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性彦的教育之路-优秀散文

2024-04-29

陈性彦的教育之路-优秀散文(精选2篇)

篇1:陈性彦的教育之路-优秀散文

陈性彦的教育之路-优秀散文

(一)、楔子

“老师,祝您一路好走……”

当所有在场的研究生一脸错愕之际,担纲主持的林姓博士生,却不慌不忙地停顿了一会儿,然后继续说:“因为──老师今后要专心走慈济路、做慈济事!”现场立刻响起了一阵如雷的掌声……

这是陈性彦在四十年杏坛生涯即将划下句点之际,博士班研究生特地利用他任教的“最后一堂课”,举办了一场感恩素食会的特别场景。时间就在201x年的6月18日学期即将结束之际,那一个和风徐徐的南台湾宁静的夜晚。

秉承父亲遗志,放弃保送直升高中的机会,陈性彦选择就读公费(免费)的台南师专,当时父亲已经离世一年。五年的师范教育,让他成为一位基础教育的小学老师。从台南到高雄、屏东,从小学到大学、研究所,四十载的人生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从指尖溜过。

春风化雨,成就了他这辈子永不后悔之路;桃李竞艳,铺陈了那杏坛芬芳的绵绵长情。虽然在学术领域,他以严谨著称,但是教育这条路,却让他鲜明地活在学生的心中。不论是在学期间,或是在毕业之后;无论是稚嫩的小学生,或是青壮年的大学生、研究生。

有人因他而刻意从遥远的北部基隆,南下屏东投考该校研究所;有人因他兼任导师时的殷殷期许,而年年同窗聚会叙旧。“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使他拥有了众多的“儿女”,虽然在现实的世界中,他只有一个独生女儿。

回首来时路,场景宛如昨,虽然曾经波澜起伏,但总算杏坛成林,花开处处。而一段生命中的因缘幻化,却让他从教育走向慈善,继续挥洒教育与人文的一片天……

(二)、中风──让生命起了转变

看完了检验报告,老医师慢慢抬起头望向他……

“你做什么工作?”医师突然开口问他。

“老师。”陈性彦嗫嗫地回答,内心知道事有蹊跷。

“有没有兼任行政工作?”医师再问。

“有,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他轻声谨慎地回答。

“如果你还想要命的话,立刻辞掉行政工作!”医师打断他的话,语气坚定地说。

没想到医师会冒出这样的一句斩钉截铁的话,让他当场愣在那里而不知所措。就在那个时候,台湾北部地区的某所知名大学,正好有两位教授,接连因为学术研究过度劳累,导致心肌梗塞而相继往生。

就因为这一句医师忠告的.强烈话语,让他不顾校长的强力慰留,毅然放下了连续兼任十五年的行政工作,坚持辞去“教育学院院长”的职务,并且立即申请“教授休假进修”一年,暂时挥别了教学和行政工作。

那一年年底,他受证为慈济委员;来年(20xx)八月中旬,他也在“莫拉克台风”(八八水灾)重创台湾高屏地区之后,含着泪水和慈济教师联谊会的十多位老师,一起去了一趟大陆安徽全椒,参与“慈济全椒第一高级中学”的人文记录工作。

(三)、因缘──铺陈学校到慈济的路

事情就发生在那淡淡的三月天……

位处于南台湾的屏东,虽然看不到“杜鹃花开在山坡上,杜鹃花开在小溪旁”的美丽景象,但是天气却总是温和宜人的,鲜少有春寒料峭的情况出现。每天,他都准时于清晨的七点钟,从学校的单身宿舍走出来,准备前往不远处的学校另一个校区上班。

规律的生活,准时的作息,让住在同一栋教职员宿舍的女同事,有时都会半开玩笑地跟他说,“早上我们根本都不用设定闹钟,只要听到关门声,就知道现在是清晨七点钟,该起床准备上课了。”

可是那天,当他准备关上宿舍大门之际,右脚脚底却突然感觉像针扎一般地刺痛,不仅范围逐渐扩大而且慢慢地往上蔓延;在此同时,右手指尖也出现同样的现象,并且逐渐向手臂扩展。

迈着蹒跚的步履,慢慢走向距离大约五十公尺外,停在围墙边的车子。按下汽车的遥控器,艰难地打开车门,却发现此时的右手,已经没有力气扳动汽车的排档杆了。在无奈之余,他只好静静的呆坐在驾驶座上,眼睁睁地看着外头的行人和车子,不断地从车旁经过。

“是不是中风了?”他的脑海中突然闪过这样的一个念头。因为只有右半边麻木,与他先前所认知的中风现象颇为雷同。而一幅先前曾经造访过的赡养中心,那些老人瘫痪卧床的画面,也慢慢在前面的挡风玻璃上头,逐渐清晰浮现。

“我会像他们那样吗?”在这停顿的二十多分钟之中,他的思绪不停地在脑海中翻腾。而隔天的清晨八点许,他的右手和右脚,又同样出现了麻木现象,只是时间较短,只有五分钟左右就消失了。事后在学校护士小姐的安排下,他前往医院做了全身的健康检查。心脏断层扫描结果证实,他心脏的心室冠状动脉,出现了轻微的粥状阻塞现象。

在这半年左右的治疗期间,他曾多次梦见佛教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上人。记得有一次的梦境中,他紧随在证严上人的左后方,两人一同穿越了宽广的校园大操场,走进前面一栋高大的建筑物,内部长廊蜿蜒曲折,两旁书声朗朗飘逸。穿越了长长的回廊之后,来到了一处大门口,看见一大群的慈济人列队两旁。随后,证严上人登上等候的箱型车,向大家挥手致意后,在大家的欢送声中,慢慢远离。

证严上人对他说了甚么话,在朦胧的梦境中,他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似乎讲了很多话。但是,这条从学校通往慈济的道路,他已经明确知道未来将要怎么走!

(四)、生态──踏入慈济善巧门

20xx年6月慈济“人文三合一”培训招生,有一天他的太太从外头拿回一份报名表,说是她的组长要她拿回来的。

太太明确地告诉他,要填写“文字”这一项,因为组长认为他是师范生,文笔应该不错。就这样,他莫明其妙地被几个女人精心设计,骗进了“人文真善美”的“文字”领域。而似乎仅是在一眨眼之间,十年的光阴就此匆匆流逝,让人不禁有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感!。

选择文字这一行,虽然当初是有点被迫参加的,但是后来却是愈做愈有心得,连他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现在回想起来,“农家子弟”和“九女生涯”(上头有八位姊姊),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农家生活,让他体悟自然生态的奥妙、以及心灵与大地合一的哲理;“九女”生涯,使他从小就在女人堆里打转,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细腻的心思。

在“贺伯台风”横扫台湾之际,他接掌了“屏东师范学院附设实验国民小学”。八月中旬新生报到时,他赫然发现在四个班级的一百六十位新生中,竟然有将近四十位的一年级新生,没有前来办理入学,这对一位初任校长的他而言,可说是一项沉重的打击。老牌的国立实验学校,竟然拼不过一所新成立的县立小学,着实令他有些气馁。

几经思考和琢磨,他决定从家长生活周遭的“自然生态”着手,透过在描绘自然界的生态映象之中,隐约地发抒自己的教育观点,并且将之取名为《映象之旅》。原是农家子弟的他,在高雄住家的顶楼,有一块“空中菜园”,里头栽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甚至还和当时就读幼儿园的女儿,一起搭盖丝瓜棚,种植丝瓜、冬瓜和南瓜等攀爬类植物。

因此,〈丝瓜心〉、〈石莲花〉、〈香兰之爱〉、〈再生芥蓝〉、〈草莓之春〉等等,每篇约七、八百字左右的“小品文”,就在他开始鬓生华发之际,于学校每个月定期出版的报纸型刊物──《前瞻》和《小读书人》的首页中,陆续应运而生,点妆与家长沟通的门面与桥梁。

只是他当时他并没想到,这一项在行政出版上的小小转变,竟然获得家长们的广泛回响,不仅让他的文笔成了家长交谈的焦点,也挽救了附小那原本业已颓危的入学率。而他的学生更是不敢相信,这位外表有点严肃,时常发表“学术论文”的老师,竟然也能写出这般富有情感韵味的“小品文”。

而此一因缘的巧合,不只意外地逼出了他那深藏的内蕴潜能,也让他在《国语日报》等刊物,赚进了一点点副刊稿费。为他在后来走入慈济人文真善美的“文字”领域,奠定了一段扎实稳固的初步基础。

(五)、续缘──行云人间爱相随

三年前,五位在学的研究生(两位博士生、三位硕士生,其中只有一位女博士生是他所指导的),特地分别从台北、屏东和高雄前来,一同齐聚于高雄静思堂,参加“201x年慈济高雄社区岁末祝福”活动。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位在退休感恩会上的林姓男主持人。那时,他曾以〈高雄静思堂的另一堂课〉为题,写下了这一段难得的师生情缘。

“201x年慈济海外培训委员慈诚精神研习会”第二梯次的台北三重静思堂场次中,他感受到高雄人文真善美团队,那种无怨无悔、使命必达的精神,身为人文真善美领队的他,有感而发地写了一篇〈那一年,我们曾在三重熬夜〉的感恩文稿。而在那次的营队中,曾有一位人文真善美志工向他表示,以后只要是他担任领队的营队,她一定设法排除万难请假参与,希望能够紧紧相随!

好一句“紧紧相随”,这是以往学生曾经对他讲过的话,如今却在退休四个月之后,又重新有缘再度听闻,的确让他的内心悸动不已。学校与慈济场景交错,教育与人文理念如一,从大学教授到慈济新生,他这辈子的人生剧本,似乎已经在证严上人授证的“性彦”法号之中,做了完美的批注。

戴起小巧耳机,倾听流泻音乐,隔离了外界的烦嚣干扰,期盼给自己一个内心清澄的写作空间。他曾在采访过程中感动落泪,也曾在人手不足情况下心境起伏,但对“人文”这条路,自称没有其他专长的他,会坚持一直“写”下去……

篇2:陈性彦的教育之路-优秀散文

申报材料

赵性彦是山东省梁山县金城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山县大义和养猪协会会长,1966年7月26日他出生在梁山县马营乡赵坝村一个五好家庭里;自幼喜欢动物,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问题而自动退学。

当时仅十九岁的他心中有说不出的苦,把他一辈子都束缚在这片土地上,他不愿意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有他的理想抱负,他要放飞他的理想,就这样他凭这初中的文化水平搞起了养猪行业。在当地还没有人卖饲料的情况下,通过询问专家查询书本上的知识,搞起了自配料科学养猪,效果相当显著,带动了一方群众,于此同时,他发现蛋鸡行情不错于是他在家里搞起了全乡第一家笼养蛋鸡。把收藏起来的鸡粪利用干藏法,发酵法以及蒸煮法,做成了可供养肥猪使用的廉价饲料。经过对比喂养,发现效果不错,并达成了低成本,高利润,低风险的目的。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潮流他积极投身于参观考察的行列,并与专家教授交流,从中获益匪浅,他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他坚定地抛开了传统的养殖观念,开始投身于科学喂养、现代化管理的养殖之中。为了养殖上的方便在村外新建一处21亩的养殖基地,近几年来,通过到各个大型猪场的考察,感觉到搞培育种猪前景广阔。2005年他引进了纯种母猪100头,公猪4头,上产床,保育栏多套,经过一年的实践,在2006年前景不好的情况下,他公司的种公、母猪每斤都能卖到10元以上,所培育的种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据多方考察后,在2006年最低谷情况下,搞种猪改良换代正是好时机,预计下半年行情一定有所好转。结果2007至2008正是赶上销售高峰,他的种猪正赶上养殖最高峰,每头猪买年产两窝共20头,卖种猪10头能卖1万元,下余10头卖市场的钱,可够母猪和20头仔猪一年的费用,如此一来一头种母猪一年获利一万多元,一百头一年获利一百多万元,大好时机不能错过,2007年1月我又引进了390头,现已发展到母猪490头。

为了更好的发展,2007年他带头成立了梁山西部:梁山县大义和养猪协会“,为养猪户提供了从饲养带出售的一条龙的服务。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他多次被评为“致富能手”和“科技带头人”。2007年10月被梁山县畜牧局评为走猪大县的养殖标兵,奖励资金15万元,2008年元月,他又被列为标准化养殖场,2007年与2008年两年纯收入300万元以上。他保种保留的地方品种梁山黑猪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产品,已于2012年10月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5月22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并颁发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在原有的猪场的基础上,又在金城路南、赵坝村西建起了100亩的山东省梁山县金城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18万元,现有职工45人,高级职称10人,中级5人,已成为全县最大的养殖企业。2009年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被梁山县县委县政府评为梁山县十大优秀龙头企业。农业部畜产品无公害企业,2007年被省畜牧兽医局批准为种猪场并颁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2008年被省畜牧兽医局批准定点人工受精站。

总经理赵性彦致富不忘群众,几年来讲自己所学掌握的养殖本领和防疫技术传授给群众,赵性彦带头成立的大义和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362户合作社社员年可出栏育肥猪10万余头,大大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2010年被济宁市评为示范合作社奖励资金15万元。

他为了梁山县的良种猪改良,推行了以下方案:

1、凡是本县的养猪户在本公司购买种猪的免费提供防疫保健程序。

2、如有生殖缺陷的给于调换。

3、产下的仔猪不愿意育肥的本公司可以按每斤高于市场1元的价格回收。

4、如育肥猪每斤可高于0.5元的价格回收。公司立足本职振兴企业,致力发展地方经济,确定了发挥资源优势,开发优质产品,带动农民致富,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宗旨。

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了龙头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血缘关系。不断拓宽农民的双赢,为了实行产业基地化、发展规模化、生产科学化、养殖标准化、公司建立健全了基地管理机构,成立养殖领导小组,并聘请了县镇农业和畜牧业部的专家作指导,对养殖基地所用的饲料原料,自己培育种植基地制定种植操作规程与种植村、户签订种植合同,严禁使用农药、化肥等严格按照科技操作规程管理,对养殖基地。

由领导小组制定养殖操作规程,防疫管理制度、消毒防疫,基地监管制度等。并定时的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确定了产品的安全卫生。他的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繁育,养殖一体的生猪养殖一体的生猪养殖企业。

公司始终坚持:抓质量、求信誉、重科学、严管理。创一流的宗旨,丰行“以人为本、诚信先行、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的经济理念快捷发展寻求更好的发展思路,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继续扩大企业规模,围绕清洁养殖;建立一条包括种植,有机肥饲料,养殖于一体的清洁养殖模式,实现跨越发展。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标准。统一治污、统一管理、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养殖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市场户发展模式,向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绿色的畜禽产品保障人民群众食肉安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陈性彦的教育之路-优秀散文】相关文章:

上一篇:小学翅膀作文300字下一篇:申论十大关键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