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人才发展水电施工业论文

2022-04-29

摘要:“中国制造2025”是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的战略机遇。环保装备制造业作为环保产业的基础是制造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秦皇岛市中低端环保装备企业市场分散化,产品低端化,功能同质化,模式个体化等问题,对该市的环保装备制造业提出几点创新致远路径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住人才发展水电施工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留住人才发展水电施工业论文 篇1:

国有水电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我国,国有水电施工企业的发展是比较受到关注的,同时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也必然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这些企业在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所起到的重要性进行了讲解,然后对现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

关键词:水电施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措施 途径

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尤为重要,水电施工企业在转型时期,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水电施工企业要想在发展上再上一个台阶,不仅要有和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同时还需要在企业内部进行改进。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企业要想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必要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1 水电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水电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先驱作用,还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撑,企业的整体发展和战略性调整上,人力资源管理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的开发、人才的积极性发挥有着激励的作用,它还能够让职工立足岗位,将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

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从横向和纵向上对职工的岗位进行有效地调整,在人员的调整和实用上做到更加的充分分配,让员工的价值和才能得以在岗位上发挥的更加充分,所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团队的建设有着很好的提高作用。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因素,毫不夸张的说,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动力的动力,是保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下去的保证。

2 水电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1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水电企业在施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现在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水电施工企业将工作的重点内容主要向生产经营上相倾斜,施工单位在承揽工程项目的同时未将人力资源的改革加强重视。现在很多水电施工企业还没有对原来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在管理的观念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管理思想上没有做到本质上的改变,把人力资源工作当成了企业运营的短期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当成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2.2 人力资源相关制度与人才引进和流动的需要不匹配

国有水电施工企业目前基本上都存在着共同的不足之处,主要不足之处是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制度平台的构建不够完善、企业缺乏和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相匹配的管理工具。即使有的企业在已经建立起了人力资源相关的战略和规划,但是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处于最低级的阶段,管理显出流于形式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的岗位评价体系、薪酬体系等相关平台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水电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目标的达成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2.3 企业人力资源短缺和人力资源浪费两种情况并存

水电施工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专业性人才的发展,企业在专业人才上主要表现在管理技术人才、专业性人才的缺乏,在年龄层次上表现为,年龄大的技术人员退休的比较多,中青年阶段的表现为流动性大或者是技术层面不够硬。现招收的大学生的技术成熟还需要时日。但是水电施工企业所承揽的工程量在逐年增加,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无法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企业为了弥补人力上的不足,同时也为了将工程的成本降低,往往采取招收农民工的方式,而企业又没有将培训工作落实到位。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和运营当中形成的人员安置体系使得一些专业技能和知识都相对落后的人在企业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占据着重要的岗位,而在技术和能力上相对较硬的人却得不到合理的安排和使用,这种人力资源现象在水电施工企业中也是比较突出的。

2.4 水电施工企业绩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现在水电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对绩效管理的概念认识错误:这种错误的认识,主要是将绩效管理当成了绩效考核,企业的管理者觉得通过考核去决定员工的工资、奖金、升职等,企业就在绩效管理中做好了。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企业没有认识到绩效管理重要性的体现,在我国,很多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是不够的,很多企业管理者对绩效考核认识不足,让员工对绩效管理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在绩效管理上无法有效性的发挥。企业认为绩效考核中将员工分出优劣后就算是结束了,并没有从整个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去评价和分析出企业在管理的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忽视了考核的最终目的,让绩效管理只是停留在了较低的层次上,没有发挥出持续改进的功效。

②企业经营者对绩效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绩效管理体系的引进是大势所趋,但是却存在经营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企业的经营者对绩效管理是一个体系认识的不够充分,没有认识到绩效管理其实是一个系统,没有认识到绩效目标是通过员工来实现的,管理者的绩效目标是下属的绩效目标的整体体现,他们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简单看成是填表,将此项工作完全的划归给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将绩效管理做到尽善尽美。

③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职能的管理上存在着问题,缺失和错位的问题凸显,这样的职能错位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是无法相适应的。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人才的,所以人力资源部门承担着为企业寻找合适人才的重任,企业从上至下对绩效管理的具体目的都不是很明确,人力资源部门处在了上级不重视,下级不理解的一个尴尬的局面,这让人力资源部门在发挥绩效管理作用的时候大打折扣。

3 提高水电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用事业留人

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必须能够为员工搭建起表现自我的良好平台,所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的平台都能够对人才起到吸引的作用。水电施工企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在员工组成上主要以农民工为主,所以企业加强农民工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后,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还能让员工企业中不断的充实自我,强化农民工的主人翁意识。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时,要从员工自身下手,将员工的培训工作逐渐的加强,从意识上、技能上不断的渗入,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和开发能力逐步提高。同时对于企业中核心的技术型人才,企业在培训的基础上还需要为其搭建起上升的平台。在人才培养上还应该考虑好人工成本的控制,可以采取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结合的方式、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

3.2 采取必要的人性关怀,用感情留人

人都是感情动物,在现代企业的团队建设上感情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对员工工作的赞扬和肯定、企业开展的各项活动等都是企业留人上打出的感情牌。这样的感情牌对企业留人投入上基本上是零成本的。是在待遇公平、发展平台好的前提下企业最好的防止员工流失的办法。

3.3 加强员工的福利和待遇,用待遇留人

企业应该采用合理的薪资分配体系,工资的分配以向关键岗位、技术专业要求严的岗位上倾斜。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和待遇需要在企业经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员工福利发放和员工自助两种方式相结合,做到企业福利待遇的提高。水电施工企业的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所以福利是保证员工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企业首先要保证正常的法定福利的发放,同时还要在福利上进行改进,如为员工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等,生活上为员工提供工作餐等贴心福利政策和措施。

3.4 加强企业人力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为了防止人员的过分流失,首先要在用人机制上采取科学化、合理化的用人和培养人的机制。对人才的管理上要考虑到人尽其才,立足岗位发挥出员工的作用。在企业的工资分配上注重将员工积极的工作情绪调动起来。人力资源管理上还需要强化人员培养的方式。在员工离职的处理上,要建立起企业内部防止人员流失的预警机制,避免人员的过分流失对企业的日常工作造成影响。在面对人员离职时,人力资源部门应建立起有效的面谈机制,了解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和尽量去减少员工的流失,方便以后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变更。同时企业在人员的动态管理上还需要考虑到员工的变动所造成的影响,需要在企业内部开展多面手的培养、大中专实习生的引进等工作。在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上,可以合理的进行岗位的安排,对员工进行精减、控制人工费用等方面进行。

4 结论

在我国的水电施工企业发展的进程当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动力因素,特别是在企业迅猛的发展阶段,水电施工企业只有不断的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下工夫,在这方面不断的采取相应的手段,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的和经济体制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张建英.水电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N].山东青年报,2013年11月.

[2]王尚霞.浅析水电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三分局.2009年.

[3]杨柳.水电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9月.

[4]赵静莉,王倩.浅议水电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2012年.

作者:张永义

留住人才发展水电施工业论文 篇2:

“中国制造2025”视角下秦皇岛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研究

摘要:“中国制造2025”是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的战略机遇。环保装备制造业作为环保产业的基础是制造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秦皇岛市中低端环保装备企业市场分散化,产品低端化,功能同质化,模式个体化等问题,对该市的环保装备制造业提出几点创新致远路径建议。

关键词: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也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效率为核心,重建企业形象。

——李嘉诚

1现状分析

1.1环保装备制造业现状

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同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15》,提出了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等一系列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最大工程,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领域进军,加快中国品牌建设步伐,完成“制造强国”、“品牌大国”的行动目标,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以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为重点实现行业的领先。

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进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装备制造的功能不仅包括重大大规模制造设备、机械设备,还囊括能源、水电、交通、环保等经济各部门。其中,环保装备制造业作为政府引领型产业在保护环境持续健康发展中起着应用示范作用,并具有较为明显的产业特征,其中高成长性、高关联性、高投入性、高科技性等特点的环保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可观的市场发展潜力,其所涉及的服务领域较为广泛,产品的覆盖范围更是普遍。环保装备制造业涉及若干领域,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复设备、废弃物品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和环境防治专用与监测设备等。由于导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较为广泛,影响因素复杂,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的产生原因和治理方式并不能靠單一的科学技术手段。此外,环保设备的技术开发设计、施工制造、安装调试、服务维护等过程与环保装备制造所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并且与综合广泛的研究密切相关。综合运用多学科、多专业、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并不断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与创新实践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环保产业升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大力推广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高科技绿色环保产业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而且对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探求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系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7年10月,工信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环保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升环保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在每个重点领域支持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范企业,培育十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将达到 10000 亿元。

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创新的引领。以创新引领发展,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拓展环保产业发展是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手段。

1.2秦皇岛环保装备制造业现状

秦皇岛是一座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海滨城市,该城市的装备制造业正逐步向中高端发展。其中,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正面临不断提升的挑战。随着秦皇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已形成环保产品制造、环保技术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类的环保产业体系,其中所涉及的环保产品生产制造、环境服务、技术开发等环保领域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全市拥有环保产品制造、洁净生产厂家、环境监测和集科研、环境咨询服务为一体的企业近三十余家,具有成长性、分散性、多样性等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有:秦皇岛西部工业园区的秦皇岛三益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海港区清青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秦皇岛市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结合秦皇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实际使环保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环保产业结构优化,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环保装备产业发展的市场适应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就如何着力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拓宽创新体系发展空间,在高科技上有所突破,提高综合实力,使秦皇岛环保装备制造业实现新跨越,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加快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提出几点建议。

2对秦皇岛环保制造业创新的建议

2.1环保产业四部有机整合

带动当地环保产业形成产业内部有机整合,促进共生、完善利益互补与共享机制。实现技术互动、合作互利、创新互赢,进一步加快高端环保产业核心技术产品化和系统集成化,实现环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拉动式的协作联合作用。

围绕“以大育小、以小促大、共谋发展”,拉长环保产业链,打造企业创新链,增值产品价值链的创新发展平台,突破创新瓶颈。环保装备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着拓展市场,赢得先机的能力,不仅如此,这些龙头企业对带动环保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实施“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壮大秦皇岛环保装备龙头企业的同时不断推进相关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推动企业线上与线下,制造与服务,科技与市场,产业与金融的结合。

积极鼓励秦皇岛当地环保龙头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完善龙头企业带动环保产业链有效延长的战略机制。健全合理的企业联结体系,协调环保装备行业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树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双赢利益机制。加快发挥龙头企业规模效应和带头作用,提高环保企业群体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抓好环保产品结构性、区域性的深度改造升级,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技术创新化体系。加强环保科技服务建设,大力发展环保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配套对接,“大手拉小手”模式,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升级、产业合作模式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秦皇岛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能力汇集,辐射协作相融合。

2.2提升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突破技术发展的瓶颈。建立同国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的合作联盟,积极探索环保技术合作课题,增加环保技术积累,为进一步提升环保企业技术创新建立良好的研发平台。在引进高端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与环保专业研发部门、研究院等的合作。搭建科技技术创新与产品品质提升的合作共赢桥梁,使科研投入与环保装备生产有效衔接,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向市场。

注重科研主体技术机构建设,积极投入资金,提升环保科技开发实力,积极鼓励支持环保科研院所等技术机构立足区域地方发展特色。建立满足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经济运作标准,提升环保装备技术支持和保障能力。

构建与环保产业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不断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企业和相关院所的环保装备生产与科研院所产业的成果转化率,力求科研成果更多更好地现实生产力更快地推向市场。全面促进相关职业教育服务秦皇岛环保装备产业创新升级,推动环保产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对接环保产业,使专业和产业深度结合、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相统一,构建并完善地方环保产业建设。全面立足秦皇岛自身现有的环保专业教学资源库,开拓环保装备专业实践环节,推动校企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培养环保专业人才的实效性、成效性。秦皇岛市具有环保教育专业的高校近三所,其中具有环保专业的教育资源的有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这些高职院校环保装备专业的建设不能脱离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需紧贴环保市场需求走向,增强环保产业科技研发的同时提高环保技术技术革新,建立环保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合作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学校对环保产业相关专业课程及实践体系的设立需要从对接产业的基础上延伸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的订单式办学模式,加快构建与秦皇岛环保产业特色体系相统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研究人才共育的教育通道。

开启校企对话,针对环保市场化程度,重视环保产品研发在创新体制上的重要性,不断培养技能人才的创新精神和精湛技艺,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因地制宜,加大秦皇岛环保产业教育示范区、科技园等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构建与秦皇岛环保装备产业体系乃至整个河北省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开展环保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与相关技术人员的对接,提高环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执教水平,全力提高环保装备专业教师双师双岗比率。成立环保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走出课堂,迈向工厂,面对市场,创新引航”为导向,破解环保产业专业师资队伍发展建设的难题。吸收河北省内外的环保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建设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环保装备专业建设与改革发展研究会,采用企业挂职、顶岗实训、脱产进修、技能培训、带队交流等多样化模式,有效地搭建操作实践平台。

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发挥企业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斗力。加大环保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招才引智”举措,优化工作环境并给予相应的安家生活补贴。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将企业优秀环保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长远发展目标。

此外,拓宽环保产业专家队伍引进渠道,做到“内培外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避免“人才荒”、“人才断档”现象的出现。

2.3加强秦皇岛环保企业之间创新合作

加強秦皇岛环保企业之间创新合作,在交流研讨过程中,将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加以系统化。建立合作组织中心,规范环保行业管理,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协同分工,使骨干企业在全市环保产业中发挥高端引领作用,带动技术创新,推进产品优势化。中小微企业可将任务重点落实到市场开发和产品规划,使环保产品产异化、特色化,避免出现同质竞争。通过交流,调查研究环保市场并全面了解技术研究进展情况,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2018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18lslktyb-093)阶段性成果——辽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研究;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L18BJL008)阶段性成果——基于大数据要素禀赋转移的辽宁省比较优势路径升级研究;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L16DJL002)阶段性成果——创新驱动辽宁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许晓军(1978-),男,辽宁葫芦岛人,硕士,沈阳工业大学商贸学院副教授,辽宁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王伟兵(1975-),女,辽宁辽阳人,中级经济师,辽阳市市政设施管理处,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袁辉(1962-),男,辽宁辽阳人,硕士,沈阳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宁凯(1977-),男,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

省内外企业与企业自身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学经验、想办法,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全面开放秦皇岛环保装备制造业科学规划环保技术对接渠道,提升产品智能化、竞争差异化,技术推广化,应用广泛化,从而带动环保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

建立企业之间协作平台,延伸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链条,突破中小微环保企业技术落后、产业集聚的制约,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各具有环保特色的规范产业。定期开展环保企业联盟交流活动,鼓励环保骨干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共享、产品开发指导、资源有效互补等方面担当重任,做大环保产业新格局,从而为提高秦皇岛环保产业集聚度,推动环保装备产业水平全面提升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此外,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放宽融资渠道,减轻税收负担,扩大服务范围,建立一支以高效创新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核心技术创新开发为动力,研发企业团队建设为基础的秦皇岛环保优势领域创新队伍。

3结语

在《中国制造2015》、《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环保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的背景下,秦皇岛环保装备制造需紧抓机遇,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与研究机构、高校的充分结合,建成无缝对接多元化合作发展平台。此外,不断加大对环保市场需求的跟踪了解,加强环保科技创新与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交叉集成。

加强秦皇岛环保企业之间沟通合作,建立合作组织中心,规范环保行业管理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协同分工,带动技术创新,推进产品优势化,使骨干企业在全市环保产业中发挥高端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文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2).

[2]解学梅,左蕾蕾,刘丝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创新效应的影响———协同机制和协同环境的双调节效应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

[3]贺俊,吕铁.从产业结构到现代产业体系:继承、批判与拓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

[4]余谋昌. 生态文明论[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0.

[5]田洪川.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中国就业数量的影响研究[J].经济评论,2013.

[6]李振球.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经济管理,2001.

作者:任芳慧

留住人才发展水电施工业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地勘单位市场经营业务分析与思考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国家对地质工作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形势变化,面对地质勘查行业的改革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强市场经营业务,是地勘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地勘单位;市场经营;业务分析

2000年以来,大部分国有地勘单位开始实行市场化运作,撤销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队建制,将生产单位进行实体化重组,以实体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直接载体,全方位进入市场。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原来单一从事国家下达的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逐步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服务领域,以矿业开发为主导,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勘查、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地质灾害勘查等为支撑,逐步实现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各项指标节节攀高,经济得到快速增长,资本得以迅速积累,职工生活日益改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为下一步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以某地勘单位为例。

一、2018~2020年度市场经营业务状况

1、市场合同签订与市场经营收入总体情况

以2018-2020年该地勘单位签订的合同分析,市场经营业务呈稳步增长趋势,合同份数每年基本在300份左右波动,2020年单个合同的金额有所增长。

从2018-2020三年的收入情况看,市场经营收入总体不稳定,时高时低,市场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约70%左右,在一类经营性实体并未全成本核算和摊销相关管理费用的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仅有5.3%。可见,若只依托市场经营还不能支撑单位的发展。

2、各类型市场业务构成状况

(1)2018-2020年各类业务发展情况

该地勘单位市场业务主要有测绘、地灾勘查设计、评估类、工勘施工、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服务类、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含文旅)调查、水工环调查、地质实验测试九类业务类型。

三年中,处于快速增长的业务是工勘施工类,每年涨幅达100多倍;稳中有升的有测绘类、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类、矿产勘查服务类、实验测试类;地质调查类业务快速下滑,从近1500万元跌落到仅有160余万元,此类业务几乎到了没有的状态。

(2)各类业务占比情况

各类业务在业务总量中三年平均占比最高的是工勘施工类占比31.02%、第二高的是矿产勘查服务类占比20.56%、第三是测绘类占比18.33%,第四是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类占比13.65%,这四类业务占到了市场业务总量的83.5%。

3、市场业务分布区域情况

该单位市场业务近三年主要来源于四川、新疆、西藏、云南、青海重庆等10个省市,每年均保持有一定业务量的是四川、新疆、西藏、云南、青海、重庆、广东7省市,其他地区仅有少量零星业务,每年平均80%以上的业务集中在四川省内。

从各年度各地区的业务占比情况来看,四川、云南、广东三地区业务量逐年有所增长,基本保持平稳的是青海3%左右、西藏保持1.5%左右,呈现下降态势是新疆、重庆,新疆从2018年的9.93%降到了1.84%,重庆从6.9%降到不足1%。总体趋势是省内业务逐年增多,省外业务有所减少。

二、人力资源、资质、生产装备情况

1、人力资源现状

截止2020年末,该单位在职在编员工322人,外聘员工131人,共计453人,其中,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234人,占比51.7%,正高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59人、中级职称168人;学历構成本科以上学历246人,占比54%,其中博士3人、硕士50人。总体是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人员学历较高。各专业职称分布由高至低依次为: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107人,占比45.7%;水工环40人,占比17%;测绘31人,占比13.2%;经济会计18人,占比7.7%;实验测试12人,占比5%;国土规划调查11人,占比4.7%;地球化学勘查8人,占比3.4%;岩土工程勘查与治理4人,占比1.7%;地球物理勘查及遥感3人,占比1.3%。当前职称结构单一,地勘类占比较大,缺少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专业技术职称。仅有注册证书人员18人,注册人员严重不足,只占职工总数的4%。其中编制内12人,外聘员工4人,资质专用2人。

2、资质资源现状

在原有的9个专业地质勘查大类资质取消后,该地勘单位现有资质15个类别,共涉及28个专业。其中,甲级资质4个,涉及8个专业;乙级资质6个,涉及7个专业;三级资质3个,涉及9个专业;丙级资质1个,不分级别资质3个。(维护当前资质,尚缺工勘施工、地灾类注册人员,技术职称人员与设备。比如注册类岩土、水利水电、市政、机电工程等,建筑、水利水电、给排水、电气等专业技术职称)

目前有地灾评估、勘查、设计、测绘、开发利用方案编制、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共6个资质,3甲2乙1丙,涉及9个专业。有测绘、数据库建库、土地规划机构、土地登记代理中介机构、信息安全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共6个,1甲2乙和2个三级2个不分等级资质,涉及专业10个。

以工勘施工为主业,现有建筑施工、地灾施工、工程勘查3个资质,涉及专业9个,其中总承包类4个,专业承包类5个。.

3、现有生产设备及技术装备情况

目前,拥有各类生产设备与技术装备共计1945台/套,其中通用生产设备、办公用具家具达1569台/套,占比80%,而专业技术装备仅350台/套,占比18%,高科技装备更是少之又少,100万元以上没有一台,50万元以上也仅有4台(1架无人机,3台测试设备)。

三、地勘行业面临的处境与该地勘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勘行业面临的处境

一是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即,地勘单位将不得面对事业单位、国资国企改革这一现实问题,不可能持续观望与等待。

二是近些年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严重萎缩、矿产勘查市场持续低迷,对地勘主业发展和矿业权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三是地勘资质取消后,地勘行业取消了入门门槛,地质勘查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善,市场鱼目混杂,恶性竞争增多。

四是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缺乏政策支持,人才技术及装备还不能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

2、该地勘单位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经营收入总量低,尚不能支撑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依赖思想较重,发展动力不足

对地勘费、对某一地勘项目的依赖还很强,市场经营收入总量低,管理费上交少,利润薄、地勘企业经营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巨大差距,发展后劲不足。

(2)主业不突出,产业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激烈

长期以来,产业结构相似、业务雷同不仅存在于省内省外地勘队伍之间,在地勘单位内部经营实体之间也依然存在。由于近年来地质勘查工作投入的逐年减少,项目减少,竞争更为激烈。2020年我队虽对内部实体按专业进行了重组,但业务重叠现象仍然存在(如区调所、矿勘院、西藏市场办产业类别基本相同),地勘主业不突出,缺乏竞争力,大地质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和市场。

(3)人才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短缺

由于很长时期都一直从事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工作,引入人才均以地勘专业为主,结构单一,在传统产业萎缩低迷面临转型时,人才紧缺,岩土工程、工勘施工、规划类中高级职称与注冊类人员严重不足,制约和影响我队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

(4)资质种类较少、级别低而分散

因国家政策的变化,地质勘查大项资质被取消,原本拥有的区域地质调查、固体、液体矿产勘查、水工环境地质调查等主业资质因此而灭失,所剩资质就显得薄弱而单一,为转型发展,新申办了建筑工程施工、工程勘查领域的资质,但由于起步晚,级别也偏低。现有的15项资质又分散在下属企业公司,影响综合利用。

四、未来市场经营发展的思考

1、调整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

充分利用改革过渡期的优惠扶持政策,做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工作,发展壮大市场占有额,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向市场要效益,做好原始资本的积累工作,降低对地勘费、单一地勘项目的依存度,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成企业化改革目标。

2、明确定位,提供精准服务

面临新形势,社会对地勘行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经营理念,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布局观,围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提供高质量的地勘服务和地质产品,找准角色定位和职能分工,发挥好政府、地勘单位、社会投资等各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贴近或满足政府、投资人及社会公众等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迎接市场竞争。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营造鼓励创新、争先创新的氛围,激发自我创新能力,强化地质技术的核心部位、关键环节以及手段、方式创新,确保同行业中保持独特优势,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地质科技新领域、新业态。加强科技人员的队伍建设,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人才培训,不断拓宽、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造就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还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比如高薪、高福利政策,核心岗位关键人才分享创新成果等。

4、加大调整转型力度,探索新领域

面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跳出传统的地质工作结构、经营管理模式,坚持服务地方、融入地方的总体思路,努力探索与传统地质专业相关联的新领域,做大工勘施工业,大力向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生态环境、民生地质、国土信息科技等大地质方向发展。

5、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从人才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装备、资质建设等方面为市场经营、经济发展做好储备,提高队伍的研究技术水平,加快科技创新融合,着力发挥已有科研成果和人才、技术、产业等优势,加大装备投入和新技术应用,夯实发展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规范经营、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提升管理水平。

五、市场经营发展建议

1、产业发展方向

产业布局需要顶层设计,需以行业发展、市场为导向,与单位总体规划、战略部署协同并进。

(1)巩固传统地质优势,继续做好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业务。

基础地质调查方面,提升地质工作程度和地球认识水平,将积累的地质工作勘查能力逐步向环境地质、城市地质领域转化,加强基础地质科学研究对环境、城市地质工作的支撑与融合,以城市规划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等,开展地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与综合信息服务。综合运用城市地质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能源矿产勘查方面,保持定力,下大力气寻求找矿突破,为矿业市场复苏回暖积蓄力量,尤其是页岩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市场前景可观;开展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矿集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做好信息资料集成与服务,引导服务商业性矿产勘查;主动改善外部环境,树立地质勘查队伍绿色勘查、文明施工的新形象。

加强与省自然资源厅、中国地调局、各地调中心、省级地调院等部门、单位的业务交往,全力发挥地勘单位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主业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积极参与四川“十四五”期间地质勘查工作,对我省重要成矿带及重要旅游景观、重大工程建设沿线、重要城镇建设区域、重要找矿远景区、找矿靶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向省政府部门积极争取立项。

(2)文旅地质方向

用好地质公园这张名片,服务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以地质遗迹调查为依托,拓展自然、人文、历史等多种资源调查;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文化,精讲地质故事;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运用省级文化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催生市域、县域旅游规划项目。在地质遗迹调查上,形成地质遗迹点分等定级,典型地质遗迹与革命历史、人文风俗、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保护性开发,发展地学旅游。

(3)国土空间规划与信息科技领域。

在做好传统测绘项目工作的同时,拓展航空摄影业务,组建专业的无人机航摄队伍,打造航空摄影品牌,提升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服务水平,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测绘、地质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形成多元化的地质信息产品,做好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工作。

(4)持续发展工程勘察、施工业。

该地勘单位工勘施工业起步晚,近两年项目明显增多,收入规模有所提高。今后,在原有工勘、施工产业的基础上,拓宽工程勘察、施工领域,增项专业资质类别,提升资质级别,并向上下游方向进行产业延伸,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与设计院、中铁、中交等大型央企在工程勘察领域的业务往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我队工勘、建筑工程领域大型项目的来源。

(5)生态、农业地质方向。

生态环境服务方面:主动在污染调查、水土保持、矿山环境修复、土壤污染调查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荒漠化、石漠化等业务领域提供科学解决方案与技术和专业队伍支撑,聚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可尝试在业务合作行政区域内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成果转化与综合利用。

农业地质方面:积极参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耕地质量提质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规划整理项目。承做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及成果应用,为土地永续利用和现代农业提供依据。开展富硒基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标准化富硒作物种植基地富硒基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标准化富硒作物种植基地,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6)民生地质方向

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防治等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还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及应急能力建设领域,强化对口专业技术保障服务,服务防灾减灾、对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滑坡、堰塞湖应急调查与处置等提供技术指导、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参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监测预警、抗旱找水,积极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等,着力发挥地勘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主力军作用。

2、资质建设构想

一是维护好现有资质,做好资质增项,提升低级别资质等级。

二是按单位的产业发展规划,拓展航空摄影、设计类、规划类等新领域资质,不断增加资质种类,创造市场准入条件。

三是整合集约全队资质,提高综合利用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人力资源配备建议

一是人才队伍结构围绕生产经营、产业布局、资质建设进行培养与引进,做好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人才梯队建设。

二是引导地勘专业人员向水工环、地灾、测绘等相关业务方向转型,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学习,加大人员转型支持力度,逐步解决人才结构、职称结构单一问题。

三是建立健全注册类人员长效激励机制,组织集中的理论培训与考前辅导,鼓励职工考取注册证书,解决注册类人员短缺问题。

四是加大市场经营人才培养,产业转型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

4、提升生产技术装备能力

一是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产经营加快高、新、精尖技术装备的引进,满足科研与产业发展需求,为提高业务的承接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创造条件。

二是配备、配齐资质建设所需各类设备、设施,满足资质建设需求。

三是合理科学配置生产技术装备,统筹综合调配资源,充分发挥效能與作用。

结语

该地勘单位多年的市场经营,有优势也有劣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增强危机意识,主动作为,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地质工作队伍体系,转变内部经营模式,变承包经营为集约经营,向规模经济、科学管理、科技创新要效益,克服求稳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尽快走上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路!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作者:林美英 孙智慧

上一篇:违法所得与法律盲区管理论文下一篇: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思考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