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调查报告

2022-07-10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土地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农村土地调查报告

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报告

——以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河街镇陈圈村为例调查时间:2010年8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河街镇陈圈村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村招商引资以及本身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对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要求日益迫切。通过了解土地流转,可以把分散的土地集中整合起来,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施农业规模经营,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在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潜在收益最大程度的挖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为了了解掌握现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状况,就陈圈村土地流转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目前,我村承包土地流转面积在全县承包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下同),截止今年六月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9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106亩;林地流转面积83亩。上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3亩,其中耕地21亩,已超出年初计划任务5个百分点;林地12亩,占全年计划任务的56%。

二、我村土地流转的总体特征

1. 土地流转地域扩大化。过去我村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家庭成员中外出务工较多或者集体临时迁居到城镇居住的家庭,土地流转较少发生。近两年,土地流转地域逐步扩大,不少家庭主动放弃土地经营非农生产,也带动了我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2. 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参与的主

体也主要是农户。现在,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农户外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参与其中。

3. 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承包方将自己承包期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条件转给第三者,承包方与发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权利和义务)、转让(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将承包期内全部或者部分承包土地转让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后原承包户在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然丧失)、互换(承包方之间或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为各自需要和便于耕种管理,交换其承包地块。互换后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有的仍由原承包者承担,有的经发包方同意后随互换而转移)、入股(即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农民凭股权入股组成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对土地实行招标承包,或对外租赁,或者直接开发,农民按股分红)、租赁(承包农户将承包土地租给第三方经营,并收取一定租金)等。其中以转包、转让为主。

4. 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化。过去土地流转少但是仍旧会产生很多土地产权纠纷,破环我村和谐的乡里关系;现在在村委会的有效管理和引导下,土地流转都要经过规范的程序,大大降低了纠纷事件的产生。但近年随着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实施,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新形式的纠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农户之间的纠纷。近年来由于耕地产出效益偏低,使个别农户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甚至出售,而现在看到粮价及其它农产品价格上涨,党中央出台了取消农业税等增加农民收入的优惠政策,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户,现在又想要回土地使用权。但承包方农民又不愿意轻易交出自己耕种多年的这块土地,从而产生矛盾和纠纷。

农户与村委会之间的纠纷。过去,有的农户由于种种原因把自己的耕地退回给村委会后,村委会又将其耕地转包给其他农户耕种。今天,这部分弃耕农户又找到村委会索要原本属于自己的耕地,由自己来重新经营,因此产生纠纷。

三、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各级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1. 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

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

2. 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在具体执行中仍有漏洞,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也没有统一,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的纠纷事件仍有发生。

3. 流转缺乏市场化机制。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目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想转出土地的农户寻找流转对象难度较大,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却苦于和一家一户的谈判费时费力又不能保证连片发展的规模,使土地流转空间狭窄,流转成本增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加之,流转缺乏中介组织,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4. 流转风险较大,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一跑了之,给流转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府承担。

5. 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四、对策与建议

1. 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村委会应结合土地承包法律法规,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土地有偿流转后走上致富之路的典型事例,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2. 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组,深入地对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本村土地流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3. 加强典型宣传,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

为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

4. 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宗旨,优化土地流转的环境,把优惠政策支持作为动力,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把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综合、协调、统一领导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使土地流转进入市场,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走出去,进而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

5. 加强管理,规范流转秩序

加强土地转出方的管理。首先,加强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管理。农户自愿将承包土地以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形式流转,应签订书面流转协议,并报村委会备案。其次,规范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行政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行政组织不得以任何名义强迫农户流转土地,也不得阻挠农户自愿合理地流转其土地经营承包权。第三,农户也可以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土地流转。委托流转要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并报本村委会备案。

加强土地转入方的管理。首先,农村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流转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可续签土地流转协议。其次,指导监督工商企业选择适当方式开发农业。但工商企业进入农业要注意不得侵害农民利益,要有利于保护和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府应鼓励他们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6. 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7.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员代表

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第二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陈亮法学(2)学号 0707023

5借此寒假期间,本人通过村委会的支持,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做了浅陋的调查。 要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实行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基地。但在土地使用权被分割,规模狭小,并归属于各个农户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农户或龙头企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要求都会遇到其他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如何解决规模经营与分散的家庭土地使用制度的矛盾,是农村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有序流转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合理调整农村产业化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现实思考,虽然家庭联产承包制度采取“农村普占”的分散、均田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公平问题,但是却未能同时兼顾到效率原则。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在长期稳定农地承包关系的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运行情况

20年来,中国农地政策基本稳定,主要有三点:坚持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民承包权;放开土地使用权。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本身的缺陷,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中强调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中国农村集体分为三级:乡镇、村、组。但是土地到底属于那一级集体所有没有说清楚,造成土地承包中经济纠纷和财问题。二是政策明确规定长期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但在实际操作中没说明什么人有权承包土地,即什么人算是集体组织的成员。所有农民都认为包括新婚嫁娶的每个本村人都天然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导致土地与人口矛盾家加剧。三是规定农民承包土地要承担义务,其中向乡村社会缴纳公共开支,但没有明确提出这部分费用属于地租还是管理费用,这一费用的标准是多少,给农民造成过重的负担。四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速度的提高,被占用农地越来越多,但现行的城市土地不嫩进入二级市场,只有在政府征用土地后转报给土地开发商,这样一来,造成土地增值部分与农民无关,从土地上获利的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开发商。

其次,在土地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人地关系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更多地强调提高土地生产率,政策应长期不变,而政策规定“要长期稳定,随人地关系的变化大稳定小调整”,这种不稳定的法律语言是人们的理解不同,做法就产生分歧。第二,上级部门下达给基层政府的各种社会、经济任务,给土地政策带来很多问题。既要求办好农村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有没有财政拨款,同时严格控制向农民收取各种费用。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干部,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好利用手中的权力调整土地,高价转让以达到任务标准。第三,乡村基层干部把握政策有偏差。原因有三,一是为了满足权利的要求,在一些地方村委会每换一届就调整一次土地,造成了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其关键在于30年承包政策只是政策而不是法律,不会有人因违反政策受到刑事处罚;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通过土地调整为自己、亲朋牟私利;三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生存条件及调动农民对土地的透入积极性,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有流动的必要性,这是土地政策的最基本考虑,但没有完成实现。

(二)实行土地流转的现实意义

1、较好解决了土地使用权的分散化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实现了农村土地使用的创

新。土地经营规模问题是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据有关资料介绍,自1965年以来的30年中,世界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由54.2%下降到9.1%。中国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研究结果表明,中等规模农业比小规模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现代化程度都将提高一倍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改革成果看,家庭经营制度表现的绩效是很难估量的,它应当是今后相当时间内我国农村制度创新的基础。但进入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农产品短缺经济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形势出现后,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规模的土地经营,使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半生出小农经济意识,经济规模偏小,劳动成本过高,影响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影响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等一系类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形式,搞好土地流转既能广大农民利益,又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循环体系之中,加快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进程。无论是“反祖倒包”模式,还是公司租赁农户土地实行的规模经营,都是由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对土地种植作出统一规化,对农田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对技术统一指导,对土地产出的农产品实施统一收购或直接加工销售。全部的农业生产过程都是在龙头企业的规划和控制下,为企业下一个生产环节的需要而进行的。

3、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的典型,对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以本人所在的家乡马桥镇徐周村为例目前行成以葡萄种植为主附带其他经济作物产业化农业,此为村里还引进养鹿技术,形成包含小规模养鹿的综合农业体系,目前徐周村的葡萄在靖江是家喻户晓,已成为靖江农业发展的典型,不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国家倡导的共同富裕的推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土地流转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的法规建设。土地流转工作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需要有一系列政策法规使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出现问题和矛盾可依法解决,但目前指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缺乏,应此应尽快制定《土地承包法》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正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农村土地的权属。对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审批程序、主管部门和土地用途、地价及级差、流转期限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二是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和客体,建立土地流转的市场规则,构建适应使用市场化的土地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搞好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将土地转让、租赁、抵押和入股,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力的合理配置。

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为农民脱离土地创造条件。

四是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配套改革。改革农村户籍管理的作法,打破农民身份限制,改变农民“恋土”关念。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优,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盖章:

第三篇:关于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查报告

目前关于农村土地的使用存在很多的情况,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是三农问题需要解决的重点也是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学生暑期实践调查要求,更好地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农村目前土地使用现状结合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进行了一项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方向:

耕种用地,个人住房建设用地,公共施设和公益事业基础建设用地。

二、调查目的:

锻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调查能力,深入农村基层一定程度了解我国现有城乡土地差别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为探讨规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避免重复浪费而导致国家土地资源无形流失,一定程度为帮助改善农村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切实理论数据。

三、调查意义:

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方法,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农村土地使用方向,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合理科学规划、优化用地结构。为城乡统筹搭建了平台,开辟新的途径,也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切实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等方面问题,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调查内容:

暑假期间我集中对湖北省麻城市*镇*村的土地使用情况作了一项基本调查,本次调查基本以走访和搜集基层档案资料调查为主,配合当地领导对该村的农业情况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次报告主要从农村土地使用中的(包括耕种用地,个人住房建设用地,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和了解,大致了解该村的土地使用方法和方向,从而扩展到省和国家的地位上。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更加真实的反应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和一些被忽视的方面。为共建和谐家园,促进国家农业发展和基层改革做一项基本参考;促使我们国家的基层建设更加的完善和提高;使农村的发展成为强国富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法宝;保障农业处于发展上升趋势。因此根据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党和国家的基层发展方针和“三个代表”思想路线,以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的思想路线紧密围绕农村发展做了本次调查和报告。把基层呼声引入国家力量之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步伐的重要性和严峻性。从而铸就强大的农业基础,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做出贡献。

1、耕种用地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2005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为1.4亩。而在9年前的1996年,全国的耕地数是19.51亿亩,人均耕地为1.59亩。

耕种用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跟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没有土地如同鱼没有水。缺少农民土地将荒芜;缺少耕地农民无法生产生活。而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必须要有农业与工业的两大基础动力源支持,作为国家发展改革进步的动力,农业必不可少。而农业作为我在调查报告的重点,就是要从国家农业基层浅谈一下关于农业土地用地中的我国农业耕地方面的现状、改革措施和粮食生产方面的一些问题,更详尽的了解我国现有农业耕地的实际情况,从而为促使我国的农业在国家的发展和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添砖加瓦,也是对于地区性农业耕地的一次基本了解。以此促进被调查地区的农业土地使用情况做一个合理的布局分析,帮助当地村委会更深入了解总结本村关于农业旱地水田等两大基本耕地的规划和使用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该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均农业自然耕地总面积2.5亩,这其中包括旱地0.8亩、水田1.1亩、山林0.2亩、其他0.4亩。通过这组数据显示资料了解到该村人均耕地使用面积还是处于稳定水平。自然耕地面积相对富裕。而来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报道显示,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6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39亩,已经不足1.4亩。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人均耕地面积就减少了将近1.1亩,耕地大面积不断减少对我国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很大程度的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步伐以及三农政策的实施。

自然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除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水土流失原因外,近年来人口迁移又成为耕地减少的新的一大原因(人口移动造成的土地荒芜:主要指农村人口外流、户口变迁等造成原有耕地废弃荒芜)。近年来国家惠民政策使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惠,工业产业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城市人口的短缺就使得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这就决定了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向农村引进大批劳动力,以补不足,于是农民进城务工支援建设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一项副业,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民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领会到在家务农一年收入远比不上进城务工的收入。于是大量的劳动力就进入城市发展而造成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一方面造成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使得原来的大量耕地无法获得充分的利用而逐步废弃荒芜。值得警戒的是不仅大大降低了国家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也造成农村矛盾的加剧。

在走访当地一家农户的时候了解到,王大爷一家7口人,大儿子和媳妇在外打工,二儿子在读大学,家里只剩下了他们两老和一个孙女。在问及他们家田地的时候王大爷感慨到说,上世纪九十年末期他们家有6亩多土地,每年粮食种植除了供自家大多数都卖给粮食收购站,而现在家里可耕地已经不足1.5亩了,其余处于荒芜状态。每年的粮食基本自给,而其他如花生、棉花、小麦等都没有种植,基本都是从当地村民中购买。大面积的土地闲置造成土壤肥料逐步丧失,如果再想开垦种植,将会入不敷出。人口迁移的土地流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因此国家采取的措施在三农惠民政策的加大开展中,不仅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也要加强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留在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最终实现产业双丰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人民网发表了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的一场关于“我国的农业现状与前景”的学术报告,他从农业问题与“三农问题”的关系、我国农业现状与前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战略思路三个方面,阐述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困“三农”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柯炳生说,耕地总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数量减少、水质下降(污染);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灾害严重都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生产。

如何才能解决当前的农业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农业的现状与经济发展情况,柯炳生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第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第二,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第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第四,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第五,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第六,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柯炳生教授的报告深刻诠释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这就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而农业的发展是以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所以在农业发展中耕地的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制约性的作用,粮食产业也来源于耕地,所以对于自然的耕地的使用和保护变的尤为迫切。

2、个人住房建设用地

个人住房建设用地又可称为宅基地。宅基地是指农民的住房、辅助用房(厨房、禽畜舍、厕所等)、沼气池(或太阳灶)和小庭院(或天井)用地,以及房前房后少量的绿化用地。宅基地不包括农民生产晒场用地。它是农村土地使用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个人住房建设的发展趋势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呈现新的发展。

09年1月凤凰财经报道: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谈到,目前我国城镇户籍人口人均建筑面积约28平方米,如果把一些没有户籍,但长期在城镇工作的常驻人口加在一起,城镇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约22平方米。

而在走访调查当地村民时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的个人住房呈现了一定时期的良好发展势头。当地村民告诉我说,那时一个家族都是住在一栋四合院式的大房子里。按照村民说法和结合现在农村住房来看的话,当时的住房面积人均为10平方米左右,这样就大大节约了农村土地面积,而这也与当时农业运动腾出所有土地搞生产建设可以紧密联系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适应了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国家经济呈现了新的良好发展趋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带动了农民走向了富裕的生活道路,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集体劳作的取消也使得人民的生活变得相对自由,村民开始觉得集体生活很多不便,如作息时间不同等使得人们对住房的面积、范围、便利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住房面积又跟不上人民日益变化的生活水平,因此使得住房紧缺的问题也变得更加明显。而住房的建设需要土地,这就必然面临着要毁掉一部分耕地作为住房建设用地,这也是耕地减少的又一个原因。大量占用耕地作为住房建设用地的案例比比皆是。08年央视《聚焦三农》报道了灵山县六峰村,农民建房占去的田地将近全村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这一数据折射的不仅是耕地非法占用同时反映的是个人住房急剧膨胀和耕地减少之间的双重压力。改革开发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矛盾的产生就使不可避免的了。而农村个人住房土地使用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主观方面是因为农民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国家有关土地法规等认识的不足,以及基层领导干部执政素质的欠缺等;其客观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和宅基地分配之间的矛盾、耕地收益低和农村建筑样式的落后等。

因此农村个人住房用地的合理使用和个人建房的可行性对策的出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高度集中的住房建设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规范土地合理使用的必然趋势:①高度集中的农村住房建设模式将大大有利于促进村民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②.这种住房模式可以大大节省村民的家庭支出,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日常生活。③.高度集中的住房建设生活,必然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同时还可以解决农村耕地占用的问题④.高度集中的农村住房建设,有于农村社会环境的改善。⑤.这种模式的住房建设将直接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3、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基础建设用地

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包括农田水利、村庄、道路、农村电网、邮政电信、商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及其它社会事业建设等内容。属于是农村集体土地。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基础建设土地是新时期要求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出现有助于促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怎样加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用5句话20个字为我们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要求,同时也勾勒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乡村社会的美丽图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然而在对该村的调查中发现,该村对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几乎没有。基础设施诸如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严重匮乏,从而造成该村的居住环境较差,严重的影响自己的生活;道路交通问题上,虽然实行了“村村通工程”,但该村村落分散,部分地区仍以土路交通为主,一遇到下雨或者下雪天气,满路泥泞,,农民出行十分不便,束缚农村发展;有的道路过于狭窄,很难通车,当有两辆车相向行驶时,不毁坏庄稼,就会造成事故,成了农民致富的“瓶颈”。有的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由于无后期养护,道路质量差,路基松软,抗灾能力较弱,毁坏也较为严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担负着新农村建设中的“硬件”建设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该村的发展应该着重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 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⑵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重点,中心

建设,调整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并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

⑶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的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各部门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进程,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⑷发展村级经济,推进集中式发展。做到因村制宜,努力寻找发展经 济的结合点,以壮大村级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把村庄整治建设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和农产品市场建设结合起来,调整村庄建设规划和布局,集中建设好一批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因村落分散而造成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散和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

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后期维护和管理,实施责任到人和多种形式的 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保护运行机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总之农村土地的使用要符合国家的发展要求,符合新时期下新型农村发展要求。农村土地整治管理要坚持规划,严格监管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扩大、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基本原则。明确土地使用权流转范围和方式。科学地规划,各项土地的规划都必须执行依法批准土地利用的原则,严格禁止擅自扩大土地用地规模,严格实施土地批用制,优化用地结构,为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资料:

①柯炳生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人民网20094 ②张群峰以住房建设为突破口的三农改革探索中国乡村发现20105 ③耕地建设的背后聚焦三农200812 ④加快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国家发改委新闻中心200610 ⑤淄博市规划局村镇科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分析淄博市规划局

⑥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约22平方米凤凰财经20091

第四篇: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寒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 “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关于农村土地

流转的调查报告

——基于河北省衡水市 农村土地流转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两个方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称农用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2003年以后,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在我省试点取得成功,以及之后国家取消农业税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土地流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因而整体土地流转规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当前,河北省衡水市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土地流转的较快发展对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56.5万亩。目前,全市4994个村全部开展了土地二轮延包,家庭承包经营面积7839731亩,参与土地承包农户947791户,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目前进入平稳增长发展时期。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0.03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6.6%,其中转包76.02万亩,转让5.67万亩,互换16.74万亩,出租29.17万亩,入股1.37万亩,其他形式0.65万亩。

将全市土地流转的现状深入分析,主要由几种形式组成: 一是农户自发流转型。通过调查统计,农户间自发流转土地达111.62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5.8%,占较大比重;

二是

二、三产业促动型。由于农户所在地

二、三产业比较发达,从业人员较多收入较高且相对稳定,由此将耕地流转出去;

三是特色主导产业拉动型。依托当地种植、养殖等农牧主导产业,围绕扩大主导品种规模,使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将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统一经营; 五是家庭农场型。由有能力的农户把其他农户的耕地转包、租赁过来,或投标承包集体机动地,逐渐扩大生产,具有私人企业经营的特点; 六是专业合作社型。农民将自己的耕地加入合作社,有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和销售,对入社农户,合作社实行“保底红利+效益分红”的分配方式;

七是工商资本投入型。一些工商业者利用自身较为雄厚的资本和物流,通过流转农民的土地大力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以优质农产品打入高端市场,在自身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带给农户较为丰厚的收入。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和现状来看,衡水市农村土地流转总体水平还不发达,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转比例不高,虽然近年来土地流转面积增长较快,但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不适应;二是规模不大,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不多,难以实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三是效益较低,流转后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粮棉等大宗作物,发展高效种养业的较少,出让方和受让方的流转收益较低;四是期限较短,这表明了土地流转动力不足,基础不稳固;五是管理服务滞后,尽管县、乡两级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但建设水平不高,经费、人员短缺,相对发展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发展。

分析相关问题的背景及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推进土地流转的动力不足,由于衡水市

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难以使大多数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从根本上限制了土地流转;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目前土地仍是农民重要的生活来源和可靠的收入保障,农民难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

三是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加快,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的生产难题,淡化了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四是农户承包地块零散,地力不一;五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规模小,对土地牵动力不足;六是基层队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作用认识不到位。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1、逐步消除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为推进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落实好各项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

2、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土地流转健康有序稳步发展,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切实提高市县乡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水平;

3、支持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建设。建立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位一体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加强仲裁机构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各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实施,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可操作性的办法和措施,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实践分队2013年3月10日

第五篇:农村土地管理调研报告

(一)农民要地的背后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滞后

农村土地流转无序、失范现象。一方面有农民自身草率了事,缺乏法律意识。村委会、乡镇越俎代疱替农民签约;另一方面则是缺乏为农民土地承包服务的中介机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相关条文也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或村委会管理、经营,可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村委会将弃耕田、农村死亡五保户承包田收回向人多地少户发包,或成片“反租倒包”给企业、种田大户时,无论是出于“好心”,还是为增加集体收入等因素。但土地流转中须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事实上,倘若有个能站在农民立场,以同一个声音为农民服务的土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这样势必公正、公平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

(二)土地产权不明晰

土地产权又称土地所有权。土地产权其含义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对土地占有、处分、使用、收益的权利。土地产权是物权的一种,它的主体是土地所有权,客体是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属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经营、管理,已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经营、

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营组织经营、管理”。事实上,法律对农村土地阐述只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根据《宪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通过承包获取了土地使用权。在这种体制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实际上不明晰,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所有权主体缺位的所有制,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向企业、种田大户、缺田户集中时,就产生村委会或乡镇代替农民谈判签订合同、协议现象。同时征用土地过程中,农民作为承包人和经营者,却不能参与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这实际上极易造成交易双方主体缺位,农民的合法利益受损。

上一篇:年度工作计划封面下一篇:年度家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