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效的教学反思到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2024-04-11

从无效的教学反思到课堂有效教学实践(共8篇)

篇1:从无效的教学反思到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从无效的教学反思到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威海一中

贾志业

“教学反思”是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既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立足岗位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途径。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普遍实施,它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其中,从这一研修活动中获益良多。教学不仅要进行有效教学反思,而且还要进行无效教学反思。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师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注重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否则就是导致课堂的无效。本文就是针对无效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的反思,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实践。

一、教学不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

依据情感原理,缺乏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依据学生身心素质、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历史学习经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正是因为我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了解和信任,在教学中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才使学生主动悟出了方法。而后面安排的几道练习也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有了继续探究的动机的情况下安排的。学生的潜能就像沉睡的火山,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唤醒、去激活!只要我们多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我们就能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资源,拓展其历史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课堂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呈现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创设的情境不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创设情境前,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应该在于创设的情境是否为学习历史服务;是否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所思考,有所回味,有所启发。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不能出现脱离教学内容又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不能追求情境的“新、异”而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出现那些编造的谎言式的情境。教学后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在这节课中我创设的情境是否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情境素材的选取是否合理?是否有更为合适有效的情境?

三、不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中。而学生参与活动越充分越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认识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实施教学时我们也要不时地反问自己:我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是否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够吗?

如何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首先要设计好学生参与的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环节,教师应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其次要变换参与的形式,如:安排讨论、操作、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动耳,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2、让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即扩大参与的广度。要提倡全体学生都参与。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例外。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有“疑”才有“问”,才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从而促进学生参与的深入。时下的一些历史课堂,多数老师虽也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却屡次出现操作方法不当或运用“不充分”的教学缺憾。例如,教师仅满足出示问题后学生迅速提出一些简单问题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新问题、新想法教师并不非常关心。其实,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新想法,往往充溢着很多有价值且能衍生精彩的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不断地反问自己:学生有新想法吗?我让学生质疑问难了吗?

四、不能够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时间

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要从学生整体利益出发,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素养的协调发展。提倡为学生节省时间,每门学科应最大限度地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要爱护学生身心健康,反对用过度耗费学生时间、精力的做法去换取考试成绩;提倡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反对缺乏针对性的低效教学;提倡适当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给学生充足的知识信息量,反对课堂中“垃圾语言”和无效的教学行为。研究学生知识背景、认知结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积累过程。教学后要反思:我是否利用了最佳时间进行新知的教学?我是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尽量多地获得信息、得到发展?是否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

新课程追求的是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面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承担着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责任,需要在教学的全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将其转化成显性的有效的教学行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深刻、走向有效!

在教育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提高质量,我们不断的从实践着手,抓住课堂课堂教学,进行教后反思,从而使教育教学达到更加有效。

一、夯实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前准备

首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必须全面充分。

第一、仔细的分析课标要求,并根据课标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分析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设立合理的教学对策。

第二、分析教材,首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对比教学目标,从新整合教材的知识点的顺序,做到更科学更合理。其次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材处理方案和教学方法。

第三、分析学生,分析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因素和个体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课前预习,传统观点认为历史无需课前预习,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在课堂完成。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来看教师只利用课堂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原来的每周3节变成现在的每周2节,所以课堂教学就显得明显的紧张了。如果学生课前预习这样和减少课堂教学的压力,同时在课堂教学时很容易做到课堂的互动,而其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前预习不只是预习教材,还包括收集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当然教师的布置的预习题要讲究“艺术”,既要起到预习的目的能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期中来。

二、精造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上交流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不管教师讲的多么的精彩,学生学不会,一切都是枉然。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更新观念。在科学观念的指导下我们过去的一言堂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被淘汰了,代之以师生互动,课上交流为主,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

在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复习导入部分是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简单提问导入式,采用材料问题式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学习中,我设置了一个问题: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书

材料中指出了北宋的哪些社会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给学生指明方法,由学生得出答案这样不但能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并进行学法指导。采用这种方式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能提高学生的适应高考能力。

导入的时候尽可能的简洁明了,节省时间,同时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节中,我采用现实导入法,引导学生回答他们希望的班集体管理的形式,学生回答民主的形式。教师进一步展示国家政治中的民主图片,并指出:小到班级,大到现代国家政治制度都在采用民主制度,下列各图体现公民在民主政体下行使自己的权利,追溯这些公民权利的起源,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古希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洲文明的摇篮,去寻访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代希腊。这样的导入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创设民主的教学情景。

在新课的讲授中,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完成学习目标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不过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标要求,对于课标没有要求的内容不讲或少讲,最好能够用这部分内容作为材料导入重点知识。依据教学任务展开既能增强学习的线索性,又能紧扣课标,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中,依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3、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4、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再依据学习目标逐渐完成,这样就给教材“减肥”了,减少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不断的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够高效的学习。较多的运用 视频图片,加大课堂的材料,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掌握分析方法,培养探究能力。设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教材中没有任何的提及,但是这部分又是必须学生理解的,直接告知学生所起到的效果一定不好。所以我选择了运用材料:

材料一

伯利克里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

材料二

五百人议事会是由各部落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请回答: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特点?

(2)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不是伯利克里说得那样呢? 先由学生自己分析,然后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解决。并用第二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对雅典民主政治本质认识的兴趣,很自然的就导入乐下一个问题。这样就很明显的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小结部分,为了能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列提纲式。这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比起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并且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本节课的板书,减少教学的时间。

在现代的课堂改革中,明显的课时减少,对于习题课上很难抽出单独的时间讲解,所以习题要精选,基本上在课堂上将习题以问题导学式进行,对于题目以材料为主。当然课堂效率离不开和谐民主的氛围,所以采用谈话式教学,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落实课堂教学的成果——课下巩固 不管实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课下知识的巩固是必要的,但是新课改时期的教学改革应该改变原来的简单背诵知识的方式,采用问题探究式,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我设置了一个探究题是:要求写一份关于“如何加强班级民主管理”的主题班会的策划书。这样既能学以致用,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教学需要在实践中反思,并用来指导教学行为,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反思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始终做到认真教学认真反思,为早日实现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从无效的教学反思到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去年,徐江曾发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文章,随后,本人也发表了《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批判》的文章。近日,又在《人民教育》(2006、6)上读到了徐江《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无论是观点,还是论证,都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加以批判。

从他所作的批判来看,主要的有三点:

一是前提错误。因为徐江的文章,不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是以“中学语文无效教学”为前提的,或者说都是建立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前提之下的。比如题目中的“无效”,指的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无效。又如第一大标题中第一句,就直捷地讲“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无效”。再如第二大标题中的第一句,就直接地说“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第二个原因”。还有,第三大标题中的第二句,就明确指出要解决中学语文的“无效教学”,就要走向“有思维性解读”。而“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无效教学”是指个别情况,那是可能存在的;但如果是指整体状况,那显然是错误的,或者说简直就是污蔑。具体批判,详见拙作《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批判》(发表于《中学语文》2005、11)。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是阐述有误。徐江在批判中学语文教学时,阐述了“无效教学”的原因。严格地说,他的阐述都有些错误。比如说,他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无效”或者说“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第一个原因就是语文老师解读思维活动层次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以下。且不说中学语文教学“无效”或者说“低效”甚至是“负效”前提的错误,也不说他以偏概全地指责全体语文老师的不对,只说说“解读思维活动层次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以下”,就足以说明他阐述的不正确。首先,“解读思维活动层次”是什么,“文本解读水准线”又是什么;徐江,你自己能说得清楚吗?如果你自己都说不清楚,那又能证明什么呢?其次,“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以下”,本身就是个病句。因为说“低于文本解读水准线”,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以下”,那就无法说清是多少了。

三是夸大其词。在徐江的文章中,有许多夸大其词的话,很有一点危言耸听的意味。概括起来,就是说话无时不走极端,用词无处不用其极。而有些事情,一旦走了极端,用了其极,就会走向反面,变成谬误。譬如说,徐江在讲到“无效教学”时,总是指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在讲到“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时,总是指所有语文老师;在讲到“写作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时,总是指全体语文老师;在讲到语文老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一层次时,也总是指全部语文老师。这就难免有夸大其词的嫌疑。因为说有些语文老师有某种现象,这也许是正确的。但要是指全体语文老师,那是绝对错误的。说得不客气一点,那简直就是污蔑。还有,在讲到生成思维能力时,断言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成分。我认为,“不能摄入任何有效的成分”就说得太夸张,太绝对。总之,徐江就是喜欢走极端,搞绝对化;就是习惯于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就他所提的主张而言,重要的有三点:

第一是文不对题。题目是“改造解读思维”,但他在文中始终没有谈到“改造”问题。大家知道,“改造”,是就原有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如果没有原有事物,那就无所谓“改造”。从题目“改造解读思维”来看,原来就有解读思维。否则,何以进行改造?但从大标题“走向有思维性的新解读”的意味来看,好像原来就没有思维性,也就是没有解读思维。如果原来就没有解读思维,那又凭什么进行改造?显然,大标题不能肯定题目,下文也不能证明中心。再如,第三个大标题下的三个小标题“哲学化解读”“比较式解读”“取独步解读”也都不属于“改造”。因为“哲学化解读”,用徐江的说法是换一换常规解读方式,尝试哲学解读。准确地说,是换成另一方式,是尝试新的方式,那当然不属于“改造”。再说,“比较式解读”“取独步解读”也不属于“改造”。因为前者是将“要讲的文本与有相应比较关系的文本作对照解读”,后者是“选取文本中独到之处加以分析”;二者都是解读的常见方式,谈不上有什么“改造”。如此说来,也就无所谓“从无效到有效”了。

第二是毫无新意。从大标题“走向有思维性的新解读”来看,似乎很有新意。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大标题本身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没有任何新意。中学语文教学历来主张理性思维,提倡理性思考。特别在新课标里,强调发展思维,注重思维品质,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重点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综合思考和理性思维的能力。从小标题“比较式解读”“取独步解读”来看,也没有多少新意。因为“比较式解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是语文老师的常用方法;因而,它最为常见,最为普遍。“取独步解读”,就标题而言,好像有些新意。但一看内容,你顿时就会明白,原来就是分析独到之处,赏析文本的特色。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哪有什么新意?“哲学化解读”,表面上看,有点玄乎。但细细去看,就是用哲学的眼光,去揣摩文本的哲理。其实,平常语文解读也就是这么搞的;因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意。

第三是提法欠妥。文中有许多提法不尽妥当,很值得商榷。比如,徐江认为应“摒弃学生自明的解读”。学生自明的解读,为什么一定要摒弃呢?我觉得,不应该进行摒弃。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该深入的进行深入,该升华的进行升华;让自明的`解读深入下去,升华起来。又如,徐江认为: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没有增加新的信息。其实,也并非如此。让学生自己讲,也可以增加语文信息。因为让学生自己讲,也是一种解读;确切一点说,是一种口语解读,或者说是一种体验性解读。众所周知,在新课程课型中,就有一种活动体验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解读。如果学生已经自明,那就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力图通过体验来升华解读。所以,自明的解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应否定,不宜摒弃;而应升华自明,扩大战果。因为再自明的东西,如果不扩大巩固,也难获得升华。

从他所作的论证来说,最重要的有三点:

首先,在标题上有交叉。前两个大标题“反思错误的解读”与“摒弃学生自明的解读”之间就存在着交叉现象。因为后者是前者产生的结果,或者说后者是前者推出的结论。二者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因而不能并列。如果将第一大标题改为“杜绝老师错误的解读”,那就能与第二大标题构成并列关系;进而,形成二者之间的并列。但如此并列之后,仍不能跟第三大标题“走向有思维性的新解读”并列。因为第一二大标题是讲“反思错误的解读”,是讲造成“无效教学”的原因;而第三大标题是讲“走向有思维性的新解读”,是讲如何改进“无效教学”。所以,只有将一二大标题合并之后,才能跟第三个大标题并列。如此说来,只能设立两个大标题:“反思错误的解读” “走向有思维性的新解读”。但只设立两个大标题,又给人一种立足不稳的感觉。因为只有三足鼎立,才能更稳妥,更有力。而要想三足鼎立,就要再升华一步:诸如讲改进“无效教学”的关键或注意点之类。如果实在要保留“摒弃学生自明的解读”,那只能在“反思错误的解读”的大标题下,再分设两个小标题:“杜绝老师错误的解读”“摒弃学生自明的解读”。

其次,在推论上有错误。按理说,徐江学过逻辑,应该擅长推论;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徐江认为学生对“学习”的解释很有见地:“学”,接受知识;“习”,开始解作“练习”,后又改为“实践”。“学习”,就是“学”十“习”,即“接受了知识要实践”。这样的诠释不就切中了语文学习的弊端,指明了语文学习的改造方向吗?表面上看,说得很有道理。但稍一分析,就觉得推理不合逻辑。应该说,学生把“学习”诠释为“接受了知识要实践”没有错。但由此却推不出徐江的结论:这样的诠释不就切中了语文学习的弊端,指明了语文学习的改造方向吗?因为不止语文学习“接受了知识要实践”,数学学习、外语学习也应如此,物理学习、化学学习恐怕就更应如此。如此说来,还能说切中了语文学习的弊端,指明了语文学习的改造方向吗?依我看,顶多只能说切中了学习的弊端,指明了学习的改造方向。

末次,在照应上有矛盾。不管怎么说,写文章总要上下照应,前后一致,但徐江的文章却往往顾此失彼,前后矛盾。比如,在第三个大标题的第一节中,徐江认为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是无思维性的,要想解决中学语文的“无效教学”,就要走向“有思维性解读”。可在后面的论述中,又说“这种解读要比讲什么‘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不是更有思维性吗?”粗粗地去看,没有什么矛盾之处,但如果细一分析,就觉得与前面的论述相矛盾。因为这句话肯定了“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解读是有思维性的,否则,他的解读则何以更具思维性。也就是说,现行解读本身就具有思维性。既然现行解读就具有思维性,那为何又要“走向有思维性”呢?显然,此处论述与前面的论述相矛盾。真的搞不懂,一个堂堂的大学教师竟然出这样的洋相,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就他本身的素养来谈,不外乎三点:

一、对语文教学一知半解。徐江多次撰文批判中学语文教学,认为中学语文是无效教学。其实,他根本就不甚精通中学语文教学,至少说对中学语文教学不甚了解,或者说对中学语文教学知之甚少。比如教学《〈宽容〉序言》,他认为,不能讲“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靠真理的发展”“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的”,而应把“无知山谷村民的经历看作是一个小社会历史过程的缩影,分析它动态生成过程所蕴涵的意义及其所昭示的运动法则”。我认为,要想讲清后者,首先必须讲明前者。因为文本本身就很艰深,前者本来就很难理解;如果没有弄懂前者,就想弄懂后者,那恐怕是绝无可能的。如果还不相信,那请拿自己的孩子来试试。再说,中学语文教学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高一学生解读与对高二学生解读,那肯定会有所不同的。此外,他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也是很落后的。他说,要穷尽所“能”,挑出最有用的告诉学生。从“告诉”来看,他的理念就不先进。因为“告诉”是意味着“灌”,而“灌”是不能发展思维的。

二、对写作理论研究不深。徐江自视有自己的写作理论,常用自己并不成熟的写作理论来衡量中学语文。但稍一分析,就觉得他的写作理论见解偏颇,错误百出。比如,他对传统的论证定义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不但对论证作了错误的解释,而且还错误地把论据在论证中作用规定为“证明”。其实,传统的解释未必就错误。请看《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论证是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过程。虽说论题与观点不完全一致,但围绕论题的核心是论点。特别是解释中用了“证明”一词,也就是将论据的作用规定为“证明”。因而,论证的解释未必就错到哪里。所以,不能以一己之见来衡量公理,否定公论;即使一己之见不错误,也顶多是一家之说。再者,他主张:论证是指论者阐明主张是什么以及自己持论和别人接受之理由。请问:“阐明主张是什么”与“自己持论和别人接受之理由”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按照“以及”一词,可确认它们是附带关系。但事实上,“自己持论和别人接受之理由”是用来证明“主张是什么”的。它们又怎么能处于“附带”的地位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徐江老师对写作理论并没有多少研究,至少说没有多少精辟之见。

三、他对论文写作不甚精通。其一,文无定法,这是起码的写作理论。可徐江却无视这一点。他说,假如要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那么就要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代史看中国人民怎样与天斗、与地斗,尤其是着眼于反抗外强压迫不屈不挠的悲壮斗争写起。一定要这么写吗?我看不一定。其二,托物言志,这也是基本的写作方法;可徐江却偏偏要提出批评。他认为将《游褒禅山记》分析为“借此议论”“借景喻理“借物抒情”,是用错了“借”字,是颠倒了事情本末的关系;应是先有事而后有思,后之“思”是对前之“事”的省悟。其实,写作总要表达中心,抒发感情。而要表达中心,抒发感情,就记叙文而言,不会直接说出来,必须依托事物,借助记事。“事”虽不是纯粹的“工具”,不是纯粹的“由头”;但记叙文总是借“事”生发议论,表达情感。所以,讲“借”,并没有错。退一步讲,即使删除《游褒禅山记》文后的议论,仍然还是借助描述表达“人生奋进”的道理,表达“人生如探山”的哲理,表达“悔其随之,不得极乎游之乐也”的感叹。其三,不能以例代证,这也是写作的基本常识。可徐江却习惯于列举很长的例子。如果将他文中的例子去掉,那文章的内容就所剩无几了,而且例子往往是他对文章的一己之见,硬是把它强加到观点下面,并不能证明观点。

因此,建议徐江继续进修语文,学点逻辑,提高素养,提升水平。不要不懂装懂,对中学语文指手画脚;不要粗知皮毛,就对中学语文哇哇乱叫。如果实在要对中学语文发表意见,那最好先到中学里呆上五六年,亲自从事语文教学;而后再来评价中学语文,到那时也许会更实际一点,更客观一些。同时,建议徐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因为以我为中心,以我为标准,用我来衡量别人,用我来判定中学语文;那自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得出错误的结论。最后,还想提醒徐江一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解决好中学语文的教学问题,全靠我们语文老师自己。

篇3:从无效的教学反思到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一、教学无度,需要直面

1.教学无度的主要表现

(1)讲授过度

为了追求所谓的“分数”和“高效”,教师讲授为主甚至“全盘讲授”成了不少课堂的选择,教师们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唯恐学生学不会,于是将知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恨不得连一根数据线,将知识一股脑传输给学生。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过度讲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会“拷贝”,不会思考。

(2)提问过度

很多教师将知识点(考点)转化为一个个细小的问题来让学生一一回答。笔者曾听过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全课大小约17个问题,问题教学法虽然可取,但过度的问题也会导致知识的碎片化,缺失了知识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提问多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少了;问题多了,问题的含金量就低了。

(3)练习过度

面对高频率、高难度的各类考试,不少教师相信“要想出成绩,唯有多练习”,不少学生也就习惯性地认为“学习等于做题”。笔者曾就发现有的老师在一天中布置四个不同类型的作业:课堂练、课后练、错题订正加上回家背诵。过度练习导致练习本身的质量和效果无法保证,同时侵占了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扼杀了学生有限的兴趣和创造力。

(4)依赖教材过度

教师们“紧扣”教材,编排“剧本”,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曾听过一节《北魏孝文帝改革》,师生在评价孝文帝改革时通篇是赞美之词,究其原因,是教材中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就只有积极方面,那么该如何解释孝文帝死后才三十余年,北魏政权就不复存在了呢?孝文帝改革就没有一丝瑕疵吗?对教材忠实执行,缺乏反思,缺少批判,着实令人担忧。

此外,还有诸如过度创设情境、过度拓展、过度探究等现象也较普遍存在着,所有这些,都是超越了教学限度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衡的、失调的、低效的。

2.教学无度产生的原因

(1)师为主体的教育观

传统的以师为本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教师在课堂上垄断了话语权是教学无度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学生少有发言权,更难有独立的思考和主张,于是只能做教学的聆听者和跟随者,缺乏反思,没有质疑,不敢批判,更奢谈创新。

(2)成绩至上的评价观

应试教育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结果,分数成了教学的终极目标,为了让学生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教学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题海战术”来“锻炼”学生,学生也就成了不会思考的做题机器。

(3)缺乏整体意识的教学组织观

不少教师组织教学时囿于局部,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些教学环节上过于纠缠,殊不知,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整体性的,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间是彼此关联的,一处或几处环节出现无度,必然会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无度。

二、教学限度,有待探索

罗素在谈到教育中的自由时,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教育中的自由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1]。提倡有限度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控制教学要素的容量、程度和进展,实现课堂教学要素的有机整合,最终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1.转变历史教育观念

评价教师教得好不好,关键得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有度首先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历史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转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历史课堂教学形式要从强加性的“灌输”,转变为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对话”。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乃帮助学习者成长、进步、发展,健全人格和公民素养是其重点,“人”是目的,其他皆为手段[2]。历史课堂教学要有度,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不能“缺位”,而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坚定两种教育理念:民主理念和生本理念。

2.丰富历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评价的基本原则应是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笔者认为除历史考试以外,历史论文习作、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调查报告、历史课堂对话等都是可以选择的评价方式,它们同样可以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评价手段更能激励学生的学,更能改进教师的教。

3.优化历史教学环节

(1)定位要有度

一是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因为准确了才可能有度,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谈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时提到“一点四面”,这就是要用考试改革这根杠杆,来撬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3]。这一点历史教师不能不知道。二是教学目标设置要精简。目标设置太多,教师不光为难自己,更是为难学生。如笔者听过一节《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授课教师围绕“四大发明”展开,既肯定了“四大发明”的伟大,又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我们对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应有之态度:既不虚骄自大,又不妄自菲薄,应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一切世界上优秀的文化。笔者认为有度教学就应该提倡一课一得,课课有得。

(2)设问要有度

一是设问要讲求精度。具体地说,设问要在研读理解“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提出,这体现教学的方向性;设问要紧扣重难点、易混点和生长点,这体现教学的针对性;设问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这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二是设问要讲求思维度。设问应聚焦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的问题学生“看得见但摸不到”,需要“伸伸手、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同时设问要兼顾多角度与分层次,既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如在评价新航路开辟时,笔者提供材料:在菲律宾马克坦岛有一块双面碑,一面刻着“1521年4月27日,西拉普拉普在此击溃西班牙入侵者,击毙其统帅麦哲伦”;另一面刻着“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与马克坦岛酋长西拉普拉普所部激战,重伤身亡于此……后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然后提出问题:结合这段史料,我们该如何评价麦哲伦,进而如何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呢?

(3)“说话”要有度

一是要把握好“师说”和“生说”的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给学生时间,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说。例如在课堂导入时,可以结合生活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入新课内容;在课堂训练时,可以让学生讲解答题的思路;在教学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归纳本堂课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说,在说中解决问题、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二是要把握好“说”与“不说”的度。具体有“四说”和“四不说”。“四说”指重难点要说,易错易混点要说,新旧结合点要说,课堂生成点要说;“四不说”指不说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不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能掌握的知识,不说尽力讲学生也不明白的知识,不说教师自己也不甚了解的知识。杰出教师无不在课堂里把精力倾注到由每一个儿童的声音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体声音的倾听之中[4]。教师不妨多让学生说,多听学生说。

(4)练习要有度

一是要控制练的量度。从选题来看,要着重加强材料型的选择题和分析题的训练,因为其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符合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从题量来看,课堂训练以控制在10分钟内为宜。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因而练习“贵精不贵多”。二是要控制练的难度。教师在布置学生训练时,应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由简到难。过于简单,能级要求低的习题不练或少练,过难太偏的题不练,对于难度适中的题,也要注意设置“梯度”。笔者认为教师应研究高考,关注学生、结合实际,以此为前提的习题训练才能做到真正有度且有效。

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5]。“教”在根本上是服务“学”的,为“学”思考、为“学”设计、为“学”铺路,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追求有度前提下的有效,有效基础上的高效,是每位历史老师的共同心愿与目标。教学要有度,焦点在教师的智慧,关键是究竟怎样做才算“恰到好处”。为此,我们必须在转变观念中研究教学,在更新思路中思考教学,在大胆实践中完善教学。

教学有度,我们仍在探索着。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任鹏杰.历史教育必须走出上位不清下位糊涂窘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9.

[3]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

[4][日]佐藤学.钟启泉,陈静静,译.教师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篇4:从无效的教学反思到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1教学预案的设计

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探求高效物理课堂的有效途径的重要条件.

我认为物理教师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要着重研究以下问题:

1.1根据物理课堂内容研究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架构出新的知识结构

物理思维是一种“模糊”逻辑思维,其严密的逻辑隐含在错综复杂的物理事实与概念之中,需要我们去发掘.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研究教材,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切入点、重难点,发掘出新课的知识脉络和认知结构,理清教学思路,从而设计适合于学生的高效的课堂流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此外还要找准新的知识点与STS的衔接点,建立物理课程与STS的联系.新课标明确要求物理教学必须体现课程与STS的联系,要求课程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使得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学习情境,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且这也是教学以人为本的体现,长远来看,它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大部分章节中都体现了这种联系,有的以栏目的形式、有的以插图的形式、有的以课外阅读资料的形式、也有以课后习题的形式,教师都应充分把握和利用,把它们有机的融合到物理教学之中.

1.2根据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研究如何采取合适的教法让学生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譬如,学生的物理基础怎样,最近发展区在哪里,要做到心中有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通过这节课让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有措施保证;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组织学生、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要精心设计;如何使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要认真思考确定;如何使学生感受物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如何进行交流和评价,要有渗透的方式.一句话,备课不仅要考虑“怎样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怎样让学生学”, 设计好教学的各个学习活动环节以及时间的大致分配.

1.3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还得注重研究教学中的细节

教学设计总体得当的前提下,一节好课还需要一个个精彩的细节才能支撑起来.比如,物理语言的准确精炼,教学环节之间的恰当过渡,课堂调控的合理体现、课堂节奏的把握、时间的掌控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细节.课堂的度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物理情境设计、要多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思考,避免一味追求物理问题情境化设计的形式化;物理课堂活动让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避免活动中动手与动脑脱节,无体验与反思的“热闹”;合作学习,营造独立思考与思维碰撞相得益彰的空间,避免只“作”不“合”、只“议”不“思”的表面化、形式化;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如其分的为教学中心服务,避免以教师的“精美”设计取代学生的正常思考,以课堂信息“大容量”取代学生的过程体验等现象.

2教会学生提问题

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2.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2.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

设置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第一节课时,老师都会讲高中物理难学,在未学习高中物理之前也就从高年级同学那里听说物理难学.因此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物理时都带有一些不正常的学习心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紧张、畏惧心理.物理难学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害怕上物理课,害怕做物理作业,害怕老师课堂提问,害怕老师的个别谈话,怕做实验、怕动手,千方百计地回避学习,胆怯的心理之弦一天到晚紧绷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久而久之,越怕越难,越难越怕.(2)“一口吃个胖子”的心理.想把成绩搞上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仍没有什么起色,随即产生“反正学不好了”和“我不是学习的料”的错误心理.(3)消极心理.学习松松垮垮、马马虎虎,懒惰思想较重,学习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上课时经常“开小差”,盼望着“快下课”,老师提问大都说“不会”.

4让学生会学习

高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个性得到不断地发展,特别在学习上追求更多的自主性.而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也是现代的教学理念.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根据波利亚对“怎样解题”的研究,我在物理教学中这样来启示学生:(1)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2)根据题目的要求,我画出了其对应的物理图景了吗?(3)物体受哪些力作用?是瞬间效应、时间效应还是空间效应?还是都要考虑?(4)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所用的公式表达出来吗?(5)解出的结果有物理意义吗?符合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吗?按这种思路向学生发问,不久很多学生就逐步学会了按这种方式进行自问自答,解题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波利亚所说的:“一个问句,若屡次有帮助,学生就会注意它,他将会在相似的情景下自问这个问句”.显然,这也符合一般启发式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个原则──强化原则.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不是从过去的“传递→接受”式变成了“提问→回答”式,或简单地给学生以一定的学习时间,而是给学生自主学习创设适宜的条件.

5课后复习

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练习,如果不及时复习,不会归纳总结,就容易出现知识之间的割裂而形成孤立地、呆板地学习物理知识的倾向.其结果必然是物理内容一大片,定律、公式一大堆,但对具体过程分析不清,对公式中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理解不深,不会纵观全局,前后联贯,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后要及时的复习、总结.课后的复习除了每节课后的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外,还要进行章节的单元复习.要经常通过对比、鉴别,弄清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并及时归纳总结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如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后要抓住这样几点:描述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共有v0、vt、s、a和t等五个物理量;表征匀变速直线运动特征的是v0和a两个物理量;时间t是自变量,它牵连着s和vt的变化.再通过图线和公式的复习应用,弄清由这五个物理量组成的运动学公式不能死记硬背,关键要抓住v0和a这两个物理量.在解题中首先要考虑的也是这两个物理量.例如处理竖直上抛运动时,要抓住v0和g这两个不变的量.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便可以使知识前后贯通,纵横联系,并从物理量间的因果联系和发展变化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样既能不断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篇5:语文课堂无效教学案例反思

我的案例:

在作文教学时,学写戏剧是初中语文教学之外的应用文作文体例。课前,教师查阅了有关戏剧的资料,并且学习《威尼斯商人》做为范文。教案也经过仔细斟酌,自认为学生听课后,肯定会知道戏剧怎么写了,开始上课。

但是交上来的作文,效果适得其反。学生对戏剧的了解太少太少,对自己查找的资料不能正确进行理解,有的在格式上也不太懂。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少,而且有的内容学生根本不明白。由此可见,本次戏剧作文教学目标基本上没有完成。

教学反思:

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最主要的是学生根本不了解戏剧的问题常识。

1、不知道戏剧冲突是戏剧的几本要求。事件的矛盾、曲折性不是很强烈。

2、戏剧的写作格式,学生还不是很清楚。前有导语、序幕、舞台提示、人物简介。中间有舞台旁白、上下场提示等等

3、戏剧的语言要口语化。戏剧是人物的对话,要求是口语化,不能直接是书面语。

4、人物的角色和各种关系还不是很明朗化。

戏剧是一种文学形式,到了舞台后,就是影视格式了。这两者有较大的区别。这个转变有很多注意事项。

至于写作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在本次作文教学中不是重点问题,也不做分析。

下面就针对这种现象,如何进行戏剧作文教学的有效措施,谈谈我的探究观点。

首先,要指导学生深入了解戏剧的文化常识。例如戏剧的矛盾冲突要鲜明突出;故事要有曲折性;了解戏剧文学的展现格式;各种需要的提示说明要清楚;戏剧的语言要求是口语化,不能书面语;戏剧人物的个性特征要鲜明。

其次,是选好适当的戏剧写作的材料,要曲折性大,冲突性强。

篇6:从无效的教学反思到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以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梁姗姗

【内容摘要】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各个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有效教学 实践 反思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正文】

2012年12月18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教学生涯中第一次教学开放日的公开课,教授的内容是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由于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结束后得到了本组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一致肯定,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同行们也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结合本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我觉得要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确实达到课标的要求,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效教学,并且要落实到位。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等各个重要的环节。

一、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以更好地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要教什么内容?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要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现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我们要注重对课程标准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可以知道,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以图为主,以题为辅,通过加强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争取课堂上达到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绘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合作探究、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通过阅读、分析、绘制地图,合作探究,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成因;(3)通过阅读、分析、绘制地图等练习,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节在第三章的地位以及学生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难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二、要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选择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效且高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还可以创设新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特别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内容教给学生,必须选择有效并且高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得出规律,掌握方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各地分别使用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山东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我通过网上参考了其他三个版本关于本节课内容的体现,从而有效地对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增加、删减和替换,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

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完全依靠自主学习,通过学习的和探讨,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因此,本人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并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引起我国普通民众的抢盐潮,有网友戏称这一现象为:‘日本是大核名族,中国是盐荒子孙’‛

生:观看《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示意图》、漫画《抢盐》

图1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示意图 图2抢盐

师:‚我们要抢盐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二)学习新课: 1.洋流的概念:(略)2.洋流的类型:(略)

活动:读教材图《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太平洋海区找出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的分布位置、流向、性质。尝试归纳出寒、暖流的判断规律。

归纳:(略)练习:(略)

3、洋流的成因:

师:主要介绍风海流和补偿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全球风带模式图和洋流模式图,然后进行讲解洋流的成因。活动:请同学们在世界地图上,画出各大洋中主要的风海流和补偿流。4.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分组活动:对照课本48页图2-2-6《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分组探究:

第1组: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2组: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3组: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适用于哪些大洋?

第4组: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40°S-60°S)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是寒流还是暖流?适用于哪些大洋? 最后全体同学来归纳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冬、夏季)

5.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洋流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其中洋流的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6.课堂练习(略)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依据新课程有关理论,我们教师要时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是电影的导演,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就是演员,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在上课前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调控,并避免流于形式。例如,在课堂提问时,我们要避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而要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提问时也要注意技巧,可以多一些个别提问,少一些集体提问,让学生精神集中,避免滥竽充数。在让学生讨论问题时,也不能一句“开始讨论”就让课堂变成了集市,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讨论的目的,选出陈述结论的小组长,在小组长回答后还要让组员加以补充,尽可能让多数的学生参与学习。故而进行本课教学我采用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自主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进行分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绘图,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解决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点拨以真正培养学生地理的学科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学生探讨了太平洋的洋流分布规律后,让学生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再引导学生,依据这一规律探究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学生一起归纳了洋流分布的记忆方法:自北向南,逆-顺-逆-顺,或“8”字记忆法,效果很好。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技能,也学到了方法,课堂更具实效,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五、课堂中要及时进行有效的练习反馈,以便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情况。

课堂中要安排适当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宜精不宜多,及时了解学生课堂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在本节公开课中结合本节课特点,我设计了两次课堂练习:

第一次,学完洋流的类型后,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对寒流、暖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也希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练习如下:

右图是‚某海区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由此可判断甲洋流是 半球的寒流 半球的寒流

第二次,学完本节内容后,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为了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练习如下: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1—3题:

1、若AB是30º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若AB是60º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洋流是

①风海流 ②暖流 ③寒流 ④补偿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若该海域是南大平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丙洋流的名称是: A.本格拉寒流 B.厄加勒斯暖流 C.秘鲁寒流 D.加那利寒流

4.某只满载石油的运油船正从波斯湾向马六甲海峡行驶,12月24日正途径印度洋沿岸,此时该船______水而行。(逆或顺)

5.读某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图洋流环流是 半球在 纬的大洋环流。2).A洋流是在 影响下形成的。3).若在太平洋,D洋流是(填写名称),按成因分

属于:______。

A.北半球的暖流 B.北 C.南半球的暖流 D.南通过这些练习的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此外还可以让我们教师从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能让我们及时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真正实施有效教学的要求。

总之,在这节课中,本人首先通过对寒、暖流的概念深入分析得出寒、暖流的模式图,然后配以等温线的练习加以巩固,基本上将这个较简单的教学目标当堂完成。本节重难点是世界模式图,本人先分析其成因,分析洋流成因时引入已学知识“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然后再通过读图、析图、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出世界洋流模式图;最后配上练习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步熟悉规律的应用。通过这种“概念——地图——规律——练习”的模式,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及反馈情况,以及听课老师的评议,反思本节课的得失:

1.在教师讲解的有效性方面。基本做到了运用自己组织语言讲解知识点,语言组织规范、简洁明了,易于学生听懂并掌握知识点,讲解比较到位有效。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再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学会运用。能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在有的时候,没有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有传统的手段,有多媒体课件,做到多种方法、手段合理运用,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重点突出。

3.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落实基础知识,授课量的安排要灵活些。

4.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每次的公开课,总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但也能收获很多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在反思中逐渐成长。

篇7:从无效的教学反思到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走进了课堂。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我们的目的很单纯—— 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到无限知识的海洋里去探求想要的。

对于我,一名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从教10多年,深知英语教学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这种无效教学令我及同行们深思,因此我逐步优化自己的课堂,实施英语课堂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精致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我的课堂中,“导入”这一环节令我费尽了心思,同时也是我英语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导入”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精致的导入不仅用于课堂开始,还可以用于课堂中各个环节的衔接。我时常采用的方式主要如下:

1,提问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设计一些可供师生进行交流的感性话题。

2,活动式—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内容要与学生所学的话题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其导入要导出英语学习的氛围。

3,回顾式—通过复习导入。但要导出“实效”及“趣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是课堂中活力最充分的体现。以上几种形式的导入,在借助多媒体会更加生动。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愉快,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二,课堂有效教学中英语词汇的教与学 通过“合作学习”,我反思到: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合作的任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老师通过点拨、诱导,把小组弄不明白的问题集中起来,首先由学生来解疑,学生都解答不了的老师才可以启发式地进行讲解,切不可越俎代庖。

通过有效教学的“精致的导入”,“英语词汇高效的掌握”和综合能力都得到训练的“合作学习”在以学为主体,使得课堂充满了生机,参与的学生增多了,英语能力提高了。但也在具体的实施中碰到了各种难题。比如:45 分钟课堂,有时小组活动学习进行不完;个别纪律差的学生借合作学习时玩;有时感到课程资源不足等等。因此我的反思如下:

1,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了解学生的喜好与需求,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

2,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与热爱在学生的学习与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

3,有效教学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师生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性的学习氛围。

5,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有效的知识掌握

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

总之,讲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相互的、平等的。老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参与者。学生的学不在于寻求什么结论,而在于展示“我是怎样寻找这个结论”的过程、展示思维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呈现出自主性的发展趋势。

篇8:从无效的教学反思到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关键词:环境设计教学,课堂与实践,工程师素质,理论与实践

一、前言

我国目前素质教育中所使用的“素质”的具体内涵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形成的各种特征, 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 这些特征构成了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1]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 重点在于学生的工程师素质的培养。由于环境设计工程是实用型技术, 在实施过程中涉及材料学、工艺学, 安全法规、行业国家标准等, 属于技术性范畴。它以多层次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 展示一系列有关如何遵照行政政策、执行行业规范、处理场地实际、开拓施工条件, 并会同投资、承建、设计、监理多方的理解与沟通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事件。环境设计的学科范畴还包含人们生活、工作、购物、休闲娱乐等休养生息之室内外环境。不同民族及生活习俗都会左右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等。所以专业教学涉及的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知识背景, 它涉及的是多学科、多维度的知识, 像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卫生学、文化学、伦理学、生态学等无所不包, 社会、社区、企业、事业、政府机关、家庭等各维度层层相关, 任何一门教材都难于涵盖并很难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现实中的工程师, 总会从工程所需, 找到关键内容加以解决。这种专业学识、能力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磨合后灵活运用的体现。

要使学生具备设计师、项目施工经理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 学会面对各种情形、掌握处理繁多的社会诉求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要求教学必需和现实的工程项目相结合。并且不是简单的“技术性实践”, 而是更多地强化“思维性、创新性实践”的教学。

二、“技术性实践”与“思维性实践”并重的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界定为“工程实用型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决定其教学特点为实践性极强的教学。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熟练地应用各种绘图软件绘画工程图形、图画, 熟知室内建设的法律、法规, 懂得各种材料使用的相关工艺, 掌握各种风格流派的造型特点, 是一种技术性实践的结果。而思维性实践则是培养学生像一个真正的设计师、项目施工经理那样从工程现实状态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品质。“技术性实践”与“思维性实践”结合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这倒不是说这样的知识不重要, 相反, 它所指的是如何用主动的、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和更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4]”, 是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促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形成, 并善于把获取的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加以提炼整合。因此, 强调“技术性实践”与“思维性实践”并重的教学是突显工程师素质培养的教学。

在环境设计教学中, 利用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进行课堂辅助教学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工程案例在教学中往往单纯地演绎经历、结果, 是一种“技术性实践”的过程, 容易使学生注重这种结果的关注, 而怱略了对事件结果的反思、归纳, 找寻其中的思维智慧。

“思维性实践”强调利用事件的分析, 引导学生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思考, 并参与讨论与交流, 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一家三口的一百平方米家居室内设计, 在不同地方、不同的业主情况下, 项目的外观的表征、内容的多寡、风格的迥异、实施的手段等, 是变动不居的, 不存在标准答案。所引用案例只是一个特例, 而案例教学的关键是可以通过案例引申出应对不同背景的家庭对居室不同诉求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在案例事件的叙述中提出多种基础条件变化并致使工程项目方案要随之而变化的问题设置, 激发学生思维交锋、碰撞,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组织、鼔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展示自己能力。这种教学即使学生学习了成功案例, 又体会到服务社会时面对各种诉求的现实性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体现了“通过认识他人而得到学习, 同时通过反思自己得到学习,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学历的成长[3]”的教育规律, 是“技术性实践”与“思维性实践”结合的有效教育。

三、如何进行“技术性实践”与“思维性实践”并重的环境设计课堂教学

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所特有的素质, 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不单要学基础原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技术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裁判和知识的归纳组织应用上。因此, 在工程项目典例上, 不仅能学到规范性知识,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学到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智慧。但在课堂内如何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现实联结起来, 而又不落入单纯演绎工程项目前因后果式的“技术性实践”形式, 从研究和实施“技术性实践”到转化“思维性实践”并重的课堂教学法是必要的。

1. 课前备课

在制订课程授课计划后, 针对教学内容作授课准备工作, 其中主要是教学过程的安排。对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程案例课, 准备工作可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照教学内容选择工程案例, 分析案例材料, 找出案例中有关知识转达的关键性问题或者说找出案例对教学内容有那方面加强和发展的价值。

(2) 对照和思考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及知识背景中, 他们在这个特定的案例上到底能做些什么, 如何激发他们突破已有知识、技能的制约, 得到其他方面的收效与扩展。

(3) 参照教学目的, 分析案例中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教学方法、技巧, 拟订出重点、难点的教学组织措施。

(4) 对工程项目案例在课堂讨论中做预设评估, 如果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展开讨论, 会发生怎么样的观点, 场面如何调控。

(5) 为学生准备课程设计作业, 包括场地资料、项目设计任务书。

(6) 写出简单的教案。

2. 课堂实施

(1) 引入案例。通过介绍一些有关工程案例的特点、特色、感受、轶事,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用问题设置来提醒学生给予注意的必要性, 也可以向学生讲解这个案例与教学目标关系, 同样也可以课程设计作业的关联为由来引入案例。

(2) 案例分析及引导讨论。 (1) 分析演绎。案例是工程结果, 隐藏其中的是工程人员丰富的智慧。通过演绎、分析, 把这些隐性的知识透过工程表象显示, 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必要性。这个环节关注的是工程经验的领悟, 属“技术性实践”。 (2) 开始进行案例讨论, 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一般地说, 设计的问题一般为两类:一类是引导性问题;一类是非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的提问方式是:你认为案例特色是什么?本案例主题与所用的造型手法的关键在哪里?空间分配合理性如何?造型手法和空间效果的感受如何?材料运用的特点是什么?陈设与家具搭配关系如何?灯具与照明合理性如何?非引导性问题的提问方式是:对于这个案例, 你有什么想法?如果类似的工程项目交给你, 你将如何参照工程背景做新的设计? (3) 学生在讨论中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方案, 这是值得支持和期待的。说明学生参与讨论热情高、个性强。但不可否认的是方案会存在大量不完善甚至不适宜的情况, 对待这些方案, 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 不能武断式否决。这时要多用对比式分析各方案间的区别, 分析方案具体运用到指定的情形时, 哪些方案更易付诸实施, 哪些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制约。鼔励学生就目前方案做某方面的探讨。总之,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不当裁判, 而是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 通过“技术性实践”发展“思维性实践”的教学, 使学生既具备行业规范意识又有思维创新能力。

(3) 概括总结、布置任务。总结时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规律, 强化所学的知识和新知内容。突出案例的关键问题和案例所提供的信息特点及参考的价值。指出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后做深入思考, 提示后续的研究方向。然后布置课题作业任务, 要求学生按作业任务书, 完善自己在课堂讨论时的设想, 并做出更具体的方案表达。

四、结束语

环境设计教学中, 项目案例分析是必不可缺的, 但项目案例不能只停留在分析鉴赏式的教学形式上。应该注重案例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创新性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历程和造型能力的表达。课堂上要做到这层面, 授课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历, 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有理可据, 才能引渡学生由表及里探讨学问, 使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性实践”, 而是更多地强化“思维性、创新性实践”的教学, 为实现实用型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史宁中, 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 2007 (08) :10—14.

[2]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J].教育研究, 2007 (04) :66—71.

[3]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 2010 (10) :73—80.

[4]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07) :36—47.

上一篇:区际下一篇:组句游戏说课稿

本站热搜