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2024-05-13

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共11篇)

篇1: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真。

然而,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不少学者都结合国内外的环境来研究,表示了相当的担忧,认为存在着许多问题。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此外,武铁传《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一文也指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文化发展不平衡与政府定位不明确,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制约文化发展,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

虽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中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这样的外交活动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可是,仅仅这样还远不能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看重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却在渐渐增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应该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提升。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目前我国的文化力却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另外,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有数倍之大。以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载体图书为例,经过我国许多部门的努力,版权贸易逆差已经从前几年的1∶10缩小为现在的1∶7,但仍然是太大的数字。而且,图书的出口对象主要是一些汉语文化圈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中国和欧美的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甚至达到1∶100以上。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为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这里我主要提出三点:

1.全方位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而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信息时代。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建立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1996年初春,马欣乐先生的个人画展也在迈尔奇画廊开幕,邀请了克林顿夫人为其剪彩,盛况空前,影响力很大。马欣乐先生不少作品结合西方绘画用光用色的手法,很有新意,呈现出大家的独特风格,也使西方的观众对传统的中国绘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推广了中国文化。

2.多角度实践,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根据《世界眼中的中国》的调查显示,对“中国的代表性事物”的了解上,大部分外国人选择了“功夫”、“长城”和“中餐”,认为这些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事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展示给世界更多精彩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多角度地实践,多角度地展示,才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如在大部分美国人眼中,梅兰竹菊是中国画固有的唯一符号,马欣乐先生却让他们认识到了象形文字在绘画中的魅力,让美国人看到更丰富的中国画。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得马欣乐有机会成为全美最大的斯普林丝环球家纺公司的高级设计师和设计总监,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美国人钟爱的家纺布艺让中国元素在异国走进千家万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3.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我国现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000 万人,这支力量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在海外的表现和扩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并且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如印度尼西亚思源美术馆馆长阮渊椿极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使印度尼西亚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并且获得了亚洲国际书法高峰论坛颁发的“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大奖”,中国画家马欣乐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了很大贡献,他的新作《大唐盛景图卷》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当今中国,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潮中,中国文化毕竟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主要是指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衡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而且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是基于此,各国纷纷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化创造最深厚的源泉。建设和谐文化,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具有群众性的文化特征。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文化,是真正民主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既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宗旨的要求。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因此,民族性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底色,面对外来文化不断冲击和渗透的现实,我们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保卫者的职责。因为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国人民以自己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着称于世而又地域特征鲜明的灿烂文化,它是维系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

篇2: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谈我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首先,我想说:“说不上为什么,本人从初中到大学,一直以来都对国内外的形势或多或少的有所关注,为此也积淀了一些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下面我想谈谈本人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点点认识,如有不对的地方,请谅解。

既然是谈文化软实力,那我开头就不卖关子了,所谓的“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为此,一个国家的崛起、强大,让其它国家对其没辙,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我的观点:“硬实力”是具体,而“软实力”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似乎又是无形但深刻的,而事实表明我国在“硬实力”上虽强但“软实力”暴露多方面欠佳,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行动中将其提上日程。

据网络民意调查显示~~~~~,为此XX调查者干脆把调查的结论有趣的概括为:中国年青一代的80、90后喜欢看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而湖南的这代人且带着全中国的年轻人看韩剧。WHY?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内陆最火的一部电影竟不是本国如周一谋导演拍摄的犹如看到黄土高原,让人边看边有点想哭的、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电影,而是韩国的“来自星星的你”这部青春偶像剧。而究其原因,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在内陆火起来,我个人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赶时髦,虚荣心在作怪,其实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大多数人都看不懂韩剧,而碍于面子,当有人问你看过韩剧不,你的一句从某某地方学来的“噢吧”——哥哥的意思回答他、她。他就知道你看过韩剧,如你再介绍XX韩剧里面的“XX长腿噢吧”——大帅哥,朋友就不会说你落伍(out)、特别是在交男女时对方会说咱俩没代沟、都喜欢看韩剧、有共同语言。

至此,我本人陷入了沉思,我开始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欠佳的事实陷入了沉思,感叹软实力不佳之时,我想不明,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硬实力”都撼动不了我国强大的经济体这一“硬实力”——通过扩大内需解决不能出口的产品问题。而一系列的韩剧在内陆火爆上映,他们赚取的就不仅仅是票房的钱了,一系列的韩国影星在内陆品牌代言,那代言费我不说你也知道,这么容易上亿代言费就被韩国靓仔、靓女带走了,国人于心不甘但也无奈。

事出有因,我在想:让中国文化软实力一直处于欠佳状态的根源出在何处,从软实力的概念出发,意识、价值观念——软实力,我想到:小的时候,日本的动画片产业蒸蒸日上,我们那代人就是通过看日本动画片长大的,而到现在,我依稀的深刻的记得当时我看过的一部日本动画片叫“七龙珠”里面也同样有一角色名叫孙悟空,但拍的内容却不是《西游记》。换句话我想说:“我童年的意识形态就这样被日本动画界统治过来的,悲催啊”!

是啊,被别人用歪曲的意识形态来统治自己,的确很可悲,可悲之时倍感日本人即聪明又可恶。说日本人聪明是应为他们熟读我国的经典名著,可恶是他把从名著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得淋漓尽致过了头。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日本军官通过熟读我国的名著《孙子兵法》,深悟其中的战胜敌人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由于一些日本人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要彻底的统治偌大的中国,光用武力战胜对方是不行的,为此,他们提出来“大东亚共荣圈”——逼一些年幼的中国小孩去学习他们的文化,想让今后更多的中国人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奴役于日本人。而直到我们之后这几年,由于中日关系的恶劣,国家才开始意识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动画片这一软实力是有多么的重要。为此推出了一部有名国产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而其中所突出的中国特色就如一首歌里唱的一样——“嫁人就嫁灰太狼”,因为在这部动画片中灰太狼在外面抓羊,如果抓不到羊,回到家就会被红太郎用平底锅拍,这一来任劳任怨的灰太狼的角色扮演就像中国传统家庭男主外,女主内里好男人、好丈夫的一个缩影。

好了,关于如何增强儿童时期的软实力这一环节提上征程了,那现在我们青年、中年两代人喜欢看韩剧、喜欢被他国的文化奴役着的这一环节掉链了,那是不是中间环节——青少年时期的文化软实力没有提到征程上或教育出了问题呢?究其原因,我分析了我上初中时期的文化软实力教育没有出现问题,因为我初中在学校集体看的电影都是县教育局硬性规定的,如《八路军》、《抗战八年》等等中学生必看的电影,目的是培养学生懂得饮水思源、作为学生要有爱国情怀和使命感等等。和国家的普及文化软实力教育也没有问题,因为一到寒暑假放假,各个电视台在各个时间段不是播放我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等电视剧给小朋友看;就是播放《XX》等抗战史片给青少、中、老年人看,特别是中日关系达到冰点的近几年播放的抗战史片更频繁。

篇3: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以科技文化为代表的生产文化,另一种是以生活思想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前者可以直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后者可以潜移默化地一国的经济、政治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抵制外来思想入侵、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很多国家都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的邻国韩国,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提出“文化立国”五个方针,分别从游戏、电影、电视剧、音乐作为韩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从事文化工作者占全国总人口的1%,到2010年韩国文化产品已占据世界市场5%的份额,近年来增长趋势更是高居不下,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巨大生产潜力使该产业成为韩国的支柱性产业。

相比于韩国,我国的文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缺乏

这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我国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却缺乏将这种文化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文化产业的净出口量少,这种创新能力的缺乏是我国文化贸易逆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互联网技术与美国相比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对互联网信息的屏蔽能力和控制力非常有限,很难抵挡文化帝国主义带来的思想干扰。

1.2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导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危

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转型带来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文化的“外部性”使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性形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采用历史的、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不适宜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现象大加宣扬,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要求全面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西方文化的推崇,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2 如何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大发展理念,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体制创新、协调发展、绿色文化、开放文化、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等方面对我国的文化顺利转型方面做出巨大改进,真正将我国的文化产业转变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2.1 推进文化创新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同样是如此。现如今,我国不仅在经济上面临着重要的转型,在文化上也需要转型来实现文化的创新,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2.2 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地区文化不平衡问题

由于我国南北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大,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拉动。为此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切实维护老百姓基本文化权益,着力解决城乡、区域、群体的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在协调中推进文化科学发展。

2.3 在绿色发展中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

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要注重以德养企,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理念的建立,倡导人们采用绿色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低碳出行,加强资源环境国庆观和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2.4 在开放发展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交流也在逐步扩大,积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文化,发展更高层次的文化产业成为当今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式与内容,积极推进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为世界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作品,让世界看到中国灿烂的两千年文化古韵。

2.5 在共享发展中扩大文化惠民成果

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积极大胆的改进和创新,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文化的吸引力,使之成为更具吸引力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化走向平民化,使平民百姓也能够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万鹏宇,马亚兵.组织氛围对员工心理资本和组织文化的重要意义[J].商业故事,2015(05).

[2]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韩丽彦.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D].中共中央党校,2013.

[4]贾凌昌.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12.

[5]贾磊磊.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策略与路径[J].东岳论丛,2012(01).

篇4: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产业机会

近日,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是去年9月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后的具体举措之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也对文化产业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早有科学家预言: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两大产业,国家的竞争最终体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国的文化创意以产业呈现出“井喷”之势: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和数字印刷等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超过750亿元,增长42%;电影票房超过60亿元,最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40%。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等特征。在中国制造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遭遇产业升级的问题,倒逼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提升。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56个民族,神话传说和各种风俗异常丰富,这种历史文化积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灵感来源和元素,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中国文化元素已开始向外渗透,像好莱坞的大片里就越来越多,在《蜘蛛侠》、《功夫熊猫》等电影中都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细节,由华人导演制作的《卧虎藏龙》更是用中国元素获得了全球观众的普遍认可。而中国电影大片的制作也日益好莱坞化,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不断增加,以更好的视觉效果体现背后的文化元素。

纵观美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文化+科技+资本”是构筑起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比如,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我国在科技发展上较落后,缺少将文化优势进行商业化的制作手段,如今随着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短板正在补齐。像最近刚在创业板上市的华谊兄弟,最初主要从事广告业务,后来发现了本土影视制作的发展空间,逐步在导演、演员、制作技术等环节构筑起了核心竞争力,成为本土影视产业的龙头。

而网游和动漫领域近年来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产值巨大的产业,像日本的游戏市场每年创造2万亿日元规模,动画产品出口值远远高于钢铁出口值;韩国动漫业产值占全球的30%,已成为韩国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如果观察这两国的相关产业,不难发现,其产品中都大量采用、借监了中国文化元素。中国的文化创意企业当然更要迎头赶上,充分利用本土文化优势。本土领头羊之一奥飞动漫创业之初是一家玩具代工企业,并授权制造国外动漫形象玩具,随着制造优势的确立,开始向产业链上游进军。制作本土特色的动画片,打造出本土的动漫形象,借以推出更多衍生产品。

篇5:中国发展战略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摘要] 文化软实力是相对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等硬实力而言的实力。一国在国际交往中因其所崇奉的思想、知识和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而获得了影响他国行为的能力都可称为文化软实力。体现和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思想、观念和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可以影响他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减少自己的对外政策实施中遇到的抵制和阻力,从而有助于一国在国际交往中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增进自己的国家利益。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能力。因此,我国在提高自己的国家综合国力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本文旨在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

[关键词]发展战略 文化软实力

1什么是文化软实力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率先提出“Soft Power”的概念,国内目前通称“软实力”,其实应译为“软权力”。它是指一国所倡导或奉行的价值理念、政策战略、制度安排的正当性或合法性获得他国的自愿认同而在国际事务中无须通过命令或强制等方式赢得他国支持与合作的能力。奈指出,软实力是一种同化性权力(co-optive power),它与命令他者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硬权力或指令性权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实际上是一种柔性的国际影响力。奈认为,软性的同化权力与硬性的指挥权力同等重要,在捍卫和增进自身的国家利益方面,前者显然遇到的抵制更少,实现国家利益的代价更低。奈进而指出,构成一国软实力的权力资源包括本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多国公司的数量和实力、自身主导的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

软实力的概念提出后,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我国学术界对软实力概念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学者指出,软实力的内涵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思想、观念、原则;二是制度,包括国内制度与国际制度;三是战略和政策,发展模式、国家形象、信息和相互依赖等可纳入其中。他进而指出,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而且主要是文化中的核心即价值观,制度和战略与政策都有赖于观念、思想、原则的支撑。既然软实力如此重要,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搞不好,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搞不好,可能不打自败。学者们一致认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文化软实力既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纵观世界历史,所有强国的发展,都是国家战略形成民众共同意志,全体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发挥民众的共同力量,激活民众的创造性智慧,这个国家才有可能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也有助于这个国家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而儒家文化就是凝聚我们民族凝聚力,防止一盘散沙的粘合剂。

2: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文化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一个社会和国家的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一个社会和国家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在社会发展中,人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要素。而人的重要性大抵是与人所拥有的文化程度成正比的。人的文化程度越高,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作用便可能越大。.在这一意义上,,文化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整个文化环境都不是与生产力无关。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法律、道德伦理、风俗习惯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影响。.这些方面的先进与落后,就会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即如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作为人的文化素质的构成,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持和品格的保障。今天,文化的相当部分还直接表现为生产力,出现了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往往体现在它的影响上。即文化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所产生的魅力,包括对本国和本民族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对它国它民族所产生的吸引力。文化越发达越先进,它作为软实力的影响就越大越广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不独表现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上,还需要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强大。因而发展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发展文化不仅需要战略的眼光,还需要审时度势地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求扬长避短,升优汰劣,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世界的总格局中实现我国文化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地跨越式地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3: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做法

3.1将提高文化软实力纳入本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或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文化软实力攸关一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发展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美国的民主和价值观,成为维护美国价值观安全和使美国变得更安全的必由之路。美国总统直接领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高度重视运用美国文化软实力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每年一度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文化安全占有重要地位。

3.2将文化视为一种创造财富增加价值的创造性产业,集聚各方力量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增强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实力达到一定规模时,都会通过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的方法而进一步提升其综合国力。

传统文化观将文化和产业对立起来,认为文化乃是一种远离市场的艺术,市场和文化格格不入。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生产和消费与市场链接起来,同时对市场提出了趣味性和精致性的文化要求,文化市场化和市场文化化都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概念强调文化创造财富和文化增加价值,既重视文化的市场化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又重视市场文化化的趋势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或创意产业。

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支持文化艺术事业;利用自身的国际政治经济优势支持本国文化商品占领国际市场。

3.3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支持本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思想库的发展,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思想、观念和原则等价值理念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是发展和运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生产思想的源泉,思想库是生产政策思想、引领社会思潮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思想库往往被称为发达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或媒体权力之外的“第五种权力”。具体说来,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孔子学院,传播儒家文化就是很好的丰富世界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方法。儒家文化尚和,讲究仁爱思想。所谓仁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凸显了儒家思想纯粹而崇高的道德精神。它意味着:自己不是在他人对自己好的情况下,才回报似的对他人好;自己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自己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孔子的另一个思想就是义,义意味着合乎礼仪的等道德规范,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涵,是指人的物欲追求合乎礼,仁,道等的政教伦理规范。儒家崇尚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托。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的建立就是很好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法。

3.4通过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活动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李光耀曾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只有当一种文化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国家社会进步的良好效能时,他国才能信服,进而对其心向往之。如果在本国失去生命力,在国际社会就自然会失去吸引力。这就需要国家拥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聚集、团结和组织全体成员的向心力,是保持国家统一、内聚稳定的内聚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结语 本论论述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以上论述,唤起国家及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通过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对内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对外则扩大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同时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论语》

《十七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

《国家十二五计划纲要》 新华网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北京 人民出版社

《梁文道文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如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而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

1.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本源

中国文化软实力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以和谐文化为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其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社会文化最重要的基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悠远历史中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不能也不会抛弃的重要资源,是我们树立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肥沃土壤。

和谐文化是以中华“和”文化为底蕴的现代社会主题,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题。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文化软实力的夯实和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2.有效的文化软实力

五千年的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却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糟粕。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化的的流入及某些国际恶意的文化入侵,也使中国现代社会文化良莠不齐。因此,文化的有效性就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硬性指标。有效的文化是指这样的文化。首先,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使人获得幸福、满足和尊严的文化。其次,它是有凝聚力的文化,是能使人友好相处的文化。再次,它是有特色的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文化,又能吸取其他文化之精华,能坚持在众多文化中自信独立。最后,它是创造性的文化,它能够保持灵魂又与时俱进,保持持续前进的步伐。拥有了以上特点的文化,才是能可持续的为造福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的文化。

二、以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硬发展

1.以优秀文化底蕴为基础的文化产业

以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软”性内容,那么,文化产业则是其“硬性”特质,前面三个方面属于非经营性文化,构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产业则属于经营性文化,它能够夯实我们的精神家园。

控制好文化产业的价值走向,是控制文化有效性,进而加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略和保障。文化产业是人们所生活接触个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偏颇,必将影响人们的社会观、价值观,进而影响文化软实力的深入发展。

同时,文化也有经济功能而且发展空间巨大,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推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同时,必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文化需求就会强化并要求得到满足,而且文化需求的市场空间也远较物质需求广阔。随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步,文化产业作为人们精神追求的满足者之一,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

越大,文化产业的进步也越来越能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随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随之提高,中国文化产业也将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更多的取得对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进而进入繁荣发展。

2.优秀文化与社会经济互相促进

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需要靠经济硬实力来支撑。同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辅助和指导。文化与经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第一,文化软实力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将对培养健康合格的社会人才产生重要作用。而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人才质量的提升,必将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文化软实力推动科学发展。优秀开放的文化有利于社会创造全方位的科学人才,优秀的人才又能推动科学发展,而高的科学水平对经济的推动是不可估量的。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我国工业生产大部分在微笑曲线组装、制造生产环节的低端锁定,而技术、专利生产环节严重欠缺,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跨越,实现由“贴牌”向“自主品牌”、由“接单”向“下单”的跨越,必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第三,社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文化的基石。社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的基础,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是其软实力资源,而在企业外部,品牌和服务、社会责任和企业知名度三个方面则是其软实力的资源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企业又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文化软实力在社会文化软实力推动下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篇7:中国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

我国可谓深谙此道,因而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国际影响力。我国的传统文化 “仁义”等理念在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充分体现。

篇8:我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蔡武饶有兴致地听取了部分专家的发言,并就文化软实力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并着重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作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指示,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战略决策,对于推进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可以内化为精神动力的力量,包括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道德规范、纪律约束等等。文化关涉国家兴亡,如果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理论和价值观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则可以兴邦安邦;反之则可能误国。故而,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去思考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我们的软实力增强指日可待。

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局前局长严昭柱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取决于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同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得到国际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转化为现实软实力的重要前提就是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国民众所了解和认同,从而产生强大的文化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指出,当代世界国家战略中,文化地位的跃升是一个兼具世纪性和世界性的重大问题。文化软实力由文化凝聚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服务力四个模块构成,代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整个竞争力,是综合文化国力的集中体现。

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媒体与设计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胡惠林认为,国家文化战略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的蓝图和提升的路径,应该是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体现。从这一角度出发,当今最重要的文化战略之一就是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文化生产力解放程度的重要体现和集中反映。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市场的吸引力、社会的凝聚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不能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简单地理解成对文化的宣传、包装与推广策略,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的自我建构战略来落实。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提出,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发展的程度是衡量文化软实力的三个重要标志,同时还要考察的因素是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美术观察》杂志主编吕品田提出,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对外可以构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强化中国影响世界的文化力量以及导向性;对内可以加强国民的集体文化认同,有助于实现关涉中华文化精神的集体传统。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应是中国美术坚守的价值取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措施,而生产性方式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

在研讨会上,贾磊磊还发布了由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和王文章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委托课题学术成果《中国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上下册)一书,并对参与课题研究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说:“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机构,‘文化发展战略中心’理应联合各院校的专家学者,继续深入开展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文化发展与建设提供学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篇9: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思考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必要性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软实力,是我国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动力源。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论述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大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肩负着繁荣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历史责任。因此,要积极发挥示范和主导作用,快速提高企业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党和国家文化战略与使命作出应有贡献。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企业的需要。国家在企业改革之初就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作为战略任务。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中并没有取得话语权。2007年我国企业还没有进入世界500强前10强,而美国有5家,英国占2家。美国兰德公司和麦肯锡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进行跟踪考察后得出结论:其胜出的根本原因就在善于给企业注入文化活力,凭借企业文化软实力,这些一流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因此,我们只有加快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才能适应这种竞争环境,使更多的企业真正“走出去”跻身于世界一流行列。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持续重组和改革的需要。最近,国家对中央企业第二任期工作提出要求,要围绕做强做大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重组整体上市,中央企业要由目前的150来家调整到80至100家,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在这种持续改革重组中,企业能不能形成凝聚力和新的竞争力,最核心最难的就是企业文化整合,就在于能不能真正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另外,我国企业用工形式也从过去单一的固定工,变为固定、无固定期限以及社会化临时用工等多种用工方式并存。企业中社会招聘人员、市场化用工比例在逐年上升,这类员工进入企业时间短,变换比较快,也有一个文化逐渐融入问题。因此,建设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任务非常艰巨。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西方管理科学把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科学阶段,目前正在走向以企业文化管理为标志的新阶段。可见,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和高级形式。高占祥在《文化力》一书中指出:“文化先导力这一理念一旦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掌握,那将给经济的腾飞添上一个新的翅膀。”因此,我们今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制约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生成因素

从宏观看,制约企业文化软实力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受企业发展水平、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制约等。但从深层原因分析,主要有“四个不同步”。

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和重视程度与企业发展需要不同步。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不明确、认识有错位,或理解过于狭隘,使企业文化建设简单化、庸俗化、教条化。比如,用文体活动、党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代替企业文化建设。一些企业重视程度不高,务实程度不够,企业文化建设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制度轻理念、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企业主要领导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的企业由于领导频繁调整,班子稳定性差,管理人员只注重任期内经营指标的完成,忽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

企业集团内部的母文化与子文化建设不同步。目前,我们一些企业集团,企业文化“共性不足,个性有余”,缺乏一体化和系统化的构建梳理,缺乏统一的远景规划和企业文化战略。比如,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准则、是非观念等等,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传承,都需要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共同来创造、蓄养和培植。而我们一些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企业精神不一致,价值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企业文化软实力形不成拳头。

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与内涵不同步。一些企业大力塑造“文化”形象,如:统一的厂歌、厂标、服装,提出一套企业精神、一些响亮口号等,这些本无可厚非,但是没有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这些理念或精神没有被员工认可,从而起不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还有一些企业,表面上提倡一种文化理念,实际上背道而驰。比如:口头上高喊奉献社会,行动上唯利是图。这些问题,都是把企业文化过于形式化,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没有使企业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内化于心,成为员工实实在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不到激励作用,对企业发展也产生不了深远影响。

企业领导者的倡导与员工的参与不同步。许多企业的文化不是团队文化,只是企业家的文化、个体文化。有的把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是领导决策层自己的事,没有让全体员工真正参与进来。有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尚未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有一些企业对自己的领导人进行拔高和抽象,甚至搞个人崇拜,使之成为“文化垄断者”,导致企业文化“个人化”。

增强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对策

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需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把解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着眼点,注重抓根本、抓关键、抓重点、抓长远,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研究制订企业文化战略。企业文化战略是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在科学合理的指导原则下设计出理想化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按照设计的模式运作和运行,从而培育形成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的定位导航系统,主要着眼于本企业在国际化浪潮中的生存和发展,参与和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此来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上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干预市场的能力。制定企业文化战略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把握好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性、构建内容的系统性、存在环境的联系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运动性。在实施方法上,首先要调查研究现状,全面深入地了解分析本企业当前的企业文化状况,剖析有利与不利因素,确保对企业使命和理想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其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目标和任务,设计出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形象识别体系,真正形成科学的内容体系,以引领企业发展战略。第三,以企业文化战略目标、任务和内容体系为指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原则、主要途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进行整体分析和总体上的规划部署。

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有一支坚强得力的企业文化工作队伍,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一是要设立CCO(首席文化官)。“CCO”的设立是时代发展和企业管理升级的需要,也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外企业几乎都设有相应的CCO或企业文化管理经理。通过CCO来统领和指导企业文化工作,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二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建立和完善上下一致、从上到下抓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工作部门。三是抓好骨干人才培训培养。围绕“提高素质、强化责任、统一标准”,搞好企业文化从业人员定期培训轮训。同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下,尽快建立和优化企业文化管理师的运行机制,完善和规范企业文化管理师培训认证体系,逐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职业认证资格的注册企业文化管理师。四是注意发挥党群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党委、行政、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和文体协会等社团的作用,形成协调一致、群策群力做企业文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健全规范企业文化运行机制。规范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保证。各企业要及时研究制订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规划方案,确定实施方法和步骤,明确组织机构调整、物质资料保障等措施。要详细制定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监督、考核、评比、奖惩等制度,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在企业全体职工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战略和实施细则的宣传教育,使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标准和方法步骤,深入人心,人人皆知;按照规章制度,定期抓好企业文化工作的检查、考核、评比、奖惩工作,做到持之以恒,推动企业文化工作顺利有效地运行,确保制度措施的落实,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工作创新。任何企业文化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产生出不同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并在不断提炼和提升中催生出企业体制、机制、管理、技术、产品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活力。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学习,时刻注重研究创新工作,扬弃旧的,创造新的,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再造。同时,把企业文化产生的凝聚力转化为创新能力,以此推动各项创新,保证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其次,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改造、补充和创新企业文化内容、形式、工作制度等,使之始终能够引领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三,要下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工作的手段信息化。认真研究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努力健全信息化设施设备,建立企业统一的互联网络和企业文化网站,创造条件办好企业报刊、广播电视,为信息化打下良好基础,以提高企业文化工作效率和效果。第四要实行鼓励企业文化改革创新的激励制度,使创新思想渗透到企业全体员工的思想深处,并转化为大家的行为习惯,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实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篇10: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其软实力积淀必将影响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高校毕业生培养角度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可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首先,应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来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意识。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是一种关系性命题。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学校道德教育具有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功能,创新精神培养需要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价值观、动力等支持,创新是道德完善过程本身,创新精神的形成伴随着德性提高的过程。

最后,深入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开展。大学生毕业生要想在就业过程左右逢源,就得具备符合现实社会需求的、过硬的“软实力”。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将职业发展指导作为大学生人生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毕业后的职业与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篇11: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一、“软实力”是文化社会意义的集中深刻体现

1.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类之为人类的根本特征。“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词使用,原意为“人文化成”,源自《易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在鼓励人们提高人之为人应有的文化成就,以化育民众和风俗,使社会变得更加文明而充满人性。西方学者起初将“文化”与西方文明相联系,用以专指西方人所具有的生活方式,或者指18世纪以来西方思想、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伴随着18到19世纪,对非西方民族人类学考察的深入,“文化”内涵逐渐摆脱西方中心论影响,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用以表示一个民族、时期、群体或全人类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或用以描述音乐、文化、绘画、雕刻、戏剧、电影等的活动及其产品。现代文化人类学进一步深化对“文化”的认识,认为文化指系统协调的整体,是由信仰、知识、价值观念和实践构成的一个稳定共享的体系;是社会群体在历史经历中形成的,集体的而非个人的一种认知系统,即一系列被纳入相互连结的有较高秩序的网络和结构中的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兼具描述性与规范性的“命题”。

2.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早期人类学家为代表,从社会内部不同性质的生产实践出发理解文化,认为所谓“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意在指明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社会影响,被称为狭义的“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原始文化》出版,首次对文化进行明确定义,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可以说是对“文化”进行狭义理解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基本涵义在于“以文教化”,也是在狭义上理解“文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从物质与意识、存在与精神关系角度理解文化,认为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精神即意识,精神的生产,即“关于意识的生产”,是人类社会主要生产方面之一。精神的生产分为两部分,一是人自身“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即人自身精神的生产,也即人自身意识的生产;二是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生产,也即社会意识的生产,强调“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精神的生产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越发展,精神生产的影响越大。整体上看,社会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虽然经济因素在其中表现得最有力、最原始、最有决定性,但是“这里没有任何绝对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的”。尤其对于一个具体的社会来说,提倡和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即精神,深刻影响社会性质和未来走向。

3.文化的社会意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首先,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社会的发展往往首先表现为文化的发展,语言、文学、哲学、风俗、制度的变迁往往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导向作用。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尤其如此。其次,文化影响社会性质。不同性质的文化造成不同的社会心理、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文化不同,社会各有不同;二是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不同,社会阶段的表现不同。以不同民族而论,面临的历史和环境、社会实践不同,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反过来又极大地影响了民族社会性质,使不同民族社会发展道路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第三,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证明,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思想先导、凝聚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在西方没有赫拉克里特、毕达格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没有古希腊文明,没有培根、洛克、莎士比亚就没有今天的英国,没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就没有现代法国,没有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就没有现代德国,没有杜威的实用主义就没有今天美国的话,那么,没有神农尝百草、伏羲演八卦、孔子著《春秋》,没有唐诗、宋词、元曲、清杂剧,没有《海国图志》、《天演论》、《文学革命论》等,就没有悠悠50的中华民族。

4.文化“软实力”及其现实意义。“软实力”是文化社会意义的集中深刻反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理论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Joseph Ny于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最早提出并阐述了著名的“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当即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共鸣,从此启动了关于“软实力”的研究与应用的潮流。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软实力”理论的核心理念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软实力”理论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标志,在于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一国之综合实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吸引力、人文环境、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等体现出来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进入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短缺经济”时代,人们以吃饱、穿暖等生存资料数量扩张

为主,而今人们生活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用于物质生活开支所占的比重减少,而更多的钱开始向文化消费方向转移,群众的文化消费也将进入旺盛期。这种社会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一方面要求生产出更多的文化精神产品,去满足人们在文化、精神上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产品中的文化含量愈高,经济附加值就愈高。

2.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在保持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使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现实。文化产业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运用,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文化的传播力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的表现力、感召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和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影视、音像、出版等文化产品已成为最大换汇产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可见,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和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中,人文资源甚至比原材料、能源的作用更大。在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

3.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一个更加智慧的战略选择。

第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历史使命的需要。我国有着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在很长时间内领先世界先进文化。但是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以及近代以来的思维僵化和一味排斥外来文化,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近代远远落后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虽然一直没有停止追赶的步伐,但文化“软实力”与西方国家相比依然差距较大。缩小与世界大国的综合国力差距,必须着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现实国情的需要。一是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人均GDP迈过1000美元大关之后,国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将进入一个新的拐点。相形之下,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我国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态势还不相适应。三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了多元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交流和碰撞,同时面临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严峻挑战。

第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更是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历史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政

上一篇:中考应用题注意事项下一篇:财政公用经费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