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散文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论语散文范文

悟论语--读论语有感

悟论语

——傅佩荣《论语新解》

然而面对论语这样的大著作,各式各样的书籍实在太多,为此我经过了大量的筛选,最终选择了傅佩荣教授的《论语新解》。关于傅佩荣教授,而书中这样介绍他,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当然我在此所讲的是主题是论语,而非孟子。这本著作体现了傅佩荣教授的对人生的思考,能使我们吸取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丰富自我人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首先我觉得傅佩荣教授讲得很好,想要了解孔子,了解论语,必须要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了解他的生平背景。孔子身处春秋时代,一生的遭遇并不顺遂,从事业功绩方面来讲,做官的时间也很短,能达到这样的地位与成就时难以想象的。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读其书先要知其人吧!

关于对论语的解读,傅佩荣教授将其分篇解读,分为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公治长篇等等,会将我感悟最深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句子分享。 1·首先,在学而篇中,我认为最终重要的是那最熟悉的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向我们传达了全方位的学习与成长和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理念与观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我想这句话所想要强调的是,先要自己努力学习,其次与朋友相呼应,然后在学业有成而为首重视的时候,可以坦然自处。

2·其次关于孝悌,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竖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论语》这段说的是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孝顺爹娘。敬爱兄长,不触犯上级,不造反。一切在于务本就道生仁。而其基础是“孝敬父母,敬爱兄弟”。不得不说,时代在变,思想在变,这句话或许早已不适合现在,但我觉得这种这种孝悌之心是非常重要,尤其在现代的经济社会更为重要,更为可贵。

3·在为政篇中,我觉得这句很重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在此,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身为法学专业的我,不得不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虽说古代与现代背景不同,但我对法制不论古代与现代都持肯定态度。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帅,用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国家,约束他人的行为,即使立法,也是皇帝也可以任意制定和废止,对皇帝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的限制作用。这样的治国可以算作是“人治”,这时法律没有稳定性,甚至是朝令夕改,也没有专门的立法与司法机关,法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和压榨人民的工具,人民当然无所适从。而在现在我国的法治社会中,拥有了专门的立法机关人大,人民立法取代了王法,独立的法院代替了原来的附属审判机构,确立了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防止了专权,充分的实现了人民的权利。法治的作用巨大, 第一,确保公民实现权利。法治对于权利的价值就表现为依法束缚权利以放弃对权力的干涉和限制。保障自由的追求和实现权利的法律才是符合人类理性的。是否确保公民实现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实际上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步入法制社会的标准之一。第二,营造信用的社会氛围。法治所倡导的信用已不简单是对个人人品的要求,而是指当事人或交易主体能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并有能力承担义务,具备“平等意识”、"自主人格"、"虔诚态度"和"责任能力"。在这种要求下,人们将在法律约束下,信用将会成

为做事的标准之一,实现信用的社会氛围。第三,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因为法确认了一种能够为各社会主体理解和认同的秩序架构与秩序规则,来限制人们相互间的非理性行为。而法治就是把这种构架与规则当作治理之本,这样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构建出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人治是不能实现人民享有权利的,所以必须法治;德治是没有强制力的,无法从行为上约束人,所以必须法治;法制拥有许多作用,所以不能没有法制。总而言之,在当今这种社会形态下,我们是离不开法治的,法治的意义是重大的!

4·在为政篇中的另一句,我也对其印象深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遇事不迷惑,五十岁就明白了有些事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

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其实就是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也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始终感觉自己想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船只,太多的无奈和无助;还有很多人为金钱或其他诱惑,把时间用于追逐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会感觉后劲不足。准确地定位,可以使自己集中精力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可以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就不懂得积累自己的资源。资源大致有:人脉、知脉、金脉。每个工作领域所需要的资源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定位不清楚会导致自己积累的很多资源得不到好好利用,被浪费。另外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多人多来年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并不深入,每一项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但又好象什么都做不了。集中精力地职业发展,专精深,而不是“多元化发展”,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规律。现在市场营销都讲究细分,如果经历的行业很多,各种资源收益很少,过于分散时间和精力会让你失去原有的优势。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你就不能抵抗外界的干扰,轻易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多人选择工作,用现实的报酬作为准则,哪里钱多去哪里,

什么行业好去哪里,什么产品热门做什么产品,结果追逐金钱失去自我。钱不是目的,只是获取职业快乐的手段或工具而已。给自己准确定位,你就会理性地面对外界的诱惑,最终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用人单位不敢招聘你,怕你流失;上司不敢培养你,因为你的心不定,使得单位不敢委以重任。另外在求职写简历和面试的时候,也不能准确地介绍自己,使得面试官不能迅速地了解你,得不到好的工作。你的同学或朋友都已经做到总监或经理了,你还长期在基层岗位工作;定位不准,就好像游移的目标,云里雾里,让人看不清真实的面目,也失去了自我发展。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那么你可能经常换工作,有太多的试用期,花太多的时间去找工作,很多朋友往往一年半年在找工作,损失不仅仅是时间金钱还有自信心。别人已经专注在某个领域发展,你却还在寻寻觅觅,工资待遇事业发展等比别人差距就越来越大。想追逐金钱到后来往往什么也得不到。目前竞争压力很大,职业中的诱惑越来越多,如果你不能给自己定位,那么你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有了机遇看不到,找到的又不是自己适合的;或者找错了大方向,改变起来很难,毕竟有太多的顾虑;或者得到的又轻易失去,迷失了方向,走了太多的弯路;或者精力分散,失去自己的优势地位,导致自信心的下降。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定位多么重要。

5·最后,还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泰伯篇的那句,“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是,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的规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这句话告诉我们,美德也需要适当规范。而最后那一句的“偷”字,代表风俗的刻薄。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搬家或者移民,不免和昔日的好友疏远。如果在官场上,能不遗弃旧日的朋友,自然不会刻薄无情,百姓也会跟着学习。适当会烦的美德也给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有很大

的启示。

6·还有一句,“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意思是,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

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然而我觉得我们从中得到的更重的是爱护身体、戒慎行为的道理,这告诉我们,要一生都爱护身体,并在行为上不要有偏差。

综上所述,论语的精华不仅于此,希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图书馆借阅傅佩荣教授的《论语新解》,耐心解读这本著作,必定收获匪浅。尤其对于孔子看待人生的态度极其重要,它向我传达了一种快乐的人生态度。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判断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应该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第二篇:我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第三篇:《论语》在现实中的意义--浅读《论语》

如果现在有人提到孔子,大多数人马上就会想起《论语》,虽说《论语》只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并非孔子亲笔所著,但仍能在2500多年后拥有如此深的影响,在世界很多地方广为流传,很多学者、政治家、教育家等大力推荐,可见《论语》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初中课本有过《<论语>六则》、高中课本学过《季氏将伐颛臾》,可见《论语》不论是在文学、还是在人生哲理上,还是在政治思想和教育理论上,都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对“仁”有着许多解释,比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等等;还比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观点在他日常教学中,乃至《论语》中都深深的体现着。

然而,由于每个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各不相同,那么如何能快速理解《论语》的意思呢,下面在理解《论语》上,试举一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的确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细想确是如此,在理解这句话时,大家可以用吃东西来比喻学习,吃东西时把东西放到口中,就如同学习的开始,而咀嚼消化的过程就如同思考一样,吃东西时只有消化后才能吸收到食物中的养分,同样学习时只有思考后,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因此,思是学的升华。这样一举例,理解这句话就容易很多了。

古语有云:“学以致用”,只有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才能完成学-思-用的过程,那么如何把《论语》中的话语引申到现实中呢?下面试举几例: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学习上不耻下问,多向他人请教,同样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比如在生活中,有的人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于是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是远离这个人,极端一点的,甚至会对其产生厌烦心理,而深谙这句话真谛的人会仔细发掘这个人的优点,学过来,据为己有,而真正悟透这句话的人,就会在学来他人优点的同时,像朋友一样去帮助他。这样的话,你即学会了他人的优点,同时你又交到了朋友,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优点用来学习,缺点用来警惕,在警惕缺点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那么人生必会丰厚,社会必将和谐。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想必《论语》中的这段话必对其有所影响。在这段话中,孔子将仁分为五种道德规范,恭指为人要庄严自重,宽是宽厚,信是诚实,敏是勤快敏捷,惠指慈惠,有此五条,就会得到百姓信任,受到民众的拥护了。这段话说的是从政,为政如此,那么在生活中在对待家人和朋友时,这五点同样适用,一个人只要能尊重他人,宽待他人,并且讲信用,为人敏捷,待人慈惠,想必这样的人,不管地位高低,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

以上只是《论语》中给我留下较深影响的几句。然而,一部《论语》在历经2500多年风雨的洗礼后,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不论是从做人,还是从做事,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文化底蕴,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于是更应该求同存异,在对《论语》的理解时,不仅仅只可以从其表面理解,而且应该去发掘其更深一层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同时可以通过各种例子,用各种方式来表述,所以在现如今与其说《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到更不如说是一盏明灯,一盏能将你指引向更广阔,向着更和谐的人生去发展的明灯。

第四篇: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54.寝不尸,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8.过犹不及.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8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2.小不忍,则乱大谋.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5.君子忧道不忧贫.

86.当仁,不让于师.

87.有教无类.

88.道不同,不相为谋.

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90.既来之,则安之.

9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92.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9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9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6.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97.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第五篇: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 选自《论语》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论语散文范文】相关文章:

论语散文读后感范文06-13

论语笔记范文05-16

论语介绍范文05-16

论语选读范文05-16

论语原文范文05-17

论语字音范文05-17

读论语有感范文05-19

论语的读法范文05-20

论语中君子范文05-20

论语的意义范文05-20

上一篇:目送有感范文下一篇:陇右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