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理论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法理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意思表示错误理论是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民法基础理论,德国民法上以时间轴为标准对可以引起法律行为可撤销的错误进行归类。因为表意人意思表示错误,使他有权撤销自己作出的意思表示,与此同时,表意人应对信赖该意思表示的相对人进行信赖利益赔偿。

第一篇:民法理论论文范文

民法总则设置商法规范的限度及其理论解释

摘 要:民法和商法两大法律体系是当今社会中比较核心的两项法律体系。在如今社会的法律体系中,民法和商法的有机结合又形成了一种新的法律体制。商法的规范设置是在民法的基础上完成的,民法总则的设置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商法和民法的关系,如何设置出合理的商法和民法是民法总则设计中的一个关键。设定民法总则时,商法应该加入到民法总则的设置中还是专门开设一部商法法则一直是相关人士比较注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了设置民法总则时的一个大难题。本文主要讨论了民法总则设置商法规范的限度及其理论解释,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民法总则;商法规范;理论解释

民法总则的设置在法律界得到了众多相关学者的重视,尤其是在民法总则的民法和商法的界定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一部分学者认为,商法应该加入到民法总则中。因为民商合一的法律体质适用于所有的民商关系,民商关系的法律体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商法的加入能拓宽民法总则的规范。民法总则中民商合一的理念要全面的落实,民商合一就应该遵循“合一”的理念,将商法也归入到总则中。因为民商合一的理念最主要的是法律管理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但是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虽然现在实行的是民商合一的法律理念,但是两者在本质上也有所不同。民法和商法在法律本质上有一定的差别,一些民法中的法律制度对商法来说不太符合规律。一些民商共用的法律制度在某些情况下根本不符合实际,不符合法律的标准。民法总则的设置虽然倡导的是民商合一,但是由于民商合一的法律规则设置存在不合理,还是应该专门设置一部商法法则来作为民法总则的分支。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关于民法总则的中的商法规则设置总是不能达成统一。

一、两种法律主张的概论

基于以上两种法律主张,两种法律主张都有各自的道理,这证明两者在法律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民法者主张的法律可以说是支持“统一性”,主张民商统一管理,法律要求一致性。商法者的主张可以说成是对民法总则中民商合一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专门有一个更加细致的分支来进行商法法制的规范。两者主张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基于民商统一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法律设置的,两者的法律基础都是民法总则的大的方面的相关制度。两者之间的分歧在于制定民法总则的过程中,形式上统一与否。因为现在的民法总则注重的是民商合一的法律理念,形式上的统一在民商统一的理念中能更加形象的表达。但是在制定法律规定的过程中,形式上的民商统一又暴露出了其中存在的缺陷。这种形式上的统一在两种主张之中引起了分歧,让主张两种不同法律规定的相关学者之间有了意见。

这种分歧的主旨在于商法限度的规范性,商法在设定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严密性。主张商法在民法总则中单独设立分支的学者认为,民法总则中没有明确的分出商法的设立以及商法的限度缺乏一定的严谨性,这样就使法律的理念有一定的缺失。另一种主张的学者觉得法律的核心没有改变,立法的依据也没有改变,民商合一能让法律制定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民商合一的统一法律理念。

二、民商立法的法律依据

民商立法的依据在以前都有明确的划分,以前的商业立法都有其独有的立法标准以及立法准则。这种立法依据在多数国家受到了推崇,这种立法依据在早期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民商统一的法律理念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对社会的发展更加有利。更多的人认为,形式上的商法独立远没有实质上的商法独立重要,形式上的商法独立没有必要性。民法总则的立法制度上,商法体系上的独立才是商法设置的本质,不必追求商法在形式上的独立。

民法总则在当今社会的推崇是在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开始兴起的,这些国家在民商法律的设置中,对民法总则进行了一定的统一,这些统一就是如今的民法总则。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在我国实行单独的商法设置还是进行统一的设定都是法律上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都有一定的立法依据,无论那种方式都有一定的法律体系的支持。民商立法的依据没有改变,立法的主旨也没有改变,这两种法律制度都有其优点和实质性的意义。我国采取任何一种民法总则的立法方式都是我国法律建设上的一种创新,一种改变。

三、民商立法的理论支撑

民法总则的设置中,民商统一立法与商法单独设立一个分支的分歧实质上是两种学派的分歧。商法者和民法者在法律制度的认知上有所不同,所以民法总则在设立上也有不同的认识。两种学派的争论核心是民法和商法是不是一般的法律,这两种法律在实质上能不能达成统一,统一之后会不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等。这些争论中,有几个法律的理论能对此进行简要的说明。首先,商法是立法中的特别法,和民法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实质上有所不同。再有就是商法如果民众化或者民法商业化并没有使商法的本质改变。从上面两种观点来看,不管是民商统一设立还是商法设立分支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两种学派仍然不能使对方信服。民法总则的设置中,商法规范的限度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不同学派的主张各自有各自的道理,不能在根本上得到统一。民法总则中关于商法的獨立问题应该从商法的主要性质出发,商法的独立性以及私立性民法中不能完全涵盖。民法中没有包括商法中的相关立法不是民法“不愿意”,而是“不能”。根本上不同的两种性质的法律不能完全的进行融合。

四、总结

在如今社会的发展中,一部符合社会发展的民法总则对社会法律的体系建立十分有必要性。合理的民法总则中的法律法规能在很大程度上对民众进行一定的制约,并且在这种制约下能让民众生活在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环境中。民法总则中商法设置的规范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讨论。商法在民法法则中的设置需要符合社会实际,具有实践意义,这样才能让民众信服法律,遵守法律。民商立法的问题是法律上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慎重思考,做出选择。关于民法总则设置商法规范的限度及其理论解释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议,未来的民法总则必定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越来越合理。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商合一体例下我国民法典总则的制定》[J],法商研究,2015(02):22-25

[2]朱广新.《超越经验主义——编纂民法典》[M],中外法学,2014(06):15-18

作者:张鹿鸣

第二篇:论德国民法的意思表示错误理论

[摘 要]意思表示错误理论是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民法基础理论,德国民法上以时间轴为标准对可以引起法律行为可撤销的错误进行归类。因为表意人意思表示错误,使他有权撤销自己作出的意思表示,与此同时,表意人应对信赖该意思表示的相对人进行信赖利益赔偿。该制度各个环节的设计无不体现了“意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同时又保护了相对人的利益,兼顾了交易安全之价值。

[关键词]错误理论 错误类型 法律效果

试想生活中一个简单的买卖事件:南方没有馒头包子之分,当地人口中的“馒头”就是带馅儿的包子,南方人甲初到北方,自然不能区别馒头与包子,便对早点铺老板乙说:“我要一个馒头。”此时甲其实想要一个包子,但乙并不知情,遂给了甲馒头。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甲发生了何种错误?在认定甲因为意思表示瑕疵而发生错误之后,法律对各方当事人如何救济?纵观全案,我们对这个理论的核心价值又有何领会?这此例为引让我们来深入探究德国民法的意思表示错误理论。

一、意思表示错误理论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

在萨维尼之前,学说一般认为错误破坏的是契约的合意,因此而导致契约不生效力,学者们通常都是在契约的范畴内对错误问题进行探讨。但以萨维尼为核心的学者改变了法学家对错误问题的观察视角,将原本放在契约范畴的错误问题归入“意思表示”的新范畴。自此,民法中意思表示错误理论的归属从分论的契约范畴转入总论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范畴。

既然意思表示错误理论是归属于意思表示范畴,那么,我们在此就有必要先探讨意思表示的含义和构成。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交易参与人或交易人欲设立一定法律关系的主观想法的外在表达或宣示。依王泽鉴教授的观点,意思表示的构成分为主客观两个要件,即客观上的外部表示与主观上的内心意思,主观要件又可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思和效果意思三个部分。其中,效果意思非属意思表示的必要构成部分,其欠缺不影响意思表示的存在,但此时外部的表示与内心的意思不一致所引起的,便是意思表示的错误问题。

由上分析得出,错误理论在德国的民法中属于总则编法律行为章的意思表示范畴。意思表示的瑕疵分为意思表示不自由和意思与表示不一致两大类:欺诈和胁迫导致意思表示不自由,而虚伪表示和错误则会导致意思与表示不一致。与虚伪表示是表意人意思和表示故意不一致相区别,错误明显是表意人意思和表示非故意的不一致。

二、意思表示错误的分类

“错误”在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学领域存在,但本文所指的“错误”仅指民法意思瑕疵中的错误,是表意人非故意引起的自己的表示与内心真意的不一致。《德国民法典》对意思表示错误类型的规定主要在第119条和第120条。据此,我们可以对引起法律行为可撤销的错误进行归类总结。

1.意思形成阶段——性质错误

在意思形成阶段,意思正在形成但是尚未形成。在此阶段形成的错误称为动机错误,如购买人在买房前对所购房产升值空间的判断、交通状况的考量等都是在意思形成阶段表意人决定其意思的考虑因素,这些存在于表意人内心的活动不能为外界所得知,若允许其作为撤销的理由则必然严重影响交易安全,是故纯粹的动机错误原则上不能作为法律行为可撤销的理由。但是法律为保护表意人之利益,将动机错误中的性质错误设为例外,即第119条第2款规定的情形,可以引起法律行为的可撤销。

所谓的性质错误,正如法条所言,是关于在交易上被认为是重要的人的资格或物的特性的错误。“民法”之所以设此规定,乃在适当维护交易安全。因为如果允许不具有交易上重要性的资格性质作为可撤销的理由,必然会导致撤销权行使的泛滥,如此势必对交易安全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2.意思成形阶段——表示错误

在意思成形阶段,当事人对某一事项的意思已经形成。这一阶段可以引起法律行为可撤销的错误类型为表示错误,即内容错误和表达错误,在《德国民法典》中主要表现为第119条第1款。

所谓的内容错误,是意思已经在脑海中形成,表意人需要寻找相对应的文字符号将意思表现为外界所识别,而在为意思寻找某种表示符号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正如“馒头案”所述,是甲对“馒头”一词的客观意义发生了错误,认为馒头就是包子,而将其欲购买包子的意思表述为购买馒头,此时甲即发生了内容错误。所谓的表达错误,是表意人脑中不仅形成了意思,也选择了表达其意思的正确符号,但是在将其呈现为外界所知的形式时,出现了错误。再看“馒头案”,若甲了解北方馒头和包子的区别,他想买包子,但是却错说成了馒头,此时甲即发生了表达错误。

3.意思表示的运送阶段——传达错误

在意思表示的运送阶段,可以引起法律行为可撤销的错误类型是传达错误。该项错误主要规定于《德国民法典》第120条。

所谓的传达错误,即在非对话人之间为意思表示时,意思表示因为传达过程中的各种原因,到达相对人时的意思表示可能会异于表意人意思表示的实际内容。因为传达人本身是没有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形成意思并选择了正确的表示符号,而相对人却收到了不同于表意人想使用的表示符号,所以此时发生的传达错误,类似119条第1款之表达错误。

综上所述,德国民法上能引起法律行为可撤销的错误类型主要有性质错误、内容错误、表达错误和传达错误,而纯粹的动机错误和受领人的理解错误须排除在外。另外,其对错误类型的分类标准主要是:在意思表达通往到达的过程中,错误是在哪个阶段发生的。

三、意思表示错误的救济方式

表意人若出现民法意思瑕疵中的错误类型,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德国民法典》第121条和122条将该意思表示进行撤销。可撤销制度不但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给予各方当事人以充分的利益保护,还兼顾社会利益与交易公平,所以有学者称其为“法律规则设计上的精巧与法律制度所要体现的社会价值目标的完美结合。”笔者试从法律对各方当事人的保护角度,来分析因意思表示出现错误而产生的各方法律效果:

1.对表意人的救济

因为德国民法上错误理论的核心理念是私法自治,当事人因非故意做出的错误意思表示,因为其表示与内心真意相悖,为了维护私法自治的价值理念,允许当事人对其错误意思表示进行撤销。因为德国民法区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因此在发生错误时,须先判明何种行为发生错误后才能决定所要撤销的对象,两者不可混淆牵连。

另外,有两种情况下表意人撤销权是被排除的:第一,有利于表意人;第二,相对人愿意接受表意人内心所意欲者。

2.对相对人的救济

私法自治自然是德国法错误理论中的核心理念,但是单方面保护表意人的意思自治而直接将错误的意思表示设为无效,未免对信赖该意思表示的相对人过于不利,顾此失彼的保护方法也并非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之主旨。因此,法律须为相对人提供救济途径,保护其正当合理的信赖利益。所谓的信赖利益,因为受领人信赖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是有效的,因此他可能为订立和履行合同支付各项费用(如旅费、做公证证书的费用、装费、运输费),可能放弃了另一项行为,而他如果没有信赖那项后来的被撤销的行为的话,他本来是可以从事另外行为的,这类损害就被称为信赖损害。

对该项信赖利益的赔偿同样是有限制:第一,信赖利益的赔偿数额以积极利益为限。第二,如果撤销相对人知道或是应该知道可撤销的原因即表意人的表示错误,那么损害赔偿义务就根本不会发生。

错误理论的设立初衷就是为了保护表意人的表意自由,法律为此目的提供给表意人以撤销权作为救济,但是表意人在享受了意思自治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对信赖其意思表示的相对人承担信赖利益的赔偿,如此才能平衡表意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利益,从大范围上维护了意思自治与交易安全这两者的价值平衡。

四、结语

诚如上述我们不难发现,德国民法上的意思表示错误理论,整个制度每个部分环环相扣,并且通过一个中心理念将每个部分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区分各个错误的种类看似繁复,但每个错误都以时间点为界分标准,则使辨析简单明了;对表意人赋予其撤销权而对相对人给予信赖利益的赔偿,如此处理亦是错误理论坚持意思自治的核心理念,同时兼顾交易公平得出的当然产物。其结构体系之完全缜密,其思想内容之博大精深,无疑是值得当下我国立法吸收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 马特,李昊.《英美合同法导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曾祥生.《撤销权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米健.《意思表示分析》.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

[6] 唐晓晴.《意思表示错误的理论与制度渊源》.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2期

[7] 胡丽桢.《论可撤销合同的根本原因——意思表示瑕疵》.载《经济师》,2003年第3期

作者:徐元媛

第三篇:试论民法对海商法的理论给养

[摘 要]民法与海商法关系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海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还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文章并不致力于解决这一论题,而是从民法对海商法的理论给养入手,系统分析民法对海商法的深远影响。我国《海商法》更多舶来的特征使之民法特性大减,从而未能与我国海运实践结合紧密,而这也成为未来《海商法》修改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民法;海商法;罗马法

一、民法对海商法的贡献

海商法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民法的特别法。{1}理由大体是:海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海商法属民事法律范畴;海商法同民法有共同的制度根基——民法的基本原则;海商法的许多制度源于英美法,但均可用大陆法的民法基本原则,阐释其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2}但是也有学者对《海商法》的这种属性感到担忧,认为民法与海商法互为基础,不能认为民法是海商法的母法,因为在民法尚无规定相关制度时,《海商法》就已经确定了船舶优先权制度。近年来我国制定民法典的高呼声中,《合同法》的规则被用来对《海商法》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本以为稳定的海商法的阵脚被撼动了”,且大有新近民事法律对《海商法》指手画脚之意。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此类现象也同样引起了学者的思考,“司法实践中更存在一种趋势,就是在《海商法》278条中找不到答案,就一转身冲到民法那头去,这种趋势的扩大化和后果不能不令人忧虑”。{3}凡此种种,催生了“《海商法》为‘非常特别的特别法’{4}”的说法。

民法法系对海商法和海事法的发展主要贡献在于它收集、保存并发展了古代海事习惯法而形成了跨国海商法。民法法系非常重视法典化,将法律体系中通用而优秀的原则统一安排在一个系统框架内,民法法系就将此运用到了海事习惯法中。在法典编纂中再把某些法律特点注入这些惯例,而后补充进某些原则,形成前所未有的海商法的书面渊源。通过查阅这些渊源,各国的法官再结合当地的实践补充当地适用的惯例,他们以后做出的判决又会被记载入后世的法典,这些法则又会被加入当地的元素而做出新的调整。所以,民法法系的精神和重要原则推动了海商法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也促进了海商法本身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

二、罗马法对海商法的影响

罗马人创设了世界上最早的海商法典,沿用至今,公元534年的《查士丁尼法律汇编》被认为采用了很多来自公元前800年的《罗得海商法典》的概念。{5}虽然罗马法对海商法的原始贡献并不为人们所知晓,{6}但是罗马法保存下来的许多概念确实影响了海商法发展的进程。在罗马法中可以找到扣船、利息、碰撞责任和海难抢劫的非法行为等所涉内容。{7}

三、19世纪的法典对海商法的影响

19世纪是民法典编纂的黄金时代,始于1804年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和1807年由其颁布的《法国商法典》。《法国商法典》所包含的海商法规定,改进和发展了首次被编入1681年《海事条例》的许多原则,这些规则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都没有被修改过,1967年,法国才对海商法进行了全面修订。2000年,法国颁布了新的商法典,新法典只是1807年法典的重编,以法典的形式重新制定数百年来分散在各法律中的规定。然而,新法典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海商法,所以五部主要的上世纪60年代通过的海商法成文法仍继续实施于法国海商法领域。早在上世纪初,受法国民法典的影响,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海地、智利等民法法系的国家,纷纷颁布各自的民法典或是商法典,并把海商法规定其中。

四、民法法系的海商法对普通法系国家海商法的影响

(一)对英国的影响

即使是在那个一般只与普通法才有联系的英国,也可以找到民法的影响。就如与他们相对应的北欧和西欧国家,早期的英国商人和法官在处理海商法问题时都是以《奥列隆惯例集》为指导的。{8} 除了法典的影响,民法法系对英国的影响还体现在英国的海事法院。英国海事法院出现于爱德华三世期间,在处理海盗问题时首次出现,其后不久就扩大其管辖权,将其他海事问题也纳入其中。海事律师和海事法官都是接受罗马法训练的民法学者,{9}他们在法庭的辩论中会经常用到海事惯例、商人的习惯法以及民法。{10}

英国海事法院还会遵循民法的诉讼程序。由此可见,民法法系对英国海商法早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那些按照民法原则拟定合同的外国商人对这种法律的统一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正如一位商人所言,他们希望出现在适用“自然法,即被称为‘商人习惯法’,是在全世界通行的法律”的法庭上。{11}这意味着要由民法来编纂和补充习惯法。外国商人都是依据海事法或民法订立合同,那些合同间的区别不应该依据与其无关的法律进行审判,不论这在案件中是暂时的还是决定性的。限制海事管辖权的范围由普通法法院决定,17世纪70年代,海事管辖权的范围被普通法法院限制为:在公海上发生的侵权行为、在公海签订的海事合同、其他海事法院判决的强制执行等。{12}后来,随着判例的累积,法官们更多地参照他们先前的判例,把民法的原则或惯例尘封到了不易再触及的地方,英国法律独特的体系愈加发展成熟,民法对英国海商法的影响有了减弱。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民法对英国海商法发展的初期重要而卓越的影响。作为唯一可获得的书面海商法的渊源,民法为英国法官们提供了权威的法规参考,而且如有需要,海事法院的法官们还可以用民法原则和商人习惯法对其法典和普通法做出补充。英国的海商法影响了许多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所以这些国家的海商法体系也都间接源于民法。加拿大最高法院曾肯定过这种影响:“毫无疑问,英国海商法很大程度上归源于民法传统,而加拿大海商法则主要来源于英国海商法。普通法在早期处理商务和海商问题时几乎无法可依,海事法院在处理海事纠纷时,都是在适用大陆发展起来的原则。”{13}

(二)美国海商法的民法踪影

美国是英美法系保留民法海商法形式最彻底的国家。以下三个表现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美国海事法院继承了英国海事法院的民法审判权。对于海事请求扣船保全的制度规定在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十三章“若干海事请求补充规则”{14}之中(Rule B Attachment),而这种保全救济制度在英国早在1800年就不再使用了。英联邦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都遵循了英国的做法废止了该补充规则。第二,美国在成立后不久的1789年第一届国会上采纳了美国法院程序管理法,{15}确认了海事法院的民法特性,称作“海商法院”与英国海事法院迥然不同。第三,美国拒绝采用许多国际公约,比如《1851年船东责任限制法》船东责任限制仍保留了古老的民法委付原则。{16}由于没有参加《1910年碰撞公约》,直到1975年,美国都不采用碰撞按过失比例分摊原则,而是采用平均分摊责任原则。{17}比起法国、德国和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美国更接近民法海商法。

四、我国现行《海商法》与民法的关系

与海商法律制度发达的英美国家不同,我国的《海商法》并无深厚的民法渊源,其作为移植而来的法律很难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深厚的理论修养,更谈不上深入结合我国的海商、海事实践,而是大量借鉴了海商法领域公认或国际海事组织和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通过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或者国际准则。所以,民法对我国《海商法》的影响甚微,民法中有利于海商法发展的精神和原则也无从体现,而这些,正是未来《海商法》修缮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注释

{1}司玉琢.海商法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王千华,白越先.海商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3;张丽英,邢海宝.海商法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4.

{2}司玉琢.海商法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3}郭瑜.海商法的精神——中国的实践和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3.

{4}同上注,第64页。

{5}William Tetley, Lex Maritima,(1994)20 Syracuse J. INt’l L. and Comm.p. 109.

{6}Rodiere and du Pontavice, 12ED., 1997, para.8.

{7}J.Hare, Shipping Law and Admiralty Jurisdiction in South Africa, Juta&Co., Ltd., Kenwyn, South Africa, 1999, pp.4-6.

{8}C. S. Cumming, “The English High Court of Admiralty”, (1992) 17 Mar. Law. 209-255.

{9} Tetley, M. L. C. , 2Ed. , 1998, p. 33

{10}Sir R. Coode, Commercial Law , 2Ed., Penguin Books, London, 1995, pp3-4.

{11}Sir.T.Scrutton, “General Survey of the History of the Law Merchant”, Select Essays in Anglo-American Legal History, Vol. 3, Little, Brown, & Co. , Boston, 1909, p4.

{12}Sir W. S. Holdsworth, A History of English Law, Vol.1, Methuen &Co., London, 1903, p.557.

{13}Q. N. S. Paper Co. v. Chartwell Shipping, (1989) 2 S.C.R.683, p.695.

{14}徐俊强.美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新发展——以《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为中心[C].司法改革评论,2007:252.

{15}Tetley, M. L. C., 2Ed., 1998, p.38.

{16}Tetley,“The General Maritime Law The Lex Maritima”,(1994) 20 Syracuse J. Int’l L. & comm.p.124.

{17}Tetley, Int’l conflict, 1994, pp.477-478.

此文为河南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海事请求保全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11BS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南海燕,河南漯河人,法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海商法。

作者:南海燕

上一篇:乡村金融论文范文下一篇:六五普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