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教案

2022-12-16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讲授新课】

第一部 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生: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部 我的百姓我做主

环节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那么思想上的统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教师设疑:同学们,请思考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呢?

第三部 我的经济我做主

环节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汉武帝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接下来,他在经济上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呢?

教师提问: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等一系列的措施,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第二篇: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朝阳中学 薛洪莉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定位: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汉武帝的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字通,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其母王娡,在刘彻立太子同时被立为皇后。刘彻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问题1:什么是大一统?

“大一统”就是实现对全国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有效统治。 问题2:汉武帝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中央集权

问题3:汉武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由皇帝近臣组成内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百官为外朝,作为执行机构,实现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的目的。

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亡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全国分为13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官员和豪强地主。 (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中央收回地方的盐铁运营权力。

例题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C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变式练习:西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很大,已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向皇帝建议实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是( C )

A.萧何 B.董仲舒 C.主父偃 D.卫青

问题二: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思想领域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1: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初期,诸子百家比较思想活跃,不利于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问题2:罢黜百家的提出和目的。

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问题3: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表现

(1)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 (2)设博士弟子,跟随博士学习经书,成绩优异者可以为官。 问题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如何?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官员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题二: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 A ) A.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

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

C.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

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 变式练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B )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问题三: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统治的?(经略边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汉武帝时期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的统治的。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问题1: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

1、反击匈奴; 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汉朝北部边疆的长期侵扰,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对于匈奴进行了长达30年的自卫反击战,成功的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原匈奴侵扰的困扰。

2、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期匈奴分裂,一部南下降汉,其首领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许配给他,实现了北方边境长达50多年的安宁。 问题2: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通西域

补充材料: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1)目的:寻找西域盟国,共同对抗匈奴。

(2)经过: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11年到达西域,但大月氏不愿于匈奴未战,未达成主要目标。

(3)作用:加强了汉朝对西域各国的了解。

2、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年 (1)目的: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2)成果:西域各国遣使来朝,西域各国同汉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1)汉武帝大力争取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反对匈奴倾向汉朝,汉武帝在新疆设使者校尉

(2)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直接管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域地区,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问题3:汉武帝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

1、南部:铲除当地割据势力,设置会稽郡和南海九郡。

2、西南夷:在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北部设置郡县加强管辖。 问题4:汉武帝时期边疆政策的成果

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多民族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问题5:汉武帝的“罪己诏”

汉武帝中后期,由于长期用兵,生活奢靡,导致人们贫困,农民起义不断。汉武帝在晚年下了一个“罪己诏”,宣布自今放弃有害百姓的政策,于民休息。 例题三:小明同学对张骞的身份进行了定义,你认为合适的是( B ) 军事家 ②探险家 ③改革家 ④友好使者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问题四: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本课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到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促使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师生活动: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并总结。

汉武帝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篇:孟庄中学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自主学习】

一、政治——“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地方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

①采纳的“_______”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使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②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作用:加强中央对的控制。

二、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西汉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

①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三、经济——盐铁专卖:

1、背景:私人铸币没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掌握在豪强手中。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措施:

①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②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

3、影响: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四、军事——北击匈奴

1、背景:秦末汉初,匈奴族在首领单于的率领下统一蒙古草原,不断南下袭扰。西汉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 。西汉强盛后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

2、经过: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率精骑出击匈奴。重要战役

3、结果: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史料探究】 ,

1、材料一:右图

材料二: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1) 结合史料一,探究西汉初期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

(2) 材料二中的“上”指谁?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说说这一措施的内容。

2、材料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什么措施确定儒学的地位的,有什么影响?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当堂检测】 1.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监察事务

C.军事管理

D.财政管理 2.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图2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制 B、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勤俭治国,政治清明,国力显著增强 4.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半两钱,改铸(

)

A.半两钱

B.五铢钱

C.蚁鼻钱

D.铲形币 5.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某位学者“罢黜百家”的建议,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这位学者是(

)

A.张骞

B.董仲舒

C.司马迁

D.张仲景 6.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他之口而震撼人心,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倒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

)

2 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D.王昭君

第四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范文

1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索、学生互动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比较法、引导启发法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被称为汉族?

(二)讲授新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

(1)措施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影响 情景剧: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措施二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介绍(分封的对象、目的和危害)、推恩令(目的、提出者、内容和作用)

(3)措施三政治上: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

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

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影响

七、课堂复习训练:使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课堂巩固

八、布置课外作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九、板书设计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 条件

2、具体措施

3、影响

1.皇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葆江山呢?

2.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3.儒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4. 道家: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百姓无拘无束,可以为皇帝指点江山,评头论足。

5. 法家: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6.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不动摇。

7.儒(董):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第五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讲述的是西汉的建立和汉武帝巩固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公开课的内容如下(提纲式):

一、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统治

1、 西汉的建立

二、汉武帝和新的大一统

1、 推恩令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北击匈奴,解除边患 削减了如下内容:

4、 加强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5、 张骞通西域

6、 经营南方、西南地区

在确立了要讲的内容后,开始着手再备课,备课要达到的目标是:让课堂线索简单明 了;让课堂较为生动有趣。朝着着两个目标,作了如下安排:

一、怎样讲西汉的建立

在讲西汉的建立时,插入楚汉战争、鸿门宴和霸王别姬等比较有趣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并且有学生对这些内容已经了解,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来说的方式。结果有几个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并且讲得还挺好。

二、怎样讲轻徭薄赋和“文景之治”、分封同姓王和“七国之乱”

因为时间的关系以及一些概念在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过,所以我采用的方式是老师讲述,学生聆听的方式。

三、怎样讲“推恩令”

因为在课前学生都已经预习,所以我的方式是给出关键词和图表,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讲述“推恩令”:

嫡长子

其他诸子

直属于郡的管辖

越分越小

无力中央对抗

结果,举手回答的学生能够清晰地讲解了什么是“推恩令”。老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四、怎样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运用的教学方式是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1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 .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 .为了推行儒学的思想,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的设置,将要掌握的内容都融入到问题当中,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就把要学习的内容掌握。

五、怎么讲北击匈奴,解除边患

运用的教学方式也是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阅读思考:整个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是怎样变化的?(刘邦、文景帝、汉武帝、汉武帝之后)

2、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3、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大规模反击匈奴?是由谁和谁指挥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4、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是与匈奴哪个首领和亲?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5、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与互市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本次公开课我觉得自己讲得中规中矩,线索比较清晰,但是师生互动稍稍欠缺,虽然学生都能积极配合举手回答问题,但是老师讲得还是有点多了。我想这与课文的内容有关,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较为难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因为毕竟他们了解的东西还是有限。 另外,在讲课时,面对众多的行家,我还是有点紧张了,平时那种放松自如的感觉不能传达给学生。

在讲课时候,还是能够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运用,并且老师也能做适当的归纳和分析。

想成为一个收放自如的老师需要不断的历练,虽然这节公开课并没有像我设计的那样完美,但是我不伤心,因为自己的成长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谈谈对其中一课例的体会。

魏小林老师的《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的体会

魏小林老师的《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给我很多的感受:在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愿意去学习、才愿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1)关注学生“学”, 魏老师用《汉武帝的烦恼》这个课题替代了传统的课文标题,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真正关注他们的“学”。 在导入教学上用高大的两扇城门来导入,走入汉武帝的内心世界,新颖且耐人寻味。在教学上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采用了大量的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历史课本剧表演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热情高,较好完成教学要求中的重、难点内容。课件制作精美,资料丰富,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魏老师以问题为主线,层层启发,层层引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2)从关注“学”,到关注“人”。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教,魏老师的课,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了爱国主义的熏陶和对一些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

总体而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三维目标明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完美,教学效果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借鉴价值。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本课的特点是结构非常清晰,从三个方面介绍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起来。“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正统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来的思想基础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愿意去学习、才愿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首先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观点:①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由于是借班上课,我对学生不太熟悉,如果不考虑学情,光注意“教”,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我从学生出发,与学生一起学习,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关注他们的“学”。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教师做到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教,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老师更多的是关注他们,才会真正愿意、乐意去学习,才会真正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学案下一篇:环卫工人节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