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022-07-02

第一篇: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谷城工业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谷城县工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70年来,勤劳智慧、坚毅执着的谷城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工业经济在发展中实现蝶变,获得新生,步入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谷城县工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

70年来,勤劳智慧、坚毅执着的谷城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工业经济在发展中实现蝶变,获得新生,步入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70年非凡的光辉历程

70年风雨无阻,70年奋楫前行,谷城县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国有企业逐渐退出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谷城县工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发展轨迹上看,大体分为起步加快发展、改革加速发展和转型协调发展三个阶段。

工业经济建设起步加快发展阶段(1949-1977年)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谷城工业经济恢复建设,生产开始起步,先后投资兴办了砖瓦厂、造纸厂、酒厂、粮油加工厂、工具厂和水电站等企业。

1949-1977年,工业企业数量由157家增加到419家,年平均增长9.1%。主要产品在最初的饮料酒、中小农具、铁锅等6种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电量、木材、粗铜水泥、磷肥氮肥、布、酒、日用陶瓷和食用植物油等产品,工业门类不断增加。

1953-1977年,是谷城县执行“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计划时期。

1966年是“文化革命”十年**时期开始,工业发展受到冲击。

1967-1968年,工业生产急剧回落,但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工业经济在波动中仍得到一定发展。

1970年工业生产开始加速,到1977年,谷城县发电量、砖、粗铜和布等产品产量分别为28.81万度、2519万块、45.5吨和129.68万米,全县工业总产值24年间年平均增长32.15%,尤其是水力发电、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等产业的发展较快,为谷城县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经济改革加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

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谷城县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的发展方向,先后实施技改扩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1986-2000年,是谷城县执行“七五”“八五”“九五”计划的时期。“九五”时期,谷城县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了对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加大了资产重组力度,将有效存量资产向优势产业、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仅1988年就有“石花大曲”等六种产品获得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在市场上享有盛誉。自改革开放十年来,乡镇工业“五个轮子”并转,发展迅猛,1988年工业总产值21573万元。

工业经济转型协调发展阶段(2001年-现在)

进入“十五”时期,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10年间,谷城县工业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发展阶段。

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生态工业,全县工业经济得到历史性跨越发展。

“十五”期末,谷城县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以上的企业41家,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与2000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25.5%、48.7%和35.8%。

“十一五”以来,谷城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工业强县”这一发展战略,积极大力招商引资,以经济转型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产业为依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全面提速,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65家;

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25倍。

“十二五”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谷城县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结合工业发展特点,多措并举加快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谷城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与2011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41%和70%。

2018年,是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谷城县抢抓经济发展新机遇,上下齐心,聚力发展,工业经济转型取得了明显效果。工业企业数量扩张和结构转型并存,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发展动力正从传统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组组数据,承载着谷城县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就。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系列工业发展利好政策纷至沓来,如春风化雨,沐浴着谷城县这块热土,使得工业各行业枝繁叶茂,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成为谷城县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70年瞩目的辉煌成就

七十年来,谷城县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工业化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过70年的艰苦创业,谷城县工业在不断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中谋发展,在探索中求跨越,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指标大幅增长。

从企业情况看,骨干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多年来,谷城县在汽车零部件、纺织、农副食品加工等工业重点领域,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2018年,谷城县工业大型企业3家,分布在汽车制造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两个行业;

中型企业27家,分别分布在汽车制造、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尤其是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县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集团公司,年生产铅酸蓄电池产量全国占比11%。骨干龙头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使工业在新旧动力转换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传统行业不景气对经济的冲击,成为支撑工业整体平稳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行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初期,谷城县工业结构单一,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粗糙。“十五”以来,谷城县坚决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总体部署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力抓好工业绿色转型,工业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一批工业企业相继被淘汰,行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绿色生态产业拉动作用逐年增强,产业升级效果显现。

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70年来,谷城县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对产品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品种种类,努力打造“名、特、优”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使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品品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种产品增加到今天的涵盖三大门类11个小门类的工业行业产品体系。其中汽车制造、纺织业等重点行业,每个行业产品都极为丰富,多达几十个品种。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从汽车前桥、后桥到转向节,从商用车铸造件到火车、飞机铸造件。

70年来,工业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品产量突飞猛进。2018年,谷城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统计目录中蓄电池、铸铁件、水泥、布、纱、食用植物油、瓶装矿泉水、人造板、塑料制品和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2324万千瓦时,2万吨、127万吨、54676万米、135400吨、16042吨。

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70年来,谷城县工业在保持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2018年,谷城县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与1970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19倍、1.15倍和1.2倍。尤其是作为谷城县工业主力军的制造业在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保持质效双增的发展态势。2005-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9倍;

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33倍;

平均用工人数年均增长1.08倍。制造业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生产规模都逐步扩大,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凸显,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经济成分多元齐全,经济结构稳步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谷城县仅有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后,谷城县按照国家国企改制精神加大力度对县域内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

如今谷城县工业已形成了多元化所有制成分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2018年,谷城县规模以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为28家、9家、2家和128家,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6.03%、28.8%、0.88%、54.28%;

资产总计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0.85%、0.39%和49.62%;

利税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07%、0.76%和53.89%。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壮大,使得工业经济整体活力增强。

70年沧桑巨变,70年辉煌成就。

一路走来的艰辛岁月,是谷城县工业的发展之路,是崛起之路。

如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虽然谷城县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替代产业支撑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但历经岁月沉淀,谷城县工业未来发展基础坚固、充满希望。

回望来路,我们砥砺奋进、步履坚实;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斗志昂扬。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梦想凝聚信心和力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谷城县人民仍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作为不竭的精神动力,在谷城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携手并进,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实施战略转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坚持建设全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全力开启谷城县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续写谷城县工业发展盛世华章!

第二篇:综述我国国产食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积极

(1)增长势头逐步加快,各行业发展速度不一(2)税收效益逐渐提升,税收差别化政策效应显现(3)食品制造业地位上升,饮料制造业下降,食品工业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4)投资走出低谷后不断增长,年度新增生产能力波动性强(5)高新技术改造食品工业,技术进步成效显现(6)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不断成长

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食品加工度较低(2)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竞争力弱、效益欠佳(3)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不足(4)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治理监管缺乏长效机制(5)食品工业与前向产业衔接不力,食品工业竞争力提升受限(6)不同行业品牌成熟度差距大,城乡市场的开发力度失衡(7)管理机构多而散,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8)食品工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难度大

趋势

(1)食品营养化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趋势,色香味形只是表象、形式和外因,营养价值是实质、内容和内因,是食品的根本所在。生产营养成份丰富和各营养成份比例合理的营养平衡食品是食品工业企业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吃好”,才能增强国民体质,保持健康状态。食品方便化是现代食品消费的发展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期望从繁杂、琐碎的家庭厨房劳作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娱乐和工作、学习。(2)食品功能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人们期望食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而且希望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以预防、延迟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症状和痛苦,以及促进疾病的康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的文明病、富贵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高发已成为损害人们健康状况的一大顽症,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保健食品的发展。(3)食品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是提高企业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提高食品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是生产卫生安全性好和营养价值高食品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也是实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化生产和发挥规模效益的必要条件。(4)食品生物技术化是现代食品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是指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发酵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按照人的意愿创造新物种和改造现有物种成为现实可能。西方国家的转基因牛肉和转基因番茄就是例子。

第三篇:工业锅炉文献综述

燕 山 大 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SHL20-1.25/130/70-A热水锅炉设计

学院(系):

车辆与能源学院

年级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学生姓名:

吕志鹏

指导教师:

王华山

完成日期:

2015年3月17日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工业锅炉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而我国是当今世界锅炉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中国锅炉制造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全国有千余家持有各级锅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可以生产各种不同等级的锅炉[1]。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燃煤工业锅炉仍将是我国工业锅炉的主导产品,且以中大容量(单台蒸发量≥10t/h)居多。但燃煤锅炉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能源供应结构的变化和节能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天然气开发应用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小型燃煤工业锅炉将退出中心城区。因此采用清燃料和洁净燃烧技术的高效、节能、低污染工业锅炉将是产品发展的趋势。

工业锅炉每年的总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均位居全国工业行业第二,仅次于电站锅炉,煤炭消耗量远高于钢铁、石化等高耗能工业行业。工业锅炉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十一五”期间,降低单位GDP能耗将成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工业锅炉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工业锅炉行业应该以高效节能降耗为中心,洁净减排环保为目标,认真制定工业锅炉行业发展规划,引导行业传统技术的改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提升工业锅炉系统节能效果;推动行业和企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工业锅炉行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技术进步[2-4]。

二、研究主要成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业锅炉的效率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国内外研究人员分别从燃烧方式、炉膛布置、运行维护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链条锅炉上增加风扇磨煤机直吹系统,采用复合燃烧技术,可大幅度提高锅炉的出力和锅炉热效率。能够适应制浆、造纸企业热负荷波动频繁及波动幅度大的特点。风扇磨煤机集吸风、干燥、磨煤、送粉等功能于一身,新增设施少、投资省、见效快、占地面积小,完全适合于旧锅炉的改造,是值得推广的一种燃烧技术[5-6]。

使用分层燃烧技术可以提高锅炉的经济型,改进分层燃烧技术的实现将对我国的锅炉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之在锅炉运行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因此积极将新技术引进本行业是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7-9]。

现阶段供热系统中,链条锅炉仍是供热热源的主要设备。随着科技的进步,供热站使用了较为先进的DCS 系统对供热系统进行监控,极大的方便了管理, 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通用燃烧优化控制技术对具体的应用控制系统平台并没有任何限制,全部DOS系统或高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均可以充当其应用平台,其对燃烧器的优化控制主要是借助多变量解耦技术、软测量技术以及过程优化技术等得以实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燃烧器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及经济性[10-13]。

常压热水锅炉房作为建筑物的供热热源近年来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燃气锅炉或燃煤锅炉改燃天然气中应用较多。

采用自然循环与强制循环组合的循环方式,利用导水装置,使得下降管能起到使水下降的作用,因此能充分保证上升管内工质流速大于安全水速,避免了上升管内水发生倒流等工况,为锅炉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13-15]。

三、发展趋势:

未来工业锅炉产品市场发展除了受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投资规模等因素影响外,越来越受到能源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制约。随着高性能产品的普及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在2000年~2010年每年将有约5万蒸t的工业锅炉需要更新,2010年后,每年将有约7万蒸t的工业锅炉需要更新,再加上新增装机,从需求上讲,到2010年每年工业锅炉需求量约为10~12万蒸t。

今后大中城市的小容量燃煤锅炉的比重将会显著下降,循环流化床锅炉等采用清洁燃烧技术的锅炉将得到较快的发展,燃气锅炉将会有长足的进步,燃用生活垃圾和生物质的锅炉市场潜力较大,蓄热式电热锅炉系统随着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其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因此采用清洁燃料和洁净燃烧技术的高效、节能、低污染工业锅炉将是工业锅炉产品发展的趋势,并向高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市场发展。

(1)层燃锅炉

我国层燃链条炉排锅炉居多,该型锅炉主要在节能、环保性能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对原煤进行洗选筛分并同时改进燃烧设备的基础上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目前仍采用的手烧加煤、间歇燃烧方式的小型固定炉排锅

炉。必将淘汰,取而代之以新开发的新型锅炉。

(2)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具有强化传热、燃烧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广和排放污染物少等特点,在≥10t/h燃煤工业锅炉中应积极发展应用,该型锅炉是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清洁燃烧技术。

(3)燃油、燃气锅炉

燃油或燃气工业锅炉,不仅可以提高锅炉热效率,而且可以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但其受制于初期投资和日常运行成本。加之国家在推广节油替代政策,预计燃油锅炉的发展会受到抑制,但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加之西气东输和利用国际天然气资源等工程的实施,大多数城市开始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大量的燃气锅炉将替代原有的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的市场前景相当广阔。预计今后燃气锅炉将占年产工业锅炉总容量的15%~20%。

我国的锅炉产业,它不是“朝阳产业”,更不是“夕阳产业”,而是与人类共存的永恒产业,且在我国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业。但目前我国工业锅炉行业和企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我们工业锅炉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该对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己拥有的内部条件有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并从战略的高度加以管理,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战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在国家能源和环保政策的引导下,调整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抓住机遇,创出适销对路并具有自己特色的高端产品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保持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后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1-4]。

四、存在问题

在现阶段,减少污染排放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全国各工业行业力促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就工业锅炉而言,目前节能减排工作缺乏具体方案和目标,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在运行状况监测诊断、自动调节和控制以及工业锅炉运行科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目前,工业锅炉行业和其他相关行业一直没有将影响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潜力的五个主要因素“人、料、炉、机、控”作为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协调发展,这是主要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没有真正结合在一起的问题;

(2)能源政策和社会环境没有形成对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切实的紧迫压力。能源政策应该采用趋紧政策,从煤矿开采、煤炭价格、煤炭运输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提高终端煤炭使用价格,增加社会群体对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的清醒认识。目前,常规能源价格普遍偏低,客观上鼓励奢侈、浪费和污染,节能减排缺乏驱动力,同时严重迟滞新能源技术推广。其次,社会对工业锅炉造成的污染没有清醒的认知,致使能源价格只考虑内部燃料成本,没有考虑污染环境造成的社会成本。这是一个根本的、核心的、连锁的、系统的大问题,而我们国家很少有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就是:既然煤炭价格很低,排污罚款也能够承受,何必去进行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技术的改造。

(3)工业锅炉节能减排存在单纯的技术化倾向,缺乏对工业锅炉科学化管理和技术经济性管理的深层次思考。单纯的技术化倾向只突出技术上节能减排的潜力,没有解决工业锅炉科学管理的问题以及投资成本回收的技术经济性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因牵扯到国家、用户、个人等各方利益,使得管理缺少科学化和技术经济化。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黄家瑶,夏家喜.工业锅炉行业节能减排与战略性发展. 工业锅炉2011年1期01-09,文章编号:1004-8774(2011)01-01-09

2、邢飞雄.中国工业锅炉产品现状和发展趋势工业锅炉. 2006年第1期6-10,文章编号:1004-8774(2006 ) 01-06-05

3、瞿林法.2007年中国工业锅炉行业经济运行概况分析.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锅炉分会.2008.6:24-29

4、袁吉林.轮链条锅炉节能改造及运行.327

5、朱仁锁.20吨/小时链条锅炉的技术改造及节能效果分析,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盐业科研探讨2013年第21期29-30

6、贾凤阳,秦晶晶.节能新技术在正转链条锅炉上的应用. 科技论坛66-68

7、吴晓,王桂山.复合相变换热技术在链条锅炉中的应用. 节能科技2011年第4期30-31,文章编号 :1001—5523(2011)04—0030—02

8、申建忠.煤粉燃烧技术在链条锅炉中的应用. 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

年第5期

9、方刚,黄殿奎,王振平.燃煤链条锅炉改为环保煤粉锅炉的可行性分析.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

10、郭彦斌.工业链条锅炉优化强化燃烧技术. 工业技术,文章 编号 : 1009—9 14X (2013)05—0001—0l

11、常小满,常压热水锅炉供热系统的设计与调节. 冶金设备,2009年增刊

12、徐宏彤,双锅筒纵置式水管链条炉排热水锅炉的开发. 工艺与设备,2012年第4期

13、郭彦斌,双锅筒横置式蒸汽锅炉向热水锅炉的技术改造. 应用科技,2009年第3期

14、 D. S. et al.: Thermomechanic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Hot Water Boiler Structure.THERMAL SCIENCE, Year 2012, Vol. 16

15、李念国,一种热水锅炉底部连续排污再循环装置的研究分析.工业锅炉,2014年第5期

指导教师审阅签字:

第四篇:工业园区规划讲座综述

规划院系列讲座简报(总第1次)

时间:2005.02.2

2地点:规划院评图室

主题:工业区详细规划

主讲:吴坚 总工程师(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

主持:周玉斌 副院长

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性强,具有高品质的综合设计能力,完成的著名项目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金山石化以及上海闵行开发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中的许多项目。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被评为2002全国百强设计勘察单位之一,在上海市设计院综合实力评比中进入前五名之列。

总图设计

总图设计,属于传统的工程设计专业,起源于苏联时期的工程设计教育培训,全称为总图、运输和仓储设计专业。目前,国内主要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专业化的人才培养。

总图设计的第一步是立项前协助企业进行项目选址。选址是战略性决策,对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以美国通用落户中国为例,90年代初,江泽民总书记与美国通用签订合同时,曾就选址问题有很慎重的斟酌,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北京、长春、上海、广州、重庆等几个地区级城市进行区域选址,针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区位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认为上海在各方面都比较出色,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上海是全国著名的人才高地,对跨国公司、高素质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两大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沪形成积聚效应;紧接着的是上海地区的进一步详细选址,金桥和外高桥两大开发区竞争最为激烈,这两个开发区比较成熟,基础设施条件完备,产业服务政策以及税收政策比较有利,而外高桥保税区还有独天独厚的运输条件,对今后产品的出口贸易都很有帮助。经过一系列的项目比较,尤其是一些重要数据,包括我们对投资规模的一些计算,分别按照15w、30w、50w的生产工艺进行计算,对每年的企业运输量,水运、陆运量等完整的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经济效益值以及政治决策因素,最终将选址定于金桥开发区。由此可以看出,项目选址是项目前期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完成了选址程序以后,总图工作第二步即是总平面布置。布置是以总图、运输、仓储三方面为基本点对整个工业工厂企业的现状未来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其中决定总平面布置的最重要因素是生产工艺和生产纲领。首先要了解该企业产品自身的特点和生产工艺,是否要包括从原料生产到精艺加工的全套工艺,

1还是只包含一个中间环节生产工艺,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其次就是产量,不同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也有很大的差异,对总平面的布置、地块的大小以及配套设施布置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生产纲领和生产工艺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详细精确地进行总图设计。机电行业的每个项目都会有不同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生产纲领,项目经验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设计者要学会如何在制造业种类繁多的加工工艺中摸索并总结共性。以我们机电业的龙头制造业汽车制造为例,汽车制造有很多零部件以及配套产品的工艺,项目种类繁多,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纲领都是为整车厂服务的,但又不同于整车厂的加工工艺。比如整车制造最重要的是五大要素工艺——冲压、焊接、油漆、组装和发动机,如果对整个生产过程思路比较清晰,则对整车厂工业区的总平面设计布置就有了很明确的概念。由产品的生产工艺与纲领来确定厂区的总平面,是我们总图专业参与项目设计的第二步,也是比较复杂而关键的一步。厂区的规划有很多层面问题,所有问题都通过总图来解决也不是十分客观。

总图确定后,第三步就是将总图与其他多方面进行协调。其一,与建筑、给排水、暖通等公用专业的合作设计。这一工作要求设计人员在总图设计层面对这些公用专业有明确的概念与清晰的框架,总图设计需要整合所有的公用专业,因此除了要求总图专业设计人员自身在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必须对建筑结构、给排水、供电、暖通、锅炉等要有足够的了解,这有利于与公用专业的工程师有很好的沟通,加快整个项目的进程。其二,布置的时候要总体考虑几大生产要素、配套用房、公用服务设施与总图之间的协调。其三,要考虑整个厂区的运输、仓储与管线。所谓运输包括道路交通运输与生产管线运输。比如通用企业厂区,对空调系统设计要求很高,考虑到仪器、设备对灵敏度、精确度都有极高的标准,空调冷凝水管道最大的管径最大的达到2.2m,如此大的管径,其管线的布置走向就显得特别重要,处理得不当,对整个流水线都会有很大得影响。总图设计中,往往涉及到的管线种类有十几甚至数十种,对这些工业企业的生命线的设计处理也需要十分重视。

工业区开发与详细规划

工业园区是个很宏观的概念,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开发建设各类工业园区。从最早的闵行开发区、漕河泾高新科技开发区、到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临港新城工业园区,纵观20多年的发展,上海的工业区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以上这些开发区都是以工业开发为主,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闵行开发区)创建于1983年,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西南部,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在此之前,国内没有类似的开发经验为借鉴,所以,当时机电院在进行该项目时,也是一边摸索一边进行的。1983年开发时成立中外合资的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闵联公司),采用企业化经营运作的方式,负责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在与政府共同开发过程中,我们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地块如何划分,规模容量怎么确定和控制,这个问题在如今看来是比较简单的,但由于在当时没有可以参照的行内规范,没有定性的标准。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又成为APEC国际

科技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984平方公里,综合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开发区前列。开发区位于上海市区的西南部,致力发展的高新技术有:微电子、计算机(软、硬件)、通讯、激光、生物工程、新材料及科技含量高的传统工业。该开发区的明确定位,使得我们在为其设计时概念比较清晰,可以有所参照。

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区位条件非常好,西连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接外高桥保税区,南近张江高科技园区。以金桥路为界,金桥出口加工区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工业区,1998年4月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上海金桥现代科技园”。西部为生活区——金桥国际社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具备“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配套,其中包括“集中供热”和“卫星通讯”。同时区内的金融、贸易、商检、报关、仓储、运输、科研、咨询、零售、餐饮娱乐、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配套服务项目也已基本完善。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集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运作区域6.4平方公里。

随着政府开发定位的逐渐明朗,国内国外的经验不断积累,使得我们在操作工业区项目上也更得心应手,对设计流程以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开发操作也有了很好的拿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全国掀起了建设开发区、工业区的热潮,各级政府纷纷选择以这种形式来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甚至于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也投入其中,以下案例——京阪昆山工业园区就是其中之一。其开发业主是日本海归人士,定位十分明晰,针对日本经济滑坡不景气、中小型企业本土运营成本过高、经营惨淡的经济背景,并且目前中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低廉,中小型企业发展氛围良好,经济前景光明,因此在昆山建立4平方公里的以吸引日资中小型企业投资的专业化工业园区。通过良好的沟通,我们了解到类似于这样的中小型企业主要都是以包装、印刷、电子产品为主,人员配置精简,加工工艺并不完整,根据这些特点,这个园区采用的单位地块规模控制在2公顷左右,大型企业的地块则充分运用地块组合的灵活性。

以上是通过对上海开发区建设的简单了解,以及京阪开发区这个案例,探讨在工业区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些重点问题。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影响工业区规划的重要因素是国家政策,去年下半年,温家堡总理根据近年来各地为了招商引资将大量农业用地开发成为工业用地,但实际土地利用率低下的现象,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并在2005年初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因此,我认为,工业区规划首先宏观上要符合国家发展政策,园区产业发展定位中观上要符合地区产业经济导向;其次还要考虑整个地区的基础条件,交通(海陆空)、人力资源;再次,在满足了以上条件之后,还必须对政策与项目中所涉及的产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进行全面的市场分析与定位,例如,仪征大众桑塔纳生产基地(5w/y)与奔驰MB100的生产基地(2w/y),我们在接触项目时,对甲方提出的生产纲领进行市场分析时发现,后者2w/y的生产纲领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并且偏差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市场分析结果也可以协助甲方完善并修订其建议书。这也同时要求我们对制造业的行业特殊性有足够的了解与积累,这样的经验使我们在操作一个项目时,对地块的规模、开发容量以及控制要素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以制造业的一些经验数据为例,1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大致需要120千瓦的用电量,

这包括生产用电,照明用电还包括一部分通风、空调用电。根据上一层面控制性规划的控制指标,控制地块的大小以及公用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的容量,目前对土地的开发的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不仅有了上限控制,对其下限也有所要求,这主要是针对现今土地增值很快的市场趋势通过对下限的控制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一般来说,工业用地的开发容积率以0.6-0.7为好。

综上所述,工业区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对国家政策、市场定位的全面调查与分析、对工业行业长期的专业积累与业内经验等。

问题交流

问题一:对刚才提到的一些经验数据很感兴趣,比如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做到0.6-0.7比较好,但最新的国家文件规定容积率不低于0.8,按照这个要求,单层厂房的厂区规划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一些当地政府也反映,0.8的容积率标准在实际招商开发中也难以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专家,您觉得在实际设计中,如何达到这个标准?

回答:在拥有完整加工工艺的加工型企业中,实际容积率都在0.6左右,很少有达到0.8。一方面很多加工设备难以在多层厂房中使用,另一方面,在上海的软土地地理条件下,如果要建设多层工业厂房,它的屋面的楼层荷载只有300kg左右,依据这一数据,很多工业都不符合建造多层厂房的条件。但国家宏观的政策,面比较广,可能对标准厂房的厂区规划有所控制。因为标准厂房在各大工业区都普遍存在,但上海的各大工业区特点不一,比如闵行开发区,开发早,入驻企业类型繁多,而金桥开发区则大多是仓储类工业,以单层大型厂房为主,外高桥保税区的园区性质也难以建设标准厂房型的加工工业。另外,现代工业联合厂房成为一种趋势,即将完整的加工工艺安置在一个巨大空间内,节省企业内部操作交通,便于一体化操作。因此,我觉得国家建立0.8的容积率标准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来确定具体控制参数。

问题二:设施容量的预测有无国家统一标准或国家规范?

回答:国家规范暂时没有,但国家机电工业部即原先的北京设计总部物流协会,90年代初有相关的业内规范标准,针对工厂运输、工厂总平面、工厂仓储的一些经验数据标准。这些经验数据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亟待改进与修订。

问题三:地块划分问题,除了河流等地貌条件,有无划分原则,对不同性质的工业有没有特殊的要素?

回答:工业园区定性后,除了运用原有的地貌条件、基础条件,习惯用长宽比3:2来划分(黄金分割率)。因为实践证明,工业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最终要以满足生产要求为基本目标,由于生产设备主要以满足线状,长方形更适宜用作生产空间,更有利于生产工艺流水线的布局。

问题四:联合厂房目前的规模?

回答:以通用汽车厂为例,目前其发动机联合厂房规模最大,达到60000平方米。联合厂房有利于加快企业的生产节拍gph,目前,一般来说,每个联合厂房配有多个运输装卸泊位,对运输装卸要求很高,将生产线的的限制条件风险转嫁于零部件供应商。

问题五:请您谈谈标准厂房。

回答:标准厂房的规模也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以上海开发区的发展为例:

闵行:由于其开发早,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标准厂房的建设经验也是在不断摸索与积累中,园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标准厂房一般采用以9m为柱距,w=27/18m,54m

金桥:目前金桥规模最大的标准厂房有30000平方米,主要为运输仓储物流中心的概念服务。

漕河泾:高新科技园区:研发、办公功能突出,其标准厂房更是不同于一般概念,更类似于办公建筑,大多是高层建筑。

以上介绍了各个开发区标准厂房的个性,他们之间也有共性。标准厂房都具有招商引资的用途,在园区内建设规模比较大,可以积聚开发区的人气。另外标准厂房的规模还与政府的开发成本相关。

问题六:工业区内部道路红线有什么特殊要求?通常如何设置?

回答:工业区内的道路等级可以相对城市道路等级有所降低,一般工业园区道路空旷,如果按照城市道路等级设置对土地资源有所浪费,次干道一般采用21m红线宽度。道路板块一般采用3.5m的标准模块,这样可以满足工矿企业大型运输车辆的行车要求。道路建设的开发成本一般为180元/m2,一般占总开发成本的20%。

问题七:请您谈谈工业区的仓储规划

回答:现在有个新兴行业——第三方物流,为企业提供仓储运输服务。企业开发商对成本的控制是十分谨慎的,提出了精艺生产,力求做到零仓储一物流。目前的惯用手法是在地块开发时需要对各行业进行整合,集中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

简报整理:王蓓芳

第五篇: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文献综述

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区域经济学姓名:贾文娟学号:F07001 本学科:《城市经济学》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五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遵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认清和解决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矛盾,认清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内涵,以及实现途径。本文在重点分析了近几年新型工业化的研究进展的同时,总结回顾了与新型工业化相关内容的研究。

一、新型工业化提出的背景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后,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对新型工业化问题进行研究,大部分针对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比如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双重压力和矛盾,经济对外贸的高度依赖与贸易条件恶化的矛盾等,所有这些问题使得传统的工业化模式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此大家的看法基本﹁致。吕政等人通过对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认为我国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目标,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也使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探索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吕政等,2003)。黄泰岩等认为;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基于我国新经济发展阶段、现有资源约束条件、现有就业压力和在经济全球化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黄泰岩,2003)。由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针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工业发展趋势提出的新思想,国外对此并没有专门的研究。

二、新型工业化内涵

新型工业化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遇到来自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等新的历史性机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因此,对其内涵的理解着重于提高科技含量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最终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强调统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产业升级与就业的关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 1

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理解新型工业化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如何理解这几个方面各自的内涵则存在明显的差别。

1.信息化与工业化。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上,有人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前提和发展、源泉与载体的关系(姜爱林,2002)。而更多人强调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包括: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地改进微观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林兆木,2002)。有人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理解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部门改造。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体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融合。按照信息化生产方式,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张不一定非要由高物耗来支撑,完全可以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关键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周振华,2003)。

但是,信息化也是有条件的,目前国内对此研究并不深入。关于信息化的作用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杨冰之(2003)从作用机理的角度研究了信息化为什么能够带动工业化。他认为信息化之所以能够带动工业化,是因为信息化能够为工业化过程提供众多的支持。主要包括技术、资源、管理和市场等多个方面,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技术供给系统。信息化对工业的影响表现为学习与技术扩散过程,信息技术扩散和渗透,先进制造技术成为提高竞争力、提高效益、减少成本和持续创新的动力,同时,也导致众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向新模式转移,如“福特模式”被先进制造技术(如CAD/CAM、柔性制造系统)等取代。信息化还能够有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经济差距大等问题。

杨冰之(2003)还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是一个普遍规律,也是我国的特色。从普遍规律上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影响和促进当地的工业化,即使在工业化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工业化的标准也将因信息化的发展而改变;作为我国的特色来讲,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在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和信息社会正在来临的历史阶段中,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个不同维度的社会进化过程同一个时期在我国重叠,而且在目前的发展中需要两步并作一步走——既要搞信息化,还必须搞工业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

2.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化。国内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融人工业化体系。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后,各级政府和学界对于发展方式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在工业化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持续利

用之间的矛盾。虽然大家比较赞同“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生态环境的保护”(曲格平,2003),但在具体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人强调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对自然资源的替代,经济发展应当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另一些人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的做法转向以再生能源为基础、重复或循环利用资源的经济模式(洪银兴,2003)。

3.人力资本与工业化。在对待就业与人力资本方面,刘世锦等人认为;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下,主要着眼点就不再仅仅是提高工业产值、建立工业体系、发展高科技、增加机器设备等“物”,而是更重视提高人的专业化素质,增加人的选择机会,满足人的参与和享受需求等。“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为尽可能多的人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刘世锦等,2003)。

对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反映(洪银兴,2003)。理由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数量上,从整体上看素质还比较低,而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部门其基础是人力资本。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增强,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创造就业不仅仅涉及数量,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相应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提升人力资本。另一种观点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技术选择问题,从赶超经济发展;看,需要选择先进技术;而从劳动力过多看,需要扩大就业的适应技术(王小广,2003)。

总的来看,新型工业化对传统工业化进行了反思和深化,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

一部分人从战略的角度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黄泰岩等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核心的就是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黄泰岩,2003).吕政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提出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要求:_是必须发挥我国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二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吕政,2003)。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面,有人认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首要任务。信息的作用在于在资源整合中创造效益,通过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智能化、柔性化替代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宋养琰,2003)。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重点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融合(周振华,2003)。这种互动与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同层次:在产品层次上,主要是用IT技术开发新产品,将信息化综合到各种产品中去等,实现产品功能整合,形成智能产品等新型产品。在生产经营层次,主要表现为IT技术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与生产流程,实行信息化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价值管理等,形成自动化生产、电子商务、虚拟组织等。在产业层面上,表现为IT成为产业领域的通用技术,并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形成新型生产服务业等。﹁般新技术的运用大多发生在直接生产过程,如改变技术装备、工艺流程、产品加工方法等,对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方式的变革只是局部的调整。与此不同,信息技术应用将引起企业生产、管理、组织等全方位变革,并涉及组织再造、规则变动、观念更新等经济社会性问题,也对诸如培训、组织结构和报酬系统等变革提出了要求,是整个产业体系的全面、复杂的变革。周振华得出结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不仅要求信息技术扩散与应用的广度,而且要求其扩散与应用的深度。只有在整个产业经济领域普遍采用了信息技术,并引发全面产业变革时,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

然而,就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以及政府和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策略如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各自发挥哪些作用,需要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更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剖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能途径、实施机制和效果分析。在这方面,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组织编写了《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选》、《企业信息化征文选编》、《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及解决方案选》,为我们研究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此外,与此相关并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有:史蒂文·L.戈德曼等人的《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陈国权的《制造业先进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等。

(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途径。

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途径方面,有人提出其关键是要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行清洁生产(曲格平,2003)。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是国内外近三十年环境保护的经验总结。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降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

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明确了清洁生产在工业污染防治中的地位,并先后选择了一批企业作为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随后开始了企业示范、培训、机构建设和相关法制建设。2003年通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与此相配套,国家环保局及相关单位先后编制了《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手册》以及啤酒、造纸、有机化工、电镀、纺织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审计指南;制定了3个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另有14项正在制定过程中。一些相关学术团体、机构组织和企业合作编写了不少企业的清洁生产案例,为我们研究提供了比较翔实的基础数据。

同时,赵云君(2003)从微观主体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的设想,包括:建设企业绿色文化,形成新的生态化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清洁生产提供技术上的保证;建立符合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绿色企业制度。”

(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正确处理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人为本”,需要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上,有人提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发展传统产业,关键是必须切实做好二者结合的文章(魏礼群,2002;洪银兴,2003)。既要解决当前的就业,还要提升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不宜盲目发展或退出某些产业(刘伟等,2002)。有人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提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工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等(张昌彩,2003)。

总的来看,目前新型工业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内涵和特征已为大家熟悉,而综合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最终形成新型工业理论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姜作培;;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02期 范世涛;;信息化、结构转变和发展政策[J];中国信息界;2006年04期

李平;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周新迁;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何平均;湖南农业工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张瑞莉;经济全球化下对我国贸易战略的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李云红;新型工业化目标下工业体系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林云;新中国工业化的回顾与展望[J];财经研究;1999年11期

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1期

姜爱林;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7期

林兆木;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2期

夏雷;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湖南乡镇企业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李时椿;我国传统产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03期 单福东;安康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周毅;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董田春;陕西工业化水平分析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包学雄;沈家共;;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广西跨越式发展问题探析[J];创新;2007年04期 简新华,余江;重新重工业化与振兴老工业基地[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9期

陈淑祥;对重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1期

陆俊华;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展主导产业[J];当代财经;2003年06期

杨海芬,胡汉祥,姚树荣;论四川省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J];当代财经;2003年09期

上一篇:甘于奉献敢于牺牲下一篇:关于考察学习的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