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制定的汇报说明

2022-08-04

作为一名社会人,我们必然要与组织成员,或者组织外部进行交流,而汇报则是与组织内外部进行交流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写好汇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标准制定的汇报说明》,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标准制定的汇报说明

民办中小学学历教育收费标准的制定

(一)学校申请。

民办学校拟制定或调整学历教育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时,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发改价格[2005]309)向注册所在地教委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并保证提供的材料真实有效:

1、申请报告

①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名称、办学地址、法定代表人、学校类别;

②申请制定或调整学历教育收费标准的具体项目、标准、调整幅度;

③申请制定或调整学历教育收费标准的依据和理由;

④新建学校提交教育成本的测算、办学规模及前期投入情况说明。调整标准的学校提交近三年的财务收入和支出明细、财务报表,说明调整变动的原因;

⑤申请制定或调整学历教育收费标准对学生负担及学校收支的影响;

⑥提供办学房屋产权证明;

2、如租赁房屋办学,需提供房屋租赁协议(审核原件,复印件留存)。

3、有关证件。办学许可证(正副本)、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招生简章。(审核原件,复印件留存)

4、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以上材料需上交一式二份,复印件要加盖学校公章。

(二)教委审核。

1、材料审核:对学校报送的申请及相关材料、证件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材料予以受理,不合格的材料退回申请单位补充完善,待合格时予以受理。

2、标准审核:

①学费收费标准按照“补偿教育成本原则并适当考虑合理回报的因素”的规定进行审核。需注意以下内容:

A.教育培养成本包括工资、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折旧费等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正常支出;

B.对房屋、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的教学、生活设备及设施按其使用年限分期摊入当年教育成本;

C.当年发生的大额修缮费用,纳入房屋及建筑设施的使用年,从交付使用的次月起逐年摊入当年教育成本。

D.教育成本不包括罚没、灾害损失、事故等非正常费用支出及与教学无关的校办产业及经营性费用支出; E.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方便而代收代管的校服、书本费、伙食费等费用,应遵循“学生自愿、据实收取、及时结算、定期公布”的原则,不能纳入教育成本。

F.合理回报应掌握适度比例,最高不超过5%。

②住宿费收费标准依其实际住宿条件,按照“实际成本确定”原则进行审核。

③聘请具有财政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评估机构进行成本评审并出具的成本评审报告。

(三)发改委审批

1、区教委审核同意后,将审核意见出具正式文件报区发改委审批。

(四)批复学校

区发改委批复后,区教委将批复文件转批相关民办学校作为收费的合法依据,予以公示。

没有找到任何记录。

·关于印发《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309号)

·关于制定民办中小学学历教育收费标准等问题的通知(京发改[2007]974号)

第二篇:如何制定绩效计划中的指标和标准(人力资源部)

如何制定绩效计划中的指标和标准

如何制定绩效计划中的指标和标准在绩效管理的系统循环中,制定绩效计划、设定绩效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在绩效计划里,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的设置又是重中之重,员工的所有工作成果都将在这里得到体现,关键绩效指标选取得是否准确,绩效标准制定得是否合适,考评依据是否选择得当等等,一系列的工作最终都要归到这一张纸上。目前,在我们所内新员工绩效考核中常会出现这些问题:

1、员工的绩效目标不明确,考核表的中的考核项并不是员工的绩效目标。

2、员工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考核的,在考核之前员工并不知道自己的绩效目标,也不知道自己将怎样被考核,一切都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

3、考核结束之后,企业没有反馈,员工不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对自己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令经理满意,那些方面的表现需要改进,也一无所知。 所以今天在这里,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设计绩效计划中的关键绩效指标。

一、指标的类别:业绩指标、态度指标和能力指标

如果你有机会接触一些知名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你就会发现,每个公司都会有一张经过经理和员工双方签字确认的绩效考核表,有的叫绩效计划,有的叫绩效合约,有的叫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这些考核表在叫法上各有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因为它们所承担的是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为员工未来一段时间的绩效工作确立相应的目标和标准,以帮助员工不断获取绩效的提升,能力的提高。

这些考核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基本上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业绩指标(business indicator),一类是行为标准(behavior standard)。这两类指标基本上概括了一个员工的工作,从行为上对员工进行约束,从业绩上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定位。

可见,在我们定立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时,首先要从行为标准和业绩指标两个方面着手。确立整体的框架之后,就要考虑该如何选取指标,如何确立标准,

二、如何选取指标?

在指标的选取上,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业绩指标必须和员工的工作紧密联系,必须基于员工的职位说明书而做,坚决杜绝诸如“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积极性”之类摸棱两可的用词。

2、业绩指标必须是员工工作内容的关键所在,数量不在多,在于其是否是关键,一个员工的工作细分起来可能有10项内容,甚至更多,我们不可能都把所有的工作都写进去,

我们需要做的是选取其中3-5项最为关键的指标,抓住员工绩效指标中的关键所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3、业绩指标的制定必须符合SMART原则,即:1) 指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2) 指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3)指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4)指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5)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4、业绩指标必须是公司整体战略的分解。

任何员工的业绩指标都是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分解,脱离了公司的整体战略,你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为员工制定关键绩效指标的时候,你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公司的整体战略,并对其做出切合实际的分解,落实到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里。

5、行为标准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对员工的行为标准做出综合的要求,使员工的行为始终与公司的价值关相一致,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业绩指标,获取更高的绩效水平。

三、如何确定指标的标准?

尽可能详细描述每项指标各个等级的标准。

在对考核标准进行描述的时候,除了尽量量化以外,你还要进可能地对各个等级的标准进行详细的描述,帮助员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项指标对他的要求,以便于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去实现各项考核指标。其实绩效指标的标准,说白了就是如何能让别人看出你制定的绩效计划中的工作做的好还是不好的一个判断的准则。它可以以具体数量 、质量合格率,成本控制率、完成时限、满意度数值等去表现,但希望所有同事尽量去避免以个人主管因素为决定对象的指标标准,如领导满意度。如果你制定满意度过高,而你的上级主管凭个人感觉和印象对你评价很可能达不到你制定的标准,那到时对你评价的结果就会受到影响。

我们在制定绩效指标的同时还要坚固考核方式,比如我们在指标标准中制定“电话铃响3声前拿起电话”,这个指标标准在考评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无法监控,所以这个标准是无效的。

除了绩效指标的指定,我们还要注意考核依据的确认,也就是说如何证明你工作做了没有的证据,就想法院中为自己举证一样。比如你在指标标准中要求“在考核期间内打30个业务联系电话”,那么到考核期间结束时你的上级主管如何知道你打没打30个电话呢?那么你的电话记录就成为你的考核依据,它足以证明你的工作量。而有的时候你的考核依据还可以给你提供保障,当你对你的主管对你的评价有争议时,你应先拿出你的考核依据来说明,比如我在本月的绩效计划中要求制作2个培训课件,但考核时我的主管给我的评价是不足,

而我认为我在本次考核期间完成了4个课件的制作,我应该在优秀那一栏,这时我就可以以我制作课件的草稿为考核依据向我的考核主管质疑,这样既让主管考核时减少了个人主观因素,也可以在特殊情况下维护自身利益

四、如何就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的内容与员工达成共识?

这是非常关键的。 毕竟,绩效管理不是员工的单向行为,也不是经理暗箱操作,而是经理和员工的共同利益,是双方双向沟通不断进步的过程。

所以,在开始制定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的时候,员工要让上级主管参与进来,不断与上级主管沟通,倾听上级主管的工作动态和工作安排,征求上级主管的意见,将各项关键绩效指标以及标准的确定告知上级主管,听取上级主管的意见, 而考核人的上级主管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对公司战略和经营计划进行有效的分解,认真分析员工的职位说明书,找出关键绩效指标,列入每个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使员工的绩效目标与工作紧密联系,保证员工所做的工作被考核被认可,激励员工不断进步。

2、为更好地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经理应不断地与员工沟通,使绩效目标成为经理和员工双方认可的成果,保证员工知道自己的绩效目标,知道自己将怎样被考核。

3、与员工保持不断的双向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员工完成绩效目标的相关信息,及时予以反馈,使员工不断朝绩效目标前进。

4、对员工进行必要的绩效辅导,帮助他们提高绩效能力,成为自己领域的绩效专家。

5、考核结束后对员工进行绩效反馈,使员工了解自己使怎样被考核的,考核结果是什么,应该在以后做哪些方面的努力以更好提高绩效。

在多次的沟通中,双方逐渐达成共识,直至最后双方签字确认,各执一份。然后送人力资源部一份备案。

至此,一份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就宣告完成。

但记住,这只是个开始,更多更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呢!

人力资源部徐敏2007年10月24日

第三篇:如何制定工资标准

——岗位要素工资例的说明

薪酬体系由四个板块构成:工资+补贴+福利+奖金

补贴、福利和奖金依照相关的公司制度确定,在此重点说明工资的设计和计算方法。工资分为两大类,正式员工工资和试用期员工工资,两大类下又分别分车间员工工资(简称车资)和非生产线员工工资(非车资)。

为了保证员工的正常生活,首先以地区最低生活保证金为依据,设立一个基础工资,基础工资在正式员工没有和公司脱离雇佣关系的情况下,每个月都应该正常发放给员工的,不发放的话将会影响员工的正常生活,属于月固定发放工资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员工稳定性,根据员工在公司服务年限,计算工龄工资,以每年20元递增,最高为100元/月,属于月固定发放工资组成部分。

车间员工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所以结合实际生产需要,由车间安排其上下班时间,但是前提是完成公司和车间的生产任务,假如无故不服从车间安排上下班,将视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其工资组成为:

车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尤其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结合车间的一些考核指标确定。

非生产线员工工资采用的是岗位工资制,岗位工资由岗位评估因素计点确定,各部根据公司组织架构和部门岗位设置拟定职务说明说,评定岗位点数。除一些特殊岗位工资个别议定外,其余岗位结合地区工资水平和公司工资支出计划确定岗位工资系数。

岗位工资M=岗位点数*岗位工资系数。

此岗位工资为正常22天出勤的考勤工资,那么日标准出勤工资Md=M/22。非生产线员工工资组成为:

非车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考勤工资

因为根据公司实际生产经营需要,员工上班时间多于22天,因此予以计算加班工资,设实际出勤天数D:

当D≤22天,非车资=基础工资+Md*D;

当22

当D>26天,非车资=基础工资+M+ Md*4*1.5+ Md*(D-26)*2.。

即正常休息日上班,日工资为标准日工资的1.5倍;法定休假日上班,日工资为标准日工资的2倍。

非生产线员工除星期日休息外,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元旦1天;春节3天;劳动节1天;国庆节3天;清明、端午、中秋各1天。如果该月有上述节假日,则该月出勤天数为实际出勤天数+上述节假日天数;依照公司规定,员工有薪假期为丧假、婚假,则由公司补发,3天有薪假不计入考勤;产假、工伤假依照公司相关规定发放薪酬。

为了评价员工的工作结果,因此需对非生产线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因此,考勤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个部分,根据不同岗位设定不同组成比例。绩效工资发放=绩效工资*绩效考核系数。假定比例设置为40%:60%,岗位工资系数为2,见附表。

第四篇:住建部制定不良行为认定标准

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规范执业行为和市场秩序

住建部制定不良行为认定标准

为了完善建筑市场注册执业人员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执业行为和市场秩序,日前,国家住建部制订了全国建筑市场注册执业人员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住建部将下列18种行为列为注册建造师的不良记录认定行为标准。

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注册: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证书;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资格证书、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未办理变更注册而继续执业;泄露在执业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他人的商业、技术等秘密;未取得注册证书和执业印章,担任大众性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或者以建造师的名义从事相关活动;同时担任两个及两个以上工程项目负责人;超出执业范围和聘用单位业务范围内从事执业活动;索贿、受贿或者谋取合同约定费用外的其他利益;实施商业贿赂;签署有虚假记载等不合格的文件;允许他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执业活动;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位受聘或者执业;未按照要求向注册建造师信用档案信息;因过错造成质量事故;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违章指挥、强令职工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在注册、执业和继续教育活动中,发生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行为。

第五篇:财政部 司法部关于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司法局:为切实做好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障工作,保证基层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经费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财政经费保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998]30号)等法律和文件规定,现对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工作的重要性

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含县、市、区司法局和乡、镇、街道司法所)是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肩负着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重要任务,在推进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是建立和完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职能作用,加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障工作的基本措施,也是实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合理保障、有效保障的重要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司法行政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提高基层政权执政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高度来认识和支持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制定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研究,抓紧制定本地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

二、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事权划分和现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司法行政经费管理体制,贯彻收支脱钩、全额保障、因地制宜、适时调整的原则,不断提高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障水平。

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主要原则:

(一)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原则。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各项收入和行政性收费要按规定上缴财政,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全额保障。

(二)突出重点,确保基本需要的原则。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所需公用经费,特别是业务经费等要作为重点予以保障;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日常开支要足额给予保障。

(三)因地制宜、分类制定的原则。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财政保障能力差异较大等特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保障标准。

(四)适时调整、合理增长的原则。保障标准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司法行政工作任务的增加和本地区财政保障能力的提高,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的合理增长,保证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经费需要。

三、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范围

(一)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财预[2006]13号)规定和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特点,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范围包括行政运行的公用经费和基层司法业务费、普法宣传费、律师公证管理费、法律援助费等。其中,行政运行公用经费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交通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福利费、劳务费、办公设备购置费等。

(二)在上述公用经费范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本地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应包括的具体开支项目。

(三)上述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执行范围应包括经费由乡、镇、街道保障的司法所。

四、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办法

(一)测算经费保障标准的基础数据。按照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开支范围,以当地2004年和2005年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实际开支数额为基数,扣除一次性开支和不合理开支,作为测算经费保障标准的基础数据。

(二)测算不同类型经费保障标准的差异数据。选择有代表性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典型调查,并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地理、交通、气候、物价和司法行政业务量等特殊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测算出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保障标准的差异数据。

(三)制定分类保障标准。根据本地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实际工作需要和财政保障能力以及上述测算数据,对所辖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分类,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经费保障标准。

五、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工作的要求

做好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司法行政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本地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确保保障标准的落实。

(一)抓紧研究制定本地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的保障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本地情况,于2007年6月30日前制定下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同时报财政部、司法部备案。

(二)认真做好实施工作。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可根据制定的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经费预算,财政部门要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下发的保障标准安排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预算。对于部分财政确实困难的县、市、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分落实计划,原则上3年内必须达到本地区确定的经费保障标准。

(三)建立监督机制,推动保障标准的落实。省级财政部门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并加强检查和监督,督促本地区县级财政部门按照制定的保障标准安排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预算;对本地区内确实难以按保障标准落实公用经费的贫困县、市、区,省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补助力度,帮助贫困县、市、区落实保障标准。

(四)切实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预算管理,并加强预算的追踪反馈和监督检查工作。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要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教育广大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坚持节俭办事的原则,厉行节约,杜绝浪费;要根据工作重点和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优先保证重点工作需要;要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提高现有设施、设备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减少消耗;要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上一篇:成长与责任的演讲稿下一篇:表彰政府机关的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