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就业趋势催生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新举措

2022-09-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目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一般有两种评价尺度, 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 而另一种则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 即社会的评价尺度。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主要是以学校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 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等。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主要是以学校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 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 主要是评价这一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因此, 提高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加强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衔接能力。

1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1 学生的提前就业趋势与学校教学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提倡要以“就业为导向”, 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目前已经逐渐演化为“就业教育”, 而这种片面的“就业教育”则是以追求较高的“就业率”为标志, 签订三方协议后就“万事大吉”, 然而对于就业质量 (如专业对口、职业能力) 等本身重视不够, 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竞争能力的缺乏、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和市场份额的萎缩等。但在目前现实情况下, 大部分企业都在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用人的时机、专业以及数量等方面均有一定的随机性, 因此, 相当数量的学生提前就业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和发展趋势, 这就在客观上促进学校能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和回应。所以, 从正常的教学与管理角度分析, 顺应企业需求将势必打乱学院正常的教学计划和模式[1], 即要求职业学院的学生能够做到“召之能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这对学院的管理和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 在推荐学生提前就业的同时, 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是否与匹配, 都将是影响学院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

1.2“准毕业生”的界定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

目前, 对于毕业生离校就业的时间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有不成文的规定, 一般可以提前半年离校并以试工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进入生产单位。虽然这些办法无论从学院培养的目标、学生期盼尽早就业和企业解决队伍补充等方面, 实现了“三赢”, 而且总体上符合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但是, 由于少数专业市场需求明显大于供给, 企业从自身角度提出迫切愿望, 甚至要求学生提前一年就业, 然而对于学院来说, 若丢掉了这一市场, 就意味着丢掉一块到手的“蛋糕”, 而要抓住这一市场则必然与学校“瓜熟蒂落”的正常教学心态相悖, 显然受这种冲击最大的依然是教学管理。因此, 对于过早地走出校门的学生, 如何保证他们学业和能力的相对完整, 扎实、稳妥地做好界定和操作工作就显得十分关键。

1.3 就业者与未就业者的心理期盼、工作与完成学业等之间的矛盾

由于部分学生提前就业或被用人单位订单, 这就使得提前就业以及订单培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心理落差加大, 外加学生个体承受能力的不同和从众意识的存在, 必然会给学院的教学秩序与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难度。另外, 不容忽视的问题还有如何帮助提前就业的学生解决好工、学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这些对于维护学院的正常教学持续和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非常重要。

1.4 组织部分学生定单培训, 导致管理难度增加、师资队伍紧俏

由于组织部分学生实施“转专业培训”或“订单培训”等, 迫使学院专业的数量增加, 班级数量也随之增多, 教学计划及内容都需要调整, 教师及专业技术指导人员的数量需求也大量增加, 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中比较突出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建议与对策

2.1 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着重于可操作性的尝试和探讨

当前不同的职业学院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制定了自己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但不排除有针对性不强或疏于管理而束之高阁之嫌。基于上述办学条件, 作者以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主要应抓好以下两点。

2.1.1 加大学院课程建设, 以适应学生远程学习的需要

本学院的专业课程与精品课程, 无论是专业特色或承载信息都是学校积淀的精华所在, 它既可以适用于在校学生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能满足提前就业学生远程学习的需求, 特别是精品课程中的互动方式和其承载的大量信息, 都有助于学生自学和工作参考。

2.1.2 建立以专业为龙头的课程教学体系, 健全远程考试考核机制

对于提前就业的学生而言, 部分课程尤其是后续的少数专业课程, 因为学生的提前离校而中断在校的学习。所以,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健全远程考试考核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课程教学体系,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 必要时聘请现场技术人员协助予以协助, 以便督促学生很好地完成后续学业, 在这一方面, 我们在与中铁十六局的合作中就很有体会。

2.2 科学规划办学规模, 兼顾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的同步提升

为了适应用目前人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转专业培训”和“订单培训”等必然成为学校教学的新模式, 这就势必要求学校在办学规模上要留有相应的空间, 以免在教学场地、设施上有“捉襟见肘”之嫌, 特别是在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以及兼容性等方面要留有充分的余地, 以免在教学组织和计划落实上有“流于形式”之嫌。因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学院应提前做好准备, 对提前就业学生的继续培养上, 可以适量聘请有经验的现场施工人员, 现场管理人员以及相应的理论教学老师等, 加强多方面之间的相互合作, 以免有“流放”学生之嫌, 或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够等问题。

2.3 将就业引导与职业能力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完善教育与引导功能

根据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专家组专家分析, 以前在大学三、四年级才出现的就业压力问题, 现在已成为大一新生继目标定位、人际交往、学习问题之后的第四大问题。分析认为, 目前就业压力的提前说明大学生具有前瞻性, 因此, 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可以使大学生能够比较从容地面对压力, 这些都要通过学院系统地引导教育, 使学生树立靠自己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去共同适应工作的理念。

教育引导可以通过就业指导人员的系统报告、班主任和教辅人员的日积月累、毕业生的现身说法等形式来完成, 同时组织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缓释学生压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就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不仅要注重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结合, 还要注重多层次与全方位的结合。

2.4 强化“校企回访机制”, 延续学生的管理

校企回访机制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在学校培养期间的企业来访。积极邀请企业来访, 通过交流传递企业要求、渗透企业文化、检查培训质量;二是学校对企业的回访。既可以延续对提前就业学生的督促管理, 也可以通过现场调查, 掌握教学、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诸方面的信息。这不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 而且还应发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2.5 加强对教育教学的改革, 确保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2] (以下简称《意见》4、5、6条中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大课程建设改革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着力建设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职业院校在具体落实中, 应贯彻“两个重视, 两个避免”, 即重视《意见》的内涵及指导意义, 避免实施中的我行我素或形式主义。

3 结语

(1) 按部就班的教学管理, 确能一劳永逸, 但难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用人机制的客观要求;非理性的改革, 不仅得不到强烈的共鸣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势必带来广大教师的困惑和形式主义, 因此只有在理性分析市场的前提下, 在有关政策的框架下, 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改革, 才能保证改革成效。

(2) 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 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提前的情况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学生提前就业趋势对学院正常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以供广大教育管理人员交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提前就业,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曾冬梅, 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6.

上一篇:探究放射性示踪剂在核物理工业中的应用价值下一篇:浅议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