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筒瓦、板瓦推动汉代织布业发展

2022-09-10

“秦砖汉瓦”从某个方面来说可以被视为中国秦汉时期制陶业的一个代名词。虽然砖瓦并非起源于秦汉,但是在秦汉时期,砖瓦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汉代的瓦在继承了先代瓦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特色,且对后世有着长远的影响。

汉代的瓦类型众多,其中有两种瓦是相当重要且普遍的,这就是筒瓦和板瓦。板瓦正面微微鼓出,侧面为圆弧状,背面内凹,而筒瓦系横截面为半圆形的瓦。1这两种瓦主要是使用在房屋表面,是雨水对房屋木骨架的影响变小,从而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从外观上来看,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且在实际运用之中,早期筒瓦和板瓦的功能也不太相同。

二者虽然外形和功能稍有区别,但是从其制法来看,二者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是出现在筒瓦和板瓦内外侧的纹饰。筒瓦和板瓦的纹饰根据时间变化略有差异,但是在汉代时期,多沿用前代(战国——秦)的纹饰,其外侧多为绳纹和素面,就板瓦而言,内面多抹光成素面,有的留下制坯时用于垫衬的拍子或内模具留下的麻点纹、斜绳纹、菱形网格纹、方格纹、指甲纹和布纹等。而筒瓦表面一般拍印或滚压绳纹,上部和下部多抹光,内面布满制坯时用于垫衬的拍子或内模具留下的麻点纹或布纹。2外绳纹内布纹的筒瓦、板瓦尤其是内布纹筒瓦是考古学上常见的一类遗物,3陕西地区的多处遗址中均有出土,在湖北云梦县楚王城遗址的发掘过程中也有大量的内饰布纹的筒、板瓦的发现,4表明当时筒瓦和板瓦的使用数量是很大的,甚至在远离当时中心地区的其他地区也有很多类似的筒瓦、板瓦出土。筒瓦作为房屋顶部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的时间也是很长的。

筒瓦、板瓦从最初只有统治阶级使用的事实已经得到考古发现的证明,并且是最重要的建筑才能使用,如宫殿建筑。但是随着制陶术的不断提高,成品数量不断增加,筒瓦、板瓦开始世俗化,中下层人民的建筑上开始出现筒瓦、板瓦。这也大大的刺激了筒瓦、板瓦的生产,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正如刘振东,张建所提到的,布纹可能是使用拍子制成的,这种猜想在数量极少的情况下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是随着筒瓦和板瓦需求数量的增加,这种比较“原始”的方法是否还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有待商榷了。假如在筒、板瓦的制作过程之中,将当时的布引入其中,也许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至今未听说在考古现场有发现布的痕迹,所以想证明这个猜想也许可以从汉代的纺织业的角度来进行窥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纺织的国家,丝织业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的手工业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5在我国古代,布帛是人们的主要生活资料之一。6汉初年,民生凋敝,人民才经过战争的洗礼,政府推出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目的是为了使国力尽快的恢复和缓解社会矛盾。“劝课农桑”是当时政府推出的一道政令。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12年)沼曰“:欲天下务农蚕。”7纺织业是西汉最发达的一种手工业,这一点,从西汉布帛的使用量之大可以看出来。8甚至在东汉时期班昭所著的《女诫》中也认为纺织在女性必须会的技能中排名第一,这从侧面可以看出,汉代的纺织业之重。

汉代纺织业发展为汉代各种纺织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同时纺织品的多样化也为很多其他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而这些行业也对当时的纺织业起到了带动作用。在汉代以前,筒瓦、板瓦内部的布纹多为拍子击打所致,而汉代与秦代的制法大体相同,只是在内模子上包裹了一层纱布来防止圆筒与内模子贴的太紧。9这种做法不仅仅使得筒瓦和板瓦从模子上分离的时候变得容易,从而也刺激了织布业的发展。随着这种技术在汉代被运用开来,布帛的需求量开始快速的增加,整个纺织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秦末农民战争,虽然推翻了秦朝的暴政,但是却对当时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秦宫被破坏,使得西汉的统治者在建国之初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这就是都城的建设。在萧何的策划下西汉长安城拔地而起,成为了新的政治中心,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官署也在建立不断地建立,这些建筑的建立对筒瓦和板瓦的需求量提出了要求,并且尽量在短的时间内解决。“原始”的制作办法在这个时候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社会需求或者政府指标,这就迫使在制陶业在技术上做出改变,布帛的运用为筒瓦和板瓦的大批量出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原来使用拍印形成的布纹使得筒瓦和板瓦的制作速度受到不利影响,即期速度较慢,而且在烧制成功之后,成品也陶范的分离过程中出现成品或陶范的损毁时有发生,而在陶范和成品之间加入一层或几层布帛有一举两得的作用。首先,布帛的加入使得人们可以直接在缠有布帛的陶范上直接用陶土制作筒瓦和板瓦的坯,原本需要特意人工拍制的布纹的环节省略掉,无疑节约了时间;其次,成品与陶范之间夹布帛,使得筒瓦、板瓦在从陶范上分离的时候更加容易,布帛在筒瓦、板瓦烧制成功出窑之后,使得原本紧密连接的成品和陶范之间形成了一个中间层,并且这个中间层在泥土高温的作用下变得比较坚硬,且并未完全与陶范或成品相融合,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在分离时,布帛受到张力的影响,以其作为中间物质进行两侧分离之时多会延这原来的弧度或轮廓分离,粘连的想象降低,成品的数量也有了提高。但是少部分的布帛因为受热的原因也会出现粘连的现象,这种情况出现后,可在成品或陶范冷却后通过水洗的方法较容易清洗掉,这样成品和陶范的使用效率,所以说布帛在筒瓦、板瓦的烧纸过程之中无疑加快了它们的生产速度和成品量,但是却增加了另一种工作量,即在陶范上缠裹上布帛,但是这个工作量整体而言是几乎少到可以忽略的。

布帛物理性质中的耐热性就决定了它的使用寿命不会很长,甚至大多数表层布帛使用一次之后就只能作废,作废的原因可能是高温使得原本的布帛与泥土结合而板结化,板结化的布帛的柔韧性大大降低,在分离陶模和成品的时候,布帛很容易出现断裂、残破的情况,在残破情况不是很的时候,布帛常常会再次利用,但是残破情况严重时,原本的布帛只能被舍弃,将新的布帛用在烧制筒瓦、板瓦的过程之中,而且汉代陶器制作的规模可谓宏大。制陶业和纺织业与其他一些行业不同,其不属于官署垄断行业,所以公制和私制现象并行,国家也为公开反对私人制陶业和纺织业,甚至对其中的纺织业还进行大肆鼓励。正是由于其不受公和私的限制,使得这些行业在民间也大为流行,无论谁在汉代占据主要地位这都不会影响社会中制陶业对布帛的需求的大致总量,差别大多不过是为谁而制。

汉代制陶业在烧制筒瓦、板瓦的时候将布帛加入其中,无疑是对其烧制工艺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并且这种做法在很长的时间为后世所效仿,但是这种行为对纺织业之中的织布业的带动可是很重要的,在布帛被用于烧制筒瓦、板瓦之前,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用于人们的穿着,或是其他生活方面的使用,且其使用寿命相对较长,但是随着其在制陶业的使用,布帛的寿命变得很短,有时候甚至可能是一次性的。

布帛寿命的简短从侧面要求了社会要生产出更多的布帛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和制陶业中的板瓦、筒瓦的烧制。这就使得社会对纺织业的依赖性增强,甚至上升到了将纺织业看作是当时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且“男耕女织”思想下社会分工之后,纺织业更被看作是女性不可或缺的一项必须技能,为了使女子在思想中能够植入这种观念,甚至不惜通过礼数教化这样的方式来劝诫女性来掌握这个技能,班昭的《女诫》中的相关记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汉代发现的陶质筒瓦和板瓦来看,外绳纹内布纹的筒瓦和板瓦占据的比例很大的,加之汉代已经将布帛使用在这两者的制作过程中已经得到之前一些研究者的证实,再加之结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已经布帛自身的一些特性(主要是其耐火性和板结化之后易残破)等诸多特点,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汉代的制陶业(主要是烧制筒瓦和板瓦)带动了当时社会中的织布业,布帛的生产量和需求量因布帛在筒瓦、板瓦的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即汉筒瓦、板瓦带动了当时织布业的发展。

摘要:汉筒瓦、板瓦是汉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且表面的纹饰丰富多样,出土数量众多,是汉代制陶业很重要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便有“秦砖汉瓦”的说法,足以见得,汉瓦的地位之重要。一般认为汉筒瓦、板瓦的烧造是对制陶业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其实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经济领域也颇受影响,这就是织布业。根据考古发现,能看出汉代筒板瓦的烧造推动了汉代织布业是发展。

关键词:汉代,板瓦,筒瓦,织布业,制陶业

注释

1常新昱,中国古代瓦件器型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刘振东,张建.西汉砖瓦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2007年,第3期.

3段清波,于春雷,布纹瓦在秦地的传播——来自陕西早期长城沿线的观察[J].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3期.

4梁柱,湖北云梦楚王城遗址1988与1989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5吴方浪,汉代丝织业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6吴文祺,从山东汉画像石图象看汉代手工业[J].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

7班固,汉书·景帝传[M]卷五.中华书局,2007年.

8王彩凤,郝建平,从汉代纺织业看女性的社会价值[J].阴山学刊,2010年4月第23卷第2期.

9薛玲玲,盱眙项王城遗址出土筒瓦、板瓦及瓦当的制坯工艺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上一篇:通信类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下一篇:探讨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