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2022-10-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教育重任。但是, 由于受到政治思想理论课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影响, 因教学方法单一实际教学效果未能达到最佳目标, 使得这门课程未能上升到与专业课一样的高水准。尤其是现在的“九五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 他们对灌输式教学模式认同度不高, 而且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曾经在中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 因为失去了新鲜感, 他们对这门课的兴趣也有所降低。

众所周知,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1]实践教学方法对提升授课对象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现状,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课堂、课间、课后相结合的一整套实践教学具体方法, 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课堂小组参与实践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小组参与实践教学”。任课老师根据选课学生人数多少将全班学生编组成10多个实践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在下课前利用15-20分钟时间配合老师授课内容, 以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述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一个历史人物。通过引入参与老师讲课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课堂小组参与实践教学依据教学目标采取环环紧扣的六个步骤: (1) 老师首先根据课程内容推荐讲课题目; (2) 学生自由组合成10多个讲课小组; (3) 小组成员按照选定的讲课题目共同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讲课幻灯片, 在此环节老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4) 小组代表或者小组成员集体登台讲述精心准备的讲课内容; (5) 老师随堂对学生讲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点评; (6) 小组学生课后认真总结。

课堂小组参与实践教学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 将教学过程中的“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式学习”与“课后复习”自然地有机结合起来, 老师与学生通过易位体验, 达到了愚教于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实现了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课间校外参观实践教学

许多高等院校所在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河南大学所在地开封市曾经长期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其中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中共豫陕区委旧址、刘少奇逝世处等具有典型代表性, 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通过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现场感, 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提升了教学效果。

课间校外参观实践教学采取两个主要步骤, 首先根据每个教学班人数多少分为3-4个实践小组, 推选出小组长。然后老师带领所有教学班小组长前往各个实践教学点参观学习, 主要目的是对小组长进行重点培训, 经过老师言传身教后每个小组长基本掌握了整个实践教学活动要领。然后小组长选择合适的时间, 带领本小组前往各自选定的地点按照老师的教导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在此期间老师要随时与各个小组长保持密切联系, 便于及时、迅速解决一些小组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不能随便占用, 而且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时间相对比较长, 因此, 课间校外参观实践教学通常选择周末或者节假日进行。在实践教学进行前, 老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此项活动的真正意图, 提醒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 设计出整个活动规划和最佳行动路线, 充分做好实践教学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结束后老师及时督促每个小组学生互相交流实践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并撰写出总结报告以巩固实践教学成果, 老师也要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对每个教学班做出恰如其分的总结与评价。课间校外参观实践教学通常受到学校所在地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和地域范围的制约, 如果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实践教学地点, 这时就需要打破地域范围的限制, 将目光扩大到更远、更大的地域, 需要采取课后实地考察实践教学。

三、课后实地考察实践教学

课后实地考察实践教学指正常课堂教学结束后, 老师选择适当的时间带领一部分学生前往外地历史文化遗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带领学生前往外地受到经费、安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这项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需要克服一系列困难。由于每学期选课学生人数很多, 实地考察实践教学活动经费有限, 而且这项实践教学活动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 因此, 我们对愿意参加这项活动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层层选拔, 最终只吸收了一小部分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

开学初, 老师上课时向所有学生介绍这项实践教学活动的意义、目的以及选拔参加者的程序, 动员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 以便挑选出最优秀的学生参与活动。首先, 组织报名的全校学生利用周末参加一次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书面考试, 从中选拔出100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复赛。首次考试选拔历史知识比较全面的学生, 突出了这项活动的主要目标。然后, 组织进入复赛的100名学生参加中国近现代史综合知识抢答赛, 从参赛选手中竞选出50名优胜者进入下一轮决赛。这次复赛重点测试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反应速度, 一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的学生成为入选者。最后, 为了选拔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参与者, 专门组织了一次以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为对象的演讲比赛, 竞选出20名口头表达与历史知识俱佳的最终参与者。学期末各门课程考试结束后, 老师带领20名学生前往精心选择的山东微山湖铁道游击队战斗过的地区和台儿庄战役纪念馆、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实践教学活动。在每个实践教学地点, 除了当地专职讲解人员简单介绍外, 老师按照提前准备的资料结合现场实物详细讲解, 让鲜活的历史场景重新浮现在每个学生眼前, 使他们对历史事件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消除了学习历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抽象感和距离感。实地考察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 每个参与这项活动的学生都写出了一份充满真情实感的总结报告, 表达了实践教学活动改变了他们的思想, 尤其改变了他们以前对历史的肤浅认识, 一致肯定这种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新学期开学之初, 为了扩大这种实践教学方式的影响, 特意召开了一次全校范围的表彰会。对在这次实践教学中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奖励证书予以表扬, 同时也对这次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

四、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老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2]实践教学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完美地贯穿为一体, 实现了知识从传播源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迅速、顺利地到达学习者, 完成了知识的传播过程。实践教学具有传授知识速度快的优势, 而课堂教学拥有传授知识容量大的特点,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互相配合, 能够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 充分展示了强强联合的优势叠加效应。 (1) 实践教学提高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吸引力。在学期末的教务网络评教中, 率先采用实践教学方法授课老师的评分明显提高, 许多学生用简短的评语对实践教学做出了高度评价, 这表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肯定与接纳。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认可证明了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的正确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学生中间逐渐恢复了吸引力。 (2) 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小组参与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自信心, 他们主动搜集资料、共同制作出精美的幻灯片, 迫切期望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赢得好评。课间校外参观实践教学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校所在地开封没有多少了解, 他们以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为契机, 开始积极学习地方历史, 扩大了历史知识的涉猎范围。而课后实地考察实践教学活动更是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决心, 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倾注了特别关注, 学生积极的求知行动加深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3)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无论是课堂小组参与实践教学、课间校外参观实践教学还是课后实地考察实践教学, 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 甚至制定整个实践教学计划、完成校外参观实践教学活动。在这些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 而且培养了他们动手与动脑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 这些能力有利于将来走向社会顺利成长。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路径。通过实施课堂小组参与实践教学、课间校外参观实践教学、课后实地考察实践教学,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了优势互补、强强叠合的目的, 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探索实践教学路径, 通过实施课堂小组参与实践教学、课间校外参观实践教学、课后实地考察实践教学,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自然地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目的, 实现了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 (2) :1.

[2] 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7) :1.

上一篇:浅谈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下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