动河北省经济增长,又由于当前较小的进口规模和经济效益,只能以提供原材料、中間产品等方式为服务于出口,对出口贸易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但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既能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同时又能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进口贸易的增长。

三、政策建议

1.以产业布局与区位优势相结合,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

为了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应找准并抓住区位优势和有利时机,调整进行区位和产业结构,以扩大外贸规模和水平,带动河北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通过提高河北省加工、制造、流通等相关产业的能力,提高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和调控能力,依赖河北省的区位优势,与其他地区形成“能力互补、战略总分”的区域互动机制,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和规模的,以达到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目的。其次,河北省应充分利用秦皇岛港、京唐港等重要港口的港区优势,逐步建立分工明确、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大港口、大仓储、临港大产业”港群体系,以港口经济带动对外贸易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省域经济的发展。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建立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

尽管河北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但与广东、上海、福建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对外贸易的水平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紧密相关。为了提升对外贸易对河北经济的带动作用,应进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起到对省域经济的高效支撑,进而使得经济增长良性循环、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完善的相关贸易制度,构建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以反倾销、反补贴等政策法规保障贸易争端的能力,从而为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3.提升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

要提升河北省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首先应实施品牌战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加强产、学、研联动机制,使河北品牌:生得出、长得大、留得住。同时,还应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走一条具备河北特色的科技兴贸之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新产品开发补助、引进设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推动企业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渗透,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产品的档次和核心竞争力。

4.做强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是推动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力量源泉。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提升河北省的加工贸易水平,促使其转型升级,首先应积极与其他地区的一体化战略和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打造特色分明的优势产业格局。其次完善加工贸易法规,为南资北移和产业梯度发展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同时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提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换代形成技术保障。最后通过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辐射效应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拓展,提高出口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提升河北省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学林,董超.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条件的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2011(03)

[3]陈宏付.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0(05)

[4]邵阳.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12(03):220-221

[5]姜洁.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策略探讨[J].中国商贸,2012(06)

[6]靖学青.上海市外贸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07)

[7]陈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12)

[8]张芬.长株潭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5)

作者简介:周巳淑,(1988-),女,四川大竹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作者:周巳淑

上一篇:安全管理水利水电工程论文下一篇:连云港盐俗文化的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