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少时译文答案

2024-04-19

魏武帝少时译文答案(精选2篇)

篇1:魏武帝少时译文答案

篇一:予少时读书阅读答案 秦观《精骑集序》“予少时读书”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 【原文】: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①。暗疏②之,亦不甚失③。然负④此自放⑤,喜从⑥饮酒滑稽⑦者游。旬朔⑧之间,把卷⑨无几日,故虽有强记⑩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 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 不如曩 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 数终,掩卷茫然,辄 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注释】: ①诵:背诵。② 暗疏:默写。③ 失:错误,这里指“有错误”。④ 负:依仗。⑤ 放:放任自流。⑥ 从:跟随。⑦ 滑稽:巧言善辩。⑧ 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十天一月之间。⑨ 卷:书。⑩ 强记:记忆力很强。11 比:近。12 惩艾:惩戒。13 殆:大概,几乎。14 曩(nang三声)时:以往,从前。15 寻绎:反复推求,思考。16 废:荒废。【翻译】:

少年的时候读书,看一遍便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出现差错,于是便依仗着自己有这种本事就放纵自己,愿意和喝酒闹玩的人在一起游乐。一个月之中,看书的日子没有几天,这样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经常不去学习也就荒废了。

近几年来,用发奋的态度来告诫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比不上早先的十分之一、二,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求才得到最终结果,合上书之后便迷茫混乱,经常是不再记住书中的内容,所以虽然很勤劳地读书,也在经常忘记中把学问荒废了。唉!使我的学业败废的,就是这两样东西啊!【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一见辄能诵()②掩卷茫然()2.作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发出感慨:“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你认为文中“二物”指的是什么?

3.本文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今天读来,仍有借鉴意义,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所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掌握以及灵活运用情况。答案①背诵②合 2.【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并在原文中寻找信息的能力。答案:不勤与善忘。3.【简析】本题古为今用,考查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故事所蕴含启示或道理的能力。答案:年少时记忆力强应珍惜光阴勤奋读书;成年后要勤苦钻研弥补善忘的不足。[1] 更多有关 的资料篇二:予少时读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小题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殆不如曩时十一二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辄()(2)比()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小题4: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2分)小题5: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小题1:b小题2:(1)立即,就,便(2)等到小题3: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小题4: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或“少而不勤”。后来治学:“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或“长而善忘”。小题5:(1)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2)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3)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该题答出两点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方法: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可翻译为: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辄”就之意,经常考到。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把“三千”和“数万”翻译为“少量”和“众多”也可。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能够大致理解全文,但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尤其要注意细节,分别写出遇到的问题,用原文回答即可。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学生的收获。方法:要求学生能从中学习人物的优点。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文体分类: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明朝: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现代: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散文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鲁迅《呐喊》自序 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考查相似的试题有:篇三:予少时读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 辄 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 辄 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 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小题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辄()(2)比()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小题4: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2分)小题5: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小题1:b小题2:(1)立即,就,便(2)等到小题3: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小题4: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或“少而不勤”。后来治学:“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或“长而善忘”。小题5:(1)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2)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3)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该题答出两点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方法: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可翻译为: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 辄 ”就之意,经常考到。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把“三千”和“数万”翻译为“少量”和“众多”也可。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能够大致理解全文,但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尤其要注意细节,分别写出遇到的问题,用原文回答即可。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学生的收获。方法:要求学生能从中学习人物的优点。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篇五:予少时读书阅读答案

篇2:魏武帝少时译文答案

刘道真食豚 刘道真①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②谢。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半,乃还之。后_百度作业帮

刘道真食豚

刘道真①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②谢。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半,乃还之。后为吏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所由,问母,母告之,于是赍③牛酒诣道真。道真曰:“去,去!无可复用相报。”

注释:

①刘道真:刘宝。晋高平人,曾是苦役犯,后为司马骏(司马懿七子)所赎,官从事中郎。②了不:毫不。③赍(jī):携带。

阅读训练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线字词的意思

①常渔草泽。( ) ②识非常人。( )

③甚乐其歌啸。( ) ④道真超用之。( )

⑤于是赍牛酒诣道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

②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半,乃还之。

③道真曰:“去,去!无可复用相报。”

二、内容理解

为什么刘道真对待母子二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上一篇:发送邮件格式范文下一篇:三个寓言故事 3个经典寓言故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