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课程体系

2022-07-18

第一篇:网络营销课程体系

“微时代”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对微时代特征的研究,分析在微时代背景下实施网络营销实践课程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以此为基础,从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考核五个方面构建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期通过该创新体系,促进学生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出更多在网络营销领域有实践精神和创业激情的学生。

关键词:网络营销;微时代;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54-02

微时代是一个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并迅速发展的时代。以微博、微信、微视、微课等为代表的各种应用技术,正不断地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信息传播方式,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营销学中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应有着与其他课程实践教学不同的体系与方法。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怎样转变传统实践教学思维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网络营销课程内容并应用于实践,已经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微时代的特征

“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终端设备,对信息进行实时、互动、高效传播的时代[2]。现今,以微博、微信、微视等为载体的各种应用技术,以其内容简洁、操作便利、信息共享、即时互动等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传递个人观点、关注社会现象的主要工具。一般说来,微时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大众性。借助于网络平台,使用者可以有自己的微博、微信。通过粉丝、朋友圈等多向沟通形式,形成一种复杂而密集的多层网络结构。通过这种方式,互不相识的人们也可以建立联系,并针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实现了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2传播方式的即时性。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语言进行实时交流,也可以通过聊天室和一群人进行实时语音对讲。同时,用户可以用关键字搜索,推送信息并进行分组管理与发送,大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与交流。

3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以微博、微信、QQ空间、陌陌为代表的、多种备受大学生喜爱的聊天工具的使用,使得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图片、表情、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4传播范围的拓展性。通过“一对多”“多对多”信息传递与交流方式,使得信息传播呈几何级递增,更加具有拓展性。

二、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网络营销教学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展开的一门课程。微时代环境给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现阶段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进行深入分析。

优势(Strengths):微时代背景下,传统营销方式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的需求与时代发展。网络营销结合网络传播学、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学科特点,转向以移动互联为基础的终端移动平台,OTO、OTM营销模式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随之发生改变的是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网站建设、搜索引擎营销、许可E-mail营销等转向以微博、微信、QQ空间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上来了,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使之能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

劣势(Weakness):网络营销教学体系的构建,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微时代不断更新换代的技术与方法,从根本上冲击了其教学体系的基础,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领域。即便学校购置了昂贵的模拟软件,即便模拟平台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网络营销的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法,但是由于软件平台自身的虚拟性、封闭性,无法反映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特征及技术、工具、方法的更新换代,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念。

机会(Opportunity):微时代所带来的多种新教学工具、方法与技术平台,大大丰富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内容,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新发展,并为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威胁(Threats):微时代给学生带来时效性强、前沿性高、现代感强的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给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他们有着极强的信息捕获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还要能熟练掌握、应用网络营销新技术与方法,并能及时、准确地解决C2C、O2O、O2M模式下可能面临的各种营销问题。同时也给学生实践提出了更多的内容,如要求有一定的网络营销理论基础、有一套完整的网络营销知识体系、有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够就网络营销的应用性展开实战练习等。

三、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试图构建一套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创新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结合微时代特点的、全面的、整体的创新过程,包括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如图1所示。

1实践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是教学的根本。微时代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成果,就要从根本上颠覆重理念、轻实践的思想,树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念,利用微时代所提供的新技术与方法,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将学生在实验室软件实训与课后创新创业相结合,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灵活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及诚信的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网络营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实践教学主体创新。一方面,要给从事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以一定的网络营销外出学习与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网络营销新工具与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由于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使得他们有可能接触并体验网络营销最新、最前沿的理论与方法。这就使得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以任课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让这部分学生走上讲台,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心得与体会,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让他们的思想在碰撞中闪出耀眼的光芒。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组建网络营销团队或加入已有的网络营销团队。实践教学主体的改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网络营销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实践教学内容创新。网络营销的实践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是对课程理论的重现,还要能适当运用微时代所具有的工具与方法,如微博营销、微信营销、QQ营销、陌陌营销等。这些方法通过多平台支持的移动终端设备,支持多人群聊,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具有细分市场明确、针对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应该融合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中。

4实践教学形式创新。形式服务内容。实践教学的形式创新应该围绕实践教学内容,从企业网站建设、许可E-mail营销、搜索引擎优化、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着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设备与实验室教学资源的融合,创新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提高实效性[3]。同时,指导教师还应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全程监控、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对学生的疑问实时解答,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实时评价。

5实践教学考核创新。实践教学考核包含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一方面要考察其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模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要考察教师在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方面是否真正贯彻了上述创新思想。对于学生的考核,除了考核学生实验结果外,还要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是否运用了最新的网络营销工具、是否加入了现实生活中网络营销团队并从事营销活动、是否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业活动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实时监控,并加以指导。

总之,针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我们希望借助于微时代这个利器,提出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即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环节,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工具的应用,重视对本科生创新与创业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指导实践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实践为主体、教师指导为基础的合力,共同促进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文宇.微时代网络传播的哲学探讨[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4.

[2]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2):7.

[3]谢太平,唐祖传.“微时代”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2―56.

(责任编辑:侯秀梅)

第二篇:浅析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

论文摘要:本文在调查、分析了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和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对应的知识点,设计了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供相关单位借鉴和参考。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并且这种应用趋势还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于是,包括政府、军队、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作为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

目前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技术人才呢?而国内的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呢?为此,我们一方面调查并分析了多个典型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与技能要求,另一方面跟踪分析了包括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美国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点军校、CC200

5、加拿大Dalhousie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国立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当前网络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及对应的知识点,然后制定覆盖各知识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2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

我们对国内外从事网络设备设计、生产的科研院所和厂家的技术人员、从事网络组网工程的系统集成公司的工程师、从事网络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军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络技术教育的高等院校教师等典型单位及相关工作岗位进行了关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的现状和和发展方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围绕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目前及未来五到十年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且应具有以下五方面的技能。

(1) 网络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掌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络存储、网闸、网关等网络设备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制造工艺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硬件工程师岗位,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的工作。

(2) 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技术

掌握包括局域网协议、广域网协议、TCP/IP协议、网络安全协议、网络管理协议及其他网络新应用协议等的工作原理、协议标准描述、协议分析与设计、协议实现、协议测试与验证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系统软件工程师岗位,与网络硬件工程师一起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新协议的研发、设计与实现等工作。

(3) 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

掌握包括C/S模式和B/S模式的网络编程技术、基于网络的MI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

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分布处理技术、网格计算与云计算技术、网络备份与恢复技术、P2P网络技术、.NET技术、J2EE技术等在内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公司的网络软件开发系统分析员与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4) 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路由的设计、网络服务的部署、网络可靠性与安全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子网与IP地址的规划、综合布线方案、网络施工方案以及网络测试与验收方案设计、论证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组网工程的方案设计与论证、工程实施与系统集成等工作。

(5) 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

掌握网络设备与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网络性能评价与优化、网络安全防范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军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网络管理与维护岗位,从事各单位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其中(1)、(2)属于科学研究型人才,(3)、(4)属于工程型人才,(5)属于应用型人才。

3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到目前为止,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两百多所,即使未开设的院校在其计算机专业中也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网络工程专业定位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在各个高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之时,正是国内企事业单位网络工程项目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人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侧重组网工程的建设者、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单位对组网的需求增速放慢,同时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工作逐渐被一些大专、职高的学生占据,从而导致按上述定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找工作困难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定位太低,网络工程专业只关注了组网工程的建设环节,没有涵盖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中的全部环节,因而导致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窄、参与技术研发的后劲不足,进而使用人单位甚至院校本身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力乃至网络工程专业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建议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学科地位,从原来隶属于系统结构下的三级学科提升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下的二级学科,并更名为网络技术(NI),然后对网络工程专业(或更名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使该专业的教学内容覆盖整个网络工程的生命周期,并根据新的定位,研究并制定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指导、规范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提高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4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和行业用户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我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包括以下五个目标或专业方向:(1)网络硬件设备的设计与开发;(2)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3)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网络工程设计、规划与实施;(5)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与评估。

5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

为了达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教学计划中除了数学、物理等公共学科领域外,还需要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各领域涉及到的知识点由于篇幅关系,在此未列出):(1)电子科学与技术;(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4)信息安全技术。

6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围绕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五模块组成: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专业实践模块。首先通过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专业方向或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岗位选修相应的课程;最后通过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起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作用。具体来讲,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网络硬件设备研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系统工程、计算机接口与控制、VLSI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制造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硬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2) 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计算机网络、Internet协议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系统软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3) 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网络计算技术、分布式系统导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以满足行业软件公司软件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4) 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工程、信息系统集成、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程控数字交换原理、接入网技术、网络性能评价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与评估、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5) 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性能评价、网站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信息安全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7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计划

在制定实施计划时,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各学期课时量平衡关系等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又兼顾学生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主要安排在第

三、四学年秋。另外,为了更好地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我们建议第四学年春不安排课程教学,如果需要可以适当安排2~3次专业讲座。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学分、总课时、实验课时、考试课时及教学安排。

8小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正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作为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修正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实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培出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研究组.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三篇: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三级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朝阳七中始终把开发校本课程作为落实三级课程体系的有力抓手,坚持开发并实施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七中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系。

一、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

(一)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营造开发校本课程的浓厚氛围。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二)组织学习培训,为开发校本教材蓄势。组织学习培训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任务,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好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学习培训,才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将组织教师的学习培训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一是理论学习,我们精选了部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推荐给老师,做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内容;课程专家到我校做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了解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二是组织参观学习,交流经验。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以借鉴外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组织本县教师召开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实践能力。三是经验推广。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及时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并通过《教育研究情报》向各校推广。

(三)编写《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指导全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选择地组织课程内容的技术,根据校本课程确定的目标,选择的校本课程内容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实际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为此我们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编写出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二、积极动员,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实行国家统一课程、统一目标、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试,这种状况虽然在大批量地塑造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也正是这些"统一"遏止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过分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利于未来人才个性的张扬。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与需求的直接途径,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举措,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教育思想。为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成立了专门组织,建立一支自上而下、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渠道顺畅。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以教务处人员、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保证组织机构的民主、顺畅,我们提出增强三个意识,即校长的协调意识、领导的服务意识、教师的精品意识。一年多来,在校本课程开发支持领导小组与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顺畅、民主、互动的课程开发氛围。

三、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审核与备案,开发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审报程序和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保障经费、人员、设施到位,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制定了严格的课程开发审报程序。规定:一要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要通过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二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三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第二、制定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规定如下:一是教育学会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二是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教育学会申请。经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才能确立;三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和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四是负责老师在开课一周内按要求写好《课程纲要》并及时上交教育学会;五是班主任在教育学会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选课工作,选课不满意的学生可进行二次选择;六是授课教师要加强临时班级的管理,每次上、下课都要点名,并将学生的到位情况报教务处;七是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每次上课前都必须由教务处检查盖章后方可上课;八是老师们必须认真上课,在上课中,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务处将不定期地随堂听课,检查教师的上课情况;九是教师要依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布置适量的作业并及时批改,使学生学有收获;十是努力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评价方案。在方案未出来前,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方案评价均用下发的《教师校本课程教学能力评价表》和《课程方案评价表》。十一是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十二是教育学会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工作成绩突出的老师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建立多种保障机制。

1、领导组织保障。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做到人员落实、职责分明、团结协作;

2、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是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必须经校本开发小组审议后方可执行。二是每月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交流会。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教师的业绩与教师年度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

3、人员队伍保障。对校本课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激励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重点培训、实地考察、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4、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满足校本开发经费的需求,对在校本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二)开发出一系列校本课程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开发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县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列为必修课的有“三习” 即生活习惯、品行习惯、学习习惯。“三职”即职业与生活、职业与社会、职业与人生。列为选修课的分为三类:艺术课程、技能课程和专题课程。艺术课程有:声乐、器乐、美术、书法、电脑美术等;技能课程有:生物实验、英语角、文学社、播音主持等;专题课程有:心理辅导、时事、学法指导、花卉养植、农产品加工、朗读精选、宋词精编等。

(三)制定了出严密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切实推进我县普通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主动地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原则、开发内容、课时安排及管理、教学评价、保障措施等内容,其中教学评价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一是学生评价。校本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师要作平时考勤记录;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也可通过考试或考查进行检测,指导师根据这些成绩初步进行学分认定并记入学生学分档案内。二是教师评价。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测试中取得的成绩资料;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四、规范校本课程管理,强化业务指导

(一)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让教师编教材,而主要是撰写《课程纲要》。它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由课程委员会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给学生提供选择。选修学生人数达到学校规定的规模即可开设。《校本课程纲要》的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课程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获取基本知识,了解相关背景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调空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做到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心理品质等。三是课程实施建议。教师与学生对话、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写清方法、组织形式、课题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四是课程评价建议。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自主发言情况;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二)建立起校本课程规范管理的机制

县局到学校,层层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县局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对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和评估。各学校对任课教师的备课、上课、批发作业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与责任书挂钩,与教师的评优、评模挂钩。成立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校本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了《校本课程管理细则》、《学分制试行条例》和《校本课程评价指南》,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同时,建立校本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程序。

(三)注重校本课程的均衡发展

一是师资的均衡。为确保校本课程的均衡发展,我们实施了教师联手帮扶工程,按照“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弱学校联姻”的思路,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每年选派县城大批的优秀教师到边远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安排校本课程,支教教师工资关系不动,与受援学校签订支教协议,支教期限一般为一年,支教期满能完成协议要求的,回原单位上班,完不成协议要求的,调离原单位。二是校本课程的均衡。每所学校除开设区域范围内开发的校本课程必修科目外,均要开设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选修课,把校本选修课开设情况纳入年度责任书考核,确保校本课程均衡发展。

(四)加强校本课程的教学业务指导 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到各学校听课、评课、座谈、交流。根据对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社会的反映等对《校本课程纲要》、教学内容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多次聘请省、市校本课程开发的专家到我县,深入各学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校本课程纲要》的撰写、校本课程的评价及各个环节如何衔接、尺度如何把握等进行现场指导。

五、抓好评估与反思,注重完善与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但搞好评估与反思是促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提高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建立起一套校本课程的考核、评估制度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正常开展,促使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完善,在总结与反思中得到充实和提高,我县建立起了一套校本课程的管理、检查、考核、评估制度,并对校本课程的各类活动、操作、学业考核坚持统一评估,力求通过对校本课程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的评估,提高区域范围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效性。具体的评估过程中,我们把是否做到“三个一样”作为对学校实施校本课程评估的主要维度。一是学校是否把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放在一样的位置。通过深入学校查看课表、走访家长、与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各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定出等级。二是学校的校本课教师备课是否与学科课教师备课一样认真。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学教研部门到学校查看校本课教师的教案、教学反思和校本课活动记录,检查校本课的落实情况,检查既包括区域范围内统一开发的必修课,也包括学校自主开发的选修课,根据教师的教案、课后反思记录和校本课活动记录定出分数或等级。三是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考核是否与学科课的考核一样严格。学期中或学期末都要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学校检查校本课程的考核情况,看校本课程的命题是否符合《课程纲要》,考核的形式是否符合学科特点,考核成绩是否纳入学生的考核或教师的业务考核之中。通过对学校的考核与评估,努力使区域范围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加符合全县教育的发展,更加符合学校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从而使校本课程既突出特色,又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二)注重过程评估,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

对校本课程的评估,我们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侧重于评估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师的开发创新能力,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一切创新与付出的劳动计入全年考核,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在每年的教师节大会上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强化实效性评估,力促校本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高 在校本课程的评估体系中,我们把实效性评估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设立并印制了教师、学生、家长调查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骨干人员和教科研骨干力量经常性的、不间断地听课,及时反馈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交流经验,总结提高。每学期都要组织人员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对教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作出鉴定,对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选修课予以调整,不断优化校本课程设置结构,不断提高区域范围内的校本课程实施水平。

六、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收获与体会

(一)收获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三级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了我县新课程的实施。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发挥区域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改土治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区域课程资源和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目标得到了实现,因此,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改变广大教师落后的课程观。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成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观得到了转变,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地以学生的素质提高为自己的目标,自觉地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经过实践,教师的课程观已不再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鲜活的、发展着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教师们在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培训、研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教育实践能力,开阔了视野,找到了个人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参与课改的热情和业务水平都有了提高,还有不少的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课改中逐步成熟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实践能力,形成个性特长,提供了探索的舞台,校本课程的实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经过课改和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原来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内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热心参加各种探究性、实践性课程的学习,自主、自尊、自信、创新的学习风貌已在学生中逐渐形成。

(二)体会

1、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学会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有学者曾经这样说:“教室就是最好的实验室,教师就是最直接的研究者”。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2、坚持区域性统一开发的原则,省时、省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有共同特点的几个学校也可以共同开发,还可以以县为单位统一开发。我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既有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也有几个学校共同开发的校本课程,但在围绕实践以创业为导向的现代农村素质教育和着眼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时,我们坚持了以县为单位的区域性统一开发原则,统一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纲要》,统一组织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共同参与开发,这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既省时,又省力。

3、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摸索和逐渐的积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校本课程形成的沃土,校本课程是从教育实践中开发出来的,也只有放到教育实践中去,校本课程才能有意义,有价值,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校本课程需要通过实践而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在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总之,我们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依托,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已初步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格局,建立起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我们深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管理,科学操作,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创业培训课程体系

1、“四段式” 创业培训模式,使培训更加系统化。整

个创业培训过程分为理论学习阶段、咨询辅导阶段、模拟演

练阶段和后续服务阶段。

第一阶段 理论学习阶段。 主要按照《创办你的企业》

教材的教学要求,进行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计划培训。

第二阶段 咨询辅导阶段。由创业培训教师和创业指导专家

对培训学员制定的《创业计划书》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学员

准确评估市场,确定有发展前途、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修改和完善《创业计划书》。

第三阶段 模拟演练阶段。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模拟创

办企业的过程,体验经营企业的应备的技能。包括两个游戏

模块,基本企业经营周期、市场供给和需求。

第四阶段 后续服务阶段。随时掌握学员创办企业的情

况,对学员创业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组织学员在创业过

程中进行经验交流。

2、共性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使培训更加科学化。

创业培训对参训学员进行共计150课时的课程培训,除了共

性课程,针对大学生、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退役军人、

残疾人及刑释人员等不同培训群体的需求,增加特色课程满足其创业需求。

共性课程

创业意识:包括评价自我的创业素质、如何选择适合的创业项目。

创业计划: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市场营销计划、企业人员组织、企业法律形态、法律责任、创业资金预测、成本核算、企业利润计划等。

创业政策:解读读我市最新创业优惠政策,包括免费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工商注册、税收优惠等政策。

游戏模拟: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模拟创办企业的过程,体验经营企业的应备的技能。包括两个游戏模块,基本企业经营周期、市场供给和需求。

特色课程

创业心态:帮助学员提高就业创业心理调适能力,正确面对就业形势,做出正确就业选择。包括创业心理测试、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心理、刑释人员就业创业心理等。

生涯规划:针对大学生及青年创业学员介绍根据自身条

件和资源,合理进行未来职业规划。

励志课堂:聘请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用创业经历和故事激发创业热情。

销售技巧:针对贸易型企业小老板培训,包括卖场销售技巧、团队销售能力、店铺陈列技巧、顾客消费心理等。

服务礼仪:针对贸易型、服务型企业小老板培训,包括提升服务形象、细节服务技巧、基本服务礼仪等。

创业实训:创业者深入创业实训企业,参与公司的日常运营、市场分析、战略决策,亲身感受公司实际运营机制。对学员前期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

跟踪服务:为学员提供半年以上的后续跟踪服务,了解学员创业情况,并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创业成功率。

3、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培训更加有效化。

一是参与性互动式教学。创业培训授课教师均为通过人社部资格认证的讲师,精通创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及成人教学方法,课堂培训气氛活跃,效果突出;二是组织教学答疑。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前,安排教学答疑。学员提问,教师解答,有些问题共同讨论,使学员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三是企业家现身说法。聘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艰苦历程和经营企业的经验教训,激励学员提高创业信心;四是实地

参观考察。组织学员到成功企业参观考察,并对所考察的企业进行SWOT分析,指导学员分析企业创办的成功得失、经验教训,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在分析中提高创业能力。

第五篇:银行培训课程体系

华文教育集团

培训课程体系

第一课程模块:银行营销管理培训体系

适合人群:理财经理、客户经理、对公客户经理、信用卡销售人员、个金客户经理、行长等中高层人员

知识篇:

课程1:《银行市场营销管理与创新》

课程2:《银行客户经理的角色认知与客户开发管理》

心态篇:

课程1:〈银行客户经理高效能工作的七个习惯〉

课程2:〈银行客户经理成功心态修炼与压力缓解技巧〉

技能篇:

课程1:《银行客户经理专业销售技巧》

课程2:《银行大客户谈判与公关》

课程3:《银行客户经理营销策略管理技巧》

课程4:〈银行客户经理大客户营销及公关策略〉

课程5:〈银行客户经理高效沟通与内部协调技巧〉

课程6:〈银行客户经理大客户关系销售技巧〉

课程7:《信用卡重点行业客户精准营销策略》

第二课程模块:银行网点服务人员专业培训体系 本项目最佳效果为做咨询【标杆网点辅导】

第三课程模块:

银行中高层管理干部管理技能提升培训体系

课程1《卓越管理者的沟通技巧》

课程2《卓越管理者的演讲技巧》

课程3《卓越管理者的谈判技巧》

课程4《卓越管理者的问题解决技巧》

课程5《卓越管理者的危机处理技巧》

课程6《卓越管理者的团队管理技巧》

课程7《卓越领导者的会议管理技巧》

课程8《卓越领导者的时间管理技巧》

课程9《卓越领导者的绩效管理技巧》

课程10《卓越领导者的流程管理技巧》

课程11《卓越领导者的目标管理技巧》

课程12《卓越领导者的现场管理技巧》

第四课程模块:P-TTT银行内部培训师队伍培训体系

课程1《现代银行内部培训师工作运营指南》

课程2《现代银行内部培训师演讲技能提升》

课程3《现代银行培训体系建设》

课程4《现代银行培训课程设计技术》

课程5《现代银行培训需求调查技术》

课程6《现代银行培训方法详解》

课程7《现代银行培训效果评估技术》

课程8《现代银行体验式培训的理论与方法》

课程9《现代银行人力资源战略与体系设计》

课程10《现代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设计与执行》

上一篇:网络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网络谣言作文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