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2022-09-1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是神经内科急重症之一, 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10%~1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40~70岁多见。预后不良5年累计死亡率达50%。其中30%在首次发病1个月内再出血[1]。且易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 影响病人的治疗预后。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们共治疗SAH60例, 其中:20例加用脑脊液置换法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系经CT或腰穿确诊的病例。治疗组20例SAH病人中, 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42.2岁, 对照组40例SAH病人中, 男2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38.6岁。所有病例均经CT证实。入院当天行腰穿检查, 脑脊液均为血性, 颅内压均明显增高。对照组常规预以降颅内压、止血、预防脑血管痉挛、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术。2组病人年龄、性别、既往史、并发症、颅脑CT和脑脊液检查结果相差无显著性 (P>0.05) , 有可比性。

1.2 置换方法

经腰蛛网膜下腔穿刺放入9号腰穿针管, 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10mL后, 缓慢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6~10mL, 重复2~3次, 直至每次置换的总量达20~30mL为止。最后1次注入地塞米松5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3~5mL, 隔日重复1次, 一般3~5次, 至脑脊液颜色黄变, 压力降至正常, 头痛症状减轻后停止。

2 结果 (表1)

2 组疗效对比:

脑脊液置换对颅压降至正常时间, 预防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均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对预防再出血无明显相关性 (P>0.05) 。

3 讨论

SAH并发脑血管痉挛, 脑积水的发生率及程度与其出血部位、出血量成正比, 同时与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存置的时间密切相关, 有文献指出, CT显示蛛网膜下腔有高度影像者, 几乎都可能发展为脑血管痉挛[2]。氧合血红蛋白、补体等炎症反应激活及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可能为关键因素。因此, 应尽快将蛛网膜下腔中的血液清除。脑脊液置换术, 具有引流、冲洗、释放血性及炎性脑脊液, 减轻血性及炎性渗出物的刺激;清除脑脊液的代谢产物, 抑制组织胺、5-羟色胺等介质的释放, 使颅内压很快降至正常, 可迅速缓解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 降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摘要:本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加用了脑脊液置换术, 较传统降颅压、止血、预防脑血管痉挛等治疗有更好的疗效。与未用此法的对照组相比, 可缩短颅内压降至正常时间, 减少脑血管痉挛, 脑积水的发生率。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颅内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79.

[2] 王慕一.中国脑血病治疗专家文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5:27.

上一篇:浅谈现场签证管理下一篇:中韩两国俗语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