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评价之我见

2022-09-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 纳入高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但是, 目前各高校都是根据本校情况制订评估指标体系自行评估, 检测方法大都采用材料审核、听取汇报的形式, 有重形式轻内容、重治标轻治本的倾向。因此, 深刻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 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1 高校德育评价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指对评价者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高校等)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德育评价不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进一步加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正确理解高校德育评价, 首先要弄清应从哪些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政治态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心理现象, 由社会政治环境与个人政治社会化过程交织作用而成, 它体现了人们看待和反映政治现象的方式。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对自己理想、目标、前途的一种追求和信念, 但是目前有普遍淡化的倾向。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选择,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错误的则会把大学生引向误区。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如何对他们在学习生活、走向社会后的影响都很大。所以通过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 可以及时发现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制订和修改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有着导向作用。

2 高校德育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硫酸泼黑熊事件、杀人事件及自杀事件的不断出现, 让人们对于高校新时期德育工作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德育评价的问题, 陷入深思。

2.1 高校德育评价的现状

2.1.1 用“两课”考试成绩代替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

目前, 许多高校的德育评价并没有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仅用学生的“两课”成绩来代替。这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简单做法, 忽视了学生的行为养成及学生的发展与创造等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其结果必然产生“应试教育”。

2.1.2 用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来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

当前许多高校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日常做法是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综合素质测评, 其中德育的权重占综合测评的2 0%左右, 而且德育测评的指标也不够完善。

例如在《西南财经大学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试行) 中规定, 综合测评成绩=成绩平均分 (80%) +政治思想品德行为分 (基本分12分+奖惩分) 。而德育测评的基本分几乎都能得到, 奖惩分涉及的测评内容划分也模糊不清。

2.2 高校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2.2.1 评价标准单一, 缺乏层次性

一些高校在德育评价中对层次性有所忽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用一个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优、良、中、差”。二是学校不同年级、专业、层面的学生都使用同一套指标进行评价。因为在不同环节、培育阶段的教育特点、目标和要求是不同的, 所以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有所差异。三是评价标准过于拔高, 忽视学生最基本的心理健康。试想一个连生命都不珍惜的人, 如何谈的上思想政治品德素质高低。

2.2.2 评价标准存在“泛政治化”和“泛素质化”的倾向

我国是“德政同构”传统的国家, 至今, 高校学生德育评价标准在很多方面仍未摆脱“泛政治化”的影响。另一方面,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广大师生头脑中的不断强化, 当前更有许多高校把体现大学生特长能力、技能素质的内容都纳入到学生德育评价的内容体系中去, 使学生德育评价标准呈现“泛素质化”的倾向。

2.2.3 评价主体单一, 缺乏多样性

当前德育评价更多的是教师评价, 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是他们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 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突出表现, 这是教师评价不能替代的。

3 走出困境的对策

消除高校德育“空转”现象, 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树立大德育观念, 在校园内形成德育工作的氛围

高校的德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重视与否。领导要以大德育的指导思想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要关注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加强家庭、社会、学校的联系和协作;在校内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的全过程;要求全校教职工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用模范行为去影响广大学生, 在整个校园内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真正使学生感受到“学校无小事, 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

3.2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决定性格, 而性格又决定行为方式。因此不能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割裂开来。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有很多属于心理问题。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也要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3.3 要利用校园网对学生进行教育

据调查, 现在有近8 0%的大学生经常上网。网络内容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校要联合当地公安部门经常对学校周边网吧进行综合治理。高校也应利用网络拓展德育工作的阵地。在网上聊天室, 德育工作者可以就某一个热点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 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心理动态, 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政治辅导员要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网上辅导员”, 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网友。

3.4 要从“他评”向“自评”转变

在学校的育人过程中, 教育者和学生都是主体。既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教育理念。我们要通过德育评价从“他评”到“自评”的转变, 积极引导学生把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 更大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明日的栋梁之材,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的大事。鉴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本文以高校德育评价内涵为切入点, 分析我国高校德育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走出学生德育评价面临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德育评价,内涵,对策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 李旭.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定位[J].茂名学院学报, 2006 (4) .

[3] 芦茜, 陈炳.高校学生德育评价改革探索[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6 (6) .

上一篇:老幼复合型养老机构推广的可行性分析下一篇:浅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