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于丹论语心得范文

于丹《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于丹〈论语〉心得

中学时代就一览《于丹〈论语〉心得》的风采。而今旧书重读,只道岁岁年年书不变,年年岁岁心不同。

是它伴我走过那段叛逆迷惘的青春岁月,如冬日的一缕阳关温暖潮湿的心灵;像睿智的长者解答人生的疑惑;似及时的甘霖滋润干旱的土地;曾经相当喜欢它,不仅是它将艰涩难懂的文言变得通俗易懂,提高文言素养,也不仅是那丰富有趣的例证对写作大有裨益, 更是它诠释了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而今觉得此书过于大众化,直白不加雕饰的语言有点空洞乏味,但那真理依然如颗颗璀璨的珍珠光彩夺目,令人百读不厌。细细整理如下,道不远矣,愿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会成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儒家理论的精髓和最核心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仁”字。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

立,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想到也要帮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现仁义的方法。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首先能够正确面对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其中,Don’t cry for the spilt milk,遗憾若被放大,就像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其次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到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因此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诸多遗憾,豁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会将生命之花浇灌的更加灿烂。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错事,要认真地劝告,善意的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与人相处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别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花未全开月未圆便是最好的境界。不仅交友,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个度。若我们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自然懂得处世之道。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的道德理想。理想无论

大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便是找到内心真正的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重要。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理想之道就是给自己一个淡定的起点,给自己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常常感叹人生苦短,都言三十而立,如今已在奔三的路上,孔子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谆谆教诲,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做事从容自信,切记切记。

于丹给我们讲述了没有圣贤的架势,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的孔子。我们也看到博学多识,见解独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于丹。

第二篇: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张志丽

看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

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的班级,班内智障学生多,自理能力强的学生不多,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第三篇:读于丹《论语》心得

年初,耿总在给全体员工开年终大会时,除了介绍我们辽化公司的飞速发展前景,同时也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就是于丹写的《论语》。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品味之后,发觉从中受益非浅,我想,要是大家都认真的学习,我们的整体素质会提升,对企业的发展,对自己职责负责的态度,对家人、社会、朋友、人生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他非常震撼人的心灵,每看一次都像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和对论语的诠释。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的处世方法,做人的规则,这些道理看起来很简单、朴素,但却透着一切方圆。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以这个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中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对工作少一些指责、抱怨,多一些乐观、豁达,多思、多想、多看、多听,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这样什么杨样的工作都不会难到你的。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明白,人生毕竟得有很多的朋友,对照自己平时的一些行为,所交的朋友,不能不说是一次精神上得洗牌,交好的朋友,对自己的一生,对事业的发展,对为人处事都是不可缺少的,这样的好朋友,可以说是良师,是益友,对你的影响是巨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的都是这些道理。但对那些不太好的朋友,所谓的哥们,我想对自己不管在那方面都是不少的损失,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看看“共产党员”杂志里那些腐败的官员们,就会明白的,他们都是被一些好朋友、哥们送进监狱和断头台的,悔之晚矣,所以,一定要清醒的看清哪些是真正的朋友,哪些是阻碍自己发展的人,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克服一个困难和向前走一步的意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可当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心意转变成一种信念在心中燃烧时,这种信念便是一股充沛的驱动力。总之,我一定要认真仔细的读、品,从中吸取对自己更有益的知识,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快乐成为阳光的能源,去辐射、温暖他人,。由于自己的知识浅薄,理解不够深入,只能浅薄的认识一些问题,但我坚信,人心向善,创建和谐社会,我们的将来一定会更加幸福。最后引用于丹的一句话做为结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第四篇:于丹《论语心得》精华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精华

于丹《论语心得》精华之一 1,快乐秘诀 快乐秘诀. 快乐秘诀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 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感到不平衡的事物.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到 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找到你内心 的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 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 老师: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 但他不向富人谄媚; 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敖其凌人.这怎么样?老实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 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

之精华之二 2,保持一颗诚敬心 保持一颗诚敬心. 保持一颗诚敬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 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 何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 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危难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孔子 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的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 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先天,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 他的话分几个层次: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 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 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 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有何愁自己没有兄弟呢?尽管这 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 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的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 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时,要尽可能的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 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 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大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 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 错过星星了." 于丹《论语心得》之精华之三 3,提倡人格尊严 提倡人格尊严. 提倡人格尊严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 情时坏的.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的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 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 的性质.孔子特别强调做事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孔子 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 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 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处事的分寸.孔夫子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 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 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并不仅是自己 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 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 人生的浪

费.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 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孔夫 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今天 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于丹《论语心得》之精华之四 4,为人之道., ,为人之道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 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 这些人的一种尊敬.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 到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 表示尊敬.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 么做的.《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仗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 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等扶手仗的老人出 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的站在 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节.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 他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 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 乎?"这样就行了吗?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练好自己的前 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 就行了吗?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 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 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之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 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别人曾问子 路:你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 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当我发愤 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记忧愁.在这样一 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得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 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于丹《论语心得》之精华之五 5,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 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 西,而要成

功越过这三道坎儿,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孔子说:"少之时,血 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是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我 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 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到 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人到中年,家庭稳 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及易与他人产生矛 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 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 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 超脱利益的纠缠, 得到心灵的抚慰, 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即衰,戒之在得".人老了,

心态容易走向平和,在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大有 深意.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了一定层次,要学者用减法生 活.你从社会上收获有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 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 于得.学会舍去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 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这要看自己有什么的心智,什么样素养; 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 好的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 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第五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赵艳芬

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卖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

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对于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

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对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面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善读。

上一篇:远程提审系统范文下一篇:药厂安全生产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