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2022-07-04

教案不仅是实施教学流程的起点,而且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汉武帝大一统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范文

1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索、学生互动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比较法、引导启发法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被称为汉族?

(二)讲授新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

(1)措施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影响 情景剧: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措施二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介绍(分封的对象、目的和危害)、推恩令(目的、提出者、内容和作用)

(3)措施三政治上: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

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

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影响

七、课堂复习训练:使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课堂巩固

八、布置课外作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九、板书设计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 条件

2、具体措施

3、影响

1.皇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葆江山呢?

2.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3.儒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4. 道家: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百姓无拘无束,可以为皇帝指点江山,评头论足。

5. 法家: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6.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不动摇。

7.儒(董):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第二篇: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又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讲授新课:

想一想: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后,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治理,国家出现一片繁荣富强的局面!)

播放视频《汉武帝》,简介汉武帝。

一、 “推恩令”的实施

自主阅读课本P54-55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刺史制度的内容、作用。 (1)背景:①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独霸一方,骄奢淫逸,公开反抗封建官吏,甚至有人企图谋反;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乱;

内容:①下诏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子弟,封地与势力缩小;②削藩。 作用:诸侯王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

(2)13个州部各派刺史1人,既监视州部地方官,又监视豪强及其子弟,严禁其为非作歹,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资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此材料说明了什么?(思想的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儒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道家: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百姓无拘无束,可以对皇帝说三道四。

法家: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思想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 3.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加强了思想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课后延伸:请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对待儒家上有何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三、盐铁专卖

(1)中央收归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 (2)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比较、问题牵引、阅读回答、讨论交流和表演历史短剧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出现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汉武帝为现实“大一统”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 难点: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的理解。

【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沁园春·雪》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首词提到了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封建帝王,我们已经了解了秦始皇,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汉武帝的风采。

【内容探究】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同时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看一看在汉武帝即位后面临什么样的烦恼?

2.学生讨论后回答: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地方上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

3.教师讲解: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5页第一段的内容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4.教师讲解:“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封定封号。

5.教师可在黑板上用图示法演示“推恩令”的效果图,并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5页的相关内容,问:“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6.教师讲解: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除“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刺史制度。) 1

7.教师讲解: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皇权的问题解决了,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教师过渡] 解决王国问题后,汉武帝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相信看了汉武帝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景你就会明白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教师可指导学生表演情景短剧:一日,汉武帝在长安召集诸子百家的学者,讨论治国方略。

生a(汉武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会集殿堂,是想让你们给朕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才可永保江山呢?

生b(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严厉刑法,看今后谁还敢对皇上不忠!

生c(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用道家思想为妙。

生d(儒家,董仲舒):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您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a(汉武帝):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教师引导,重点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实行后产生的重要影响: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5页第三段的内容,问:在思想上除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请同学们再阅读相关的内容,思考这两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比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哪些相同之处?

5.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上述两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利: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影响上,都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都产生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消极作用。

[教师过渡] 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对此,汉武帝是怎么解决的呢?

三、盐铁专卖

1.教师展示教材第56页“材料研读”部分的内容和图片《五铢钱》。并提问: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造成农业荒废,经济混乱,财政亏缺。)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 2

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2.教师讲解: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措施,汉武帝终于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

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可以说西汉王朝出现的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而今,饱经沧桑的华夏民族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崛起,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一定要发愤图强,奋发有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四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讲述的是西汉的建立和汉武帝巩固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公开课的内容如下(提纲式):

一、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统治

1、 西汉的建立

二、汉武帝和新的大一统

1、 推恩令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北击匈奴,解除边患 削减了如下内容:

4、 加强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5、 张骞通西域

6、 经营南方、西南地区

在确立了要讲的内容后,开始着手再备课,备课要达到的目标是:让课堂线索简单明 了;让课堂较为生动有趣。朝着着两个目标,作了如下安排:

一、怎样讲西汉的建立

在讲西汉的建立时,插入楚汉战争、鸿门宴和霸王别姬等比较有趣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并且有学生对这些内容已经了解,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来说的方式。结果有几个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并且讲得还挺好。

二、怎样讲轻徭薄赋和“文景之治”、分封同姓王和“七国之乱”

因为时间的关系以及一些概念在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过,所以我采用的方式是老师讲述,学生聆听的方式。

三、怎样讲“推恩令”

因为在课前学生都已经预习,所以我的方式是给出关键词和图表,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讲述“推恩令”:

嫡长子

其他诸子

直属于郡的管辖

越分越小

无力中央对抗

结果,举手回答的学生能够清晰地讲解了什么是“推恩令”。老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四、怎样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运用的教学方式是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1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 .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 .为了推行儒学的思想,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的设置,将要掌握的内容都融入到问题当中,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就把要学习的内容掌握。

五、怎么讲北击匈奴,解除边患

运用的教学方式也是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阅读思考:整个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是怎样变化的?(刘邦、文景帝、汉武帝、汉武帝之后)

2、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3、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大规模反击匈奴?是由谁和谁指挥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4、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是与匈奴哪个首领和亲?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5、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与互市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本次公开课我觉得自己讲得中规中矩,线索比较清晰,但是师生互动稍稍欠缺,虽然学生都能积极配合举手回答问题,但是老师讲得还是有点多了。我想这与课文的内容有关,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较为难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因为毕竟他们了解的东西还是有限。 另外,在讲课时,面对众多的行家,我还是有点紧张了,平时那种放松自如的感觉不能传达给学生。

在讲课时候,还是能够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运用,并且老师也能做适当的归纳和分析。

想成为一个收放自如的老师需要不断的历练,虽然这节公开课并没有像我设计的那样完美,但是我不伤心,因为自己的成长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谈谈对其中一课例的体会。

魏小林老师的《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的体会

魏小林老师的《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给我很多的感受:在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愿意去学习、才愿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1)关注学生“学”, 魏老师用《汉武帝的烦恼》这个课题替代了传统的课文标题,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真正关注他们的“学”。 在导入教学上用高大的两扇城门来导入,走入汉武帝的内心世界,新颖且耐人寻味。在教学上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采用了大量的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历史课本剧表演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热情高,较好完成教学要求中的重、难点内容。课件制作精美,资料丰富,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魏老师以问题为主线,层层启发,层层引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2)从关注“学”,到关注“人”。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教,魏老师的课,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了爱国主义的熏陶和对一些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

总体而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三维目标明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完美,教学效果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借鉴价值。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本课的特点是结构非常清晰,从三个方面介绍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起来。“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正统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来的思想基础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愿意去学习、才愿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首先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观点:①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由于是借班上课,我对学生不太熟悉,如果不考虑学情,光注意“教”,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我从学生出发,与学生一起学习,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关注他们的“学”。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教师做到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教,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老师更多的是关注他们,才会真正愿意、乐意去学习,才会真正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习题1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单项选择题:

1.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2.汉武帝为了提高儒家学说地位采取的措施是(

)

A.巩固中央集权

B.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 C.颁布了推恩令

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3.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

A.汉高祖

B.光武帝

C.周文王

D.汉武帝 4.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实质是(

)

A.剥夺王国的封地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5.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

A.太学

B.郡学

C.国学

D.府学 6.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7.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 A.董仲舒

B.刘濞

C.晁错

D.主父偃 8.按先后顺序排列汉初的几代皇帝应是(

) ①汉景帝

②汉武帝

③汉高祖

④汉文帝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9.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人做了大官 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关系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C.董仲舒的学说适应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 D.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

11.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2.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吸取秦亡教训

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1.(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段话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 ②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③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

2.“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汉书•食货志》

阅读材料回答:

①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②汉初这样荒凉的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③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种景象?出现了什么结果?

三、问答题:

1.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

2.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B 5.A 6.B 7.D 8.D 9.B 10.B 11.D 12.B

二、材料分析题 1.①农本思想

②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③文景之治

2.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②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③汉高祖,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三、问答题

1.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

2.说明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3.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汉武帝通过两项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一是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这样,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上一篇:化学技术监督培训下一篇:合同法知识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