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蔗糖业发展思考

2022-12-12

1 横县蔗糖业所处的区内局势和发展现状

隶属于南宁市的横县,蔗糖产业原有两家制糖企业共四家糖厂(峦城糖厂、谢圩糖厂、石塘糖厂和良圻糖厂),良圻糖厂由区农垦控股,其他三家糖厂于2012年由广西东糖集团收购控股。由于糖价的持续低迷,横县的谢圩糖厂连续三年亏损,2014年不再开榨,原有蔗区由石塘糖厂接手。因此,目前由三家糖厂作为龙头来领引横县的蔗糖产业。2015/2016榨季横县共榨甘蔗量107.57万t,产糖量12.5万t,约占广西产量的2.5%,所占比例和前两个榨季相比变化不大,因此以2013/2014榨季为图示如下。

从图一和图二可以看出,横县的原料蔗产量和产糖量所占的份额比较低,从而对市场的影响力比较低,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对比横县的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世界总产量的60%,蔗糖产业不具有特别的比较优势。

从2012年起连续三年市场上糖价持续走低,甘蔗收购价也很低,导致蔗农收入下降,不得不调整甘蔗种植,特别是转种速丰桉,所以这三年来,横县的甘蔗种植面积又连续三年出现下降,从2012年的2.2万hm2减少到2015年的1.47万hm2。

根据广西主体功能区划分,横县属于重点开发区域,未来将会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农业要为第二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以当前的趋势来看,几年来由于六景工业园区和那阳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壮大,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近几年甘蔗种植面积在2万hm2左右徘徊,这两三年更由于收购价格的低迷,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更低。从这几年的趋势来看,糖料蔗的种植面积一直减少,从最高时近2.33万hm2减少到1.47万hm2。在青壮劳动力短缺和速丰桉种植替代、原料蔗市场收购低迷多重因素叠加之下,预计未来糖料蔗的种植面积只会下滑。2014年谢圩糖厂的关闭,更给农民是一种减少甘蔗种植的强烈信号。因而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稳定在1.67万hm2,规划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接近十五年来的历史最低点,蔗糖产业所占比例在快速下降,横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拐点在到来。但从种植面积来看,原料蔗糖仍然比茉莉花产业多一倍多,种植甘蔗仍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2 横县蔗糖业发展中面临障碍和问题

2.1 甘蔗种植相对分散,土地整合难度大

甘蔗种植的生产率和规模会影响糖厂的原料成本,以现在的经济技术水平,横县蔗糖种植业的发展,只能从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单产和含糖量入手。虽然横县处于热带与亚热带高温湿润气候区,气候比较温暖,雨热同季、干冷同期,比较适合甘蔗的生长,在气候条件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横县蔗田以山地上的旱地为主,甘蔗种植大多以一家一户进行分散、零星的生产,较少集中连片。而世界主要产糖大国如巴西等,集中连片规模较大,并且多以农场或糖厂自办原料甘蔗种植基地为主,实行机械化生产。种植的分散化,不利于交通运输、水利、电力、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财政投入有限的约束条件下,长期以来收割、运输一直是困扰农户的大问题。同时,良种与科学种植的大面积推广也因分散的农户受到影响,因为无法统一按排农时,在种植收获期上也无法合理错开,造成甘蔗大面积统一成熟,机械收割、人工砍伐能力又跟不上,就算砍得下来,也因糖厂的日榨蔗量有限而无法进厂,只能堆在路边任由糖分流失。分散种植使横县与国际上甘蔗种植大国相比,甘蔗入厂原料成本相对偏高,糖厂对市场价格的变化承受能力较小,不利于整个蔗糖产业的竞争力。

“糖厂+双高(高产高糖)基地+农户”已经被认为是较适应县内糖业发展的模式,但在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规模种植方面碰到的阻碍因素较多。目前横县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都碰到一个瓶颈,就是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展缓慢。在目前全县的人口规模及人均资源有限条件约束之下,土地涉及社会稳定、粮食安全、就业保障、养老保障等等,相关机制体制的不完善,使这些社会问题造成现有土地分散经营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无论是征地还是土地流转,工作都较难推进。虽然近几年部分村在经济内在动力驱动下出现了自发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集约生产,如云表镇的“朝南村模式”、马岭镇的“新仲村模式”,或政府资金投入进行示范建设而出现的土地流转,如六景镇的“仁和村模式”,但由土地流转而形成的土地规模经营成果依然有限。就整合土地开展“双高”基地建设实践工作来说,在动员农户、种蔗签约、分地、清理障碍石等关键环节上有较大阻力。

2.2 县内制糖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比较单一

首先,制糖生产工艺落后,目前横县三家糖厂均采用亚硫酸法生产工艺,而国外糖厂普遍采用二步法(原糖+精炼糖)。考虑环境、生活质量提高等因素,二步法与亚硫酸法相比,如在能耗、环境污染、产糖质量、产品售价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并能使砂糖中的含硫量、灰分和浊度达到优质食品和饮料加工的标准。亚硫酸法生产成本虽低,但得出的成品糖质量难达到国际通行的食品和饮料加工标准。对以砂糖为生产原料的食品出口企业来说,亚硫酸法生产出的砂糖并不适合作为用于生产的原料,这无疑影响了县内糖厂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和规模,不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

其次,县内企业综合利用水平低。目前产品主要是白砂糖,其他深加工品种少。国外糖业发达地区的糖厂已发展成为以甘蔗为原料的综合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糖甚至不再是主要的产品,其他的副产品加工后产值也能达到糖产品的水平。有些糖厂的蔗渣利用率能达到100%,相比之下横县甘蔗渣和糖蜜副产品利用率还不高,甘蔗渣以生产纸浆为主,糖蜜副产品仍然以直接销售为主,经济效益也不显著。

再有,县内企业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也造成企业组织生产的闲置浪费。目前世界主要产糖大国实行原糖、成品糖“二步法”生产模式,实现季节性生产后贮存,全年再进行加工销售。横县的制糖企业由于采用亚硫酸法生产体系,只能在甘蔗收获期进行季节加工,再贮存进行常年销售。这种方式使人力物力处于半年忙半年闲的状态,造成企业人力物力等资源闲置。糖产品供给在制糖季节中后期市场供应量大,企业糖产品只能以较低价格出售;而到下一榨季前市场货源相对短缺、价格较高时,县内企业产品供应又跟不上,利润难以提高。

3 推动横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3.1 以有效可行的地方政策推进高产、高糖(“双高”)基地建设

集中连片建设“双高”基地难,是因为土地难以流转,阻碍因素较大。而土地难流转的深层原因在于受法制、经济、社会保障、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现在的各项法律和政策制度在保护农民土地利益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流转后的土地权益保障没有完善的保护措施。同时在经济发展方面,农业之外的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无法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农民只能在传统的农业里就业生存。而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水平的不足也极大地阻碍农民就土地流转进行尝试。就养老问题而言,现在的农村养老离不开土地,因为现在横县农民每月养老金普遍只有百来块钱,不足以糊口,所以现在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只要身体允许,都还下地做农活。在文化传统上,农民普遍有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有强烈的祖宗认同,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视土地为命根子,在没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等前提下,不会轻易流转土地。以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横县的糖料蔗667m2产平均4.92t,产值不过2 500元,在人均耕地很少的情况下,单依靠市场利益内在驱动实现土地集中连片,难以实现。因此,可以采用综合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县域内的土地适当流转,适当提高土地集中规模。在县域,有必要把握城镇化的大势,主动作为,加快农业和工业转型升级,为农业人口转移提供支持和服务。县级政府可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招标民间中介机构进行农民就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并以实现农民的城镇化、实现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为绩效考核,推进县内农业支柱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户,可以帮助其了解就业地的人口转移政策,鼓励他们在就业地全家落户,协助他们为好各种手续,享受当地的公共服务,从而保障原有土地权益情况下腾出在本县的土地,为土地流转、集中成规模提供基础。对于在市内及县内城镇就业的农户,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在政策和法律上提供良好的权益保障,促进他们进行土地流转的意愿。只有种良好运行的土地流转市场形成了,“双高”基地建设才有现实可行的基础。

3.2 加强技能和技术的培训及推广,挖掘现有品种的潜力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认为,传统农业原来生产要素已经得到高效利用,要继续发展,必须引入新的生产要素,而不是依靠现有资本的投入。经过多年的对优良品种推广,横县90%以上的原料蔗品种是新台糖22号,但这个品种在县内占主导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其增产的潜力有限,要想进一步提升产量和糖分,必须有更具优势的品种来替代。同时,大面积的单一品种易带来大面积病虫灾害,给整个甘蔗种植业带来风险。但目前比新台糖22号更有明显优势的品种没有研制出来。

同时,2015年横县的糖料蔗平均667m2产只有4.92t,蔗糖分13.37%,而广西的规划是用5年的时间平均达到6t,蔗糖分达到平均14%以上,在没有新品种替代之前,只有挖掘此品种的潜力。采用适当的种植和田间管理措施,才能达到自治区的规划目标要求。县内甘蔗生产现在劳动力缺乏,劳力投入占成本比例能达到每667m2甘蔗成本投入的45%左右,因此机械化耕种和收割装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也是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的所在。由于年轻的劳动力均外出打工,从事甘蔗的是年纪大、技能较缺乏的人,40岁以上的人是主力,种植和管理上比较粗放,不会新式机械工具,不能做到精耕细作,所以对这类劳动力进行技术和技能培训,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虽然糖料平均667m2产由近5t增加6t,即增产20%的产量从全县范围来看是非常的可观,但由于农户的规模都很少,给每一户的效益很微少,不具有吸引力,因此农户主动去寻找新工具、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原料蔗规模关系到企业效益较大,所以企业对推动新品种、新工具、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更高。县内的农业推广机构在几十年来历经多次改革,由于经费、职能定位的原因技术力量薄弱,效率也不高,承担大面积的技能培训有心无力。因此,可以依托制糖企业,在甘蔗田间管理期间,由乡镇、村委召集蔗农举办甘蔗技术和机械工具技能培训班,经费由县及乡镇的糖料蔗生产发展资金和糖料工作协调经费中加以补贴,对现代节水喷滴灌、机械化种植、机械深耕深松、机械化采收等进行培训,提高蔗农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水平。

3.3 通过技术改造创新,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应用

由于食糖价格连续低迷,近两三年横县的三家糖厂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糖厂的转型升级是长远发展所必须的。可以考虑对原料蔗综合利用,并实行原糖和精炼糖“两步法”制糖工艺,对食糖精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改变只为下游食品产业原材料的状况。东糖集团可以将两个糖厂用于生产原糖,通过用压榨法提汁、石灰法澄清、五效压力真空蒸发、三系煮糖等生产方法,不改变原有的工艺和设备、不改变原来的生产规模。再在其中一家糖厂增加一条精炼糖生产线用于常年生产,对糖厂的原糖进行精炼。其好处是可以常年开工,不至于半年闲半年忙,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

对甘蔗加工企业而言,最终产品成本高的根源在于原料蔗的收购价相对国际产糖大国过高,有的甚至超过一倍。循着广西糖业二次创业的思路,横县企业要考虑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入手。循环经济方面,例如糖厂的蔗渣利用、糖蜜利用、滤泥利用。在综合利用方面,可以提高蔗叶、蔗梢利用和加工水平,推进养牛业等畜牧业的发展。企业加工的原材料也可以不限于糖料蔗,可以拓展到横县产量较大的玉米及其秸杆等,食用菌基材、乳产品、肉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多个产业。同时,产品可以转向生物化工产业、食品工业、发酵工业等精深加产业,引进、研发蔗汁饮料、醇及醇的衍生物、食品添加剂、氨基酸、多糖等多样化产品。

摘要:蔗糖产业曾经是横县主导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受市场糖价低迷的影响,出现萎缩的趋势。文章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其稳定发展提出相应的思路。

关键词:横县,蔗糖

参考文献

[1] 王红英;欧阳玉萍.优化产业生态做大做强我国蔗糖业[N].期货日报,2010-02-08.

[2] 李康.提高广西糖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3,05,15.

[3] 韦持章,马文清,陈远权.广西糖料蔗生产现状与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1,10,10.

上一篇:浅谈住宅“厨卫”中的管道设计下一篇:糖尿病患者口腔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