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从备课开始

2022-09-05

第一篇:有效教学从备课开始

有效科学课堂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开始

桐乡现代实验学校 祝海勤

[内容摘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目标定位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效性。只有科学合理的定位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科学课堂效率。本文针对教学目标定位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探讨了科学教学目标定位的依据、具体思路和做法,阐明如何科学合理定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 科学课堂 准确 定位 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等越来越多被地提及。其实,笔者觉得这并不是新课程的产物。自从有了教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受着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当我们一次次地提及“减负”“增效”时,其实不正是在要求课堂的有效性吗?只有实现了有效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如活动的选择和组织,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教师的评价和点拨,时间的分配,等等。我们也一直在这些方面做着努力,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对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有意义,才能得到有效的教学结果。但是,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很多科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设立到落实与最优化相距甚远。下面笔者就结合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谈谈科学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存在着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全面

新课程提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前,很多教师在定位教学目标时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维度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设计,尤其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出现了不设计或是有其形而无其实的忽视态势。一位教师在《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一节的教案中,教学目标设计如下:能区分地方时和区时,能利用时区图来换算时间。显然这样的目标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目标,定位不够全面。

(二)教学目标定位过低或过高

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往往会很注重课本的内容,而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考虑。其实定位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 定位过低会使学生觉得内容太简单,从而无法调 1

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定位过高则又会由于学生无法达到而丧失信心。所以教学目标定位过低或过高都会使课堂效率降低。例如在教学《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时我们会安排很多活动来探究磁体能吸引那些物质,磁体的哪里磁性最强等问题。但实际上这些知识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就学过了。所以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无疑会使课堂低效。

(三)教学目标表述不清楚

部分教师仍是沿用课改前的表述方式,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从而缺乏对教学的指导性。例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由于没有说清楚如何培养,也就缺乏了它作为教学目标本应该具有的指导性。没有教学目标指导的课堂就很容易造成课堂随意性大,从而影响课堂的高效性。

二、精心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的依据 1.适合课程标准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规定了科学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在定位教学目标时,要仔细研读、深入理解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同时兼顾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教学特点。 2.适合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所以要想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必需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具体、易操作、易检测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课时教学目标主干要鲜明,重点要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教学效果。 3.适合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则会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会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所以,笔者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

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求上来。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工作。“了解学生”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具体思路 1.把握教材,定位在三维目标上

以往,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其实教师只是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今天,我们还是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不过我们除了要落实以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外,还要落实新课程提出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目标。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明显性和确定性,较多地表现为可客观测量的外在行为结果。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因此,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依托和中介,脱离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失去根基。也就是说,在科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是扎在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之中。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确定好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再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目标,确定教学中可以渗透、培养学生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待科学应有哪些态度等。

案例:如八年级上的《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知识与技能

分析:本课的核心内容是溶液的概念和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因此把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为: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了解水和其它常见的溶剂。

过程与方法:

分析:学生要获得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经历了实验、观察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归纳,与同学进行交流等过程,才找出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的各自特点。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得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主要特征,并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辨别生活中的实例,用所学到的知识结实生活实

际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结合实际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训练语言组织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参与实验、获得成功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2.把握学生,定位在“最近发展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定位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方法基础,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呢?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已有知识等影响因素,同时还要理解教材,研究内容的呈现方法、设计的活动及知识的难易程度等,然后两种相结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裁减。

案例:如八下《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节课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磁体的性质、特点。 通过实验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磁化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保持对自然和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过程梗概:

第一步:水中巧取回形针,引入课题 第二步:小组探究活动

活动一:用磁铁吸引铁块、木头、塑料、铝块和铜块等物质。得出结论: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活动二:用条形磁铁去吸引一些铁屑,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磁体两端磁性最强。

活动三:用磁体的一端靠近小磁针,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同名磁极互相吸引,异名磁极互相排斥。

活动四:铁棒的磁化。得出:磁化即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

分析:从课堂反应来看,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充分动手,准确得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似教学目标能很好的达成。但再看学生通过本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收获却很少。因为教师只是用40分钟复习了一些简单的有关磁的基本知识。

对策:考虑到小学已经学过磁性、磁极、磁化和地磁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而且生活中磁铁较为常见,学生较为熟悉,所以教师首先可以对课时进行调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全可以在一课时内完成。同时,对三维目标进行调整,知识和技能目标改为:通过复习引入巩固磁性、磁极、磁化的概念和磁极间的性质。通过观察小磁针在磁场的现象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知道磁场的方向和判断方法。知道地磁场的存在,根据指南针指南的现象分析得出地理北极就是地磁南极。当然,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 3.把握梯度,定位在分层上

新课标提倡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但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没有想到要分层设计,只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班学生。这从根本上是背离新课标的要求的。一方面,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发展是渐进的,情感体验也是逐步深入的,所以,要达到预设的终极目标,其间必然需要经历一个个低层次的目标,如若忽视这些过渡目标的设定,就会影响终极目标的顺利达成。因此,教师设计目标时还要考虑目标的分解,提出整体目标的层次要求,分步实施到位。另一方面,学生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上科学课时吃不饱。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多学一点内容呢?分层设计正是符合了这一部分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得慢的学生的一种激励。

案例:八年级上册的《水的浮力》第二课时,教参上设计了“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其实这个目标高于《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知道浮沉条件”这一目标。要想达成对很多学生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不如这样分层设计:

达纲目标: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 提高目标:能列举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并解释有关现象 高水平目标:能根据浮沉条件推导出液体和物体的密度关系

这样,三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

总之,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就多了一把衡量的尺子,多几把尺子就可能多几种合格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三、结束语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明晰教学目标的科学课堂是盲目、随意和低效的。

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增强目标意识。同时,以《科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遵循教材的系统性和内在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目标一明,方向一定,科学课堂就真正拥有自己的灵魂。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就能从根本上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教科学(7至9年级)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保罗R.伯顿.有效的教学方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赖新元.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4]魏林明. 按“最近发展区”设课 促进课堂有效教学[J].物理通报,2010.12 [5]梁燕霏.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J].科学课,2011.5 (本文获2011嘉兴市三项教学评比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

第二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学会倾听开始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学会倾听开始 倾听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失的习惯培养

课堂现状

教学片断呈现

镜头一:

教学《统计》 教师:‚苹果、香蕉、西瓜、梨这四种水果当中,你最喜欢吃哪一种水果?‛ 学生1:‚我最喜欢吃香蕉、西瓜。‛ 学生2:‚我四种都喜欢。‛ 学生3:‚我最喜欢吃桔子。‛ 学生4:‚我最喜欢吃草莓。‛ …… 镜头二: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师:关于除法,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我!我!老师,我!‛,大部分学生抢着想说自己的看法。 请了其中的一位发言时,其他学生——

有的转移阵地,和四周同学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干脆自言自语,声音甚至盖过发言的学生;有的因为没被叫到而大声叹息、没了神气或趴在桌上;有的则事不关已,一心一意地与铅笔、橡皮‚对话‛……

发言完毕,教师说:‚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奖你一个‘聪明一休’!‛一时,‚刷‛,所有的学生都端坐如钟。

教师又问:‚刚才的小朋友说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的有,和前面学生看法基本一致的有,讲了半天也听不懂他到底讲了什么的有,一脸无辜、不知所云的也有……

类似于这样的现象,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是十分多见的:大部分学生有“说”热情却没有“听”的耐心,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受不得不被叫到的“打击”;一部分学生看似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实则早已思绪飞扬,注意力完全不在课堂上,同学教师所说的话更是“过耳云烟”;另一部分学生,则完全是“与世隔绝”型,你说你的,我忙我的„„种种情况表明,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并养成倾听的习惯是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有一位深圳的特级教师曾说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从倾听开始”。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当作一个重要目标,也惟有引领学生学会倾听并养成习惯,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使课堂交流焕发异彩,才能让探究变得有深度和广度,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促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并逐步养成一种自发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课堂习惯呢?

一、让学生认真的倾听从提高自身修养做起。

学生不能认真倾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课的内容、形式或同学的回答不感兴趣或者表现欲太强,只注重自己的表现,而不去理会其他同学的发言。我们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认真的倾听,首先要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我常常对学生说:听别人说是一种修养,让别人听是一种艺术。让学生加强自身的修养,约束自己认真去听,听清、听懂,争做“认真倾听小绅士”、“认真倾听小淑女”。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自身的素质。我们在听一些名师的课时,常常顾不上记笔记,写思考,全部的注意力都被深深地吸引在课堂上,根本不会走神。所以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做一名有魅力的老师。在备课时要尽量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例如: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引入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童话故事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等。使自己的课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自己的课堂成为一种艺术。

二、生动鲜活的故事讨论,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我们直截了当、教条式地对学生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一定要克服浮躁之气与轻漫之举,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就算学生表面上“心领神会”了,那也是为了迎合教师而做的。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对学生讲类似于这样的故事:

有一只知了,它想跟蜜蜂学采蜜,想跟蝴蝶学跳舞,想跟啄木鸟学捉虫……但每次老师才讲了一点点,它就没耐心了。结果什么本领也没学会。只会没完没了地‚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大家谁也不喜欢它!

有三个外形、重量、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金子塑的金人,它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怎么分辨呢?用三根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第一个金人的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第二个金人的草从嘴巴里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在讲故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明白: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沟通,一种尊重;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医生学会了倾听病人的叙述,就能更快的诊断出病人的病情,我们学生学会了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就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同样受人尊敬的人。

让孩子学会倾听,就要让孩子明白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沟通,一种尊重。在倾听中,我们会了解到很多信息,获得很多思想,会迸发思维的灵感。学会倾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倾听,更要用心去倾听。“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它包含了尊重、理解、沟通、接纳、期待、分担和共享。所以,最初的倾听,应该从心开始,只有从内心深处接受、认识了倾听的重要性,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行动。我常常告诉学生,倾听是一种学习和沟通的方式。课堂上,倾听能帮助我们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利用别人的意见启迪自己的智慧。倾听会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点燃思维的火花。“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学生熟悉的一句名言,我用它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明白他人的思路总有值得自己借鉴之处,他人的发言也是思考的成果,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吸纳。当学生意识到了倾听的作用,并在学习中体会到了这种习惯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之后,学生就会从心底处接受,并在行动中体现。

三、倾听示范,传达教师的倾听态度。

听是有效鉴别、有效评价的基础。就算在同一个班中,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会不同,思考问题的思路也会千差万别。作为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到他们思维的亮点,生成动态的数学课堂。更重要的是,教师全身心地听学生说话,会使数学课堂充满着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且,这种认真倾听的态度,必定会给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中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倾听习惯。

因此,要让低年级的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首先必须先学会倾听: 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无论是对还是错,是一气呵成还是断断续续,都应该一如既往地面带微笑,注视发言的学生,更不随意打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弱孩子”,更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鼓励的目光和必要的点拨。

当孩子们也同样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摸摸他们的小脑袋。用爱心营造充满民主、温馨的数学课堂。

四、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吸引学生倾听的兴趣。 ①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真实、具体、有趣的情境里,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会更乐意倾听他人的发言。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倾听习惯时,我们要机智地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多种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倾听他人的想法,同时鉴赏性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找规律》时,出示一些男女同学的图象,“‘六一’节要表演节目,你能帮他们排排队吗?”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按一定的规律来思考解决问题。学习《认识人民币》之后,创设了“同桌两位同学每人10元钱到肯德基消费,可以怎么买?”的设计购物单活动。同时提出反馈的要求:介绍同桌的方法;先评价别人的方法,再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只有认真听别人意见的同学,才能获得发言权。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②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这是由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成决定。想让他们一节课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那也是不太现实的。怎样才能尽可能多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求我们上课有节奏、有弹性,同时利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新奇、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地开发教学资源,如游戏、比赛、故事情景、图片展示、多媒体影像、音乐等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倾听。

③让生活走进数学教学。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和归宿。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才能与发言者产生共鸣。如,在学习了《统计》之后,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只数,制作成一个统计表,并在班级中说说统计之后的想法。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随便抓一把乒乓球,猜有多少,数验证判断;再抓一把花生,同桌互猜比赛,看谁估计得准确。教学一年级《左右》时,让学生说“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数学与生活的融合,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切身体会,每一个学生的倾听也是特别专注。

五、细化训练,引导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需要我们细化训练,使其学会倾听。

1、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倾听,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想努力表现自己是认真倾听的,于是把双手放在课桌上,身子挺得笔直,眼睛盯着教师或黑板一动也不动,其实,这是一种假听,如果学生真的在认真倾听,就不可能会有时间注意手应该怎么放,身子应该怎么样。因此,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必须双手平放,腰挺直,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在真听。当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做到神情专一,眼睛要注视着老师或发言人,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即时得到反馈信息。

2、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首先要让学生做到心静,这是倾听的前提条件,还要强化听的意识。新接到一个班级,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就会告诉学生: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在班级中,我对学生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三心:一是专心听,无论是在听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同学所讲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当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问其他学生,刚才他(她)讲的你们听明白了吗?他讲的是什么意思?再请一位同学复述;二是耐心听,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细心听,当别人发言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有没有道理?谁还有补充?谁还有更好的意见?你能帮他解释得更清楚吗?„„ 用这些问题去换醒学生应该注意倾听,并把同学的发言经过选择、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梳理、归类。

3、持之以恒 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到每一堂课中。倾听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可通过教师长期坚持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完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听问训练、听记训练,听后复述训练等等,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写一个式子,让学生说出一个和它相等的除法算式。

师:12÷4 生1:24÷8 生2:36÷12 生3:6÷2 „„ 师:15÷3 生1:30÷6 生2:45÷19 生3:150÷30 „„

学生只有认真地倾听别人的答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就会不断地思索还有别的答案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能使学生静下心耐心听,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倾听习惯。

六、欣赏鼓励是对倾听者的莫大鼓舞。

1、言语激励

及时表扬正在倾听的孩子,如,“你听得最认真。”“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你听得可真仔细。”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也可抓其善听的“闪光点”进行褒扬:“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2、荣誉激励

做惯了学生,如有机会转换一下角色,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因此,在课堂上,专门设计一些判断题,改错题,巧铺地砖或合理租车等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出 “小医生”、小小评论家”、“小博士”、“小小设计师”等。这些荣誉称号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更多时候,激励是在无声中随时进行的,它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学生是敏感的,教师的一些细微改变,他们都能感受到。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教师从内心流露出的理解和欣赏,对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有时教师“无意”间坐到“听众”席,真诚地和学生一起聆听,让听者更感兴趣,说者倍添兴奋。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新的内涵。教师要长期坚持有意识地培养和督促,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才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才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为学生从小播种下良好习惯的种子,让学生一生受益。

第三篇:《有效教学从导课开始》的心得体会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孟令禹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虽然我们已经进行多种有效导课的实践与探索,但导课毕竟是一门艺术,要想使你的导入更具有实效性。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与反思,努力提高自身有效导课的水平。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我认为要实现导入的目的性、启发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预案,为整堂教学有机地服务,才会成为最有效的导入方法。

所以语文教师在导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在“懂”“透”“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运用教育艺术,精心设计,努力优化课堂导入环节,促使学生文学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厚积薄发,精彩新课堂

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将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直观性统一,得心应手地进行每节课的导入,就必须靠丰富的资料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才能完成。丰富的素材,要靠平时的积累,到时就可信手拈来,组成多种导课材料。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创设情境,在新课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课后反思 ,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导入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 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只有培养这些教学机智,才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总之,在教学中,我一直认为成功的导入,像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只有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才能轻松愉快的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我希望教师都来重视有效的导入,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这应该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也应该有效教学的重要的第一步。

第四篇:有效的训练从有效的提问开始

【缘起】

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曾明确指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是“理解”,只要理解了,自然而然就会运用了。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严重忽视语言学习环节中的“积累”和“运用”。前不久,笔者听了人教版第六册《燕子》一文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执教的两位教师都设计了辐射全文的核心问题,力图“牵一发而动全身”,但问题设计指向不同,导致效果大相径庭。

【案例一】

(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同学们,读了全文,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美。

师:燕子美在哪里?

生1:外形很美。

生2:飞行的样子很美。

生3:休息的样子很美。

师:是呀,燕子多美呀。那么,燕子究竟美在哪里?现在,就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全文。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燕子的外形美在哪里?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生: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很美。

师:羽毛、翅膀、尾巴分别是怎样的?请完成填空(出示):

( )的羽毛 ( )的翅膀 ( )的尾巴。

生: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

师: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生:这样写可以把燕子的外形写得更美,更活泼可爱。

师:把“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

(学生摇头)

师:哪一个词读起来更能感觉到燕子的活泼可爱?

生:凑成。

师: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燕子的活泼可爱。

(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谁愿意上台把课文描写的燕子的外形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上台介绍燕子的外形)

师:燕子除了外形美之外,它还美在哪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余下几段……

【案例二】

(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同学们,读了全文,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美。

师:燕子美在哪里?

生1:外形很美。

生2:飞行的样子很美。

生3:休息的样子很美。

师:请连起来说说燕子美在哪里。

生:燕子的外形很美,飞行的姿态很美,停歇的样子也很美。

师:请把这些内容并成一句话说。

生:燕子的外形、飞行的姿态、停歇的样子都很美。

师:如果作者也像你们刚才说的一样,写了这样一句话作为一篇文章给你看,你喜欢吗?

生:不喜欢。因为这样不生动有趣,读起来很没劲。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让我们觉得生动形象的呢?今天,我们就要用发现的眼睛来领悟作者的写法。我们先看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外形美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写了燕子身上的哪些东西?

生:羽毛、翅膀、尾巴。

师:燕子还有嘴巴、眼睛、爪子等,为什么作者只写了羽毛、翅膀、尾巴,是疏忽了吗?

生: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与众不同,它的嘴、眼睛、爪子的特点不像羽毛、翅膀、尾巴那么突出,所以作者就不写了。

师:好,这就是抓住特点。(板书:抓住特点)如果样样都写,就显得很??嗦。一??嗦还美吗?

生:不美。

师:所以我们写一样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不要面面俱到。作者为了表现燕子的外形美,除了抓住特点,还用了什么妙招?

(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重读描写特点的形容词)

生:“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这些词读起来很美。

师:这些词语啊,字数都差不多,结构都很相似,读起来很有节奏,朗朗上口,使我们觉得燕子也特别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

师:作者为了表现燕子的美,除了抓住特点,还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来写(板书:用词优美)。多美的句子,你们能背出来吗?

(学生齐背)

师:现在,你能不能用上作者描写燕子的方法,抓住特点,用词优美,来写写你熟悉的一样事物,比如一个人、一只鸟、一条狗等的外形?

(学生练笔后交流)

生:一身金棕色的毛,一双闪着金光的眼睛,加上一个红红光光的屁股,一根又细又长的尾巴,凑成了调皮机灵的小猴子。

……

师:你看,我们用作者的方法,抓住特点,用上优美的词语来写事物的外形,写得多棒。

【反思】

上述两个案例中,第一位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是:燕子美在哪里?而第二位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的?两个问题虽然都着眼于“美”字,但第一个问题,只是游离于课文的表面,纠缠于文本的内容,停留在文字的表象。学生所研读的,除了内容还是内容,除了理解还是理解。而第二个问题,则立足语言运用,深入课文的肌理,从表达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抵达文本的核心,让学生欲罢不能,在内容和形式之间流连忘返。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核心问题的设计,不能只追求教学流程的简洁明了,更要着眼于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从“教会课文”转向“教会课程”。

一、提问应基于课程的本体目标

新修订的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只有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才是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

上述第一个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教师忘却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目标,忘却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只重视文本内容的传授和情感的表达,致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停滞不前。而第二个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就引导学生以具体的语言现象为思考点,通过品读,做出自己的判断,从体会用词造句的精妙到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有所了解,直至迁移练笔,自主运用语言规律。因此,我们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时,要紧扣语文课程目标,立足语言,立足表达,不但要教会学生理解词句表达的意思,更要知道词句使用的规律,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文字。

二、提问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指向

“教”应该为“学”服务, “学什么”是教师课堂教学首先要钻研的问题,然后“以学定教”,“以问促学”。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教,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问,这既是以生为本的体现,也是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任何一堂课的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我们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以学生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功。

《燕子》一课,对学生而言,理解“燕子美在哪里”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读上几遍,便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来。而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语言,发现语言规律,领悟“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才是更具意义、更富挑战性的活动。当给学生探讨发现的空间、时间后,我们收获到的是学生思维的极大活跃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在设计核心提问时,就不必像第一位教师那样,纠缠于学生早已明白的内容;而应像第二位教师那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修枝剪叶,借助核心问题直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深处,揣摩语言使用规律,锤炼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使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典型语例的学习有一个新的发展和提升。

三、提问应基于文本的教学价值

不同的文体呈现着不同的教学价值,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如,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应引领学生揣摩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议论文要引领学生把握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观点、事例、结论三者的关系,运用事实说明观点的方法;说明文就要引领学生体会如何用准确严谨的语言介绍事物知识……教学并非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正如崔峦老师所说:“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因此,我们应努力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巧妙设问,以问题引路,带领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自觉地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燕子》是一篇状物的散文,文字浅显,但语言优美,结构清晰。这样的文本,学生在内容的解读上障碍不大,教学时就可以将着力点投注到表达的探讨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探讨语言规律。“抓住特点,用词优美”的写作特色贯穿《燕子》全文,而这一点也值得学生借鉴模仿。因此,我们在设计核心问题时,应突破惯常运用的内容剖析的教学窠臼,由表及里,直面文章的表达方式。这种突破常规的设计,不仅能带给学生阅读的新鲜感,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更能切实地提高学生把握语言规律、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指出:“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可以这么说,有效的教学,来自有效的提问。让我们紧扣课程目标,立足学生实际,关注文本特点,聚焦语言表达,设置有效提问,促成有效训练,让语文课堂弥漫着“语文”的芬芳。

(责编 韦 雄)

第五篇:和谐征纳从有效沟通开始

征纳沟通是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和交流情感的过程。通过有效沟通,可以更好的了解纳税人的困难和需求,得到纳税认的理解与支持,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积极性与对税法的遵从度,从而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税务部门依法管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沟通行为过程。因此,有效的沟通是税收管理得以实施的主要手段、方法和工具,是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实现征纳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石。

热情——拉近征纳双方的距离

只要细心留意,你会发现纳税人来办理涉税事项或询问业务问题时的眼神大多是期待性、求助性的。这时,一张微笑的脸庞,一声暖心的问候,会迅速地拉近双方的距离,纳税人心中会自然涌起一种被尊重的喜悦,交谈双方的距离缩短了,沟通交流工作也就比较容易成功。所以,即使在忙活的时候,也请向纳税人说一声“您稍等”,让热情像冰雪中的熊熊火焰,融化征纳之间的陌生,架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平等——摆正自己的位置

征纳双方出现沟通障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税务人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自己比纳税人高出一等,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与纳税人说话,甚至动辄训斥,这样的态度,纳税人怎么会接受呢?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税务人员应当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从内心尊重纳税人,态度谦和,平等相待。

真诚——赢得纳税人的信任

先讲一个故事:去年我们局开展税源摸底排查时发现辖区内新开了家汽车修理店,便上门去了解情况。谁知第一次上门,老板就来了个“下马威”,言语间也不太客气。经过侧面了解,这家汽修店的老板是刑满释放人员,对穿制服的人上门特别不“感冒”。回到单位后,我们仔细分析了汽修店老板的心理,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再次上门,税收管理员改穿了便装,和老板唠起了家常,老板慢慢放松了戒心,与管理员谈起了经营中的酸甜苦辣。随着交流的深入,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管理员的真诚让老板深受感动,这时,税管员又介绍起相关的税收政策,老板很乐意地接受了税收管理。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沟通交流时多体谅纳税人的难处和苦衷,诚心诚意地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不同纳税人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等状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最终与纳税人达成共识。

换位——了解纳税人的需求

传统的税收征管是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完成税收任务为目标,强调征纳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从税务部门的角度考虑的多,从纳税人的角度考虑的少,造成了征纳双方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如果在税收工作中主动的换位思考,从纳税人的角度出发,多层面地了解纳税人的需要,对于税务人员沟通与纳税人的情感、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2010年,辖区内一机械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资金流转特别紧张。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按照政策规定主动为他们办理了230万元的抵免税款。事后,该厂厂长专门到局里表示感谢:“企业没有想到的,税务局帮我们想到了,你们把企业的生存当成自己的事,时刻挂在心上,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呐!”

倾听——尊重纳税人的诉求

苏格拉底说过:“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 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用心倾听会让别人觉得你尊重他,使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征纳关系中,倾听表示我们愿意客观地考虑纳税人的看法,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关系,彼此接纳。去年年初,我局开展漏征漏管户的排查,有人反映有

位老大爷开了一个小商店没办税务登记,我们便前往查看,发现商店规模很小,商品也不多。老大爷一看见我们就气呼呼的说 “没钱交税”之类的话,还要赶我们走,我们赶紧和气地对老大爷解释不是来收税的,只是来了解一下情况,随后陪老人唠起家常。老人这才絮絮说起家里的情况,原来老人的姑娘远嫁、儿子在外务工、老人独自经营这个门市,是他生活的主要来源,月营业额也只有千元左右,达不到起征点。我便耐心地向老人宣传了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大爷听后竟如孩子般地笑了,说“既然不要税,那我就去登个记,等赚了大钱后,我会上门去缴税的。”看着老人满脸绽开的皱纹,我也笑了。从那以后,老人每看到我们,总要拉我们到他那儿坐坐,我们也会竭尽所能的给老人提供一些帮助。后来,老人还成了我们的义务宣传员。可见,倾听可以使我们与纳税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沟通更顺畅,为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税务干部在与纳税人沟通时除注意上述事项,还必须在提高个人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提高个人素质既要注重外在形象,规范着装,更要充分掌握并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税收政策、财务会计、法律、计算机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目前专业化分工过细,对其他部门和科室业务了解不多的现状,应加强各类税收综合业务和办税流程的培训学习,对

确实太过专业和知之不祥的问题应明确告知具体办理科室、联系方式,而不是漠不关心,答非所问。这样才能对纳税人提出的涉税问题要做到对答如流,政策解释头头是道,处理问题有理有据,让纳税人心服口服。

上一篇:元宵节游园活动总结下一篇:元宵节祝福短信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