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制定

2023-01-27

第一篇: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制定

农业标准化: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标志

作者:王守臣 来源:农民日报 转载自: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重要标志。多年来,吉林省始终遵循“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必须先行”的理念开展工作,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来抓,把农业标准化作为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来抓,为新时期吉林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7年,是全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推进年,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将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三农”工作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通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及产出品的监管,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把2007年确定为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年”,启动实施农业标准化“六大行动计划”。即:启动实施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六大行动;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市场准入、产品标识、产地追溯和信息发布”五项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执法和技术服务”三支队伍。

标准化体系建设行动 首先,建立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骨干、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科学合理、统一权威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2007年,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00项,其中种植(采集)业30项、养殖(驯化)业30项、加工业40项,以满足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特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市场、检测、认证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和帮助企业按国际标准和进口国标准组织生产,以满足外向型农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需要。其次,本着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省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区、基

地)、标准化示范企业、标准化示范市场,率先加快标准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推广和应用。在生产环节,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GAP)的实施,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杜绝禁用农药的使用,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在加工环节,要组织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严格执行标准,着力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加工、保鲜和包装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规范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在流通环节,切实加强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标识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等市场准入标准的实施,防止二次污染。2007年创建标准化示范载体50个,其中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区、场、基地)15个,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5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基地面积350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0个、基地面积100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5个、基地面积500万亩。

检测体系建设行动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开展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全方位检测工作,为实现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质量监控提供保障。2007年重点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性检

测中心1个、专业性分中心10个、区域中心9个、县级检测中心60个及速测站(室、点)50个。建设原则是以省级为主,向国家级靠拢;以行业为主,向地方延伸;以检测终端产品为主,向农业各种产品、各个环节、多项参数的全方位检测发展。

认证体系建设行动 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对认证的产品实行标识(牌)和证书管理,鼓励和倡导获得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GAP、GMP、HACCP、ISO9000和ISO14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同时,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市场叫得响、百姓信得过、竞争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2007年培育、开发、认证各类名牌农产品200个左右。其中,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吉林名牌农产品50个,“三品”认证150个。

监管体系建设行动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市场准入、产品标识、产地追溯和信息发布”五项监管制度。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实行定点监测和抽查相结合,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二是扶持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专营超市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站点,开展自检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三是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建立完备的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逐步实行标识管理制度。四是加强对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督抽查,实行产地追溯制度,对监测合格的农产品予以确认,对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罚。五是在全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快速跟踪、监督和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对不合格产品及时公布。通过自上而下严格的监督,实现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及终端产品、包装、储运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

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行动 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源头,更是保证消费安全的关键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农产品市场按照《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GB/T19575—2004)升级、改造,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大力开展标准化批发市场创建,推进市场准入、产地追溯制度的实行,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确保安全消费、放心消费。2007年重点建立省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放心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其中综合性1个,专业性4个。

服务体系建设行动 根据各地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特别要从农村经纪人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通过他们普及标准化知识,引导农民知标准、用标准。2007年,初步培养建立起由省、地、县、乡、村(基地)五级人员组成的农业标准化管理、执法和推广服务队伍,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推进农业标准化进入新阶段,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伴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深入实施,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健全四项机制,保障农业标准化“六大行动”顺

利推进。一是建立有效宣传机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有效传媒举办宣传专栏,开办专题节目,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将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专题讲座,搞好培训工作,使宣传工作做到长期有效,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完善保障机制,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位,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在标准、检测、认证、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加强技术研究,开展国际交流,实现科技创新,不断开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实施的新局面。四是建立有效的配套机制。抓紧制定出台《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形成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确保正确贯彻实施。

作者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7-3-30

第二篇:农业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再一次来到文西村农户彭著荣家,彭著荣从李子树上摘下一一个李子叫我品尝,通过交谈,了解到文西村的农户虽大部分都已征地拆迁,但剩余的农户大多数家里都种有李子、枇杷等果树,当前正是这些果树收获的时候,如何利用农业标准化,使农民增收,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业标准化工作对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质监部门目前和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增强农民市场观念。通过农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标准,农民群众掌握了标准,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从而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增强了农民市场观念、市场意识。

二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农业的竞争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准入证,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使其获得国家注册商标,取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

三是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实施标准化生产,使种、养标准化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改变农民传统的粗放型种植观念,追求品质和质量,依靠科技,精耕细作,及时更新品种,严格控制病虫害的防治环节,通过科学管理蔬菜品质有所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标准化模式下的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在生产环节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当地党委、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展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将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当前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看,我们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农业标准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经营模式的惯性作用,我区的大多数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认识不足,思想保守,零散种植,粗放经营,很难形成规模;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区还没有制订的农业标准,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全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环境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农业工作管理标准、农业生产操作规范还不健全,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也不够,农业无标准生产的现象较普遍;三是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不够完善,农业标准化基础薄弱。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这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推进农业标准化,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创造了良好机遇。我区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安全,做好特色优势农业项目的结合文章,进一步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四位一体”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一是政府推动。各级政府要明确抓农业标准化就是落实“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的有效手段,就是抓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纳入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全面规划。要建立健全由质监、农林、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切实转变监管职能,不断加强标准体系、推广体系、监测体系建设和宣传培训、试点示范以及农业投入品整治等方面的服务工作。要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创新机制,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银行贷款等方面制定农业开放优惠政策,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使农业标准化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走向千家万户。

二是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关键。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用好用活中央、市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相关企业要不断创新与农民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合同”、“订单”农业,并采用利润返还、二次结算让利、生产要素入股分红等方式,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不断增强带动能力。

三是农民主动。广大农民朋友要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中总结经验,进行经济效益对比,不断增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动性。要积极学标准、用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科学种田、标准养殖素质。要跳出“农业就是种粮养猪”的单一结构,告别“撒下一把种子长出菜来就能卖,端一盆饲料养出猪来就能挣钱”的简单思维,树立“跑田坎不如跑市场”,“学经验不如学标准”等现代农业新理念,建设像**一样,以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田向车间、农民向工人、农村向小城镇的根本转变。

第三篇:(农业局)大力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2010年标良田建设总结

2010年度标准粮田建设工作总结

标准农田建设是全面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障。现将我局标准粮田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2009-2010年,旺山县共投入资金2516.7万元,建设标准农田2.3415万亩。一年来共建设田间排灌渠系89公里,蓄水池466口,提灌站6处,耕作便道61.3公里,耕作便道2.5公里;整治山坪塘35口,坡改梯495亩,改土培肥7345亩。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我县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措施

1、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在实施标准农田建设中,我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2009-2010年度我县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玉米)生产发展等项目,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我们严格执行《四川省改造中低产田土技术要点》、《四川省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等标准,努力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开发、综合治理,做到科学规划设计。

在改田方面,以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建设为主,以田形调整为辅,力争排灌渠系科学配套,布局合理,能排能灌,能水能旱,排灌自如,渠系建筑物配套齐全。在改土方面,我们坚持实施坡地改梯地,努力做到台位清晰,砌筑地埂牢固实用, 土料筑埂推行了经济植物护埂(固埂)技术;地面坡度降至5度以下、梯地土层厚度达60厘米、熟土层达20厘米以上。同时,坚持山、水、林、土、路综合治理,做到坡面水系健全,沟、池、凼、路配套齐全,布局合理。

2、先进农耕农艺措施配套。在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改田改土与先进农耕农艺措施配套,基本达到了当年改造,当年利用,当年见效的目标,一年来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共计生产粮食24922.3吨,较改造前增产1673.9吨,产生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良种推广。在阿英乡现代农业(玉米)发展项目区主要推广了隆安玉8号、种都100、东单80、正玉三号、正新八号、奥玉3202等优良玉米新品种,在舞台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重点推广了C优2009,这些品种在当地都表现良好,为非项目区农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技术推广。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项目建设直接采购配方肥近800吨,大力推进了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项目区应用测土配方肥面积2.17万亩,占标

准农田建设面积的94%;二是推广乳苗深窝高产栽培技术。在五千乡推广玉米乳苗深窝高产栽培技术2000亩,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亩均增产达 80公斤;三是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主要推广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大量配套频振式杀虫灯以及毒饵站,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大降低农残,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四是推广秸秆快速腐烂还田技术,采购合成牌秸秆催腐剂9000余袋,实施秸秆快速腐烂还田10000亩,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遏制了农作物秸秆的大面积焚烧,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强化项目组织管理。在标准农田建设中,我们坚持强化项目与资金管理,所有项目都成立了相应的项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了技术决策组、工程实施组、综合信息组、财务后勤组等,由旺山县农业局土肥站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工作,研究决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审议项目管理办法。 项目建设实施办公室: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指挥项目建设,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组织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制定项目建设工作计划、进度安排、项目管理办法、资金使用办法和审批制度,组织对工程实施、物资采购等进行检查验收,收集、整理项目建设资料并完成有关报告。

在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项目实施管理中,我们主要执行了以下制度: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旺山县农业局或相关乡镇人民政府为项目法人单位,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二是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在标准农田建设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执行。三是实行工程合同制。施工单位、供货单位和监理单位确定后,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项目批文与之正式签订项目工程承包合同、设备材料采购合同、设计、监理等服务合同或协议,明确相互间权、责、利关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四是实行工程监理制。土建工程监理由具有农田建设监理资质的监理公司承担。

4、严格资金管理。在项目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意见》执行。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实行专账核算。

5、严格资产管理。在项目资产管理上,项目土建工程竣工后形成的固定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由资产使用单位具体负责管理和使用。并制订规章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正常运转,发挥最大效益。

三、工作亮点

1、项目建设有亮点。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始终将工作亮点打造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先后打造了云门的锦香村、弄安村、南丫村、白虎村,高台的大营、九江等亮点村,这些亮点村的成功打造,为今后项目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农民建设项目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年来,项目实施进展顺利,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项目建设点多、面大,实施难度大。例如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项目涉及30个乡镇,规划设计、检查验收都存在工作量大,管理困难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尽量避免这样的问题,调整规划方案,一年集中打造几个乡镇,既减轻工作压力,又容易打造出亮点工作。

五、2011年计划

2011年主要围绕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现代农业(玉米)生产发展等项目进行标准粮田建设,计划实施标准粮田建设20000亩。目前主要做好实地规划设计及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六、“十二五”计划及措施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坡改梯5350亩,田形调整14700亩,土壤培肥128200亩,排灌渠系425公里,蓄水池建设3360亩,耕作便道420公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科

学规划。根据项目实施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成片规划,成片治理;二是大力推广先进的农耕农艺措施。在标准粮田建设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腐熟还田、绿色防控等先进的农耕农艺措施,提高标准粮田的产出水平;三是加强项目运作管理。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工作,在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项目实施管理中,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合同制、工程监理制。

四、加强资金管理。在项目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意见》执行,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实行专账核算。

第四篇:关于农业标准化建设情况的汇报

福建茂旺茶业有限公司关于农业标准化建设情况的汇报

我公司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来,始终坚持政和工夫红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管理,狠抓农残控制、采摘过程、生产包装等各项工作;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生产; 优化茶产业结构,壮大地方特色经济,积极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政和工夫红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红茶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立足农业标准化,促进红茶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和工夫品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红茶标准化在茶产业发展的作用。推动政和县茶叶品牌建设,不断带动政和县茶产业的发展,增加茶农收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一、示范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两年来,我公司始终坚持提高政

和工夫红茶真实可靠的质量品质,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政和工夫红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并给农民、企业及社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目前,我公司已自有红茶标准化基地面积约为 2000亩,与2010年950亩相比增加了1050亩。计划2012年底扩增至3000亩、2013年底扩增至4000亩。总产值也将由目前5000万元增加至1亿元。通过标准示范区建设,目前我公司的红茶标准质量:产品一次检验合格率为100%;产品出厂合格率为100%,客户满意度95%以上。

2、通过标准示范区建设,目前与我公司签订订单农户2000多户,带动农户3000多户,增加农户收入4000多万元,安排农村就业人员400余人。上缴税利80万元。

二、示范区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两年来,我公司坚持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目前已有基地面积2000多亩,位于镇前镇梨溪村罗金坂、石屯坤口村。我公司始终进行统一采购,使用无毒农药化肥。每年茶园定期修剪。根据2011年公司制定的《茂旺茶园管理规范》公司现已在每个基地配置了基地负责人,植保员、监督员等,实行规范实施标准化管理。

公司目前拥有现代化标准厂房2座,占地面积20余亩,厂

房建筑地面9000平方米,员工220人,技术人员30人,拥有红茶萎凋车间2座,揉捻车间2座,精制加工车间2座,半成品仓库1座,成品仓库2座,有完备的全套现代化生产设备,技术力量雄厚。

三、示范区组织管理建设情况

目前,我公司在管理上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严格落实方案实施。

1.总经理杨茂旺全面负责示范区建设组织管理、任务落实、检查督导。

2.副总经理雷义霖负责项目具体实施方案提出的内容、标准、要求严格实施落实;

3.厂长黄孙平负责完成和实现项目预(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质量安全指标;按有关要求做好产品自检、送检,并采取措施,实现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的稳定和提升;

4.总经理助理吴恩德负责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农业投入品档案、产品销售档案等,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协助和接受承担项目的县(市、区)相关部门组织的农户参观与培训等。

第五篇:重庆市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细则(试行)

一、总则

(一)为切实加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实现投资目标,达到预期效益,参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和重庆市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有关技术规范和建设规程,结合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实际,制定本细则。

(二)凡国家立项投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以下简称“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各区县(自治县)、科研院校、设计及咨询等单位,均须按本实施细则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检查验收。

二、综合标准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

1.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灌溉保证率80%以上,稳产高产,优质高效,总体经济效益增加12%以上。

2.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较高水平。其总体布局排沟原则上纵向布置,间距150~200米;灌渠沿纵横布置,纵向间距150~200米,横向间距100~120米;耕作道原则上纵向布置,路面宽1.6~1.8米,间距150~200米;生产便道原则上横向布置,路面宽1.0~1.2米,间距100~120米。原则上沟、渠、路应同时搭配。

3.项目区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农田林网适宜,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丘陵区农田林网主要布设在河道、道路两旁,以绿化树种为主。在坡耕地、田边地角和房前屋后种植经果林木。

4.项目区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5.项目区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提高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在丘陵山区,每个项目区面积不低于10000亩,可由2~3个相邻地块组成,每个地块面积不小于3000亩。

(三)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坝地基本实现园田化,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果园化。

(四)项目建设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意愿,主动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应设置永久性标识标牌。每个项目区设置一至两块,标识标牌应设置在项目区内视野开阔、交通方便、人流量较大、醒目显眼、工程规模相对集中的地方,标识牌的制作要统

一、规范、实用,包含项目区基本情况、总投资、财政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单位、管护运营单位、监督举报电话和方式等基本信息。

三、水利措施标准

各项水利措施建设标准应符合水利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

(一)灌溉工程。

1.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

2.我市地面灌溉设计保证率水田应在75~85%之间,旱地应在70~80%之间;喷灌、微灌设计保证率应在85~95%之间。

3.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0;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

4.新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的小型水库、塘坝及引水渠道等工程,符合国家和水利行业的技术规范规定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提灌站的水工建筑物、机电设备、输变电设施配套齐全,综合装置效率达到有关规范标准。 5.输水、配水渠系(管道),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渠道衬砌应坚固、实用、美观,连接平滑,转弯半径符合水利规范标准,抗冻性能好;管道输水的干、支两级固定管道长度合理设定,水泵、管道、出水口等综合配套,便民利农;在有条件且农民群众有积极性的地区,积极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提高项目区节水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6.灌溉条件较差的旱地,应采取农艺、工程等节水措施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农艺节水措施包括蓄水保墒、地膜(秸秆)覆盖、选用抗旱品种、施用抗旱保水剂、深松技术等,各项措施符合技术规范。工程节水措施主要是建立小型蓄水工程,即根据降雨、地形、耕地等条件,合理布设小型塘坝、蓄水池等工程,做到坚固实用。

7.推行科学合理的灌溉模式。水稻田推广“薄、浅、湿、晒”模式;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采用节水、丰产灌溉模式;严重缺水的旱地采用灌关键水等非充分灌溉模式。

8.项目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上实行总量控制,微观上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积极推行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配备必要的量水设施,按用水量和核准的水价收取水费,以管理促节水。

(二)排水工程。

1.防洪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一般按10年一遇进行设计。

2.排涝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设计暴雨重现期不少于5年。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应达到:旱地1~3天暴雨1~3天排除;水田1~3天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

3.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水系统与灌溉系统合理配套,规格布局协调,设计标准参照灌溉系统,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有关规范要求,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

4.排水工程的过水断面最大流量应小于5立方米/秒。

(三)建设标准。

沟渠使用年限为20年以上。灌排沟渠过水断面应水泥抹面砂浆强度大于M10,底砼强度大于C20,厚度8~10厘米。断面可为矩形、梯形,均采用块石或条石砌筑,标号不低于M30号,侧墙宽度不能低于40厘米,高度1米以下按0.3系数进行放坡。

四、农业措施标准

(一)农田工程。

1.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田(地)块要以田间道路和沟渠为基准结合土地整形等措施形成格田,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

2.15度以下坡耕地,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要求,建成水平梯田(地),地面平整;田面宽度一般要达到3米以上,田(地)埂稳定牢固,配套完善排水沟、泄洪沟,达到防洪标准,防止水土流失。

(二)土壤改良。

1.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深松技术等措施,使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2.改造瘠薄地要加厚土层,达到50厘米以上,其中耕作层达到20厘米以上。 3.改变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田的复种指数在2以上,土的复种指数在2.5以上。

(三)良种繁育与推广。

在有条件且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 项目区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

(四)农业机械化。

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平坝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

五、田间道路标准

(一)布局合理,顺直通畅。田间道路分为干道、支路两级。干道分机耕道和耕作道:机耕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路面采用砂石等材料硬质化;耕作道要与机耕道或乡村公路连接,采用砼等硬化。支路即生产便道,要与干道、田间院坝相连,采用砼等硬化,保证畅通,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田间道路应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

(二)工程布置。田间道路建设要科学设计,突出节约土地,建设标准合理实用。机耕道原则上要形成环路,间距500米以上;耕作道原则上纵向布置,间距150~200米;生产便道原则上横向布置,间距100~120米为宜。机耕路路基宽度不大于4.5米(含路肩、路沟),耕作道宽1.6~1.8米,生产便道宽度1~1.2米。

(三)建设标准。田间耕作道使用年限20年以上。机耕道路面采用泥结石路面,片石层厚度25厘米以上,泥结石层厚度8~10厘米;耕作道和生产便道路面硬化砼强度达到C20,厚度8~10厘米。路面应平整、美观、耐用。

六、林业措施标准

(一)因地制宜地采取林业措施,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达到当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二)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三)人工造林树种一般应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速生丰产林木和具有观赏价值的绿化树,苗木胸径达到5cm以上,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90%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七、科技措施标准

(一)技术推广。

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2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

(二)技术培训。

1.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受益农户进行优良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插、机耕和机收,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培训。

2.要加强对项目区乡村干部、技术员、财务人员和受益农户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工程质量监管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三)扶持农技服务组织。 在有条件且需要的项目区,积极扶持现有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其购置仪器设备、补助适量服务经费等方式,明确其在项目建设中的具体任务,并严格进行考核。

上一篇:平安保险的工作怎么样下一篇:年终晚会搞笑简短节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