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博士毕业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外博士毕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利用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基本宏观数据,计算了我国博士生的总体及分学科累计延期毕业率,发现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在高位运行,各个学科间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历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波动不大。通过按期毕业率的3种假设计算了我国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并构建了我国博士生延期的毕业水池模型,同时还考察了我国在校博士生的年级结构。

第一篇:国外博士毕业论文

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综述

摘 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不管是研究就业的学者还是政府都在积极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本文对国外就业政策作一综述,以期对我国就业促进政策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一、美国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实行的是公立和私立并存的二元教育制度,主要由私立大学承担精英教育,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这些高校学术水平高,主要满足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而州立大学一建立就与私立大学分道扬镳了,一直将浓厚的民众特点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不久州立大学就与社区学院一起,构成了各州独立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政府在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时将“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Any Person Any Study)”作为州立大学的理念,并且各高校都掌握着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及时改革教育思想、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毕业大学生怎样迅速找到工作,让大学生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设立公立大学的重要参数,可以说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调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进行。劳工部主要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是毕业生就业的“总管”,劳工部设有劳工统计局,其主要职能是收集不同时期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数据,重点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统计结果通过上网和发行出版物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布,作为政府决策和个人择业的参考依据,劳工统计局根据这些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很受美国大学生的欢迎,几乎人手一册①。

美国是鼓励创业精神的典型代表。根据2002年哈佛大学的LaPorta与Shleifer、耶鲁大学的Lopez-de-Silanes和世界银行的Djankov教授对8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新公司所需步骤的情况所作的系统统计表明,在美国,从公司注册到开业所需要经过的审批步骤为4步,从开始申请注册到开业新公司所需要等待7天,而为完成公司注册和各种审批步骤所需支付的官方费用仅相当于人均年薪的1%,成立新公司(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底线在美国是零,这些数据清晰地说明美国在企业创立上各种限制措施是非常少的。同样根据2002年哈佛大学的LaPorta等4位教授所做的系统统计,在中国,从公司注册到开业所需要经过的审批步骤为7步,从开始申请注册到开业新公司需要等待111天,而为完成公司注册和各种审批步骤所需支付的官方费用相当于人均年薪的11%,成立新公司(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底线在中国是10万元②,虽然现在的底线有所降低,但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最少为3万元,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大笔资金。

美国的就业激励措施最为完善,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或从事特定的职业,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免除学生的贷款义务。美国政府贷款大体有两类:FFEL/直接贷款与联邦帕金斯贷款。就FFEL/直接贷款而言,除了借款者永久性残疾或死亡等原因之外,对于连续5年在指定的小学或中学作为全职教师从事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教学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可以享受贷款免除的政策,最高免除额可达完成5年教学工作后未偿总额中的5 000美元。就联邦帕金斯贷款而言,在就业方面的条件是:在指定的小学或中学作为全职教师从事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教学服务工作;全职特殊教育教师(包括在公立或其他非盈利的小学或初中从事残疾儿童教学);从事残疾人早期干预服务的全职注册专业职业;在教师短缺地区全职从事数学、科学、外语、双语教育或其他领域的全职教师;作为全职雇员在公共或非盈利的儿童/家庭服务机构为来自低收入社区的高风险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全职护士或医疗技术人员;全职的法律执行官员或教养官员;在HSP (Head Start Program)项下的教育机构作为全职成员,在以上条件下,大学生最高可以免除100%的贷款。此外,如果大学毕业生成为Vista/Peace Corps志愿者,最高可免贷款70%。如果毕业生参加美国军队并在敌对或高危险地区的服役,最高可免贷款50%,除了联邦政府的贷款减免政策之外,各州还有不同的政策规定③。

美国高校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其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学校声誉,因此美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一般由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这就保证了就业指导机构充分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指导中心的正常运作。在人员配备方面,除了配备较多的专职人员外,还配备了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他们通过就业辅导课的讲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职业市场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引导如何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确定适合的职业种类。还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面谈,熟悉社交、礼仪、服饰等求职技巧,如何撰写简历和求职信,怎样获取工作机会和信息,怎样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待遇问题谈判,怎样表示接受或拒绝用人单位的招聘,如何签约等。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很有帮助。此外,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有些学校甚至以专注创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作为学校的策略重心及竞争优势。著名的哈佛商学院甚至将必修的“一般管理学”改为“创业精神管理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相关课程更已经高达24门,其他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大学,目前都倾力专注于此领域,以求在新经济的趋势里站稳脚跟④。

二、日本

日本是亚洲国家,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受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日本政府认为国民素质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于是日本政府出台了通过人的素质提高而达成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大规模的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战后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变革,改革的重点首先是改变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理念,不再將入学作为少数人的特权,而是面向多数人,为其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其次,放宽对私立大学设置的认可和监督;再次,在课程设置上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最后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大学设置基准》对高等学校进行监督⑤。

在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由主管国民福利和就业问题的厚生劳动省负责。该省在全国主要城市设有“学生职业中心”,作为政府负责介绍和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办事机构。希望就业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前进行登记,在介绍了自己简历、特长和爱好之后,提出自己希望就业的行业、所在地和具体岗位。中心根据本人的特点和要求,介绍符合条件的职业。学生毕业后,在一定时间内若还未能找到合适工作,中心就组织他们进行职业培训和各种实习活动。就业培训结束后,还对其进行就业面试技巧和适应性训练,提高他们推销自己的技巧和能力,鼓励其增加就业信心。

在创造工作岗位方面,日本的政策措施最为突出。2002年日本的失业率达到历史最高点5.4%,日本劳动研究所认为到目前为止解决失业的政府政策都集中在给予现有企业进行补贴以鼓励他们雇用失业工人⑥。日本劳动省为有效遏制日益恶化的就业形势于1994年启动一项“全面就业支持计划(TESP)”,期望能创造大约100万个工作岗位,该计划旨在协助企业努力维持就业,鼓励失业工人重新就业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⑦。 1999年,日本政府启动《第九个基本就业计划》,其4个核心目标之一是创造工作和提供稳定就业,以应对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该计划通过促进新企业的创立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高度重视工作创造与就业稳定,只要大学生有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日本政府就为他们创业提供无担保、无抵押融资⑧。此时,就业政策重点已经从传统的提供就业维持转向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匹配错位以及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日本所有高校的院系都设有“学生就业指导课”,其根本任务就是从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大力推销自己的学生。在日本,很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适合自己干的工作。此外,在填写求职申请时注意推销,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闪光点,用人单位面试时一般会根据申请者的愿望提问题,怎样回答都要预先准备。

日本政府也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法规,激发社会、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低迷,企业不断破产,对吸纳大学毕业生缺乏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 1993年颁布《零短工劳动法》,使短零工这种就业方式得到承认;1994年对《高龄者就业安定法》进行了修改,将就业者60岁退休定为雇主的法定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⑨。还相继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职业安定法》《最低工资法》《就业对策法》等法规,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⑩。

三、德国

德国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特点是社会化、市场化,强调的是学生“自我负责”。因此,各高校普遍注重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咨询服务,这一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是咨询、培训、介绍与指导,构成这一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政府(职能系统为联邦劳动总署与各州、市劳动局)、学校、企业、私人咨询介绍所和学生(11)。政府系统功能运作方式主要是:信息统计、网络服务,职业培训;各高校也普遍注意到对学生的就业咨询服务,每个学校都设置了形式不同的专门机构,保证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主要运作方式是针对专业教学的缺陷和学生素质的不适应,进行系统的课程培训;私人咨询介绍主要面对企业,同时为求职者个人介绍,搭起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桥梁。德国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助创业提供银行贷款。根据规定,如果自己办企业,一开始能从劳工部门得到一笔开业补助金。如果创业者在自己的企业里还能雇佣别的失业者,将得到更多补贴;二是采用政策性补贴,促进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

德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求学生涯、职业生涯和个人规划全过程。德国高校把就业向招生延伸,为学生提供入学前的咨询服务,其内容主要是为广大学生提供包括学校专业设置情况介绍、专业就业前景、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特长、兴趣、爱好及综合素质选学相应的专业、设计自己职业生涯等咨询服务。即使入学以后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调整所学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这对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潜能、学其所好、专其所长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计划及目标,他们通过对个体倾向性就业目标的测试,如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等内容的就业目标测试,来分析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倾向,并通过专家进行指导和帮助,使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还通过成立校友联谊会,请事业有成的校友回校介绍其创业史,对毕业生进行现身说法教育,这对毕业生今后自主创业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他们还通过与企业联系、合作等形式,积极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生建立实习成绩册,培养工作能力,把实习与就业挂钩。

德国政府也采取立法的宏观调控手段来规范和管理就业机制。诸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训练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通过立法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需求。近两年来,德国劳工部大力推行“非全日工作”制度,为了配合这一制度的实施,德国2002年初专门通过了一部《非全日工作法》。

注释:

①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②杨伟国,王飞.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4,(4)37.

③Federal Student Aid Information Center(2003),repaying your studentloan 2003-2004.

④龐军华.人力资本研究与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⑤孙泽厚.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避免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成功模式[J].教育科学,2002,(3)26.

⑥Government Promotes Start-ups to Create New Jobs(2003),in Japan Labor Bulletin,vol.42-No.-04,April

⑦Total Employment-Support Program (1994),in Japan Labor Bulletin,vol.33-No.-05,May

⑧日本政府创造就业机会[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2-10-24.

⑨车维汉.日本就业政策特征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2,(7)20.

⑩梁忠义.日本教育与经济[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58-160.

(11)刘和忠.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5)41.

作者:范 霞

第二篇:我国博士生延期毕业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利用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基本宏观数据,计算了我国博士生的总体及分学科累计延期毕业率,发现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在高位运行,各个学科间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历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波动不大。通过按期毕业率的3种假设计算了我国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并构建了我国博士生延期的毕业水池模型,同时还考察了我国在校博士生的年级结构。此外,通过2003届、2008届的微观数据,分别比较了这两届博士毕业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与累积延期毕业率的差别,发现累积延期毕业率普遍存在“高估”的现象。

[关键词]博士生延期毕业 延期毕业率 水池模型 年级结构 学科差异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01

如今,在我国博士生群体里,延期毕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正常”现象。一些文史哲专业的博士生延期毕业率高达80%以上,在个别理工科类高校,延期毕业率甚至超过90%。可以说,博士生延期毕业已经成为我国博士生教育转型期[1]一个非常严重且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博士生累计延期毕业率

经过查找文献资料,关于博士生修学年限的延长情况,国内尚无一个专门的统计数据,各高校基本上也没有开展过针对博士学业完成情况的调查研究。目前,只有卞玉筱(2012)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期完成学业问题研究》[2]中,用参与其导师李海生的课题——国内“42所研究生院高校博士研究生延期完成学业现状”[3]调查中得到的问卷数据做过相关统计。

由于目前公开获得的历史数据均为宏观登记报盘数据,且各个学校具体的统计口径也不大相同,很难精准地计算出我国历届博士生的按期毕业率或延期延期率。如果需要计算出每一届博士生的按期毕业率或延期毕业率,那么笔者必须获得这一届按期毕业的人数以及三年前的招生人数。但国家教育部门公布的博士生教育基本数据中只有当年的预计毕业人数,这便包含了往年累积的延期毕业生。在此种情况下,笔者根据1987-2013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4]所提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基本数据,大致计算出一个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计算公式如下:

在计算累积延期毕业率之前,首先得确定博士生毕业的标准。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照拿了“单证”——毕业证书,即算作毕业(在若干年内通过论文答辩或论文发表达到要求后,可以拿到学位证书),另一种是按照拿了“双证”——同时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才算真正毕业。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统计并公开了这两个数据,那么笔者在计算累积延期毕业率时该采取哪一种计算方法呢?采取前者,说明其已经修完全部课程,且学位论文通过了预答辩,理论上已经完成了一个博士生所有可以完成的事情,已经可以毕业了。倘若笔者采用后者——“双证”标准,很多明明早就拿了或者可以拿毕业证书离校的博士生也会被计算在延期的学生当中,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也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和麻烦。从图1的数据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按照第二种方式计算的累积延期毕业率显著高于按照第一种方式计算的累积延期毕业率。

由于1987-2013年的《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中仅提供了1987-1988年、2002-2013年的预计毕业博士生人数,故笔者只能计算出1987-1988年、2002-2013年这14年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笔者从图1中可以看到,除20世纪80年代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以及数据的不连续性呈现出极大的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波动外,在2002-2013年的12年间,我国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在56%-65%之间,波动较小,但总体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2009年以来的近5年间,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博士生延期的比例越来越高。加之媒体的关注与热炒,博士生延期毕业的问题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二、我国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率的三种假设

通过公开渠道,笔者提到目前只能查阅到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基本宏观数据,所以只能计算出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而计算出来的累计延期毕业率在60%上下波动,不仅“高估”了前几年真实的博士生延期毕业率,而且无法较好地反映出博士生延期毕业率逐年变化的情况。为了克服这种缺陷,笔者引入“长时段延期毕业率”的概念。这里,笔者将预计毕业生数与3年前入学人数之差作为延期1年及以上的博士生人数,再除以预计毕业生数,即得到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公式如下:

由于3年前入学博士生不可能100%按期毕业,所以笔者需要根据3年前入学人数按期毕业的比例对公式(2)进行修正。笔者取两个极端值(全部按期毕业和全部为按期毕业)和一个中间值(50%按期毕业),即:

假设1:按期毕业率=100%

假设2:按期毕业率=50%

假设3:按期毕业率=0%

由此,计算出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公式如下:

按照修正后的公式(3)计算,笔者得到三种假设条件下的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人数和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如表1。

按照第一种假设,即假设3年前入学的博士生都能100%按期毕业,那么预计毕业人数减去3年前入学的人数,所得之差即为延期超过1年以上的人数。从表1可知,预计博士毕业生中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按照第二种假设,即假设3年前入学的博士生只有50%能按期毕业,那么预计毕业人数减去3年前入学人数的1/2,所得之差即为延期超过1年以上的人数。从表1可知,预计博士毕业生中长时段延期毕业率也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按照第三种假设,即假设3年前入学的博士生没有人能按期毕业(当然这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的情况),那么预计毕业人数即为延期超过1年以上的人数。从表1可知,博士毕业生中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将长期停留在100%。显然,这是一种被完全高估的情形,实践中不可能出现。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种假设,无论3年前入学的博士生是否能100%按期毕业,预计博士毕业生中长时段延期毕业率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状况,这与目前我国博士生毕业年限越来越长的趋势也是一致的。

三、我国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水池模型

笔者提出的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率的3种假设,证实了博士生中长时段延期毕业率正在逐年递增。那么,如果把预计博士毕业生数作为一个蓄水池,博士生“按学制应毕业人数”,即3年前博士生入学数是这个水池的入水口,而博士生的“实际毕业人数”是出水口,那么这两者之差即为水池的净蓄水量,亦即每年延期毕业增加的人数。由博士生的教育实践可知,博士生按期毕业率一般小于100%,即博士生“实际毕业人数”小于“按学制应毕业人数”,因此蓄水池水位将不断上升;虽然每年延期人数的增长在一定幅度内保持稳定,但多年累积的数值还是相当令人震惊的。

从表2可知,2013年的累积延期增加人数为112901人,已经是2002年的21倍多。从2002年开始计算的累积延期增加人数,到2013年已经占到预计毕业人数的76.83%。从图2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蓄水池的水位从2002年最初的15.01%上升到2013年的76.83%,11年间增长了4倍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6%。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累积延期毕业增加人数将无限接近预计毕业人数,最后将导致几乎所有博士生都成为延期毕业博士生。当然,近年来我国博士生导师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博士生导师这个蓄水池的水位也在不断上升。如果累积延期毕业博士生这个水池的“水位”上升的速度大于博士生导师那个水池 “水位”上升的速度,就会使得“生师比”不断提高,增加博士生导师的负担;即使博士生导师的“水位”上升速度赶得上累积延期毕业博士生的“水位”上升速度,也会因出现一大批资质“尚不够格”的教师匆忙“上阵”。两种情况都很有可能降低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指导的质量,从而影响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从这个层面来看,如何对长时段延期博士生进行“分流”以降低“水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上述水池模型的运行原理,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要降低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延期毕业率,可以通过采取控制入水口和出水口的速度——降低入水口速度、提高出水口速度或者两者同时进行的方式。所谓降低入水口速度,就是一方面控制博士生扩张的规模,另一方面减少延期毕业博士生的累积;所谓提高出水口速度,按照时下流行的术语“去库存”,就是如何在保证博士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使得延期博士生尽快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当然,如何控制入水口和出水口的速度这两个值得关切的问题,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探索。

四、我国在校博士生的年级结构

在理想状态下,博士生的按期毕业率为100%,那么每年的预计毕业博士生人数应占在校博士生人数的1/3左右①。正常状况下,预计毕业博士生早已修完全部课程(按实际调研的情况看,我国博士生一般在一年级或二年级上学期修完全部课程),并应当已经进入论文研究工作(一部分学科专业的、已延期但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而未开题的博士生除外)。对于预计毕业博士生这一人群而言,他们的毕业主要受制于论文发表条件或者学位论文写作等问题,此时他们需要导师的关注远远比低年级(一、二年级)博士生更多。

但由表3可知,实际状况是预计毕业博士生的数量占在校生数量的比例从2012年的32.34%骤升至2013年的近50%,从年级结构来说,这是不合理的。另外,在校生数尤其是预计毕业生数的增加,使得原本就不高的生均硬件资源显著降低。比如,出现了图书馆没有座位、实验室设备排队公用、博士生宿舍紧张甚至不足等现象。

五、我国近10年(2003-2013届)分学科博士研究生累积延期毕业率

尽管学制相同,但不同学科对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却千差万别。因此,有必要分学科考察我国近10年来(从2003-2013年,每隔5年,取2003、2008和2013共3届博士研究生的数据)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

总体上看,13个学科大类的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在这10年中都有较为显著的提高,但学科差异更为明显。除医学外,2013届的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都已上升到55%以上。在去除新增的艺术学以及样本数量过少的军事学后,从表4可以看到,其余11个学科大类中,医学的累积延期毕业率最低,且一直保持相对低位的运行,为40%左右;管理学的累积延期毕业率最高,长期保持在73%左右;工学次之,也高达70%左右。从图3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在变化幅度上,教育学和史学变化较大,教育学从2003届的47.43%上升到2013届的65.01%,增幅超过17%;史学也从2003届的45.10%上升到2013届的61.21%,增幅高达15%。

六、我国博士研究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与真实延期毕业率

第一部分在计算我国1987-2013年博士生延期毕业率时,由于仅有宏观统计数据而缺乏微观数据,导致笔者只能用宏观数据计算出我国历年的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赵世奎等(2010)根据我国2003、2008届博士毕业生的微观数据计算出了这两个年份的总体以及分学科修业年限[5][6]。相对于博士生累计延期毕业率,笔者引出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这个概念,将三年前博士生招生数与应届博士毕业生数之差除以三年前博士生招生数,即得到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公式如下:

由公式(4)计算得出2003、2008届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2008届博士毕业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为59.7%,比2003届上升了将近13%。

从图4和图5中可以发现,博士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2003、2008届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除工学、管理学、力学及经济学这些“硬科学”外,文、史、哲和教育这一类“软科学”的真实延期毕业率都较低;而医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真实延期毕业率一直处于各个学科的最低水平。分别对比2003、2008届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与2003、2008年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数据,笔者发现,2003届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为46.8%,比当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58.79%整整低了12个百分点;而2008届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为59.70%,仅比当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低了1个百分点。不管是1个百分点还是12个百分点,这都无疑告诉我们:博士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被一些专家、媒体用累计延期毕业率“高估”了。用这种“高估”的数据来说明博士生延期的情况,势必会误导教育主管部门对博士生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也将使得一部分有志于考博的考生望而却步,以致于可能对博士生生源质量有较大影响。

从修业年限来看,我国博士毕业生的平均修业年限由2003届的3.77年增加到2008届的4.15年,即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增加了0.38年。分学科来看,工学博士的修业年限最高,2003届博士的修业年限为4.14年,2008届博士的修业年限提高到4.49年;医学博士的修业年限最低,2003届仅需3.34年,到2008届稍有延长,平均需要3.51年。

分学科来看,2003年我国分学科博士毕业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除工学外,均显著低于累积延期毕业率;而到了2008年,情况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理学、工学这两个学科博士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竟然大大高于当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由于工学、力学这两个学科的博士生规模巨大,大大提高了2008届博士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压缩了其与当年累积延期毕业率的差距。因此,笔者在上文的研究中发现,同样是真实延期毕业率与累积延期毕业率的比较,2003 年有12个百分点的差距,而2008年仅有1个百分点的差距。

七、小结

通过上述我国博士生延期毕业六个相关方面的分析,在厘清了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的基本概念及确定相关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发现:

1.我国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总体上保持高位运行,从2002-2013年的12年间,我国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在56%-65%之间,波动较小,但总体仍然处于上升态势。

2.基于历年累积延期毕业率波动不大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博士生按期毕业率的三种假设,计算了我国博士研究生的长时段延期毕业率。

3.构建了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的水池模型,并提出了控制入水口和出水口的速度,即降低入水口速度、提高出水口速度或者两者同时的方式来解决或缓解博士生延期毕业的问题。

4.考察我国在校博士生的年级结构,发现预计毕业博士生的数量占在校生数量的比重已近50%,从年级结构来说是不合理的。

5. 通过我国近10年来(2003-2013届)分学科博士研究生累积延期毕业率的分析,发现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在不同学科存在较大的差异。

6.通过2003、2008届的微观数据,分别比较了这两届博士毕业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与当年累积延期毕业率的差别,发现累积延期毕业率普遍存在“高估”的现象。

注释:

①根据每年招生情况不同而稍有差异,按照目前博士生每年扩招或未扩招的态势下,预计毕业博士生数应占在校博士生数的1/3以下。

参考文献:

[1]廖文武,廖炳华,刘文.拓展内涵 优化结构 深化改革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转型期F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5):25-29.

[2]卞玉筱.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期完成学业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李海生.我国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42所研究生院的问卷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5):9-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编.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2013.

[5]赵世奎,沈文钦,张帅.博士修业年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0(4):35.

[6]陈洪捷,沈文钦.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申寅子)

作者:刘文 廖炳华 廖文武

第三篇:不该出版的博士论文

2005年10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题为《陈旸及其乐书研究》的“博士论文”(以下简称“博文”)。出版者宣传语称:“这是目前对陈旸及其《乐书》最全面、深入的研究”,“必将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方面研究产生巨大影响”,“对于音乐学术界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见该书封4勒口)。

事实如何?简述几点。

第一,作者引用《乐书》原文时所作断句-标点,错误百出。仅举一例。

“勇者,正直之德義者,刚克之德歌者,直已而陈德者也,非歌孰能保此勿失乎。”(见“博文”下篇第123页)这几句,原本意思很清楚:“勇者,正直之德;义者,刚克之德;歌者,直已而陈德者也。非歌,孰能保此勿失乎。”经作者如上标点,无法理解。足证作者并未读懂原文。“博文”中种种谬误多由此而生。(为省篇幅,不一一举例,下同。请参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二期署名尚笃的《治学应以实事求是为根本宗旨——读<陈旸及其乐书研究>》。这是一篇多年少见、有说服力的优秀书评。本短文就是为介绍尚笃一文而写)

第二,对一些古代名词术语作者显然不懂其含义(如“上庠”与“太学博士”, “文馆”与“秘书省正字”……),于是误读文本,曲解文义,妄加引申,有时把后事前移……导致结论没有可靠依据。

第三,对乐器的编列,《乐书》本无严格区分,书中有些文字并不是指乐器(或乐器品类),有些只是同物异名,等等。“博文”作者不明其义,概以不同乐器统计之。这样一种缺乏根据的“统计”,除误导读者之外,有何意义?

第四,“博文”对《乐书》的总体评价为何?作者竟全文照抄18世纪《四库提要》的文字1140余字,声称:“在此,仅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乐书的评价作为对《乐书》归宿探讨的结语。”这样的研究与前述的宣传语,相距多远,如此结论得来多么轻松,多么省事,多么令人惊叹啊!

面对如此粗制滥造“学术”专著,赫然列名书中的“博士生导师”、“答辩委员会委员”、出版社“编审”,各起何种作用?各应担负怎样的学术责任和道德责任?■

七嘴八舌

面对如此粗制滥造“学术”专著,赫然列名书中的“博士生导师”、“答辩委员会委员”、出版社“编审”,各起何种作用?各应担负怎样的学术责任和道德责任?

作者:黄旭东

上一篇:数学核心素养论文下一篇:材料化学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