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探索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实践课探索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文中介绍了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综合型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思路与做法。在短学期中开设《土木工程材料》课综合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一篇:综合实践课探索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探究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着力加强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活动;兴趣;能力;意识;多媒体

小学综合实践课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其生活经验,进而使其形成和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视学生为实践教学的主人,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社会实践中体验、认识,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达到学生知行同步发展的教育目标。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就做好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仁共勉。

一、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乐学

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都是凭兴趣的,综合实践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果,教师在实施新设立的这门课程教学时,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着力引导学生乐学。例如,开展“我爱读书”主题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来到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让每位学生与家长都共同发言介绍自己读书的心得和经验,并从所读书中选择精彩片段进行朗读。家长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同时教师与家长、家长之间又可以较好地交流如何帮助孩子们读书。读书实践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把摘抄到的名言、佳句、成语、有趣的小故事等制作成有插图的手抄报、剪贴报或书法作品等用来布置教室,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习。长期有侧重、有目的地坚持培养学生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兴趣,学生在融洽和谐的实践活动中树立了学习信心,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更加让孩子们体验了生活、丰富了经验。

二、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为小学综合实践课指明了教学方向,即要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地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寻找综合实践课与生活实践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学《天气观测》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开来上,天气晴朗时组织学生到公园或郊区观测,看一看晴天较热时动物、植物的变化,天空的景象;阴天即将下雨时,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就近进行观察,看看阴天即将下雨时动植物的表现与晴天时的差异,再仔细观测天空的情况。观测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相关数据,如温度、湿度、雨量、风向等,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谚语对天气状况进行解释,如用风向仪测风力与“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融合起来进行观测。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天气观测实践,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加有效地提高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三、实践活动中培养多种意识

小学生正处在道德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综合实践课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节约利用能源,保护环境;感恩父母、社会和国家,努力学习,用良好的成绩回报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志愿服务他人,向雷锋学习,帮助弱者和有困难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1.培养节能环保意识。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能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小学综合实践课应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节约—环保”主题实践活动,旨在从小即抓起孩子们的节约环保意识培养,为实现全面提高国民节能环保素质奠定基础。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孩子们认知水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身作则、注重节能环保;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宣传节能环保,教师可以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宣传标语或宣传单同父母一起到公园或商场里去宣传节能环保,号召大家共同树立起节能环保意识,从节约一滴水、一粒米开始,从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做起。

2.培养感恩意识。独生子女娇惯及生活条件的富足,使得当前的中小学生不懂得感恩,他们认为父母、老师和亲人们对自己的付出都是应该的,自己拥有的一切也是理所当然的。小学生不懂得感恩,是思想道德教育出了问题,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加强孩子们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已经十分迫切。综合实践课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具有独有的优势,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演讲比赛、帮父母做家务等活动开展感恩教育,而且每次活动都可以留存影像资料,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次,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们会更加“懂事”,愿意帮助人,接受别人的帮助也知道说“谢谢”了。

3.志愿服务意识。小学综合实践课是加强孩子们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良好阵地。教师应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的优势,组织学生经常到烈士纪念碑、公园、纪念馆等场所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打扫卫生、清冰雪、粉刷修饰等,活动中,教师可以邀请专家或老红军为学生讲解相关历史知识,增强孩子们的危机意识,珍惜现在的生活,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努力学习。

四、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有效性

1.备课环节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有机结合,为小学综合实践课备课更加充实充分提供了支撑。教师在课前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进行网络搜索,参考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再结合自己教学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实践活动。

2.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实效。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需要多媒体进行记录,回放给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和感情深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促进教学实效大幅提升。例如,教学“统计数据”一课时,创设“统计班级同学平均身高和体重”情境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其他同仁的教学设计,旨在找到可以充分促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思考、交流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网络有大量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展示的案例,教师须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地利用。首先,给学生播放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视频课件,视频中由抽查最低和最高几名同学身高和体重进行统计;有单一称、量,最后累加进行统计的。最后,在视频中体现的统计数据有“表格”和“柱形图”两种。学生们看过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统计的数据更为准确?如何进行收集这些数据?又如何进行统计和分析?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各小组马上行动起来称、量本组同学平均体重和身高,有的运用抽查式,采取列表的方式进行统计;有的运用逐一称、量式,采用柱形图的方式进行统计……借助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将难于讲解的实践内容呈现给学生,节省了教学时间,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实践课教学质量。

3.课后借助多媒体巩固知识学习。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有些内容单凭老师的讲解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有时多项教学任务会叠加在一课进行教学,若全部内容在课堂上都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微课的形式将其余教学内容融入视频中留给学生课后深入学习,进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学习的作用。例如,教学“认识生活中的鸟类”一课时,课堂上不可能将生活中的所有常见鸟类的具体生活习性等知识都呈现给学生学习认识,这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见鸟类知识制作成多媒视频,然后通过微信群、QQ群传给学生家长,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认识学习,进一步掌握鸟类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鸟、保护鸟类资源的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要全面有效做好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工作,教師必须深研教学规律,遵循符合小学生和综合实践课的规律,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培养理论和实践俱佳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慧珍.如何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M].广西教育,2010(19)

[2]郭元祥.新课程远程研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3]李玉申.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02)

作者:周妹

第二篇:《土木工程材料》课综合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文中介绍了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综合型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思路与做法。在短学期中开设《土木工程材料》课综合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综合型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设有工程材料和复合材料两个方向,其中工程材料方向的培养模式侧重于工程应用,其开设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该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设置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實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种类、组成、结构与性能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众所周知,工程材料的使用量大,其随着使用环境、使用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对性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合理选用各种材料,工程施工前需要做大量的材料实验工作。因此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实验技能即熟悉土木工程材料技术指标的检测和质量评定方法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这对材料专业学生日后的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很直接的影响。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的现状一般都是主讲教师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验教师按照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我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仪器设备台套数有限,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还是很薄弱。

1 综合型实验的实施

该专业学生的综合型实验主要由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指导。专业教师制订实施计划和综合实验任务书,实验教师负责开放实验室并统一管理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等使用,并做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

加强和教学实习基地的紧密联系,根据基地单位提供的生活条件和实验条件,直接将部分学生派驻这些单位的材料生产、工程应用现场,使学生直接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为毕业后能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1.1 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任务

在综合实验实施的全过程中,学生处于学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利用现有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和自主能力,也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得到锻炼,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综合实验子课题的实践任务。各小组成员接到综合实验任务书后,按实验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查阅与归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实验方案,提交指导教师进行可行性审核,方案可行后开展实验,进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1.2 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

在综合实验的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验题目的选择、实验过程指导、综合实验成绩考核等方面;外聘教师则侧重于在工程材料的实际生产及其应用等方面给学生以现场指导。

选题:综合实验题目的选择以《土木工程材料》这一门课程的知识为出发点,考虑新学的专业知识,扩大实验内容且要有一定难度,且为了能让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指导教师不规定实验方法,同时根据当年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专业教师打破了以往实验指导书的一成不变性,灵活机动地根据当年的选题制订综合实验任务书,任务书的具体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进度安排、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等。

实验过程指导: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制定实验进度安排,要求学生按进度严格执行,同时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对学生实验进行现场检查和指导,保证学生在实验中碰到的难题能及时得到指导和处理。

综合实验成绩考核:改变以往单凭实验报告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片面做法,综合考虑学生的方案设计、实验操作与表现、现场问题解决、实验结果分析与处理、实验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等方面,进而优化考核制度。

实验指导教师的职责有:实验开展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能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避免安全出现事故;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能自主选择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根据各小组的具体实验内容和实验进度,宏观调控仪器设备的使用时间。

2 成效与特色

通过该实践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材料设计(选择)、材料合成(制备)、组织(微观)结构分析到相关性能测试评价的全过程中得到全面锻炼。同时,教师也能在帮助学生解决综合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收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另外,通过对该综合实验环节的实践与建设,还形成了以下几点特色:

结合当前工程材料生产、应用与技术方面的热点课题,精心选择实验项目,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传统实验手段中引入现代研究方法,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使综合实验过程中的宏观、微观实验结果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印证;

成立三人以上的专业教师指导小组(其中至少一位专职实验教师),形成了专业教研室与实验室的协调统一指导的教学管理模式;

聘请企事业单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职称须为工程师及以上)为外聘教师,进而给学生现场实践指导;

建立多元化综合实验考核方法,综合考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创新意识、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指导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开发和对外技术服务活动,加强综合实验教学和社会生产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尤其是积极与校外材料相关企业、科研机构联系,并签定长期合作协议,形成了稳定的校内外实验教学基地。

3 结语

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我校侧重于工程应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来说,基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的综合型实验无疑是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的舞台。四届学生的实践证明,综合型实验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后续的企业实习中,其娴熟的实验技能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充分肯定,说明此项举措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课题实验开展还有些难度,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丰富综合实验内容,进而完善该实践环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佘跃心,袁启旺.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8.

[2] 刘志平,黄丽明.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内容的改革.中国轻工教育,2006.

[3] 张长清,金康宁.“土木工程材料”创新实验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

作者:宋旭艳 郜志海 韩静云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岗位体验课构建初探

教育部在2017年出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新一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体现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四大活动方式,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并通过岗位体验来体会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由此可见岗位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有效实施岗位体验课?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岗位体验、如何构建岗位体验课型。

一、深度理解岗位体验及其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以适应社会生活为需要,提出职业体验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结合相关哲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知识,我们了解到,能够真正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在持续性的体验过程中完成的。岗位体验课,就是要创设现实的或者是虚拟的岗位,多渠道开发岗位体验式实训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历体验、切身感受从事各种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等,通过感悟和反思,内化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并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个性化的职业认知,为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作为一种教学价值观、教学策略与方法,岗位体验课的课型设计有以下几个特征:

1.岗位体验课是以“在体验中让师生得以发展”为目标,体现主体性。这是体验教学的精髓,是体验教学的基礎和切入点。对学生而言,体验是从“知识”到“教养”的中介。学生的发展,都是通过客观的体验,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下来完成。只有体验,才能让学生的多种潜能得以激发,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对教师而言,体验是从“教学”到“学教”的中介。教师的教学同样需要不断的体验,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事情来体验,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彼此的认知和情感,从而获得专业上的发展。

2.岗位体验课需要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从而产生情感,体现情境性。创设岗位情境,是这种课型的主要特征。我们知道,职业体验最主要的是通过岗位体验活动的参与实践,让学生获得不同的职业认知、态度和情感。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下进行职业角色体验,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基本岗位工作内容,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感受不同岗位的特点与责任。

3.岗位体验课是一个让学生多元感受、产生情感的过程,体现体验性。岗位体验课要以学生主动体验为中心。这种体验,高于学生的一般性亲身经历,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行为层面的亲历,即通过身体各种感官来经历某件事情,在行为上直接参与。如点心师岗位,就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和面、点心制作等过程,都要让学生实践,在做中体会。二是心理层面的亲历,即学生通过体验,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产生情感,进而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整个过程伴随着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全身心投入。因而岗位体验课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

4.虚拟岗位体验是新时代岗位体验教学的补充。虚拟岗位体验是指在计算机技术下,将抽象和实践性很强的,甚至是损耗性大的岗位实践,通过平台方式再现岗位情境,通过模拟真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达到亲身体验并建构知识的目的,实现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学中做、做中学”的“虚实一体化”教学。

二、设计岗位体验课的基本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最大可能的锻炼和体验,岗位体验课的最大特征是对岗位的体验。我们的岗位体验课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设置。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体验教学课的目标与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一定的情感材料,引发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动机,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岗位设置,教师是设计者,以职业主题划分为多种岗位,诸如国防教育、公共事业、制造产业、饮食休闲、农耕生产等,每一类别又可以细分岗位;岗位预设,教师是指导者,要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做出实时指导。

2.实践体验。学生在自主构建活动中,在预设的岗位上,通过亲历的体验行为,感知岗位的价值取向、技能需求以及发展方向等。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在体验中彰显。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正确感悟。

3.感悟内化。迁移内化阶段是体验教学的关键阶段。所谓内化,就是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在这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同化等,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行为或观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内省、感悟,必要时可以通过重复的体验,来获取成功的感觉和喜悦。

4.反馈评价。反馈评价是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教师要根据学生体验后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选择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归纳,互相启发,进而验证自己的感觉。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形式,如学生互评、师对生的评价、甚至引入校外人员的评价。教师对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感受,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

5.迁移提升。迁移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将岗位体验的感受、向往、视野拓展到课堂外,让学生对某种岗位达成共识,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体验其他情境的追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岗位体验”这一学习活动的价值所在,进而达到体验的升华。

三、岗位体验课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岗位体验课是指学生在教师和相关专家的指导下,亲历真实(或模拟)的职业场景,了解社会岗位的价值、职责、技能等,学会初步进行生涯发展规划。因此,岗位体验课的实施,一定要讲究以下要点:

1.岗位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体现体验活动的价值性。岗位体验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生活体验提供机会。只有当学生主动走进真实的岗位情境,参与实践,才能让学生感受学有所用,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因此,在岗位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2.岗位选择要突出主题系列,体现体验活动的有序性。岗位体验并不是以一个岗位来开设的,它应该是在一个主题下来预设的,如领域主题,选择有形成跨越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的主题,如旅游实践活动;核心主题,选择学校或班级的培养特色项目,如“小小陶艺家”,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历史、陶艺作品设计、陶艺烧制、陶艺展销等。

3.岗位设计要考虑各方条件,体现体验活动的可行性。首先是岗位设计是否可能。特别是社会资源上的岗位,有些岗位不适合学生参加,有些岗位存在危险性,有些岗位具有损耗,也不适合设计体验岗位。其次是体验活动过程要得到各方支持,包括对家长的宣传发动工作,涉及到校外的体验活动时,须征得家长同意;也包括相关单位与部门的支持,如岗位体验中涉及到的器材、服装、技术、工具等,都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才能使用。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岗位设计时,可以考虑实践岗位与虚拟岗位相结合,建立各种岗位体验馆,如:市场体验馆——设置各种买卖职员岗位、超市管理员岗位;航空体验馆——设置飞行员、空姐、调度员等岗位;电视台体验馆——设置记者、编辑员、摄影录像、播音员等岗位。

4.体验感悟要真实。体验感悟是体验教学的关键阶段。首先,岗位设计情境要合情合理。一方面符合客观的要求,包括场景的布置、人员安排、活动过程等,都要真实呈现;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包括对职业的理解、工具的认识与使用、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等。

其次,整个体验活动的路径必须清晰,要符合体验教学的心理过程,这样才有体验的效果。一是“感物”,即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亲身接触岗位,体验岗位有一个最直接的、最鲜明的影响和感知;二是“生情”,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岗位的认知,实现对体验岗位的心领神会;三是“升华”,即在情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迁移、想象,将所学的知识融于完成岗位任务中,运用于岗位执行中,从而上升到体悟和欣赏。

5.指導评价要到位。岗位体验课要在老师及岗位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各种职业岗位,养成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实现自我发展。有了老师的指导,就有体验的明确方向,包括选题的指导、方案设计指导、成果展示指导、交流提升指导等;有了专业师傅的指导,就有体验的专业感受,包括岗位认知指导、岗位演练指导等。只有进行系列的体验过程,才会有好的体验效果。

同样,没有恰当的评价,就没有真实的体验。岗位体验的评价,要遵循过程性评价,即综合考虑学生参与体验的情趣状态、参与度、表现水平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等。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肖川.体验:从知识到教养的中介[J].中小学管理,2002(2).

[3]李臣之,潘洪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4]郝利红.体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才智,2008,(6):240.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教育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黄佳锐

作者:李学宁

上一篇:幼儿园园长毕业论文下一篇:县旅游电商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