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育研究述评

2022-09-11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所说:“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 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1]体育一经在城市里扎根, 就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了, 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 历史机遇的不同决定了体育或处于兴旺发达或萎缩衰败的发展状态。

在与乡村这一人类最初的聚居形式相对的城市里, 体育又是怎样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呢?目前, 对城市体育的研究主要聚集于体育理论界和城市规划界, 其研究视野主要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体育与城市经济

关于体育与城市经济的研究主要分两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体育的决定性制约作用, 这种制约作用体现在城市经济不但决定了开展城市体育所必需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物质基础的数量、规模及分布, 而且决定了这些场地、器材、设备科技含量及其日常维护和更新能力, 这种决定性制约作用在学校体育、城市社区体育、城市竞技体育三大领域均有显现。城市经济水平对城市学校体育最直接的表现形态就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具体表现为中国学校体育的地域和空间特征上, 城市明显优于农村,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不发达地区。其根本原因受制于中国的幅员辽阔、文化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以及政治经济体制[4]。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社区体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城市社区体育锻炼场所和器材资金投入上, “作为社区、居委会的体育健身中心和健身点, 由于经济因素,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5]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 社区群众出门500m就应有一个小型运动休闲场所, 2km~3km应有一个中型运动广场, 10km设有一个大型的体育运动中心 (如上海发展模式) 来发展社区体育。二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居民健身活动消费的决定性制约作用[6]。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竞技体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巨大的区域差异上, 这种区域差异性在东中西三大地带上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 即东部发展水平较高, 中部一般, 西部落后。具体表现在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奥运贡献、全运成绩等方面, 而且在我国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 西部与东中部的差距越来越大。研究表明:竞技体育综合实力雄居第一位的是上海 (94.77分) , 排末席的是西藏 (10.16分) ;在竞技体育实力表现及其结构状况功能团的评价排序中, 辽宁、北京、上海分列前三位;在外部环境激励功能团评价中上海、北京、广东分列前三位[7]。

令人遗憾的是, 关于城市经济对城市体育发展的这种决定作用和影响的专门性、系统性的研究尚未发现, 往往以一种既成事实一笔带过, 或以人所共知的常识性背景隐含在相关的研究文献中。与之相反的是, 第二条主线的研究, 即 (城市) 体育对城市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方面的研究俯拾皆是, 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化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具体表现为?竞技体育赛事的举行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和大众体育形成的健身娱乐市场已成为体育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两个方面[8]。宋伟认为, 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五个方面:第一, 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第二, 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 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 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 人们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的开支每增加1%, 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5%。因此, 能增加当地财富和经济收入。其二, 发展城市体育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 它能够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 从而吸引数以亿计的人们亲身从事体育运动和观赏体育竞赛, 通过人们的消费, 城市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其三, 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 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功能。第三, 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第四, 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五, 发展体育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9]。而刘可夫老师则从“体育的市场拉动效应, 体育的创汇效应, 体育的就业效应, 体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效应, 体育的联动产业效应”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体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效应[10], 是对众多相关研究的一个概括与总结。

2 城市体育与城市文化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文化, 包括城市文化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这导致了在论述体育与城市文化时, 每个研究者的指向是有所不同和侧重的。同时, 按照常用的划分, 体育可分为学校体育、社会 (群众) 体育、竞技体育;而文化, 包括城市文化同样亦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 如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 这不但说明了论述体育与城市文化关系的复杂, 也说明论清体育与城市文化的不易。

体育作为随人类发展而长期发展的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必然与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建设和塑造城市文化的主体划分, 其主要由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构成[11]。在这样的城市文化构成划分法中, 体育的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主导地位是不同的。学校体育主要在校园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 而社区体育勿庸置疑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竞技体育因了对参与主体的生理、心理、技战术的高规格、超常要求而注定了其参与主体是少数专业精英, 摈弃了普通的市民大众的参与, 而主要以体育盛会或赛事的方式被观看和被欣赏, 从而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如刘伟等认为, 体育对城市文化的意义在于丰富和充实了城市文化的内涵;促进城市精神升华和对城市文化创新的影响三个方面[12]。

因此, 在论及体育与城市文化时, 首先应明确体育与城市文化各自的划分标准及其相应的构成, 以及相互的对应领域,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才不至于陷入泛泛而论的套话中。

目前关于体育与城市文化的研究覆盖了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塑造, 其中着墨较多的是城市社区体育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校体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两个领域。如张予东, 李长新 (2001) 从学校体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入, 认为学校体育有利于创建校园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增强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利于改变校园文化的封闭性, 增强开放性;有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造精神, 培养一代新人[13]。陈伟霖, 朱庆认为社区体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也是社区服务建设的一部分, 是社区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社区体育作用的发挥有助于社会公德、社区职业道德和社区环境道德的建设;社区体育的发展有利于社区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有利于稳固家庭的社会化功能[14]。

而竞技体育因自身的特性——非日常性和精英化, 使其在较短时期内对城市文化的功效似乎难以显现, 但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审视, 竞技体育盛会或赛事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影响是深远的, 尤其是对侧重于精神层面的狭义的城市文化而言, 其影响自是不言而喻。如张军献 (2003) 从竞技体育产生、发展的历史入手, 分析了中华文化的特质, 以及中国传统体育的特点, 阐述了竞技体育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作用。认为竞技体育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国际化观念、道德建设、规则意识、公平意识世界和娱乐思想几个方面[15]。

3 体育与城市旅游

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 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体育赛事或盛会到举办城市旅游也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引起了旅游学者和体育学者的关注。

肖峰, 沈建华等从六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证了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旅游的积极意义, 即大型体育赛事可以丰富举办城市的旅游资源、提高举办城市的知名度、改善举办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了举办城市旅游营销和管理水平、改善了举办城市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促进了旅游文化的交流[16]。

宋书楠认为, 体育赛事旅游的意义在于:促进接待地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不断完善,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增加举办地旅游收入,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举办地的旅游形象, 促进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改善接待地的客源结构, 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17]。

王志宇, 王富德则针对F1, 前瞻性地预测:F1赛事将大幅度拓展上海旅游客源市场;F1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产品的丰富与完善;F1将带动中国、长三角地区与上海旅游共赢。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乔治·卡里斯认为, 组织像奥运会这样的体育赛事可以吸引高收入游客, 创造新生代旅游者, 因为他们往往会不止一次来到举办城市;为举办城市打造积极的旅游形象;完善举办城市现代化的旅游设施。认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对雅典及周边地区复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雅典能够保持其在该国旅游中的主要地位;雅典肯定会成为希腊吸引游客最多的地方;从1998至2004年雅典游人占整个希腊国际游人的比例从18%增长至22%[18]。

4 城市体育与城市居民生活

张泰乾认为, 体育改变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体育充实了城市居民生活余暇时间;体育提高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体育扩展了城市居民生活空间[19]。

目前, 城市体育研究的薄弱环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在众多关于体育与城市的研究中, 往往没有凸显城市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双重进程中国内外的竞争主体地位。城市竞争主体地位的模糊和不明晰, 导致体育在城市发展中定位的泛化。

第二, 相关研究的落脚点主要停留在大型或市场化程度高的竞技体育赛事对城市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带动上, 以及对城市有形的物质改善方面, 而对城市发展意义深远的功能和作用的关注欠缺。

第三, 在体育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中, 存在无形之中拔高体育地位, 膨胀体育功能的主观意愿。

第四, 大众体育 (群众体育) 发展对城市的作用、意义、价值、功能等着墨不多, 为城市体育的研究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归纳等研究方法, 对体育与城市两者之间互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综述, 并进行了相应的评述。

关键词:城市,体育,述评

参考文献

[1] 帕克, 等.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2~3.

[2] 孙宝才.世界各国体育体制研讨会在厦门举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4 (1) .

[3] 许登云.试论我国城市体育与乡村体育的协调发展[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13~18.

[4] 中国学校体育50年发展概要与今后走向, http://www.edu.cn/20010827/208336.shtml, 注:此文为“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登.

[5] 赵克, 等.城市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国家体育总局, 2001年体育社会科学, 软科学研究项目 (编号:310SS01018) , 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体育与城市研讨会, 2003年9月, 张家界.

[6] 伟.体育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6) :736~738.

[7] 李卫.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摘要) , http://www.bupe.edu.cn/jgsz/htm/gkdw/tywyh/htm/lwxj.htm.

[8] 苏庆富, 邓春菊.体育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功能定位分析, http://www.s p o r t s.g o v.c n/c y j b/l u n w e n/20041015233415.htm.

[9] 宋伟.体育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6) :736~738.

[10] 刘可夫.论体育与经济增长[J].体育学刊, 1999 (1) :73~78.

[11] 刘文俭, 马秀贞.城市文化解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 (2) :8.

[12] 刘伟, 袁铎锋, 李庆.论现代城市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http://www.sports.gov.cn/cyjb/lunwen/20041015233159.htm.

[13] 张予东, 李长新.关于学校体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天中学刊, 2001 (2) :105~106.

[14] 陈伟霖, 朱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3) :61~62.

[15] 张军献.竞技体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竞争观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5) :4~7.

[16] 肖峰, 沈建华, 刘静.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771.

[17] 宋书楠.试议体育赛事的旅游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6) :36.

[18] 乔治·卡里斯, 惠子.城市旅游与体育营销:2004雅典奥运会案例分析[J].体育科研, 2004 (5) :7.

[19] 张泰乾.体育与城市居民生活.体育与城市发展, http://www.sports.gov.cn/cyjb/lunwen/20041015232716.htm.

上一篇:论二胎政策对于女性职业生涯的影响及应对下一篇:逻辑与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