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近年来,全国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就业的压力也是逐年上升,无论往届还是应届毕业生,就业都不容小觑,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就尤为重要。

第一篇: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

构建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摘要:本文从构建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这一体系,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后,毕业生人数在历经“突飞猛进”后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始终保持较严峻的态势。构建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赴基层建功立业,成为调和毕业生供需矛盾,优化合理流向,提高人才配置效益,促进毕业生充分、广泛就业的重要手段。

1 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

据教育部统计,毕业生中“有业不就”或“无业可就”者始终占较大的比例,而另一方面,广大基层却人才匮乏、“求贤若渴”。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每年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少于毕业生总数的10%。此外,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无疑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战略的重要要素,引导大学毕业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建设事业中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的具体实践。

1.2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现有60万建制村,4万乡(镇),8万城市社区和街道,基层范围广。此外,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基层中小微企业数量多,基层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巨大容量,这也成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的良好途径。

1.3 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缓解乃至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多年来,高校毕业生择业地点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而广大基层地区却仍是人才流向的“冰点”。从人才的流动性来看,虽然已经逐渐的有所改观,但是流动的合理性还有待提高。

1.4 引导毕业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环节

毕业生的成长与成才,从个体而言关乎一生,从国家角度而言,关乎国家政策的落实和目标实现,毕业生的成长和适应新时期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必然能相得益彰。到基层就业创业正是新时期对大学生的召唤,毕业生在基层环境中能够脱颖而出。

2 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2.1 基层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相对偏低

基层的交通、文体、教育等服务行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学生的期望值与基层的物质生活条件距离悬殊。在精神方面,基层单位领导及其他同志在与大学毕业生的合作过程中还不太了解大学生的特点,不太理解大学生下基层的心态和愿望,不尊重知识甚至排斥大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2.2 社会、家庭及毕业生本人的就业观念相对陈旧

社会、家庭及毕业生本人普遍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在大城市找一份“高薪、有面子”的工作,若是又回到基层工作,社会上就会对其“冷眼相看”,毕业生及其家长在面子上就难以接受。

2.3 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基层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极度不均衡,许多一线城市和一线行业中享受的福利与待遇在基层难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还亟待完善。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尚未真正地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

2.4 基层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直接交流不充分

广大基层单位人才奇缺,但是大多数单位都抱有“等”“靠”“要”的思想,虽然现在的互联网畅通了信息交互的主要渠道,但是基层单位“主动出击”的相对还是较少。

2.5 基层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对后来者产生的影响

部分基層就业的毕业生缺乏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准备、决心和毅力;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目的只是想成为基层政府干部;部分毕业生即使到基层就业也千方百计地从基层辗转至大城市就业。这些前赴者的情绪和实际行动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了后来者赴基层就业的信心。

2.6 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基层需要存在偏差

高校普遍缺乏人才供求的准确市场分析研判,在学科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对农村等基层缺乏针对性,毕业生与基层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能力培养不足。部分毕业生觉得自己的专业去基层“无用武之地”,而基层单位又觉得毕业生知识面不广,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基层所需。

3 构建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基层就业意识教育

3.1.1 基层认识教育 从再认识基层着手,重新理清基层的真正内涵,认识到基层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的优势,认识到从基层做起的重要性,认识基层的广阔就业创业时代大舞台,明确基层就业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新的择业和就业观念。

3.1.2 基层成才教育 让毕业生认识到基层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成才提供的广阔舞台,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立足基层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成长道路,去基层工作大有作为,更有利于毕业生成才。

3.2 营造两重基层就业环境

3.2.1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央、教育部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了志愿服务西部等多项基层就业项目。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出台和实施都为毕业生基层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各高校更是要以此为契机,以“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锻炼成才,建功立业”为主题,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2.2 舆论环境 宣传近年来基层发生的巨大变化;宣传基层火热的创业激情;宣传老一辈和新一代中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发挥典型的辐射示范作用,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在广大学生中营造出浓厚的基层就业舆论环境。要建立教育部门、高校、院系、班级四级联动的政策宣传网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送毕业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信息。

3.3 畅通三条基层就业道路

3.3.1 引导毕业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 学校要与有关部门一道共同精心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扩大项目规模,让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毕业生受益。

3.3.2 引导基层单位来校择才 高校邀请中小城市人事主管部门,中小微企业等基层用人单位来校举办招聘活动,让学生面对面地与他们沟通,达到了用人单位宣传自己,毕业生全面了解单位的发展前景的作用,坚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决心。

3.3.3 引导毕业生基层创业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扶贫开发、技术推广、电子商务等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3.4 完善四项基层就业措施

3.4.1 构建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面,针对基层需要增加教学内容,在教学阶段渗透基层就业的意识教育。面向基层加速教育结构的调整步伐,重点加强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要不断适应基层新形式发展需要,开设新的学科专业,以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

3.4.2 培养学生基层就业核心竞争力 组织大学生到乡(镇)、街道、社区、农村和生产一线实习实践。以社会科技服务队、毕业生使用情况调查和其他专题调查等形式,让学生走进基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举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等,把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基层的感情,激发他们热爱基层、服务基层的热情。

3.4.3 完善和落实政策保障措施 首先,各地和高校要落实国家政策“红利”,确保到基层就业毕业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如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政策,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定向考录(招聘)、基层职称评审、工资高定、社保补贴等保障政策。其次,成立基層就业奖励基金,对主动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实行奖励。将表彰活动列入毕业典礼重要议程,颁发奖状和奖金,鞭策和鼓励基层就业毕业生。此外,高校还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到基层就业的贫困毕业生,建立毕业生就业权益担保中心,以保护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正当权益。

3.4.4 加强毕业生基层就业连续服务 第一,要及时收集和发布基层用人单位、中小微企业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和基层单位积极与各级牵线搭桥。第二,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等服务项目,帮助毕业生解决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更多扶持政策。第三,为基层就业毕业生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主动邀请户口、档案托管单位到学校现场办理托管和报到手续,解除下基层就业毕业生户口、档案关系的顾虑。第四,做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跟踪调查,坚持主动联系、定期走访,听取基层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来自一线的反映,以基层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调整等方面的改革,使人才培养方面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使毕业生素质结构符合基层市场的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产品”更加适销对路,真正做到毕业生基层就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参考文献

[1]胡泊.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为研究对象[D].安徽大学,2014.

[2] 柴剑.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机制探索[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3]马建荣.新形势下宁夏医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04):33.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2017.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25_295688.html.

作者简介:唐勇,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戏剧艺术,大学生创业。

作者:唐勇

第二篇: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措施研究

摘 要:近年来,全国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就业的压力也是逐年上升,无论往届还是应届毕业生,就业都不容小觑,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就尤为重要。作为高校来讲,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仅是毕业生了才进行就业指导,而是从学生踏入校门那一刻起,就应该引导学生理清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及就业去向,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学会善于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而不是盲从。

关键词:目标思路;指导服务;帮扶措施

为了能更好的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围绕国家和省委有关部门的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落实“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及“以学生竞争力为核心”的理念,结合我院专业的特殊性,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就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

1 正确思想 理清思路

(1)正确思想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国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更应该全面贯穿于高校学生的学习时代,需更加重视,参与并支持。作为全国共同的艺术类专业,就业形势确实不容乐观,从我院历年的就业情况分析来看,虽基本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数量,但实际的就业质量确存在很大差距。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就业工作的思想认识,把就业工作重心由保证“就业数量”的同时向提高“就业质量”转移,全面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

(2)明确目标思路。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有关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明确“招生就业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竞争力为核心”的目标,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重点、以创新创业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就业工作思路,融合“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一体,联合专业主任、班主任、专业教师、思想导师落实好教、学一体化,积极开展阶段式就业指导、多渠道进行就业困难帮扶、常态化就业跟踪及调研、规范化就业管理服务、全员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等工作举措,稳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

2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能力

(1)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一是积极引导学科专业教师关心学生的学业计划、职业与就创业规划,把就业与创业的理念与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二是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针对我院专业的特殊性,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在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中增加实训实践、参与体验、走访采访等相关环节。三是鼓励学院教师加强就创业指导理论的学习研究,更好的开展就创业指导服务工作。

(2)针对性开展专题讲座。一是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全院性、专业性毕业生就业指导系列专题讲座,包括就业政策、求职技巧、面试礼仪等,做到模块内容覆盖全部毕业生。二是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承担相关专业就业指导讲座,同时鼓励相关老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培训,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水平。三是邀请相关企业HR入校专题讲座,就业典型、创业典型、优秀校友返校经验交流。

(3)个性化咨询服务。一是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的个人档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心理素质、职业意向,就业期望与去向等,从而多渠道帮扶。二是加强毕业生分类指导,通过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类,包括考研、公务员、出国、基层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中小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进行差异化、针对性的指导,归纳整理记录。三是加强就业咨询服务点、咨询服务电话的渠道畅通,满足每一位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

3 拓宽就业渠道 确保充分就业

(1)加强就业信息采集发布。一是充分发挥学院产学研合作资源、校企合作、校友资源、教师人脉资源等,多渠道收集适合我院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信息。二是加强校与校、校与院、院与院之间的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功能,完善学院网站、微信平台、微信群、QQ群等的信息传递,发挥学生干部桥梁作用,构建无障碍信息沟通。

(2)加强招聘活动组织。一是组织大型企事业单位来校宣讲招聘活动。二是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专业教师影响力等,拓展相关行业人才市场,积极主办学院专场、行业专场招聘会。三是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区)、立足三亚,面向全国,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毕业生充分优质就业。四是通过校友资源,大力邀请优秀校友所在企业返校选聘毕业生。

(3)夯实基层就业项目服务与跟踪。一是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大力宣讲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等,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二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宣传,引导、推荐毕业生参加。三是跟踪关心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在服务期满时,为他们的“再就业”提供政策及信息服务。

4 注重分类帮扶 助推优质就业

(1)助力优秀学生典型。一是鼓励富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指导更多大学生创业项目申请,帮助更多毕业生成功创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学生成功就业。二是重点引导和支持优秀学生报考选公务员、考研、出国等,组织好相关的培训辅导与帮扶等,树立就业典型,培养杰出校友,提升优秀学生的就业层次。三是进一步推进与校企合作单位(三亚红色娘子軍实景演艺剧场、三亚千古情旅游演艺有限公司、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计划,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让学生带着专业知识与技能参与学习实践、在过程中去感受与体验,从中发现问题再回到课堂解决,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更好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更好的打造品牌,更好的提高就业质量。

(2)引导学生自主成长。一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通过学懂、弄通转化为学会表达,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自我成长,提高自身能力。二是加强各项规划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就创业氛围,鼓励通过实践寻找差距,增强自我理解,学会自我完善与积极竞争,争取机会。三是整合就业信息资源,拓展就创业平台,实地走访调研行业、认识工作岗位,多角度促进毕业生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帮助更多的学生到大中型企业就业,到理想岗位上发展。

(3)帮助“双困”学生就业。一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通过多方面争取相关求职补贴等,帮助学生缓解求职期间就业的经济压力。并在招聘机会中重点推荐等,减轻外出求职费用。二是针对完成学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单独辅导,鼓励在有限时间内抓住机会,实现顺利毕业和就业。三是针对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毕业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尊重与倾听学生本人想法及家长的意见,联合大学生健康人格工作室、学生中心、招生就业处等及时疏导,帮助学生从“难就业—能就业—就好业”持续发展。

5 规范管理服务 确保安全稳定

(1)规范就业工作服务。一是务实领会国家及学校有关政策,严格遵照就业“四不准”原则,规范化鼓励毕业生积极就业与创业,同时做到制度不走样、学生零投诉。二是加强与毕业生沟通联络,确保毕业相关事项经本人同意确认完成。三是规范学生档案程序及严谨性,严格档案保密,材料完善、齐全、准确,档案转递规范、及时。

(2)优化就业市场服务。一是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校内招聘活动,改善就业招聘空白现象,力争确保企业岗位能招到人,毕业生能就业。二是加强校外求职的安全组织与服务。三是强调并指导毕业生熟悉签约流程及重要意义,远离就业陷阱。

(3)强化各类平台管理。一是加强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就业信息的审查力度,保证信息时效性和真实性,包括审核企业营业执照、招聘人身份信息、招聘岗位等。二是加强就业数据更新与上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三是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引导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切实保护个人权益。

6 强化组织领导 明确目标责任

(1)加强思想重视。一是强化“一把手”工程,发挥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作用,落实院长负责制,书记抓就业指导及宣传,就业指导老师抓落实,全体教师共同协助。二是增强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整合校院优质资源,形成促进就业合力。三是把握政治站位,跟踪了解学科专业的就业形势,及时研究分析,制定有效应对措施。

(2)加强力度保障。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络,充分发挥重点单位的社会力量,提供就业工作的支持,组织参加各类就创业培训活动及竞赛等,获取就业经费补贴。二是大力加强队伍建设,稳定就业专职人员负责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提升就业工作的服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三是通过学生组织,培养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助手。

(3)落实目标责任。一是根据上級主管部门的就业工作考核要求,将就业工作分类指标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二是要充分发挥专业主任、班主任、专业教师、学业指导师的积极作用,明确工作职责与具体任务。三是加强就业工作的考核,按照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进行阶段性细化,科学促进就业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华幸.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07).

[2] 刘杰.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才智,2019(14).

[3] 李秀岩,胡雨露.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举措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02).

[4] 王洪东.以“互联网+”构建地方高校智慧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1).

作者:袁威

第三篇:廊坊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在调研廊坊市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形势的基础上,运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坚持市场主导、政府积极调控与服务、部门联动,以多元化、多参与度、多中心的模式来管理大学生就业,为廊坊实现精良管理,高端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大学生就业和创业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以及与知识生产、分配以及利用等相关的工作,知识的载体即是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开拓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属于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然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多个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廊坊市处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当前,廊坊市面临沿海开放由南向北推移到渤海湾和京津经济发展辐射外溢的双重机遇,要实现“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目标,离不开数以千计的管理精英和数以万计的技术及专业人才。因此,如何使毕业生获得合适的岗位,对加速廊坊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增强廊坊经济发展的后劲,意义重大。本文从发展和改革的独特视角,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对策,为廊坊实现精良管理,高端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规模“井喷”式增长,到2012年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而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当前,廊坊地区有高校12所,其中本科院校6所,专科院校6所,在校人数超过12万。

当前,许多大学生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尴尬,总体呈现出“人找不到事,事找不到人”的局面。大学生就业呈现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岗位如公务员,就业者趋之若鹜,另外一些岗位如到基层、边远山区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等却寥寥无几,造成大量学子滞留在大中城市,以“蚁族”艰难生存,倍感“就业难”;而很多“艰苦”岗位却无人问津,个别高技术岗位高薪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选。同时,“用工荒”正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向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蔓延。[2]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根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扭曲了高等教育组织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功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供求结构失衡。[3]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需求不适应。在现有的体制下,高校自主性不强,在管理、师资等方面跟不上扩招的步伐,教育质量下滑,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很多高校教育规模一味追大求全,忽视社会需要,专业重复设置,原有的特色被削弱。培养的毕业生缺乏特点与竞争力,在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能力结构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社会需求难以接轨,造成大学生局部性、结构性失衡。再加上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导致经济下滑。随着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的加深,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就业岗位需求减少。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化的阶段,加上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毕业生的需求有限。

另外,虽然“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设,为廊坊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京津冀经济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很大,协调不到位,错位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导致城市之间资源竞争激烈。与京津相比,廊坊市的经济及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居于弱势地位。因此,廊坊市大学生难以从周边区域日益发展的就业市场中获益。

3.国家的就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当前,包括京津廊在内的诸多地区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方面的管理等还部分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与“自主择业”的市场相适应的体制还未形成。高校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档案、户籍等原因被拒之门外。廊坊毕业生进京、津手续复杂,指标稀缺。另外,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流动。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政策好,落实难”的现象。由于配套政策不到位、个人认识局限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不愿意去农村、中小企业等基层就业,加剧了就业难。另外,高校实施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创业方面的教育还有待完善,扶助措施远远不够,使很多毕业生难以被社会接受,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4.人才市场求职期望与人才需求错位。毕业生就业观念守旧,许多人的理想是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或进大型国有企业,偏远地区和基层无人愿去。廊坊乃至河北区域内的院校生源结构单一,主要为省内生源,很多毕业生及其家庭因水土气候适应、人际关系以及思想意识根源等原因,倾向于在附近区域就业,导致就业区域受到局限、就业矛盾愈加突出。[4]

社会上缺乏创业文化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大学生本身由于缺乏社会阅历、缺乏启动资金和帮助,缺少充足的信心与勇气尝试自主创业。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20%-30%。

三、促进廊坊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和责任。在市场经济模式中,要坚持“有限的政府,有限的责任”这一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不充分竞争、信息不完全因素以及个人的有限理性的限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行。[5]

1.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做好宏观调控和指导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首先是调控的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政府需承担劳动力供求比例的调控责任。第二,政府必须承担调控高等学校的层次、类别、专业以及以改善高等学校的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第三,政府运用相应的经济政策把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有机统筹起来。

(1)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是就业和创业依托的基础,政府必须把就业和经济增长二者并重,在经济增长中解决就业问题。据推算,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拉动80万人就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达60%-70%,而2013年上半年廊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5%,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国家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给廊坊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廊坊应围绕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机遇,发展以第三产业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和鼓励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努力扩大吸纳毕业生就业规模。还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廊坊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虽然2012年我国教育投入首次达到GDP的4%,但仍然未达到4.5%的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应增加投入,大力发展教育、造就人力资源,不能因为高校扩招导致教育质量滑坡,引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廊坊要大力扶持中等职业教育,为环渤海城市群提供合格的普通建设者。廊坊乃至河北省缺乏“211”及“985”型高校,国家投入普遍不足,尤其是省属非重点高校。河北省在2012年开始实施的高校“生均1.2万元”的投入政策,对非重点高校来说即是“雪中送炭”。

(3)合理调节大学生供给,根据市场规律调节毕业生供求。政府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控制高校的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解决好供求之间的结构协调问题,通过实行市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完善高等教育的投资机制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使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引导各高校面向市场进行“进、培、出、馈”等一系列工作。

(4)建立引导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激励机制,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政府要从政策上鼓励支持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边远地区就业,畅通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政府要从税收、金融等方面扶持企业,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激发企业吸纳大学生的动力。

廊坊市政府要围绕本地重大建设项目研究制定毕业生从业人员和技能人才对接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和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发展需要,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以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

2.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做好服务工作

(1)政府应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简化毕业生就业程序,扫除就业的体制性障碍。政府要为毕业生提供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岗位服务、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求职登记、失业登记等服务内容。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户籍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公平、有序,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完善政策,解决好毕业生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实施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政府应设法增加毕业生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村医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落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所承担的国家级省级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聘用优秀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参与研究工作,是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扩大其就业力。

(3)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现代化信息分析与处理手段,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流向、待遇等信息做出权威的发布和引导。建立全市乃至全省用人信息平台,降低毕业生工作搜寻成本。采取组织企业进校园、召开专场招聘会和供求洽谈会、开展网络招聘等活动,组织就业指导专家团深入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讲座或就业咨询服务等方法,创新就业服务模式,为毕业生提供方便、有效的信息服务。

(4)政府促进中介机构的建设,规范其市场行为。政府发挥对中介机构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使就业市场与高等教育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及单位多接触。政府要通过完善政策,鼓励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5)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政府还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和毕业生情况,扶持一批优秀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见习单位,为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廊坊要在城市中规划出专门的区域发展大学科技园,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让高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过转化成为高新技术聚集区,既能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又能培育新型产业。

(6)完善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目前廊坊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组织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融资等创业服务。要建立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体的工作机制,塑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环境,积极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3.做好毕业生就业的监督工作

(1)廊坊市政府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官员问责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渎职的人员应及时查办,追究责任。

(2)完善高校就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能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及社会认可度。政府部门要把就业状况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对就业状况的考查,不仅要看就业率,还要注重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

(3)政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规范用人单位招聘活动,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劳动用工、社会保险缴纳等方面的监察力度,建立毕业生维权保障机制,防止就业歧视,维护毕业生的合法、公平权益。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违约责任承担,引导诚信就业,提升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同度。[6]另外,要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的规定,保障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4.加强立法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政府要加强有关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要依法管理与服务,把大学生就业和服务纳入法制化轨道,减少随机性、盲目性。在已有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细则,重在落实,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创业保驾护航。

5.为大学生就业做好保障工作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将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包括毕业生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关注在读的家庭贫困大学生,加大经济扶助力度与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并实现就业。对未就业的毕业生要实名登记、动态管理。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实施重点帮扶,向用人单位推荐或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要设立专门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对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人事档案托管服务。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问题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形成能够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利用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发挥的利益机制,形成有利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在尊重市场的引领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协调大学生就业责任各方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多元化、多参与度、多中心的模式来管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

参考文献:

[1] 韩雪,郭淑霞.推进廊坊“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建设的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3):269-270.

[2] 贾俊花.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J].职业时空,2012,(8):139-142.

[3] 闵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3-13.

[4] 赵洁琼,何艳,孟建峰.基于京津冀都市圈的河北省大学生择业观念研究[J].现年代商贸工业,2012,(4):117-118.

[5] 李海峰,解媛,厉志红.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26):100-101.

[6] 沈琴琴.劳动者结业权益实现问题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42-44.

Langfang Building Innovation Service System of Research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LIU Fang, XIAO Li-wei, ZHANG Yan-hua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作者:刘芳,肖立伟,张燕华

上一篇: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护士医学院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